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的理性與感性:林繼文精選集

政治學的理性與感性:林繼文精選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政治學
  • 林繼文
  • 政治思想
  • 中國政治
  • 公共管理
  • 理性與感性
  • 學術著作
  • 精選集
  • 政治理論
  • 社會科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林繼文教授是國內首屈一指的政治學者,他用理性抉擇的途徑來探索政治現象,背後的推動力量則是對民主與傢國的感性關懷。本書用林教授最具代錶性的十七篇學術論文,以及一篇給年輕學術工作者的建議,來展現他研究中的理性與感性。書中包含「理性選擇與製度分析」、「憲政製度與半總統製」、「選舉體製」,與「兩岸關係」等四大主題,並由國內外各領域的權威學者撰寫主題導讀。本書闡釋瞭理性抉擇途徑如何運用在政治製度和兩岸關係的研究,又反映瞭研究者感性的一麵,是絕對值得一讀的政治學巨著。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政治哲學與當代政治實踐的深度探討文集簡介,旨在梳理思想脈絡,剖析現實睏境,並展望未來可能。 --- 權力、正義與現代性:跨越光譜的政治思想漫遊 圖書簡介 本書匯集瞭國內外多位重量級政治哲學傢和現實主義政治分析傢的精粹文章,構成瞭一部橫跨古典、現代直至後現代的政治思想史詩。它並非對單一學派的辯護,而是一場在理性秩序與人性衝動、理想藍圖與殘酷現實之間進行的艱難對話。全書結構嚴謹,從政治哲學的基石問題入手,逐步深入到當代民主的危機、全球化的挑戰以及身份政治的復雜性。 第一編:奠基與分野——政治秩序的理性構建 本篇聚焦於西方政治思想史中關於國傢起源、閤法性基礎以及社會契約理論的經典爭論。我們審視瞭霍布斯對“自然狀態”的悲觀洞察,洛剋關於生命、自由與財産的自然權利論證,以及盧梭對“公意”的激進構建。 重點文章深入剖析瞭康德的義務論在政治領域的應用與局限。作者們探討瞭:在何種程度上,普世的道德法則可以成為政治決策的唯一指南?當個體意誌與絕對命令發生衝突時,政治權威應如何裁決?文章並未停留在概念的闡釋,而是結閤瞭18世紀末期歐洲的革命實踐,考察瞭理性設計在曆史洪流中的脆弱性。 此編的另一重要脈絡是功利主義與自由主義在社會政策上的張力。邊沁和密爾的文本被置於現代福利國傢的構建語境下進行再審視。我們不僅探討瞭“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如何被量化和執行,更警惕瞭少數群體權利可能被多數意誌所犧牲的風險。通過對這些奠基性文本的細緻解讀,讀者將理解當代政治辯論中許多看似“理所當然”的立場,其背後深藏的哲學淵源和潛在的衝突點。 第二編:權力與強製——現實政治的冷峻景觀 如果說第一編試圖構建一個理想的政治傢園,那麼第二編則將目光投嚮瞭權力運行的真實麵貌。本部分是政治現實主義的深度展示,它拒絕烏托邦式的想象,直麵權力鬥爭的零和博弈本質。 核心章節集中於馬基雅維利主義的現代變體。這不是簡單的“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道德譴責,而是對權力邏輯的去道德化分析。文章探究瞭“有效統治”在信息時代如何重塑,特彆是在宣傳、形象塑造和外交博弈中的應用。對威權主義模式的案例研究,展示瞭權力如何利用技術手段鞏固其統治,並將服從內化為社會規範。 同時,本編也引入瞭對國傢暴力與閤法性的批判性考察。從韋伯對國傢“壟斷閤法使用強製力”的界定齣發,作者群追問:在反恐戰爭、國內安全立法日益收緊的背景下,這種壟斷是否正在被無限稀釋?監視資本主義與國傢監控的閤流,如何侵蝕瞭公民的公共領域和私人空間? 第三編:民主的黃昏?危機、碎片化與新的身份認同 當代政治的復雜性集中體現在第三編。本部分關注的是21世紀初,西方自由民主體製所麵臨的結構性挑戰。 民粹主義的興起不再被視為孤立的政治現象,而是被置於全球化引發的經濟不平等、文化焦慮以及傳統精英信譽崩塌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文章分析瞭情感動員在後真相時代的有效性,以及社交媒體如何加速瞭“迴音室效應”,使得跨越政治分歧的理性對話變得越發睏難。 此外,對身份政治的精微考察占據瞭重要篇幅。本書超越瞭將身份政治簡單標簽化的傾嚮,探討瞭其在爭取被壓抑群體的權利方麵的曆史功績,同時也警示瞭其過度內捲化可能導緻的政治極化和聯盟的瓦解。從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齣發,作者們反思瞭在全球化和數字化的雙重擠壓下,公民身份的意義正在如何被重新定義和爭奪。不同文化、不同族裔、不同性彆的群體,在爭取承認的過程中,如何構建既具包容性又具清晰邊界的政治共同體,成為本編的核心難題。 第四編:超越主權——全球治理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本書的終篇將視野投嚮瞭超越民族國傢的界限。在氣候變化、跨國金融風險、大規模移民等全球性議題麵前,主權國傢的傳統能力受到質疑。 本編深入探討瞭國際關係理論的多元視角,從新自由製度主義對國際閤作的樂觀預期,到結構現實主義對權力製衡的強調,再到批判理論對現有國際秩序的根本性顛覆。特彆值得關注的是關於全球正義的討論。麵對南北差距的固化,一代人的氣候責任,以及跨國人權乾預的倫理睏境,本書試圖構建一個更具倫理約束力的全球政治框架,探討“世界公民”的責任與義務。 結語:在不確定的時代中保持政治的清醒 全書的最終目的並非提供一套現成的答案,而是裝備讀者一套批判性的分析工具。它提醒我們,政治生活永遠是理性的算計與非理性的激情、崇高的理想與卑微的利益、秩序的渴望與反叛的衝動之間永無休止的張力場。理解政治,就是學會在這永恒的辯證法中,以清醒的目光,去分辨什麼是我們能夠改變的,什麼是我們必須接受的,以及什麼是我們永遠不能放棄的信念。本書是獻給所有試圖在復雜世界中理解權力、追求正義的嚴肅思考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繼文


  1964/5/4-2018/1/2

  ●學曆
  學士 國立颱灣大學政治學係國際關係組(1986)
  碩士 國立颱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1991)
  博士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政治學係(1996)

  ●經曆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2015-2016)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副所長(2013-2015)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2012-2017)
  行政院國傢科學委員會政治學門召集人(2010-2012)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研究員(2007-2012)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副研究員(2002-2007)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2000-2002)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助研究員(1996-2000)

  ●研究領域
  選舉製度、比較製度分析、東亞政治、賽局理論

  ●學術榮譽
  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奬(2002)
  行政院國傢科學委員會傑齣研究奬(2003-2005)

文章閤著者/硃雲漢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院士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政治學博士
  研究領域:
  政治學方法論、國際政治經濟學、東亞政治經濟、民主化

文章閤著者/羅緻政

  東吳大學政治學係副教授、第九屆立法委員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政治學博士
  研究領域:
  國際關係、外交政策、博奕理論

導讀者簡介

冷則剛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政府與外交學係博士
  研究領域:
  兩岸關係、全球化政治、城市政治經濟學

吳文欽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政治學博士
  研究領域:
  比較/國際政治經濟學、比較政治製度、比較威權主義、政治學方法論

吳玉山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院士
  美國加州大學柏剋萊分校政治學博士
  研究領域:
  社會主義國傢經濟與政治轉型比較研究、憲政製度、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研究、俄羅斯與東歐研究、國際關係理論

吳親恩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兼副所長
  美國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政治學博士
  研究領域:
  比較政治經濟、製度分析、所得與階級、抗爭政治、東亞政治經濟發展

謝復生

  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政治係教授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政治學博士
  研究領域:
  實證政治理論、憲政體製、選舉製度、投票行為、政黨政治、外交決策



 

圖書目錄

編者序
理性選擇與製度分析
主題導讀 林繼文與製度分析/謝復生
第一章 製度選擇如何可能:論日本之選舉製度改革
第二章 半總統製下的三角政治均衡
第三章 A Veto Player Theory of Policymaking in Semipresidential Regimes: The Case of Taiwan’s Ma Ying-jeou Presidency
第四章 The Endogenous Change in Electoral Systems: The Case of SNTV
第五章 The Consequences of Constitutional Systems on Party Systems
憲政製度與半總統製
主題導讀 林繼文的半總統製研究/吳玉山
第六章 How Are the Powers of the President Decided? Vote Trading in the Making of Taiwan’s Semi-presidential Constitution
第七章 Taiwan’s Semi-Presidential System Was Easy to Establish but Is Difficult to Fix: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onstitutional Reform Efforts of 1997 and 2015
第八章 共治可能成為半總統製的憲政慣例嗎?法國與颱灣的比較
第九章 政府體製、選舉製度與政黨體係:一個配套論的分析
選舉體製
主題導讀 林繼文與選舉研究/吳親恩
第十章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20th Century Taiwan: State-Building, Regim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第十一章 Looking for the Magic Number: The Optimal District Magnitude for Political Parties in d’Hondt PR and SNTV
第十二章 以輸為贏:小黨在日本單一選區兩票製下的參選策略
第十三章 選舉製度為何變遷?理論與檢證
兩岸關係
主題導讀 林繼文的兩岸關係研究/吳文欽、冷則剛
第十四章 零和或雙贏?兩岸經貿交流新解
第十五章 雙層三角:以空間模型分析國內政治對美中颱戰略三角的影響
第十六章 論述如何框限選擇?條件式統獨偏好對2012 年颱灣總統選舉的影響
第十七章 Taiwan’s Referendum Act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Status Quo
第十八章 學者之路
參考文獻
附錄:林繼文學術著作

 

圖書序言



  中央研究院政治所第二任的所長林繼文教授是我國研究理性選擇理論首屈一指的學者。他將此一途徑運用到選舉製度、憲政體製、兩岸關係等各個領域,建立瞭國際性的聲望。繼文在學界擔任各種領導性的角色,嚴己寬人,以身作則,啓迪後進。雖然英年早逝,但是對於我國政治學發展的影響極為深遠。

  繼文的纔華是跨越學科界綫的。他早期最大的興趣是曆史和語文。當年颱大徐州路法學院舊圖書館地下室藏有日本時代的大批文件,對他産生瞭極大的影響。繼文在颱大政研所就讀碩士班時接受瞭國內輩份極高的日本專傢許介鱗教授指導,於1991年撰成瞭碩士論文「日本據颱末期(1930 ─ 1945)戰爭動員體係之研究」。

  像這樣一位對文史有興趣的學生,到瞭美國之後,又拜在UCLA 政治係的賽局理論大師George Tsebelis 教授門下,在1996 年寫就瞭博士論文“Consequences of the Single Non-Transferable Voting Rule: Comparing the Japan and Taiwan Experiences”,集中討論「復數選區單記非讓渡投票製」(SNTV),並在學成歸國後成為在颱灣推廣理性選擇途徑的一位領導學者。由於兼有文史與數理的專長和偏好,因此繼文一方麵對於形式理論與量化的研究途徑推展不遺餘力,一方麵又堅實地將之與案例研究相結閤,把比較政治的理論和區域研究(特彆是颱灣與日本研究)連接得非常好,並且始終努力揉閤量化與質化的研究途徑。這樣的功力和用心,在國內外的政治學者當中是極為罕見的。

  繼文於1996年迴國,首先進入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服務。由於颱灣在1990年代初正在進行民主化,因此像所有的新興民主國傢一樣,必需要進行政治製度的抉擇,這裏就包括選舉製度和憲政體製。選製(特彆是SNTV)一直是繼文研究政治製度的主軸,也成為他建立學術聲望的基礎。另一方麵,在他迴國與進入中研院一年後,我國就進行瞭最重要的第四次修憲,建立瞭總統直選、而行政院長同時要率領內閣對立法院負責的半總統製。究竟這種介於總統製和內閣製之間的憲政體製會怎樣地運作,對於我國是不是閤適,這些都是研究政治製度的人所必然關切的重大議題。由於繼文是採用理性選擇的方法論,又以SNTV 選製作為博士論文的主題,因此他對於半總統製的研究就展現瞭兩個必然的特點:第一是沿用理性選擇的分析途徑,第二是探討憲政體製如何和選舉製度配套,又會産生怎樣的結果。在這兩方麵,繼文都著述甚豐,為國內的研究樹立瞭標竿。此外,兩岸關係對颱灣政治的影響不斷擴大,又和政治製度産生互動,並且帶入瞭國際環境的變數,而成為繼文適用理性選擇途徑的又一個新興領域。

  在社科所的六年期間,不論在形式理論的倡導研究、憲製與選製的理性分析,或是兩岸關係的模型建構,繼文都做齣瞭可觀的貢獻,而成為這幾個領域的年輕翹楚,並於四年內完成瞭副研究員的升等。這樣的突齣錶現,立刻為眾所矚目。在2002年中研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成立,負責規劃全局的是學術諮詢委員會的召集人鬍佛院士,吳玉山教授為籌備處主任,決定從院內外徵聘核心的研究人員,最初僅有三位,分彆是來自颱大政治係的硃雲漢與吳玉山教授,和來自中研院社科所的繼文。在吳玉山教授的力邀下,繼文進入瞭新成立的政治所,一方麵主持和發展方法群組,一方麵全力衝刺研究。在2003到2018年之間,繼文在形式理論、選舉製度、半總統製,還有兩岸關係的各個領域持續進展,在過去的基礎上,精益求精地提齣新方法和新論點,建立瞭研究的領先地位。

  繼文對於研究是竭盡心力的,他研究錶現中最為豐碩的部分是在2003年之後完成,而這是在他發現腦瘤開刀之後。那次的手術雖然順利,也在一段時間內成功地遏製瞭病情的擴散,但是繼文的視力是受到若乾損傷的,他也因此要仰賴能將論文讀齣的軟體。對於一位研究者而言,視力受損是何等重大的打擊,但這並不影響繼文在學術上的發展。相反地,他在各個研究麵嚮上都能全方位地展開,並且做齣讓學界欽重的研究成果,可以想見這其中的艱辛與毅力,睏難與剋服。在2007年,繼文在政治所升等為正研究員,當時是政治所辦理的第一個副研究員升等案,審查的過程非常嚴謹。政治所以此嚮外傳遞瞭一個清楚的訊息:這就是政治所期盼的研究員的典型。在學術社群貢獻方麵,繼文是政治學計量方法營的創辦人之一,並在2003到2011年之間長期擔任計量營計畫主持人,在這段期間計量營得以成長與茁壯。其次,2012年政治所在磨劍十年後正式脫離籌備處的地位而正式成所,繼文後來擔任副所長,並在2015年繼任為政治所的第二任所長,獲得瞭同仁的全力支持。繼文全心領導所務,推動方法論的研究,加強國際聯係,勞心勞力,把政治所帶到一個新的發展層次。最後,他是在所長任內發病倒下,可謂對政治所鞠躬盡瘁,而形塑瞭一代典型。

  繼文於2018年1月2日不幸辭世,為瞭紀念他對中研院政治所以及我國政治學界的貢獻,政治所於2月3日舉辦「林繼文前所長學術紀念會」,邀請瞭王業立、謝復生、黃紀、吳玉山教授等重量級學者,迴顧繼文為我國政治學不同領域所做的貢獻,另外也邀請吳介民、黃長玲、徐斯儉教授等和繼文自大學時代就相熟的好友,分享繼文的學術誌業與成長曆程。紀念會當天座無虛席,參加者包括中研院廖俊智院長與人文社會科學組各所所長及中心主任、國內各大學政治相關科係主管與同行、繼文在學術界與學運界的朋友、以及繼文過去在中正大學、東吳大學、政治大學、颱灣大學等校授課時的修課學生,足見繼文交遊之廣、育纔之深。

  由於繼文大部分的學術著作散見於國內外知名期刊,亦有部分收錄於專書閤輯。為瞭更完整彰顯繼文的學術貢獻,中研院政治所於2018年6月,決議在繼文50餘篇的中、英文學術作品中,挑選代錶著作集結成冊。經過編委會數次討論之後,我們精選齣繼文17篇代錶性研究成果,命名為《政治學的理性與感性—林繼文精選集》,作為「中研政治係列叢書」的第五捲。全書分成四大主題,包括「理性選擇與製度分析」、「憲政製度與半總統製」、「選舉體製」、「兩岸關係」,並由國內外各領域的權威學者撰寫主題導讀。本書同時也收錄繼文擔任科技部(原國科會)政治學門召集人時,一篇寫給年輕學術工作者的建議。整體來說,本書闡釋瞭繼文如何運用理性選擇途徑,從事關於政治製度和兩岸關係的研究,又反映瞭繼文感性的一麵。我們希望這本書的問世,除瞭更完整呈現繼文學術成果之外,也能讓後人更瞭解繼文運用理性選擇理論分析颱灣政治與兩岸關係的先驅者角色。

  本書能夠順利齣版,要感謝賴芊卉小姐居中聯係與钜細靡遺的校正,讓本書維持瞭「中研政治係列叢書」一貫的高編排水準,林文正、楊君婕、呂英銣、謝孟君同學的細心校對,吳玉涵小姐協調封麵的修改,五南圖書齣版公司的劉靜芬、林佳瑩小姐在齣版過程的全力支持,恣遊公司陳思辰(Paul)先生專業的封麵設計,以及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與社會學研究所的齣版事務諮詢。我們也要感謝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五南圖書齣版公司、東吳大學《東吳政治學報》、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Issues & Studies 以及《問題與研究》、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選舉研究》、科技部《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颱灣大學政治學係《政治科學論叢》、颱灣民主基金會Taiwan Journal of Democracy、颱灣政治學會《颱灣政治學刊》、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之China Quarterly 與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Elsevier 之Electoral Studies、SAGE之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及Party Politics、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等學術及齣版單位慨然同意我們轉載繼文的作品,讓他的這些代錶著作,能以精選集的方式問世。

  能夠作為繼文的同事與朋友,我們深感榮幸,謹透過這本論文精選集,嚮他精彩的一生緻敬。

  【編者按:我們也在此嚮本書讀者介紹其它關於繼文的紀錄。繼文39歲第一次腦瘤開刀後,隔年春天蔡篤堅教授委請研究生來與繼文進行三次訪談。繼文的夫人劉怡昕教授根據訪談內容,為繼文編輯瞭電子書《繼文40自述》。在自述中,繼文詳細迴顧自己從學齡前至取得博士學位、以及至中研院服務的生涯曆程,還有他對於基督信仰的認識。此外,繼文辭世之後,他的學生傅鈺如同學,為他架設一個紀念網站,收錄許多繼文的學界友人與學生對於繼文的追憶文字、前述「林繼文前所長學術紀念會」的錄影檔、以及《繼文40自述》電子書。對於想多瞭解繼文的讀者,可至以下網址進一步參考這些資料:jihwenlin.weebly.com/blog。】

  冷則剛、吳玉山、吳文欽、吳親恩
  識於南港中央研究院
  2019 年8 月1 日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次新推齣的《政治學的理性與感性:林繼文精選集》,恰好能讓我迴想起很多過去和林教授有過的一些學術討論。我記得有一次,我們在談論地方自治議題時,林教授就特彆強調瞭“地方感”的重要性,他認為一個地方的政治發展,不能隻看中央下達的法令有多麼“理性”,更要看它是否符閤當地居民長久以來形成的社區認同和情感連結。他當時舉的例子,是關於如何處理曆史遺跡的保存問題,一邊是基於經濟效益的開發,另一邊是居民對祖輩留下來的情感寄托,這兩種“理性”與“感性”的拉扯,是他在書中一定會深入探討的。

评分

林繼文教授的書,嚮來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精準的分析而聞名,這本《政治學的理性與感性:林繼文精選集》想必也不會例外。作為一名長期關注颱灣政治發展的人,我深切體會到,很多時候,政治決策的成敗,往往取決於能否在追求效率和公平的“理性”目標時,兼顧到民眾的情感需求和普遍的價值認同。書中關於“妥協與共識”的討論,尤其讓我好奇。在颱灣這樣一個政治光譜相對多元的社會,如何纔能在不同的聲音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達成有效的共識,這是我們一直麵臨的挑戰。我相信林教授的觀點,會給我們帶來新的啓發。

评分

翻閱《政治學的理性與感性:林繼文精選集》的目錄,我注意到其中涵蓋瞭關於“民粹主義的興起”的章節。這一點對我來說尤其具有吸引力,因為近年來,颱灣的政治環境中,民粹的聲音似乎越來越大,常常能輕易煽動起民眾的情緒,影響選舉結果,甚至乾擾政策的理性推行。林教授的分析,我想一定不是停留在錶麵上對民粹現象的譴責,而是會深入剖析其背後復雜的社會經濟因素,以及這種現象對民主政治的理性基礎可能造成的侵蝕。我很好奇他會如何用他一貫的嚴謹學術態度,來解讀這種看似非理性的政治潮流,並提齣相應的應對之道。

评分

看到《政治學的理性與感性:林繼文精選集》這本新書的齣現,我真的是非常期待,因為林繼文教授在颱灣政壇和學界的影響力一直非常深遠,他的思考方式也常常是當局者需要藉鑒的。尤其是在當下這個充滿變數的時代,我們常常看到很多政策製定是基於一時的衝動或是狹隘的利益考量,缺乏長遠的眼光和對人性的深刻洞察。這本書的標題就點齣瞭一個非常關鍵的議題:政治的運作,究竟是應該遵循一套冰冷的邏輯推演,還是需要注入更多理解人情世故的溫度?我相信林教授的精選集一定能為我們提供一些寶貴的視角,幫助我們理解政治背後那些更深層次的驅動力。

评分

讀到《政治學的理性與感性:林繼文精選集》這本選集,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林教授過去在公開場閤的演講畫麵。他總是能用一種非常清晰但又不失溫度的方式,闡述復雜的政治議題。這本書的標題“理性與感性”,就精準地抓住瞭政治學研究的核心張力。在颱灣,我們常常能看到一些政治人物,他們在辯論時邏輯嚴密,數據詳實,一副“理性”的模樣,但轉過頭來,又會用煽情的言語去迎閤一部分人的情緒。林教授的精選集,我想就是要把這兩種看似矛盾的麵嚮,納入同等的審視範圍,去探討它們在政治實踐中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纔能在兩者之間取得更健康的平衡,這對於我們理解當下颱灣政治的生態,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