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販子:最受歡迎的人格測驗MBTI大揭密

「性格」販子:最受歡迎的人格測驗MBTI大揭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erve Emre
圖書標籤:
  • MBTI
  • 性格測試
  • 人格類型
  • 心理學
  • 自我認知
  • 人際關係
  • 職場發展
  • 性格分析
  • 性格成長
  • 類型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你是哪型人?作傢型?學者型?還是發明傢?
  受到榮格啓發而開展的MBTI測驗,
  不隻一般人常用來瞭解自己,
  教育界、人力招聘與培訓等專業領域亦廣泛應用。
  然而你可知道發明這項測驗的不是專業心理學傢,
  而是一對「素人」母女?
  這個知名工具又有著哪些爭議?


  什麼是MBTI?MBIT主要關注四個領域:
  1.心理能力的走嚮:你是「外嚮」﹙Extrovert,E﹚還是「內嚮」﹙Introvert,I﹚?
  2.認識外在世界的方法:你是「實感」﹙Sensing,S)還是「直覺」﹙Intuition,N)?
  3.倚賴什麼方式做決定:「思考」﹙Thinking,T﹚還是「情感」﹙Feeling,F﹚?
  4.生活方式與處世態度:你是「決斷」﹙Judging,J)還是「感知」﹙Perceiving,P)?

  由這四大問題得齣的配搭,可歸結為16種人格類型:
  1﹚ESTJ 大男人型 2﹚ESTP 挑戰型  3﹚ESFJ 主人型  4﹚ESFP 錶演型
  5﹚ENTJ 將軍型  6﹚ENTP 發明傢  7﹚ENFJ 教育傢  8﹚ENFP 記者型
  9﹚ISTJ 公務型  10﹚ISTP 冒險傢 11﹚ISFJ 照顧型 12﹚ISFP 藝術傢
  13﹚INTJ 專傢型 14﹚INTP 學者型 15﹚INFJ 作傢型 16﹚INFP 哲學傢。

  * * * * *

  一份選擇題組成的素人自製問捲,演變成全球最受歡迎的人格測驗,
  本書將細剖MBTI的發明與影響,更將揭開發明的這兩位女性非凡的人生,
  並探討她們又是如何為人格類型成為大眾文化現象鋪路的。


  一個世紀前,有對母女發明瞭一套前所未見的人格測驗。

  如今,邁爾斯―布裏格斯人格類型指標(MBTI)是全球最受歡迎的人格測驗。《財星》五百大企業、大專院校、醫院、教會與軍方,都經常使用這項測驗。它把人格類型分為外嚮與內嚮、實感與直覺、思考與情感、決斷與感知,這套分類法不僅是這個領域的始祖,還啓發瞭許多後續的人格測驗,以及媒體、社群網站刊載齣來的各種心理遊戲。MBTI測驗廣為流傳,但是獲利高達二十億美元的測驗産業的專傢們,至今仍無法證明測驗結果是否可靠;盡管如此,MBTI測驗依然大鳴大放。

  凱薩琳.布裏格斯與女兒伊莎貝爾.布裏格斯.邁爾斯都是認真的傢庭主婦、小說作者兼業餘心理分析師。一九二○年代,她們設計這份測驗的目的,是為瞭把榮格的學說介紹給大眾。這份測驗後來快速發展,在二十世紀中葉風行全美,從煙霧彌漫的紐約會議室到加州柏剋萊都有它的蹤跡。二十世紀那些知名企業中創造力強大的腦袋都接受過MBTI測驗。MBTI測驗後來走齣美國,擴散至倫敦、蘇黎世、開普敦、墨爾本、東京與颱灣。最後,連小學、修道院、療養渡假村,以及黑暗的政治顧問公司與社交網絡上,都能輕鬆找到MBTI測驗的影響。

  作者安姆瑞以原創報導及從未公開過的文件為基礎,檢視這樣擁有文化代錶性的人格類型。隨著故事開展,更將仔細省思自我的定義,也就是人們試圖理解、分類與量化人格的各種作法。

  這本書不隻是傳記,也不隻是哲學上的調查,而是為瞭說明這兩位女性不為人知的非凡人生,如何為人格類型成為大眾文化現象鋪路。唯有把兩位發明者及「人格類型」的私人曆程與公開曆程放在一起檢視,纔有機會瞭解人格評估為什麼(還有以怎樣的形式)風靡至今。

  很多人堅信人格類型能夠理解我們是誰:我們為什麼選擇現在的工作、為什麼愛我們所愛的人、為什麼會做齣明顯矛盾的各種行為。本書也想找齣這種堅定不移的信念從何而來。在這個謎團的核心,有幾個關於人類存在的基本問題:什麼是人格?人格從何而來?我們為什麼對分類人格如此堅持?當然,那個最宏大的問題依仍是:我是誰?

本書特色

  「人格類型」有一個最大的特色,遇見人格類型議題的人,不是全然懷疑,要不就是全然相信,而且兩者都不會改變。然而,人類比我們所想的更加多元,如此前提下,究竟人格類型又為何會形成風潮呢?這本書是為人格類型的懷疑者、信徒,還有不疑也不信的人而寫。這本書是為你而寫:無法也不該被歸類的每一個你。

名人推薦

  人格特質分析專傢   王凱琳
  臨床心理師   丁鬱芙
  精神科醫師   吳佳璿

好評推薦

  作者用偵探般的眼睛,詳細挖掘橫跨整個二十世紀發生在這對母女身上的事蹟……作者問道:「為什麼MBTI具有這樣的魔力?」我想,是因為它把心靈的問題及個人救贖的追求,用有形世界所能理解的方法錶述齣來。藉由發現及培養真實的自我,進而推展齣一個人與人之間能更容易互相瞭解並體諒的世界。——王凱琳,組織心理學博士,心理學人格特質分析專傢,職涯發展諮商師,企業組織及領導力發展的顧問。MBTI®心理學人格類型分析及諮商師認證,以及其它眾多認證。國際心理學人格類型協會、美國心理學協會、美國全國職業發展協會等會員。著有《新版30分鍾破解性格密碼》等書。

  一本優秀的傳記。主人翁不隻是兩位非凡女性,也包括她們發明的人格評估工具。莫薇.安姆瑞巧妙揭露MBTI測驗不為人知的起源、人格類型的魅力與緻命缺陷。——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給予》(Give and Take)、《離經叛道》(Originals),並與雪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閤著《擁抱B選項》(Option B)

  曆史、研究與第一手觀察編寫流暢,無論讀者對MBTI是真心相信或懷疑,都會被這本書打動。安姆瑞以既生動又具說服力的敘事手法,說明人格測驗如何成為一股文化力量,影響力至今不滅。——娜塔莉亞.霍特(Nathalia Holt),《紐約時報》暢銷書《送火箭上太空的女孩》(Rise of the Rocket Girls)、《戰勝愛滋》(Cured)作者

  這是一個與天纔、熱情、洞察、愛、心碎、戰爭、傢庭、競爭、企業惡行有關的故事,介紹MBTI人格評估的發展始末以及發明這套係統的母女雙人組,像一本齣色的小說……我非常喜歡。——麗莎.孟迪(Lisa Mundy),暢銷書《密碼女孩》(Code Girls)作者

  本書以傳記的手法敘述曆史,但讀起來更像一本小說。文筆流暢,超乎預期,顛覆刻闆印象。——《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引人入勝、影響深遠。安姆瑞發揮偵探、文化評論、曆史研究、科學與傳記作傢的本領,調查發明與推廣MBTI的兩位女性……安姆瑞在前言中說這本書是為人格類型的懷疑者、信徒和不疑也不信的人而寫,此言不虛。——《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安姆瑞的風格精彩、活潑,時而展現直接瞭當的詼諧……捧讀時津津有味。——《旁觀者》雜誌(The Spectator)

  安姆瑞說起故事技巧高超、絲絲入扣……凱薩琳.布裏格斯與伊莎貝爾.邁爾斯的一生,以及她們充滿爭議卻影響深遠的人格測驗,都是相當精彩的故事。——《新政治傢》雜誌(New Statesman)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為《性格販子:最受歡迎的人格測驗MBTI大揭秘》的圖書簡介,內容旨在詳細介紹該書可能涵蓋的主題和分析角度,而不涉及該書實際內容的具體細節: --- 《性格販子:最受歡迎的人格測驗MBTI大揭秘》圖書簡介 在這個信息爆炸、自我探索日益成為時代主題的今天,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渴望理解“我是誰”以及“我如何與世界互動”。在眾多旨在描繪人類心靈地圖的工具中,邁爾斯-布裏格斯類型指標(MBTI)無疑是最廣為人知、應用最廣泛的性格測評體係之一。它以其直觀的四對維度和十六種類型組閤,為數以百萬計的人提供瞭一個觀察自我與他人的新穎視角。 然而,當一種工具獲得巨大成功時,它也必然會引來更深層次的審視與探討。本書,暫定名為《性格販子:最受歡迎的人格測驗MBTI大揭秘》,並非簡單地復述MBTI的定義或提供測試指南。相反,它緻力於深入剖析這一現象級工具的起源、演變、社會影響、科學局限性以及其在當代職場與人際關係中的復雜角色。 本書將帶領讀者踏上一段跨越曆史與心理學邊界的旅程。我們首先會追溯MBTI的理論根基,探究其如何從瑞士精神科醫生卡爾·榮格關於“心理類型”的開創性理論中汲取靈感,並最終由伊莎貝爾·邁爾斯和凱瑟琳·布裏格斯母女二人如何將其本土化、實用化,轉化為一個易於理解的模型。我們將細緻考察構成MBTI核心的四個關鍵二元對立——內嚮/外嚮(E/I)、實感/直覺(S/N)、思考/情感(T/F)、判斷/知覺(J/P)——是如何被構建、操作和應用於分類人類行為模式的。 隨後,本書將進入對“販賣”這一現象的批判性審視。在這個“標簽經濟”盛行的時代,性格測評似乎成瞭一種快速、簡便的“自我定義”捷徑。我們將探討,MBTI是如何從一個旨在促進理解的工具,演變為一個在招聘、團隊建設乃至社交媒體上被廣泛“商品化”的現象。我們討論“性格販子”的含義:那些將復雜的人性簡化為四字母代碼,並以此為基礎構建商業模式、職業谘詢乃至人際指導體係的機構與個人。 本書的價值在於其對科學嚴謹性與大眾接受度之間張力的深入挖掘。我們將客觀地分析心理測量學界對MBTI的批評聲音。例如,關於其信效度(Reliability and Validity)的爭議、二元對立模型的僵硬性(即一個人是“內嚮”還是“外嚮”,而非位於連續譜上的某個點),以及它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瞭動態變化的人類行為,而非固定的“類型”。讀者將瞭解到,為何許多嚴謹的心理學傢傾嚮於推崇如“大五人格模型”(The Big Five)等基於經驗數據構建的替代性框架,以及MBTI與這些框架在理論上的差異和交集。 在實踐應用層麵,本書將提供對十六種類型的去神秘化分析。我們不會提供“你是XX型,所以你必須怎樣”的教條,而是著眼於特定類型在麵對壓力、做齣決策、處理衝突時的典型傾嚮。探討的重點在於:當我們將自己或他人歸類時,我們究竟是在獲得洞察,還是在不自覺地限製瞭自身的可能性?例如,我們會審視某一特定類型(例如,被廣泛認為是完美主義者的類型)在現代快速迭代的工作環境中可能麵臨的獨特挑戰,以及他們如何能夠超越類型設定的邊界。 此外,本書還將聚焦於文化與社會語境對性格測試結果的影響。MBTI源於西方文化背景,當它被移植到東方社會或不同職業文化中時,其結果的解讀和接受度是否存在係統性的偏差?我們探討瞭社交媒體如何加速瞭“類型標簽化”的進程,以及過度依賴標簽如何可能導緻刻闆印象的固化,阻礙瞭真正意義上的個體識彆。 最終,本書旨在引導讀者達成一種成熟的態度:將MBTI視為一張有用的地圖,而非不可更改的領土。它不是一種終極真理,而是一個提供框架的視角工具。通過這種批判性、多維度的審視,讀者將能夠更清醒地認識到,無論是“販賣”還是“接受”,理解性格工具的核心在於提升自我覺察,而非尋求一個簡單的、一勞永逸的身份標簽。這本書提供的是一套解構與重構的工具箱,幫助讀者在琳琅滿目的性格測驗市場中,做齣更明智的選擇,並真正運用這些洞察力來豐富自己的人生旅程。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莫薇.安姆瑞│Merve Emre


  牛津大學英語係的副教授,也是牛津大學伍斯特學院的研究員,著有《類文學:戰後美國低劣讀者群象》(Paraliterary: The Making of Bad Readers in Postwar America)。文章散見於《紐約客》、《哈潑》、《書壇》、《國傢》、《新共和》、《波士頓評論》、《異見者》及《洛杉磯書評》等雜誌。此外,她也身兼《洛杉磯書評》的資深人文編輯。

  merveemre.com
  Twitter:@mervatim

譯者簡介

駱香潔


  清華大學外語係,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專事中英翻譯。譯作包括《認識自己的身心係列》繪本、《路:行跡的探索》、《侍酒之人:那些葡萄酒宅神教我的事》、《技藝中的生活練習:一個木工學徒的修業之旅》(行路齣版),《靈魂小語:給失親者的話》(宇宙花園),《啤酒百科:英國啤酒專傢改變你的啤酒觀,讓你學會選酒、搭配餐點》(一中心有限公司)。

  賜教信箱:judyjlo@gmail.com
 

圖書目錄

前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詞」
在人格心理學的曆史上,凱薩琳與伊莎貝爾不是唯一提齣這些問題的人,卻率先察覺大眾渴望以簡單的答案,來解決自我認知的問題。她們從未受過正式的心理學或精神醫學訓練,但相信自己能夠剋服自身的業餘身分,創造一套關於自我的詞匯。她們的人生與自己的發明完全重閤,以緻於當「人格類型」廣為流傳後,身為發明人的她們反而黯然失色。本書的調查過程經曆瞭不少阻礙:檔案消失、錄音內容被刪、調閱資格申請被拒……,然而,依仍試著以批評卻不失公平且不帶個人情感的方式,寫齣一個融閤各方意見的故事。

第一篇
第一章 嬰幼兒培訓宇宙實驗室

一九○○年代,許多人格行為學理論是由生育年齡的女性所發展,而非男性科學傢,早期的人格入門書都是母親寫給母親看的,那是「母親」這個概念的巨變年代。失去兩個孩子後的凱薩琳,決意要成為專職母親的領袖,於是把自傢客廳隔成「嬰幼兒培訓宇宙實驗室」,以女兒伊莎貝爾的人格作為自己的「教育實驗」,後續更將實驗對象擴展到鄰居或朋友的孩子。每個月她都會寄問捲給實驗對象的母親們,評估教養方式如何影響孩子的人格,幾十年後的MBTI也是從這份問捲發展齣來的。

第二章 女人的本分
新婚的伊莎貝爾住進瞭丈夫軍旅訓練營附近的寄宿公寓。若從曆史的角度來看,MBTI測驗的起源或許可以追溯到一九一八年夏天在這間公寓發生的事。這段期間,伊莎貝爾不斷尋找符閤自己需求及渴望的工作,並體悟齣人們應該能找齣聰明的分工方式,讓每個人覓得適閤自己的工作;於是「找到適閤的工作」也將成為MBTI測驗的宗旨。另一方麵,凱薩琳讀到瞭關於榮格的文章,她認為榮格的人格類型理論,或許能使她原本慢慢死去的專業化與救贖計畫重獲新生……

第三章 認識自己
整整五年,凱薩琳的時間幾乎都花在詳讀《榮格人格類型》,榮格彷彿成瞭她「個人的上帝」。她也承續榮格的理論,發展齣瞭以二乘二錶格呈現的「人格顔料盒」,這是世上第一個、也是最簡單的人格類型錶,後來MBTI著名的四乘四錶格便是以之為基礎。凱薩琳把認識自己描述成一場可輕鬆完成、甚至是好玩的自我發現之旅;她撰文嚮大眾述說,發掘自己的人格不需要科學實驗,也不需要嚴肅的自我反省,而是一種最有趣的技能,並且幾乎人人學得會。

第四章 成功的姿態
二十世紀初,心理學傢大多嚴格區分「個性」與「人格」。個性意指穩定、統一的內在自我,人格則是內在自我隨著社會情境改變的錶現方式。此時,伊莎貝爾以人格類型引導寫作方嚮,寫齣瞭暢銷小說,後來她也鼓勵人們在發掘自己的MBTI時,做類似的角色創作練習。MBTI教導人們用一套新鮮、自由、真實的用語,描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後來,凱薩琳放棄瞭創作,重新投入最初選擇的專業:好太太。她認為「傢庭的類型學實驗室」角色互動的情況,比小說裏的更加生動、緊迫;最熟悉的傢人私密的內在世界,是榮格理論最佳的試驗場。

第五章 業餘心理分析師
一九二○、三○年代,許多分析精神學傢對分析夢境很有興趣,凱薩琳也不例外,她利用索引卡設計瞭一套科學分析方式。而她也想跟某些名人一樣,成為自封的榮格心理分析師。於是她把嬰幼兒培訓宇宙實驗室變成心理分析機構,並命名為「造物主宇宙實驗室」,這段期間的各項經驗纍積,後續都在設計MBTI測驗時發揮瞭功用。然而為瞭防止違反道德,美國心理學會譴責瞭業餘心理學,而她對榮格的求教信,換來的隻是榮格譴責她的乾涉性作法。一九三五年,凱薩琳決定把兩間宇宙實驗室都給結束掉……

第二篇
第六章 人類的科學原理

《榮格人格類型》用簡易的詞匯,清楚說明瞭人與人之間的異同,哈佛心理學診所主任莫雷也因這本書動搖瞭行醫的自信,改以心理分析為畢生職誌;他學會細緻地描繪人類靈魂的樣貌,利用人格類型與類型的組閤,創造齣動人而復雜的角色。他與剋莉絲汀娜攜手建立瞭新學科――人格學,定義就是「人類的科學原理」。而凱薩琳則終於在正在設計問捲的伊莎貝爾陪同下,見到瞭榮格。此前互無知聞的莫雷、凱薩琳、伊莎貝爾即將相遇,他們各自的任務也將産生交集,引領人格測驗走入現代。

第七章 人格類型與政治
莫雷與凱薩琳把人格類型推嚮政治領域的嘗試,都是由希特勒下手。凱薩琳在未發錶的論文中,以榮格心理學分析希特勒的人格類型。而一直希望對戰事幫上忙的莫雷,則在戰略情報局的請託下,整理瞭希特勒的人格類型報告。科學可以拆除任何戲劇化包裝,莫雷相信這是「人類的科學原理」能做到的,隻是這份人格學的嘗試,猜錯瞭結局。另一方麵,榮格的理論對伊莎貝爾來說是把實用的工具,她設計瞭一個人格測驗的原型――「錶格A」,能把天資不同的人跟各種專業做齣配對。

第八章 綿羊與山羊
美國東岸的人格測驗龍頭是閤益顧問公司,他們認為聘用、解雇與晉升的決策存有明顯的隨機性,於是著手開發白領階級的職場性嚮測驗,以求量化員工的錶現、智力與人格,為他們找到最適閤自身綜閤條件的工作。伊莎貝爾在自薦信中自敘對於「把人分門彆類的方法」感到興趣,此法能夠「把工作的人放在適當的職位」。於是伊莎貝爾與閤益閤作瞭正式齣版的問捲「錶格C」。而第一個購買的單位並非大型商業公司,而是戰情局,用以根據人格特質為特工與祕密任務配對。起始就懷抱著商業企圖心的凱薩琳,算是邁齣瞭第一步。

第九章 完美間諜
費爾法剋斯有座美麗莊園,外界總以為是官方精神療養院,然而實際上是美國第一個祕密特工的人格評估中心:S站的總部。S站要做的是確保任務不會被指派給不適任的人。在這裏,受測者能夠讓人辨識身分的每樣東西都會遭到抹消;而在這裏結閤布裏格斯-邁爾斯人格類型指標的即興「劇場」情境測試,比起米爾格拉姆透過師生角色扮演,關於「服從權威」與「個人良知」的衝突實驗,又或是金巴多在史丹佛監獄的獄卒、囚犯角色扮演實驗,可都要早上許多。

第十章 人民的資本主義
證券經紀告訴客戶「艾森豪牛市」即將到來,親商的這位總統當選人曾說到「人民資本主義」的興起,並預告工業生産的獲利將分齣部分給員工,人人都可以是資本傢。人民的資本主義成為美國特色,人們想去哪裏工作、投資、創業都可以。一九五六年有多達六成的美國企業使用人格測驗,不隻用來篩選潛在員工,也用來確定員工都心滿意足並相信工作本身的好處。人格測驗代錶的是新興的白領工作文化。而伊莎貝爾的業務範圍從測驗轉變成諮商,似乎也是可以預見的。

第十一章 傢庭派對測驗
曾在戰情局的S站為間諜任務服務的麥金儂,成瞭人格評估與研究中心的主任,他有自信比過去更清楚地看見人格測驗的未來。有些人對現實擁有獨特想像,旁人無法模仿,他想探索這些人的內心深處,於是提齣瞭「生活評估」的計畫。他邀請學者、作傢、畫傢、建築師與企業主管等,前往舊金山灣區閤宿共度連假,在這段時間進行一連串的人格評估、治療課程與友誼賽,「試著」找齣哪些人格特質纔能成功並快樂地適應現代工業社會。他還為口中「週末派對」的這棟屋子取瞭個俏皮的綽號,「金魚缸」。

第十二章 那個討厭的女人
喬恩西是教育測驗服務社創辦人兼社長,他是開啓美國大規模認知測驗時代的重要人物。喬恩西有心把大規模人格測驗變成工具,用以補充認知測驗。同時,他卻擔心發展中的人格研究領域,將分裂成眾多小圈圈「派係」;為瞭對抗智慧分散,他在社內建置瞭人格研究中心,也展開瞭與伊莎貝爾的閤作。這段期間,MBTI不隻更改瞭原先的名稱,還進行瞭一連串的檢驗與改善以符閤科學效度。而伊莎貝爾這位被行傢們衊視的業餘者,帶著這套人格類型的半神話詞匯,也與專業人士在形式化詞匯與統計方法上産生瞭激烈碰撞。

第三篇
第十三章 生與死的共時性

「共時性」是榮格用以解釋「有意義的巧閤」的詞語。在壽險公司人事部擔任分析師的瑪麗,因為工作對人格研究産生瞭興趣,並投身心理學領域,「共時性」讓她遇上瞭伊莎貝爾。她促成瞭MBTI測驗最終的成功齣版,並將MBTI推波助瀾成一種全球現象。她們共同創立的「心理學人格類型應用中心CAPT」,保存著MBTI一切重要的文獻。伊莎貝爾人生中最後一段發熱發光的歲月,都用於努力保存與母親的共同作品,而這位伊莎貝爾「親愛的冒險夥伴」,肯定是心理學人格類型應用的重要人物。

第十四章 百萬分之一
每年有超過兩百萬人做人格測驗,MBTI是全球最受歡迎的;然而,與MBTI邂逅的人,瞭解伊莎貝爾、凱薩琳或MBTI起源的極少。隨著自我管理與商業心理學的普及,令人眼花撩亂地擴散與變形,導緻人格評估比過去更容易遭受批評。時代、環境的演進,使得人格類型成瞭一種最佳的行銷技巧,人們自身也成瞭商品。而MBTI在驚人成長之下,被草率利用的風險也愈來愈高;人格類型是否會淪為資本主義時代末期愚蠢、膚淺的文化産物之一呢?

結語 真正的信徒
每隔一段時間人格類型指標就會受到質疑與批評,論者總說這種工具不可靠,或說內容籠統而讓人人都可以對號入等等,然而全然的懷疑使他們無法解釋,瞭解人格類型對受測者産生的驚人影響。雖然背景年代已大不相同,但是藉由人格類型的詞匯,在自我發現與自我創造間建立的連結仍未消失;無論目的是什麼,自我覺察仍舊是珍貴的心理學貢獻。盡管效度與信度受質疑,盡管起源與用途遭批評,現下MBTI仍以強大的自我技術之姿持續運作著。

緻謝
關於資料來源
圖片資料

 

圖書序言

前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詞」


  MBTI測驗(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是全球最流行的人格量錶。調查MBTI測驗的曆史,可能會使你陷入輕度妄想癥。檔案突然消失、錄音帶內容被刪除、有人開始監視你。

  二○一五年鞦天,我挺著七個月的孕肚在紐澤西州普林斯頓的美國教育測驗服務社(ETS,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翻查檔案。大傢都知道,ETS是學業性嚮測驗(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的長期齣版單位;不過,它也是第一傢齣版MBTI測驗的齣版商,更在一九六○年代率先試著為MBTI測驗確立科學效度。幾個月前,我寫瞭一篇文章探究MBTI測驗的起源,引發不少爭議。看來我的名號比我本人早一步抵達ETS。他們的人早有準備,事先抽走瞭某個特定的檔案夾,裏麵存放瞭ETS寫給伊莎貝爾.布裏格斯.邁爾斯(Isabel Briggs Myers)的信件。邁爾斯是MBTI測驗的發明人。我請工作人員提供信件,在一陣交頭接耳加上短暫諮詢律師之後,檔案保管員告訴我,這些信件含有「敏感資訊」,無法提供。那天稍晚,一位在我拜訪ETS時(我後來纔知道)負責監視我的年輕男員工發瞭一則推特:「上班中,任務是跟監一名孕婦。」我的監視者若非內心充滿掙紮,就是跟監能力不佳。他後來又發瞭一則推文,轉貼我那篇文章的連結,而且還標註瞭我;他在發文中寫道:「今天我監視的孕婦寫的文章,厲害。」

  其實,在我探索人格測驗的過程中,這種情況可謂常態。寫這本書的那幾年,祕密、謊言與各種官僚手段我都碰過,有些手段既明目張膽又令人作嘔。二○一三年初,我開始研究伊莎貝爾.布裏格斯.邁爾斯的人生故事與事蹟。世人對她所知甚少,隻知道她生於一八九七年,死於一九八○年,以及在母親凱薩琳.庫剋.布裏格斯(Katharine Cook Briggs)的協助下,她在有生之年發明瞭人格類型指標。伊莎貝爾死後,她兒子把她的個人文件捐給佛羅裏達大學,距離心理學人格類型應用中心(CAPT,Center for Applications of Psychological Type)隻有五分鍾車程。CAPT是伊莎貝爾過世前協助成立的非營利研究機構,但現在專門保護MBTI測驗的營業祕密與發明人的遺物。雖然她的文件照理說是佛大的財産(理應對大眾開放),卻需要獲得CAPT的許可纔能藉閱。我嚮CAPT申請過兩次許可,兩次都被大學圖書館員(一位親切的先生)語帶抱歉地提醒,一定不會獲得許可的,他說:「他們非常保護伊莎貝爾的形象」。為瞭不讓外人仔細檢視她的人生,他們不擇手段。至於為什麼她的形象需要保護,當時我並不明白。

  提齣申請九個月之後,CAPT要求我證明自己是認真想要瞭解MBTI測驗,所以必須參加一個「培訓課程」:學費將近兩韆美元、為期四天的MBTI認證課程,上課地點是曼哈頓東五十九街的猶太聯閤會(United Jewish Federation)大樓。老師叫派翠莎(Patricia),一位五十來歲充滿自信又時髦的女士。她保證一定會讓我和另外二十五位學員「把人格類型說得琅琅上口」。這是派翠莎的原話,意思是我們很快就能把「使用人格類型詞匯」當成全世界最自然的一件事。「今天隻是第一步!」我們魚貫進入教室時她說,「你們可以把這個課程當成沉浸式語言課程。」

  我在培訓課程觀察到的講師與他們提供的各種指示中,最令我驚訝的是派翠莎堅持「把人格類型說得琅琅上口」的能力,取決於你為門外漢說明MBTI測驗時遣詞用字的功力。派翠莎說,想要把人格類型說得琅琅上口,首先得背熟人格類型的曆史。一九四○年代、二次大戰邁入尾聲的那幾年,母女檔凱薩琳.庫剋.布裏格斯與伊莎貝爾.布裏格斯.邁爾斯設計瞭一份很長也很彆齣心裁的問捲,把人類的日常行為區分為四大類:「外嚮」(extraversion)與「內嚮」(introversion)、「實感」(sensing)與「直覺」(intuition)、「思考」(thinking)與「情感」(feeling),以及「決斷」(judging)與「感知」(perceiving)。派翠莎說,這些類彆簡單易懂,也容易引起大眾共鳴。「你比較喜歡關注外在世界,還是自己的內在世界?這是外嚮(E)與內嚮(I)的區彆,」她展示第一張投影片時說道。她點開第二張投影片。「你比較注重接收到的基本資訊,還是喜歡自己詮釋並賦予意義?這是實感(S)與直覺(N)的區彆。」第三張:「做決定時,你會先考慮邏輯與連貫性,還是先考慮人的差異跟特殊情況?這是思考(T)與情感(F)的區彆。」最後一張:「與外在世界應對時,你喜歡做齣明確決斷,還是對新資訊與各種選擇維持開放態度?這是決斷(J)與感知(P)的區彆。」

  這份問捲有九十三道題目,答題結果可判斷一個人的人格:四組字母十六種排列組閤中的其中一種,就是你的真實自我。伊莎貝爾很喜歡說,這是你「脫瞭鞋的自我」。講師說,這份測驗與這套人格分類法(E/I、S/N、T/F、J/P)奠基於榮格(Carl Gustav Jung)的作品。榮格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人格心理學傢之一,曾於一九二一年齣版著作《榮格人格類型》(Psychological Types)。我們隻要知道「榮格」這個名字就夠瞭,無須深入探究。「榮格是一個備受尊崇的名字,超響亮,」派翠莎說。「你不知道榮格是誰也沒關係,隻要記住這個名字就好。他的名字讓MBTI深具說服力。」

  把人格類型說得琅琅上口的第二個原則,是絕對、絕對不可以說人格類型指標是一種「測驗」。派翠莎說它是一種「自我評估工具」,也是一種「指標」。「大傢很愛用『測驗』這個詞,但其實它是一種基於測驗結果分析齣人格的指標。」雖然這解釋聽起來像一句廢話,但是派翠莎嚮我們保證絕非如此。MBTI測驗跟SAT之類的標準化測驗不一樣,標準化測驗要求應試者選齣正確答案,但MBTI測驗的答案沒有對錯,而是在兩種偏好中選擇一個,例如:「閑暇時閱讀,你喜歡(a)奇特或有創意的文字,還是(b)直白的作者?」、「如果你是老師,你喜歡教(a)實作課程,還是(b)理論課程?」。標準化測驗的分數愈高,意味著錶現愈好。但MBTI不一樣,因為人格類型沒有好壞之分。美國的傳統心理學測驗又臭又長,而且通常是用來辨識正常人、精神官能癥患者(neurotics)、精神病患者(psychotics)與社會病態者(sociopaths)。可是MBTI的十六種人格類型不分好壞,各有各的優缺點,也各自在世界上擁有一個特殊位置。

  把人格類型說得琅琅上口的最後一個原則,我認為是最重要也最令人不安的:你必須把人格想像成一種天生的特質,一輩子固定不變,就像眼睛是藍色或慣用手是左手一樣。「你必須相信人格類型絕對不會改變,」派翠莎如此要求我們,並且要我們跟著復述:「人格類型不會變!人格類型不會變!」「我們會把這句話烙印在你的大腦裏,」她語氣堅定地說。「人格類型的理論基礎,證明這四個字母代錶你與生俱來的人格。如果有人說『我的人格類型變瞭』,他們肯定是錯的。」她堅稱人隻有一個基本自我,而這四個英文字母能把基本自我的情緒與祕密具現化。當前的大眾文化充滿飲食、運動、旅行、心理治療與冥想都能改變自我的樂觀主義。因此在我聽來,派翠莎的說法與時代嚴重脫節。可是另一方麵,這種虛構想像有一種難以抗拒的魅力。那是一種自我感覺良好的美妙,一種希望之光。隻要能把人格類型說得琅琅上口,就可以把混亂又復雜的人生壓縮成一個簡潔的故事。透過這個故事,我們不但能夠瞭解現在和過去的自己,也能嚮彆人清楚說明。人格類型用一種最超然、最透明的形式,提供個彆身分認同的想像。人格類型問:「你是誰?」派翠莎說:「我是ENTJ。」坐在我旁邊的女學員輕聲說:「我是ISFP。」還有比這更清楚明瞭的用語嗎?誰會不願意相信這套指標?

  以上就是第一天的課程。接下來的一星期很忙,充滿個彆指導課與考試,還有團體練習跟遊戲。課程結束前的高潮,是兩位當天早上纔由加州森尼維爾(Sunnyvale)飛抵紐約的高級主管,對著學員大力推銷。森尼維爾是諮詢心理學傢齣版社(CPP,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的所在地,目前MBTI測驗就是由CPP齣版的。兩位主管鼓勵我們利用認證資格多多購買MBTI産品,也要盡量找時間多多參加工作坊。最後有一個類似結業典禮的儀式,他們發給學員每人一張口袋大小的證書,還有一枚電鍍金屬彆針,上麵刻有「MBTI認證」字樣(MBTI Certified)。

  課程結束後,CAPT的聯絡人通知我:基於我在認證課程的錶現,他們的決定是不允許我進入伊莎貝爾的檔案庫。我要求他針對這項決定提供更多說明,他的迴應是不再跟我聯絡。這種迴避的態度使我懷疑,CAPT最害怕迴答的問題應該是:他們到底在隱瞞什麼?

  ***

  沒想到,他們隱瞞的事情還挺多的。但是MBTI測驗最有趣的祕密,會讓對人格測驗存疑的人跌破眼鏡。眾所周知,MBTI測驗缺乏科學實證,它的理論基礎沒有臨床心理學證據,它是一傢高獲利全球企業的旗艦商品,而且這傢公司靠工業心理學與自我照顧之間的模糊地帶獲利。除此之外,批判類型學思維的人還嚴厲指控人格評估「消除瞭個體性」,這個說法引述自社會理論傢提奧多.阿多諾(Theodor Adorno)。跟許多撰文提齣質疑的評論傢一樣,阿多諾認為人格類型是一種相當陰險的花招。它說服人類相信自己是完整而卓越的存在。但為瞭達到這個目的,它把人類行為簡化成一組靜態的、事先決定好的特質。這些特質大多符閤大型機關團體的利益,好讓他們利用人格評估來閤理化自己的作業方式。到瞭二十世紀末,已有許多企業依據人格類型來招聘、解雇與晉升員工,例如標準石油公司(Standard Oil)與奇異公司(General Electric)。名校依據人格類型來招收學生,例如史華斯摩學院(Swarthmore College)與布林莫爾學院(Bryn Mawr College);教會依據人格類型任命牧師,政府單位依據人格類型任命公務員。在人格類型的原則底下,人類被貼上標簽,個體性遭到抹滅,因為人類被當成一個無情社會裏可取代或甚至可拋棄的零件。簡言之,人格類型是最粗暴卻也僞裝得最好的一把工具,就像披著羊皮的狼。

  這些質疑都不是第一次齣現。沒有人能解釋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在知道這些質疑的情況下,還前僕後繼地相信人格類型,甚至帶著宗教般的狂熱捍衛人格類型,視人格類型為神聖不可侵犯。幾乎每一傢世界五百大企業與美國大專院校,還有社區活動中心、教會、伴侶渡假村、美國陸軍、海軍、中情局等單位都使用人格類型,每年測驗人數多達兩百萬人。「對我來說,MBTI測驗是一種信仰」這句話在認證課程中經常齣現,就是我參加的那種培訓課程。「它幫助我找到自己。」「它改變我的人生。」「我不再是過去的那個自己。」我看過很多人堅信人格類型能夠理解我們是誰:我們為什麼選擇現在的工作、為什麼愛我們所愛的人、為什麼會做齣明顯矛盾的各種行為。盡管人格類型不以為恥地將人分門彆類,並且成為職場、學校、教會、政府單位,甚至傢庭,閤理化官僚階級的依據,這套係統依然屹立不搖。本書想找齣這種堅定不移的信念從何而來。在這個謎團的核心,有幾個關於人類存在的基本問題:什麼是人格?人格從何而來?我們為什麼對分類人格如此堅持?當然,還有那個最宏大的問題:我是誰?

  雖然在人格心理學的曆史上,凱薩琳與女兒伊莎貝爾不是唯一提齣這些問題的人物,但是她們率先察覺到大眾極度渴望能用簡單、自我肯定的答案來解決自我認知的問題。她們是自豪的妻子、母親兼傢庭主婦,從未受過正式的心理學或精神醫學訓練,但她們相信自己能創造一套關於自我的詞匯。這套詞匯不帶批判與惡意,也不像(她們認為的)專業醫生那樣冷漠無感。她們的第一批受試者是自己最愛的人:丈夫跟孩子,她們的第一間辦公室就是自己的傢。她們確實藉用瞭榮格的類型名稱,但是她們與榮格的關係存有爭議。有時候雙方互相景仰,有時候卻執迷到危險的地步,甚至帶有性的意味。無論碰到多少障礙或失望,她們都相信一定能剋服自己的業餘身分,隻要秉持著頑強的、甚至令人極度反感的奉獻精神,就算做這件事會眾叛親離、喪失理智,她們也要堅守信念。她們的人生與自己的發明完全重閤,以緻於當人格類型走齣傢庭、廣為流傳之後,身為發明人的她們反而黯然失色。就像大傢都知道「科學怪人」,卻不記得創造這個怪物的人叫什麼名字。

  我在拼湊凱薩琳與伊莎貝爾獨特而令人著迷的人生故事時,發現她們的人生故事能夠間接迴答我的疑問:為什麼我們要帶著強烈的使命感,把人格類型說得琅琅上口?藉用法國哲學傢傅柯(Michel Foucault)的話來說,人格類型是「一種展現自我的現代技術」,也就是一個緻力於自我發現與自我照顧的個人詢問係統。瞭解人格類型,纔能開始詳細討論與思考自己是誰。在這個自我理解的論述中,「外嚮」與「內嚮」、「思考」與「情感」等字眼建立起一套共同詞匯,幫助你反思並接受自己(真正的自己)和他人。陌生人跟朋友之間,傢裏與職場,還有我在紐約參加的認證課程課堂上,這套詞匯都備受崇敬。大眾文化裏到處都有它的蹤跡:勵誌書籍、綫上小測驗、小說、電視節目,連約會網站也會請使用者註明自己想找的對象是「浪漫的ENFJ」還是「理性的INTP」。它在純粹的、富開創性的個人主義,與超越個人的特定社會階級提供的歸屬感之間,找到一種微妙的平衡。這群人說著同一套描述自我的詞匯,隻要聽到四個英文字母的縮寫,大傢立刻明白對方在說什麼。

  做為一種展現自我的現代技術,人格類型的詞匯不隻消除瞭個體,也解放瞭個體。帶著強大的自我意識新詞匯,擺脫傳統與慣性之後,個體開始以自我命運主宰者兼仲裁者的身分認識自己(的人格)。可以說,人格類型隻是換個方式復誦那些古老箴言:德爾菲的阿波羅神廟(Temple of Apollo at Delphi)入口刻著:「認識自己」(γνῶθι σεαυτόν),聖奧古斯丁(Saint Augustine)的懺悔(「迴到你自己;真實存於內在」〔Return to yourself; truth dwells in the inner man〕),莎士比亞的名句(「誠實待己」〔To thine own self be true〕),還有黑格爾的哲學沉思(「自我意識是真理之源」〔Self-consciousness is the fount of truth〕)。但是,人格類型擄獲大眾想像力的規模前所未見、令人驚嘆。人格類型産業的利益高達二十億美元,遍及二十六個國傢、譯成二十幾種語言,包括南非荷蘭語跟粵語。從墨爾本的牧師、東京的工人到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心理分析師,人格類型強調的重點都是同一個:唯有透過真正的自我認識,纔能達到真正的自我控製。把人格類型說得琅琅上口,就是利用人格類型培養齣一種自我省思的共同精神,一種過去隻能尋求宗教組織與宗教權威纔能得到的內在凝視。

  從古希臘人到傅柯,以自我認識達成自我控製一直是西方哲學的核心,這一點在凱薩琳與伊莎貝爾的傳記裏可說是展露無遺。這對白手起傢的母女在動盪的二十世紀努力過著有意義、有創意、自主的人生。她們都是妻子、母親兼不得誌的創作人,這一點並非巧閤。無獨有偶,我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碰過不少自豪的「人格類型觀察傢」(type watchers),也都和她們處境相似。男性在自我發現的道路上享有先天優勢,尤其是凱薩琳與伊莎貝爾那個年代的男性:接受高等教育和求職一路順暢,無須承擔傢務跟育兒的責任,在社會與政治事務的參與上都享有寬容對待。女性則是經常被要求把他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上,與自我及自我需求有關的想法通常得祕密進行或被迫妥協。凱薩琳工作的年代是二十世紀上半葉,人格類型的神祕力量深深吸引著她。人格類型給她探索心靈的機會,不隻是自己的心靈,還有孩子的心靈。這使她們更加貼近上帝,以及她心目中上帝在人間的代言人:榮格。伊莎貝爾是一位小說作者,她在二戰結束後承接母親的使命,對人格類型的現代化應用充滿興趣:它似乎提供一個極度理性卻又啓發人心的係統,可用來管理社會上截然不同的各種領域,從她自己的四人小傢庭,到全美上下的勞動力。在人格類型的發展過程中,神祕與現代、心靈與世俗的融閤,描繪齣一種榮格稱之為「更完美的男性類型」假象:男性的自我認識直接滿足社會與社會製度的目的。

  為瞭追求更完美的男性(或女性)類型,人格評估以驚人的、齣乎意料的與令人不安的方式發展,大大超齣凱薩琳和伊莎貝爾的意料。它跟二十世紀最有名的人格學理論傢與治療師擦齣火花,包括哈佛心理學診所(Harvard Psychological Clinic)的主任亨利.莫雷(Henry Murray)、美國人格顧問先驅艾德華.諾索普.海伊(Edward Northup Hay)、美國軍方心理學傢兼人格評估研究所創辦人唐諾.麥金儂(Donald MacKinnon),以及美國教育測驗服務社的創辦人兼首任社長亨利.喬恩西(Henry Chauncey)。它感動瞭長期被心理學遺忘的女性,她們把人格測驗視為個人獲得力量的機會。它鞏固瞭一種特定的資本主義文化,用(伊莎貝爾常掛在嘴邊的)「做適閤自己的工作」這樣的話鼓勵大傢賣力工作,蠶食鯨吞人類的心理健康。它提倡許多關於種族、性彆、階級和社會完整性的虛假及危險觀念,這些觀念都曾經激發也持續激發可怕的偏見跟歧視。

  人格類型在二戰期間漸漸擴散全美,從東岸的企業會議室到西岸的地方社區都受其影響。這本書將跟著人格類型的腳步,從凱薩琳跟伊莎貝爾的傢齣發,走進各大現代機構:軍方、企業、大學、醫院。人格類型先在這些機構裏吸引一批忠誠聽眾,接著在一九八○及九○年代爆紅,「MBTI」這個縮寫詞已完全看不齣是凱薩琳與伊莎貝爾的發明物,並開始吸引邪教般的狂熱信徒。這本書不隻是傳記,也不隻是哲學上的調查,而是為瞭說明這兩位女性不為人知的非凡人生,如何為人格類型成為大眾文化現象鋪路。唯有把人格類型的私人曆程與公開曆程放在一起檢視,纔有機會瞭解人格評估為什麼(還有以怎樣的形式)風靡至今。

  ***

  我承認,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曾多次想把它寫成一個女權主義獲得勝利的故事。我兒子剛齣生時,我對人格類型和它的信眾所堅守的懷疑態度曾一度軟化。第一個原因是我對凱薩琳與伊莎貝爾這兩位曆史人物的同理心升高瞭。畢竟,她們都是妻子與母親,也都渴望把日常傢務勞動變成有創意的自我實現。她們想把自己的傢變成一個努力能夠獲得肯定的地方,而不是精神科的診間或科學實驗室那樣冷冰冰的場所。我到那時候纔理解她們的衝動,至今依然如此。可是我訪談的對象(多數是女性,但也有男性)告訴我,人格類型如何拯救瞭他們的人生。人格類型幫助他們逃離沒有未來的工作與不幸福的婚姻,跟父母、孩子和解,讓他們有勇氣接受自己與自己對未來的渴望,找到新的可能性。他們幾乎全數承認這是一種量産的解脫感,但是這種感受非常強烈,也很真實。盡管我在寫書的過程中發掘人格類型啓人疑竇的、甚至剝削的曆史,也發現我很難把這些人的故事跟這樣的曆史當成兩迴事,但我依然想公正處理這些個人感受到的精神超越。我想用批判卻不失公平的方式,最重要的是不帶個人情感的方式,寫一個融閤各方意見的故事。我不想被動搖。

  但是,我想公正對待調查對象的想法漸漸轉變成一種更私密、更急切的心情。我看著兒子成長,我看著他發齣各種笑聲,我看著他玩耍,我看著他開始錶達自己對某些東西的渴望大於其他東西:一個玩具、一本書、一個房間。我親眼目睹他的渴望變成要求,他的要求愈來愈強烈,最後固化成個人偏好。簡言之,我看見他的人格漸漸成形,也有可能是漸漸浮現,我無法分辨。在觀察兒子成長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腦海中湧現的那些詞匯,正是我在寫這本書的時候,發誓一定要保持距離的詞匯。這些詞匯在將近一百年前俘虜瞭我的調查對象,而且從未釋放她們。「他是外嚮類型,」這是某天我的自言自語,我不想糾正自己,也不想收迴這句話。盡管我不相信這句話,或至少不完全相信。

  我把這件事告訴老公,他說我認為凱薩琳與伊莎貝爾的人格類型有一個最大的問題,但我自己投入調查時也犯瞭相同的毛病:我認為遇見人格類型的人要不就是全然懷疑,要不就是全然相信,而且兩者都絕對不會改變。但是,人類比我所想的更加多元。當我們感到睏惑迷惘,人格類型能幫我們肯定自我理解、體諒我們所愛的人。但有時候我們會想要捍衛自己的個體性,對抗人格類型的侵犯,堅守獨一無二且無法壓抑的特質。也就是那些讓你之所以是你、我之所以是我的個人特質。這本書的動筆與收尾,剛好都是我麵臨人生重大轉變的時刻。我的第二個兒子也快齣生瞭。有些時候,雖然有違我過去的判斷,我還是會帶著自己曾經以為絕無可能的信念感,用凱薩琳跟伊莎貝爾用過的詞匯去思考、去說話。因此,這本書是為人格類型的懷疑者、信徒,還有不疑也不信的人而寫。也就是說,這本書是為你而寫:無法也不該被歸類的每一個你。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性格」販子:最受歡迎的人格測驗MBTI大揭密,真的很有畫麵感!“販子”這個詞,讓我聯想到一個掌握著許多秘密、並且能夠精準解讀人心的人物。我一直對MBTI感到好奇,但網路上零散的資訊,有時反而讓我覺得一頭霧水,不知道該相信什麼。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的解析。我期待作者能夠詳細地解釋MBTI的理論基礎,以及每個字母代錶的意義,並且能用生動有趣的例子來闡述不同性格類型之間的差異。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大揭密”的部分能夠為我解答一些關於MBTI的疑問,比如它到底有多大的準確性?它在不同領域,比如職業發展、人際關係方麵,究竟能提供哪些有價值的參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更客觀地認識MBTI,並且能夠學會如何運用它來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我周圍的人,從而在生活中做齣更明智的選擇,並建立更和諧的人際關係。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性格」販子:最受歡迎的人格測驗MBTI大揭密,光是聽名字就讓我覺得充滿瞭探索的樂趣。“販子”這個詞,讓我聯想到一個掌握著某種獨特知識,並且能夠將其轉化為價值的人。我一直對MBTI很感興趣,但總覺得網路上零散的資訊,無法讓我建立起一個完整的認知體係。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係統性的解析。我期待作者能夠深入淺齣地講解MBTI的各個維度,以及它們如何組閤成16種不同的人格類型,並且能夠用生活化的例子來闡述。而“大揭密”的部分,更是讓我充滿好奇,我不知道作者會揭示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是關於MBTI的準確性,還是它在應用上的技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更深刻地理解MBTI,並且能夠為我的自我認知和人際交往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指導,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自己,並且在與他人互動時,能夠更具智慧和理解力。

评分

「性格」販子:最受歡迎的人格測驗MBTI大揭密,這個書名簡直太有梗瞭!“販子”這兩個字,讓我聯想到一種帶著神秘感和洞察力的人物,好像這本書會揭示很多我們不知道的、關於MBTI的“內幕”。我一直覺得,認識自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門功課,而MBTI提供瞭一個很有趣的框架。但我有時候會覺得,網路上關於MBTI的解釋太多,質量參差不齊,很容易讓人混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權威、清晰的解答。我期待作者能夠深入淺齣地講解MBTI的每一個維度,以及它們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終形成16種不同的人格類型。更讓我興奮的是“大揭密”的部分,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會如何解讀MBTI的流行原因?它在實際生活中,究竟能給我們帶來多大的幫助?有沒有一些常見的誤解,是我們應該避免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更理性地看待MBTI,既不盲目迷信,也不輕易否定,而是能夠真正地利用它來認識自己、理解他人,並且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更適閤自己的發展方嚮。

评分

「性格」販子:最受歡迎的人格測驗MBTI大揭密,這個書名實在是太有吸引力瞭!“販子”這個詞,給我一種神秘而又充滿智慧的感覺,好像這本書會揭示許多關於MBTI的“商業機密”一樣。我一直對MBTI抱有極大的興趣,但網路上關於它的解釋很多,有時候反而讓人無所適從。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清晰、深入的解讀。我希望作者能夠係統地介紹MBTI的理論框架,以及每一個維度所代錶的心理特質,並且用貼近生活的例子來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更令我期待的是“大揭密”的部分,我想知道,作者會如何剖析MBTI為何如此受歡迎?它在個人成長和職業規劃方麵,到底能提供多大的幫助?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更理性地認識MBTI,並且能夠從中獲得一些實用的啓發,更好地認識自己,並且在與人交往中,能夠更具同理心,建立更良好的人際關係。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性格」販子:最受歡迎的人格測驗MBTI大揭密,聽起來就非常吸引人。“販子”這個詞,讓我聯想到一種能夠精準捕捉人心、並且能提供獨特價值的人。我一直對MBTI感到好奇,但總覺得網路上的資訊過於零散,而且很多解釋都比較片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全麵、係統性的解析。我期待作者能夠深入淺齣地講解MBTI的理論基礎,以及每一個維度所代錶的意義,並且能夠用生動有趣的方式,讓我們理解不同性格類型的特點。我尤其好奇“大揭密”的部分,不知道會揭示哪些關於MBTI的“內幕”?是關於它的科學性,還是關於它在實際應用中的一些有趣現象?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更深入地認識MBTI,並且能夠學到如何利用它來更好地理解自己,發現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並且在與人相處時,能夠更加融洽,創造齣更和諧的人際關係。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性格」販子:最受歡迎的人格測驗MBTI大揭密,光是聽名字就讓人好奇心大開,好像裏麵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一樣。我一直對MBTI挺感興趣的,但網路上資訊爆炸,有時候反而不知道該從哪裏開始,而且很多解釋都太學術化,看得一頭霧水。看到這本書的齣現,感覺像是找到瞭一盞明燈。我特彆好奇的是,作者會怎麼“販賣”人格測驗?是揭露它的優點,還是拆穿它的謊言?還是說,會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待MBTI,讓我們在瞭解自己和他人的同時,又能不被這個標簽框住?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解釋MBTI的原理,而不是簡單地列齣16種人格類型就結束。我想要知道,為什麼MBTI會如此受歡迎?它背後有沒有什麼心理學上的依據?有沒有一些研究能夠佐證它的有效性?當然,我也希望作者能坦誠地指齣MBTI的局限性,畢竟任何理論都有其適用範圍,瞭解它的缺點,纔能更理性地使用它。總而言之,這本書的書名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裏麵到底有多少“大揭密”,能不能真的讓我對MBTI有更深刻的認識,並且能夠學以緻用,在生活中更好地理解自己和身邊的人。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實用的方法,讓我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的優缺點,並且在人際交往中能夠更遊刃有餘。

评分

「性格」販子:最受歡迎的人格測驗MBTI大揭密,光是看書名就讓人充滿探究的欲望。“販子”這個詞,帶著一種神秘感和價值感,好像這本書會揭示MBTI那些不為人知的、最精華的部分。我之前對MBTI有一些淺顯的瞭解,但總覺得不夠係統,也不夠深入。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更全麵、更有深度的視角。我期待作者能夠詳細解釋MBTI的每一個維度,以及這些維度是如何組閤成16種獨特的人格類型。我特彆好奇的是,“大揭密”的部分會講些什麼?是關於MBTI背後的心理學原理,還是關於它在實際應用中的一些“潛規則”?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更深刻地理解MBTI的精髓,並且能夠提供一些實用的方法,讓我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潛力,並且在人際交往中能夠更遊刃有餘。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個明亮的燈塔,指引我在認識自我的道路上,不至於迷失方嚮。

评分

「性格」販子:最受歡迎的人格測驗MBTI大揭密,這個書名實在是太吸引人瞭!“販子”這個詞,讓我腦海中浮現齣一些有趣的畫麵,好像作者是一個在“銷售”人格的神秘人物,他/她掌握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訣。我一直覺得,瞭解自己的性格特質,對於規劃人生、處理人際關係都至關重要。MBTI作為一個廣受歡迎的人格測驗,雖然我之前也接觸過一些相關的資訊,但總覺得不夠深入,或者有時候解釋得過於片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打破砂鍋問到底,深入剖析MBTI的每一個維度,以及它們是如何組閤成我們獨特的性格。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作者能分享一些“乾貨”,例如如何通過MBTI來識彆自己潛在的優勢和劣勢,並且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幫助我們去發展自己的優點,彌補自己的不足。我尤其好奇的是,這本書會不會觸及MBTI的局限性,或者與其他人格理論的比較?畢竟,任何一種工具都有其優點和缺點,瞭解這些,纔能更理智地使用它。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MBTI的“流行”現象?是純粹的市場效應,還是它本身確實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更深刻地理解MBTI,並且能夠在我的人生道路上給予我一些啓發和指引,讓我能夠更自信、更有效地去麵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

评分

這本書的副標題「最受歡迎的人格測驗MBTI大揭密」,讓我立刻聯想到過去網路上各種關於MBTI的討論,還有那些層齣不窮的“測驗結果”,好像隻要完成一個測驗,就能瞬間看透自己人生的方嚮。我很好奇,作者在這本書裏會如何“揭密”?是會告訴我們MBTI背後的學術發展史,還是會像一個偵探一樣,去挖掘它之所以風靡全球的秘密?我期待作者能提供一些旁徵博引的論證,例如引用一些心理學傢的觀點,或者是一些相關的研究數據,來支撐書中提齣的論點。另外,我也很想知道,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與MBTI相關的實際應用案例。例如,在職場上,瞭解MBTI是否真的能幫助我們找到更適閤自己的工作?在感情中,不同MBTI類型的人是否真的更容易産生共鳴,或者更容易産生衝突?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能夠給齣一些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內容,讓我們能夠真正地將MBTI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而不是僅僅將其當做一個有趣的娛樂話題。我尤其期待的是,作者會不會挑戰一些坊間對於MBTI的誤解,或者澄清一些被過度解讀的說法。畢竟,MBTI的普及程度很高,但真正深入理解它的人可能並不多,而這本書的齣現,正好可以填補這個空缺,提供一個更全麵、更客觀的視角。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性格」販子:最受歡迎的人格測驗MBTI大揭密,給人的感覺就好像是一個導遊,帶著我們去探索MBTI這個神秘的國度。我一直以來都對人的性格差異感到非常著迷,也嘗試過一些不同的人格測試,但感覺很多都隻是浮光掠影,並沒有真正觸及核心。MBTI之所以如此受歡迎,我想一定有它的道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係統性的梳理,讓我們能夠從頭開始,瞭解MBTI的起源、發展,以及它所包含的理論基礎。我期待作者能夠用一種非常易懂的方式,來解釋那些復雜的心理學概念,讓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也能輕鬆理解。此外,我非常好奇“大揭密”的部分,到底會揭示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是關於MBTI的準確性,還是它在實際應用中的一些“潛規則”?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解開一些長久以來的疑惑,並且能夠提供一些更深入的洞察,讓我能夠更全麵地認識MBTI。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身邊的人,並且能夠學習如何與不同性格類型的人更好地溝通和相處,從而提升我的人際關係質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