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與日本文化

禪與日本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aisetz Teitaro Suzuki
圖書標籤:
  • 禪宗
  • 日本文化
  • 哲學
  • 宗教
  • 曆史
  • 藝術
  • 生活方式
  • 東方文化
  • 精神修養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近代日本最偉大的佛教學者
運用西洋心理學的「無意識」概念 聯係禪與日本文化
探討禪如何在美術、劍道、茶道、俳句等特殊形式中
被充分展現

  一八七○年齣生於現今石川縣金澤市的鈴木大拙(本名貞太郎),父親為加賀藩的醫生。六歲父親過逝後,兄長各自獨立,隻有他和母親一起生活,非常睏苦。在第四高等中學(位金澤市)結識一生最好的朋友――京都學派創始人西田幾多郎,但中途因付不起學費而輟學。其後,他曾擔任過小學英語教師,二十一歲時前往東京,先於早稻田大學學英文,後至東京帝國大學學哲學。其間主要在鐮倉的圓覺寺參禪,專研佛經、禪書,並從其師釋宗演,得到「大拙」的居士名。透過釋宗演介紹,鈴木大拙有幸當任保羅・卡洛斯博士的助理。其後十一年間,他在位於芝加哥郊外的一傢齣版社工作,與保羅・卡洛斯博士閤譯《老子道德經》,另譯有《大乘起信論》,並以英文撰寫《大乘佛教綱要》。鈴木的研究與海外交流活動,直到過世為止,不曾間斷。

  本書的雛型,是鈴木一九三六年參加倫敦的世界信仰大會後,在英國各大學演講時的英文講稿內容。按本書的敘述,鈴木認為所謂的禪是,去除儀式、教條或來自種族的特殊心理習性的錶麵理解,而去理解佛陀自身的根本精神。那即是「般若」(超越的智慧)與「大悲」(愛)。同時禪也是引導我們覺知般若的方法。但那不是科學的、抽象的,而是重視個人體驗、直覺的理解方法。所以,禪源於我們存在的深處,是種超越的孤高(不執著)的精神、氛圍和「一即多,多即一」的思惟。

  在鈴木看來,禪的氛圍滲透在日本人文化生活的各種層麵。首先,就禪與美術的關係而言,禪錶現在「わび(侘、wabi)」和「さび(寂、sabi)」等日本獨特的審美理念。「わび」的真意是匱乏,且是自願的匱乏,是憧憬自然生活和原始單純性的美學意識,而「さび」則是種孤絶感,是追求樸素、古拙感的美學意識。此外,鈴木認為「不對稱性」也日本藝術的一種美學意識。這些美學意識浸透日本水墨畫乃至日本的茶室和佛教建築物等等事物之中。

  此外,透過本書,讀者將得以理解其文化論,係建立在東西文化比較的成果。鈴木認為,日本文化直觀永恆,亦即是對永恆的不斷追求;西歐文化則屬於分析、理論、二元對立的世界。這顯示齣日本文化具有神秘性色彩,西歐文化則具有理性或知性色彩。

  至於日本與西歐文化的不同,鈴木指齣日本的餐具充滿變化,在形狀上大多採取不均衡或故意破壞均整的樣式。相對於此,西歐的餐具隻有兩、三種形式,其追求的是均整、規則等。鈴木藉由比較日本與西歐文化的不同,指齣各種概念上的對立,譬如不均整與均整、不完全與完全、多變化與少變化、不安與安心、破壞與安全、簡單與復雜、柔和與堅固、無分彆與分彆、非理論與理論、順從自然與支配自然、無常與常等。這些差異顯示齣的是,包含在日本文化當中的禪精神(空無)與潛藏在西歐文化的實體或本體精神(實有、永恒者)。顯然鈴木的文化論裏包藏著處理存在論的形上學。禪佛教的空與希臘哲學以來的實體,在此被突顯齣來。

  禪宗雖起源於印度,發展於中國,但日後在日本發揚光大,影響日本文化至深。而且,也是由日本人傳至歐美國傢,深深影響二戰後的西方世界。那麼,清楚闡述禪與日本文化的關係,並將禪的體驗與思想傳到歐美的主要人物是誰呢?其中一人就是本書的作者鈴木大拙。

名人推薦

  中島隆博(東京大學)、張政遠(香港中文大學)、
  廖欽彬(廣州中山大學)、藍弘嶽(交通大學) 中港颱日學者 專文推薦
書籍簡介:古物之魂:江戶時代町人生活的藝術與哲學 書籍信息: 書名: 古物之魂:江戶時代町人生活的藝術與哲學 作者: [虛構作者名] 頁數: 約 550 頁 裝幀: 精裝,附有大量江戶時代浮世繪及器物插圖 --- 導言:在喧囂中尋找永恒的微光 本書並非一部宏大的曆史敘事,它將我們帶迴江戶時代(1603-1868)那座龐大而矛盾的城市——江戶。這座城市孕育瞭全球首批真正的都市文化,其居民,尤其是被稱為“町人”(Chōnin,即商人與手工業者階層)的平民,創造齣一種令人驚嘆的生活美學。他們生活在幕府嚴苛的等級製度之下,卻在日常用品、消費習慣以及人際交往中,構建起一套復雜而精妙的“世俗哲學”。 《古物之魂》深入挖掘瞭江戶町人對“物”(Mono)的理解與情感投射。在那個物資相對匱乏,但創意無限的時代,一件茶碗、一把扇子、一疊和紙,甚至是一塊肥皂,都承載著超越其實用價值的意義。本書旨在揭示,正是這種對“古物”——無論是新品還是世代相傳的舊物——的珍視與玩味,構成瞭江戶文化生命力的核心。 第一部:物的流通與情感的錨定 第一章:從“藉物”到“愛著”:町人的占有欲 江戶的商人階層,是新興資本主義的先驅,他們深諳買賣之道。然而,他們的消費觀卻與西方追求的“永恒占有”有所不同。本章探討瞭“藉物”觀念的滲透,即物品是暫時的托付,而非絕對的私産。這種觀念催生瞭對物品短暫美、以及“物哀”(Mono no aware)早期形態的敏感。我們考察瞭町人如何通過精緻的包裝、反復的修補和細緻的維護,來錶達對所擁之物的尊重,這種尊重本質上是對時間流逝的抗議。 第二章:時間的紋理:器物的“假名”與“傷痕” 江戶時代,物品的價值往往體現在其使用痕跡上。本書重點分析瞭當時社會如何為物品命名和賦予意義。“假名”(Kanamono)不僅僅是標簽,更是一種社會共識的標記。例如,某傢米店使用的算盤,即使是全新購入,也會因其特定的使用習慣而被打上“老店的風味”。我們通過研究現存的漆器、煙盒(Kiseruzutsu)的修復記錄,揭示瞭町人如何主動地“編輯”物品的曆史,將磨損視為一種資曆,而非缺陷。 第三章:浮世繪中的消費景觀:時尚的誕生與消亡 浮世繪不僅是藝術品,更是江戶時代的“快消品”廣告。本章聚焦於這些版畫所描繪的時尚浪潮。從吉原遊廓的最新和服圖案,到歌舞伎演員的服裝風格,浮世繪精確地記錄瞭時尚的迭代速度。町人對“新”的追逐是狂熱的,但這種狂熱往往伴隨著對舊物的迅速遺棄,從而在物質層麵製造齣一種循環的焦慮感,這與禪宗所強調的“無常”觀産生瞭微妙的世俗共振。 第二部:生活的劇場:儀式、技藝與細節的無限延伸 第四章:湯屋的哲學:公共空間中的私密體驗 江戶的公共浴場(Sento)是町人社交、放鬆和自我修飾的中心。本章細緻描繪瞭湯屋內部的陳設、流程以及人們在其中的行為規範。湯屋提供瞭一種去等級化的私密體驗,人們在此展示自己最樸素、最真實的一麵——但即便是這種“樸素”,也充滿瞭精心設計的細節:從擦身的毛巾花紋,到浴後服的搭配。洗浴本身不再是清潔的功利行為,而是一種對身體的“雕琢”,是對日常束縛的短暫解放。 第五章:料理的“間味”:味道之外的平衡藝術 江戶料理,尤其是壽司和天婦羅的早期形態,強調“間味”(Ma-aji),即味道的“間隙”和“留白”。這不是指食物的份量,而是指在味覺體驗中,留給食客想象的空間。本書研究瞭江戶時代調味品的使用哲學,例如醬油的釀造、味噌的季節性變化,以及如何通過簡單的配菜來“襯托”主料的本質。這種對“空”的藝術化處理,反映瞭町人在忙碌生活中對內心秩序的追求。 第六章:匠人手帖:工藝中的“道”與“生計”的張力 江戶時代的工藝大師們,如刀匠、染匠和製傘人,他們的技藝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本章通過分析若乾著名匠人的傳記片段和他們留下的工作日誌,探討瞭“道”(Dō,或稱“路”)的概念如何滲透到手藝人的日常操作中。對於町人匠人而言,“道”並非高高在上的形而上學,而是精確到每一毫米的測量、每一次敲擊的力度,以及對客戶需求的深刻洞察。技藝的精湛是對生存壓力的最有力迴應。 第三部:無形的資産:町人的精神景觀 第七章:人情紙牌與“義理”的債務網絡 在缺乏現代信貸體係的江戶,人際關係構成瞭主要的經濟保障網絡。本章剖析瞭“人情”(Ninjō)和“義理”(Giri)在町人社會中的運作機製。藉貸和饋贈並非簡單的金錢往來,而是復雜的社會契約。我們通過分析當時的信件、賬本片段,展示瞭“還情”是如何比“還錢”更為緊迫和重要的。這種復雜的社會義務體係,在穩定社區的同時,也構成瞭巨大的心理負擔。 第八章:夜市的迷狂:遊藝與逃避的瞬間 江戶的夜生活,特彆是煙花、祭典和寄席(說書、落語的劇場),是町人集體釋放壓力的齣口。本書詳細描繪瞭這些公共娛樂場所的氛圍、參與者的著裝和情緒波動。在這些短暫的狂歡中,日常的等級製度暫時被模糊,人們沉浸在即興的、轉瞬即逝的快樂中。這種對“瞬間”的極緻享受,是他們對抗漫長、刻闆的日常生活的哲學性反擊。 第九章:古物的復興與審美的循環 隨著時代的推移,江戶町人開始對本時代的産物産生懷舊情緒。本書的終章探討瞭江戶末期對早期本時代物品的收藏熱潮。他們開始追溯自己祖輩使用過的煙鬥、舊版的小說、甚至是被淘汰的印版。這種對“自己時代的古物”的追尋,標誌著町人文化自我意識的成熟——他們開始將自己的生活視為可以被後世品味的“曆史”。這種對世俗生活的自我肯定,是江戶精神留給後世最寶貴的遺産。 --- 結語:平凡中的詩意 《古物之魂》是一次對日常生活深度的田野調查。它證明瞭,即便是在一個等級森嚴、專注於物質積纍的市民社會中,人類也總能提煉齣一種獨特的、屬於自己的生活哲學。江戶町人的世界,沒有高深的廟堂說教,隻有在米袋、布匹、熱氣騰騰的油鍋和夜幕下的笑聲中,所磨礪齣的、堅韌而細膩的生存之美。這本書邀請讀者慢下來,去重新審視我們身邊那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日常之物”,並在其中發現久違的、屬於塵世的詩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鈴木大拙(1870~1966)


  鈴木大拙於明治三年(1870)齣生在日本石川縣金澤市。本名鈴木貞太郎,大拙是他的居士號。年輕時曾隨今北洪川與釋宗演兩位禪師學禪。1897年留美,凡十一年。迴國後曆任學習院教授,東京帝國大學講師,大榖大學教授,並開創「東方佛教協會」。1911年與美國人貝特蕾絲.雷恩結婚。後曾被授予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並夏威夷大學法學名譽博士稱號。他曾三次參加世界東西哲學傢大會,在美、英各大學講授《禪與日本文化》等課程。1949年獲日本政府頒發的文化勛章,1964年九十四歲時榮獲泰戈爾奬。1966年7月10日(享年九十五歲)逝世於東京聖路加醫院。

  鈴木大拙一生著作甚豐,日文著作有《大乘佛教概論》、《禪論三捲》等數十部,1927年另以英文刊行《禪論文集第一捲》,此後陸續刊行英文本禪學著作數十部。他憑著流利曉暢的英文功底及對禪佛學的透悟,極力嚮西方介紹大乘佛教尤其是禪宗,使歐美思想界第一次真正認識到東方思想的精髓,對世界思想影響頗深。鈴木大拙因此被稱為「世界第一禪者」和「東方的聖人」。
 

圖書目錄

譯者序
西田幾多郎序
原著者序
第一章 禪學入門
第二章 禪與藝術
第三章 禪與武士道
第四章 禪與劍道
第五章 禪與儒學
第六章 禪與茶道
第七章 禪與俳句
譯後記

 

圖書序言

推薦序

  一 前言

  禪宗起源於印度,但發展於中國,有曹洞宗和臨濟宗等宗派,最後在日本發揚光大,影響日本文化至深。而且,也是由日本人傳至歐美國傢,深深影響二戰後的西方世界。美國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就是其中一人。那麼,清楚闡述禪與日本文化的關係,並將禪的體驗與思想傳到歐美的主要人物是誰呢?其中一人就是本書的作者鈴木大拙(一八七O-一九六六)。

  是的,鈴木大拙是享譽世界的日本佛教思想傢、把東洋思想介紹到西方世界的偉大中介者(傳道者、開拓者)。鈴木的學問根底是大乗佛教,但他將之對應於西方思惟,明白闡述並清楚地傳達給西方世界。據阿部正雄所言,鈴木認為佛教不若基督教,雖有人為求法賭上性命而去中國、印度,但隻有極少人為傳法而賭上生命。他認為這是不行的 。從這段傳言也可知,鈴木是立誌成為佛教(特彆是禪)的傳道者。他的一生筆耕不倦,著作多達103本,其中有三十一本是他自己以英文寫成的 。這真是一個驚人的成就。其實,筆者一直覺得明治時代是個奇特且有趣的年代,許多明治書生都如鈴木大拙,不僅熟知日本傳統的學問,且能以英文等歐州語言來翻譯、閲讀乃至著書,寫齣影響歐美國傢對日本文化理解至深的書籍。如早鈴木大拙幾年齣生的新渡戶稻造(1862-1933)的《武士道》(Bushido: The Soul of Japan)和岡倉天心(一八六三-一九一三)的《茶之書》(The Book of Tea)等等皆是。當然,《禪與日本文化》也是這樣的一本書。不過,在討論本書之前,先簡單介紹一下鈴木大拙的生平。

  二 鈴木大拙略論

  鈴木大拙本名鈴木貞太郎,生於明治三(一八七O)年十月十八日,石川縣金澤市本多町。父親是金澤藩的醫者兼儒者,鈴木傢所屬的佛教宗派是臨濟宗。他在就讀石川縣專門學校時就認識西田幾多郎(一八七O-一九四五)這位同樣享譽國際的日本哲學傢。日本版《禪與日本文化》的〈序〉就是由西田撰述的。西田在〈序〉就說,鈴木在年少時就在思考深刻的人生問題,並説他自己在思想上深受鈴木影響 。可見年少時的鈴木就已是一個老成的哲學少年。後來,在鈴木二十一歲(一八九一)時,他辭掉小學英語教師的工作到東京讀書,先到東京專門學校(後來的早稻田大學)學英國文學,但隔年就到東京帝國大學的哲學科就讀。鈴木也在1891年開始到鎌倉的圓覺寺習禪,先師事於今北洪川(一八一六-一八九二),然幾個月後今北洪川圓寂,他改師事釋宗演(一八五九-一九一九),受「大拙」居士號。

  鈴木大拙在他二十七歲時,即明治三十(一八九七)年因釋宗演的推薦來到美國,一直待到一九O八年左右。在這一期間,他主要在東洋學者Paul Carus(一八五二-一九一九)經營的齣版社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中,幫忙書籍齣版工作,並把充滿難解漢字術語的《大乗起信論》(一九OO)等書翻譯為文字性質完全不同的英文等,且以英文寫齣Outlines of Mahayama Buddhism(一九O八)等著作。這一期間的工作經驗奠定瞭他後來能給予西洋思想界深刻影響的語言和思想的基礎。他在一九O九年迴到日本後,先在學習院大學和東京帝國大學文科大學教書,後來先後辭這兩所大學的教職,並於一九二一年搬到京都,任真宗大榖大學教授。之後,一直到二戰結束之前,雖有到歐美活動,但主要待在京都。二戰結束後,鈴木則以建於1944的鬆岡文庫為基地,漸漸開始往返日本與美國兩地講學的生活,一直到一九六六年去世為止。當然,鈴木大拙的禪思想在歐美國傢有顯著影響的時間當還是在二戰之後。鈴木在歐美的大學講課,且到處講演,影響瞭歐美國傢中繪畫、音樂、文學、精神分析等許多藝文、學術領域的發展 。

  三 禪與日本文化

  如前所述,鈴木大拙一生寫瞭許多英文著作。其中,在歐美國傢廣被閲讀且影響深遠的就是 Zen Buddhism and Its Influence on Japanese Culture(一九三八,《禪與日本文化》,一九五九年又以Zen and Japanese Culture之書名再版)這本書。除此之外,他也寫過《禪と日本人の気質》(一九三五)等相關的書與文章。但以下,主要以《禪與日本文化》一書來説明鈴木認為的禪與日本文化的關係。這本書是以鈴木於一九三五、一九三六間在歐美各大學的講演內容為基礎,再加入新資料寫成的 。

  按該書中的敘述,鈴木認為所謂的禪是,去除儀式、教條或來自種族的特殊心理習性的錶麵理解,而去理解佛陀自身的根本精神。那即是「般若」(超越的智慧)與「大悲」(愛)。同時禪也是引導我們覺知般若的方法。但那不是科學的、抽象的,而是重視個人體驗、直覺的理解方法。所以,禪源於我們存在的深處,是種超越的孤高(不執著)的精神、氛圍和「一即多,多即一」的思惟。

  在鈴木看來,禪的氛圍滲透在日本人文化生活的各種層麵。首先,就禪與美術的關係而言,禪錶現在「わび(侘、wabi)」和「さび(寂、sabi)」等日本獨特的審美理念。「わび」的真意是匱乏,且是自願的匱乏,是憧憬自然生活和原始單純性的美學意識,而「さび」則是種孤絶感,是追求樸素、古拙感的美學意識。此外,鈴木認為「不對稱性」也日本藝術的一種美學意識。這些美學意識浸透日本水墨畫乃至日本的茶室和佛教建築物等等事物之中。

  但就曆史來說,禪是在武士政權的庇護下興盛的,故與重視意誌力的武士政治與文化習習相關。就「禪與武士」這個問題,鈴木認為禪是重視意誌和直覺、戒律的宗教,其精神特質和為求戰場上的勝利,必須禁欲、守戒,且時時刻刻意識著死亡的武士行動精神是一緻的。他擧北條時宗、武田信玄、上杉謙信等武士的行動和《葉隱》、《武道初心集》等武士道論來說明禪與武士間的關係。但是有意思的是,鈴木的武士道論在不知覺間就轉為一種日本人論,強調日本人對死亡的態度與禪一緻,會為自己認為正確的理由勇敢且高潔地犠牲自己的生命。就這點來說,他贊成「禪是日本人的性格」這種想法。

  再來,就「禪和劍道」的問題,鈴木認為武士的刀劍能破壞一切違反其主人意誌的事物。就這方麵而言,刀劍會與愛國主義、軍國主義精神有所關聯,但另方麵刀劍具忠和自我犠牲的宗教意義。禪與刀劍一樣,也具有這兩麵的效用。然後,他透過澤庵的《不動智神妙錄》的解釋來討論禪與劍道的關聯,強調禪的修行和劍道一樣,皆依直覺追求一種無心無我的精神狀態。

  然後,就「禪與儒學」,鈴木認為中世日本的禪僧也帶來受禪影響的儒學(宋學)。在鈴木看來,禪是印度思想順應中國的一種形態,使禪有瞭儒學色彩。即禪從儒學得到實踐性與倫理性,儒學則通過禪得到印度的抽象思索習慣,而有瞭形而上學的基礎。有意思的是,他指齣宋學中存在著一種國族主義的哲學和精神,而這也被渡宋的禪僧帶迴日本,進而影響後醍醐天皇等人的思想與行動。

  最後,針對「禪與茶道」這個主題,鈴木在介紹禪與茶道的曆史後,按茶道中的「和・敬・清・寂(さび、わび)」精神來説明茶道如何受滲透著禪的原理和精神。亦即茶道重視「さび」「わび」(孤絶、匱乏、原始的單純),並以之為藝術原理,且具以直覺把握究極存在的精神。這和禪的精神是相通的,也是來自於前述的無心無我的心境。就此意義而言,茶道和劍道皆貫穿著禪的精神。所以,鈴木在本書中最後也説:「日本人普遍堅信,劍士、茶匠、以及其他技藝領域中的大師所獲得的直觀,隻不過是同一種偉大經驗的具體運用」。

  總之,按鈴木的解釋,不論是日本美術或劍道、茶道皆不單隻是種技術,而是受重視直覺體驗的禪所影響,以達到宇宙無意識(無心無我的精神狀態)為目的之技藝。而禪之所以能在日本生根也是因受武士階級歡迎,與武士的精神和行動有其類似之處外,也符閤日本人的性格。

  但是不可否認的,在書寫於軍國主義年代的《禪與日本文化》乃至其後的《日本的靈性》(一九四四)等書中,鈴木似乎過度美化、純粹化瞭禪,強調禪符閤日本人性格(因而對有些人來說,會感到某種日本優越性論的色彩),乃至與武士道精神相通,具軍國主義、國族主義精神等的麵相。這些論點同時讓禪也有瞭某種戰爭意識形態的色彩,從而有研究者追究鈴木大拙的戰爭責任,但也有研究反對這樣的論點 。不管如何,禪與戰爭的問題似乎構成鈴木大拙研究的重要爭論點。然而,讓日本佛教從屬於國傢主義的人並非隻有鈴木大拙一人,這是一個日本思想史中關於國傢與宗教的復雜問題。

  另外,讀完此書,或許有些對於禪學史有知識的讀者也會對本書中所描述的內容有所疑惑。到底是日本文化深深受禪影響?還是禪深深受日本文化影響?其實,禪隻是日本文化的一重要元素,與日本文化融閤的禪也隻是禪學發展史上一種形態。過度地強調兩者的一緻性或會讓我們即看不清禪,也看不清日本文化。在適度的距離上來觀看兩者的關係是必要的。與這一點相關,鈴木大拙對於禪的理解被認為是站在比較本質主義、宗教經驗、心理學層麵的錶述,而把禪玄思化瞭。也因為如此,他與站在比較客觀主義、實證主義、曆史學視角來理解禪的鬍適有所論辯 。

  如上,這些圍繞著「大拙禪」的問題所展開的學術討論不少。但若超脫這些爭論,單就本書的論述來看,鈴木認為禪的方法與目的是普世的,但在日本的曆史與文化中得到瞭最好的錶現。就這意義而言,禪有助於我們瞭解日本文化的同時,也能幫助我們探索自我,營造新生活。如果你對這兩件事都有興趣,這會是一本好的入門書。特彆是對「斷捨離」生活有興趣的人或許可在本書獲得更進一歩追求簡單生活的勇氣和知識。

藍弘嶽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副教授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讀瞭《禪與日本文化》,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我們所熟知的日本,那些精緻的工藝,一絲不苟的服務,乃至對自然景色的欣賞,背後都隱藏著如此深邃的哲學思考。我一直對日本的茶道、花道、劍道等傳統藝術形式充滿好奇,總覺得它們不僅僅是技藝的展現,更蘊含著一種特彆的精神。這本書,似乎為我揭開瞭這層麵紗。我瞭解到,這些看似精細繁復的儀式,其實都在追求一種“當下”的體驗,一種全身心的投入,以及在每一個動作中尋找“道”。我開始反思,我們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現代生活中,是否丟失瞭這種對過程本身的尊重和體悟?我對書中所提及的“侘寂”美學尤其著迷,那種對不完美、不持久的接納,對時光流逝的溫柔感知,與當下社會追求永恒和完美的價值觀形成瞭鮮明對比,但卻有著彆樣的魅力。這種美學,是否也是禪宗“無常”思想的一種體現?我開始在那些殘缺的器物、斑駁的牆壁中,看到一種彆樣的生命力。

评分

初次翻開《禪與日本文化》,我抱著一種莫名的期待,仿佛即將踏上一段未知的旅程。我一直在思考,禪宗,這個源自東方的古老哲學,究竟是如何與日本這片土地,這片文化深深地交織在一起的。我腦海中浮現的是那些古老的寺廟,寜靜的庭院,以及那些在寂靜中蘊含著深刻哲理的枯山水。我想知道,是什麼樣的精神力量,讓這些意象如此深入人心,又如何在看似平凡的生活細節中找到那一絲超脫。我好奇,這種“禪意”究竟是如何被具象化,又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日本人的審美、行為,乃至整個社會的精神氣質。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一扇窗,我希望通過它,能夠窺見日本文化深層的美學邏輯和哲學根基,理解那些看似神秘的東方智慧,究竟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我尤其關注那些關於“無”與“空”的探討,它們在現實中的體現,以及如何引導人們在繁雜的世界中尋得內心的平和。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衝擊,在於它讓我看到瞭一種將“無我”精神融入日常生活的可能性。我一直認為,禪宗是一種需要刻意去追求的修行,但《禪與日本文化》讓我明白,它早已滲透在日本文化的方方麵麵。從對自然萬物的敬畏,到對待工作的嚴謹態度,再到人與人之間的謙遜有禮,都隱約可見禪宗“放下執念”、“不著痕跡”的痕跡。我開始審視自己的生活,是否總是在被“我”所睏擾,在名利、得失中患得患失。這本書引導我去思考,如何在不失去自我個性的前提下,擁抱一種更廣闊、更超然的視角。我特彆喜歡書中所提及的那些關於“匠人精神”的論述,他們專注於技藝本身,不求名利,隻是在日復一日的打磨中,追求極緻的完美,這難道不是一種“無我”的體現嗎?這種精神,在當今社會顯得尤為珍貴。

评分

《禪與日本文化》這本書,讓我對“簡潔”與“留白”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一直以為,日本的設計風格之所以令人贊嘆,是因為其極緻的簡約,但讀瞭這本書,我纔意識到,這簡約背後,是對“空”的理解和運用。書中所描繪的許多日本傳統藝術和建築,都強調瞭空間的留白,不是簡單的空白,而是充滿無限可能的“虛”。這讓我聯想到,在創作中,當我們不再被過多的信息和元素所淹沒,反而能更清晰地看到事物的本質。我開始思考,這種“留白”是否也是一種智慧,它讓我們有機會去想象,去感受,去與作品産生更深層次的互動。我尤其關注書中所描繪的庭園藝術,那些經過精心布置的石塊、沙礫和植物,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裏營造齣無限的意境,仿佛在訴說著宇宙的奧秘。這種化繁為簡,將宏大哲學融入微觀世界的錶現手法,讓我嘆為觀止。

评分

《禪與日本文化》這本書,讓我得以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日本的“物哀”情懷。我一直對日本文學作品中那種淡淡的憂傷,對生命易逝的感慨有所體會,但卻不瞭解其深層根源。書中將這種情懷與禪宗的“無常”觀緊密聯係起來,讓我豁然開朗。原來,對生命短暫的深刻認知,反而讓人更加珍惜當下,更加懂得欣賞那些轉瞬即逝的美好。這種“哀”並非消極的悲傷,而是一種對生命力的深刻體悟,一種對萬物生長消亡的溫柔凝視。我開始在四季的更迭,花開花落中,看到這種“物哀”的美學。這種哲學,似乎也在指導著日本人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如何在短暫的生命中尋得意義。這本書,就像一位慈祥的長者,用充滿智慧的語言,為我講述瞭一個關於生命、關於美的古老故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