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概論(第二版)

社會學概論(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葉至誠
圖書標籤:
  • 社會學
  • 入門
  • 教材
  • 高等教育
  • 第二版
  • 理論
  • 方法
  • 社會現象
  • 文化
  • 社會結構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社會學是以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科學,社會現象被認為是一種動態形式。凡社會生活的形式、內容、組織、作用以及過去和現在的種種事實和人類策劃改進社會生活的種種理想、計劃和方法都屬於社會學研究的範圍。

  本書以清晰簡要的筆調,概括性、通論性及整體性的方式,說明社會學知識的主要內涵,期望提供閱讀者:能運用社會學的知識,檢視我們生活的周遭世界,達到「學與思」的緊密結閤,進而「宏觀思維,微觀作為」,懷抱理想社會,落實身體力行。
人類社會的多維透視:一部理解現代世界的基石之作 書名: 《社會結構與變遷:現代文明的內在邏輯》 作者: 維剋多·M·哈裏斯 齣版社: 寰宇學術齣版社 頁碼: 780頁 定價: 188.00元 --- 內容提要: 《社會結構與變遷:現代文明的內在邏輯》是一部宏大而精微的學術著作,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理解復雜、快速演進的現代社會的綜閤性分析框架。本書並未局限於對既有社會學理論的簡單梳理,而是緻力於將經典理論的深刻洞察與當代社會科學的最新實證研究相結閤,深入剖析支撐人類社會運作的基本機製、驅動其持續變遷的核心力量,以及個體在宏大結構中所扮演的角色。 全書圍繞“結構、互動與變遷”三大核心主題展開,以一種跨學科的視野,整閤瞭社會學、人類學、政治經濟學乃至部分心理學領域的關鍵概念,力圖揭示隱藏在日常經驗之下的社會秩序的脆弱性與韌性。 第一部分:社會秩序的基石——結構與製度的構建 本部分聚焦於社會結構的基礎層麵,探討社會是如何被組織起來並維持其穩定性的。 第一章:社會建構的視域——實在的界限 本章首先挑戰瞭對“自然”和“客觀”現實的預設,引入瞭社會建構主義的核心觀點。通過考察語言、符號係統和心智範疇在集體認同形成中的作用,闡明瞭社會規範和道德觀念是如何通過持續的社會互動被“創造”並內化為一種“客觀”真理的。重點分析瞭“常識”的社會起源,以及不同文化群體對同一現象可能産生截然不同的認知框架。 第二章:權力、閤法性與統治的藝術 本章深入探討瞭權力的多麵性,超越瞭單純的強製力概念。它細緻分析瞭韋伯意義上的閤法性權威的類型(傳統型、卡裏斯瑪型、理性-法律型),並結閤福柯關於“權力-知識”的論述,探討瞭當代社會中權力如何通過規訓、監控和話語控製機製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特彆關注瞭國傢機器的演變及其在全球化背景下麵臨的閤法性危機。 第三章:不平等的維度——分層係統的曆史與現狀 社會分層是理解社會衝突的鑰匙。本章不僅迴顧瞭階級、身份和地位的經典理論模型,更引入瞭交叉性(Intersectionality)的分析視角,研究種族、性彆、性取嚮和能力等多種身份維度如何共同作用,製造齣復雜且難以逾越的社會鴻溝。本章通過對代際流動性、教育篩選機製和財富代際傳遞的實證數據分析,揭示瞭機會不平等的深層根源。 第四章:組織社會:官僚製、網絡與非正式集群 本章考察瞭正式組織(如企業、政府機構)的運作邏輯。係統性地解析瞭經典官僚製模型的效率與異化,並將其與當代扁平化管理、網絡化協作模式進行對比。著重討論瞭“社會資本”的概念,探討瞭社會網絡密度、強度和結構如何影響資源獲取、信息傳播乃至政治動員的效率。 第二部分:個體的能動性與日常生活的微觀秩序 本部分將視角從宏大結構轉嚮微觀互動層麵,關注個體如何在既定的社會框架內進行行動、意義協商與身份維護。 第五章:互動場景的編排——角色的展現與管理 基於戈夫曼的戲劇理論,本章細緻描繪瞭人們在日常交往中如何進行“印象管理”。探討瞭不同社會情境(如工作場閤、傢庭、公共空間)對錶演的要求差異,以及個體在多個角色之間進行切換時所麵臨的“角色壓力”。特彆關注瞭數字媒體時代下,綫上身份的構建與綫下身份的脫節與融閤問題。 第六章:意義的協商——規範、偏差與社會控製 本章聚焦於社會規範的形成與維護。它探討瞭社會化過程如何將文化規範轉化為個體的內在約束,並分析瞭當個體行為偏離主流規範時,社會如何動員各種正式與非正式的控製機製進行乾預。對“標簽理論”和“反文化”現象進行瞭深入討論,以理解偏差行為的社會功能。 第七章:情感的社會性——感受的共享與規製 這是一個常常被忽視的領域。本章強調情感並非純粹的生理反應,而是深刻的社會産物。它分析瞭社會對於何種情感是“恰當”的設定(情感規範),以及個體如何學習並執行這些規範(情感勞動)。通過對特定社會群體的喪親之禮、集體狂歡等儀式行為的考察,揭示瞭情感在維護社會凝聚力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現代性的驅動力——變遷的軌跡與未來展望 本部分將結構與互動置於時間軸上,審視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的根本性轉型及其未來走嚮。 第八章:工業化、現代化與宏大敘事的瓦解 本章梳理瞭經典現代化理論的貢獻與局限。重點分析瞭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內在邏輯如何重塑傢庭結構、勞動分工與時間觀念。探討瞭啓濛運動奠定的理性主義在後現代語境下麵臨的挑戰,以及宏大敘事(如進步主義、曆史必然性)的衰落如何導緻意義感的危機。 第九章:全球化與地方性的張力 在全球化浪潮中,民族國傢的主權邊界日益模糊。本章詳細考察瞭跨國資本流動、信息技術革命和移民模式對地方文化、政治自主性帶來的衝擊。通過分析全球供應鏈中的勞工問題和文化同質化趨勢,探討瞭地方性知識和身份認同如何在抵抗與適應中被重新激活。 第十:風險社會與不確定性的管理 麵對技術進步帶來的環境汙染、金融泡沫和流行病等“人造風險”,本章引入瞭烏爾裏希·貝剋的“風險社會”理論。分析瞭現代社會如何從對“財富分配”的關注轉嚮對“風險分配”的關注。探討瞭科學專傢係統在風險認知和應對中的矛盾地位,以及公眾對這些係統信任度的變化趨勢。 結論:復雜性時代的社會責任 本書在結尾處總結瞭理解社會復雜性的必要性。強調在技術迭代加速、社會認同日益碎片化的今天,拒絕簡化主義的解釋,保持批判性反思的視角,是每一個現代公民參與構建一個更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的基礎。 --- 本書特色: 理論的整閤性與前沿性: 平衡瞭經典理論傢(如塗爾乾、馬剋思、齊美爾)的深刻洞察與當代學者(如布爾迪厄、吉登斯、哈貝馬斯)對新現象的解釋模型。 跨領域對話: 結構性地引入瞭政治學、經濟學和文化研究的核心概念,避免瞭學科壁壘的限製。 案例的普適性: 案例取材廣泛,既包括瞭發達工業社會的典型睏境,也分析瞭新興經濟體在轉型期麵臨的獨特挑戰。 清晰的邏輯脈絡: 采用自上而下(宏觀結構)到自下而上(微觀互動)再迴歸時間維度(變遷趨勢)的敘事結構,保證瞭論證的嚴密性和可讀性。 本書是社會科學專業學生、政策製定者、跨文化交流工作者以及所有希望深入理解我們所處世界之運作邏輯的讀者不可或缺的參考書。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葉至誠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係畢業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
 
  現任
  敏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校長
 
  經歷
  普考社會行政類科及格
  高考勞工行政類科及格
  東南工專兼任講師
  空中商專兼任副教授
  德育護專專任副教授
  世新大學專任副教授
  空中大學兼任副教授
  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係專任副教授
  實踐大學人力資源室主任
  實踐大學主任秘書
 
  著作
  《高齡者社會參與》
  《老人長照政策》
  《老人福利服務》
  《社會科學概論》(第四版)
  《社會工作概論》
  《社會福利概論》
  《教育社會學》
  《社會學是什麼》
  《當代社會問題》
  《社會福利服務》
  《社會學概論》(第二版)
  《社會學》
  
  編著
  《高等教育發展的策略與願景》  

圖書目錄

序 i

Chapter 1 社會學的意義與性質 1
第一節 社會學的起源 2
第二節 社會學的性質 5
第三節 社會學的學者 8
第四節 社會學的探究 15
第五節 社會學的應用 17

Chapter 2 社會學的形成與發展 19
第一節 社會學的主要理論 20
第二節 社會學的研究方法 29

Chapter 3 社會互動與集體行為 37
第一節 社會機製 38
第二節 社會互動 42
第三節 社會角色 50
第四節 社會團體 57
第五節 集體行為 63

Chapter 4 社會教化與人格形塑 71
第一節 社會化的意義 72
第二節 社會化的功能 73
第三節 社會化的形成 75
第四節 社會化的理論 78
第五節 社會化的類型 84

Chapter 5 人口結構與人口變遷 87
第一節 人口研究 88
第二節 人口變遷 95
第三節 人口現象 97
第四節 高齡社會 102

Chapter 6 文化薰陶與社會規範 105
第一節 文化的界說 106
第二節 文化的功能 110
第三節 文化的組成 112
第四節 文化的影響 119
第五節 文化的差異 124

Chapter 7 社會製度與性別平權 129
第一節 社會製度 130
第二節 傢庭製度 131
第三節 性別平權 136
第四節 宗教信仰 140
第五節 職業生活 144
第六節 休閒生活 148
第七節 傳播媒體 151

Chapter 8 都市生活與社區營造 157
第一節 都市的現象 158
第二節 都市的特徵 160
第三節 都市的生態 162
第四節 都市的問題 165
第五節 社區的營造 169

Chapter 9 社會組織與科層製度 175
第一節 社會組織的定義 176
第二節 社會組織的特性 177
第三節 社會組織的類型 180
第四節 社會組織的理論 183
第五節 科層製度的特質 186
第六節 社會組織的變革 189 

Chapter 10 社會階層與社會流動 193
第一節 社會階層的定義 194
第二節 社會階層的理論 196
第三節 社會階層的測量 200
第四節 社會流動的意義 204
第五節 社會流動的模式 205

Chapter 11 社會問題與社會控製 209
第一節 社會問題的定義 210
第二節 偏差行為的性質 211
第三節 社會問題的理論 212
第四節 社會問題的控製 215

Chapter 12 社會變遷與社會發展 219
第一節 社會變遷的意義 220
第二節 社會變遷的類型 220
第三節 社會變遷的導因 221
第四節 社會變遷的理論 224
第五節 社會發展的意義 234
第六節 社會發展的特徵 237

參考書目 243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2983973
  • 叢書係列:社會叢書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7 x 23 x 1.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黑格爾(G. W. F. Hegel)的名言「理性就是根據現實來思考」,闡明理想並非空洞冥思,也不是全然遙不可及的桃花源。隨著人類生產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各門社會科學之間以及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都有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和相互閤作的趨勢。社會學是以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科學,社會現象被認為是一種動態形式。凡社會生活的形式、內容、組織、作用以及過去和現在的種種事實和人類策劃改進社會生活的種種理想、計劃和方法都屬於社會學研究的範圍。
 
  社會學一直到十九世紀三○年代纔正式成為一門學科,促成社會學發展的關鍵是「啟濛運動」的齣現。啟濛運動認為,人類的進步不僅是可能的,同時也是不可避免的。由於社會生活範圍極廣,所以社會學知識浩繁。社會學的知識不是哲學的思辨,它具有相當程度的可驗證性。社會學所要解釋的對象也不是包羅萬象的。有的理論是解釋社會結構的,有的理論是解釋人際關係的,有的理論是解釋社會變遷的。
 
  社會科學所研究的對象,無論是政治、經濟、法律等,其最底層均為社會學;而研究此共同生活的領域,正是社會學的主要內涵。在資訊爆炸的新時代,在知識型社會中,每個人都必須不斷學習,因此終身學習將非常重要,卡爾.羅傑士(Carl Rogers)即稱:一個受教育的人是一個學到如何去學習、應變,隻有不斷追求知識過程的人,纔是可靠的人。而學習社會學的知識絕非僅止於熟悉社會運作的法則,而是經由對該知識的理解,為共同建構一個理想的社會而善盡社會成員一己的本分。
 
  隨著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經濟「全球化」的風潮,生活世界「資訊化」的波濤,開啟瞭文明無限拓展的新疆域,開啟無限的希望,也預埋瞭深陷危機的威脅與挑戰。哈佛大學教授梭羅(L. Thurow)強調「在競爭激烈的當今世界,新知識的創造與運用比傳統的因素更加重要」。在麵對一個變動不羈的社會生活,導以理性探索,使人們得以解除濛昧,以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的啟迪,為人類指齣一條發展門徑,顯然這是社會學努力的目標之一。
 
  社會學之父孔德(A. Comte)於建構社會學時,即強調該學問是一種科學。其後的社會學傢無不企圖運用科學的程序和方式用以建構這門知識。經過對社會現象的理性探討,形成瞭模型理論。所謂「模型」是由於理論的抽象層次較高,為瞭能具體的說明某些事實,因此運用「模型」,以期概化到實際的社會現象。本書的撰述即是期盼能以清晰簡要的筆調,以概括性、通論性及整體性的方式,說明社會學知識的主要內涵,期望提供閱讀者:能運用社會學的知識,檢視我們生活的周遭世界,達到「學與思」的緊密結閤,進而「宏觀思維,微觀作為」,懷抱理想社會,落實身體力行。倘使人人如此,在理性的剖析及積極的參與之下,將能夠改善人類的生活,增進人群的幸福。
 
  本書能順利的印行,特別感謝揚智文化公司閻富萍總編輯的玉成。惟知識分子常以「化當世莫若口,傳來世莫若書」,以形容對論著的期許,本書距離該目標不知凡幾。唯因忝列杏壇,雖自忖所學有限,腹笥甚儉,然常以先進師長之著作等身,為效尤的典範,乃不揣譾陋,敝帚呈現,尚祈教育先進及諸讀者不吝賜正。
 
葉至誠 謹識
一一一年六月一日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作者群看來是下瞭苦功的,光是能把跨文化比較的視角融入基礎概念中,就已經超越瞭很多侷限在單一國傢視角的教科書。我特別欣賞他們在探討社會變遷時,不隻是著眼於歐美經典理論的轉譯,而是積極地納入瞭亞洲脈絡下的觀察,這讓我在閱讀時,能更直接地將書中論點與颱灣社會的急速轉型進行比對。比如說,在講述全球化如何重塑地方認同時,書中引用的案例與分析角度,讓我對颱灣在國際分工中的角色有瞭全新的體認,不再是單純被動接受,而是具有主動能動性的個體。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對於當代新興的數位社會學議題著墨稍嫌保守,或許是第二版更新的時程考量,但畢竟現今網路對社會的影響力已經無遠弗屆,如果能增加更多關於社群媒體、演算法偏見這類前沿的討論,那就更臻完美瞭。

评分

哇,這本《社會學概論(第二版)》真的讓我對社會現象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雖然我不是學社會學的科班齣身,但每次翻開這本書,都會忍不住跟書中的概念對照現實生活中的種種怪事。尤其是關於社會結構與文化形塑的部分,作者用非常貼近颱灣社會的例子來闡述,像是傳統傢庭觀念如何與現代化衝擊,那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真的很強烈。舉例來說,書裡提到次級文化群體的形成,我馬上聯想到颱灣某些特定社群的崛起與認同建構,他們如何與主流價值觀產生張力,作者的分析深入淺齣,不會讓人覺得太過學術化而卻步。不過,坦白說,有些比較偏嚮宏觀理論的章節,初讀時還是需要花點時間消化,可能需要多看幾次纔能完全掌握其精髓。整體來說,它成功地搭起瞭一座橋樑,讓原本覺得高深莫測的社會學,變得親切又實用,對於想瞭解我們生活周遭社會運行邏輯的讀者來說,絕對是本值得推薦的入門磚。

评分

說實話,這本《社會學概論(第二版)》的排版和圖文編排,真的讓我蠻驚喜的。一般教科書給人的印象就是厚重、文字多到讓人眼睛花,但這本在視覺設計上花瞭不少心思,那種清晰的區塊劃分和適當穿插的圖錶,讓我在啃比較枯燥的理論時,心理負擔減輕瞭不少。特別是對於社會研究方法那塊,光是看文字敘述可能霧裡看花,但書裡搭配的流程圖和範例研究設計,馬上就讓複雜的抽樣、數據分析概念變得有跡可循。我個人覺得這對於自學或者需要快速複習的讀者來說,簡直是救星。當然,內容深度上,作為一本概論性質的書籍,它不可能麵麵俱到,對於某些特定議題的探討,我總覺得可以再更深入一點,可能需要再搭配其他專書來補足。但作為建立基本知識體係的基石,我認為它已經盡力做到瞭非常好的平衡,至少在颱灣的學術環境下,它提供瞭一個紮實且易於親近的起點。

评分

這本《社會學概論(第二版)》帶給我的衝擊,其實更多是來自於它對「權力結構」的剖析。以往看待許多社會不公或階層固化現象,總覺得是個人努力不足或運氣不好,但書中透過結構性的分析,揭示瞭製度本身是如何暗中運作,將資源和機會進行分配,這讓我對社會中的不平等現象產生瞭更深刻的同理心,也理解瞭為何改變會如此睏難。特別是對馬剋思、韋伯等經典理論傢的重述,作者並沒有流於錶麵,而是著重於他們的理論核心如何持續對當代社會學產生影響力,這點處理得非常細膩。唯一讓我有點齣戲的是,在探討性別議題時,雖然內容處理得當,但案例的選擇似乎可以更貼近當前颱灣社會對於性別流動性和多元身份的最新討論,畢竟社會學這門學科本身就在不斷地演進,書本的內容更新速度能否跟上社會脈動,是一直值得關注的課題。

评分

從一個對社會學抱持好奇態度的旁觀者角度來看,這本《社會學概論(第二版)》的邏輯推演非常嚴謹,讀起來很有條理,不太會有那種「跳躍式思考」的混亂感。作者群顯然是從最基礎的「人與人互動」這個單元開始,逐步建構起宏觀的社會製度分析,這種由微觀到巨觀的建構過程,對於初學者建立穩固的學術框架至關重要。我喜歡它在每個章節結尾設置的「反思與辯證」單元,它不隻是簡單的重點摘要,而是拋齣一些發人深省的社會難題,引導讀者主動去質疑既有的觀念。雖然有些概念的定義非常精確,初讀時需要反覆咀嚼纔能真正內化,但這也正是學術書籍的魅力所在,它逼迫你慢下來思考,而不是囫圇吞棗地接受資訊。總體而言,它紮實的學術底蘊和清晰的教學引導,讓它在眾多社會學入門書中脫穎而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