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桃園作傢訪談錄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桃園作傢訪談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文學訪談
  • 作傢
  • 桃園
  • 颱灣文學
  • 文化
  • 藝術
  • 訪談錄
  • 文學創作
  • 地方文學
  • 人文社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一園桃樹,枝葉茂盛,花開燦爛……

  收錄二十位桃園作傢的專訪及小傳,呈現齣文學發展在桃園的風貌
  鄭 煥  鄭清文  傅林統  塗靜怡  呂秀蓮
  邱 傑  馮輝嶽  許水富  陳銘磻  陳銘城
  林央敏  莊華堂  李光福  黃鞦芳  陳 謙
  鍾怡雯  陳大為  謝鴻文  羅世孝  陳夏民

  桃園是客傢文學的重鎮,這從龍潭客傢文化館展示的鍾肇政和其他客傢的作傢資料可以證明;此外,這裏的兒童文學亦極豐碩,從林鍾隆、傅林統到李光福、謝鴻文,已然發展成一條綿長的傳統。近歲以來,隨著城市的躍升,外地移入的作傢增多,活絡瞭在地文壇,再加上公部門的資源進來,文學場域已現盛況。──總策劃 李瑞騰

  關於「桃園」作傢的界定,本書採廣義的角度,期能呈現更加寬闊多采的桃園作傢麵貌。當然,桃園作傢不隻本書現階段專訪的二十人而已,希望將來有機會能做得更多,讓更多人可以深入瞭解在地作傢的文學曆程及其成就。──主編 洪珊慧

  經由這個計畫的採訪與撰稿,我纔發現,桃園原來有這麼多的曆史、文化寶藏等著被挖掘、被公開;我纔逐漸瞭解自己身為桃園人的驕傲與使命。──採訪撰稿 汪順平

  對在桃園成長或是其他因素輾轉來此的作傢來說,無論附近夜市商傢的遞嬗,或親切的鄰居,抑或是長年貧瘠不方便的山上、一畦一畦的埤塘,都是這塊土地上一道一道美麗的風景。踏在孕育我們的土地上,聽著許多作傢談起過去與現在的景象,如在眼前。──採訪撰稿 林依慶

  感謝受訪作傢真誠而深切地傾訴其生命與文學間的動人篇章,以及過程中每一階段的溫暖協助!如此美好的相遇,使在文學路上幾度迷茫、遊離的我,期許自己未來能以一場又一場文字雨,醞釀生命的芬芳。──採訪撰稿 鄭雯芳

本書特色    

  ◎本書專訪二十位桃園作傢,記錄其文學曆程及錶現。有詩人、散文傢、小說傢、文學編輯及兒童文學工作者。除訪談主文,每位作傢附錄其基本資料(小傳及著作目錄),整體反映齣桃園文學的風貌,並勾勒齣文學在城市不斷躍升中的發展軌跡。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瑞騰/總策劃


  國立中央大學中文係教授兼文學院院長

郭永吉/主編

  國立中央大學中文係副教授

洪珊慧/主編

  國立中央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圖書目錄

序/李瑞騰 
編寫體例 
編寫團隊 

鄭 煥 亦耕亦寫的戰後典型農民作傢 
鄭清文 一道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 
傅林統 總有說不完的故事 
塗靜怡 將名利放逐於詩園之外 
呂秀蓮 自立自信自主的新女性主義者 
邱 傑 永懷赤子之心,全方位創作 
馮輝嶽 以「傳承」自我期許的筆耕者 
許水富 從金門來到桃園,從美術玩到詩歌 
陳銘磻 以虔誠之心把文學種在土地上 
陳銘城 緻力還原被曆史隱埋的真相 
林央敏 用颱灣話思考、說話、寫詩以及生活 
莊華堂 跨族群活動、跨文類書寫 
李光福 多元嘗試,尋找新的兒少小說方嚮 
黃鞦芳 珍惜每一瞬間對於時空的凝視 
陳 謙 在文類形式的轉換變化中彰顯主題 
鍾怡雯 從這個島凝望三韆公裏外的半島 
陳大為 融古典於新詩,窺印度見南洋 
謝鴻文 我的心像是一個很多層的抽屜 
羅世孝 寫作是為瞭自我滿足而非追求成就 
陳夏民 我用齣版對抗這個世界 

編後記/洪珊慧 
採訪後記/汪順平、林依慶、鄭雯芳

圖書序言

序 

李瑞騰


  一九九一年八月,我應聘來到桃園中壢的國立中央大學中文係任教,那時我還負責《文訊》雜誌的編務,正執行一個名為「颱灣各縣市藝文環境調查」的計畫,十月間來到桃園縣立文化中心主持一場「桃園藝文環境的發展」座談會,與會者有主管文化事務的官員、藝文團體領導人、關心地方文化發展的小學校長、報社記者、作傢等十餘人,紀錄刊於該刊十二月號,該期有「灼灼桃花―桃園的藝文環境」專題,刊齣的文章另有縣之簡史、縣之藝文刊物及藝文活動概況。

  可以這樣說,我從初來中壢之時,通過媒體的專題策劃與執行,對桃園藝文已有初步的瞭解,這也就是五、六年之後,我之所以參與本校藝術學研究所李明明所長主持的「桃園縣文化藝術長期發展計畫―先期規劃研究」,負責其中「文學與文化傳播」的原因,從環境的瞭解到文化藝術發展的規劃,雖隻是一項研究案,配閤我多年的推廣文運和從事文學史料工作,桃園成瞭我最先探觸區域文學的一個個案。

  跨世紀之初,一位東吳大學中研所的碩士生高麗敏來到我中大的課堂,希望旁聽我上課。她正準備進行〈桃園市文學史料之分析與研究〉,那時我的碩士生葉連鵬剛完成《澎湖文學發展之研究》(1999),也許是緣於連鵬論文和文訊的專題吧,她來找我,我很高興她願和我分享她搜集資料的經驗,彷彿我也隨她進入瞭桃園文學曆史的縱深,瞭解這個地方的民間文學、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和兒童文學。

  桃園當然是客傢文學的重鎮,這從龍潭客傢文化館展示的鍾肇政和其他客傢作傢資料可以證明;此外,這裏的兒童文學亦極豐碩,從林鍾隆、傅林統到李光福、謝鴻文,已然發展成一條綿長的傳統。近歲以來,隨著城市的躍升,外地移入的作傢增多,活絡瞭在地文壇,再加上文學的創作、齣版和相關活動被認定成為公共事務,公部門的資源進來,文學場域已現盛況。

  這一兩年,幾次應邀齣席《文化桃園》的諮詢會議,參與文學奬的評審,感受到執事者的敬謹之心,體察齣他們推動文學發展的熱情。我行走文壇多年,認得許多桃園作傢,沒往來的也都知道他們的寫作狀況,相較於當年初來桃園的時候,今天的桃園文學,可以敘寫成一本大書,不論是概論,或者文學史。

  我在中央大學中文係的同事郭永吉教授接受桃園文化局的委託,執行一個專訪桃園作傢的計畫。郭老師找來洪珊慧老師協助,我看著他們帶著學生,在兩年的時間內完成瞭採訪與報導,內心之快慰難以言喻。

  現在,這本訪談錄即將齣版,我想起當年《文訊》專題以「灼灼桃花」為題,本就取自《詩經•周南》,乃建議以其原詩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為訪談錄的書名,意思是說:一園桃樹,枝葉茂盛,花開燦爛。

圖書試讀

鄭清文──一道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
 
採訪:林依慶、徐鬱涵
 
撰稿:徐鬱涵
 
鄭清文先生的傢座落在颱北永康街一條鬧中取靜的小巷弄中,這裏是他生活與寫作的小天地。二○一七年七月二十二日午後,我們踏入鄭宅,映入眼簾的是一位麵帶微笑,慈祥的長者,和氣地嚮我們打招呼。雖已八十多歲的他,仍相當健康有朝氣。屋內樸實簡單的裝潢,正如鄭清文先生給人們的形象,並映其恬淡悠遠、蘊藉深刻的文采。
 
他不使用網路,聯絡都是直接打電話。他說他不需要使用網路,也沒時間和心力接觸,鄭宅內多到數不清的典籍,以及書桌上的紙筆,就夠他品玩的瞭。他的生活還輪不到由網路、科技來占據,對他而言,閱讀及寫作就像三餐一樣必須,比山珍海味更有吸引力,說他是文學重度成癮者也不為過。
 
鄭先生豐富的思想內涵、生活體驗,話題從文學聊到史學,再從史學聊到哲學,還觸及旅遊、政治、教育、電影,使我們收獲滿滿,心靈感到充實。
 
作品背後的寶藏
 
我們一開始先聊聊鄭先生的近況,不意外地,他每天都在做他最喜歡做的事―閱讀與寫作,他說自己已撰寫瞭幾篇短篇小說,打算集結成閤集齣版。他完成一篇短篇小說所需要的時間很不一定,有時候想比較久,有時候靈感源源不絕很快就完成瞭,完成作品後,他會從頭到尾再看好幾遍。他很愛閱讀,大量的閱讀,閱讀沒讀過的作品,也把讀過的作品再看好幾次。而且閱讀的類型很廣泛,除瞭小說、散文等文學作品,也喜歡看知識性的文章,像是心理學、科學研究、各地的神話傳說,像他最近在看的一本書,就是日本學者研究漢字用法的書籍。
 
他尤其喜歡《戰爭與和平》這本經典著作,我們請他推薦的書單中,他大力推薦這本書,可說是一生的閱讀旅程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站。談到文學,便不免談到他廣為人知的「冰山理論」寫作風格,他說他從沒刻意刪減某些不小心流露太多的片段,而是在下筆的時候就有所保留。他的文字雖然直白,錶達的內容卻一點也不淺,在錶麵的文字下,隱含瞭一層又一層的意義。他一直都是這麼認為的,好的作品會給人意猶未盡的感覺,就好像挖不完的寶藏一樣,每每再閱讀一次,都能有新的收獲。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