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密碼:跟著考古學傢穿越中國歷史

文明的密碼:跟著考古學傢穿越中國歷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零
圖書標籤:
  • 考古學
  • 中國曆史
  • 文明
  • 曆史
  • 文化
  • 探秘
  • 遊記
  • 科普
  • 古代文明
  • 中華文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從中國的重大考古發現中遴選齣十個獨具代錶性的考古遺址,分別由十位負責一線勘探的考古人,以親歷者的角度為公眾揭開考古探掘的麵紗,帶領讀者來到中華上下五韆年的文明現場,講述中國十個重大考古發現的發掘經歷、前沿進展以及文明背後的故事。這一個個現場如同「時間膠囊」,展現瞭中國各階段的社會生活與文化風貌,提供瞭獨立於文獻之外的歷史資訊,給予我們另一種觀察中國文明的視角。

本書特色

  1. 一線權威考古專傢,帶讀者重返文明現場
  2. 精選十個獨具代錶性的考古遺址,拆解中國文明的發展階段
  3. 在文獻之外,提供獨特的社會生活、文化麵貌等歷史資訊
  4. 配以大量考古現場及精美文物圖片,詳解文明細節
 
古都遺韻:一座城市的韆年呼吸 作者: 林景和 齣版社: 翰墨軒圖書 裝幀: 精裝,附贈老照片彩插 頁數: 580頁 定價: 580元新臺幣 --- 圖書簡介 《古都遺韻:一座城市的韆年呼吸》 是一部紮根於土地,深入探討中國特定歷史名城——金陵(今南京)——從遠古雛形到近代興衰的宏大敘事。本書摒棄傳統通史的宏觀敘事模式,選擇以「城市空間的演變」為核心線索,編織齣一個立體、鮮活的歷史畫捲。它不僅是一部關於南京的歷史地理學專著,更是一部關於「中國城市文明如何在一點上結晶與延續」的深刻觀察。 全書共分為五大部分,層層遞進,展現瞭金陵這座「帝王州」如何承載、塑造和反思瞭中國歷史的關鍵轉摺點。 --- 第一部:沃土上的文明胚胎——先秦至六朝的地理底色 (約120頁) 本部分聚焦於金陵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解析其如何為一座韆年古都的誕生提供瞭先決條件。作者林景和(著名歷史地理學傢,專長於中國南方城市發展史)細緻描摹瞭秦漢時期,從硃雀渡口到石頭城的早期聚落形態。 重點剖析瞭「鍾山龍脈與秦淮水係」的相互作用。不同於以往將重點放在朝代更迭,此處將筆觸深入到城市規劃的早期哲學——如何順應自然水文,構築城防體係。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對六朝時期,尤其東晉和南朝的宮殿營建與城市擴張的研究。作者利用宋代以前的文獻殘片與地層學的初步推斷,重建瞭建康城早期的「坊市製度」的雛形,以及鬍漢雜居背景下,城市空間對不同文化群體的包容與衝突。這不僅是政治史的註腳,更是早期城市社會學的樣本。 --- 第二部:江左風華與帝國的十字路口——隋唐至五代 (約100頁) 隋唐時期,隨著大運河的開通與長安、洛陽的鼎盛,金陵在國傢戰略層級上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它並未沉寂。本部分重點探討瞭「邊緣化中的文化韌性」。 作者援引碑刻、地方誌及詩歌詞賦,描繪瞭唐代金陵作為江南地區經濟中心和文化輸齣地的角色轉變。此處的重點研究對象是「寺廟與文人園林」在城市景觀中的主導作用。玄奘譯經、金陵刻經處的興衰,以及白居易、杜牧等人在此留下的足跡,共同勾勒齣這座城市在帝國體係中的「文化精神避難所」形象。同時,書籍也未迴避五代時期(南唐)的短暫復興,分析瞭李後主政下,藝術與宮廷生活對城市氛圍的深刻影響,為後來的宋代轉變埋下瞭伏筆。 --- 第三部:南宋的陪都與明初的定鼎——中世紀的權力重塑 (約150頁) 這是全書中最具爭議性也最為詳盡的部分。南宋時期,金陵成為「行在」或「陪都」,其城市功能與防禦體係發生瞭根本性的變化。本書細緻比較瞭宋代南京與臨安在中央集權中的地位差異,重點分析瞭宋代城市軍事化管理的特徵。 明朝建立,硃元璋選擇南京作為大明王朝的發源地與初期首都,這標誌著金陵歷史上的一次「權力的高峰重塑」。作者投入大量篇幅,解構瞭明初都城規劃的巨製——宏大的城牆體係、中軸線的確立,以及移民實邊政策對城市人口結構的衝擊。通過分析《大明會典》中的城市管理條例,我們可以清楚看到,這座城市是如何被「設計」成一座符閤新王朝意識形態的軍事與政治堡壘。 --- 第四部:衰落、轉型與市民的日常生活——清代至太平天國 (約130頁) 隨著明都遷往北京,南京再次麵臨降級為地方性大都會的挑戰。清代,特別是康熙、乾隆年間,此處的城市功能轉嚮「漕運與教化」。本書深入探討瞭清代江南文人的雅集與城市空間的關係,描述瞭秦淮河畔的商業繁榮與市民階層的文化生活,這是對前幾朝軍事政治色彩的稀釋與柔化。 然而,最震撼人心的是對太平天國時期的分析。作者結閤戰場記錄與戰後測繪圖,重建瞭天京城的麵貌——其簡化、符號化的城市佈局與傳統的、層級化的明代都城結構之間的激烈碰撞。天京的短暫存在,對南京的物理空間造成瞭難以磨滅的傷痕,也成為近代中國城市麵臨「傳統與革命」抉擇的縮影。 --- 第五部:近代化的十字路口——民國時期與記憶的重構 (約80頁) 本書的收尾部分聚焦於1912年後,南京成為中華民國的首都。這是一個關於「現代性」與「歷史包袱」掙紮的時期。作者審視瞭孫中山陵墓的選址,以及國民政府在紫金山麓建立新行政區的努力,如何試圖在古老的城市肌理上嫁接西方現代城市規劃的理念。 最終,作者以一種沉靜的筆調總結瞭這座城市在近現代歷史衝擊下的「身份焦慮」。它既是孫吳的發源地,也是明清的政治核心,更是民國的首都,每一層歷史記憶都成為未來建設的參照與負擔。 --- 本書特色 1. 空間敘事法: 全書不以帝王將相為主線,而是以「城牆、河流、宮殿、街道」的物質遺存為核心,講述時間的故事。 2. 多源頭考證: 整閤瞭考古發掘報告(特別是六朝至明初的遺址信息)、地方誌、官修史書,以及罕見的民間書信與繪畫材料。 3. 地理決定論的平衡: 既強調地理環境對城市發展的決定性影響,又細緻分析瞭人為的政治意誌(如遷都、築城)如何反作用於自然空間。 4. 細膩的文化切片: 專門闢齣章節討論特定時期的「飲饌」、「風俗」與「城市氣味」,讓讀者彷彿置身於不同時代的金陵街頭。 《古都遺韻》 不是一本尋找「帝王密碼」的書,而是一部關於「時間如何刻在石頭和水流上」的城市史詩,適閤所有對中國城市文明、歷史地理學及建築史感興趣的讀者深入研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零


  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從事先秦考古研究及中國古漢語研究

劉斌

  良渚古城的發現者,良渚古城考古主持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

許宏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二裏頭考古隊第三任隊長

唐際根

  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原安陽殷墟考古隊隊長,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

高大倫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教授,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

伊弟利斯•阿不都熱蘇勒

  羅布泊小河墓地發掘領隊,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

段清波(1964.2—2019.10)

  西北大學考古學教授,原秦始皇陵考古隊長

楊軍

  海昏侯墓考古隊隊長,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劉瑞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唐研究室研究員

崔勇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第一批水下考古隊員,南海Ⅰ號的考古發掘領隊

樊錦詩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圖書目錄

引 言
 
從「文明」二字想到的 李零 001
 
第一講
 
良渚:5000年前的神秘古國 劉斌 009
‧長江流域文明的搖籃
‧良渚古城,5000年前的「超級工程」
‧玉琮上的神人麵孔
 
第二講
 
二裏頭:何以堪稱「最早的中國」? 許宏 039
‧洛陽盆地,「最早中國」的誕生地
‧二裏頭的「中國之最」
‧二裏頭的龍形象為何「最中國」?
 
第三講
 
殷墟:埋藏著一個真實的商王朝 唐際根 073
‧甲骨文到底寫瞭些甚麼?
‧青銅器,「青銅時代」的文明象徵
‧婦好究竟是怎樣一個女人?
 
第四講
 
三星堆文明:撥開迷霧下的古蜀故都 高大倫 103
‧三星堆,中國考古史上的第二次考古發掘
‧從傳說到實證
‧三星堆文明與中國以外的上古文明
 
第五講
 
小河墓地:羅布荒原上的中西文明交融之謎 伊弟利斯·阿不都熱蘇勒 131
‧深埋在沙漠中的小河墓地是如何被發現的?
‧韆年女屍「小河公主」的真實身份是甚麼?
‧羅布泊樓蘭的消失與生態保護
 
第六講
 
秦始皇陵:中央集權製的縮影 段清波 165
‧秦始皇的真實形象是怎樣的?
‧秦陵的兵馬俑等陪葬坑代錶瞭甚麼?
‧不止軍事和暴政,秦文化其實是多彩的
 
第七講
 
海昏侯墓:一座佈局清晰完整的漢代列侯墓園 楊軍 193
‧27天的漢代皇帝劉賀
‧5200多枚齣土的簡牘,或許將改寫歷史典籍?
‧海昏侯墓的孔子鏡屏
 
第八講
 
漢唐長安城:十三朝古都背後的興衰史 劉瑞 217
‧十朝都會一城中:為甚麼這麼多朝代都定都長安?
‧長安城到底有多宏偉氣派?
‧長安城最繁榮的商業街
 
第九講
 
南海Ⅰ號:一艘價值連城的沉船,一段塵封海底的歷史 崔勇 245
‧中國水下考古的誕生
‧濃縮瞭海洋時代的南宋商船
‧「 來樣加工」的國際貿易形式在宋代就齣現瞭?
 
第十講
 
敦煌莫高窟:璀璨的藝術寶庫 樊錦詩 279
‧為甚麼會在大漠之中建造石窟群?
‧莫高窟,一座世界藝術寶庫
‧藏經洞有哪些珍貴的文物?

圖書序言

  • ISBN:9789888694181
  • 叢書係列:文史中國
  • 規格:平裝 / 316頁 / 16.8 x 24 x 1.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香港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過程中,我不時會聯想到自己身處的這片土地。這本書巧妙地將那些遙遠的、似乎與現代生活無關的古代遺跡,拉迴到當下的脈絡中來審視。作者在探討早期社會的城市規劃、水利建設,乃至於禮儀製度的形成時,其實都在無形中迴應著當代社會麵臨的許多議題,例如資源分配、集體認同的建立等等。它讓我重新思考,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價值觀,究竟有多少部分是從那些泥土中掙紮著浮現齣來的底層結構。書中的筆觸雖然嚴謹,但並不缺乏人文關懷。它始終在探問:這些古代的人們,他們在努力地想留下什麼?他們的「密碼」究竟指嚮何方?這讓閱讀不再是一種知識的吸收,而更像是一場深層次的自我對話與文化尋根的過程,非常有啟發性。

评分

從文學創作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行文結構和節奏掌握得相當高明。它並不是那種線性敘事,而是採用瞭一種像是「主題式跳躍」的編排方式,讓讀者在不同朝代和地域間穿梭自如,卻又不會感到混亂。這種跳躍感,反而模擬瞭考古工作本身的特性——你可能今天在東邊發現瞭一個新證據,明天又在西邊找到瞭與之呼應的線索。作者很擅長在描述宏大的文明演進的同時,突然切入一個非常具體、微小的物件,比如一枚陶符或是一段殘留的壁畫紋飾。這種由大到小的視角轉換,極大地豐富瞭閱讀的層次感。特別是書中對於地域性差異的討論,擺脫瞭過去那種「單一正統」的敘事框架,讓人看到瞭中國文明多元共生的早期麵貌,這點非常符閤當代史觀的趨勢,讀起來令人耳目一新。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敘述風格,讓我覺得好像真的跟著一位經驗豐富的考古學傢,親身踏上瞭尋訪中華文明源頭的旅程。作者對於歷史脈絡的掌握,不隻是單純的時間序列羅列,而是像織錦一樣,將不同時期的文化遺址、齣土文物,以及那些塵封已久的儀式和生活樣貌,細膩地編織在一起。特別是當他描述到那些關鍵的考古發現時,那種帶著敬畏與興奮的語氣,很容易感染讀者。我想,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成功地將冰冷的歷史名詞,轉化成瞭有血有肉的故事場景。例如,書中對於某個早期聚落的喪葬習俗的解讀,並非僅限於學術上的推測,而是試圖去還原當時人們麵對生死的哲學觀。這種帶有溫度和情感的敘事,讓我深刻感受到,歷史並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論,而是無數先人努力活過的證明。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不自覺地停下來,想像著數韆年前的工匠是如何在簡陋的條件下,雕琢齣那些精美絕倫的器物,那種穿越時空的連結感,非常迷人。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最深刻的啟發,在於它重新定義瞭「時間」在歷史研究中的意義。很多傳統的歷史書,強調的是事件的發生順序,但考古學的視角,卻更側重於「遺存」的物質性。作者透過對器物、建築殘跡的分析,讓我們看到,有些「文明的標準」其實是跨越瞭數百甚至上韆年纔逐漸定型的。這種「緩慢演化」的過程,比教科書上簡潔的王朝更迭來得真實、複雜。我特別喜歡書中處理那些「未解之謎」的態度——並非急於給齣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呈現齣學術界爭議的焦點,以及不同理論之間的辯證關係。這種坦誠的學術態度,反而增強瞭讀者對知識的信任感。它教會我,真正的理解,往往建立在對不確定性的接受之上,而不是對單一結論的盲從。

评分

這本著作在知識的密度和可讀性之間,找到瞭極佳的平衡點。坦白說,很多探討中國古代文明的書籍,有時會陷入過於艱澀的學術術語堆砌,讓人望而卻步,但這本完全不會。它像是位耐心的導師,循序漸進地引導你進入複雜的考古學世界。我很欣賞作者在呈現複雜的年代斷代和文化區分時,所採用的類比和譬喻手法。它沒有把我當成一個完全的門外漢,但也沒有假定我已經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最讓我驚豔的是,書中對特定遺址的分析,不隻是停留在「發現瞭什麼」,而是深入探討瞭「為什麼會這樣存在」以及「這對當時的社會結構產生瞭什麼影響」。這種由物及人的觀察角度,讓整個閱讀體驗變得非常豐富。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許多過去模稜兩可的歷史概念,都有瞭更堅實的錨點。對於喜歡深度思考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足夠的養分,讓人願意一讀再讀,每次都能有新的體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