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吐魯番本《文選》輯校 中冊

敦煌吐魯番本《文選》輯校 中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敦煌文獻
  • 吐魯番文獻
  • 文選
  • 輯校
  • 古籍
  • 文學
  • 唐詩
  • 注釋
  • 版本
  • 中國古典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一百年來,敦煌吐魯番齣土的《文選》寫捲受到學界的高度關注,涉足於此的學者眾多,研究成果豐碩。但已有的研究論著中存在著不少問題,如寫捲收集不全(迄今一個相對全麵的敦煌寫本《文選》校錄本——羅國威《敦煌本〈昭明文選〉研究》所收寫捲數量僅占全部敦煌《文選》寫捲的一半強)、錄文不夠、校釋過於簡單(往往隻校異同,不校是非)等。對敦煌吐魯番寫本《文選》作一全麵係統的整理研究非常必要。金少華著的《敦煌吐魯番本文選輯校(精)》將全麵仔細地搜羅敦煌吐魯番齣土文書中的《文選》寫捲(已收得44號,綴閤為26件)。
《敦煌吐魯番本〈文選〉輯校 上冊》 內容簡介 本書是整理、輯錄、校勘敦煌、吐魯番等地齣土、傳世的《文選》殘捲、抄本、寫本的學術性研究成果之一。本“上冊”聚焦於匯集和審視早期《文選》文獻的整體麵貌,特彆是那些對於理解《文選》早期流傳、文本形態、注疏沿革具有關鍵意義的材料。 本書的撰寫目的在於,通過對散佚於世界各大圖書館和博物館的敦煌、吐魯番文書進行係統的文獻學梳理,重建一個更接近於中古時期麵貌的《文選》文本係統。這些古抄本往往包含瞭後世定本中所不曾收錄的篇目、不同的篇目次序,以及更為原始的篇內文字或異文。 一、 敦煌吐魯番文書中的《文選》存世狀況 敦煌、吐魯番是絲綢之路上的文化重鎮,也是中古時期佛教、儒學、文學傳播的交匯點。在此地的齣土文書中,我們發現瞭大量與《文選》相關的文獻碎片。這些碎片形態各異,包括單獨的捲子、與其他典籍閤裝的抄本殘頁,以及混雜於其他文書中的零星抄錄。 上冊的工作,首先是對這些文書進行全麵普查與分類。主要收錄的材料包括: 殘捲抄本(篇目層麵): 輯錄那些能夠辨識齣篇目名、或至少能判斷齣屬於《文選》體係的篇章殘片。這些殘片常常反映瞭唐宋以前的抄寫習慣和文本斷限。 句讀與注釋殘頁: 敦煌文書中有不少帶有硃鉛筆注疏痕跡的抄本。本冊重點收集瞭這些早期注疏的片段,這些材料對於研究李善注或早期佚注的流傳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目錄與索引類殘片: 極少數的文書片段包含瞭《文選》的篇目順序或部分目錄記錄,它們是重建早期《文選》編次結構的重要旁證。 二、 輯錄原則與文獻學考訂 本書的輯錄遵循嚴格的文獻學原則,力求“存真”與“復原”相結閤。 1. 異文的甄彆與記錄: 敦煌、吐魯番本的價值核心之一在於其異文。上冊詳盡記錄瞭這些古抄本與通行本(如清代校刻本、宋刻本)的文字差異。這些差異包括:增字、減字、錯字、衍文,以及關鍵的異讀字。每一條異文都附有清晰的齣處(捲號、頁碼、篇目位置)和簡要的文獻學分析,探討其是抄寫錯誤、早期文本變異,還是屬於特定地域的用語習慣。 2. 篇次結構探討: 早期文選的篇目次序並非一成不變。本書通過對殘捲的收集和比對,初步探討瞭敦煌本《文選》在唐代可能存在的不同編排方式,特彆是與後來蕭統定本在捲次劃分上的差異。這有助於學者理解《文選》在流傳過程中文本形態的演變。 3. 早期注疏的保留: 上冊對發現的零星注腳、篇首提要、篇末評語等進行瞭盡可能完整的摹寫和釋讀。這些注疏往往篇幅短小,但其語言風格和引文齣處,可以幫助我們推斷當時學者的閱讀範圍和對《文選》內容的理解深度。 三、 價值與意義 《敦煌吐魯番本〈文選〉輯校 上冊》的齣版,標誌著對《文選》文本源流研究邁齣瞭重要一步。 首先,它為《文選》的底本重建提供瞭第一手的、更接近源頭的材料。學者不再僅僅依賴後世的善本,而是可以參照中古時期的直接證據,對文本進行更審慎的校勘。 其次,它有助於深入中古文學史和敦煌學的研究。通過分析這些抄本的用筆、紙張、避諱習慣,可以推斷齣《文選》在西北地區的傳播時間、使用群體(如僧侶、士人、吏員),以及其在邊疆文化中的地位。 再者,對於李善注及早期佚注的研究具有補充作用。部分敦煌抄本上的簡單批注,可能揭示瞭早期學人對《文選》篇章的特殊關切點,甚至保存瞭佚失的注疏片段。 本書的校勘和輯錄工作浩繁復雜,旨在為後續“中冊”和“下冊”的深入研究,特彆是對具體篇章進行詳細的校注工作,打下堅實的文獻基礎。 --- 《敦煌吐魯番本〈文選〉輯校 下冊》 內容簡介 本書是《敦煌吐魯番本〈文選〉輯校》係列的收官之作,承接“上冊”對敦煌、吐魯番地區發現的《文選》殘捲的整體梳理和文獻學基礎構建,本“下冊”將工作重點放在對具體篇目文本的細緻校勘和對零散注疏的深度解讀上。 一、 具體篇目校注的展開 下冊的核心工作是對上冊中已辨識齣的、屬於《文選》體係的殘捲進行逐篇的“點校”。由於敦煌、吐魯番文書多為殘捲,往往隻有部分篇章完整或可辨識,本書采取“碎片重組”的方式,力求恢復篇章的原貌。 1. “文”與“賦”的校勘重點: 本冊著重處理瞭《文選》中“賦”和“文”類的部分。例如,對於一些著名的賦作,如某些漢魏六朝的代錶性篇目,書中詳細對比瞭敦煌抄本與通行本之間的字句異同。這些差異往往集中在: 避諱與避道: 考察抄寫者對當時敏感詞匯的處理方式,側麵反映抄寫年代的社會背景。 句讀的差異: 早期抄本的句讀標記直接影響篇章的斷句和理解。下冊對這些標記進行瞭詳細的收錄和分析,探討其是否反映瞭與今本不同的朗讀習慣。 2. 篇目的選擇與重排: 鑒於部分敦煌文書中篇目順序與後世不同,下冊在校勘某一特定篇目時,會參考其在原始文書中的相鄰篇目,嘗試推斷其在當時的文獻環境中的位置。這對於理解《文選》在特定地域的閱讀習慣具有重要意義。 二、 零散注釋與早期閱讀傳統的深入研究 下冊將大量篇幅用於梳理那些零碎分布在不同文書中的、與《文選》篇目相關的注釋和批語。 1. 釋文的語文學考證: 敦煌吐魯番的注疏往往更為簡略、更具口語化特徵,有些甚至可能是對詞義的即時標記。本書對這些注釋進行瞭詳細的詞匯學和語法學分析,例如: 收錄並考證瞭被批注的生僻字詞的中古音讀或方言讀法。 對注釋中引用的其他典籍(如《說文》《玉篇》之外的早期語錄)進行溯源。 2. 篇章接受度的分析: 通過統計不同篇目在敦煌文書中的齣現頻率,下冊提供瞭一組量化的數據,用以衡量《文選》在河西走廊地區的不同篇目受重視程度。某些在後世不甚顯赫的篇目,可能在當時卻有較多的抄錄和注釋,揭示瞭中古文學生産與接受的復雜性。 三、 總結與索引 本冊在詳細校注工作完成後,附有完整的總結性章節,對整個輯校工程的發現進行提煉: 1. 主要抄本的特徵總結: 歸納齣敦煌、吐魯番齣土《文選》文獻的主要書寫風格、紙張年代特徵等。 2. 核心異文的價值評判: 挑選齣最具學術價值的幾十處異文進行集中論述,闡明它們對理解《文選》文本流變的核心貢獻。 最後,下冊包含瞭詳盡的人名、篇目、關鍵詞索引,方便研究者快速檢索本書中涉及的全部古抄本信息與校注內容。 整體定位 本書是研究中國文學史上《文選》這一核心文本的重要參考書。它不僅僅是一套校勘記錄,更是通過分析中古文書殘片,試圖“復活”一個更具曆史厚度、更貼近中古士人案頭的《文選》麵貌的學術嘗試。其詳盡的考訂和對原始材料的忠實呈現,旨在服務於文學史、文獻學和中古曆史地理學的交叉研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金少華


  二〇一一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講師。在《文學遺産》、《敦煌研究》、《文史》等靠前文科知名雜誌發錶論文多篇,主持國傢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一項。
 

圖書目錄

上冊
凡例 1
緒論 5
白文本
東京賦 3
吳都賦 5
恨賦 17
嘯賦 23
樂府十七首——樂府八首 39
答臨淄侯牋 57
三月三日麯水詩序(顔延年)——王文憲集序、陽給事誄、陶徵士誄、褚淵碑文 59
王文憲集序 103
劇秦美新、典引 109
晉紀總論 121
恩倖傳論——光武紀贊、石闕銘 125
運命論——辯命論 147

中冊
演連珠 197
汧馬督誄 217
陽給事誄 223
文選序 227
羽獵賦——西徵賦 233
海賦 291
李善注本
西京賦 297

下冊
江賦 451
答客難、解嘲 455
七命 489
佚名注本
補亡詩——上責躬應詔詩錶 505
與嵇茂齊書——難蜀父老 539
主要參考文獻 627
後記 653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書堆裏一眼就注意到這本書,書名裏的“敦煌吐魯番本”幾個字,就像一道信號,瞬間將我的注意力牢牢吸引。我對曆史的迷戀,很大程度上源於對那些承載著過去信息的物件的探尋,而文獻,無疑是其中最能觸及靈魂的部分。能夠看到以敦煌吐魯番齣土的《文選》為基礎進行的輯校,這本身就帶有一種探險的意味。我常常在想,那些流傳至今的經典,究竟經過瞭多少次的傳遞和修改?而那些在沙漠深處沉睡韆年的文本,又會展現齣怎樣的獨特風貌?想象一下,那些用毛筆書寫的字跡,穿越時空的阻隔,如今呈現在我的眼前,這種感覺是何其奇妙!雖然我對《文選》本身並不十分熟悉,但其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巨著地位早已耳熟能詳。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一個全新的、更原始的《文選》的麵貌,這本身就充滿瞭學術的魅力和探索的價值。我尤其關心的是,校勘過程中,編者是如何處理不同版本之間的差異的?是傾嚮於還原最古老的文本,還是更側重於解釋其演變過程?這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問題。

评分

這款《文選》的輯校本,光是封麵就透著一股子沉靜的力量。我一直對那種古老文本的“原生態”特彆著迷,而“敦煌吐魯番本”這幾個字,簡直就是直擊我的興趣點。我常常在想,那些在時光長河中被湮沒的文字,究竟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文選》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裏程碑,能有機會接觸到它的早期形態,尤其是那些可能因為戰亂、年代久遠而未能流傳至今的版本,對我來說,簡直是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我尤其關注的是,這本書的輯校工作是如何進行的。比如,如何判斷一個字跡的真僞?如何處理不同抄本之間的差異?這些細節的背後,往往隱藏著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深厚的功底。我希望這本書的校勘記能夠盡可能詳盡,能夠讓我們這些非專業讀者也能理解編者為何如此斷句、如此釋義。這樣,我們纔能更好地體會到,整理古籍的精妙之處。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個開啓古代文學寶庫的鑰匙,讓我能更接近那個時代的真正聲音。

评分

初見這本書,便被其樸素而厚重的裝幀所吸引,書名中的“敦煌吐魯番本”幾個字,更是瞬間點燃瞭我對古代文獻探秘的熱情。我一直堅信,最真實的古代文學麵貌,往往隱藏在那些被曆史塵埃掩埋的角落。而《文選》,作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其早期版本的價值,不言而喻。能夠看到以敦煌吐魯番齣土的《文選》為底本進行輯校,這不僅是對經典的迴歸,更是一次對曆史真相的追尋。我深知,傳世版本經過韆百年的流傳,難免會存在訛誤和增刪,而敦煌吐魯番齣土的文獻,則可能為我們展現齣更為古老、更為純粹的文本形態。因此,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對《文選》的整理,更在於它能夠幫助我們撥開重重迷霧,更接近那個時代文學創作的本真。我特彆想知道,在輯校的過程中,編者是如何對待那些殘缺不全的寫本的?是如何通過細緻的比對和推敲,來還原文本的原貌的?這其中的學術智慧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對我來說,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评分

當我拿到這本《文選》輯校,一股沉甸甸的曆史感撲麵而來。書名中的“敦煌吐魯番本”,便足以勾起我對於古代文獻的無限遐想。我一直對那些從曆史塵埃中挖掘齣的珍貴文獻情有獨鍾,總覺得它們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最直接的橋梁。對於《文選》這樣一部匯集瞭曆代文學菁華的著作,能看到以敦煌吐魯番地區齣土的底本為基礎進行輯校,這本身就是一件意義重大的事情。我深知,傳世版本往往會經過曆代文人的整理、訂補甚至訛誤,而敦煌吐魯番齣土的文獻,則更可能保留著更為古老、更為原始的麵貌。因此,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對《文選》本身的整理,更在於它能夠讓我們窺探到那個時代文學傳播和接受的真實圖景。我特彆好奇,在輯校過程中,編者是如何運用科學的方法,將那些殘缺不全、字跡模糊的寫本進行復原和辨析的?其中一定蘊含著大量的考據和智慧。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能夠發現一些與我們熟悉的傳世本《文選》截然不同的篇章、字句,甚至是一些全新的文學作品,那將是對文學史研究的重大補充。

评分

這本《文選》輯校,單看書名就透著一股子古樸和嚴謹。收到書的那一刻,我便迫不及待地翻開。雖然我知道它分中冊,但拿到手依然能感受到這份厚重感,紙張的質感、印刷的清晰度都讓我覺得是一本值得珍藏的書。作為一名對古代文學,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愛好者,我常常苦於接觸到的文本往往經過後人的轉譯或簡化,總覺得隔瞭一層紗。而《敦煌吐魯番本》這個前綴,立刻勾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我一直對敦煌和吐魯番齣土的文物、文獻充滿瞭敬畏,總覺得那裏埋藏著許多失落的珍寶。這本書,恰恰是將這份失落的經典,通過嚴謹的輯校重新呈現齣來,讓我有機會更貼近那個時代的文學原貌。我尤其期待看到那些可能與傳世本有所差異的文本,以及校勘過程中可能揭示的細節。這類學術性較強的書籍,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來說,閱讀門檻可能會有些高,但我相信,一旦剋服瞭最初的陌生感,定會收獲良多。我希望這本書的注釋和說明能夠盡量詳盡,對於一些生僻字、典故能夠有清晰的解釋,這樣纔能更好地幫助我們這些“外行人”理解和欣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