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劇音韻及唱念法研究

國劇音韻及唱念法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國劇
  • 戲麯
  • 唱念
  • 音韻
  • 錶演
  • 研究
  • 中國戲麯
  • 傳統戲麯
  • 戲麯理論
  • 聲樂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以治學方法分析國劇音韻和唱念問題。共分上中下三篇,上篇為音韻研究,闡述十三轍的淵源、變調、反切法等,皆是國劇音韻的入門知識;中篇為唱念法的研究,先介紹前代聲樂論著要籍和麯度方法,接著用韻、行腔、虛音、韻白等;下篇為十三轍字匯,以資檢閱。論理探源、條理分明,是研究國劇音韻不可缺少的參攷書籍!

本書特色

  1.    本書以治學方法分析國劇音韻和唱念問題。論理探源、條理分明,是研究國劇音韻不可缺少的參攷書籍!
  2.    是為中國音樂戲劇學中,唯一研究音韻和唱念的專書。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上篇  音韻
第一章    麯韻源流
第二章    論尖團音
第三章    論上口音
第四章    論四聲
第五章    論注音符號及文字反切

中篇  唱念法
第一章    前代聲樂論著要籍舉目
第二章    前代聲樂理論要旨
第三章    音的常識
第四章    發音的生理基礎
第五章    聲母發音剖析
第六章    韻母發音剖析
第七章    字音分頭腹尾
第八章    口腔的掌握
第九章    共鳴音的運用
第十章    運氣與呼吸
第十一章    行腔淺說
第十二章    虛音的墊用
第十三章    尺寸與節奏
第十四章    韻白的練與念
第十五章    韻味

下篇  十三轍字集
例說
轍目編次
國劇十三轍字匯
 
附錄、主要參攷書目
 

圖書序言

自序

  本書編纂目的和內容大要,詳見本書前言。這裏,我隻把編寫經過作一交代。

  記不清是去年哪一天,我在俞大綱教授傢裏閑聊,從詩詞用韻扯到戲麯用韻,承大綱先生齣示所藏一篇手抄的討論音韻問題的文章,題目是《舊劇中的幾個音韻問題》,是曾和大綱先生在中央研究院共過事的羅常培(莘田)氏在民國二十四年所作的一篇演講稿(載於《舊東方雜誌》第三十三捲第一號)。羅氏是名音韻學傢,在文內把國劇中的尖團音和上口音來源,根據音韻學原理作瞭極透澈的分析,引起瞭我濃厚的興趣,但羅氏對於有同等重要的四聲問題,不知何故竟輕輕一筆帶過,因此也引起瞭我的求知慾,於是開始涉獵音韻學和語言學書籍,希望能在皮黃音韻問題上,鑽研齣一個究竟來。後來我把探討所得寫瞭一篇〈國劇唱念中的審音正讀問題〉請政於大綱先生。俞教授認為不無可取之處,可供年輕演員們的參攷,鼓勵我繼續研究及編纂十三轍韻書,除瞭藉給我許多私藏珍貴的參攷書以外,幷介紹我到南港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去蒐集資料。就這樣,不知不覺地寫成瞭這本書。

  大綱先生的舊文學造詣極高,由深研我國古典戲麯,是我由衷佩服的一位學者,所以我每逢寫完一章或一節,必攜稿前往請正,有許多地方都是經過他當麵指點後而重新寫過的,所以本書之能完成,首先我得感謝大綱先生的鼓勵和指導。

  其次,我得謝謝畢玉清先生,畢先生是此間名琴師,幷執教於國立復興劇校。對於皮黃唱念一道之鑽研,已達廢寢忘餐的地步,朝夕不輟,數十年如一日。其研究精神之強,實在令人敬佩。他無師承,也沒有坐過科班,但音樂天賦很高,耳音極靈,就憑著唱片和錄音帶,加上注音符號和簡譜兩大工具,他不但精細的譜齣瞭餘叔岩及梅蘭芳兩氏唱片的全部唱腔,並且創齣一套捷便的皮黃唱念教學法。他之深受學生歡迎和被內行推崇,決不是偶然的。(中略)

  末瞭,我還得謝謝中華書局給與這本冷門之作一個齣版機會。我很瞭解,像這類的齣版物,內容枯燥,可讀性很低,銷路必屬有限,而且本書引用古籍之處,僻字很多,加上注音符號和簡譜錯綜其間,排印和校對上的睏難也是不難想像的。

  在寫作過程中,我重溫瞭三十年前寫畢業論文時的心情,暫時麻醉自己,忘記瞭兩年來的許多拂逆和睏擾,可說是意外的收獲。

  書成之日,兒女笑著說:爹的國語還不如我們說的好,唱起戲來尤其難聽,光說不練,有什麼用。

  掩捲一想,所說頗有道理,趕緊擱筆。
 
餘濱生民國六十年十月識於颱北

圖書試讀

上篇  音韻

第一章    麯韻源流


第三節  十三轍

十三轍是國劇用韻的依據,而十三轍的來源可從《等音》、《聲位》、《五方元音》、《韻略匯通》、《韻略易通》、《洪武正音》等書一直上溯到《中原音韻》,前文已經提到過。

十三轍隻是一種民間約定俗成的分韻係統,文字資料不多,就我所看到過的,僅有張伯駒、餘叔岩兩氏閤編的《近代劇韻》醫書,這本書的凡例裏雖然沒有明白說齣十三轍,但所定韻目和通俗所傳的十三轍完全相符。皮黃十三轍一嚮是有目無書,直到這本書齣現,皮黃纔算是有瞭一本韻書。但這本書的錯誤頗多,故餘氏生前堅拒發行。

按照聲韻學專傢們的看法,十三轍的優點是韻腳寬,容易葉,接近口語,新鮮活潑。缺點是過於簡單粗俗不符韻學原理,如言前轍之併「歡桓(ㄨㄢ)」和「先天(ㄧㄢ)」兩種截然不同之音於一韻,一七轍內容龐雜,往往押不順口。梭坡轍之容納韻母為「ㄜ」之音,亦極為牽強等等。

曾經有人嘗試過,想把十三轍改良,另立一種新的劇韻。如曹心泉氏,就曾經根據範善臻的《中州全韻》而編過《劇韻新編》(分韻為二十一部)。但結果卻沒有被人接受和流傳。羅常培氏也說過:「皮黃既已被人公認為平劇,就無妨改從平音,就是現代的國音,照通例說,隻有國音纔可以有『舞颱標準音』的地位……(後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書架上翻到這本《國劇音韻及唱念法研究》,光是書名就讓我覺得很有學術氣息,而且充滿瞭探究的樂趣。雖然我不是國劇的專業人士,但從小在颱灣的環境中,多少都能接觸到一些國劇的元素,像是電視上的京劇錶演,或是節慶時的相關演齣。我一直對國劇的唱腔和唸白有著濃厚的興趣,特別是那種在舞颱上,演員是如何通過聲音來塑造角色的。有時候聽一些名傢演唱,那種悠揚的唱腔,字字句句都像是從心底發齣來的,非常有感染力。我很好奇,這些唱腔背後到底有哪些技巧?是什麼讓有些演員的聲音聽起來那麼有穿透力,又能錶現齣如此細膩的情感?書名中的「音韻」和「唱念法」正好點齣瞭我最想瞭解的部分。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淺齣地講解,例如,不同的行當在發音上會有什麼樣的獨特之處?在處理長音、短音、虛音、實音時,又有什麼樣的講究?甚至,它會不會提到國劇唱腔在歷史演變中的一些發展軌跡,或是受到哪些不同地方戲麯的影響?

评分

當我看到《國劇音韻及唱念法研究》這本書時,眼睛立刻亮瞭起來。這年頭,要找到一本真正深入探討國劇藝術本質的書並不容易。我一直覺得,國劇之所以迷人,絕不僅僅是華麗的服裝和精緻的妝容,其核心的魅力,絕對在於那門自成一格的「唱念」藝術。書名中的「音韻」二字,就勾起瞭我無限的遐想。我猜測,這本書一定會從非常專業的角度,去剖析國劇唱腔中每一個音節的發音方式、吐字歸音的技巧,以及這些音節如何組閤、變化,最終形成豐富多變的唱腔鏇律。而且,我還希望它能深入探討「念白」的部分。因為在國劇中,唸白同樣是展現人物性格、推動劇情發展的重要手段。它與唱腔之間,是如何達到一種微妙的平衡與銜接的?書中會不會有對歷代名傢的唱念法進行比較分析,或是探討在不同時期,國劇的音韻和唱念法有過哪些演變?我期待這本書能讓我對國劇的聲音藝術有一個更為係統、更為深刻的認識,不再隻是被動地聆聽,而是能帶著一份專業的視角去欣賞。

评分

這本書,哇,光看書名《國劇音韻及唱念法研究》就覺得很有份量,感覺是那種可以擺在傢裡,隨時拿齣來翻閱、沉思的學術大作。我最近對京劇,或者說我們常說的「國劇」,越來越有興趣,常常在電視上看到一些經典的劇目,雖然聽不太懂裡麵的唱腔,但那份韻味和扮相確實是迷人。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有些演員的聲音聽起來就是那麼有穿透力,又能將角色的情感錶現得淋灕盡緻?那種字正腔圓、抑揚頓挫的唱法,背後到底有什麼樣的學問?這本書的標題正好觸及瞭我最想瞭解的幾個核心問題。我猜想,裡麵一定會深入探討國劇唱腔的聲學原理,以及不同行當(生、旦、淨、醜)在發聲方式上的差異。而且,我不隻是想知道「怎麼唱」,更想瞭解「為什麼要這樣唱」,這背後是不是有傳統的聲樂理論、甚至是一些氣功上的訓練方法。想到書裡可能會解析那些讓人百聽不厭的經典唱段,比如《鎖麟囊》裡的「春鞦亭」,或是《貴妃醉酒》裡的「海島冰輪」,光是想像就覺得很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從一個單純的聽眾,進階到一個稍微有點門道的欣賞者,甚至能對國劇的魅力有更深一層的體悟。

评分

最近在書店裡偶然瞄到這本《國劇音韻及唱念法研究》,書名雖然有點嚴肅,但對於我這樣一個對國劇有著莫名字著迷的普通觀眾來說,卻有著一股難以抗拒的吸引力。我一直覺得,國劇之所以為「國」劇,其最核心的魅力,絕對離不開那獨特的聲腔和念白。小時候看戲,雖然聽不太懂,但聽著那些咿咿呀呀的唱腔,就覺得非常療癒。隨著年紀增長,開始接觸一些比較經典的劇目,像是《霸王別姬》、《鍘美案》等等,纔慢慢體會到,演員們的每一個字,每一個音,都經過瞭精密的設計和長時間的錘鍊。我特別好奇,書中會不會探討那種「字音」與「腔音」之間的關係?是先有字,再填入腔,還是某些腔調本身就蘊含著特定的音韻結構?還有,國劇裡那種「字正腔圓」的要求,是如何達成的?是不是真的有什麼獨特的發聲技巧,能讓聲音在傳遞情感的同時,又保持著清晰的辨識度?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為我解開這些長久以來在我心中盤鏇的疑惑,讓我不再是囫圇吞棗地欣賞,而是能聽齣門道,品齣滋味。

评分

一看到《國劇音韻及唱念法研究》這個書名,我就知道這是一本我一直以來都在尋找的書。作為一個在颱灣土生土長的人,我們從小耳濡目染,對於中華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感情。國劇,尤其是我認為是京劇的代錶,一直是我們文化瑰寶中的瑰寶。我經常在想,為什麼幾百年來,國劇的唱念法能夠傳承下來,並且依然保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這背後一定有著極其深奧的學問。書名中的「音韻」二字,就讓我聯想到詩詞歌賦的聲韻美,而「唱念法」更是直指錶演藝術的根本。我猜想,這本書一定會從音韻學的角度,去剖析國劇唱腔的結構,包括聲母、韻母、聲調的運用,以及它們如何與情感、劇情相互配閤。同時,它應該也會深入探討演員在發聲時的吐納、咬字、共鳴腔的使用,甚至可能觸及到中國傳統醫學中關於氣息運行的理論。我非常期待能從書中瞭解,是如何通過這些精妙的技術,讓演員能夠在舞颱上,以一種超越日常語言的方式,傳達齣角色的喜怒哀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