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族、國醫與病人:近代中國的醫療和身體(修訂版)

國族、國醫與病人:近代中國的醫療和身體(修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皮國立
圖書標籤:
  • 國族
  • 國醫
  • 醫療史
  • 身體史
  • 近代中國
  • 文化史
  • 社會史
  • 疾病
  • 中醫
  • 現代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肝病要看中醫還是西醫好?

  國學大師梁啟超的「失腎記」,竟為西醫「擺烏龍」割錯腎臟?

  曾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的鬍適,自幼身體不好,齣國竟必備中醫的成藥「六神丸」與「痧藥」?蔣介石怎麼應對牙痛、失眠的老毛病?他為什麼痛恨國人隨意吐痰、放屁?

  這些近代的政治人物及知識分子是如何麵對及看待自身的疾病?如何擇醫,尋求健康之道?又如何擴大自己的患病經歷,在中西醫論爭的年代,來思考整個國族的衛生與健康?

  本書從「病人歷史」齣發,選取最具代錶性的近代中國人物,包括孫中山、鬍適、魯迅、梁啟超、蔣介石等人。他們受著大病小痛之苦,都曾經錶達對傳統中醫和身體觀的各種看法。書中對這些歷史人物的醫療觀點進行深入剖析,以期讀者對近代中西醫的醫療史有更寬廣的認識。作者深入淺齣的詮釋中醫與中國文化轉型之睏境,在人物故事中尋找國族發展之路,讀起來意義深遠卻又趣味盎然。
近代中國的醫療與身體:一個多重場域的分析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近代中國(約自清末至二十世紀中葉)在麵對內外劇變時,醫療實踐、身體觀念以及國傢權力運作之間複雜的交織與重塑。不同於傳統將醫學史視為單一線性發展的敘事,本書採用多重場域的分析視角,聚焦於「國族」、「國醫」與「病人」這三個核心維度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定義,從而構建齣一個充滿張力與轉型的醫療現代性圖景。 國傢構建與醫療化:權力的嵌入與身體的規訓 近代中國的國傢建構過程,與國傢對公共衛生與國民健康的介入密不可分。本書首先考察「國族」意識如何成為引導醫療改革與現代化論述的意識形態支柱。晚清以來,麵對西方列強的挑戰,「積弱積貧」的形象催生瞭對「強種」(Strong Nation)的渴望,而健康、強健的身體被視為國傢復興的基石。 在這一進程中,公共衛生運動成為國傢權力延伸至身體私領域的關鍵場域。從鼠疫、霍亂等傳染病的防治到城市衛生設施的建設,國傢試圖建立一套標準化的、以科學為名義的身體規範。本書將細緻分析這些衛生政策的推行過程中的地方差異與社會阻力。例如,基層社會對於現代清潔概念的理解與接受度,以及地方精英、士紳在其中的調解角色。國傢如何利用現代醫學知識(如細菌學說、預防醫學)來定義「進步」與「落後」,並將傳統的身體調養方式標籤化,是本書討論的重點之一。 此外,軍事動員和勞動力的組織,也驅動瞭國傢對身體效率的追求。兵役體檢、工廠的勞工健康管理,都體現瞭國傢將身體視為一種可測量、可優化、可服務於國傢目標的資源。這種「身體的政治化」(The Politicization of the Body)是理解近代中國醫療現代化的重要前提。 「國醫」的辯證:傳承、科學化與專業群體的重塑 「國醫」——即中國傳統醫學(中醫)在近代轉型中的麵貌——是本書的第二個核心場域。麵對西醫(或稱「西醫學」、「西法」)強勢的知識霸權,中醫麵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與自我調適的壓力。本書拒絕將中醫的命運簡化為「被淘汰」或「被保留」的二元對立,而是深入探討知識群體內部關於「中醫如何現代化」的激烈辯論。 中西匯通的爭議: 自梁啟超提倡「新醫學」以來,知識分子在如何取捨中醫的理論體係(如陰陽五行、臟腑經絡)與西醫的解剖學、生理學知識之間進行瞭漫長的拉鋸戰。本書將分析不同流派的「中醫改革派」如何試圖通過「整理國故」的名義,將中醫「科學化」、「簡化」或「理論化」,以期在現代知識體係中獲得一席之地。這種努力往往伴隨著對傳統文本的再詮釋和對自身歷史的重寫。 專業群體的建構: 國醫的現代化也涉及專業標準的確立。從傳統的師徒傳承到現代的學校教育體製,中醫學校的課程設置、畢業生的身份認同,以及他們在國傢醫療體係中的定位,都體現瞭專業知識生產與認證的轉變。國醫群體在國傢主導的醫療體係中,常常處於一種被邊緣化但又不可或缺的尷尬地位。他們需要不斷證明自身價值的「科學性」,同時又肩負著維護民族文化符號的責任。本書將通過對特定醫學團體和學術期刊的文本分析,呈現這一群體的內部分化與集體焦慮。 病人經驗的拓殖:身體的感知、地方的醫療選擇與權力的博弈 第三個場域,也是最常被宏大敘事所忽略的,是「病人」作為經驗主體的能動性與多元選擇。近代中國的醫療市場是一個高度混雜、競爭激烈的空間,病人的身體經驗與醫療選擇絕非被動接受現代化灌輸的結果。 身體感知與求醫路徑: 對於普通民眾而言,疾病的意義往往根植於地方文化和信仰體係之中。本書將探究當傳染病或慢性病發生時,病患及其傢庭如何在「祖傳秘方」、「神明祈福」、「西醫診所」和「中醫世傢」之間進行流動和權衡。這種選擇體現瞭對不同醫療體係所代錶的知識權威、經濟成本和心理慰藉的實用性評估。 身體的「商品化」與消費: 隨著商業化醫療的興起,廣告、藥品包裝和醫療服務的推銷,開始塑造齣新的疾病意識和健康需求。本書會分析廣告文本中對特定疾病(如肺結核、性病)的描繪,這些描繪如何與國傢提倡的「國民健康」敘事相呼應,同時也如何迎閤瞭個體的焦慮。病人不再僅僅是被治療的對象,也成為醫療產品和服務的消費者。 弱勢群體的身體政治: 最後,本書關注底層社會、婦女和兒童的身體經驗。例如,在婦女解放的過程中,生育健康和婦科疾病的管理如何被納入國傢規訓的範疇;在城市底層,非正規的醫療從業者(如剃頭匠、接生婆)與正規醫生的競爭,展現瞭權力關係在基層醫療場域的具體體現。病人的聲音,即使是零碎而模糊的,也為我們理解宏觀的醫療變革提供瞭關鍵的微觀視角。 總結:一個動態的、衝突的醫療現代性 綜上所述,本書將「國族」、「國醫」與「病人」視為相互滲透、相互製約的動態結構。近代中國的醫療現代化不是西方模式的簡單移植,而是在國傢威權、知識分子論戰、地方社會實踐以及個人身體經驗的激烈碰撞中,緩慢、不均衡且充滿矛盾地形成的場域。通過對政治、知識和經驗層麵的細緻考察,本書試圖勾勒齣一個更為複雜、更具層次感的近代中國身體史與醫療史。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皮國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興趣為中國醫療社會史、疾病史、史學方法、中國近代戰爭與科技等領域。

  著有《近代中醫的身體與思想轉型—唐宗海與中西醫匯通時代》(2008)、《臺灣日日新—當中藥碰上西藥》(2009)、《「氣」與「細菌」的近代中國醫療史—外感熱病的知識轉型與日常生活》(2012)、《虛弱史—近代華人中西醫學的情慾詮釋與藥品文化(1912-1949)》(2019)、《近代中西醫的博弈—中醫抗菌史》(2019)、《跟史傢一起創作:近代史學的閱讀方法與寫作技藝》(2020)、《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一段抗疫歷史與中西醫學的奮鬥》(2022)等學術專書,並主編論文集、教科書數本,發錶期刊論文、專書篇章等80餘篇。
 

圖書目錄

再版序
序 十年磨一劍

緒論 民國時期中西醫論爭下的國族與病人再思考
一、前言
二、近代中國的身體與國族
三、從病人齣發的醫療史
四、從病人的言論與視角齣發

壹 略論鬍適的醫學觀
一、前言
二、在掙紮中的傳統中醫
三、鬍適的身體與醫療
四、國故中醫、科學西醫:再探知識分子擇醫觀
五、醫療、身體與國族:醫療化下的國民性再造
六、小結

貳 民初醫療、醫生與病人之一隅:
孫中山之死與中西醫論爭
一、前言
二、病人的經歷
三、早年為學與發現罹患肝癌始末
四、中西醫對肝癌的認識
五、更換中醫治療始末
六、中醫治療的轉機與睏境
七、孫的最後時日
八、小結

參 「國醫」的誕生:中國醫學之近代轉型與再造
一、前言
二、重省中西醫匯通史:正視中西差異
三、國醫建構之初:國學與國粹之形象
四、國醫轉型的關鍵年代
五、形塑科學國醫之睏境
六、麵對國傢與民族:國醫責任之再造
七、小結:一次失敗的「成功」轉型

肆 醫療與近代社會:試析魯迅的反中醫情結
一、前言
二、緣起:反中醫幼苗誕生
三、至死不渝的迷信:偏方與秘方
四、騙人的把戲?中醫辨病與診斷
五、科學與國粹
六、略論當時中國西醫的問題
七、小結

伍 醫療疏失與「中西醫匯通」擇醫觀:梁啟超之死與「腎病」公案新考
一、前言
二、「失腎記」前因後果
三、此案所反映之中西醫技術與醫療環境
四、餘波盪漾:中西醫論戰與最後的真相
五、小結

陸 國傢與身體的公與私:抗戰前蔣介石的日常醫療與國族衛生觀
一、前言
二、個人生活經驗:1924年前的蔣介石
三、軍校校長與北伐時期
四、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蔣的「私」領域日常衛生與醫療
五、西安事變後:蔣的疾病醫療史
六、國傢衛生和「公領域」身體之現代性實踐
七、小結

柒   結論

徵引書目
中英文摘要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430099
  • 規格:平裝 / 350頁 / 17 x 23 x 1.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再版序

  約莫有一年多的時間,學生常常問我,他們已買不到這本書瞭,該怎麼辦?我因為諸事繁忙,也一直在寫新的東西,所以就不太在意。直到經歷瞭一些故事,方知生產過的文字,日積月纍而成書,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不可不花心力看顧的。我打電話給編輯,他很熱心的幫我查瞭庫存,確實隻剩最後一本,而各圖書網上已完全買不到瞭。

  這本書在初版時,有位老師見到我,除瞭恭喜之外,也舉齣書內的一些錯誤,很感謝她,因為那代錶她真的很仔細讀完瞭這本書。藉著這次再版的機緣,我又好好讀瞭自己的書,除瞭校對與增補外,也試圖尋找該書和現實世界連結之意義。刻下新冠肺炎疫情雖逐漸趨緩,但和兩年前比較起來,依舊熾盛。相信每天更新病例數字是絕對正確的民眾,已逐漸減少。我們從2020年的防疫模範生,一天感染不到一個,到二年後幾萬幾萬人的感染;從一天沒有一個病例,到一天死幾十個到幾百個人,似乎大傢也慢慢習慣瞭。有個極為閤理的新詮釋,叫做「與病毒共存」,疫苗該打的也都打瞭吧,可憐的是因慢性病、老化而染疫死亡的人,他們的棺材上,有著「閤理死亡」四個字。可惜瞭,活著的人慶幸活著,死去的人倒也無聲抗議,就這樣慢慢被忘記。這些人就是「病人」,他們沒有歷史,終將被經濟發展和正常生活的呼聲掩蓋過去。我今年也同樣染疫,還好採用瞭中西醫結閤的方式治癒瞭,這本書內有很多對中西醫結閤治病的討論,是一項值得思考的前瞻議題。如果那幾天,我因染疫而離開這個世界,應該會被認為體重過重且有慢性病,不意外的又是一例「閤理死亡」吧。不是要發牢騷怪罪任何人,麵對疾病,我們都隻能軟弱下來,縱使人類做瞭許多舉措,還是有人不敵病魔。那麼,誰又能去撰寫和理解那些生病和苦痛的大眾呢?

  身為一位人文學者,我不敢奢求幫歷史中的底層病患發聲,要依據史料,纔能說一個完整的故事,而多數的歷史人物沒有記錄自己的病痛,就已離世,書寫這個麵嚮的歷史,本身就是有難度的。所幸,經過選取,這本書中的每一位主角,都有著無數的光輝歲月,正如封麵的孫中山先生,昂然而立,從醫人到醫國,但最終仍免不瞭成為病人,必須接受西醫與中醫的各種治療。後來的史傢會用文字書寫他們各方麵的歷史,但卻很少有學者關切他們的疾病和醫療觀念,而這本書正是要書寫這樣的歷史。當然,若隻做到這樣,很多著作也喜歡用現代醫學去推測古人疾病,我認為完全是可行的,因為若不用現代醫學的眼光,根本無法對疾病史進行解析。此外,有沒有可能從這些人的經歷、言論、遭遇等過往,去思考更大的一種醫學技術或國族發展的歷史呢?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人對各種醫療技術、身體觀之批判;不過,現今的人們或知識分子卻很少對醫療或健康事務進行反思,甚至已無論述能力,來對健康的促進提齣一己之見解。我們隻能默默接受各種可能不閤理的醫療,人民(病人)的聲音呢?歷史使人聰明,這本書將使讀者見識到當時的人如何對醫藥、衛生事務進行論述,錶達自己的看法。

  很多書內的意涵,已經在原序文內交代,此處不用再說一次,我隻想在此刻談一些歷史與現實意義的結閤,讓讀者更能理解這本書的寫作意義。這本書所敘述的時代背景,是晚清到民國時期,這段期間所不能迴避的問題,就是西力東漸與中國民族主義之勃興,也是中國近代史的基調。由於中國在當時積弱不振,由專製王朝一轉而為民主共和,諸多政製、經濟有待在新時代中轉換,但偏偏中國體質不良兼西洋外力打擊,其發展的歷史可謂跌跌撞撞。多數知識分子又急於學習西方、全盤西化,遂對傳統文化進行破壞打擊之能事。當然,我們不能苛求當時的知識分子,有時他們痛罵中醫,其實背後是希望國傢因此能夠變得更強大。在這段時期的中醫藥,還有本書沒談到的戲麯、武術、藝術等等,這些作為傳統老玩意兒、舊文化的錶徵,與中國之衰弱是相伴同行的,當然應該都被打倒,其命途多舛,可以預知。不過,正如本書所指齣的,當大部份傳統的科技事物、思想都被批判,甚至現在都已經消失瞭,中醫藥依舊存在。儘管他長得和過去傳統麵容不太一樣,但,又有什麼事物在經過歷史洗禮後,還是一模一樣的呢?歷史有趣之處就在此處。這段洗滌蛻變的歷程,令人感到好奇,中醫是怎麼挺過來的?我也持續編纂論文集,試圖釐清這段歷史的全貌。

  更令人驚訝的是,正當新冠肺炎疫情於全球肆虐時,百年前被認為是拖纍國族健康發展的中醫藥,竟然一躍而成為眾所矚目的新星。像是臺灣的「清冠一號」,中國大陸的「蓮花清瘟膠囊」與「清肺排毒湯」等等,都成瞭對抗新冠肺炎的法寶。這些新聞,後麵還有一個更大的歷史背景,就是百年來中醫藥的發展,從幾乎要被廢除,到現今反倒成瞭國族興盛、自信心的「利器」,其歷程與背後意義之轉變,值得思考。可以從幾個地方進行觀察,首先,此次抗疫成績,在美國死亡超過百萬人以後,中國人開始擁有瞭無比的信心,從輿論的變化中可以清楚看齣;雖仍有嚴格管理、動態清零之政策爭議,但不少民眾認為國傢權力的積極介入管控,發揮瞭無比的效力,染疫而死的人數在中國被有效的降低;而且因為有中醫參與而達成的中西醫結閤,成瞭全世界抗疫歷史中最有成效的一種組閤。中醫與國族的連結,已不再是恥辱、過時的國族印記。

  而中醫在臺灣呢?也同樣具有峰迴路轉的發展脈絡。從歷次抗疫史中的沉默不語,到這次民眾搶買清冠一號,政府還用公費來支持中藥之發放,這都是百年前所無法想像的發展。有意思的是,大傢都搶買「清冠一號」,我自己也吃瞭不少,其實它的全名是「臺灣清冠一號」(NRICM101)。「臺灣」一詞冠在藥名之前,其實抹去瞭它多是一個中國文化的產物,無論是概念、藥材來源,其實都與中國文化有著韆絲萬縷的關係;而英文藥名,不單是為瞭國際化而已,其中的「N」,即是National的意思,標記瞭它是由臺灣「國傢」或「國傢級」研究機構所生產,這些發展都極大的淡化瞭它的生命史,而賦予瞭這個新藥全新且符閤臺灣目前政治局勢之意義。百年中醫藥的發展還未停歇,它仍處在變動當中,歷史學者有幸從旁觀、客觀的角度,來看待這樣的發展。

  這些歷程,值得持續關注與探究,但本書並非要釐清爭議,而是要提醒讀者,必須將本書所談及的歷史過程,放在時代脈絡中來思考。歷史學的工作畢竟還是要迴到過去,我們不是政治人物、更非醫者,歷史學者要溝通的現在與過去的連結,讓讀者有更深層的人文思考,訴說一個讀者想像不到的時代,那個中醫藥幾乎要被打趴的年代;所有國傢未來之發展,都儘量與中醫藥或傳統文化脫勾,而中醫界則是努力要將國傢興盛、國族發展等意義,灌入在傳統醫藥的新發展中,以避免被「科學」和「西化」滅頂。希望讀者能在這本書中明瞭這樣的發展,書中主角們的言論與作為,恐怕不僅是醫療疾病史,更是不同視角的思想史和政治史。

  在學術書的市場中,能夠再版的機會不算多,既然已齣版一次,再版的話題性與新穎性更是少瞭許多,若無特別經費支持,很難再次問世。但學術就是如此,不能隻追求新穎,要不斷能與當代意義對話,纔是具有新穎性的展現,我期許這本書有如此之意義,更感謝齣版社願意讓這本書重新問世。此次增補,除校正、補充文字外,也加瞭一些新的二手研究,原想再大規模增加篇幅,但由於字數已近25萬字,似不宜再增加新的章節,編輯建議或可再寫一本,也比較不會破壞原書架構。很謝謝蘇美嬌主編,促成瞭這一切,還應允設計一個煥然一新的封麵。而第一版的封麵(詳見下頁)還是很有意義,病人躺的那張床上,寫著「中華民國」四字,象徵國族已成病入膏肓之病患;而開藥方的醫者,正是本書主角之一的蔣介石。這張1934年的漫畫,充分顯示瞭當時的政治環境與國族危機,很切中當時風雨飄搖、內憂外患的情勢, 也在此給老讀者留個紀念,書中再現分曉。本次校對,還要特別感謝中央歷史所碩專班畢業的周明秀小姐不計酬勞的細心校對,她說不是為校對而校對,而是真的想好好讀這本書。但願那些發不齣聲音的病人,都藉由這本書而精神於紙上重生,訴說過去不被重視的個人疾病史。

序於          中央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大樓210室
2022年7月10日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說,現在坊間許多歷史書,為瞭追求暢銷,常常把嚴肅的議題寫得過於通俗,讀起來像小說,少瞭那份紮實的研究基礎。這本《國族、國醫與病人》,從書名和作者的學術背景來看,顯然走的是另一條路。我最近在看一些關於殖民地醫學的研究,發現公共衛生政策往往是國傢權力滲透到私人領域最直接的體現。因此,我非常期待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病人」的視角。書中是否討論瞭疾病的社會建構?例如,在麵對如霍亂、肺結核這類大規模傳染病時,政府是如何動員和規範人民的身體的?更重要的是,在這種「國傢衛生」的宏大敘事下,「病人」這個身份是如何被標準化、被納入國傢治理體係的?我關注的不是那些名中醫或留洋西醫的辯論,而是那些在診間裡,被迫接受新的衛生觀念,或者偷偷維持舊有信仰的尋常百姓,他們是如何在國傢規訓與自身經驗之間斡鏇的,這纔是真正考驗歷史敘事深度的所在。

评分

近來總覺得,所謂的「現代化」敘事,往往忽略瞭文化韌性這塊。我們總是被教導,近代中國是全盤西化,是拋棄舊物的過程。但若這本書能成功地展現「國醫」如何從一個傳統的、地方性的醫術體係,被提升到一個與西方醫學抗衡、甚至被納入民族主義話語建構的國傢醫學,那將是極具啟發性的。這不隻是醫學史的勝利,更是一種文化自覺的體現。我猜想,書中必然會分析一波關於「中醫如何科學化」的論述,但更讓我好奇的是,這種論述是否也隱含著一種「自我殖民」的危險?即為瞭迎閤現代性(西方的科學標準),而必須對自身傳統進行某種程度的「去本土化」或「精簡化」。如果作者能細膩地捕捉到這種在追求現代性標籤時所付齣的文化代價,並將其置於國族建構的大背景下去衡量,那這本書的貢獻就不僅限於學術界,對於我們反思當代颱灣的醫療主體性問題,也會有極大的啟發作用。

评分

最近剛看完一本探討戰後颱灣集體記憶的著作,感觸頗深,那本書強迫我重新思考「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糾結,以及在不同歷史階段,我們如何被引導去界定什麼是「好的身體」與「壞的文化」。因此,當我看到這本關於近代中國醫療史的書名時,立刻聯想到,儘管地域不同,但那種在歷史巨輪下,舊有價值觀被強行推翻的震撼感,想必是相通的。我很好奇,書中是如何處理「中醫」這個概念的再定義過程的?畢竟,中醫在清末民初麵臨的質疑,幾乎等同於對整個中華文明閤法性的挑戰。如果作者能精確描繪齣,那些曾經被視為金科玉律的脈絡、方劑,是如何在科學主義的浪潮下被「去魅」或「重塑」成具有現代國傢意義的「國粹」,那將是非常精彩的論述。我希望它不隻停留在學術辯論的層麵,更能透過具體的醫案、醫師的傳記,讓我們看到知識分子的辯護策略,以及普通病患在選擇中西醫之間的兩難抉擇,那種時代的重量,纔是真正動人的地方。

评分

讀歷史,最怕讀到那種缺乏脈絡的線性發展。我看這本書的篇名結構,似乎有意圖去解構一個看似理所當然的演進過程。我總覺得,近代中國的變革,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各種力量拉扯、糾纏的複雜場域。我特別有興趣瞭解,在推動「國醫」標準化的過程中,有哪些既有的、地方性的醫療知識和實踐是被犧牲或邊緣化的?這種自上而下的規範化過程,必然會對不同地域、不同階層的醫療生態造成劇烈衝擊。書名裡的「病人」一詞,應該是點睛之筆,代錶著被觀看、被治療、被教化的對象。我期望作者能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揭示齣,在近代中國的權力結構中,誰有權定義「健康」,誰的痛苦被聽見,誰的治療方式被閤法化。如果能從病人的生活細節中,拼湊齣宏大歷史敘事背後那些被忽略的、微觀的掙紮與妥協,那麼這本書就真正地立住瞭,成為一本有血有肉的社會文化史著作。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坦白說,第一眼就給我一種學術論文的嚴謹感,那種帶著點陳舊又充滿時代重量的風格,確實讓人好奇書裡頭到底藏瞭多少歷史的細節。我最近在找一些關於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的讀物,尤其對當時知識分子在麵對西方衝擊時,如何重塑本土文化認同的議題特別感興趣。這本書光是書名裡頭「國族」、「國醫」這些關鍵詞的組閤,就暗示瞭它處理的層麵非常宏大,不隻是單純的醫學史,更像是從醫療的視角切入,去觀察一個帝國如何轉型為一個現代國傢,以及這個過程中,人們對於「健康」、「身體」乃至於「民族性」的定義是如何被顛覆和重建的。我預期它會深入探討,在那個中西醫術交鋒的年代,底層百姓的日常醫療實踐與上層精英的知識建構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張力與對話。光是想像那個場景,就覺得非常引人入勝,它提供瞭一個觀察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的獨特稜鏡,讓我覺得比起單純看政治史或思想史,這種從身體和醫療齣發的路徑,或許更能貼近當時人們最真實的焦慮與掙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