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機會:我在偏鄉15年

看見機會:我在偏鄉15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世界上只有一種人,就是需要關心的人。」
  「只要真心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會來幫你。」
  有那麼一群人,懷抱著滿腔熱血,
  用十五年的光陰,希望讓數位機會普及到偏鄉的每個角落,
  讓偏鄉也如同繁星閃閃發光, 
  讓不為人知的英雄人物露出,
  讓正在發生改變的力量凝聚。
  在這座島嶼上,這樣美麗的故事正在持續發生。


  十五年前,須文蔚帶著大專資訊志工進入原民部落;兩年後,他接下數位機會中心輔導團的任務,準備帶領大學的團隊,協助花蓮五個社區的電腦教學、文化記錄、產業輔導,還有社會照顧;二○一五年,他的輔導範圍從最北的宜蘭石城火車站到最南的花蓮富里火車站,直線距離兩百六十公里。

  這個「深深蹲下,接近土地與人群」的過程,須文蔚與夥伴們一做就是十五年,不是沒有過憤怒與紛爭,但是須文蔚笑著說:「我可以只寫溫暖的故事嗎?」這也讓他寫下一篇又一篇與人相遇的動人故事──富源阿媽們跟不聽話的滑鼠、加灣一對老夫妻想為部落張羅新的電腦教室、頂著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系的高材生,不當科技新貴反而窩居故鄉新城樂當大夥的「工具人」……

  須文蔚說:「當我述說這十五年來經歷的故事,每一個閃亮的名字都是主角,我和他們一起在宜蘭與花蓮的農村、部落或海濱,共同為明日的機會繼續努力。」協助者與被協助者相遇的點滴,就如同劉克襄在《十五顆小行星》裡所說:「有一些人一輩子,執著地認真活著。他們就像一顆顆小行星,在浩瀚的世界一隅,以各種璀璨獨特的生活經驗,兀自折射出不同的光影和波長。」

本書特色

  ★ 與偏鄉的小行星們相遇,以數位科技串連台灣最美的風景——人:
  溫世仁曾言:「世界上只有一種人,就是需要關心的人。」須文蔚十五年的偏鄉數位化工作中,充分展現了人文關懷。原本冰冷的數位科技,因為連結了眾人的關懷與力量,而在偏遠的角落激發了一個又一個溫暖的故事。就像林立青《做的人》寫出了底層工人的生命紀實,從這本書裡,也可以找到如同劉克襄《十五顆小行星》所描寫的不同精采人物。

  ★造夢、追夢與圓夢,用數位科技為偏鄉「找路」:偏鄉的交通大多道阻且長,不但長期資源不足,光是募集電腦都是個難題,加上老人與小孩居多,少有專業的數位教學師資願意駐足偏鄉,還要吸引學生多利用既有的數位教材進行學習,而不是每天沉迷電腦遊戲中。儘管如此,須文蔚帶領的團隊一一設法克服,成功了便繼續努力,失敗了就接受教訓。他們的努力吸引一個又一個當地人挺身付出,最後不僅建構數位課程,教偏鄉的老人與孩子學會使用電腦,更進一步教他們學習拍攝紀錄片、撰寫部落格、廣播製作……甚至幫助偏鄉的無毒農業做網路行銷,運用App進行電子商務、直播拍賣。面對困境,他們設法「找路」,而非駐足不前,最終才能漸漸走出一條路。

名人推薦

  簡靜惠  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小  野  作家
  劉克襄  作家
  吳德亮  兩岸知名茶文化作家、詩人藝術家
  鍾雲如  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
  陳麗明  教育部國語文學科中心執行祕書
  王玉萍  寫寫字工作室負責人
  陳哲妮  明基友達基金會執行長
  許瓊月  潘朵拉美學整形外科總監

好評推薦

  要在偏鄉從事志願服務,不能只憑一腔熱血,還得具備十八般武藝,應付各種繁瑣的行政作業體系。須老師帶領的DOC團隊能堅持十五年之久,讓山海間的人們透過數位科技,看見希望與機會。──簡靜惠

  在今天一切向錢看的功利社會,區區一位詩人或文學院教授能為臺灣做些什麼?須文蔚做出了最漂亮也最難得的示範,帶領我們進入花蓮、宜蘭各地偏鄉你所不知道的各種時空,讓我們深深感動,對臺灣更充滿信心!──吳德亮

  營造數位學習的機會與生活,面對新科技帶來的衝擊,除了硬體設備、資源整合,還需要很多創新的方法和經驗,須老師在偏鄉服務十五年的珍貴資料,無疑是最好的教戰寶典。──鍾雲如

  須教授以語文教育與資訊的學術背景,帶領大學生走入村莊與田野,透過志願服務協助在地組織,為社區連結更多社會、企業和政府的資源,讓在地人才有施展的空間,讓更多的偏鄉彷彿若有光,有著豁然開朗的可能。──陳麗明

  「讓偏鄉民眾走向數位大道,是我十五年前給自己許下的願望。」十五年不只是一個數字,書裡描述參與者投入的面向與成果豐盛地讓人驚訝,須文蔚老師的願望對社區人的影響,遠遠不只是會使用電腦的各種便利而已。──王玉萍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須文蔚


  1966年生於臺北市。東吳大學法律系學士,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碩士、博士。

  曾任《創世紀》詩雜誌主編,《乾坤》詩刊總編輯。創辦臺灣第一個文學網站《詩路》,是華語世界數位詩創作的前衛實驗者,集結創作與評論在《觸電新詩網》。著有詩集《旅次》(創世紀)與《魔術方塊》(遠流)、文學研究《臺灣數位文學論》(二魚)、《臺灣文學傳播論》(二魚);編著報導文學《那一刻,我們改變了世界》(遠流)、《臺灣的臉孔》(遠流);合著《烹調記憶:做一道家常菜》(遠流);繪本《月牙公主》(秀威少年)等。於2005年開始擔任大專資訊志工,進入偏鄉服務,2007年開始輔導花蓮數位機會中心,帶著數位科技走進山風海雨邁向第15年,這段豐富之旅,讓他起心動念,寫成《看見機會:我在偏鄉15年》(時報文化)。曾以部落繁星計畫在2009年獲得電子化成就獎「縮短數位落差」類專案優選,教育部大專資訊志工團隊金質獎。並以廣播節目「部落繁星:搶救數位落差大作戰」獲得多項新聞獎。

  現為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特聘教授兼任數位文化中心主任、宜蘭花蓮數位機會中心輔導團主任、教育部普及偏鄉數位應用計畫推動團隊主持人。

 

圖書目錄

推薦序   看見太陽升起在東海岸                                簡靜惠
推薦序   為偏鄉創造機會的詩人                                吳德亮
推薦序   偏鄉活水                                 鍾雲如
推薦序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陳麗明
推薦序   十五年不只是一個數字                                王玉萍
 
1.  迷路的偏鄉
2.  從象牙塔走向山風海雨
3.  山村裡的數位機會中心
4.  無所不在的電腦教室    
5.  部落繁星:利用數位影音發展社區媒體
6.  小攝影家圓夢與智慧公益    
7.  總愛為弱勢者說故事的牛犁社區
8.  越地方越全球的慢城鳳林
9.  把錢潮帶進左岸:從團購、電商到直播
10. 不只陪伴,要讓銀髮族連結上健康雲
11. 享受左岸風光與人情的旅行志工
12. 帶著花蓮經驗走進蘭陽平原
13. 在地方守護村莊與部落的教師
14. 當我們同在一起:散播智慧的輔導團
15. 還要繼續說的故事:邁向數位包容新世紀
 
後記  可以只寫溫暖的故事嗎?
 

圖書序言

迷路的偏鄉
 
小看了花蓮的廣闊
 
二○○七年秋天,新學年剛開學沒有多久,接到一通來自教育部電算中心的電話,蔡悰安女士很客氣地問:「從同事那兒知道,須老師很認真帶動大專資訊志工團隊,不知道是否有意願承接『花蓮縣數位機會中心』(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 DOC)輔導團隊?」
 
二○○五年我開始指導「編輯採訪社」的同學,結束了在水璉部落和壽豐國小的大專資訊志工服務,接到這通電話,讓我有些感動,一個文學院的老師,能從象牙塔般的大學校園,跋涉到濱海的阿美族部落服務,已經是一大突破了,竟然在短短兩年服務後,就受到關注?一種小小的成就感,頓時浮上心頭。
 
「數位機會中心輔導團要提供那些服務?」我一無所知地提問。
 
「就是請大學的團隊,協助花蓮五個社區的電腦教學、文化記錄、產業輔導還有社會照顧。」
 
「五個社區!」我複述了一次數字,感覺還好,就是多了四個單位,應當可以試看看,於是就接下了這項挑戰。
 
接下挑戰後,從輔導西寶、秀林、花蓮市、鳳林跟瑞穗開始,一年後,又增加了新城和卓溪,一共七個鄉鎮。赫然發現,我太小看了花蓮,也太輕忽了輔導工作的繁複。
 
花蓮狹長一百三十七.五公里,當時為數不多的設置社區,最北的點在秀林鄉的西寶國小,最南的點在卓溪鄉的古風村,一天來回的話,絕對印證了「披星載月」這句成語。
 
西寶在哪裡?先從東華大學開一個小時的車,到中橫公路起點,看見太魯閣的牌樓後,沿著蜿蜒的山路四十分鐘後到天祥,再驅車八公里,才能找到西寶國小。西寶位在海拔九百一十五公尺的雲端之上,手機到那裡總是收不到訊號,要不是有室內電話和固接網路,可說是幾乎與世隔絕的一座「雲端孤島」。
 
花蓮最南的DOC在卓溪鄉,第一次拜訪古風村時,一時找不到藏在中央山脈之上的小村落,從九號線右轉,跨過秀姑巒溪,經過一大片美麗的稻田,再越過樂樂溪,沿著產業道路,不斷迷路與詢問,最終才找到布農族世代居住的部落。
 
總要分幾天,南北奔波,才拜訪完所有社區,很像公路電影中漫漫無盡的旅程,先體驗平面長一百三十七.五公里的概念,還加上海拔超過九百米的高度,晴天都是美景,颱風天偶有泥石流。走完一圈後的心得:輔導全縣「少少的」七個機會中心是道阻且長的工作。

圖書試讀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