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綠色殯葬論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18年綠色殯葬論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綠色殯葬
  • 殯葬研究
  • 殯葬文化
  • 學術研討會
  • 2018年
  • 生命倫理
  • 環境科學
  • 社會學
  • 死亡關懷
  • 殯葬改革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論文集結閤颱灣、日本、中國與馬來西亞殯葬産業、學術及各領域之專傢學者,共同針對綠色殯葬及殯葬實務議題進行專業或跨領域的研究與報告。論文主題有區域跨國性颱灣、日本、馬來西亞與中國等地綠色殯葬推動、生態殯葬改革、南洋華人殯葬的探討與研究;亦有以環保自然葬專題為論述,集結産官學三方的不同視角的研究;另有跨領域殯葬實務性論文,如傳承傢風文化的陵園、創新的綠色殯葬設施、綠色葬具及綠色葬法、告彆式創新設計規劃、芳療在遺體處理運用、成套服務商業模式在殯葬服務的運用等不同層麵切入殯葬實務的創新觀點;更有中華跪拜禮連貫古今演變的嚴謹考證論述、唐代官修禮書重葬祭的教化意義、唐代道傢思想影響下的厚葬文化等殯葬文化議題的探究,並對儒傢、墨傢到佛教思想的殯葬生死觀,颱灣多元宗教儀節,悲傷輔導與文化撫慰,祭拜到追思的時代思考等議題,進行古今時空對話與重新詮釋。這些論文的發錶體現瞭當前綠色殯葬的現況與殯葬跨領域層麵的新思維,期許經由這些論文的提齣讓我們思索殯葬産業未來前景,重新省思中華殯葬文化的深刻底蘊與時代精神,同時也希望能作為政府推動綠色殯葬政策時參考之用。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治國


  中國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殯儀學院榮譽院長

王琛發

  馬來西亞東西方生死文化研究基金會主席

郭慧娟

  颱灣環保自然葬協會理事長

趙誌國

  中國殯葬協會文化遺産委員會副主任

邱達能

  仁德醫專生命關懷事業科主任、助理教授

盧  軍

  中國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殯儀學院院長

鬍立中

  中國浙江金華市民政局副局長

潘衛良

  中國浙江金華市民政局殯葬執法大隊支隊長

馮月忠

  馮月忠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

楊盈璋

  日本送行者學院博士候選人

陳伯瑋

  國立颱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心理諮商係兼任講師

曾煥棠

  國立颱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心理諮商係教授

黃棟銘

  大仁科技大學生命關懷事業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張秀菊

  逢甲大學中國文學係博士生

郭燦輝

  中國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

李慧仁

  南華大學生死學係(所)助理教授

郭宇銨

  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生

王清華

  萬安生命海外研訓發展處處長

黃玉鈴

  福祿壽生命藝術園區經理

何冠妤

  自由風視覺傳達有限公司總經理

徐廷華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生

詹坤金

  苗栗縣卓蘭鎮前鎮長

塗進財

  仁德醫專生命關懷事業科兼任講師

黃勇融

  中華民國遺體美容修復協會理事長

楊雅玲

  中華國際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

魏君麯

  新竹縣政府民政局科員

張孟桃

  仁德醫專生命關懷事業科講師

鄧明宇

  仁德醫專生命關懷事業科助理教授

英俊宏

  仁德醫專生命關懷事業科講師

顔鴻昌

  星彥塑膠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李佳諭

  南華大學生死學係助理教授

康美玲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生

張文玉

  仁德醫專生命關懷事業科講師

主編簡介

王慧芬


  東海中文所碩士、博士候選人
  仁德醫專生命關懷事業科講師
 

圖書目錄

主編序  i
 
1.中國傳統跪拜禮數考──兼論「禮」的繁簡演變/王治國  1
一、禮的界說  2
二、跪拜等禮節淺述  2
三、「周禮」中的跪拜禮節  5
四、漢代祭天、大喪行再拜禮  6
五、唐代皇帝祭天、大喪行再拜禮  7
六、《硃子傢禮》、《宋史》中的再拜禮  8
七、元代大禮行三叩頭  9
八、明代祭天、大喪行禮  10
九、三跪九叩首禮齣於清代  12
十、謚號、避諱的繁瑣化  13
十一、《日知錄》中對禮儀繁瑣化的討論  16
十二、百餘間「禮」之亂象與啓示  21
 
2.比較宗教視野下的道教度亡與綠色殯葬/王琛發  25
一、宗教思想決定度亡觀念  26
二、儒道立場影響中華殯葬  28
三、傳統實踐迴應現代趨勢  32
四、前人精神應對未來思考  34
 
3.颱灣環保自然葬的轉型努力與期待/郭慧娟  39
一、颱灣環保自然葬的現況與發展  40
二、當前颱灣環保自然葬的迷思與限製  43
三、颱灣環保自然葬的轉型建議與做法  51
 
4.以傢風文化為導嚮的文化陵園/趙誌國  59
一、引言  60
二、傢風文化  60
三、思想內涵  61
四、社會背景  63
五、文化陵園  64
六、結語  66
 
5.祭祀到追思――一個時代意義的反思/邱達能  67
一、引言  68
二、祭祀的意義  70
三、從祭祀到追思  71
四、追思的問題  73
五、思念的新思維  77
六、祭祀的新做法  78
七、結語  81
 
6.於生態背景下節地安葬葬式葬法研究――以浙江省金華市生態殯葬改革為例/盧軍、鬍立中、潘衛良  83
一、引言  84
二、金華地區推行節地生態葬的基本情況  85
三、節地生態葬存在的主要問題  87
四、國內外節地生態葬的經驗藉鑒  89
五、金華市節地生態葬發展建議  91
 
7.綠色殯葬設施的空間規劃與創新――以大園22公墓生命紀念館智慧綠建築為例/馮月忠  95
一、前言  96
二、颱灣地區殯葬設施空間的演變  96
三、大園22公墓生命紀念館空間規劃  106
四、殯葬設施空間創新規劃  112
五、結論  117
 
8.人的死亡觀與葬禮的改變之我見/楊盈璋  119
一、日本麵對「多死亡之社會」的課題  122
二、銀發族「獨居老人」的增加  122
三、如何麵臨屬於自身的死亡  123
四、在超老齡化社會麵臨的死亡之課題  124
五、從臨終前就開始的死亡之悲傷  125
六、死是歸屬於誰的呢?  127
七、怎樣來迎接死亡的方式是最理想的呢?  131
八、死不隻是本人的問題,與那個人的死彆一生隻有一次  138
 
9.然葬的衝擊與因應/陳伯瑋、曾煥棠  145
一、前言  146
二、環保自然葬的衝擊  148
三、環保自然葬的因應  154
四、結論  161
 
10.唐代道教興盛對「厚葬」文化的影響/黃棟銘、張秀菊  167
一、前言  168
二、有關唐代喪禮文化的研究現況  171
三、唐代的厚葬文化  173
四、唐代道教的興盛  175
五、從隨葬物看道教對厚葬文化的影響  178
六、結論  182
 
11.唐代曆次官修禮書動因與「禮重喪祭」教化理念論析/郭燦輝  185
一、唐代曆次官修禮書概況  186
二、唐代曆次官修禮書動因分析  189
三、唐代曆次官修禮書內容分析與當時評價  193
四、「禮重喪祭」以益教化之理念及對後代修禮的影響  197
 
12.從生命永續觀點對環保自然葬之省思/李慧仁、郭宇銨  201
一、前言  202
二、傳統葬祭中的生命永續  203
三、現代環保自然葬概況與省思  208
四、讓環保葬更閤乎人性需求的建議  215
五、結論與反省  221
 
13.代環保自然葬的爭議與問題探討/王清華  225
一、前言  226
二、喪禮慎終追遠,問題性質之探討  226
三、對「綠色殯葬」的認知  229
四、弘揚中華文化  234
五、傳承「殯葬禮俗」的善終  236
六、對「環保自然葬」的省思、爭議與問題  237
 
14.色殯葬創新思維/黃玉鈴  241
綠色殯葬創新思維──設施經營業者實例  242
 
15.彆狂想麯/何冠妤  245
用藝術文學融入颱灣的殯葬文化,用創意思維提升生死學觀點價值  246
 
16.中觀學的生死詮釋:以《般若經》中的「如幻思想」為中心之考察/徐廷華  251
一、般若中觀係理論對如幻的詮釋  253
二、如幻於般若經的意涵之一:空  255
三、《般若經》所呈現的生死(解脫道)義理  264
四、結語  268
 
17.子的喪葬看法/詹坤金  271
一、前言  272
二、孔子是否談論生死  274
三、孔子是怎麼瞭解生死的  276
四、道德的生死如何可能  279
五、結語  284
 
18.墨子觀點看殯葬改革/塗進財  287
一、前言  289
二、墨子的觀點  290
三、墨子對喪葬的看法  294
四、颱灣殯葬改革的作為  298
五、墨子觀點下的颱灣殯葬改革  300
六、結語  302
 
19.成套服務商業模式成功經營策略研究──以殯葬禮儀服務業經營為例/黃勇融、楊雅玲  303
一、前言  304
二、文獻迴顧  306
三、研究方法  309
四、研究分析與結果  310
五、模糊層級分析研究結果  313
六、結論  315
 
20.綠色殯葬政策的願景建構到在地環保自然葬的推展――以新竹縣為例/邱達能、魏君麯、張孟桃  321
一、前言  322
二、方法  329
三、問題的發現、討論與建議  333
四、結論  334
 
21.事取嚮在老人照護課程的融入式教學/鄧明宇  343
一、敘事取嚮與我  345
二、敘事老人學的齣現  346
三、敘事老人學在健康照顧上的應用  348
四、課堂的教育現場  349
五、應用敘說取嚮於課堂教學  351
六、敘說取嚮對於學生的影響  358
七、結語  359
 
22.保葬具與綠色葬法/英俊宏、顔鴻昌  361
一、前言  362
二、綠色葬法的意義與作為  365
三、綠色葬法的成效與問題  367
四、問題的省思與解決的建議  371
五、結語  374
 
23.香療法與生命倫理養生之道/李佳諭  377
一、前言  379
二、芳香度人生的象徵意涵  380
三、芳香植物的神聖感與他界融通的應用  382
四、芳香療法的應用與常用精油功效  383
五、自然醫學養生療法麵臨的睏境與發展  385
六、結語  386
 
24.教生死觀的當代意義/康美玲  389
一、前言  390
二、佛教生死觀  391
三、靈魂存在與否  391
四、死亡觀念在當代社會中的意義及影響  395
 
25環保祭祀――以新竹地區之釋教功德與西湖懷恩塔中元慶贊實習服務為範例/張文玉  397
一、新竹地區之釋教功德――科儀之流變  398
二、中元慶贊――以西湖懷恩塔實習之範例  403

圖書序言

主編序

  環保意識的抬頭,綠色環保成為世界潮流,為瞭追求地球永續的存在,世界各國政府乃至各行各業也紛紛配閤這股潮流發展,最傳統的殯葬産業也不例外。因應此一需求,作為颱灣第一所殯葬專業科係的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生命關懷事業科,特於2018年10月27-28日舉辦瞭「2018年綠色殯葬論壇學術研討會」。會中邀集瞭來自颱灣、日本、中國與馬來西亞等地殯葬産業、學術界,以及各領域之專傢學者,共同針對綠色殯葬、産業創新發展、殯葬文化等議題進行專業或跨領域的思考與分析,並共謀發展。

  2018年綠色殯葬論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所收錄的論文大緻可以分為四個大主軸:一、亞洲各國綠色殯葬的推動情況;二、綠色殯葬實務與創新;三、中華殯葬文化研究與省思;四、多元宗教關懷與殯葬儀節。

  第一大主軸是亞洲各國綠色殯葬的推動情況,有區域跨國性颱灣、日本、馬來西亞與中國等地綠色殯葬推動、生態殯葬改革、南洋華人殯葬的探討與研究;亦有以環保自然葬為專題,探究其發展與睏境,集結産官學三方的不同視角,更具有指標性。第二主軸是綠色殯葬實務與創新,此一主軸深具創新、跨領域思考特色,從不同領域切入殯葬實務,如強調傳承傢風的文化陵園規劃、綠色建築設計理念的殯葬設施、創新綠色葬具研發與綠色葬法、個人化創新告彆式的設計、芳療在遺體處理運用層麵、成套服務商業模式在殯葬服務的運用等新觀點的提齣、新詮釋與新構築。第三主軸中華殯葬文化研究與省思,有跪拜禮連貫古今演變的嚴謹考證論述,從周、漢、唐、宋到明清,以及現代儀節變易溯源。或是專論唐代官修禮書重葬祭的教化意義;以及唐代道傢影響下厚葬文化等等殯葬文化議題。最後一個主軸為殯葬儀節與多元宗教關懷,儒傢、墨傢與佛教的殯葬生死觀、颱灣多元宗教與殯葬、悲傷輔導與文化撫慰等議題進行古今時空對話與重新詮釋。研究者直探各傢思想與中華殯葬文化源頭,進行跨越古今時空對話,重新詮釋與賦予中華殯葬文化新時代意義;或從多元宗教儀節、祭拜到追思等進行時代思考,或從心理學切入的角度,重新省思殯葬禮儀的現代意義。

  各篇論文從不同的領域與視角切入,提供瞭綠色殯葬的新啓發與跨領域的視角,且融入新時代變革與創新元素,賦予殯葬新詮釋與新建構。期許經由這些論文的提齣讓我們思索殯葬産業未來前景,重新省思中華殯葬文化的深刻底蘊與時代精神,同時也希望能作為政府推動綠色殯葬政策時參考之用。
 
王慧芬  謹識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一些觀點,讓我反思瞭很多關於“生”與“死”的哲學問題。我一直以為,死亡就是徹底的結束,但讀瞭這本書,我開始覺得,死亡更像是一種轉變,是生命能量的重新分配。書中提到,一些國傢已經將殯葬服務與社區的生態建設相結閤,例如,利用火化後的骨灰,作為滋養土壤的有機肥料,用於綠化公園,甚至種植食用作物。 這讓我覺得,生命即使在終結之後,依然可以以另一種方式,繼續滋養這個世界。這種循環往復的生命觀,非常令人著迷。書中還探討瞭科技在綠色殯葬中的應用,比如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在傢屬無法到場的情況下,也能進行綫上追思儀式,這對於在外地的親人來說,是一種莫大的安慰。我個人覺得,這種創新並不違背傳統的情感需求,反而能夠讓更多人,以更便捷、更環保的方式,錶達對逝者的思念。

评分

這本書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並沒有刻意去批判傳統的喪葬方式,而是以一種非常平和、理性的態度,去闡述綠色殯葬的優勢和可行性。我記得其中有一位學者,他用瞭很多篇幅去分析,傳統土葬和火葬所帶來的環境影響,比如土地資源的消耗、地下水的汙染等等,這些數據和分析都非常具有說服力。 但是,他並沒有停留在批判層麵,而是進一步探討瞭如何進行“綠色轉型”。他提齣瞭很多具體的建議,比如如何引導公眾接受新的殯葬理念,如何建立完善的綠色殯葬服務體係,甚至是如何通過政策的引導,來鼓勵更多人選擇綠色殯葬。我個人覺得,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引導方式,比直接的宣傳口號更加有效。它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選擇,也開始思考,如何為子孫後代留下一個更美好的環境。

评分

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時常會想起我的外婆。她是個非常樸素的人,一生都在為傢庭操勞,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身後事的排場。在她臨終前,她反復跟我說,希望自己離開後,能像一片落葉一樣,迴歸大地,什麼都不留。當時,我們傢人都不是很理解,覺得不吉利,但現在讀瞭這本書,我纔明白,外婆的念頭是多麼的富有遠見和智慧。書中關於“樹葬”、“花葬”等多種綠色殯葬方式的介紹,都讓我找到瞭與外婆心願契閤的錶達。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篇關於“生態葬”的倫理考量的文章,作者用一種非常細膩的筆觸,探討瞭如何在尊重逝者遺願的同時,也兼顧傢屬的情感需求。很多時候,我們對綠色殯葬的顧慮,來自於對傳統習俗的依賴,以及對未知的不安。這本書並沒有簡單地否定傳統,而是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將傳統中的情感寄托,與現代環保的理念相結閤。比如,在一些提倡的綠色殯葬儀式中,作者也提到瞭可以加入一些具有紀念意義的環節,比如傢屬可以親手將骨灰撒入指定區域,或者在紀念樹下種下小小的紀念花朵,這些都是可以傳遞愛意,又不失環保的方式。

评分

這本書的整體基調,是一種對生命的熱愛與尊重,以及對未來的一種積極探索。它並沒有將綠色殯葬視為一種“被迫的選擇”,而是將其描繪成一種“智慧的選擇”,一種能夠兼顧個人情感、社會責任和環境保護的理想方式。我特彆贊賞書中關於“社會共識”的建立過程的討論,它說明瞭任何一種變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書中提到瞭,如何通過教育、宣傳,以及政策的引導,來逐步改變公眾的觀念,讓綠色殯葬成為一種主流的選擇。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它更像是一份關於未來殯葬文化的“行動指南”。它鼓勵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這場變革的參與者,共同為我們的後代,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生存環境。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我們對於“死亡”的理解,可能真的需要與時俱進。過去,我們習慣瞭將死亡視為一種“消亡”,一種生命活動的徹底停止。但這本書,卻為我們打開瞭一個新的視角:死亡可以是“迴歸”,可以是“新生”的開始。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生命循環”的論述,它將人體的生命,與自然界的生態緊密地聯係起來。 例如,書中提到,一些綠色殯葬的方式,比如海葬、樹葬,都能夠有效地減少對土地的占用,並且將人體內的養分,重新融入自然生態係統。這種“以生命滋養生命”的理念,讓我覺得非常具有哲學深度,也讓我對生命的本質有瞭更深的理解。它提醒我們,即使生命終結,我們依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們的存在,也能夠以另一種方式,繼續為這個世界做齣貢獻。

评分

這本書中的某些論述,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於“物質”和“精神”的看法。過去,我們往往將“留戀”與“物質”掛鈎,覺得留下的東西越多,就越能證明一個人曾經存在過。但是,這本書卻引導我們思考,真正重要的,也許是生命中的“痕跡”和“影響”,而不是遺留下來的實體。 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數字生命”的探討,雖然這聽起來有些前衛,但它確實為我們提供瞭一種全新的紀念方式。比如,通過建立一個虛擬的“生命空間”,將逝者生前的照片、視頻、文字記錄,以及他們對世界的看法,都收集起來,讓後人能夠以一種互動的方式,去瞭解他們,去感受他們。這種方式,雖然沒有實體的紀念,但卻能夠讓逝者的精神,以一種更持久、更鮮活的方式流傳下去。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相當沉靜,那種淡淡的綠色,沒有張揚,卻透著一股生命輪迴的寜靜感,讓人在翻開之前,就感受到一種對生命終點的尊重與撫慰。我最近收到這本《2018年綠色殯葬論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開始收到的時候,以為會是一本相當枯燥的學術著作,畢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這幾個字,總是會讓人聯想到堆砌的理論、晦澀的術語,以及與現實生活有一定距離的研究。然而,當我真正開始閱讀其中的篇章,尤其是幾位颱灣學者撰寫的文章時,我感到瞭一種前所未有的觸動。 我特彆喜歡裏麵幾位專傢探討的“自然葬”的理念,這不僅僅是一種殯葬方式的改變,更是一種生死觀的重塑。過去,我們習慣瞭用傳統的、花費大量資源的墓葬方式來紀念逝去的親人,那種對土地的占用,以及背後蘊含的商業考量,常常讓我覺得有些沉重,似乎背離瞭生命本真的迴歸。但在這本書中,我看到瞭更多關於“化作春泥更護花”的美好願景,以及如何讓生命的最終歸宿,成為滋養新生命的起點。例如,其中一位學者詳細闡述瞭海葬的環保意義,不僅僅是減少土地的消耗,更在於它符閤自然循環的規律,將生命的力量重新融入大海的懷抱。這種視角,讓我重新審視瞭死亡,不再將其視為終結,而是另一種形式的延續。

评分

讀到這本書的某幾段,我纔真正意識到,殯葬不僅僅是身後事,更是對生者的一種精神慰藉,以及對生命價值的最終肯定。過去,我一直覺得“綠色殯葬”似乎是一種比較冷淡、不夠有情感的選項,但這本書中的一些案例和論述,徹底顛覆瞭我的想法。例如,有篇章詳細介紹瞭如何通過“生命紀念園”的設計,來營造一個既能滿足環保需求,又能提供溫馨追思空間的場所。 我特彆贊賞書中關於“個性化追思”的討論。在現代社會,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那麼,他們離開後的紀念方式,也應該能夠體現這種獨特性。書中提到瞭,可以通過采集逝者的聲音、影像,甚至是一些他們生前喜歡的物品,來設計一種沉浸式的追思體驗。例如,在追思儀式上播放逝者生前錄製的寄語,或者在傢屬可以親自參與的“生命花園”中,栽種與逝者喜好相關的植物。這些細節,都讓“綠色殯葬”不再是冰冷的環保口號,而是充滿瞭人情味和生命溫度的錶達。

评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並沒有一味地追求學術上的嚴謹,而是更加注重與讀者之間的溝通和對話。很多篇章都引用瞭生活中的真實案例,或者是一些具有代錶性的觀點,這使得整個閱讀過程,都顯得非常生動和有趣。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殯葬文化”的探討,它不僅僅是關注殯葬形式的改變,更深入地去挖掘瞭殯葬背後所承載的文化意義和情感價值。 作者認為,任何一種殯葬方式,都應該能夠反映齣人們對生命的尊重,以及對逝者的思念。他提齣瞭,如何在綠色殯葬中,融入更多的情感元素,讓追思儀式更加人性化。比如,可以鼓勵傢屬們以更開放的心態,去分享與逝者相關的迴憶,或者通過藝術的形式,來錶達對逝者的懷念。這種對情感的關注,讓綠色殯葬不再是機械的環保行為,而是充滿溫情和人文關懷的生命告彆。

评分

這本書的內容,讓我第一次如此深入地去思考“死亡”這件事,以及它與“生命”之間的深刻聯係。一直以來,我們似乎都迴避談論死亡,把它視為一種禁忌。但這本書卻以一種非常坦誠、開放的態度,邀請我們去麵對它,去理解它,甚至去擁抱它。其中有一段關於“生命告彆儀式”的討論,讓我覺得非常有啓發。 作者認為,死亡並不僅僅是一個悲傷的結束,它更應該是一次對生命曆程的迴顧和肯定。在書中,他列舉瞭一些非常感人的案例,比如一些傢庭會選擇在生命告彆儀式上,播放逝者生前最喜歡的音樂,分享他們生前的故事,甚至讓傢屬們寫下對逝者的祝福和感謝。這些儀式,都充滿瞭溫暖和愛意,讓死亡不再那麼冰冷,而是成為生命中一個充滿意義的句點,為新生的開始,注入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