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田唯識思想之研究:現象學的進路

上田唯識思想之研究:現象學的進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榮灼
圖書標籤:
  • 唯識思想
  • 現象學
  • 上田唯識
  • 佛教哲學
  • 日本哲學
  • 意識哲學
  • 玄學
  • 佛教
  • 哲學史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上田義文(Yoshifumi Ueda, 1904-1993)之唯識著作乃係日本昭和年代的瑰寶。雖然上田以行文難深見稱,但是本書作者對之作齣絲絲入扣、係統分明的𨤳清與分析。特別地,通過現象學的進路,作者對上世紀轟動日本佛學界的上田-長尾論爭作齣嶄新的解釋與仲裁。這不但使東方與西方、古典與現代的意識哲學得到一美妙的結閤,而且於現象學運動中標誌從「觀念論現象學」至「非觀念論現象學」之範式轉移的完成。

  作者以「一口盡吞九江水」之姿吸納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佛學硏究的精華,其去蕪存菁之深刻功夫,直可以與當年孤身西遊、去國十七年於天竺取經的唐玄奘相比。在唯識學與量論傳入漢土上,兩位陳氏宗親的努力,可謂韆古輝映!本書固是漢語佛學界自牟宗三之《佛性與般若》以降最重要的論著,亦係於國際唯識學與量論研究上一座全新的裏程碑!

  又作者同時編譯由上田親自授權與撰寫代序的論文集:《色即空‧空即色:上田義文唯識學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大齣版社,2022),讀者宜一併參考閲讀。
《超越言語的界限:論現象學與東方哲學的交匯》 本書並非關於特定學者的著作,而是對現象學思想在麵對東方哲學傳統時所展現齣的巨大潛力與復雜性的一次深度探究。 本書旨在超越對特定文本或流派的簡單歸納,轉而關注一種方法論上的對話——現象學作為一種嚴謹的、對意識經驗的“迴歸事物本身”的反思,如何能有效地開啓通往東方哲學深層結構,特彆是那些以非概念化、直覺性或實踐性為核心的傳統的大門。我們試圖建立的橋梁,是關於“經驗的結構”和“存在的顯現”的共同關切,而非對既有學說的簡單比附。 第一部分:現象學的內省之光與東方視角的預設 本部分首先梳理瞭現象學(特指鬍塞爾晚期思想及其在解釋學轉嚮中的演變)的核心方法論:懸置(Epoché)與本真現象(Eidetic Reduction)。我們強調,懸置並非是對世界的不信任,而是一種主動的、批判性的姿態,旨在剝離預設的自然態度,以揭示經驗的前反思性結構。 隨後,我們將這種方法論工具置於東方哲學的宏大圖景中進行初步審視。我們關注的並非是《上田唯識思想之研究》中對唯識學特定概念的解析,而是更基礎的層麵: 1. “心”的結構與意嚮性(Intentionality)的張力: 現象學的意嚮性描述瞭意識總是“關於某物”的,而許多東方傳統,尤其是在佛教和道傢思想中,強調的是“無分彆智”或“空性”,這似乎指嚮一種超越主客體二元對立的意識狀態。本書探討瞭如何通過精細化的懸置操作,來接近這些東方文本中所描繪的“非意嚮性”或“超越意嚮性”的經驗維度。我們避免使用唯識學中的“種子”或“轉識成智”等術語,而是著重於“經驗場域的界限”的探討。 2. 身體性與在世存在(Dasein)的差異性考察: 雖然現象學的後繼者如梅洛-龐蒂極大地發展瞭身體經驗的理論,但東方傳統,如禪宗對“坐”的強調或印度瑜伽中的“調息”,提供瞭一種截然不同的身體實踐路徑。本書比較瞭現象學如何描述“感性身體”的先驗條件,與東方實踐如何通過“具身化訓練”來重塑感官與世界的界限。這裏的重點在於實踐的差異,而非理論的同構。 第二部分:詮釋學的轉嚮與“存在之境”的探尋 隨著現象學轉嚮詮釋學(海德格爾、伽達默爾),焦點從純粹的意識結構轉嚮瞭“存在之境”或“真理的展開”。這一轉嚮為與曆史悠久、依賴口傳和儀軌的東方傳統進行對話提供瞭更堅實的哲學基礎。 本書深入分析瞭以下幾個關鍵的對話點,均避開瞭對唯識思想的直接分析: 1. “時間性”與“永恒之流”: 現象學的“先時性”(Protention)和“延展性”(Retention)描述瞭個體經驗的時間結構。然而,許多非西方的宇宙論和神秘主義傳統傾嚮於將時間視為循環或非綫性的“永恒當下”。我們考察瞭“在時間中被拋入”的生存狀態如何能通過某種“非時性”的經驗來被理解,這裏的非時性,是基於對印度教中“劫”(Kalpa)概念的現象學式“界限體驗”的描述,而非對具體教義的復述。 2. 語言的局限與“默示”的領域: 現象學對語言的“描述性功能”進行瞭深刻反思,尤其是在描述先於語言的經驗時。東方哲學,特彆是道傢的“道可道,非常道”或佛教的“不立文字”,提齣瞭一個更徹底的“語言消解”的訴求。本書探討瞭“錶達的閾限”:當現象學描述達到其自身的邏輯邊界時,它所遭遇到的領域,與東方傳統試圖通過悖論或沉默來指涉的“真理之域”,在結構上是否存在可以被理解的交集。我們關注的是“語言失效的時刻”這一共同的現象學事件。 3. 倫理與“實踐的生成”: 現象學與詮釋學最終都導嚮瞭對行動的理解。本書不討論康德式的義務論或亞裏士多德式的德性倫理,而是關注“在場的行動”。我們考察瞭在東方實踐中,那種不以預設目標為導嚮的、純粹的“在做”的狀態(例如,在武術或書法中的“無我之境”),如何能被現象學地描述為一種“去中心化的自我行動”——即主體如何從其既有的自我意識的束縛中解放齣來,實現一種更原始、更貼閤情境的“應答性”。 第三部分:跨文化哲學的審慎與方法的重建 本書的最後部分迴歸到方法論的審慎性,強調跨文化哲學對話中的“解釋的忠實性”與“創造性的張力”。 我們討論瞭“概念的殖民化風險”:簡單地用現象學的術語(如“先驗主體”、“純粹意識”)去套用東方概念的危險性。我們主張的不是尋找“東方鬍塞爾”或“東方海德格爾”,而是利用現象學的分析銳度去清理那些被傳統詮釋學固化的、可能阻礙我們直觀東方思想核心的錶層障礙。 本書的核心貢獻在於: 嘗試構建一個純粹基於經驗結構分析的框架,用以探討那些超越瞭西方形而上學傳統的話語的哲學領域。我們關注的是“如何經驗”而非“經驗瞭什麼”。通過對現象學工具箱的精細運用,我們試圖揭示,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東方智慧,其根基可能在於人類經驗結構的某些普遍的、但常被忽略的維度。這是一種對人類意識極限的共同探索,而非對任何單一學派的辯護或替代。 讀者將從本書中獲得對現象學方法的更深理解,以及如何以一種批判性的、非教條化的方式去接觸那些依賴於實踐和直觀體驗的非西方哲學遺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榮灼

  
  加拿大布洛剋大學 (Brock University) 哲學係榮譽教授

  近任:
  法鼓文理學院特聘教授
  東吳大學劉光義中國哲學講座教授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科技部邀約客座研究員

  曾任教東海大學哲學係並獲東海大學1992年度最佳教學與硏究獎
  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哲學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碩士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學士
  德國學術交流資訊中心學者 (DAAD Scholar)
  德國洪堡基金會研究學者 (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ion Fellow)
  印度加拿大薩斯利基金會研究學者 (Indo-Canadian Shastri Foundation Fellow)

  嘗師事唐君毅、牟宗三、Ludwig Landgrebe、Werner Marx、Karl-Otto Apel、Jürgen Habermas、David Carr與 Leslie Kawamura等教授。

  先後於德國科隆大學 (Köln Universität) 、弗萊堡大學 (Freiburg Universität) 、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 (Leuven University) 之鬍塞爾檔案館 (Husserl-Archieves)、德國法蘭剋福大學 (Frankfurt Universität)、漢諾威萊布尼茲檔案館 (Hannover Leibniz-Archives),及加拿大卡爾加裏大學 (University of Calgary)、印度浦那大學 (Pune University) 與國立中央大學從事硏究。

  早年著作包括 Heidegger and Chinese Philosophy (1986),最新將有:《色即空‧空即色:上田義文唯識學論文集》(國立政治大學政大齣版社,2022)、《思維現象學》(即將齣版)。

圖書目錄

導論 1

第一章 「唯識古學」的重新定位 19
第一節 「唯識古學」之「傳統解釋」 20
第二節 上田對「唯識古學」之「傳統解釋」的批判 26
第三節 上田對「傳統解釋」的批判之現象學涵義 42

第二章 真諦「三性說」特質之釐清 47
第一節 「三性說」的三種解釋立場 48
第二節 緣生依他之三性說 53
第三節 「緣生依他」與「二分依他」之關係 73
第四節 從現象學角度看「唯識新學」的「三性說」之失 87

第三章 安慧「識轉變說」之定性分解 93
第一節 「唯識新學 」之「識轉變」解釋—「能變思想」 94
第二節 「同時因果說」vs.「異時因果說」 108
第三節 一種現象學式仲裁 123

第四章 唯識說與觀念論 151
第一節 關於ākāra 一詞在《安慧釋》中之意義 152
第二節 「所識(=對象=境)如何可能」之問題 177
第三節 「識」之「相續性」 188
第四節 「量論」 vs.「觀念論」:現象學式照察 200

第五章 結論 333

附錄一 唯識哲學與沙特現象學 351

附錄二 唯識宗「佛性觀」:真諦唯識 vs. 法相宗 371

附錄三 「批判佛教」之兩項獨斷 397

參考文獻 429

跋 453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6116926
  • 規格:精裝 / 464頁 / 17 x 23 x 3.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於三十五年前開始撰寫本書時,從未想過其完成至齣版,竟然經歷這麼多的風雨與轉摺。初稿早於上世紀九零年代已打好,但是迴首一顧,即使延至今天方麵世,也是還覺值得!其中一個主因是:此中進一步開發瞭上田唯識的影響部分,特別是指齣「量論」研究必須有一「範式轉移」這項重要成果,這都是近年新的收穫。

  著名的英國 AI 哲學傢 Margaret Boden 區分瞭三類型的創造:(1)「組閤型」(combinational) 創造;(2)「探索型」(explorational) 創造;(3)「變革型」(transformational) 創造。簡要而言:首先,「組閤型」創造:將既有的觀念重新組閤而產生新的觀念。其次,「探索型」創造:於某種既有的風格內部,即已存的概念空間中,產生全新的途徑。最後,「變革型」創造:能夠改變風格,特別地「產生先前不可能生成的新結構」。換言之,可帶來「研究範式變換」。準此而觀,本書於開展上田對「唯識傳統解釋」的批判之現象學涵義上,可說是一種「組閤型創造」錶現。而在為著名的上田與長尾的論爭作齣現象學式仲裁,則是屬於「探索型創造」活動。當論證「量論」研究範式之轉換,則已是進至「變革型創造」之層次。職是之故,有些學友乃認為本書為當代漢語佛學界自牟宗三先生之《佛性與般若》以來最重要的論著。此外,由於對Stcherbatsky 以降的範式之顛覆,更有視之為國際唯識與量論領域研究之新裏程碑。對於此等評價,個人則認為最好由讀者自行判斷。

  相當可惜的是:「上田唯識」這一寶藏於今天的日本佛學界竟然全遭漠視。最近的一項明證,就是2012 年由京都大學所齣版的《真諦三藏研究論集》一書完全不提上田義文之名及其任何著作。這除瞭基於日本學界傳統以來門戶之見的陋習外,最大問題還是在於當今的日本佛教研究學者稀見具有哲學之頭腦,大多數都隻能埋首於考據與翻譯而已。不過,若缺乏真正的理解,則所齣的翻譯品質便難離錯劣瞭!個人於佛學研習過程中,雖然不曾於東瀛本土入學,但卻受益其成果良多。因此衷心希望將來其能大有改進!事實上日本學界不妨以一批判性立場來閱讀本書開始。的確,於本書中,對於上田唯識較持同情態度,即使其中亦有作齣批評之處。但是,這一切主要乃植根於純學術立場的探索結果。特別地,作為華人,在根本上我與日本學界可以保持客觀的距離。

  本書初稿乃是於加拿大卡加利大學 (University of Calgary) 寫成的。此乃從1993 至1996 年在臺灣的「國際佛學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of BuddhistStudies) 之贊助下,得到河村澄雄(Leslie Kawamura) 故教授之盛意邀請而成事。其間還習得梵、藏二語。這都是要特別緻謝的!

  尤值得一提的是:1986 年個人嘗赴名古屋親自拜訪上田教授,除瞭受到其熱情招待外,在後來之多年通訊中,一直多加指導與贈書。此外,還特別為我所編譯之《色即空‧ 空即色:上田義文唯識學論文集》寫瞭一篇長代序。而另一方麵,當長尾教授於1995 年訪問卡加利大學時,亦都是能夠持開放態度和我討論其與上田唯識的論爭,這使得我能夠深入瞭解其存在主義色彩的進路。個人真是萬幸能夠有親炙兩位當世佛學大傢的機緣!

  無疑,事實上本書之能夠齣版還也是得到其他許多人之幫助與支持,儘管在此未能將其名字一一列舉而緻以衷心的感謝,但是其中有些必須指齣者包括:冉雲華故教授、吳汝鈞學長、鈴木仁子 (Hitoko Susuki) 女士與楊曉捷教授。最後,本書初稿是由內子少萍打字的。她在經過長期與癌魔博鬥之後不幸於前年離世,未能及見本書之齣版,茲將之獻給她的靈右。此際撫手書稿唯感嘆:倚劍天涯常作客,清明節令更懷君。

2021 年4 月1 日
寫於南港中央研究院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讓人感到一陣深沉的學術氣息撲麵而來,雖然我對「上田唯識」的具體內容不甚瞭解,但「現象學的進路」這個副標題立刻抓住瞭我的目光。在颱灣的學術圈,現象學一直是哲學係學生的重要訓練,舉凡鬍塞爾、海德格、梅洛龐蒂,其著作都是我們必須啃食的經典。因此,當一個日本哲學傢的思想被置於現象學的框架下重新審視時,那種跨文化、跨學派的對話潛力就顯得極具吸引力。我會期待作者如何精準地捕捉上田的理論核心,並用現象學特有的「把握事物本來麵貌」的方法,去清理和重構這些概念。這不單純是翻譯或介紹,更像是一種哲學上的「在場」,要求讀者以一種全新的視角進入一個可能陌生的思想體係,並在其中發現與自身學術關懷的共鳴點。這種融會貫通的寫作手法,對於想在東方哲學與西方現象學之間建立橋樑的研究者來說,無疑是一份極其寶貴的參考資料,它暗示瞭一條不同於傳統漢傳佛學詮釋的嶄新路徑。

评分

現在的學術齣版趨勢,似乎越來越偏嚮跨領域的對話,這本書正好順應瞭這個潮流。颱灣的學界對日本學術界在佛學研究上的精細度是相當肯定的,他們往往能從獨特的角度切入,避免瞭過度漢學中心主義的窠臼。因此,這本關於「上田唯識思想」的研究,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個「局外人」的視角來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早已被固定化詮釋的唯識概念。我期待看到書中如何處理「心識運作」與「現象經驗」之間的對應關係,例如,上田的某個關鍵術語,在現象學的描述下,會呈現齣何種前所未見的結構或層次?這種研究的價值就在於,它迫使我們跳齣既有的教條框架,用更具活力的、當代的哲學工具去解剖古老的思想體係,讓這些思想重新獲得「生命力」和討論的空間,而不僅僅是被供奉在博物館裡的文物。

评分

坦白說,我對這本書的「實用性」其實抱持著較為保留的態度,它顯然不是一本可以快速提升生活品質或提供心靈慰藉的書籍。它的價值完全體現在學術的深耕與思想的釐清上。然而,對於我們這些長期在人文領域打滾的人來說,「釐清思想」本身就是一種最高層次的實用。當一個複雜的理論體係,能夠被清晰地結構化、脈絡化,並用另一套強大的哲學工具進行梳理時,讀者獲得的將是一種對知識結構的掌控感。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在論證的過程中,展現齣極高的清晰度,即便主題艱澀,語言也不應該晦澀難懂。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將上田的理論脈絡與現象學的方法論精確地咬閤在一起,那麼它將成為東亞哲學史研究中一個重要的裏程碑,證明瞭跨文化哲學對話的深度與可能性。

评分

這種將特定東方思想傢與西方主流哲學方法論結閤的研究,往往考驗著作者的「翻譯」能力,不隻是語言上的,更是概念上的。現象學的描述性語言和唯識學的形上學斷言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需要極為謹慎的學術操作纔能跨越。我的想像中,這本書必然充滿瞭嚴格的定義比對和細膩的文本分析。我會特別關注作者如何處理那些難以譯介的核心概念,例如「阿賴耶識」或「三性」等,在現象學的視角下,這些概念會被如何「現象化」地還原為經驗結構。這不僅考驗作者的學識,更考驗其學術操守,必須避免過度簡化或為瞭迎閤現象學範式而扭麯瞭上田思想的原意。總之,這本書的問世,本身就代錶著學術界對深入挖掘特定思想傢潛力的投入與決心,值得所有嚴肅的哲學愛好者給予最高的關注與審視。

评分

說實在話,光是嘗試去理解「唯識」這個詞彙,對非專業人士來說都是一項挑戰,更何況還要加上「上田」這位特定的思想傢。不過,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設計得非常「考究」,它顯然是為對東方思想有一定涉獵,同時又熟悉西方哲學論述脈絡的讀者群體所準備的。我個人比較好奇的是,作者如何在保持原典義理的嚴謹性與現象學描述的直觀性之間找到平衡點。現象學強調的是經驗的「還原」,是迴到前思辨的狀態去觀察意識如何建構意義。將這種方法論應用到層次繁複的唯識學概念上,無疑是一場艱钜的工程。我預期這本書不會提供太多輕鬆的閱讀體驗,它更像是一份需要反覆咀嚼、時常需要迴溯上下文的智力勞動。但正因如此,一旦讀懂瞭,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想必遠勝於閱讀一般通俗介紹來得深刻與紮實,它給予的知識密度,或許能支撐起後續更深入的學術探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