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堪迴首的痛苦,都隻是增添人生厚度的養分

那些不堪迴首的痛苦,都隻是增添人生厚度的養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成長
  • 治愈
  • 人生感悟
  • 痛苦
  • 經曆
  • 自我救贖
  • 積極嚮上
  • 情緒
  • 思考
  • 閱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用對方法就能將壓力轉化成動力!
那些討厭鬼不再討人厭瞭,煩人的工作變快樂瞭,不再對未來惶惶不安瞭。

  現今有許多人身受「憂鬱癥」和「精神疾患」的睏擾,而想要預防心理疾病,就必須減輕「壓力」,雖然市麵上有許多教人如何宣洩或消除壓力的書,而且相關資訊與知識如今隨處可見、唾手可得,但如果不瞭解形成原因的話,就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做齣讓自己容易罹病的行為,也無法及時察覺自己生病。其實隻要具備一定程度的知識,就可以預防生理與心理的疾病。即使生病瞭,隻要立刻就醫,就能在病情惡化之前治癒。作者就是基於這樣的想法,以其專業精神科醫師的角度來撰寫本書,書中匯整瞭各種「化『痛苦』為『快樂』的方法」,這些方法都是從最新的腦科學研究、心理學研究當中挑選齣來的,有確切的科學根據,任何人都可以輕易實踐,而且馬上就能看到成果。

  ★將「痛苦」轉化為「快樂」的7種方法
  1 想一想「快樂」的事
  2 以正嚮積極的詞匯換句話說
  3 把「迫不得已」變成「自動自發」
  4 客觀檢視(相對化)狀況
  5 學習解決方法與因應方法
  6 不要執著於消除原因
  7 專注於「現在」

  ★終結「痛苦」一點也不難!來自日本讀者的好評
  「瞭解『痛苦』的原理後就不會驚慌失措瞭。」(A小姐)
  「職場裏有許多人為憂鬱煩惱,自己無法置身事外,這本書提供瞭非常有用的資訊。」(S先生)
  「學到瞭對付痛苦的具體方法。」(F小姐)
  「隻要改變『想法』與『行為』,就能化『痛苦』為『快樂』。自己也能夠這麼想瞭。」(U先生)
  「得到『快樂』的第一步,並非消除『痛苦』的原因,而是改變自己。光是發覺這一點心情就變得非常輕鬆!」(K先生)
  「自己興起瞭想努力改變『想法』與『行為』的念頭。」(T先生)

本書特色

  當工作、人際關係遇到難題時,對於未來感到惶惶不安時,
  本書都能根據心理學、腦科學及科學實驗等,
  以科學的角度來建議讀者如何將「痛苦」逆轉成「快樂」,
  而且光是閱讀本書內容就能令心情感到輕鬆愉快喔。
 
塵封的航程:一艘不朽的探險船的編年史 本書簡介: 這是一部宏大而細膩的史詩,記錄瞭一艘名為“無畏號”(The Indomitable)的帆船,自其木料被砍伐的那一刻起,到它最終沉沒於未知海域的漫長歲月中,所經曆的一切。這不是一個關於英雄的傳奇,而是一部關於堅持、關於工藝、關於人與自然之間永恒博弈的編年史。 第一部分:木料與夢想的誕生(1788-1795) 故事始於英格蘭西南部一片古老的橡樹林。我們追溯瞭“無畏號”船體的每一根龍骨、每一塊甲闆的來源。船匠埃利亞斯·索恩,一個沉默寡言但技藝精湛的工匠,他的哲學是“船體即生命”。書中詳盡描繪瞭他如何傾聽木材的“呼吸”,如何用傳統方法進行蒸汽彎麯和鉚接。索恩堅信,隻有那些經曆過風霜的木料,纔能孕育齣能夠對抗風暴的靈魂。 我們詳細記錄瞭造船的每一個階段,從龍骨鋪設的簡樸儀式,到船帆張掛的喧囂慶典。書中描繪瞭當時的造船業的運作模式:工匠們的汗水、季節的更替、以及貴族贊助人對速度與美觀的無理要求。我們沒有將焦點放在船主身上,而是集中在那些日夜勞作的船匠身上,他們的工具、他們的歌謠、以及他們對這艘即將離水之物的復雜情感——那是創造者對作品的驕傲與不安。 第二部分:初航與新世界的誘惑(1796-1812) “無畏號”的第一段航程並非光彩奪目,而是充滿瞭學徒式的錯誤和對未知海域的敬畏。它最初被用作運輸南威爾士的煤炭往返於新大陸的貿易船。 本書的重心轉嚮瞭船上的日常生態。這不是一本航海日誌,而是對水手生活的社會學觀察。我們深入描繪瞭不同階層水手的生活細節:從掌握天文航海術的船長,到負責清理船底的黑人水手,再到負責配給的軍需官。書中刻畫瞭狹小船艙內的權力結構、飲酒後的爭吵、以及在漫長黑夜中相互講述的民間故事。 重點章節描繪瞭一次穿越北大西洋的鼕季航行。海況的描述極為寫實,運用瞭當時的航海術語和氣象學知識,力求重現那種冰冷、幽閉、與世界隔絕的真實感受。書中記載瞭他們如何修理被巨浪撕裂的船帆,如何應對壞血病對船員的侵蝕,以及在極度疲憊中,船上樂師如何用一把走調的小提琴驅散絕望。 第三部分:戰爭的陰影與轉摺(1813-1835) “無畏號”在一次前往東印度的貿易途中,意外捲入瞭拿破侖戰爭的餘波。它沒有成為軍艦,而是被迫充當瞭一艘武裝商船。這段時期,船上不再隻有香料和絲綢,還裝載著火炮和軍火。 此部分著重探討瞭“中立性”的脆弱。書中記錄瞭一次驚心動魄的遭遇戰,描述瞭炮彈擊穿木製船體時的物理衝擊和木屑飛濺的場景。我們不渲染戰鬥的英勇,而是關注船隻作為工具是如何被“使用”和“傷害”的。戰鬥結束後,船匠們如何僅僅依靠有限的工具和焦油,匆忙修補那如同被野獸撕咬過的傷口,以及船上幸存者的心理創傷。 戰後,“無畏號”的命運發生瞭轉摺。它被齣售給瞭一個熱衷於科學探索的私人探險傢團隊,開始嚮南半球的未知水域進發,尋找傳說中的“白色大陸”。 第四部分:極地的探索與物種的記錄(1836-1855) 探險傢的目標是繪製南大洋的冰川地圖,並采集新物種。船上的生活變得更加嚴苛和有條理。 本部分詳細記錄瞭探險隊員的專業工作:博物學傢如何在大霧彌漫的早晨,冒著寒冷在浮冰邊緣采集海藻樣本;製圖師如何在搖晃的甲闆上,用六分儀和望遠鏡校準經緯度。書中收錄瞭大量精美的銅版畫素描(文字描述),描繪瞭不同種類的企鵝、巨型鯨魚以及海豹的習性。 “無畏號”的木材開始發齣警告的信號。它常年在冰冷的海水中航行,船體結構開始齣現細微的疲勞裂縫。船長寫下的記錄不再是航行報告,而更像是一份對船隻“健康狀況”的每日體檢。船員們學會瞭識彆“船隻的嘆息”——那是木頭在巨大壓力下發齣的特定聲響,是船隻在嚮他們發齣最後通牒。 第五部分:最後的航行與沉默的歸宿(1856-1860) 在最後一次前往巴塔哥尼亞的航行中,“無畏號”遭遇瞭一場史無前例的“風暴之牆”。這場風暴並非普通的颶風,而是持續瞭數周的、由復雜洋流和高空急流共同作用形成的極端天氣係統。 書中對這場風暴的描述,摒棄瞭浪漫主義的誇張,迴歸到物理學的殘酷。水花不再是晶瑩的,而是具有毀滅性的液態衝擊。桅杆摺斷的聲音、船艙進水的聲音、以及船底木材被海水擠壓發齣的巨大呻吟,交織成一麯末日交響樂。 “無畏號”最終在南緯六十度,一片人跡罕至的深海峽灣中解體。本書並未提供一個戲劇性的沉沒場景,而是通過殘存的船員日記片段和多年後在海底考古發現的碎片,拼湊齣它靜默的結局。最後一章,我們迴到瞭船匠索恩的後代,他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這艘船最終沉沒的確切坐標,試圖理解這艘陪伴瞭人類近七十年的“生命體”,是如何在海洋的深處,完成瞭它最終的迴歸。 全書旨在呈現一個關於“工具的生命周期”的深刻思考:從一顆樹,到一個承載瞭無數人類希望、恐懼、財富和科學發現的載體,最終迴歸於寂靜的海洋深處。它歌頌的不是人類的勝利,而是物質的堅韌與自然的最終裁決。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樺澤紫苑


  1965年齣生於劄幌。1991年自劄幌醫科大學醫學院畢業後,進入該大學醫學院神經精神醫學教室任職。曾在北海道的大學附設醫院、綜閤醫院、精神專科醫院等8傢醫療機構服務。2004年前往美國芝加哥伊利諾大學留學3年,進行有關憂鬱癥與自殺的研究。學成歸國後,於東京創立樺澤心理學研究院。為瞭嚮民眾推廣精神醫學的知識與資訊,並達成預防精神方麵疾病的目的,選擇透過網路媒體,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來傳播精神醫學、心理學、腦科學的相關知識與資訊。目前發行的電子報有逾15萬人訂閱,此外還擁有13萬名推特跟隨者、5萬名臉書粉絲,網路上的支持者超過33萬人。

  著作有《自殺という病(暫譯:自殺這種病)》(秀和システム,以本名「佐佐木信幸」齣版)、《超神奇!腦內物質工作術》(麥田)、《精神科醫が教える 1億稼ぐ人の心理戦術(暫譯:精神科醫師教你大賺1億日圓的心理戰術)》(中經齣版)、《小児科臨床ピクシス 15 不登校・いじめ その背景とアドバイス(暫譯:小兒科臨床研究15 拒絕上學及霸淩的背景與建議)》(中山書店,以本名「佐佐木信幸」撰寫「霸淩自殺」章節)、《原來Gmail可以這樣用》(春光)、《Facebook工作術》(臉譜)……等等。
 

圖書目錄

前言…002
 
1章 「痛苦」與「快樂」的原理
1 「痛苦」究竟是怎麼一迴事?…004
掌管「痛苦」與「快樂」的腦內物質/總而言之,一切隻是腦內物質的變化
2 「痛苦」會使人視野狹窄…018
身陷「苦海」的人看不見周遭事物/世上沒有「百分之百的痛苦」/「痛苦」的另一端必定有著「希望」
3 先有「痛苦」纔有「快樂」…024
「快樂」會隨著「痛苦」而來/剋服「痛苦」,獲得感人勝利的岡田總教練/把「痛苦」變成「快樂」的物質――多巴胺
 
2章 化「痛苦」為「快樂」的7種方法
1 想一想「快樂」的事…030
在講座上體驗到的「快樂」力量/隻是想著「痛苦」的事,就會降低免疫力!?/「剋服痛苦的身影」能帶來勇氣/為什麼光是想像「快樂」就能變得快樂?
2 以正麵的詞匯換句話說…036
金牌選手高橋尚子的「成長空間」思維/把「痛苦」當作「考驗」;把「失敗」當作「經驗」/隻要一句「Yes」就能改變人生/歐巴馬當選的原因在於「話語」/「穿著Prada的惡魔」~即使痛苦也能瞬間變得樂觀的咒語
3 把「迫不得已」變成「自動自發」…045
「還得再做五次」與「還可再做五次」差彆可大瞭/隻要換句話說,就能消除「被迫感」!/把「被動的工作」轉換成「主動的工作」的簡單祕訣
4 客觀檢視(相對化)狀況…051
隻要「打分數」就能變得「輕鬆」/為什麼隻要「記錄」下來,就能天天感到快樂?/跟彆人比較會令自己「痛苦」,跟自己比較能讓自己「輕鬆」/麵對攤在眼前的現實――以我的「人生低潮」為例/為什麼「人生低潮」能成為「寶貴的經驗」?
5 學習解決方法與因應方法…060
因為「無計可施」纔會産生壓力/隻要控製得瞭就能夠減輕壓力
6 不要執著於消除原因…063
彆為瞭無法解決的問題煩惱!/執著於「消除原因」會使「痛苦」加劇
7 專注於「現在」…067
美軍的野外求生技能/所謂的「不安」其實都是「杞人之憂」
 
3章 把「痛苦」化為動力的技巧
1 訂下時間限製 設定截止時間…072
從遊民變成億萬富翁――「當幸福來敲門」/能在一天之內寫完暑假作業的原因/自行設定時間限製/不要天天打強心針!
2 「犒賞」自己…078
嚮「型男飛行日誌」學習,從最討厭的工作中找齣乾勁的祕訣/一朗選手與高級手錶/大腦最喜歡「犒賞」
3 為瞭他人努力…082
為他人而戰的人為什麼很強?/社會貢獻與腦內啡的關係
 
4章 把「討厭」變成「喜歡」 改善人際關係的5種技巧
1 「快樂」與否取決於人際關係…088
職場壓力的真正來源
2 該改變的不是「人」,而是「人際關係」…091
試圖改變他人會造成最大的壓力/「人」是無法改變的,但「人際關係」改變得瞭/肯定他人,不要否定他人
3 「討厭」全是「成見」…095
「閤不閤得來」隻不過是「主觀認定」/「你討厭的人」也許是「與你相像的人」/大腦隻會用「喜歡」或「討厭」二分法下判斷
4 把你的「討厭」變成「喜歡」就能改善人際關係…102
將十個同公司的人分類/用三分法改變心態~隻要覺得「普通」就不再「討厭」/「講壞話」會帶來「壞結果」/不要「背後中傷」,應該「背後贊美」
5 把對方的「討厭」變成「喜歡」就能改善人際關係…109
桃太郎所用的心理技巧/如何瞬間重啓陷入泥沼的人際關係?
6 化「討厭」為「喜歡」的最後手段…115
人際關係不好,單純隻是因為溝通不足/任何人都辦得到!增加溝通量的方法/澱川長治也用過!化「討厭」為「喜歡」的技巧
 
5章 將無法改變的「痛苦」化為「快樂」的方法
1 找人商量…124
狀況越嚴重的人越不願意找人商量/不能解決的問題,有時能靠商量解決/即使「原因」並未消失,「痛苦」依然能消解
2 錶達齣來…129
為什麼理發師要對著水井大叫?/隻要大喊「好痛」,就可以緩和疼痛/光是「寫齣來」就能緩和癌癥帶來的壓力!/推特~能夠輕鬆錶達心情的療癒工具/藉由寫日記來療癒自己/日記療法與自我洞察~「女生嚮前走」/「透過網路錶達齣來」的療癒效果不容小覷
3 結交夥伴與朋友來療癒自己…138
「夥伴能減輕壓力」的科學根據/治好口吃的真正朋友~「王者之聲:宣戰時刻」/隻擁有「職場上的朋友」是很危險的/擁有第三社交圈的朋友/彆讓自己陷入「孤獨」
4 想笑就笑,想哭就哭…146
笑容能帶來快樂/悲傷的時候盡管哭泣/看看電影看看書,讓自己盡情大笑、盡情大哭/為什麼「性急吃大虧」這句話是對的?/最簡單的平息「怒火」方法
5 接受現實…154
讓癌癥末期患者活久一點的方法/越是對抗,壓力越大/「放棄」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接受現實的人非常堅強/「敵對心」是最大的敵人/變成海草吧!
6 「作罷」與「逃走」…161
「逃走」不等於「敗北」/搞笑團體「TKO」的成功祕密/隻要死心作罷,就能一口氣穿過漆黑的隧道/感受「作罷」的那一刻,觀點所産生的變化
 
6章 終極的「痛苦」消解法
1 睡眠…168
可使「痛苦」自動消失、激發自然治癒力的終極方法/「睡眠」是心靈的健康指標/造成過勞死的原因是睡眠不足/一天要睡多久纔恰當?/分泌褪黑激素讓疲勞全消~帶來「舒適睡眠」的七種習慣/隻要「睡」上一晚,任何痛苦都能重新看待
2 運動…179
如何成為比實際年齡年輕二十歲的「美魔女」?/運動能促進「生長荷爾濛」分泌/震災後的壓力,可以靠運動緩和!/運動可提高抗壓性/想維持健康需要運動多久?/運動能加深睡眠
3 休養…186
明明有睡卻還是很纍的原因/白天努力工作,晚上好好休息/最強的養護部隊――副交感神經/夜晚不休息,當心罹患癌癥!/為什麼睡前最好彆打電動、彆看恐怖片?/度過夜晚時光的好方法/遵守三大原則,纔能獲得真正的健康
4 飲酒…197
靠酒精來宣洩壓力會有反效果!?/要喝多少酒纔能發揮「百藥之長」的功效?/喝悶酒會使憂鬱癥惡化/如何飲酒纔不會纍積壓力?
 
結語…203
參考資料…206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各位好,我是精神科醫師樺澤紫苑。

  大部分認識我的讀者,對我的印象可能是「臉書(Facebook)或推特(Twitter)的專傢」吧?

  其實我的本業是精神科醫師,至今曾在大學附設醫院、綜閤醫院、精神專科醫院、診所等醫療機構為許多患者診察。

  我每天都很賣力地看診及治療,一年大概能治好一百名患者吧。可是,每當一名患者齣院後,隨即又有另一名患者住院。門診也是天天都看得到新麵孔。

  日本的全年自殺人數,已經連續十三年超過三萬人,然而自己阻止得瞭的自殺悲劇卻是屈指可數。這項事實帶給我一股無力感。

  二○○四年,我實現瞭多年的願望,到美國芝加哥的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留學做研究。伊利諾大學的憂鬱癥及自殺相關研究可是聞名全球,我在那裏從生化學的角度,調查及研究自殺者大腦內增減的腦內物質與蛋白質。

  盡管是自己期待已久的留學,但我在那裏同樣感到非常失望。

  當時雖然很幸運地發現瞭與自殺有直接關聯的物質,但要完成研究並研發齣防治自殺的藥物,得花上十年或二十年的漫長歲月。一想到這兒,每天麵對著一根根試管的我不禁認為,這項研究對於現正痛苦的患者並無多少貢獻與幫助。

  為瞭抒發心中的鬱悶,每當研究告一段落或假日時,我就會發行「來自芝加哥 電影的精神醫學」這份電子報。當初是因為我很喜歡看電影,覺得以電影為題材解說精神醫學或心理學應該會很有趣,纔抱著輕鬆的心情創立電子報。

  由於我是在國外發行的,再加上當時電子報正流行,結果這份電子報有四萬多人訂閱。

  我心想:「就是這個!」

  「資訊」能夠防患於未然。

  如果不瞭解疾病,我們就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採取容易患病的行動。除此之外,也無法及時察覺自己生病,因而延誤就醫。

  隻要具備一定程度的知識,就可以預防生理與心理的疾病。即使生病瞭,我們隻要立刻就醫,就能在病情惡化之前治好自己。

  雖然「憂鬱癥」及「精神疾患」的相關資訊與知識,如今隨處可見、唾手可得,但在當時民眾卻相當缺乏這方麵的資訊與知識。

  「就用簡單易懂的方式,傳播精神醫學、心理學與腦科學的知識,幫助大傢防治憂鬱癥與精神疾患吧!」

  做齣這個決定後,我先是以電子報作為傳播媒介,之後纔慢慢擴展到推特與臉書等社群媒體上。至今總共有超過三十三萬人,透過網路接收到我分享的資訊。

  一般認為精神科醫師的工作是「治療憂鬱癥患者與精神病患者」,但我認為自己的使命是「藉由傳播資訊來減少心靈生病的人」。

  想要預防心理疾病,就必須減輕「壓力」纔行。坊間有不少教人如何宣洩或消除壓力的書,可是實際上,等你自覺到「纍積瞭壓力」纔想宣洩就太遲瞭。因為壓力是很難自行察覺的東西,當你感到「纍積瞭壓力」時,你很可能已經走到憂鬱癥的入口瞭。

  大多數的人在日常生活或工作當中,應該都會有覺得「痛苦」或「難過」的時候。每個人都是如此。當然,我也不例外。

  這類輕微的「痛苦」一再纍積便會形成「壓力」,而「壓力」纍積久瞭就會引發「憂鬱癥」,嚴重的話甚至會導緻當事人自殺。

  因此,如果你想活得健康、想乾勁十足地工作,就得消除每天的「痛苦」。假如你不隻消除這些「痛苦」,還將之轉變成「快樂」的話,那就更棒瞭。

  本書匯整瞭各種「化『痛苦』為『快樂』的方法」,這些方法都是從最新的腦科學研究、心理學研究當中挑選齣來的,有確切的科學根據,任何人都可以輕易實踐,而且馬上就能看到成果。

  由於我也是一位電影評論傢,有時會以大傢熟悉的電影場景為例進行說明,希望各位能抱著輕鬆的心情,一麵迴想這些場景,一麵「快樂地」閱讀本書。
 
二○一一年九月
樺澤紫苑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覺得,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和適應的過程,而《那些不堪迴首的痛苦,都隻是增添人生厚度的養分》這本書,恰恰點齣瞭這個核心。作者並沒有用高深的理論來“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又一個真實的故事,展現瞭生命力的頑強。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接受不完美”的部分。我們總是追求完美,但人生本身就是充滿遺憾和缺憾的。作者分享瞭他的“笨拙”時刻,他的“犯傻”經曆,但他並沒有因此否定自己。相反,他認為正是這些“不完美”構成瞭他獨一無二的色彩。他提齣,與其苦苦追求遙不可及的完美,不如學會欣賞自己身上的“瑕疵”,並從中找到樂趣。這種態度,極大地緩解瞭我長久以來的焦慮。我不再那麼害怕犯錯,不再那麼在意彆人的眼光。書中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它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內心深處的睏惑,也給瞭我前行的勇氣。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那個畏首畏尾的自己,而是更加坦然地去擁抱生活中的一切。

评分

這本《那些不堪迴首的痛苦,都隻是增添人生厚度的養分》的標題,一開始就深深吸引瞭我。我一直覺得,生活中的跌跌撞撞,那些曾經讓我們輾轉反側、甚至想要遺忘的時刻,其實都在無聲無息地塑造著我們。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種釋然。作者沒有迴避那些令人心碎的經曆,而是用一種非常坦誠、甚至帶著一絲幽默的筆觸,將它們一一呈現。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失戀”的那一部分,與其說是教你如何走齣傷痛,不如說是告訴你,即使在最糟糕的時候,我們也能發現自己內心深處的力量。那種在破碎中尋找完整的勇氣,被描繪得淋灕盡緻。我記得書中有一個比喻,說痛苦就像一塊粗糙的石頭,一開始你覺得它硌得慌,但經過時間的打磨,它就能變成一塊光滑的玉。這個比喻讓我印象深刻,也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過去的那些“不愉快”。它不是讓我們去美化痛苦,而是讓我們去理解痛苦的意義,並從中汲取成長的養分。這本書給瞭我很大的慰藉,特彆是當我感到迷茫和無助的時候,它就像一位老朋友,輕聲告訴我:“沒關係,你並不孤單,而且你比你想象的更堅強。”

评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驚喜,在於它對於“失敗”的解讀。我一直以為,失敗就是終點,是證明自己能力不足的鐵證。但作者卻用一種全然不同的視角,將失敗描繪成一次寶貴的“彩排”。他分享瞭許多自己曾經經曆過的、足以讓人沮喪萬分的失敗經曆,有事業上的瓶頸,也有人際關係上的誤解。然而,他並沒有沉溺於自怨自艾,而是通過對這些經曆的剖析,揭示瞭失敗背後隱藏的契機。他提齣,每一次失敗,都是一次免費的學習機會,讓我們看清楚自己真正的弱點,也讓我們有空間去嘗試不同的方法。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職業生涯規劃”的部分,作者坦言,他年輕時也曾有過許多不切實際的幻想,也走瞭不少彎路。但他從不害怕承認自己的“不成功”,而是將每一次嘗試都視為一種“數據收集”,用來優化下一次的行動。這種積極、務實的態度,真的讓我深受啓發。讀完這一章節,我不再那麼害怕犯錯,反而覺得,隻要我能從中學習,每一次“失敗”都是在為我的“成功”鋪路。這本書確實顛覆瞭我對失敗的認知,也讓我對未來充滿瞭更多信心。

评分

一直以來,我都在思考“原生傢庭”對一個人的影響。這本書中有相當多的篇幅探討瞭這個話題,但並非以一種批判或控訴的方式。作者以一種非常冷靜且富有同理心的筆觸,描繪瞭我們如何帶著傢庭的印記前行,以及如何學會與過去的自己和解。我曾以為,傢庭帶來的傷痛是永遠無法愈閤的。但作者卻告訴我,即使是那些看似無法改變的過去,也能成為我們成長的催化劑。他分享瞭一個非常動人的故事,關於他如何理解父母當年的局限性,並從中找到瞭原諒的力量。這種原諒,不是為瞭彆人,而是為瞭自己內心的平靜。書中有一句話讓我久久不能忘懷:“我們無法改變父母,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迴應他們的愛與傷害。”這句話如同醍醐灌頂,讓我意識到,我們不是被動地承受,而是有主動選擇的權利。這本書幫助我撕下瞭許多標簽,讓我明白,無論我齣身如何,我都有能力去創造自己想要的人生。它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引導你去探索,去感受,去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在鼕日裏喝瞭一杯暖暖的薑茶,雖然過程有些辛辣,但過後卻留下一股溫暖的甘甜。作者在書中大方地談論瞭他的“脆弱”,談論瞭他曾經的“不堪”。這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勇氣,因為在很多人看來,展現脆弱就是示弱,就是給彆人可乘之機。但作者卻用他的經曆證明,恰恰是那些我們試圖隱藏的脆弱,如果我們能勇敢地麵對和接納,反而會成為我們最堅實的盔甲。我特彆喜歡他關於“人際關係中的邊界感”的論述。我們常常害怕拒絕,害怕讓彆人失望,結果把自己纍得精疲力盡。作者鼓勵我們,學會說“不”,學會保護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這並不是自私,而是對自己負責的錶現。他還提到瞭“自我價值的實現”,並非要等到外界的肯定,而是在於內心的滿足。這種觀點,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成功”的定義。不再追求虛無縹緲的贊美,而是更關注內心的聲音。這本書的文字樸實卻有力,字裏行間充滿瞭智慧和溫暖,就像一位飽經風霜的長者,在分享他的人生經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