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翻譯史:殖民、國族與認同

颱灣翻譯史:殖民、國族與認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翻譯史
  • 翻譯史
  • 殖民地研究
  • 國族認同
  • 文化認同
  • 颱灣史
  • 語言學
  • 文化研究
  • 曆史學
  • 社會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颱灣曆史與翻譯相始終,探索翻譯史就是在探索自己的定位。

  颱灣初登世界舞颱,就是在大航海時代,島名「福爾摩沙」即為歐洲語言的音譯。颱灣曆史以移民和殖民為主軸,每一次不同民族的接觸自然都有翻譯活動。但翻譯研究在颱灣卻是新興領域,颱灣翻譯史的研究更是起步未久。

  颱灣翻譯史曆經政權更迭、殖民、戒嚴種種政治力介入,長期的政治禁忌導緻「誰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透過什麼語言、翻譯瞭什麼」這些基本的探問都尚未能獲得清楚完整的答案。但最睏難的莫過於尋找譯者生平資料,許多譯作沒有署名,也有不少抄襲中國或香港譯作並冠上假名,更是增加研究上的睏難。《颱灣翻譯史:殖民、國族與認同》多位作者努力尋求第一手資料,正是為瞭在曆史洪流中尋找譯者的身影。

  透過曆史上的譯者,讓我們更瞭解這塊土地上種種文化係統的接觸、碰撞與發展,也讓我們更瞭解今天的自己從何而來。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美娥


  國立颱灣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颱灣研究學程主任

楊承淑

  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許俊雅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國文學係特聘教授兼係主任

柳書琴

  國立清華大學颱灣文學所教授

橫路啓子(Keiko Yokoji)

  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係教授兼係主任

陳宏淑

  颱北市立大學英語教學係副教授

藍適齊

  國立政治大學曆史學係副教授

王惠珍

  國立清華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張綺容

  世新大學英語學係助理教授

單德興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王梅香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係助理教授、文化研究學會理事

賴慈蕓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翻譯學研究所教授

  (依文章順序排列)

主編簡介

賴慈蕓


  國立颱灣大學中國文學係學士,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研究係博士。曾任齣版社編輯,齣版譯作超過五十種,包括《嘯風山莊》(Wuthering Heights)、《探索翻譯理論》(Exploring Translation Theories)、《愛麗絲鏡中奇遇》(Through the Looking-Glass)及童書、繪本多種。著有《譯難忘:遇見美好的老譯本》、《當古典遇到經典:文言格林童話選》、《譯者的養成:翻譯教學、評量與批評》、《翻譯偵探事務所》等書。長期為颱灣翻譯學學會理事,曾任《翻譯學研究集刊》及《編譯論叢》主編,研究論文見於各學術期刊。〈還我名字!──尋找譯者的真名〉一文曾獲「宋淇翻譯研究紀念論文奬」評判提名奬,《翻譯偵探事務所》一書則獲第42屆金鼎奬。現任國立颱灣師範大學翻譯學研究所教授。
 

圖書目錄

導 論 翻譯之島(賴慈蕓)
第一章 「文體」與「國體」:日本文學在日治時期颱灣漢語文言小說中的跨界行旅、文化翻譯與書寫錯置(黃美娥)
第二章 譯者的角色與知識生産:以颱灣日治時期法院通譯小野西洲為例(楊承淑)
第三章 日治颱灣〈小人國記〉、〈大人國記〉譯本來源辨析:兼論其文學史意義(許俊雅)
第四章 〈送報伕〉在中國:《山靈:朝鮮颱灣短篇集》與楊逵小說的接受(柳書琴)
第五章 大東亞共榮圈下颱灣知識分子之翻譯行為:以楊逵《三國誌物語》為主(橫路啓子)
第六章 兩個源文之下的混種翻譯:居間遊移的無傢孤兒(陳宏淑)
第七章 口譯之「罪」:成爲戰犯的颱灣人二戰通譯(藍適齊)
第八章 戰後初期(1945-1949)颱灣文學場域中日譯本的齣版與知識生産活動(王惠珍)
第九章 他們在島嶼翻譯:戒嚴初期在颱譯者研究(張綺容)
第十章 冷戰時代的美國文學中譯:今日世界齣版社之文學翻譯與文化政治(單德興)
第十一章 冷戰時代的颱灣文學外譯:美國新聞處譯書計畫的運作(1952-1962)(王梅香)
第十二章 三城記:冷戰時期滬港颱的譯本與譯者大遷徙(賴慈蕓)
 
作者簡介
建議閱讀書單
 

圖書序言

導論(摘錄)

翻譯之島

賴慈蕓(國立颱灣師範大學翻譯學研究所教授)


  颱灣與翻譯自始就難以分割。颱灣初登世界舞颱,就是在大航海時代,島名「福爾摩沙」即為歐洲語言的音譯。颱灣曆史以移民和殖民為主軸,每一次不同民族的接觸自然都有翻譯活動。但早期與歐洲文化的交流,可供研究的翻譯文本有限;清治時期的翻譯活動以原漢通譯和傳教士的翻譯為主,與清帝國其他邊陲地區差異不大。日治以降,日本既為東亞最早接受歐洲文化的重鎮,颱灣也不能自外於亞洲的現代化浪潮,翻譯局勢大開,因此本論文集的起始點也就是日治初期。

  颱灣與中國同受日本西化影響,但中、日又自古同文,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關係格外復雜,也反映在種種的翻譯活動上。二戰後颱灣易主,戰後來颱主政的中華民國反共親美,美國遂成為主導戰後颱灣文化的一大外力,而日文勢力仍在,美、日、中遂成為形塑颱灣文化的三大力量。本論文集所收錄的論文大緻按照時序排列,因此前八篇都觸及中、日、颱三方的糾葛;後四篇則聚焦在中、美、颱三方的關係。

  本文分為五節,第一節先略述颱灣的翻譯史研究進展,第二節描述翻譯研究範式的轉移,第三節介紹本論文集收錄各篇論文,第四節討論文化係統間的碰撞與協商,包括颱灣與中國、日本、美國、東亞的關係,第五節為小結。

  一、颱灣的翻譯史研究

  雖然不同族群接觸就必然有翻譯活動,但翻譯研究在颱灣卻是新興領域,颱灣翻譯史的研究更是起步未久。1988年颱灣第一個翻譯研究所成立於輔大(現已改名為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班),在翻譯學科的建置上意義重大,至今全颱已有八個翻譯所,包括一個博士班。由於大學部和碩士班的課程大多以實務訓練為主,多數學校並未開設翻譯史課程,僅有輔大、師大有開設「中國翻譯史」、「西方翻譯史」、「譯史與譯論」、「颱灣日治時期翻譯專題研究」(2013-2015)等課程,但直到2017年師大翻譯所纔開設瞭第一個「颱灣翻譯史」課程。由於颱灣翻譯史與中國翻譯史雖有重疊之處,但並非一脈相承,百年來颱灣獨特的殖民經驗、語言接觸史、社會、曆史、政治背景皆與中國有相當大的差異,因此宜有獨立開設課程的必要,也因此《颱灣翻譯史:殖民、國族與認同》的齣版在教學、研究上都有其重要性與迫切性。尤其是近年中國齣版的近現代翻譯史,往往以晚清、五四、三○年代文學、抗戰期間、中共建國後十七年、文革後分期,最末再另闢一章「颱港翻譯文學」或「颱港與海外翻譯文學」,形成完全以中國為主體的敘述脈絡。盡管颱灣與中國的關係的確韆絲萬縷,但也宜有以颱灣為主體的翻譯史,以正視聽。

  由於颱灣的翻譯係所以教授中英翻譯為主,與英文係(外文係)的關係密切,尤其在政治上長期親美的關係,外國文學研究以美國研究最盛;所以翻譯所的譯史研究也以英美翻譯為早。1991年,餘玉照的〈美國文學在颱灣:一項書目研究〉開始整理美國文學的翻譯書目;1994年,輔大翻譯所的四位碩士生在康士林教授的指導之下,陸續完成四本與颱灣翻譯史相關的碩士論文,初步觸及颱灣戰後的翻譯史,包括美國詩、美國小說、英國小說及英美戲劇,可說是颱灣翻譯史研究的開端。此後各翻譯所也陸續有論文處理個彆作品、個彆作者的翻譯史,或其他語言方嚮、文類的翻譯史等(詳見本書附錄「建議閱讀書單」)。

  但也因為翻譯係所與英美文學係關係較為密切,日治時期的翻譯研究者嚮來多為颱灣文學研究者,如黃美娥、柳書琴、許俊雅、王惠珍等,而較少翻譯學者參與。語言能力的限製也是原因之一:研究日治時期文本勢必需要日文能力,因此能處理日治時期的翻譯研究者較少。

  2012年齣現瞭跨領域閤作的契機。輔大是少數有日文組的翻譯研究所,該所所長楊承淑正是日語翻譯學者。她在2012年參與瞭香港中文大學王宏誌主持的「翻譯與亞洲殖民管治」國際研究計畫,主持「翻譯與颱灣殖民管治」子計畫,翻譯學界開始與颱灣文學研究者、曆史學者對話。從2012年到2015年,楊承淑組織瞭日治時期譯者研究讀書會(2014-2015年該讀書會獲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2013年6月,「譯者與譯史研究」工作坊在國傢教育研究院舉辦;同年9月,颱灣翻譯學學會主辦瞭「譯史中的譯者」國際學術研討會,會後並齣版專號,十篇與會論文收錄於2014年6月齣版的《翻譯學研究集刊》第十七輯;2015年,日治時期譯者研究讀書會的成果以日文結集齣版,即《日本統治期颱灣における訳者及び「翻訳」活動:植民地統治と言語文化の錯綜関係》(颱灣日治時期的譯者與譯事活動:殖民統治與語言文化的錯綜交匯現象),由颱大齣版中心發行。本論文選集作者中的楊承淑、橫路啓子、陳宏淑、藍適齊均為該讀書會成員,賴慈蕓、張綺容也都在讀書會中做過專題報告;颱灣翻譯史研究學群逐漸成形。

  2017年適逢解嚴三十週年,颱灣翻譯學學會和師大翻譯所閤辦瞭「譯者的正義:解碼、解嚴、解密、解放」國際學術研討會,並製作影片嚮鬍子丹、方振淵兩位身為白色恐怖受難者的譯界前輩緻敬,同時舉辦「戒嚴下的翻譯:禁書與僞譯」書展。當天最後一場論壇「翻譯與曆史的對話:建構颱灣翻譯史」由陳宏淑主持,論壇的內容也刊登在《編譯論叢》第十捲第二期(2017年9月)。參與討論的講者包括楊承淑、橫路啓子、王惠珍、藍適齊、王梅香等,六位學者中包括翻譯研究學者、颱灣文學研究者、曆史學者和社會學者,充分展現瞭颱灣翻譯史的跨領域特性;這六位學者的論文也都收在本論文集中。我們希望這本《颱灣翻譯史論文集》,能讓更多讀者接觸各領域學者在颱灣翻譯史上的努力。

  二、從對等、描述到跨領域:翻譯研究的進展

  翻譯雖是古老的行業,但傳統的翻譯論述多為譯者個人的心得,也不脫「對等」(equivalence)範疇,即探討譯文應該如何纔能與原文對等。嚴復所提的「信、達、雅」,林語堂的「忠實、通順、美」,思果的「信、達、貼」,也都是以信(忠實)為首。這樣的觀點一方麵置譯文地位在原文之下,置譯者在作者之下;亦使得翻譯與外文的學習難以脫勾。1972年,荷蘭學者霍姆斯(James Holmes)發錶瞭著名的“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翻譯研究的名與實)一文,常常被視為翻譯研究的起點。自此之後,百傢爭鳴,有針對傳統對等範式的改革,如「動態對等」、「功能論」和「目的論」,強調譯文的效果重於與原文對等;也有完全與對等範式決裂的新範式,主張把已經存在的翻譯視為社會現象加以描述,研究其間的權力關係,而不再以某種標準判定譯文高下,以改進譯文、指導未來譯文為目的(從這點可以看齣動態對等、功能論、目的論都還是對等範式的延伸,沒有完全放棄指導原則)。操縱理論、多元係統理論、翻譯規範、贊助者研究紛紛齣現。但一直到1995年,「描述翻譯研究」(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DTS)這個新的研究範式由以色列翻譯學者圖裏(Gideon Toury)命名之後,翻譯研究纔能說是正式脫離語言學科的範疇,成為獨立的學門。

  雖然社會大眾及許多不熟悉翻譯研究領域的人,包括許多譯者、編輯、客戶、批評者、讀者在內,至今仍或多或少相信「翻譯即對等」,仍高舉「信達雅」作為譯文追求的目標,或是批評譯文是否「忠實」於原文、風格是否悖離原作等等,但其實曆經上一世紀的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風潮洗禮之後,「語言文字無法錶達穩定的意義」已成思想界共識。既然原文沒有穩定的意義,甚至在電子時代,文本都不穩定瞭,追求譯文的「對等」自然也成虛妄。德國學者古特(Ernst-August Gutt)在1991年宣稱「對等是一種假象」,澳洲學者皮姆(Anthony Pym)在1992年宣稱「對等是一種信仰結構」,都與圖裏的想法呼應:什麼是(好的)翻譯,由當時當地的使用者決定,沒有恆定而普世的標準。

  因此,「追求對等」固然仍是語言訓練課程與翻譯客戶的普遍要求,但學術上的翻譯研究已越來越少問「應該如何翻譯」、「如何更像原文」這類指導性的、技術性的問題,轉而問「為什麼在這個時代會齣現這種翻譯」、「這個時代/社會共同接受的翻譯規範是什麼」、「哪些力量造成瞭這些翻譯的齣現(或不能齣現)」、「譯者如何操縱譯文及原因」等,也因此開啓瞭贊助者的研究、譯者身分認同研究、操縱研究、翻譯規範與文化係統權力關係的研究等,而這些都是翻譯史要研究的問題。

  翻譯涉及復雜的權力互動、文化認同、文化模仿及變形等等,所以翻譯從來就是政治問題。中國自古以來輕視翻譯,即因中國是文化中心,周邊文化皆須嚮中國學習;日本嚮來重視翻譯,因為日本相對於中國是邊陲。美國現在是世界文化輸齣大國,自然也不會太重視翻譯研究,重要的翻譯學者往往齣身以色列、荷蘭、印度等多元而較邊陲的地區。中國現代翻譯史也可以用以色列翻譯學者伊文-佐哈爾(Itamar Even-Zohar)提齣的多元係統理論解釋:若目標語係統強勢,則翻譯規範偏嚮意譯,如晚清的文言翻譯;若目標語係統位於邊陲,或麵臨文化斷裂危機,就會奉行直譯,如1930年代魯迅主張的「寜信而不順」。以今日中文和英文的權力位置來看,翻譯批評者對於英文譯中文時要求亦步亦趨,中文譯英文時卻容許大幅刪改,隻求能符閤英文讀者喜好,語言權力和翻譯規範的關係仍處處可見。而颱灣在戒嚴期間美國文學獨大,幾無俄國文學新譯(坊間十九世紀俄國文學幾乎都是中國戰前舊譯或日譯本轉譯);反觀中國在改革開放前美國文學翻譯都隻能「內部參考」,中國譯協領導都是俄文翻譯;這些趨勢當然無關文學價值品味,而主要是政治的關係。

  至於翻譯史該怎麼寫?是按照時間順序,羅列在某地或某段時期內齣現瞭哪些譯者和譯作?也就是什麼時候、誰、從什麼語言、翻譯瞭什麼?然後呢?是否要描述這些譯作的來源文本、並且(依據對等原則)評價譯作?這類的翻譯史隱含的價值觀似乎是越多越好(有些研究者還會嘆惋哪一個重要作傢的作品還沒翻譯完全,或呼籲翻譯更多哪一類的作品),以及越準確越好(後齣的譯本理應錯誤越來越少,越來越接近原文等等)。但這樣的價值觀又迴到對等翻譯的老路,還是以原文為尊。

  如何與對等範式劃清界綫,寫齣描述翻譯研究的翻譯史?答案可能是,以譯者為中心的翻譯史書寫。1994年,研究美洲原住民語言的學者Frances Karttunen 寫瞭一本Between Worlds: Interpreters, Guides, Survivors,記錄瞭十六位歐洲徵服美洲原住民過程中的譯者故事,包括墨西哥的La Malinche;以及美洲原住民Sacagawea。以口譯員/倖存者的角度來探討這些民族接觸史的問題,相當有啓發性,颱灣清治時期的原漢翻譯,以及日治時期由原住民女性擔任的「藩通」,都與此書案例頗有類似之處。1995年,國際譯聯(FIT: 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Traducteurs)齣版瞭Translators through History一書,為該組織內翻譯史委員會執行多年的計畫,英法版本同步發行,以主題的方式敘述曆史上世界各地著名譯者的貢獻,包括中國的玄奘與嚴復。這本Translators through History的宣示意義大於學術意義,目的在彰顯譯者在世界文明史上的貢獻。

  學術上的研究方法,則由皮姆第一個提齣。他在1998年的Method in Translation History一書中,提齣翻譯史研究的四項原則:

  1.翻譯史研究應解釋為何某些翻譯齣現在特定的時間地點,也就是應該要解釋其社會成因。

  2.翻譯史研究的對象不是翻譯文本、情境脈絡或語言特徵,而是唯一能構成社會成因的譯者本人,以及譯者周遭的其他人士(如客戶、贊助者、讀者),纔能讓我們瞭解究竟翻譯為何齣現在這個時間地點。

  3.承上,翻譯史研究便應以譯者居住及生活的大環境為中心,也就是目標語文化,而非來源語文化。

  4.我們之所以要寫翻譯史,是為瞭錶達、討論或解決實際的問題。

  皮姆也提到,翻譯史當然要釐清「什麼時候、誰、從什麼語言、翻譯瞭什麼、為瞭誰」這些他所謂的「考古研究」,但更重要的還在於史料的解釋:為什麼在這個時候翻譯(或不翻譯)什麼?為什麼是這些人來翻譯?翻譯(或不翻譯)實際的影響是什麼?是創新還是保守?

  這本選集就是秉持著這樣的齣發點。雖然每位作者的研究領域不同,遵循的研究範式也不盡相同,但每一篇論文都在迴答皮姆提齣的問題。

圖書試讀

「文體」與「國體」:日本文學在日治時期颱灣漢語文言小說中的跨界行旅、文化翻譯與書寫錯置/黃美娥

前言


迴顧颱灣小說發展史,日治時代是主要的奠基時期,在此一階段,倘就颱灣文人創作而言,漢語文言小說最早齣現,其後雖有漢語白話、日文作品,乃至颱灣話文小說的競爭與挑戰,但漢語文言小說卻始終占有一席之地。

不過關於漢語文言小說,早在大正時期「新舊文學論戰」乍起,張梗就曾發錶〈討論舊小說的改革問題〉一文,對於漢語文言書寫的「舊小說」進行抨擊。他不僅貶抑這些多半刊登在新聞紙上的文言小說的價值,並指摘此類小說的書寫不外乎「妖精鬼怪」、「飛簷走壁」、「纔子佳人」、「封王掛帥」,隱含高度「程式化」的通俗情節,或隻是不斷重復誌怪、武俠、言情、曆史類型的單調創作模式(張梗,1924);然而,事實是,這些被視為通俗而不入流的「舊小說」,無論在遭逢張梗的強烈指責,或麵對1920年代白話嚴肅小說的蔚然興起,在1930、1940年代的《三六九小報》,以及《風月》、《風月報》、《南方》等報刊中,依然還有另一波寫作的高潮在持續著。

且,如果吾人進一步重探這些時人眼中屬於「舊派」的漢語文言小說,將會驚訝發現,由於日治時代的颱灣正處於一個全球化下的新興文化場域,故這些以文言文為載體的小說,在寫作上不乏受到世界文學的刺激與影響,從而齣現瞭「從東亞到西方」各式文本、文類、文化的跨界移植進入颱灣小說界的現象,最終甚至有瞭形形色色的生産與再製,而彆具意義。例如:李逸濤改寫瞭朝鮮名著〈春香傳〉,魏清德〈還珠記〉針對英國柯南道爾〈綠玉冠探案〉予以改造(王品涵,2017,頁65-83);而中國《西遊記》、《聊齋誌異》、《封神演義》諸書,在颱灣也有模擬續衍之作,如洪鐵濤〈新西遊記補〉、〈續聊齋〉係列,以及許丙丁〈小封神〉等(阮淑雅,2010)。當然,由於殖民統治之故,日本文學也被大量傳播來颱,卒而成為颱灣漢文小說的重要養分與淵源,箇中情形頗堪玩味。

用户评价

评分

《颱灣翻譯史:殖民、國族與認同》這本書,通過一個我從未深入思考過的角度——翻譯,為我打開瞭一扇理解“認同”的全新大門。我過去對認同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民族、地域、階級等宏觀層麵上,但這本書將認同的生成與消解,與具體的翻譯實踐緊密地聯係起來。在殖民語境下,翻譯不僅僅是語言的傳遞,它更是文化的殖民與被殖民,是權力關係的體現。我看到,被翻譯過來的書籍、文學作品、甚至是日常用品的說明,都蘊含著特定的文化價值和生活方式,它們試圖在颱灣社會中紮根,並擠壓原有的文化空間。而反過來,那些試圖保留或重塑在地認同的力量,也同樣需要藉助翻譯。他們可能翻譯外來的思想來對抗殖民者,也可能翻譯自身的文化來爭取國際的理解。這種雙嚮的、充滿張力的翻譯過程,正是“認同”在曆史長河中不斷被協商、被構建、被修正的生動寫照。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認同並非一成不變,它是在具體的社會互動和文化交流中,通過無數次“翻譯”的嘗試與碰撞而逐漸形成的。

评分

我最近讀瞭一本名為《颱灣翻譯史:殖民、國族與認同》的書,雖然我還沒有來得及細細品味其中的每一個章節,但它所勾勒齣的宏大敘事和深刻洞見已經深深吸引瞭我。首先,這本書對於“翻譯”這個概念的理解,就遠遠超齣瞭我原本的認知。我一直以為翻譯不過是語言的轉換,是將一種文字的內容用另一種文字錶達齣來,但《颱灣翻譯史》卻將翻譯置於一個更為廣闊的曆史和社會語境之中。它不僅僅是文字的傳遞,更是思想的碰撞、文化的交流,甚至是權力的運作。書的開篇,通過對殖民時期翻譯活動的梳理,我看到瞭語言是如何被用作一種統治工具,外來政權如何通過翻譯來構建自身的閤法性,同時又如何壓製和重塑原有的在地文化。那些被翻譯過來的法律條文、行政命令、教育文本,無一不滲透著殖民者的意識形態,深刻地影響著颱灣社會的方方麵麵。而抵抗,也同樣通過翻譯得以發生,那些被壓抑的聲音,如何在翻譯的縫隙中尋找齣口,如何藉助他者的語言來錶達自身的訴求,這部分內容讓我思考瞭很久。殖民曆史的復雜性,在翻譯這個視角下被展現得淋灕盡緻,也讓我對颱灣近現代史有瞭全新的認識。

评分

這本書最令我著迷的一點,在於它對“國族”概念如何在翻譯實踐中被塑造和協商的細緻描摹。在殖民統治下,原有的身份認同被動搖,新的國族意識形態通過翻譯的介質被引入和推廣。我讀到書中關於教育文本翻譯的章節,感到非常震撼。那些教科書,是如何選取、編排、再翻譯的?它們所傳遞的“曆史”、“文化”、“國民身份”,究竟是基於怎樣的考量?它們又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颱灣人,讓他們內化某種特定的國族敘事?而與此同時,書中也展現瞭翻譯在構建“颱灣人”這一主體意識過程中的作用。在與不同外部力量(例如日本、國民黨政權、甚至後來的全球化思潮)的互動中,翻譯如何成為一種辯護、一種抵抗、一種自我定義的方式?它不再是單純的語言轉換,而是文化主體性的確立,是“我們”與“他們”之間界限的劃定與重塑。這種關於國族身份的動態構建過程,在翻譯的視角下顯得尤為生動和深刻,讓我對“我是誰”這個永恒的問題有瞭更豐富的理解。

评分

讀完《颱灣翻譯史:殖民、國族與認同》的某些章節,我開始重新審視“認同”這個詞的含義。過去,我常常將認同簡單地理解為一種歸屬感,但這本書卻揭示瞭認同的生成過程是多麼地復雜和多元。在殖民統治下,颱灣社會經曆瞭深刻的文化衝擊和身份重塑,而翻譯正是這一過程中的關鍵媒介。書中所探討的,不僅僅是簡單的語言轉換,更是不同文化、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碰撞與融閤。我看到瞭翻譯如何被用來推廣殖民者的價值觀,如何影響人們對自身曆史和文化的認知。但同時,我也看到瞭翻譯如何成為抵抗的武器,如何幫助人們在異質文化中尋找自我,並構建一種新的、屬於自己的認同。例如,對於一些被壓抑的聲音,翻譯提供瞭一個錶達的齣口;對於一些被邊緣化的文化,翻譯又可能成為將其帶入主流的橋梁。這種認同的流動性、不確定性以及在翻譯中的協商過程,都讓我對“我是誰”這個問題有瞭更深刻的思考。

评分

這本書在探討“殖民”對颱灣社會的影響時,視角非常獨特。我之前閱讀颱灣史,多半關注政治、經濟或社會運動的宏大敘事,但《颱灣翻譯史:殖民、國族與認同》卻將目光聚焦在“翻譯”這一看似微小的細節上。書中細緻地描繪瞭在殖民統治時期,翻譯如何成為一種重要的文化控製和思想滲透的工具。例如,殖民者如何選擇性地翻譯某些西方的思想,以便更好地統治颱灣;又如何通過翻譯的教育文本,來塑造颱灣民眾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翻譯文本如何影響人們對“現代性”和“文明”的理解的部分感到印象深刻。那些被翻譯過來的概念,如“進步”、“效率”、“科學”,是如何被灌輸,又如何被接受或抵製的?這種語言上的“翻譯”,背後其實是意識形態的傳遞和文化的重塑。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殖民主義的精細化運作,以及翻譯在其中所扮演的微妙而關鍵的角色,它不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文明的交鋒和思想的角力。

评分

這本書對“殖民”這一曆史階段的解讀,著實讓我眼前一亮。我過去閱讀颱灣史,多半會聚焦在政治或經濟的壓迫上,但《颱灣翻譯史:殖民、國族與認同》卻將“翻譯”這樣一個看似微小的文化現象,提升到瞭解讀殖民影響的核心地位。書中細緻地闡述瞭殖民者如何通過翻譯來推行其語言、法律、教育體係,如何利用翻譯來構建其統治的正當性,以及如何影響颱灣民眾的思想和認知。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翻譯”如何成為一種文化侵略和同化工具的分析感到深刻。但同時,我也看到瞭翻譯在其中所包含的抵抗的張力。被殖民者如何通過學習、模仿、甚至挪用翻譯,來尋找自身的生存空間和反抗的可能。這種雙嚮的、充滿博弈的翻譯過程,讓殖民曆史的敘事更加立體和 nuanced,不再是簡單的“施”與“受”,而是復雜的互動與協商。

评分

我非常欣賞這本書對“認同”這一概念的深度挖掘,尤其是它如何將“翻譯”作為理解認同形成過程的關鍵。我過去對於颱灣的身份認同,總覺得有些模糊和糾結,但這本書通過梳理翻譯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讓我看到瞭這種認同的動態性和復雜性。在殖民時期,翻譯是文化碰撞的産物,它既可能帶來外來的影響,也可能被用來錶達原有的文化。而在不同的政治環境下,翻譯又被賦予瞭不同的使命,例如在強化某種“中國”認同,或者在探索“颱灣”自身的獨特性時,翻譯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認同不是憑空産生的,它是在不斷的語言實踐、文化交流和政治博弈中,通過無數次的“翻譯”——無論是文字上的,還是文化上的——而逐漸形成的。它是一種動態的、協商的、充滿張力的過程。

评分

《颱灣翻譯史:殖民、國族與認同》一書,在探討“國族”概念時,其對翻譯在構建和維護國族認同中的作用的分析,令人耳目一新。我原本以為國族概念是天然形成的,但這本書卻揭示瞭它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語言的實踐,特彆是翻譯,而被不斷建構和塑造的。在殖民時期,統治者通過翻譯引入其國族意識形態,試圖同化被殖民者。而另一方麵,被殖民者也可能通過翻譯來學習和藉鑒,以尋求自身民族的解放和獨立。遷颱之後,翻譯在中國語境下的定位,以及如何承載不同的政治訴求,也展現瞭國族認同的復雜性和變動性。書中對不同時期、不同政治立場下的翻譯實踐的梳理,讓我看到,翻譯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思想的傳遞、文化的融閤、乃至政治權力的較量。它在塑造人們對“國傢”和“民族”的認知方麵,扮演著一個極其重要但又常常被忽視的角色。

评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之一,在於它如何通過“翻譯”這個視角,去解讀颱灣的“殖民”曆史。我之前閱讀相關書籍,多半關注政治層麵的殖民統治,但《颱灣翻譯史:殖民、國族與認同》卻將目光聚焦在更為細緻的文化層麵,而翻譯無疑是其中最關鍵的環節。書中描繪瞭殖民者如何利用翻譯來構建其統治的正當性,如何通過翻譯的教育、法律、文化文本來滲透其意識形態。我看到瞭那些被翻譯過來的西方概念,如何被引入颱灣,並深刻地影響瞭颱灣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但同時,我也看到瞭被殖民者如何在這種翻譯的互動中,發展齣自身的抵抗策略。他們可能選擇性地接受某些翻譯,也可能在翻譯中融入自身的文化元素,甚至利用翻譯來爭取國際的關注和支持。這種翻譯的雙嚮性,以及它所蘊含的權力關係,讓殖民曆史不再是單嚮的壓迫,而是一個更為復雜和動態的互動過程,讓我對殖民的深遠影響有瞭更全麵的理解。

评分

我必須說,《颱灣翻譯史:殖民、國族與認同》這本書對“國族”概念的剖析,令我大開眼界。我一直以為國族概念是天然的、固定的,但通過這本書,我纔意識到,國族身份的構建是一個多麼復雜且充滿博弈的過程,而翻譯在其中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殖民時期,外來的統治者往往需要通過翻譯來推廣其國族認同,將自己的語言、曆史、文化強加於被殖民者。書中對這一過程的描寫,讓我看到瞭語言的權力,以及翻譯如何成為這種權力的執行者。但同時,我也看到瞭在翻譯的縫隙中,被殖民者如何利用翻譯來錶達自己的訴求,如何尋找構建自身國族認同的可能。尤其是在國民黨遷颱之後,翻譯又承擔瞭新的使命,如何在不同的政治語境下,構建或維護某種特定的“中華民族”認同,又如何在麵對全球化浪潮時,重新思考“颱灣”自身的國族定位?這本書讓我深刻理解到,國族並非是單一的、靜止的,而是通過不斷的語言實踐和文化互動,在翻譯的動態過程中被反復協商和定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