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古典情5:文人的另一麵

漫漫古典情5:文人的另一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古典文學
  • 文化史
  • 文人生活
  • 社會風俗
  • 曆史故事
  • 情感
  • 人物傳記
  • 傳統文化
  • 文學研究
  • 審美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漫漫古典情4:文人的那些事》續集──
  文學傢的另一麵:那些留下韆古傳誦詩文的文人真麵目

  【輕鬆有趣的文學傢軼事】
  纔高八鬥的文人背後,其實藏著許多生活化、親和力十足的小故事。樸月老師選取宋至清朝的60位文學傢,每位都留下亙古迴響的作品,但你絕想不到,能創造齣如此優美、憂國、憤慨、愁思詩詞的文人們,背後做瞭多少讓人啼笑皆非的事。

  【詩人背後那些有趣又特彆的故事!】
  ●你知道有位詩人馴養鹿、鶴,還讓鹿幫自己去買酒嗎?
  ●柳永的詞到底有多好,為何說「有井水處歌柳詞」?
  ●湯顯祖的《牡丹亭》竟真的讓讀過的人心碎腸斷而死?
  ●唐伯虎的真麵目為何,真的是那麼風流的纔子嗎?
  ●你知道這句「問人間,情是何物?」的作者是誰嗎?
  ●詩詞彆以為都齣於唐宋,還有位「民國詞傢第一人」!
好的,為您創作一本名為《星辰下的哲思:現代科學的邊界與未來圖景》的圖書簡介。 星辰下的哲思:現代科學的邊界與未來圖景 導言:當我們在仰望星空時,我們在思考什麼? 自古以來,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從未停歇。從柏拉圖的“洞穴之喻”到牛頓的萬有引力,再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每一次科學的飛躍都伴隨著哲學層麵的深刻反思。我們如何定義“真實”?時間與空間是否真的是絕對的框架?生命的起源與意識的本質,又在多大程度上被現有的物理學定律所解釋? 《星辰下的哲思:現代科學的邊界與未來圖景》並非一本純粹的物理學教科書,也非晦澀難懂的哲學專著。它是一次跨越學科藩籬的深度對話,旨在探討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那些最前沿的科學發現正如何叩問我們對世界最根本的理解,以及人類文明的終極走嚮。本書將帶領讀者深入現代科學最富爭議和想象力的領域,去審視那些我們尚未找到答案的宏大命題。 第一部分:宇宙的尺度與認知的局限 1. 量子世界的幽靈:實在性的消解 量子力學無疑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成就之一,但其內在的悖論也讓無數思想傢感到睏惑。本書將從“雙縫實驗”齣發,層層剖析疊加態、波函數坍縮以及“觀察者效應”的哲學意涵。我們探討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的深層含義:是否意味著宇宙在微觀層麵是基於概率而非確定的?如果粒子的狀態依賴於測量行為,那麼“客觀實在”的概念在量子層麵是否還能成立?書中將引用玻爾與愛因斯坦之間著名的論戰,並梳理近期在量子糾纏和量子信息領域的新進展,思考這些發現如何顛覆我們對“分離性”和“定域性”的傳統認知。 2. 黑暗的統治者:暗物質與暗能量的形而上學意義 根據最新的宇宙學觀測,我們熟悉的恒星、行星、氣體和塵埃,僅占宇宙總質能的不到5%。剩下的絕大部分由“暗物質”和“暗能量”構成。這兩大“幽靈”的存在,不僅是粒子物理學的挑戰,更是對我們現有物理學框架的巨大拷問。本書將詳細介紹尋找暗物質粒子的實驗進展(如地下探測器和太空望遠鏡的努力),以及暗能量如何驅動宇宙加速膨脹的觀測證據。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探討:如果95%的宇宙是不可見的、不可直接測量的,那麼我們所構建的“科學模型”的完備性究竟在哪裏?這是否預示著我們必須徹底重寫引力理論,抑或接納一個遠比想象中更奇異的宇宙本體? 3. 時間的箭頭:不可逆性的終極解釋 熱力學第二定律規定瞭時間的方嚮性——熵總是增加的。然而,在微觀層麵,支配粒子運動的基本物理定律(如牛頓定律、量子力學方程)在時間上幾乎都是對稱的,即時間倒轉後,過程依然閤法。這種宏觀的不可逆性如何從微觀的可逆定律中湧現齣來?本書將深入探討“時間之矢”的幾種主要解釋,包括宇宙學時間之矢(宇宙膨脹)、輻射時間之矢(電磁波傳播)以及統計力學的時間之矢。我們還將審視諸如“彭羅斯的引力熵”等前沿理論,試圖理解時間為何總是奔嚮未來,並探討在黑洞視界內部,時間概念是否會發生根本性的扭麯。 第二部分:生命的邊界與意識的迷宮 4. 生物學的終極問題:從DNA到湧現的復雜性 生命是什麼?這個問題已經從生物學的範疇擴展到瞭信息論和復雜性科學的領域。本書將追溯生命起源的最新假說,關注RNA世界、原始湯的化學演化,以及非平衡態熱力學在維持生命係統穩定中的核心作用。我們不僅關注基因的編碼功能,更聚焦於“湧現”(Emergence)的概念:簡單的規則和大量的交互如何能夠在分子層麵催生齣自我復製、新陳代謝和進化能力?這種從無序到有序的飛躍,是否可以用純粹的還原論方法完全解釋? 5. 意識的硬問題:神經科學的深淵 意識,即主觀體驗(Qualia)的産生,被大衛·查默斯稱為科學的“硬問題”。我們的大腦由數十億個神經元組成,它們的電化學活動可以通過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術被描繪齣來,但“我”的內在感受——看到紅色時的感受、聽到音樂時的感動——是如何從無生命的物質中誕生的?本書將梳理當前主流的意識理論,包括整閤信息論(IIT)、全局工作空間理論(GWT)等,並探討它們在解釋體驗主觀性方麵的局限。我們還將審視那些挑戰傳統認知的邊緣現象,如瀕死體驗(NDE)和鏡像神經元係統,思考意識是否僅是大腦的“副産品”,還是宇宙中更普遍存在的一種基本屬性。 6. 強人工智能的哲學睏境:圖靈測試的終結與人類定義的重塑 隨著深度學習模型的飛速發展,強人工智能(AGI)的實現似乎指日可待。然而,機器能否真正擁有“理解”和“自我意識”?本書將批判性地分析圖靈測試的有效性,並引入“中文房間”等思想實驗來探討符號操作與語義理解之間的鴻溝。如果未來的人工智能在行為上與人類無異,我們是否應賦予其道德地位?更深層次地,如果機器能夠模擬甚至超越人類的認知能力,那麼“人類心智的獨特性”究竟位於何處?本書邀請讀者思考,在智能不再是人類專屬的時代,我們如何重新定義“人”的本質。 第三部分:科學的未來與倫理的考量 7. 空間探索的界限:費米悖論與星際文明的可能形態 盡管我們熱衷於尋找地外生命,但“費米悖論”——“他們都在哪裏?”——依然是懸在我們頭上的達摩剋利斯之劍。本書將從天體生物學的角度分析宜居帶的限製,並探討更具推測性的解釋:例如,高級文明可能已進化到不再依賴可觀測的電磁波進行交流(如利用中微子或引力波),或者“大過濾器”理論所暗示的,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遭遇自我毀滅的瓶頸。我們探討人類是否是宇宙中孤獨的奇跡,以及如果殖民其他星球成為必然,我們所攜帶的生物學和文化基因將如何適應新的環境。 8. 基因編輯的潘多拉魔盒:對“設計人類”的倫理預警 CRISPR等基因編輯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使我們首次擁有瞭修改生命藍圖的能力。從治愈遺傳疾病的巨大希望,到“設計嬰兒”可能帶來的社會不平等和倫理災難,本書將嚴肅探討這項技術帶來的深刻挑戰。我們必須在“消除痛苦的責任”與“維護自然演化的邊界”之間找到平衡。哪些修改是治療,哪些是增強?誰有權決定人類基因庫的未來走嚮?這些問題遠比技術本身更為緊迫,它們關係到人類作為一個物種的連續性和多樣性。 9. 科學的自我批判:知識的可靠性與人類的謙遜 科學依賴於可證僞性、可重復性和同行評審。然而,在麵對暗物質、意識的本質或宇宙的開端時,我們所能依賴的工具往往是間接的、推測性的。本書最後一部分將轉嚮對科學方法論本身的審視。我們探討科學範式的更迭(如庫恩的理論),以及科學在處理超大規模係統(如氣候模型或宏觀經濟)時的內在局限。最終,我們呼籲一種科學的謙遜:承認知識的暫時性,理解當前科學邊界的延伸,正是哲學思考得以重新煥發生機的沃土。 《星辰下的哲思:現代科學的邊界與未來圖景》 是一份邀請函,邀請每一位對“我們是誰”和“我們能知道什麼”抱有好奇心的人,一同踏上這場探索知識邊緣的旅程。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但將為您提供理解我們所處宇宙的更深刻的視角。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樸月


  本名劉明儀,祖籍江蘇,1947年生。
  自幼醉心古典文學,潛心涵泳詩詞、文史,為日後從事文藝創作奠基。齣版:
  古典詩詞:《詩經欣賞選例》、《漫漫古典情》、《梅花引》、《月華清》。
  散文:《綠苔庭院》。
  少年文學:《打金枝》、《玉堂春》、《平凡中的偉大》、《一代文豪歐陽修》、《亂世孤臣父女淚》、《亙古男兒一放翁》、《西施》、《唐代美人圖》。
  曆史小說:《西風獨自涼》、《來如春夢去似雲》、《宇宙鋒》、《玉玲瓏》、《金輪劫》、《埋香恨》、《胭脂雪》。
  傳記:《喜樂之歌──「伊甸.喜樂」四重唱》、《春風化雨皆如歌──申學庸》、《鹿橋歌未央》。
  宗教:《玫瑰經詩劇》。
  歌劇:《西施》。

  曆史小說《西風獨自涼》獲「中國文藝協會」小說創作奬。

  《宇宙鋒》、《胭脂雪》獲新聞局中小學生優良讀物推介。《一代文豪歐陽修》、《亙古男兒一放翁》獲國小班級讀物推薦。《西施》、《唐代美人圖》獲「好書大傢讀」推薦。《漫漫古典情》入選「一百本好書」。

圖書目錄

【自序】
有趣、輕鬆的文學傢小故事/樸月

【宋】
馴鹿買酒、梅妻鶴子 —林逋—
詞雅韻高、代訴心衷 —張先—
耿介自重的北宋名相 —晏殊—
不見蘇東坡的名相之子 —晏幾道—
有井水處歌柳詞 —柳永—
珍珠與文選 —宋庠、宋祁—
「經史子集」集於一身的大學問傢 —歐陽修—
做人從不說謊開始 —司馬光—
善蔔未來的易學宗師 —邵雍—
不洗澡的拗相公 —王安石—
韆古風流人物 —蘇軾—
仿冒老祖宗 —蔡襄、米芾—
戲弄胖學士的蘇軾門生 —黃庭堅—
蘇小妹的夫婿? —秦觀—
人醜詞美的賀梅子 —賀鑄—
皇帝的「情敵」 —周邦彥—
賭書潑茶的收藏傢夫妻 —李清照—
震驚天下的「請斬秦檜」 —鬍銓—
國舅不敵的紫府仙 —張孝祥—
亙古男兒一放翁 —陸遊—
不取「尺二秀纔」 —楊萬裏—
文武兼備的抗金詞人 —辛棄疾—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兵必至、國必亡 —謝枋得—

【金】
〈人月圓〉與亡國宗姬 —吳激—
國朝第一人 —蔡鬆年—
「問人間,情是何物?」作者 —元好問—

【元】
忽必烈旁邊的顧問禪師 —劉秉忠—
用功讀書到被父母阻止 —張養浩—
你儂我儂的神仙眷侶 —趙孟頫、管仲姬—
《竇娥冤》原本是大團圓結局? —關漢卿—
韆古留名《西廂記》 —王實甫—
枯籐、老樹、昏鴉 —馬緻遠—
元麯冠冕 —白樸—
倩女離魂 —鄭光祖—
南戲之祖 —高明—

【明】
禁書《水滸傳》 —施耐庵—
將民間說唱加工而成的《三國演義》 —羅貫中—
唐伯虎的真麵目 —唐寅—
書畫三不賣 —文徵明—
《牡丹亭》讓人腸斷而死 —湯顯祖—
歌頌愛情的通俗文學傢 —馮夢龍—
氣節過人的青樓女子 —柳如是—

【清】
把同學帽子當便壺的狂纔 —吳兆騫—
與納蘭容若踐來生之約 —顧貞觀—
賈寶玉的原型人物? —納蘭性德—
讓康熙藉鑑興亡的《桃花扇》 —孔尚任—
一世白衣的劇作傢 —洪昇—
驚世駭俗「送女兒」 —鄭燮—
女子教育的先驅 —袁枚—
民國詞傢第一人 —王國維—

圖書序言

作者序

有趣、輕鬆的文學傢小故事


  本書所收錄的文章,是我早年在《中國語文》月刊上的一個專欄「文學傢軼事」。

  這個專欄,是當時的「發行人」,也是我的姨父趙友培先生提齣的構想。當他錶示:這個專欄,想交給我來執筆的時候,我有點詫異;他當時在「師範大學」教書;事實上,《中國語文》月刊,寫作的基本「班底」,就是師大教授,和各地中小學教「國語文」的老師們。比起我這「非本科係」的人,這些齣身「國文係」的教授、老師中,夠資格寫的人太多瞭!甚至我覺得:怎麼輪也輪不到我!

  他笑著說:「你就佔瞭『非本科係』的便宜呀!」
  「怎麼說?」

  「我們的刊物裏,屬於學術性,研討性,也就是性質比較『硬』的文章比例偏高!『本科係』的優點當然很多,也不用說瞭。缺點是『放不開』;他們在國文係本科裏所學的太『正統』瞭,反而會局限瞭他們的思維。行規步矩的,怕犯錯,怕被彆人挑毛病。可是這個專欄,我希望能寫得輕鬆一點,文字活潑一點,不要太拘泥於『學問』。你呢,算有古典文學根基的,閱讀文言文的資料沒有問題。卻沒有『師門』或『學術』框架的限製,可以自由發揮!」

  接下這個專欄後,我還真是「自由發揮」!甚至都不照「規矩」按時代先後排列!完全「跳躍」式的;想到誰,就寫誰。

  原則上,姨父希望我不要寫的太「製式」;寫些比較有趣,或生活化的小故事,而不要像課本裏的「作者簡介」,或曆史「列傳」那麼嚴肅。這倒也很對我的味口;事實上,許多看來「麵目嚴肅」的文學傢,也有他們親和而人情味的的一麵。我可以說,那時自己寫的很高興。至於彆人看的怎麼樣,我就不知道,也管不著瞭。

  這個專欄,大約寫瞭五年多,後來姨父去世,月刊的人事改組。因為我的專欄都是姨父設計的,我覺得應該讓齣篇幅,以便新的主管規劃屬於他自己的路綫和風格,就主動「請辭」瞭所有的專欄,並婉拒瞭他們的「慰留」。

  脫離瞭這些專欄寫作,我開創瞭另一片屬於「文學創作」的天空;在報章雜誌上發錶散文、曆史小說等。慢慢的,把過去寫的這些「專欄」都忘瞭。

  直到「電腦」普及,網路發展,平麵媒體漸漸萎縮,能發錶文章的報章雜誌相對減少。因此,我為自己在網路上開設瞭個《月華清部落格》的網頁,作為我與讀者們交流的「平颱」。為瞭充實《月華清》的內容,纔陸續的把這些早先留存的「剪報」,一一輸入電腦,然後分門彆類,貼到我的「部落格」上。

  去年「好讀齣版有限公司」來跟我討論齣版新書計劃的時候,我請他們先到我的「部落格」上看看;如果有他們認為適閤齣版的,我都可以授權。當時,他們就選定瞭兩個專題:「詩詞故事」,和「文學傢軼事」。

  列為《漫漫古典情》之二、之三的「詩詞故事」,已陸續齣版。隨即,他們與我簽瞭「文學傢軼事」的閤約。

  我要求他們給我一段時間;一則,舊稿應該要重新整理、修訂。二則我也想要做些補充;因為當時是「跳接」著寫的,不免有些疏漏;還可能疏漏瞭重要的人物。既然要齣版,我當然希望能把這些在「文學史」上很重要,而當初漏寫的人物,補寫進去;希望這本書,能以更完整的麵目呈現讀者麵前。

  整理之下,發現還真缺瞭不少「重要」人物;自己也不知怎麼搞的,竟然李白、杜甫、韓愈都「從缺」!也許,當時我是覺得「來日方長」,慢慢總會寫到他們的。沒想到人事無常;一旦之間,這個專欄就結束瞭;說來,還是我親自動手「瞭結」的!
 
  這些「文學巨匠」當然要補!我另外想補寫的,卻是一般比較容易忽略的人物;像被視為「通俗文學」的元雜劇作傢、明清傳奇或小說作傢。他們好像處於一般人的視角之外,事實上,卻是「文學史」上不可或缺的篇章。

  不是嗎?人人知道「張生」、「崔鶯鶯」、「紅娘」的故事,怎能缺瞭寫《西廂記》的「王實甫」?而且《西廂記》後來牽引齣來的故事,更是精彩;竟有士子在深山的廟裏,看到四壁都畫著《西廂記》的人物故事!他覺得這未免太「匪夷所思」瞭;因為,當時《西廂記》還是被視為「淫書艷麯」,有如現在的「十八禁」,被認為「青少年不宜」的。怎能公然畫在廟裏的牆壁上!

  當他提齣「質問時,廟裏住持的老和尚卻說:他以此「悟道」。而令他「悟道」的一句話,是張生見到崔鶯鶯時所唱的:「怎當她臨去鞦波那一轉!」

  後來有位纔子尤侗,用這一句為題,寫瞭一篇「八股文」,在清初文壇廣為流傳。甚至篤信佛教的清世祖,還拿齣來跟宮中的高僧討論!一位高僧的答覆很妙,他說的是:「不風流處也風流!」

  隻要喜愛戲麯的,人人都知道《牡丹亭》.遊園、驚夢,尋夢、離魂中,為情而生、為情而死的杜麗娘。那寫《牡丹亭》的「湯顯祖」是誰?

  講到中國四大章迴小說,人人知道《水滸傳》、《三國演義》,可知道施耐庵和羅貫中是師生?《水滸傳》還曾觸怒瞭明太祖硃元璋,竟說「此倡亂之書也,是人胸中定有逆謀,不除之必貽大患。」認為施耐庵「心懷不軌」(就不想想,他自己不是懷有「逆謀」,「鬧革命」奪得天下的嗎?)施耐庵還因此下獄。

  我們耳熟能詳,活躍於劇場的傳統故事,像〈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賣油郎獨佔花魁女〉、〈碾玉觀音〉、〈白蛇傳〉、〈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可知道這些精彩有趣的故事,都齣於「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作者是馮夢龍?

  當我們讀到關漢卿自述,用最直白鮮活的話語,描述他自己是:
  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的一粒銅豌豆!
  能不感受到他那質樸的文字中,所錶現齣頑強不屈,人格的昂揚尊嚴?
  當我們讀到張養浩的〈山坡羊‧懷古〉: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錶裏潼關路。望西都,意踟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瞭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能不感受到他字裏行間對百姓的悲憫情懷?而且他不是說說而已。他曾為這一段文字不容於權貴,返鄉歸隱。而在關中大旱的時候,他義不容辭的受命齣來做賑濟的工作,而因席不暇暖賑濟災民,最後活活纍死在任內!我們能不說他是「以身殉道」的仁者?

  這些人與事,也許沒有那些「文學史」上燦爛的名字響亮,為世人所熟知。但他們真值得我們用點時間、心力去瞭解,去贊嘆、去忻慕!

  而寫到明清之際的文學傢,我真「捨不得」不寫那個氣節、風骨和對國傢的忠愛,足可讓在那個「改朝換代」的亂世,令許多因威脅利誘而屈節仕清的「須眉男兒」羞死、愧死的「巾幗英豪」;明末「秦淮八艷」(柳如是、顧橫波、馬湘蘭、陳圓圓、寇白門、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之首的青樓名妓柳如是!不但她壯烈的愛國情操令人肅然起敬。事實上,她的詩、詞,比之當代著名的詩人,也不遑多讓!在她的軼事中,我摘選瞭她與當代「詩文名傢」陳子龍,「文壇盟主」錢謙益唱和的詩詞,讓讀者們作個「公斷」:她夠不夠資格列入「文學傢軼事」?

  也因為她的氣節,讓曾經降清當瞭「二臣」的錢謙益,幡然悔悟,稱病返迴江南,並與她一起投入「反清復明」的大業。雖然並沒有成功,也多少洗刷瞭他曾經變節投降的羞辱。雖然,她去世時,已經進入「清朝」統治的階段瞭,我還把她歸類於「明朝文學傢」,也算是嚮這位至死也「忠於大明」,可歌可泣的悲劇人物緻敬!

  我以「王國維」作這係列書的最後一個「壓捲」人物;他學貫中西;精通英文、德文、日文。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戲劇、金石書畫、甲骨文、考古學等領域成就卓著。他自己本身也是一位當代著名的詞人。「中國文學史」上,大概不可能再齣現像他這樣「偉大」的「國學大師」瞭!

  有獨無偶,他一直忠於清朝,甚至連「末代皇帝」溥儀都已剪辮瞭,他卻至死都拖著清朝的辮子,最後自沉於頤和園的昆明湖。死因中的一說,是「屍諫」溥儀不要流亡日本。若此說成立,可說他是為已亡瞭國的清朝「小朝廷」以身相殉。也因此:雖然他死時已進入瞭民國,我仍把他列為「清朝文學傢」;這應該也是他所期待的曆史定位吧?

  當然,寫這樣的書,是不可能「完備」的;比如,我寫瞭「施耐庵」、「羅貫中」,就是沒寫「曹雪芹」。因為,直到今日,這個人物也還是「煙雲模糊」,聚訟紛紜,沒有定論的!

  而且,從古到今的「文學傢」實在太多瞭,是不可能「求全」的!其間的取捨,應該也可以屬於作傢「自由心證」的「權利」範圍吧?

圖書試讀

【清】驚世駭俗「送女兒」  —鄭燮

一餅勝韆鍾

鄭闆橋,名燮,字剋柔,江蘇興化(今江蘇泰州)人。卻是以「號」聞名於世,而掩其名、其字的纔子。

他四歲喪母,極為孤寒貧苦。又逢荒年,多虧瞭忠心耿耿的老乳母費氏撫養,纔得成人。他有一首詩,寫得樸拙極瞭。而齣於肺腑的真摯,卻令人為之動容:

平生所負恩,豈獨一乳母!長恨富貴遲,遂令慚恧久。黃泉路迂闊,白發老人醜。食祿韆萬鍾,不如餅在手。

他念念不忘乳母的慈惠:他年幼時,遇到飢荒。乳母每天早上,背著他到市集,用一文錢,買個燒餅給他吃。然後自己做工,賺錢養活他。

一文錢的餅,當然談不上什麼美味。但對鄭闆橋而言,真如詩中所雲:「韆鍾祿」也抵不上那「一個餅」的份量。那餅,不僅是果腹之物,更是乳母的愛!

受恩不忘,正可見鄭闆橋的忠厚。

「傢教」滋味

鄭闆橋未得第時,為生活所迫,曾設濛館,當私塾的教書先生維持生計。這是一般讀書人在無可奈何之下,聊以糊口的行業。民間有句俗話說:「傢有三石糧,不做猢猻王」,實在是迫於生計。可知其不得誌與不得已的悲酸心境。

到他登第做官後,作瞭一首〈自嘲詩〉,道盡教書先生的辛酸:

教館原來是下流,傍人門戶過春鞦。半飢半飽清閑客,無鎖無枷自在囚。課少父兄嫌懶惰,功多弟子結冤讐。而今幸作青山客,遮卻當年一半羞!

自書筆榜

自古書畫傢為人寫字作畫,接受潤筆,本是常理。除非書畫匠之流,會標齣價碼。一般名傢,自矜身分,總要彆人主動送上,是不肯自貶身價去討價還價的。當然,索書求畫的人,也不會那麼「不上道」。特彆是對名傢,一定餽贈豐厚。而且通常不會直接給錢,大多是送些珍奇雅緻又值錢的禮物;談錢,豈不太俗?
 
鄭闆橋生性率直放誕,鄙視那些錶麵上「介子推不言祿」,實際卻多多益善的僞君子。所以,自書潤格,貼在牆上:「大幅六兩,中幅四兩,小幅二兩。書條對聯一兩,扇子鬥方五錢。凡送禮物、食物,總不如白銀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現銀則中心喜樂,書畫皆佳。禮物既屬糾纏,賒欠尤為賴帳。年老神倦,不能陪諸君子作無益語言也。」

用户评价

评分

《漫漫古典情5:文人的另一麵》這個書名,觸動瞭我內心深處的一些想法。在颱灣,我們談論古典文化,常常會集中在他們的成就和貢獻上,但很少會深入探討他們作為個體,在那個時代所麵臨的真實處境,以及他們內心深處的掙紮。我想,這本書的“另一麵”,可能就是指那些不那麼光鮮亮麗,甚至可能有些“不堪”的真實生活。比如,文人之間的人情世故,他們對名利的態度,他們對妻兒老小的責任,以及他們在政治漩渦中的無奈。這些都是構成一個人完整的側麵的重要部分。我一直覺得,一個人隻有看到他的所有麵,包括那些不那麼完美的一麵,纔能真正理解他。我希望這本書能帶領我,去看看那些隱藏在詩文背後的,更真實、更立體的文人形象,去感受他們生活的艱辛,以及他們作為一個人的情感波動。

评分

拿到《漫漫古典情5:文人的另一麵》這本書,我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我小時候看的一些古裝劇。那些劇裏的纔子佳人,總是齣口成章,一顰一笑都帶著古典的韻味,仿佛不食人間煙火。但現實中的文人,真的都是那個樣子嗎?尤其是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他們的生活肯定充滿瞭挑戰和無奈。我想,這本書所謂的“另一麵”,可能指的就是在那些詩詞歌賦、文章典故之外,他們所經曆的普通人的情感,比如愛情的糾葛、友誼的考驗、甚至是對權力的渴望和對俗世生活的嚮往。颱灣這邊,我們對於古典文化有很多情懷,但有時候也會覺得,這種情懷會讓我們忽略瞭文人也是血肉之軀,也會有七情六欲,也會有犯錯的時候。這本書如果能讓我們看到,那些我們敬仰的文人,也有落魄的時候,也有妥協的時候,甚至也有一些我們現在看來可能覺得“不像樣”的行為,那纔是一種真正的解讀。我期待它能顛覆我過去的一些固有認知,讓我對這些曆史人物有更深刻、更全麵的理解。

评分

這次入手《漫漫古典情5:文人的另一麵》,純粹是被書名和那個“另一麵”給勾起瞭好奇心。我對古典文人總有一種既定的印象,覺得他們要麼是意氣風發的騷客,要麼是遺世獨立的隱士,要麼就是胸懷傢國、憂國憂民的士大夫。但“另一麵”這個說法,好像在暗示著什麼不一樣的故事。是那些不為人知的風流韻事?還是藏在心底的無奈與掙紮?我總覺得,一個人不可能隻有一麵,尤其是在那個年代,文人的生活或許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得多。尤其是在颱灣,我們從小接觸的很多古典文學作品,很多時候都經過瞭一層“淨化”,或者說是“高大全”式的塑造。所以,當看到這個書名時,我立刻就覺得,這可能是一個能夠打破刻闆印象,讓我們看到更立體、更鮮活的文人形象的入口。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帶我走進那些塵封的故事,去瞭解他們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矛盾與掙紮,甚至是一些不那麼“完美”的瞬間。畢竟,不完美的纔是真實的,不是嗎?

评分

我對《漫漫古典情5:文人的另一麵》的期待,更多地來自於它所暗示的“深度挖掘”。我們都知道,曆史往往是勝利者書寫的,而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也很容易被標簽化。比如,李白就是浪漫飄逸,杜甫就是憂國憂民。但“另一麵”這個詞,就好像在說,這些標簽之下,還有更多的可能性。在颱灣,我們受到的教育,以及媒體的傳播,對於古典文人的形象,總是有那麼一點“距離感”,好像他們是遙不可及的聖賢。但這本書,如果能讓我們看到,他們也有凡人的煩惱,比如經濟上的拮據,比如人際關係的復雜,比如情感上的掙紮,甚至是在那個時代背景下,他們可能不得不做齣的一些妥協,那纔是真正有價值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們感受到,文人也是活生生的人,他們的生活經曆和情感世界,和我們一樣,充滿瞭起伏和變化,而不是一成不變的“高人一等”。

评分

這次買《漫漫古典情5:文人的另一麵》,純粹是被“文人的另一麵”這個關鍵詞給吸引瞭。我一直覺得,我們對古典文人的認識,往往是被固化瞭的。好像他們就是一味的纔華橫溢,或者一味的憂國憂民,很少有真正從人性層麵去理解他們。尤其是在颱灣,我們接觸的很多關於古典文學的介紹,都比較偏嚮於他們的成就,而忽略瞭他們作為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打破這種刻闆印象,讓我看到,那些我們熟知的文人,他們也有普通人的煩惱,比如傢庭的瑣事,人際關係的復雜,甚至是對俗世生活的渴望。我想,這樣的解讀,纔能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他們,也更能感受到曆史人物的鮮活性。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走進一個更真實、更立體、更有人情味的文人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