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實證研究:原理、方法與應用

法實證研究:原理、方法與應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法實證研究
  • 實證法學
  • 法律研究方法
  • 法律社會學
  • 法理學
  • 法律實證主義
  • 案例研究
  • 定量研究
  • 定性研究
  • 法律適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這是中文世界第一本關注民事實體法的實證研究專書,也是第一本探討地方法院判決的實證研究專書。

  從實證研究作為法學方法的角色定位齣發,探索物權法、侵權法、不當得利法的實務問題,將經濟學、心理學、統計學的方法融閤至法學。

  本書亦給予入門者統計方法導論,並提示視覺化數據資料的具體方法。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永健


  經曆與研究領域:
  1978年生,現任颱灣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法實證研究中心執行長。美國紐約大學法學博士(J.S.D.)、碩士;颱灣大學法學碩士、學士。曾任美國紐約大學、美國芝加哥大學、荷蘭鹿特丹大學、瑞士聖加侖大學、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以色列海法大學法學院客座教授、訪問學者。並曾於美國康乃爾大學、日本東京大學、法國巴黎第二大學從事短期研究。
  主要研究領域為物權法、土地房屋管製、民事司法製度,研究方法兼採法律經濟分析與法實證研究,並有比較法視野。近年研究領域並由物權法嚮外擴展至信託法、(非)營利組織法、繼承法、契約法、侵權法。喜歡與研究養成背景不同的學者閤作,開拓學術研究可能性。已經和國內、外法律學者、經濟學者、統計學者、社會學者聯名發錶研究成果。對咀嚼數字與文字同樣狂熱,花在理解社會科學與貫通法學的時間相去不遠。
  任亞洲法律經濟學會(AsLEA)理事。為世界一流期刊Harvard Law Review、Journal of Legal Studies、Journal of Empirical Legal Studies、American Law and Economics Review擔任論文審查人,以及為學術齣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outledge、Edward Elgar審查專書書稿。目前擔任SSCI期刊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的編輯(Associate Editor)、Asi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編輯,並為美國法律協會(ALI)財産法第四版整編法(Restatement of the Law Fourth, Property)之國際諮詢委員。

  著作與奬項:
  由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Edward Elgar、Routledge、Wolters Kluwer等(即將)齣版中、英文(主編)專書10種。徵收補償之英文專書Private Property and Takings Compensation: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Empirical Analysis,獲得2013年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專書奬。2015年獲得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奬。2015年至2018年獲科技部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畫奬助。2016年、2018年兩度獲得中研院法學期刊論文奬。傑齣人纔基金會曾給予三年的「年輕學者創新奬」奬助。
  著有中、英文期刊與專書論文90餘篇,多發錶於知名學術期刊。英文論文散見於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Journal of Legal Analysis;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Journal of Empirical Legal Studie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 European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Minnesota Law Review; Southern California Law Review等頂尖期刊。中文論文則獲刊於海峽兩岸的頂尖學報,如:中研院法學期刊、颱大法學論叢、政大法學評論、颱北大學法學論叢、中外法學、環球法律評論、南京大學法律評論、法律與社會科學等等。
 

圖書目錄

自 序 i
凡 例 ix
導 論 xi

第一部分:方法論 001
第一章 法實證研究的方法座標 003
第二章 實證研究在法學中的角色 045

第二部分:物權法 111
第三章 分割共有物 113
第四章 袋地通行權 151
第五章 越界建築 171

第三部分:侵權法 189
第六章 身體健康侵害慰撫金 191
第七章 生命侵害慰撫金 235
第八章 扶養費與薪資損失 293

第四部分:不當得利 305
第九章 相當於租金之不當得利 307
附錄一:定錨效應與司法判決:實證研究的改革啓示 367
附錄二:固定效果、隨機效果、群聚穩健標準誤 377
附錄三:設限資料 399
附錄四:數據呈現教戰手冊 417
中文參考文獻 447
英文參考文獻 461
德文參考文獻 481
英文索引 483
中文索引 489
 

圖書序言

自序

  走上法實證研究,是人生的意外。在赴美留學之前,我自詡是不使用數理模型的法經濟學理論傢。我在颱大經濟研究所旁聽瞭林明仁教授學成歸國的第一門課,對統計有粗淺理解。到紐約大學法學院之後,我在兩門衝堂的課之間,猶豫不決。一門是經濟係老師在法學院開設的賽局理論;一門是訪問教授開設的量化方法與法學。我暗忖,如果有幸留下來念博士,應該還有機會修賽局;但訪問教授不是候鳥,可能是「一期一會」(‎いちごいちえ)的機會,所以選擇後者。結果,一年後,經濟係老師離開紐約大學,法學院爾後幾年都沒有賽局論的課,而訪問教授Daniel Rubinfeld變成候鳥,每年鞦季學期都在,之後還加入成為專任教授。但因為我的誤會與腦補,獲得瞭更多實證研究的觀念;加上指導教授Vicki Been也全力投入物權與土地管製的實證研究,我的博士論文的主要貢獻在於四篇實證研究。在2009年展開學術生涯之後,我也花瞭大半的時間在寫作法實證研究的文章。

  這本論文集最應該感謝的,是跟我一起閤作撰寫論文,並授權我以個人名義齣這本書的共同作者。他們包括第一章的程金華教授,第二章的王鵬翔研究員,第六章、第七章的李宗憲博士,第七章和附錄三、附錄四的何漢葳研究技師,第九章、附錄一、附錄二的陳恭平特聘研究員,第九章的劉育昇博士,附錄一和附錄二的林常青教授。他們在不同層麵給我非常大的啓示。與他們討論研究設計、分析數據、解釋發現,給我無窮的樂趣。

  這本書各章論文撰寫時,法實證研究者都還在「手工業」的階段。數據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而是仰賴許多助理幫忙閱讀判決、編碼,並和我反覆討論。人工花錢、編碼燒腦,一個數據庫要有大於1,000個觀察值很不容易。本書使用瞭8,635筆地方法院民事判決,都是筆者和助理逐一閱讀判決,人工輸入而成。

  今年是我中研院法律所的第十個年頭,猛然迴頭,發現已經進入AI和大數據的年代。前十年多半時間是踽踽獨行,但現在大傢都談機器學習、人工智慧、海量數據。現在要獲得數據,很多時間花在寫程式碼、訓練電腦。這本書要彰顯保存價值,大概不會是在數據大或全麵,也不會是使用多先進的深度學習,而是找問題的能力、看問題的視角、分析解讀數據並與法學問題連結的作法。法律人有法律的領域知識(domain knowledge),不會完全被機器取代。

  能在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無後顧之憂進行法實證研究。我首先要感謝法律所創所所長湯德宗大法官。因為他的遠見,將法實證研究列入法律所的六大研究領域,並在任內設立法實證研究中心。我也要感謝剛卸任的所長林子儀大法官,在他多年任內,協助我兩次升等,總是給予經費支持(即使外界往往不看好)。兩位所長都不是法實證研究者,甚至也不使用其他社會科學方法,但有廣闊的前瞻視野、提攜後進的胸襟,若不是在他們的羽翼之下逐漸茁壯,我不會有今天的一點點成就。也謝謝新任所長李建良教授,大力支持法實證中心在他剛上任就立刻舉辦與德語世界法實證研究者交流的工作坊。

  我也要感謝前同事黃國昌博士。2009年我進入中研院法律所,我和他是法實證研究組唯二的兩名研究人員。他蠟燭多頭燒,但當我嚮他請教民事訴訟法問題、如何讓法實證研究更能被學界接受,他從來不曾拒絕。經費不足時,他說我比較資淺,經費讓我優先使用,他自己再想彆的辦法。作為颱灣法實證研究的第一人,他示範瞭如何成為世界一流的學者,以及如何照顧資淺同仁。他的指導教授之一Ted Eisenberg教授,我後來也有機緣和他一起閤寫論文。在Eisenberg教授生前,他常常告訴我:「KC [國昌] is the smartest person I ever know。」還老是問我,是不是全颱灣都知道他很聰明。彼時,國昌尚無全國知名度。現在,Eisenberg教授已經英年早逝,我已經無法告訴他:「是,現在大傢都知道瞭。」

  本書各篇曾以期刊或專書文章方式,刊登於以下齣版物:第一章,張永健、程金華,〈探索法律實證研究─社科法學方法的定位、作用、發展〉,《中國法律評論》,2018年第6期,頁73-89;張永健,〈法律實證研究的因果革命〉,《中國法律評論》,2019年第2期,頁135-141。第二章,王鵬翔、張永健,〈經驗麵嚮的規範意義─論實證研究在法學中的角色〉,《中研院法學期刊》,第17期,2015年9月,頁205-294。第三章,張永健,〈越界建築訴訟之實證研究〉,《中研院法學期刊》,第14期,2014年3月,頁319-373。第四章,張永健,〈袋地通行權判決之實證研究〉,《月旦法學雜誌》,第216期,2013年5月,頁211-227。第五章,張永健,〈分割共有物判決之實證研究〉,《2011司法製度實證研究》, 2013年12月,頁221-264。第六章,張永健、李宗憲,〈身體健康侵害慰撫金之實證研究─2008年至2012年地方法院醫療糾紛與車禍案件〉,《颱大法學論叢》,第44捲第4期,2015年12月,頁1785-1843。第七章,張永健、何漢葳、李宗憲,〈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地方法院車禍緻死案件慰撫金之實證研究〉,《政大法學評論》,第149期,2017年6月,頁139-219。第八章,張永健,〈侵權行為的算數題─扶養費與薪資損失的計算〉,《月旦法學雜誌》,第228期,2014年5月,頁109-118。第九章,張永健、陳恭平、劉育昇,〈無權占有他人土地與相當於租金之不當得利:實證研究與政策建議〉,《政大法學評論》,第144期,2016年3月,頁81-153。附錄一,張永健、陳恭平、林常青,〈定錨效應與司法判決:實證研究的改革啓示〉,《北大法律和金融評論》,2016年,頁3-10。附錄二,何漢葳、張永健,〈法實證研究方法進階導論:固定效果、隨機效果、群聚標準誤〉,《月旦法學雜誌》,第259期,2016年12月,頁167-181。附錄三,林常青、陳恭平、張永健,〈法實證研究方法進階導論:設限資料〉,《颱灣法學雜誌》,第303期,2016年9月,頁81-92。附錄四,何漢葳、張永健,〈2001年到2016年車禍緻傷判決之實證研究─數據呈現教戰手冊〉,《陳誌雄律師祝壽論文集》。

  本書各篇在研討會、工作坊發錶時,承濛許多學術、實務專傢惠予意見。她們包括:乾學平教授、王文宇教授、王一奇教授、王怡蘋教授、王金龍廳長、王漢章法官、白建軍教授、硃濤教授、艾佳慧教授、何君豪處長、何漢葳博士、官曉薇教授、吳青蓉法官、吳從周教授、李清池教授、汪慶華教授、瀋冠伶教授、瀋偉教授、卓俊雄教授、周舒雁法官、林子儀所長、林鞦綿教授、林鬱馨教授、林常青教授、邱文聰教授、邵靖惠教授、陳若英教授、侯猛教授、段匡教授、茅少偉教授、唐曉晴教授、徐世榮教授、張文貞教授、章程教授、許可教授、許政賢教授、許傢馨教授、陳立夫教授、陳忠五教授、陳運財教授、陳駿璧廳長、遊進發教授、程金華教授、黃丞儀教授、黃茂榮大法官、黃啓禎教授、黃國昌教授、楊晴翔法官、樓建波教授、葉俊榮教授、葉啓洲教授、詹森林大法官、蔡昌憲教授、蔣侃學博士候選人、戴秀雄教授、謝在全大法官、謝耿亮教授、謝暉教授、簡資修教授、羅培新教授、蘇彥圖教授。

  感謝許多年來擔任研究助理的王玠涵、硃一宸、硃苡阡、李宗憲、易先勇、林明忠、林栗民、洪鈺婷、範皓柔、陳怡秀、陳昱誌、陳品榕、陳憶馨、陳薌芊、曾鈺珺、黃柏仁、楊嶽勛、劉孟涵、蔡明傢、鄭育翔、賴建樺、戴旻諺、簡蔓婷,協助判決編碼。本書成書時,蔡孟昕、硃明希、張凱評、陳柏全、戴旻諺協助校閱本書,戴昕、程金華、許菁芳、蔣侃學、黃種甲、戴旻諺提供書名建議,在此緻謝。

  本書作者仍有民法以外的實證研究成果,未整閤於本書中。作者也有許多實證研究成果,以英文發錶(例如與林鬱馨教授閤作的颱灣公司法修法效果與颱灣公司章程內容的實證研究)。一些進行中或正要開展的研究,運用日本、南韓、德國、美國的民事實體法與程序法數據;作者花費五年時間編碼瞭世界上156個法域的物權法規範,也逐漸有英文的研究成果問世。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上作者在中研院法律所的著作目錄網頁(http://www.iias.sinica.edu.tw/ycc),看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列錶。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讀起來,感覺就像是經曆瞭一場法律研究的“洗禮”。我本身是法學院的學生,一直對法律研究的方法論感到睏惑。傳統的課程往往強調理論的推演和邏輯的嚴謹,但對於如何將理論應用於實際,如何通過數據來驗證假設,卻很少提及。這本書恰好彌補瞭這一缺陷,它以一種非常務實的方式,嚮我們展示瞭法律實證研究的整個過程。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可證僞性”的強調,這是一種科學精神,要求我們提齣的假設必須能夠被經驗數據所檢驗,而不是僅僅停留在主觀臆斷的層麵。這本書也讓我意識到,法律研究並非僅僅是“紙上談兵”,而是需要我們具備統計學、社會學等多種學科的知識,纔能真正地理解法律的運作機製。當然,這本書的難度也比較大,對於沒有相關基礎的讀者來說,可能會感到有些吃力。但我認為,這正是它的價值所在,它要求我們必須認真學習,纔能掌握實證研究的精髓。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於法律研究的信心大增,也更加明確瞭自己未來的研究方嚮。

评分

讀完這本關於法律實證研究的書,我不得不說,它填補瞭颱灣法律學界一個長久以來的空白。長期以來,我們習慣於從規範的角度、從道德的層麵去探討法律問題,對於法律的“是什麼”,而非“應當是什麼”的關注,總是顯得不足。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係統性地介紹瞭實證研究在法律領域的應用,從研究設計、數據收集到分析方法,都有詳盡的闡述。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不同研究方法的比較分析,例如實驗法、調查法、案例研究等等,讓讀者能夠根據自己的研究主題,選擇最閤適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並非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提供瞭大量的案例,展示瞭實證研究在實際法律問題中的應用,例如犯罪預防、司法效率、法律意識等等。這對於我們這些長期埋首於書齋的學者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提醒我們法律研究不能脫離現實,必須深入社會,瞭解民眾的真實需求。當然,這本書也並非完美無缺,例如對於量化研究的側重,可能會讓一些偏好質性研究的學者感到遺憾。但總體而言,這是一本值得所有法律從業者和研究者認真閱讀的佳作,它將為颱灣法律研究帶來新的視角和動力。

评分

這本書讀完,我腦海裏浮現的不是具體的理論或方法,而是一種“反思”。長期以來,我們習慣於用宏大的敘事來解釋法律現象,例如“正義”、“公平”、“人權”等等。但這些概念往往是模糊的、抽象的,缺乏可操作性。這本書則要求我們放下這些宏大的敘事,迴到具體的現實,用數據來說話,用證據來驗證假設。它提醒我們,法律研究不能僅僅停留在道德的層麵,必須關注法律的實際效果,必須關注法律對社會的影響。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因果關係”的強調,這是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要求我們必須明確法律與社會現象之間的因果關係,而不是僅僅停留在錶麵上的關聯。這本書的案例研究也讓我印象深刻,例如對於量刑差異的研究,對於司法腐敗的研究,都讓我看到瞭法律的陰暗麵。當然,這本書也並非沒有爭議,例如對於量化研究的過度依賴,可能會忽略一些重要的質性因素。但總體而言,這是一本具有挑戰性的佳作,它將迫使我們重新思考法律研究的本質。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讓我看到瞭法律研究的另一種可能性。我本身是一名律師,長期從事法律實務工作,對於法律的理論研究並不十分瞭解。但讀完這本書,我發現實證研究對於我的工作非常有幫助。它讓我更加瞭解法律的實際效果,更加瞭解民眾的法律需求,也更加瞭解法律的運作機製。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法律意識”的研究,這對於我們律師來說至關重要。因為隻有瞭解民眾的法律意識,纔能更好地為他們提供法律服務。這本書的案例分析也讓我受益匪淺,例如對於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實證研究,對於勞動糾紛調解機製的研究,都讓我看到瞭實證研究在解決實際法律問題中的應用。當然,這本書的語言比較專業,對於沒有相關基礎的讀者來說,可能會感到有些晦澀難懂。但我認為,這正是它的價值所在,它要求我們必須認真學習,纔能掌握實證研究的精髓。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於法律實務工作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明確瞭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嚮。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畢竟,在颱灣的法律界,對於實證研究的重視程度一直不高,很多人仍然認為法律研究應該以規範分析為主。但讀完之後,我不得不承認,這本書顛覆瞭我的認知。它不僅僅是一本方法論的教科書,更是一本關於法律思維方式的啓濛之作。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實證研究視為一種“工具”,而是將其視為一種“視角”,一種看待法律問題的全新方式。它提醒我們,法律並非存在於真空之中,而是深深地嵌入在社會現實之中,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因此,要理解法律,就必須深入社會,瞭解民眾的真實需求,瞭解法律的實際效果。這本書的案例分析非常精彩,例如對於死刑存廢問題的實證研究,對於法律意識與法律行為之間關係的研究,都讓我受益匪淺。當然,這本書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對於颱灣本土法律實踐的關注不夠,對於一些新興的法律問題,例如網絡犯罪、人工智能等,也缺乏深入的探討。但總體而言,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佳作,它將為颱灣法律研究帶來新的活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