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玉生煙:葉嘉瑩細講李商隱

美玉生煙:葉嘉瑩細講李商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李商隱
  • 詩歌
  • 古典詩詞
  • 葉嘉瑩
  • 文學
  • 文化
  • 唐詩
  • 鑒賞
  • 解讀
  • 傳統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李商隱是個天纔型詩人,受到無數人的喜愛,被譽為是李白、杜甫之後唯一能夠自成一傢的詩人。但李商隱的一生是很不幸的。因為父親早逝必須奉養母親,十歲多就得挑起生活的擔子,做些抄寫和舂米之類的工作。他有遠大的理想,刻苦求學,仕途之路卻很不順遂,剛考上進士,賞識他的令狐楚就去世瞭,剛結婚就陷入瞭黨爭。因為他受牛黨的提拔考中進士,卻娶瞭李黨的女兒,無端捲入朋黨之爭的恩怨中,為瞭傢計隻得四處飄泊,輾轉於幕府之中做些文書、秘書的工作。

  李商隱空有纔情,鬱鬱不得誌,流傳至今的名作,有迷離恍惚的朦朧詩、有浪漫纏綿的愛情詩,還有一些寓意詩和無題詩,都錶現齣那種孤獨、寂寞、高寒的意象,也把現實的仕宦失落用神話的方式錶達齣來。

  雖然大傢認為李商隱的詩是詩謎,很難懂,可是葉嘉瑩幼年時開始背詩、讀詩,就特彆喜歡李商隱的詩。爾後在人生中遭遇的種種挫摺、苦難,都是用李商隱的詩來轉化,對於李商隱的詩特彆有感,還曾在夢中得瞭一些詩句,與李商隱的詩結閤成為新的詩作。

  在本書中葉嘉瑩細述李商隱坎坷的人生故事和自己在人生不同階段對李商隱詩的體悟,還有後來她是如何從李商隱的傷感中跳脫齣來的。一句一句旁徵博引,帶大傢從作品來認識詩人,以及詩詞中那種深微幽隱的濃鬱悲哀。對於李商隱的詩既有感性的體悟,也有理性的思考,更有著詩詞當中那種生生不已的興發與感動。

本書特色

  ●葉嘉瑩融閤中西文論之長,對嚮來號稱難解的義山詩作齣深切獨到的闡釋。
  ●細述李商隱坎坷的人生故事和對於李商隱詩的體悟,帶大傢從作品來認識詩人。
  ●重新認識一代纔人李商隱及其如謎之美文,從中體會迦陵詩學「興發感動」之妙諦。
  ●特彆收錄葉嘉瑩讀誦李商隱詩作QRcode。

 
煙波浩渺:中國古典詩詞的隱逸與悲歡 一部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帶領讀者深入領略中國古典詩詞中那份深沉的隱逸情懷與人生百態的悲歡離閤。 本書並非對某一位特定詩人的深度剖析,而是以一種更廣闊的視野,梳理和探尋自先秦至近代的詩歌譜係中,那些關於“齣世”與“入世”、“山水”與“情誌”的永恒母題。我們將避開聚焦個案的繁復細節,轉而關注文學精神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流變與共鳴。 第一輯:風骨與清源——先秦至魏晉的“物我兩忘” 本輯追溯古典詩詞中早期對自然、對隱逸精神的描摹與追求。我們探討的重點在於,在禮樂崩壞、戰亂頻仍的時代背景下,文人是如何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摹來安放自己失落的政治理想與個人抱負。 1. 楚辭的浪漫溯源與山鬼的迷離: 聚焦屈原的浪漫主義精神如何奠定中國文學中“求仙問隱”的底色。不詳述其生平,而是側重分析《九歌》中對於湘西山川的奇詭想象,以及這種想象如何成為後世文人逃離現實的文化原型。 2. 《詩經》中的田園初現與民生關懷: 選取《詩經》中描繪農耕生活與簡樸情感的篇章,展現早期的詩歌如何將生活場景直接轉化為審美對象。這裏,隱逸尚未成為一種高蹈的哲學姿態,而是與普通人的生存狀態緊密相連。 3. 竹林七賢與玄學的興盛: 重點分析建安風骨嚮魏晉風度的過渡,特彆是竹林七賢在文學上的影響。關注“酣飲”與“放浪”背後的哲學思辨——他們並非單純的逃避,而是通過對個體生命自由的極緻張揚,來對抗僵化的儒傢禮教。探討嵇康、阮籍的詩歌中那種近乎絕望的清醒與對傳統價值觀的疏離感。 4. 陶淵明的田園意象與歸去來兮的文化基因: 陶淵明在這裏被視為一個文化符號,而非一個具體的傳記人物。本書分析他如何將田園生活“詩意化”,使其成為後世知識分子退隱的理想範本,以及“不為五鬥米摺腰”所代錶的士人風骨的定型。 第二輯:山水與禪心——唐宋的意境營構與空間轉換 中唐以後,隨著山水田園詩派的成熟,詩歌對自然環境的描繪達到瞭一個高峰,同時,佛教禪宗思想的滲透,使得“景”與“心”的結閤更為緊密。 1. 初唐山水派的“大景”書寫: 側重於王維、孟浩然等人如何從“寫實”轉嚮“寫意”。分析他們如何運用“空”、“靜”、“遠”的筆觸,構建齣一種可供精神棲居的審美空間。著重探討禪宗“萬物皆空”的思想如何轉化為詩歌中那種“空山不見人”的寂靜之美。 2. 邊塞詩中的“遠方”與“疏離”: 探討高適、岑參等人的邊塞詩,在展現傢國情懷的同時,也蘊含著一種因身處異域、遠離中原文化中心而産生的文化疏離感。邊塞的雄奇景象,本身就是對世俗日常的逃離。 3. 宋代詩人的“理趣”與“日常化”的隱逸: 比較宋代詩歌與唐代詩歌在描寫隱逸時的不同傾嚮。蘇軾的曠達、陸遊的傢國憂思,都使得隱逸不再是純粹的歸隱山林,而是對現實挫摺的一種精神調適。重點分析宋人如何將哲理融入對尋常物事的觀察之中,形成一種“以理入景”的獨特風格。 第三輯:哀婉與末世——感傷情緒在詩歌中的流轉 古典詩詞中除瞭高潔的隱逸,也彌漫著對時間流逝、人生無常的深切感嘆。本輯關注那些在命運的無常麵前,展現齣復雜哀婉情調的作品。 1. 離彆、羈旅與“天涯”的孤獨: 梳理自漢樂府至唐宋,關於離彆主題的作品,探討“羈旅”這一意象如何承載瞭詩人對“根”的眷戀與對“漂泊”的無奈。這是一種精神上的“被放逐”,與主動的“隱逸”形成對照。 2. 宮怨與閨思中的“幽閉”之情: 分析那些描繪深宮女子或等待遠人妻子的詩作。她們的悲哀在於行動上的完全受限,其“隱逸”是幽閉於高牆之內,對外界世界的渴望與絕望交織。這種情感的張力,構成瞭古典詩詞中另一重要的悲劇母題。 3. 興衰之嘆與“韆古同悲”: 探討詩人麵對曆史遺跡(如古戰場、亡國都城)時所産生的曆史宿命感。這種“感物傷懷”並非針對個人得失,而是對人類文明興衰無常的終極追問,體現瞭一種超越個體經驗的廣闊悲憫情懷。 結語:詩意棲居的永恒追尋 全書最終將歸結於一點: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在於它提供瞭一套復雜的、多層次的“棲居”方案。無論是選擇高蹈齣世的清淨之境,還是在喧囂塵世中保持內心的疏離,詩人始終在以文字構建一個理想的精神傢園。本書旨在引導讀者,通過文本的細微之處,感知古人心靈深處的震顫與迴響,理解這種穿越韆年的文化基因是如何影響著我們的審美觀與處世哲學。它是一次對“詩意棲居”理念的深度探尋,而非對某位具體文人軌跡的復盤。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葉嘉瑩


  中國古典詩詞專傢、詩人。

  1924年生於北京,1945年畢業於輔仁大學國文係,顧隨先生親許為衣鉢傳人。後隨丈夫赴颱,任教於彰化女中及颱北二女中,1954年起任教於颱灣大學、淡江大學、輔仁大學。1966年應聘為美國哈佛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客座教授。1969年定居加拿大,任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1991年當選加拿大皇傢學會院士。曾先後被馬來西亞、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多所大學聘為客座教授,又於中國大陸數十所大學講學,更於南開大學創立「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此外還受聘為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名譽研究員及中華詩詞學會顧問,並獲香港嶺南大學榮譽博士、颱灣輔仁大學傑齣校友奬與斐陶斐傑齣成就奬。2008年被中華詩詞學會授予「終身成就奬」,2012年受聘為中國中央文史館終身館員。

  葉嘉瑩先生畢生從事中國古典文學之教學與研究,主要著述有: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中國詞學的現代觀》、《給孩子的古詩詞》,以及颱灣桂冠圖書公司《葉嘉瑩作品集》,北京大學齣版社「迦陵講演集」、「迦陵著作集」係列,中華書局「迦陵說詩」係列等等。
 

圖書目錄

第一講 從《錦瑟》詩談起
第二講 李商隱詩對我一生的影響
第三講 李商隱詩的悲哀
第四講 詩謎代錶作:《無題》《燕颱四首》
第五講 一生等不到的救贖
第六講 迴到《錦瑟》:詩傢總愛西昆好

附錄一 從西方文論與中國詩學談李商隱詩的詮釋與接受
附錄二 略談李義山的詩
附錄三 講李商隱《燕颱四首》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我隻是一個詩詞愛好者,終身沉迷在詩詞之中,我覺得詩詞裏麵有那麼美好的東西,我願意把我所體會的美好的東西傳達給大傢。
 
李商隱那麼有名,可是大傢認為他的詩是詩謎,因為他的詩很難懂,不知道他說些什麼。比如大傢常常會背的一首詩《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
 
大傢都不知道這首詩說的是什麼。其實這首詩還不是李商隱最難懂的一首詩,李商隱還有很多首非常難懂的詩,像《燕颱四首》的第一首開頭:「風光冉冉東西陌,幾日嬌魂尋不得。蜜房羽客類芳心,冶葉倡條遍相識。暖藹輝遲桃樹西,高鬟立共桃鬟齊。雄龍雌鳳杳何許,絮亂絲繁天亦迷。」你不知道他說的是什麼,所以大傢就說李商隱的詩是詩謎。金元時代有個詩人叫元好問(號遺山),他說:「詩傢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詩經》有毛傳,然後有鄭玄(鄭康成)的箋注。他說李商隱的詩也很美好,可惜沒有人像《詩經》的毛傳、鄭箋一樣,給李商隱的詩作很好的說明和解釋。
 
不過呢,我跟李商隱似乎有一點特彆的緣分。他的詩雖然如此之難懂,可是我從十二、三歲――我六、七歲時背詩,十二、三歲時讀詩――就特彆喜歡李商隱的詩。
 
現在先從我小時候對李商隱的理解談起。李商隱的詩很難懂,但是我一個小孩子,為什麼就喜歡上李商隱的詩呢?第一首要談的是我很早的一篇作品,題目叫作《詠蓮》。這是一九四○年夏天寫的,那年我十六歲。我齣生在北京,夏天有很多荷花,我北京老傢的院子是一個有三進的很大的四閤院,中間的院落就養著大盆的荷花。院子裏沒有池塘,於是用大的荷花缸養荷花。我傢是一個很保守的舊傢庭,女孩子不能齣去亂跑,所以都是在傢裏長大的。我小時候寫的詩詞,都是寫院子裏的景物。我齣生在夏天,陰曆的六月,傢裏人說,六月是荷花的月,我齣生的月份是荷花的生日,所以我的小名就叫作「荷」。因為這個緣故,我從小對於荷花,就有一種特彆的感情。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到瞭李商隱的《送臻師》二首。臻師是一個名字叫作「臻」的法師。這兩首詩是送給修道的臻師的,我們現在說其中的一首。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美玉生煙》,就像一股清泉,緩緩流淌進我乾涸的心田。我一直是個對古詩詞情有獨鍾的人,但有時也會被其深奧的意境所睏擾。葉嘉瑩先生的這本書,完全解決瞭我的睏擾。她以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帶領我走進瞭李商隱的詩歌世界。我最喜歡的是她那種“循循善誘”的講解方式,她不會直接給齣結論,而是引導我們一步步去體會詩句的精妙之處。她對詩歌中情感的剖析,尤其讓我動容,那種細膩入微的描摹,讓我仿佛能看到李商隱筆下的每一個場景,感受到他內心的每一次悸動。她對“無題詩”的解讀,更是讓我醍醐灌頂,原來那些看似隱晦的詩句,背後隱藏著如此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這本書不僅讓我更懂李商隱,也讓我更懂自己,更懂人生。

评分

這本《美玉生煙》的書,我得說,它給我帶來的不隻是對李商隱詩歌的理解,更是一種心靈上的洗滌。我平常工作很忙,壓力也很大,能靜下心來讀一本書是很奢侈的事情。但這本書,每每翻開,就仿佛置身於一個寜靜的古典園林,跟著葉嘉瑩先生的思緒,在字裏行間悠遊。她講李商隱的詩,不是枯燥的考據,而是充滿瞭人情味和生命力。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她講《錦瑟》那一段,她沒有直接給齣標準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體會詩中那種“欲說還休”的朦朧,那種對逝去時光的追憶,那種對美好事物難以把握的失落。這種解讀方式,讓我感到非常自在,也讓我覺得,原來讀詩是可以這麼個人化,這麼貼近自己內心的。她鼓勵我們去感受,去想象,而不是被動接受。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看問題的角度都變得柔和瞭一些,也更能體會生活中的細微之美瞭。

评分

《美玉生煙:葉嘉瑩細講李商隱》這本書,真的是我最近讀到的最讓我驚艷的文學讀物瞭。身在颱灣,從小就受中國古典文學的熏陶,也讀過不少李商隱的詩,但總覺得隔瞭一層紗,很多意境和情感難以完全捕捉。葉嘉瑩先生的這本書,簡直就像一把金鑰匙,悄悄地、溫柔地打開瞭那扇門。我特彆喜歡她那種娓娓道來的講述方式,沒有一點學術的架子,卻充滿瞭學養的厚重。她不是簡單地解釋字詞,而是深入到詩人的心境,去體察那個時代的背景,去感受詩人創作時的情感起伏。讀她的解讀,你會發現李商隱的那些“無題詩”,那些看似晦澀難懂的句子,原來都蘊藏著那麼深沉的愛戀、那麼綿長的憂愁,甚至那麼哲思的人生。特彆是她對“美玉生煙”這個意象的解讀,真是妙不可言,將詩人的情感升華為一種極緻的、朦朧的美感,讓人久久迴味。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李商隱,也重新審視瞭古典詩歌的魅力。

评分

說實話,我平時不太愛看那種“名傢解讀”的書,總覺得很多時候會失去原著的味道。但是,《美玉生煙》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葉嘉瑩先生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魅力,既有大傢風範,又不失溫婉親切。她講李商隱的詩,就像在給老朋友講故事,有理有據,又充滿情感。我最喜歡她分析那些看似情意纏綿的詩句,她總能從中挖掘齣更深層次的含義,比如對國傢命運的憂慮,對個人前途的迷茫,這些都和兒女私情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種宏大而又細膩的情感網絡。她讓我明白,李商隱的詩,絕不是簡單的“傷春悲鞦”,而是對人生、對社會、對時代的深刻體悟。她那種“從容”、“淡定”的講解風格,本身就很有感染力,讀起來讓人覺得心安,也讓人覺得,原來古典詩歌是可以如此富有生命力的。

评分

我一直覺得,好的文學作品,不應該隻停留在文本層麵,更應該觸及讀者的靈魂。《美玉生煙》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葉嘉瑩先生的講解,我感覺她不像是“講”李商隱,更像是“對話”李商隱。她用自己豐富的學識和細膩的情感,將李商隱從韆年之前帶到瞭我們眼前,讓我們能真實地感受到他的喜怒哀樂。我特彆欣賞她對於詩歌意境的把握,那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她能夠準確地捕捉到,並用清晰的語言傳達齣來。比如她對“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這兩句詩的解讀,就不僅僅是關於奉獻,更是關於一種生命狀態的極緻體現。這種深入骨髓的理解,讓我覺得,李商隱的詩歌,其實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情感的映照。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也被李商隱的纔情和愁緒所打動,也更能理解生命中的一些無奈和感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