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學散步(第三次修訂本)

香港文學散步(第三次修訂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小思
圖書標籤:
  • 香港文學
  • 香港文化
  • 文學史
  • 文化研究
  • 城市文學
  • 修訂本
  • 港文學
  • 香港
  • 文學散步
  • 文化遺産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一句話推介】 以今日的眼睛 推想從前的精神 五位著名文人學者 與香港的疊影 香港從來混雜多變,自由而限製,復雜而簡單,成就瞭這片獨特而開放的土壤。 五位中國著名的文化人、文學傢匆匆路過,在香港散播文學、文藝、文化的種子,落地生根。蔡元培的兼容精神、魯迅的意在言外之妙、許地山的教育實踐、戴望舒的苦難歲月、蕭紅的飄渺人生,都與香港暗絲牽連。 《香港文學散步》的二十八年匆匆過去。一九九一年初版至今,曆經三度改版補充訂正。是次修訂本添加大量文章圖片資料,營造環境氛圍,以當前的步伐,新的角度,讓讀者在細步漫行中認識前人的足跡,當年香港的社會麵貌,從而發現今昔的互動,感悟曆史並非遙不可及。 【編者語】 這本書修訂多次,均離不開一種想法:曆史並不遙不可及,隻要我們以今天為主體,追索以前的時間與空間,就會發現今昔的互動,甚或錯置,纔驀然省悟黃繼持先生的〈引言〉所說:「過往雖然成瞭曆史,卻通過人的肯認而呈現當前,且『投嚮』以成未來。過去現在未來,乃內化於人的心量與行為的弧綫,而不再是冷漠的物理時間。」 小思 本書特點 ‧ 自1991年初版發行自今,第三次修訂。新增多篇文章、史料及珍貴舊相片。 ‧ 邀請著名攝影師鍾易理先生拍攝現景,增加散步氣氛 ‧ 重新設計包裝,加強相片視覺效果,同時保持散文的可讀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小思

  本名盧瑋鑾,另有筆名明川、盧颿。一九三九年生於香港。原籍廣東番禺。香港散文作傢、教育傢、學者。
 
  一九六四年於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中文係畢業,一九六五年於羅富國師範學院取得教育文憑,曾任教中學。一九七三年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研究中國文學。一九七八年任教香港大學中文係,一九七九年起任教香港中文大學中文係,二〇〇二年退休。二一五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香港藝術發展奬——終身成就奬」。

  小思多年埋首研究整理香港文學及文化史料,把搜集的文學史料送贈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並創辦香港文學研究中心,建立「香港文學特藏」及「香港文學資料庫」。現為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顧問。

  編著作品有《香港文化眾聲道》(兩冊)、《淪陷時期香港文學資料選(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五年)》、《淪陷時期香港文學作品選--葉靈鳳、戴望舒閤集》等;散文作品有《日影行》、《一瓦之緣》、《縴夫的腳步》、《翠拂行人首——小思集》、《一生承教》、《承教小記》、《不遷》、《豐子愷漫畫選繹》等。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引言

行腳與傾聽


  記得倫敦、巴黎這些城市,有一般的街道圖外,還有種種式式的遊覽地圖。最使我感興趣的,莫過於「文學行腳」。圖上既標示古今文士活動居停之地、留連詠嘆之區,即使虛構人物故事擬托的裏弄坊衢,也註齣相應的處所。你可以按圖沿徑,尋蹤覓跡,就現實時空開拓齣文化時空。即目會心,曆史藝文遂絪縕疊印於我與作者冥契的意象中。真是很美妙的感受。

  不知北京有沒有這樣的行腳圖?中國城市值得繪寫的太多瞭。北京以外,古城如紹興蘇州,圖上大可填得密密麻麻,溯古道今。上海雖於古稍遜,但近百年文運激揚;若有圖可讀,便差不多讀著半部現代中國文學史。

  我雖然問過,但至今尚未見到中國哪個城市有這樣的地圖。(紹興圖中,標齣魯迅故居、青藤書屋、古軒亭口,似乎有點意思,但太簡略,且作為一般名勝。)但我想,隻要有心,繪製是不難的,資料本來就具備。於是想到香港。香港有沒有這樣的一張圖?甚至香港能否畫齣這樣的一張圖?

  香港濛受「文化沙漠」的惡謚已久,文藝彷彿從來一片空白。其實這對於曾在香港生活過、工作過,乃至來訪過的文化人而言,是很不公平的;更遑論正在此活躍著的文人學者藝術傢瞭。

  論文化談文學,大抵香港本身不能抽離於中國整體之外,香港迄今似乎還罕見全國地位的偉大作傢。但勾稽史跡,遠在半個多世紀前,此地早已有過不少作傢活動。雖則他們在內地建立聲譽,來港活動,關係全國,豈同時不為香港文化史寫下繽紛的一頁?何況還有本地作者!近三四十年,香港文學更有自己的麵目!「偉大」與否,見仁見智而已。

  所以香港其實可以繪寫文學行腳圖。即使先繪本世紀上半,材料已經相當豐富。正緣此地曾有文星匯聚,此地曾有文陣對壘,懿範流風,精魂不滅。

  而小思女士在這城市尋蹤覓跡,已十多年。一度踽踽獨行,爬梳史料。尚幸隨著研究成果之披露,行腳者略見增加。她則尤其希望喚起各個年輩,特彆是青年,同來尋根認往。思故人,臨舊地,細心指點,見人間的溫情,曆史之承擔,更洋溢著藝文之親切體味。驀然迴首,原來香港還有這麼可貴的一麵,而且就在你眼底,就在你平時經行處;豈徒發思古之幽情,更醒悟自己竟非局外;無論幸抑不幸,你竟然或多或少參與其中!

  當然,曆史尋蹤,同時也是對現在之認取。所謂「現在」,藉哲學傢海德格爾的詮釋,不僅為抽象的量度,實質是人對自己所採取的動嚮之「現前」。過往雖然成瞭曆史,卻通過人的肯認而呈現當前,且「投嚮」以成未來。過去現在未來,乃內化於人的心量與行為的弧綫,而不再是冷漠的物理時間瞭。

  曆史有情,人間有意,文學也就是曆史與人間情意之具現為形象姿采,通貫過去現在未來。不過,人有記憶,人也會遺忘。忘瞭往事應感遺憾,忘瞭事中的情意,豈不是更大的失喪!好得文學時而提提點點,且不壟斷曆史的聲音。

  於是我們隨著小思女士漫步。現在時空與曆史文學時空互相化入。眼前有景,空中有音,音是眾音共奏,復調並作。請看附篇之選目,當得編者的用心。她提供復調交響,方便你多綫遊觀。而且這樣做是否可以稍稍抵消曆史的詭譎? ─ 君不見曆史承諾往往落空,曆史結案不時翻轉。尚幸本「文」觀「史」,曆史不過是多種「可能性」中經已實現的其中一種;性海興盡,文藝的眾音復調遂顯得更真切有味瞭。

  不過,曆史的嘲弄,也的確似修辭的反諷;曆史的囑託,又確似文藝的叮嚀;曆史與文學,自然也常開點善意的小小的玩笑。散步時先就小處著眼吧!魯迅演講的地點是基督教青年會,紀念魯迅的場所是孔聖堂,雖然令人有「錯位」的感覺,但又何嘗不錶現齣香港文化自由寬容的一麵。隻惜魯迅的話語,跨越過大半個世紀,還似為當前而發!蔡元培香港仔的墓碑重建得還算端嚴,他帶起的「北大精神」也迴盪於大半個世紀的現代中國,包括香港的學術文化界;然而多年來香港教育曾否從他那裏獲得教益?還有目前的北京大學呢?許地山不隻卒葬香港,原來生前還曾為香港學術文化盡過那麼多心、費過那麼多力。當我們踏足於薄扶林區,甚至中區一帶,腳下的文化土壤竟如斯豐厚,不隻英式的大學堂和教堂酒店商場而已。至於淺水灣頭,留不下蕭紅的骨灰一半;屋蘭士裏,又是否仍藏著另一半的淒然?淺水灣日趨俗艷,聖士提反周圍能長保綠樹濃蔭麼?但文筆自足韆鞦,香港竟與黑龍江結緣瞭。戴望舒的故事或許平凡中更波摺、更牽連著香港的曆史;卻也曾像當年那一段史實,被埋沒、被麯說;尚幸有心人如小思者,曾為扶發申張,於是我們經過薄扶林道、奧卑利街、利源東街時,分外感受到文人的溫藹與淒酸。蕭紅和戴望舒都未盡其纔。來過香港的文人纔未盡、誌未酬者,又豈僅蕭戴二位!纔未盡,誌未酬;匡時救國,書生素誌,襟抱可敬而遭際可傷。民主人權,現代化最基本的要求,呼聲也響起自四十年代香港的達德學院等,穿越曆史時空,至今仍迴響不絕,雖則具體人事已幾度翻瀾瞭!迴盪之音,是反諷呢,還是策勵?於是學士颱上、九華徑裏、六國飯店、思豪酒店、孔聖堂、利舞颱,處處都有曆史的叮嚀,文人的精魄。豈是一聲喟嘆,便能化解得瞭!

  一段時期,香港人多少傾嚮於迴避曆史的重負。析骨還父,析肉還母,卻也真個闖齣一番奇蹟。然而「生命中的輕」終歸不能承受太久,若不能體認曆史以潤澤生命,曆史會反過來把你釘死的。當然文學史沒有那麼嚴重。但如果你拒絕文學史給你想像自由的空間,難道你生命確能不無虧欠?讀文學史也不必煞有介事。雖然香港的文學行腳圖尚未繪就,這本書於豐富的文史蹤跡隻不過指點一二而遠非盡舉,但已大抵足以引發你散步尋蹤瞭吧!你在這裏可以傾聽當年文學工作者的聲音,還有後來者的聲音,編寫者的聲音。還有,你這讀者、行者,不應該也有你自己的聲音麼?
 
黃繼持
一九九一年春日,有霧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