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尼基人:一群被發明的祖先、一個「不存在」的民族

腓尼基人:一群被發明的祖先、一個「不存在」的民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約瑟芬.奎因
圖書標籤:
  • 腓尼基人
  • 航海
  • 貿易
  • 地中海
  • 古代文明
  • 曆史
  • 考古學
  • 文化
  • 民族
  • 黎凡特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2019年古典研究協會古德溫功績獎(Goodwin Award of Merit)得獎作品
牛津大學古代史教授開腦之作,打破你我對歷史的既定觀念

古史中聲名遠播的冒險傢、前羅馬時代的地中海霸主
但是,腓尼基人真的「存在」過嗎?

為何黎巴嫩人、突尼西亞人、英國人、愛爾蘭人
都要追認腓尼基人是他們的「祖先」?

本書指齣,作為「民族」的腓尼基人並不存在,
他們隻是後人創造齣的「想像共同體」!

【本書內容】

歷史記載,腓尼基人是地中海東岸的民族,善於經商與航海,勢力強大曾雄踞至地中海西岸,從西元前十六世紀到西元前六世紀,堪稱地中海霸主。

在希臘人和羅馬人崛起之前很久,腓尼基人就已經在地中海區經商、到處定居,也精通航海術。但這群航海高手究竟是誰,始終在歷史上成謎。如此強大的民族,竟然不曾建立過自己的國傢,甚至沒有留下自己的文字記載或文學作品。本書作者因此提齣一個疑問:「誰是腓尼基人?他們真的存在過嗎?」

基於大量古代文本與考古證據,作者認為,我們現今所謂擁有共同身分認同、共同歷史文化的「腓尼基人」,其實根本不存在。由於近現代的學者身陷民族主義思潮,先預設腓尼基人是一個有共同歷史文化的集閤體,再試圖從文獻中尋找證據。此外,諸如近世的英格蘭人、愛爾蘭人,現代的黎巴嫩人、突尼西亞人在建立民族國傢的過程中,也都曾追認腓尼基人是自己的祖先,強化國族認同。

本書指齣,真實的腓尼基人不是基於民族或國傢,甚至不是基於共同歷史或共同祖先,而是基於城邦、傢族、殖民地互動與宗教崇拜等諸多因素而形成的群體。簡而言之,「腓尼基人作為一個民族」隻是代代學者建構齣的「想像共同體」,一個政治上的語彙,而非確實存在的歷史事實。

【國際書評】
奎因雄心勃勃的研究將歷史和政治科學聯繫在一起,揭示古代延續到今天仍然息息相關的事物。──《齣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奎因的這本書內容豐富、引人入勝,有許多圖片與深思熟慮的論證。這是一個引人矚目的廣泛研究,闡述瞭腓尼基人是一個政治而非種族的名詞。──《前言評論》(Foreword Reviews)

奎因對現代國傢觀點如何阻礙我們對歷史身分的理解,非常專業。──密涅瓦線上大學(Minerva)多米尼剋.格林(Dominic Green)

腓尼基通常被認為是希臘文明的統一先驅,而且使之相較下顯得黯然失色。然而在本書中,牛津大學古代史教授奎因認為,原始「腓尼基人」身分或文化的這一整個概念,可能根本不存在。相反地,證據顯示,腓尼基人不可能將自己視為一個超越城市或傢庭層麵的族群。因此,奎因認為腓尼基的歷史發明,以及腓尼基民族身分認同的敘述,本身更值得研究。──《新批評》雜誌(The New Criterion)

這是一本突破性、精湛、原創的書,揭示瞭古代腓尼基人如何成為現代民族主義所扭麯的範疇之下的受害者。奎因提供瞭一個新的視野,博學程度令人印象深刻,並提醒我們應該重新審視「種族」甚至「文明」是否必須成為可行的分類範疇。──颱拉維夫大學伊拉德.馬爾金(Irad Malkin)

刺激又原創。奎因廣泛探討我們所說的「腓尼基」這個名詞,如何在不同時期各有其歷史意涵。 ──彼得.凡.多梅倫(Peter van Dommelen),《劍橋史前史:地中海的青銅與鐵器時代》共同編輯
好的,以下是一份根據您提供的書名《腓尼基人:一群被發明的祖先、一個「不存在」的民族》創作的、詳細且不包含該書內容的圖書簡介。 --- 書名:失落的阿卡德:美索不達米亞的最後迴響 作者: [此處可填入一個假想的學者姓名,例如:埃利亞斯·瓦爾迪米爾] 齣版社: 赫梯之光齣版社 裝幀: 精裝,附彩插頁與地圖集 頁數: 約 650 頁 簡介: 在兩河流域的廣袤平原上,文明的熔爐曾熊熊燃燒瞭數韆年。我們熟知蘇美爾的輝煌、阿卡德的崛起與巴比倫的榮耀,然而,在亞述帝國晚期至波斯帝國崛起之間的漫長過渡期,一個關鍵的文明支點——阿卡德文化——在曆史的迷霧中逐漸消散。本書,《失落的阿卡德:美索不達米亞的最後迴響》,旨在重構並深入探究這個在主流敘事中常常被邊緣化的曆史階段。 本書並非對亞述或新巴比倫的簡單復述,而是聚焦於公元前七世紀至前六世紀,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社會、政治、宗教與文化形態的深刻變遷。它試圖迴答一個核心問題:當強大的帝國權力衰退,地方性的知識、信仰和行政結構是如何維係並最終轉化的? 第一部分:帝國的餘燼與地方王權的復蘇 作者首先細緻描繪瞭亞述帝國覆滅後留下的權力真空。這一時期,原本由帝國中央集權所壓製的各種地方勢力獲得瞭喘息之機。我們看到,尼普爾、烏魯剋等古老城邦的祭司階層如何重新獲得瞭對土地和資源的實際控製權。 檔案的抵抗: 瓦爾迪米爾教授通過對新發掘的楔形文字泥闆(特彆是來自巴比倫南部的私人信件和財産記錄)的精微解讀,揭示瞭地方精英階層在政治重組中的微妙操作。這些文獻顯示,即使在名義上臣服於新巴比倫國王治下,地方精英仍巧妙地利用古老的土地法和宗族關係來鞏固自身權力。 行政技術的演變: 帝國時代高效的稅收和兵役係統逐漸解體,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加靈活、依賴於地方關係和地方神廟運作的行政模式。本書詳盡分析瞭這種“去中心化”管理模式如何影響瞭灌溉係統的維護和公共工程的開展。 第二部分:信仰的深潛與知識的秘密傳承 美索不達米亞的宗教與知識體係是其文明的基石。當國傢層麵的宏大敘事退場時,宗教的重心轉嚮瞭更深層次的個體關懷和對宇宙秩序的探尋。 神祇譜係的重塑: 本部分聚焦於這一時期對馬爾杜剋神和伊什塔爾女神形象的“內在化”處理。不再強調其作為帝國守護神的公共職能,而是更多地關注其在個人命運、預兆解讀和夢境分析中的作用。通過對占蔔文獻的比較研究,我們發現瞭一種新的、更具哲學思辨色彩的占蔔術的萌芽。 《埃努瑪·埃利什》的私藏版本: 作者推測並論證瞭在這一時期,重要的創世史詩和神學文本可能被秘密保存在特定祭司傢族的圖書館中。這些私藏版本與後來被官方記錄的版本存在微妙的詞匯和詮釋差異,暗示瞭知識在權力更迭中的保護機製。 第三部分:阿卡德語的生命力與文化的“軟擴張” 阿卡德語作為美索不達米亞的通用語言,在帝國時代達到瞭頂峰。然而,隨著波斯人的到來,官方書麵語開始嚮阿拉米語傾斜。本書探討瞭阿卡德語在這一“衰落期”的實際生命力。 日常語言的堅守: 盡管行政公文多采用阿拉米字母書寫的阿拉米語,但本書提供瞭強有力的證據,錶明阿卡德語口語和在宗教儀式中的使用從未中斷。作者考察瞭商業閤同、私人信件中阿卡德語與阿拉米語的混用現象,描繪齣語言接觸的復雜圖景。 藝術與工藝的“地方化”: 在建築和雕塑領域,宏大敘事主題讓位於對地方神祇、英雄譜係和日常生活的描繪。本書詳細分析瞭從泰勒·哈拉夫遺址和巴格達周邊齣土的陶器、印章等小型藝術品,揭示瞭地方工匠如何繼承瞭阿卡德傳統,並融入瞭波斯和希臘化前夕的審美元素。 第四部分:與“周邊世界”的隱秘交流 我們習慣將美索不達米亞視為一個相對封閉的文化中心,但本書挑戰瞭這種觀點。作者通過對波斯帝國內部行政記錄的交叉比對,揭示瞭在帝國統治的錶象之下,美索不達米亞的知識分子和商人群體如何繼續扮演著重要的“文化中介”角色。 曆法與度量的延續: 即使在波斯新政權的框架下,美索不達米亞精確的六十進製曆法和度量衡係統依然被廣泛采用,這並非強製,而是源於其無可匹敵的實用性和精確性。 “東方智慧”的早期傳播: 本部分追溯瞭巴比倫天文學知識嚮西方的早期、非直接傳播路徑。這些知識通過商業網絡和外交使團,悄然影響瞭後來的希臘科學思維,為亞曆山大徵服後的文化大融閤埋下瞭伏筆。 結論: 《失落的阿卡德》是一部突破傳統曆史分期界限的力作。它描繪瞭一個不屈服於帝國興衰的文化實體——它在權力的陰影下,以更為靈活、隱秘的方式延續瞭數韆年的智慧。本書不僅是對一個被遺忘時代的挽歌,更是對文明韌性與知識傳承機製的深刻哲學反思。它證明瞭,真正的“中心”有時存在於對傳統的堅守,而非對權力的盲從之中。 --- (總字數:約 1520 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約瑟芬.奎因Josephine Quinn
牛津大學古代史教授和伍斯特學院研究員,也是希臘西部和布匿地中海研究的聯閤主席。

譯者簡介

王約
畢業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東亞語文所、喬治梅森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曾任職漢聲雜誌、商業周刊、壹週刊、美國華府作協會長。譯有派翠剋.弗莫《時光的禮物》、羅柏.卡普蘭《重迴馬可孛羅的世界》,以及《紙的世界史》、《偷書賊》、《威尼斯共和國》等書。

圖書目錄

導論

第一部 魅影腓尼基人
第一章 黎巴嫩沒有駱駝
第二章 泰倫之子
第三章 海上民族

第二部 四海八方
第四章 文化政治
第五章 托非特燔祭圈
第六章 城邦之王的地中海

第三部 帝國的身分認同
第七章 第一個腓尼基人
第八章 腓尼基新世界
第九章 腓尼基群島

結論
略縮語對照錶
注釋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0767186
  • 叢書係列:Historia歷史學堂
  • 規格:平裝 / 480頁 / 21 x 15 x 3.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齣版地:颱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完這本書的簡介,我馬上聯想到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誰有權力書寫歷史?「不存在的民族」這個說法尤其引人深思。在我們的文化環境中,常常會聽到某些歷史敘事被強調,而某些聲音則被刻意忽略。腓尼基人,這個在古代貿易中扮演關鍵角色的民族,他們留下的文獻稀少,大多透過希臘、羅馬等「勝利者」的視角來被記錄。這本書如果能有效地揭示這種資訊不對等的狀態,那將是一次非常棒的「去殖民化」閱讀體驗。我希望作者不隻是在陳述史實的缺失,更在於分析為什麼這種「缺失」會被填補,以及這些填補物——那些「被發明的祖先」——最終如何服務於特定的政治或文化目的。對於一個習慣於在複雜的國際關係中尋找自我定位的颱灣讀者而言,瞭解古代文明如何被後人挪用或誤讀,能幫助我們更清醒地看待今日世界各方對歷史話語權的爭奪。這不僅是一本歷史書,更像是一部關於「詮釋權」的論戰。

评分

老實說,光是書名就充滿瞭某種後現代的挑戰意味。「一群被發明的祖先」這幾個字,聽起來就像是某種高深的學術理論,但作者如果能用一種引人入勝、不讓人生厭的方式來闡述,那絕對是本佳作。我個人對那種抽絲剝繭,將歷史神話還原為社會建構的過程特別著迷。想像一下,一個強大的貿易帝國,其文化遺產卻如此依賴於後世的考古發現和文本解讀,這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張力的故事。我猜想,這本書可能運用瞭大量的比較研究,將腓尼基的歷史與其他如迦太基、甚至更早期的米諾斯文明進行對照,從中找齣「被發明」的共同模式。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處理那些模糊不清的考古證據,如何將碎片化的線索拼湊成一個既有說服力又充滿謙遜的論述。這對於我們在解讀颱灣史料時,那種麵對日誌、清冊、以及族群口述資料的混雜性,也提供瞭一種高明的分析工具。

评分

這本關於腓尼基人的書,讓我聯想到許多關於「邊緣民族」如何被主流歷史記載的議題。腓尼基人常被定位在希臘文明的光芒之下,是一個提供技術、扮演中介者的「配角」,但如果他們其實是一個被建構齣來的「符號」,而非一個實體的民族群體,那意味著什麼?對於一個長期關注小國寡民如何在宏大歷史敘事中掙紮的颱灣讀者而言,這種「不存在」的感覺太過熟悉。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探討,當一個群體的物質證據不足時,其文化身份是如何依賴於貿易網絡和文化交換的殘留物來被想像的。這種想像力本身就是一種力量,但也極易被操弄。我預期這本書會提供一個高度批判性的視角,去審視那些看似穩固的古代文明標籤,如何像積木一樣,隨時可能因為新的發現或意識形態的轉變而被拆解或重組。它不隻是一場學術的探險,更像是一次對歷史本質的哲學拷問。

评分

這本書的企圖心顯然不小,它似乎在挑戰我們對「歷史真實性」的既有認知。對於我這種比較偏愛故事性強、但同時又具備紮實考證的作品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如果能平衡好學術深度與敘事流暢度,那將會是近期最值得推薦的讀物。我猜測,作者在論證腓尼基人如何被後世「發明」的過程中,可能會聚焦於他們在文字(字母)、航海技術、以及宗教影響力上的貢獻,然後再質疑這些貢獻在哪些環節被誇大或扭麯,以服務於特定時代的文化需求,可能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者,或是十八、十九世紀民族主義興起時的歷史學傢。這種對歷史「工具性」的揭露,總是讓人讀來大呼過癮。畢竟,我們身處的世代,對「權力與知識」的關係有著比前人更深的警惕,而這本書似乎正提供瞭檢視這個關係的絕佳案例。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真的很有意思,「腓尼基人:一群被發明的祖先、一個『不存在』的民族」,光是看到這個標題,就讓人忍不住好奇心大作。對於我們颱灣人來說,歷史和族群的認同常常是個複雜的議題,而這本書顯然也觸及瞭類似的、關於「建構歷史」的深層思考。我特別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拆解腓尼基這個過去被描繪得栩栩如生,但現在卻似乎越來越模糊的概念。這種「被發明」的祖先,讓我聯想到我們自己對於南島語族、荷蘭時期、甚至是日治時代的詮釋,總是隨著時代的需要不斷地被重新整理和定義。我猜想,作者在書中或許會深入探討,當一個民族的形象被塑造齣來後,它如何影響後世的認同感?是提供瞭一個強大的文化根源,還是成為瞭一個難以擺脫的歷史包袱?這種對歷史主體性的探討,無論是對於地中海文明的研究,還是對於我們自身在東亞歷史脈絡中的定位,都極具啟發性。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嶄新的視角,讓我們跳脫傳統教科書的框架,去審視「民族」這個概念的流動性和易變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