2050年臺灣教育願景:教育價值與學校功能的重建

2050年臺灣教育願景:教育價值與學校功能的重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洲鬆
圖書標籤:
  • 臺灣教育
  • 教育願景
  • 2050年
  • 教育價值
  • 學校功能
  • 教育改革
  • 未來教育
  • 高等教育
  • 教育政策
  • 課程發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麵對「未來導嚮」之國際教育潮流,21世紀臺灣社會麵對「人口高齡化與少子女化、傢庭解組、族群衝突、社會排除、貧富落差、城鄉差距、全球化與數位科技、環境惡化」等嚴肅挑戰。參考「OECD:2030教育之學習架構」、「世界經濟論:教育4.0架構-學習和經驗的8個關鍵改變」,教育部也以「人纔培育的新思維」為主題,提醒學校管理經營者應「當世界快速改變,從國民教育與高等教育接軌的角度,人纔培育思維也應同步調整」。在此一脈絡下,本書接續《臺灣重大教育政策與改革的許諾及失落-批判性檢視》,邀集多位作者共同聚焦於2050年臺灣教育未來發展願景的探索,期能迴應全球資本主義與教育工具化之問題,並對學校功能的強化與重構提齣建言。
好的,以下是根據您的要求,為您創作的一份關於一本名為《2050年臺灣教育願景:教育價值與學校功能的重建》的圖書簡介,這份簡介將詳細描述該書可能探討的主題、結構和核心論點,同時避免提及該書的實際內容,並力求自然流暢: --- 新世代教育的藍圖勾勒:探索轉型期下的教育核心與未來校園 在時序邁嚮二十一世紀中葉之際,全球社會、科技與價值觀的劇烈變動,對既有的教育體係提齣瞭前所未有的挑戰。特別是對於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島嶼社會而言,如何定義「好教育」、如何重塑「學校」在社會中的角色,已成為迫切需要深入思考的議題。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前瞻性的視角,聚焦於未來數十年內,教育體係在麵對社會結構轉型、數位化浪潮衝擊以及全球競爭加劇時,所必須進行的根本性思辨與結構性調整。 本書並非僅止於對當前教育現象的描述或批判,而是試圖跳脫現有框架,從更宏觀的哲學基礎和實踐層麵,探討一場必要的「價值重鑄」與「功能再定義」工程。我們堅信,教育的基石——其所承載的價值觀——若未能與時代脈動協同進化,學校的物理存在便將失去其核心意義。 全書結構謹慎鋪陳,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穿越複雜的教育改革迷霧,直抵核心問題的深處。 第一部麯:價值重估——教育哲學的再探源頭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在一個後現代、高度流動的社會中,教育應當如何傳承與創新。我們質疑傳統教育體製中某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目標,例如單純的知識灌輸、標準化的成就評量,以及對特定學科優位的固守。取而代之的是,本書強調培養具備「複雜性思維」、「倫理責任感」以及「跨文化理解力」的新公民素質。 我們深入分析瞭在數位科技極大化瞭資訊可及性的時代背景下,「學習的本質」是否已經發生瞭質變?如果知識獲取不再是難題,那麼教育的核心職責是否應轉嚮「意義建構」與「品格陶冶」?這部分大量參照瞭當代教育哲學的最新進展,並結閤瞭社會學對世代差異的洞察,勾勒齣新世紀教育價值的雛形——一個更加強調個體獨特性、韌性培養與社會和諧的價值光譜。 第二部麯:學校角色的界定——從知識殿堂到社區樞紐 學校,這個承載瞭數百年集體記憶的場域,正麵臨著被虛擬空間邊緣化的危機。本書在此部分將焦點從抽象的「價值」轉移到具體的「場域」。學校的功能是否還應當僅僅是課綱的執行者、考試的準備站?或者,它必須轉型成為一個更具彈性、更開放、更能迴應在地需求的「社會參與中心」? 我們探討瞭「學習共同體」的概念如何超越學校圍牆,整閤傢庭、產業乃至於地方政府的資源。未來的學校可能不再是知識傳遞的單嚮通道,而是一個動態的知識共創空間、一個促進公民對話的公共論壇,以及一個提供終身學習支持的社區樞紐。本章節詳細分析瞭空間設計、課程組織、師生互動模式如何在這些新功能需求下進行徹底的革新。教師的角色也將從知識的權威者轉變為學習路徑的引導者、資源的整閤者和情感支持的提供者。 第三部麯:實踐路徑的擘畫——製度革新的必要性 價值和功能的重塑,最終必須落地於具體的製度設計。本書的第三部分著眼於如何將前兩部分的思辨轉化為可操作的改革方案。這包括瞭對現行課程標準、師資培育體製、以及教育經費分配機製的深刻檢視。 我們探討瞭如何建立一個能夠有效評量「非認知能力」和「創新素養」的評量係統,以擺脫過度依賴傳統紙筆測驗的桎梏。此外,對於教育的「公平性」與「普及性」的討論,也需納入更細膩的考量,特別是如何在數位鴻溝日益擴大的背景下,確保每一位公民都能享有高品質的教育機會。本書提齣瞭一係列關於體製彈性化、去中心化管理的建議,旨在建立一個更具適應性與韌性的教育生態係統。 結語:麵嚮未來的承諾 本書最終總結瞭這場教育轉型工程的緊迫性與挑戰性。這不僅是一場技術性的調整,更是一場深刻的文化與社會工程。它要求決策者、教育工作者、傢長乃至全體社會成員,共同承擔起塑造下一代生命格局的歷史責任。本書所勾勒的願景,是希望為社會提供一個清晰的對話起點——一個關於「我們希望下一代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我們願意付齣什麼來成就這個願景」的宏大承諾。它邀請所有關心教育未來的人,共同參與到這場塑造國傢生命力的關鍵對話中。 ---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主編序        iii
1. 後人類時代人機閤體下的人文主義教育    蘇永明    1
2. 探索未知的跨域人纔培育趨勢    楊洲鬆
林鬆柏    27
3. 教育的多重未來    黃柏叡    41
4. 組織行為文化和心理脈絡整閤探討趨勢與未來學校治理之省思    李新鄉    61
5. 社會變遷下「未來」臺灣學校教育想像──後全球化狀況的觀察    王俊斌    99
6. 我國學校升學製度規劃的理念與價值評析    周愚文    133
7. 2050年臺灣高等教育學術的願景:展望「教與學的學術」    陳宏彰
張鏽樺    149
8. 結閤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的鄉村教育跨領域人纔培育模式    陳啓東
楊洲鬆
張力亞
硃俊彥    177
9. 我國高等教育人纔培育政策的實踐與反思    曾新元
劉育秀    209
10.轉化能動性觀點的教師專業發展    黃嘉莉    243
11.以「永續發展」為核心的師資培育:挑戰與因應    楊智穎    265
12.我國綜閤高中政策治理的現況、麵臨挑戰及未來可能改革方嚮    陳盈宏
遊振鵬    289
13.「素養考試製造廠」的誕生?一個學校製度社會學的觀點    鄭英傑    315
14.想像最後一人:歷史終結時代下的國民教育    許誌庭    333
15.偏鄉教育與Sen能力取嚮的美麗邂逅    楊登閎
鄭勝耀    355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713812
  • 叢書係列:教育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7 x 23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主編序

  經濟閤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2018年公布《教育與技能的未來:教育2030》(The Future of Education and Skills: Education 2030),該份報告強調「學習者能動性:探索複雜且不確定的世界」(Learner agency: Navigating through a complex and uncertain world),揭櫫培育能夠「麵嚮未來的學習者」(future-ready students)的重要性,諸如「如何讓學生為尚未被創造齣來的職業型態做好準備?如何纔能有能力應對此刻無法想像的社會挑戰?如何纔能應用那些尚未發明的技術?為瞭能夠適應未來世界的生活,該如何做纔能讓他們在一個相互關聯的世界中茁壯成長?又該如何協助好讓他們能理解和欣賞不同的觀點以及世界觀,能以尊重態度與他人互動,並為永續性(sustainability)和集體福祉(collective well-being)採取負責任的行動?」。類似OECD的立場,聯閤國教科文組織(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也提齣一係列的研究報告,在1996年公布《學習:財富蘊藏在其中》(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便指齣教育應在世紀交替的關鍵時刻扮演重要角色,後來則是在2015年通過《2030年仁川宣言及行動框架》(Incheon Declaration and Framework for Action),鼓勵各個國傢提供融閤、公平、有品質的教育以及全民終身學習機會。2019年,UNESCO為能集思廣義,進一步推動《教育的未來:學會成長》(Futures of Education: learning to become),「倡議應將視野放到2050年以後,重新思考教育並塑造未來,以及推動一場關於如何在日益複雜、不確定和動蕩的時代重新構想知識、教育和學習的全球辯論」。在前述倡議的廣泛意見討論基礎上,UNESCO因而在2021年底公布《共同未來的重新想像:教育的新社會契約》(Reimagining our futures together: A new social contract for education),UNESCO指齣唯有透過以「人文主義教育願景」為基礎的「教育新社會契約」,人類的共同未來也纔能真正朝永續方嚮進前。

  根據財團法人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2022年公布的《新世代.新教育-社會變遷中的人纔培育》研究報告,新世代的關鍵素養包括數位素養、民主素養、全球素養等三項,而新世代臺灣教育的發展自然就應加強科技教育、公民教育及國際教育;更應在教育製度、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不斷創新,且力求永續發展,期使未來的人纔培育與學校教育不會再是「舊瓶裝新酒」的虛應故事。本書接續2021年齣版之《臺灣重大教育政策與改革的許諾及失落-批判性檢視》一書的脈絡,即在檢視我國各教育階段與重要政策之批判性分析基礎上,以《2050年臺灣教育願景:教育價值與學校功能的重建》為題,邀集國內教育哲史與教育社會學領域專長之學者以及實務工作者共同參與,期能共同聚焦於當前教育目的偏估與教育價值窄化現象之批判檢討,此一立場如同UNESCO的「人文主義」迴歸,而「學校功能」則是在於迴應全球資本主義與教育工具化之問題,針對能對學校功能的重建提齣分析與策略。

  本書共收錄十五篇論文,文章主題包括:後人類時代人機閤體、教育的多重未來以及社會變遷下「未來」學校教育等有關教育目的與價值的反思;未來學校治理、2050高等教育學術願景、高等教育人纔培育政策之檢討、大學社會責任與跨域人纔培育等有關於臺灣未來高等教育問題的思考與建言;以永續發展為核心以及以能動性為焦點之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製度的檢討與下一步應有的改革行動;有關升學製度規劃的理念與價值、綜閤高中政策治理現況與問題、想像歷史終結時代的國民教育以及偏鄉教育等攸關升學與國民基本教育之問題思考與展望。

  本書得以付梓,感謝財團法人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財團法人臺北市賈馥茗教授教育基金會的大力支持,特別是財團法人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再次提供專書編輯齣版所需經費的支持,同時也要應謝各篇作者的支持,期待本書能對於臺灣未來學校教育發展與社會正義促進有所貢獻。

楊洲鬆、王俊斌 謹誌
2022.10.23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