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進入門檻」並不算低,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專注力和對思辨的熱忱。它不是那種可以隨便在咖啡店翻閱的輕鬆讀物。然而,一旦你願意投入時間,它給予的迴報是巨大的。它成功地將德語區的嚴謹思辨與東方哲學的自由精神進行瞭一場精彩的「對話」,而不是單純的「並置」。我對作者如何從莊子的「化」的概念中,迴溯並重新詮釋海德格「此在」的某個麵嚮,感到無比驚奇與佩服。那種跨文化、跨時代的對話能力,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學養和獨到的洞察力。這本書真正厲害的地方在於,它不隻告訴你這三位大師說瞭什麼,更重要的是,它引導你思考,在他們共同探討的那些「無用之處」,如何孕育齣生命最根本的意義與力量。它讓我對於「專業性」與「人性」的關係,有瞭一種更圓融的體會。</blockquote>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拍案叫絕的地方,在於它處理「神學」這個詞彙的態度。它避開瞭傳統宗教的教條束縛,將「神學」視為一種對終極性、對超越性經驗的探問,一種在世俗的縫隙中尋找「非理性」光芒的努力。這與莊子的「逍遙遊」裡那種對世俗規範的徹底抽離,達到瞭驚人的和聲。我記得書中有一段在比較三個思想傢如何看待「語言的極限」時,作者的論述結構非常精巧,他不是直線式的比較,而是運用瞭一種螺鏇上升的結構,每繞一圈,都能從新的角度看到舊的問題。這種寫法,對於一個習慣瞭清晰條列式報告的讀者來說,起初可能需要適應,但一旦沉浸其中,就會發現其高妙之處——因為真正的深刻思考,本來就不是可以被簡單切割的。它強迫你接受這種模糊性,並在模糊性中找到清晰的錨點。這本不是用來看的書,而是要用來「磨」的書,每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火花迸齣。
评分從文學欣賞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文字功力絕對是頂尖的。颱灣的學術寫作有時候會給人一種乾燥、缺乏情感的印象,但這本完全打破瞭這個窠臼。作者的中文錶達非常典雅,卻又充滿瞭現代的張力,完全不像是在翻譯外國理論,更像是本土思想的自然流露。特別是在描述班雅明那種帶著憂傷的美學情懷時,文字的密度和韻律感極佳,讀起來簡直是一種享受。我特別喜歡作者對於「中介性」(mediation)的處理,他沒有把它當成一個冷冰冰的分析工具,而是賦予瞭它一種時間和記憶的重量感。這讓我聯想到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與過去、現在和未來進行的無聲對話。書中的某些句子,我甚至會忍不住抄寫下來,貼在我的書桌前,不是為瞭背誦,而是為瞭提醒自己,思考可以如此優美,知識可以如此富有生命力。這本書的齣版,無疑是為颱灣的哲學閱讀界注入瞭一劑強心針。
评分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夠引人入勝瞭,坦白說,我對哲學並不是那種科班齣身的專業人士,平常頂多在網路上追一些哲學傢的有趣觀點,但一翻開這本書,我就感覺到一種很不一樣的「厚度」。作者的筆法並非那種高高在上、充滿術語的學術腔調,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旅人,帶著我們走進一片既熟悉又陌生的思想迷霧中。他並沒有試圖把班雅明、海德格、莊子這三個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大師強行塞進一個統一的框架裡,而是巧妙地在他們之間建立瞭一種「共振」的空間。那種感覺就像是,你原本以為三條平行的線,結果在某個你看不到的維度上,它們其實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共同指嚮某個關於「無用之用」或「意義的邊界」的深刻追問。特別是當他談到某個概念時,那種論述的層次感,讓我忍不住頻頻停下來,望著窗外發呆,思考著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有用」卻其實空轉的忙碌,到底是為瞭什麼?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重新審視「價值」本身的定義,不隻是學術上的辯證,更是生活層麵的震撼。
评分說實話,我對海德格的文本總是有種敬而遠之的感覺,覺得那是哲學界的「聖杯」,難以觸及。但這本譯者(或作者,我搞不太清楚他們的關係,總之是寫這本書的人)的論述方式,就像是給我配瞭一副極好的濾鏡,讓那些原本晦澀難懂的詞彙,突然間變得可以呼吸起來。他引述的例子常常是從非常日常、甚至有點詩意的場景切入,然後再優雅地將其提升到形上學的層次。我看得很慢,不是因為內容太難,而是因為我總是被那種行文的節奏感吸引住。那種時而急促、時而舒緩的語氣,彷彿在模仿莊子那種隨性而為、不拘泥於形式的思辨風格,同時又帶著班雅明對歷史碎片的敏銳捕捉。讀完幾個章節後,我感覺自己不隻是在閱讀哲學傢的思想,更像是在跟著一位高明的領航員,探索知識地圖上那些無人標註的隱藏航線。它讓我對「理解」這件事產生瞭新的體會:或許真正的理解,並非完全掌握,而是學會在迷宮中享受迷失的樂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