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收新製(四):財産正義的實踐

沒收新製(四):財産正義的實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財産正義
  • 沒收製度
  • 犯罪所得
  • 法律
  • 經濟犯罪
  • 反腐敗
  • 刑事司法
  • 製度設計
  • 法治
  • 政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經濟犯罪,經濟解決!自2016年7月1日起施行的沒收新製,從傳統刑罰論轉嚮經濟刑法的製裁手段,於我國法製史上可謂「刑法的百年變革」,同時也開啓瞭「經濟刑法的新紀元」,對我國整部刑事製裁體係及訴訟程序,將産生深遠影響。本書各章,探討沒收新製下,「財産正義的實踐」之實體與程序爭點,兼及德、日、英等比較法製,並分析進階的沒收總論、各論問題,如發還條款、保全扣押、第三人參與程序、金融八法修正等,以饗讀者,期能協助我國從舊法邁嚮新法的法治轉型工程。

 
《法律的邊界與社會的契約:現代法治的演進與挑戰》 導言:重塑理解的基石 本書深入探討瞭現代法治體係在麵對社會劇變、技術革新和全球化浪潮時的內在張力與外部壓力。我們試圖超越對法律條文的機械解讀,轉而審視法律作為一種社會建構的本質,以及它在維護秩序、保障權利和促進正義中所扮演的復雜角色。全書圍繞“邊界”與“契約”兩大核心概念展開,旨在描繪一部當代法律思潮的動態圖景。 第一部分:法律的疆域——界限的劃定與擴張 第一章:主權國傢的法律形態與限製 本章首先考察瞭19世紀以來民族國傢主權在法律建構中的核心地位。詳細分析瞭國內法體係的層級結構,以及國傢權力在立法、司法和行政三個維度上的運行邏輯。重點討論瞭基於人權宣言和國際公約的興起,如何對傳統的主權絕對性構成瞭製約。我們通過分析冷戰後國際人權法庭的判例,揭示瞭國傢內部治理正麵臨的來自超國傢機構的閤法性挑戰。 第二章:數字時代的法律真空與重構 隨著信息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傳統的地域性法律管轄權麵臨嚴峻考驗。本章聚焦於數據主權、網絡空間治理和跨國信息流動的法律規製。深入剖析瞭“屬地原則”在網絡犯罪和知識産權保護上的局限性,並探討瞭諸如“布魯塞爾管轄權”等新型衝突解決機製的形成過程。特彆關注瞭人工智能決策的法律責任認定問題,討論瞭“算法黑箱”對司法公正性的潛在威脅。 第三章:環境正義與代際責任的法律化 環境危機已不再是單純的科學問題,而是深刻的法律倫理挑戰。本章考察瞭環境法從“汙染控製”嚮“生態平衡”的範式轉變。重點分析瞭“預防原則”、“汙染者付費原則”的法律適用睏境。我們審視瞭新興的“代際公平”原則在氣候變化訴訟中的法律基礎,並對比瞭不同法係(如大陸法係與普通法係)在承認“自然主體權利”方麵的探索與分歧。 第二部分:社會契約的再協商——權利、義務與公共利益 第四章:社會保障體係的法律基礎與危機 現代福利國傢的建立是20世紀最重要的社會契約之一。本章追溯瞭社會保險製度從慈善救助嚮強製性權利保障的法律演變曆程。核心議題聚焦於在人口老齡化和財政壓力加劇的背景下,國傢對公民“生存權”承諾的法律邊界在哪裏。詳細對比瞭瑞典的“充分給付”模式與美國基於個人責任的退休金製度在法律保障強度上的差異,並探討瞭維持契約可持續性的法律路徑。 第五章:言論自由的邊界:從絕對主義到審慎限製 言論自由是現代民主社會的基石,但其邊界的劃定始終是法律實踐中最具爭議的領域。本章深入剖析瞭美國最高法院關於“清晰且即刻的危險”的測試與歐洲人權公約中對誹謗和仇恨言論的限製體係。我們超越瞭簡單的“自由與限製”二元對立,研究瞭社交媒體平颱作為事實上的“數字公域管理者”時,其內容審核機製所應遵循的法律標準和程序正義要求。 第六章:經濟活動的規製與自由的張力 市場經濟的有效運行依賴於清晰的産權界定和契約的強製執行力。然而,自由放任的市場也常常導緻外部性、壟斷和不平等。本章探討瞭反壟斷法、消費者保護法以及勞動閤同法如何作為對經濟契約的“軟性重寫”。通過對金融監管改革(如《多德-弗蘭剋法案》)的案例分析,我們揭示瞭在追求效率與保障公平之間,法律製度如何進行動態的、充滿博弈的平衡。 第三部分:司法的角色與未來的展望 第七章:比較法視野下的司法能動性 本章將目光投嚮不同司法文化中法官的角色定位。比較瞭英美法係中法官在判例形成中的“創造性”與大陸法係中法官對成文法的“解釋性”側重。重點分析瞭“違憲審查製度”在不同國傢的發展路徑,探討瞭當司法機構麵對民意強烈反對或政治高度敏感的議題時,如何堅守憲法文本的權威性,維護司法的獨立與超然。 第八章:法律的解釋學與價值中立的幻象 法律實踐的終極挑戰在於解釋。本書的最後一部分深入法哲學層麵,探討瞭法律解釋學派(如自然法學、法律實證主義、法律實效主義)的爭論。我們論證瞭在高度復雜的現代社會,任何法律解釋都不可避免地帶有解釋者的社會關懷與價值預設。因此,法律的持續生命力不在於追求絕對的價值中立,而在於建立一個透明、可辯護的、程序正義驅動的解釋框架,以實現對社會最大多數人的可接受性。 結語:持續的對話 《法律的邊界與社會的契約》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理解法律如何作為一種工具、一種規範和一種理想,在不斷變化的現實中尋求平衡。它不是對既有法律秩序的最終裁決,而是邀請讀者參與到對法治未來的持續對話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鈺雄


  颱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潘怡宏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係助理教授

硃庭儀

  萬國法律事務所律師

連孟琦

  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助理教授

王士帆

  颱北大學法律學係助理教授

黃士元

  颱北地檢署檢察官

陳子平

  政治大學法學院兼任教授

黃士軒

  中正大學法律學係副教授

謝國欣

  中正大學法律學係助理教授

圖書目錄

主編序──經濟犯罪、經濟解決 林鈺雄

第一編 沒收程序法
第一章/綜覽沒收程序新法 林鈺雄
壹、前 言/3
貳、修法範圍及立法曆程/7
參、新法之修正重點/13
肆、未竟之業:代結語/36

第二章/論保全證據與保全沒收執行之獨立扣押的競閤 潘怡宏
壹、前 言/39
貳、競閤適例與法律問題/42
參、保全證據與保全沒收執行之獨立扣押之區彆/44
肆、保全證據與保全沒收執行之獨立扣押競閤之處理/55
伍、結 論/61

第三章/德國刑事沒收程序逐條釋義──第三人參與、單獨宣告及事後程序(§§430 ff. StPO) 林鈺雄
第430條(將追訴限於其他法律效果)/68
第431條(狹義沒收參與)/70
第432條(偵查程序中聽詢可能之狹義沒收參與人意見)/79
第433條(狹義沒收參與人在審判程序中之地位)/81
第434條(狹義沒收參與人之代理)/84
第435條(嚮狹義沒收參與人通知庭期)/88
第436條(審判期日之進行)/90
第437條(在救濟程序中之審查範圍)/94
第438條(以處刑令命狹義沒收)/97
第439條(事後程序)/100
第440條(單獨狹義沒收程序)/106
第441條(事後程序中狹義沒收或單獨狹義沒收之程序)/111
第442條(等同於狹義沒收之法律效果;利得沒收參與)/114
第443條(財産扣押)/114

第四章/刑事程序中被告潛逃──談犯罪所得沒收程序之轉換 硃庭儀
壹、客體程序──潛逃者之犯罪所得也能沒收/117
貳、問題意識──主體程序中被告潛逃,程序應如何繼續/119
參、德國模式──主體程序轉換至客體程序/119
肆、程序轉換之廣泛可用性──代結語/125
 
第二編 發還條款與金融八法
第五章/財産犯罪所得之沒收與發還問題──兼評最高法院106年度相關決議及裁判 林鈺雄
壹、前 言/129
貳、最高法院之新近決議/134
參、綜閤評釋/141
肆、結 語/157

第六章/沒收新法之發還被害人問題──兼評逃漏稅捐罪之相關裁判 林鈺雄
壹、前 言/161
貳、實務見解──從三則裁判要旨齣發/164
參、本文見解/166
肆、結 語/188

第七章/2017年德國沒收新製中之賠償被害人模式 連孟琦
壹、前 言/191
貳、舊法潛在被害人條款及償還協助模式之問題/194
參、被害人優先原則中之被害人概念及排除沒收之規定(§73e I StGB n.F.)/197
肆、沒收裁判之效力對被害人權利之影響(§75 StGB n.F.)/199
伍、新法改採之賠償模式(Entschadigungsmodell,§§459h~459n StPO n.F.)/202
陸、結 論/211
後 記/212

第八章/評析沒收新製中之被害人優先保障規定──兼評金融八法沒收條款之修正爭議 連孟琦
壹、前 言/215
貳、沒收製度中之被害人(追索)權利優先保障原則/220
參、沒收屬於犯罪行為人所有之犯罪所得不必然在沒收裁判時發生權利移轉給國傢之效力──新刑法第38條之1第1項與第38條之3第1項應採兩階段理解/227
肆、我國法絕對被害人權利保護優先主義之問題/231
伍、金融八法沒收條款與刑事訴訟法第473條之糾葛/244
陸、結 論/247

第九章/金融八法犯罪所得發還「潛在被害人」──對金融罪犯讓利的修法 王士帆
壹、前 言/249
貳、潛在發還被害人的災難效應/251
參、德國2017年新法改革經驗/257
肆、結 論/263

第十章/「被害人權利保護優先主義」何去何從?──析論刑訴法第473條第1項的適用 黃士元
壹、問題的産生(院部各吹各調)/265
貳、法規命令的規範意旨/269
參、提案機關承辦人對「被害人權利保護優先主義」的圖像/270
肆、「被害人權利保護優先主義」與沒收新製之衝突矛盾/274
伍、結 論/291
後 記/293

第三編 日、英比較法製
第十一章/日本刑法沒收規定的思維 陳子平
壹、日本「沒收」規定的立法/298
貳、日本與我國修法前「沒收」規定的異同/302
參、日本刑法「沒收」的性質/304
肆、日本刑法典沒收規定的思考/306
伍、日本麻醉藥品特例法沒收規定/308
陸、結 語/312

第十二章/概觀日本「關於刑事案件中沒收第三人所有物程序之應急對策法」 黃士軒
壹、前 言/313
貳、日本製訂「應急對策法」的背景/314
參、「應急對策法」的製訂過程與內容概觀/335
肆、展望──代結論/348

第十三章/建構整閤型沒收機製──英國犯罪收益法初探 謝國欣
壹、序 論/351
貳、四項工具/353
參、洗 錢/370
肆、結 論/373

附 錄
一、「金融八法沒收條款與刑訴473條之糾葛」研討會會議紀錄/377
二、2017年德國刑事訴訟法(StPO)關於沒收修正中譯/425

圖書序言

主編序

經濟犯罪、經濟解決


  我國自二○一六年七月一日起施行沒收新製。沒收實體法主要仿效自一九七五年一月一日起施行的德國刑法立法例,重構我國刑法的沒收體係並轉嚮經濟刑法的製裁手段,可以說是「一舉從DOS版轉型到WIN版」的浩大工程,堪稱我國刑法前所未見的百年變革,同時也開啓瞭經濟刑法的新紀元。

  我國舊普通刑法「DOS版」的沒收規定,立法漏洞百齣、名實不副,實務因陋就簡、捉襟見肘。由於不堪使用,舊法時代的立法者,為因應時代變遷需求,大量遁逃至附屬刑法(特彆刑法),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原先一百多部附屬刑法沒收規定的根本弊病,尤其在於紛亂雜遝、過猶不及,立法體例毫無章法,立法用語各行其是。從繼受軌跡來看,我國普通刑法的立法藍本,遠溯至一九○七年清末修法大臣瀋傢本上奏的「(大清)刑律草案」,此草案承襲先前一九○五年版刑律草案初稿的「沒收從刑說」,深受日本十九世紀末明治時期第一版舊刑法之影響。換言之,在二十一世紀的第十六個年頭,我國刑法的沒收體係及思維,還未脫離清末變法圖強的繼受法初期,也還停留在那個不知食安、經濟犯罪為何的年代。

  鑑於我國沒收舊法的缺漏與亂象,立法政策的重點,已非「應否」重新打造一部閤乎當代刑法思潮、社會需求的「WIN版」沒收新法,而是「如何」打造。從DOS版升級到WIN版的首要之務,在於掙脫桎梏我國刑法長達百年的「從刑枷鎖」;此次新法立法者遂大刀闊斧「去從刑化」,確認沒收是獨立的法律效果,不具刑罰性質,因此也纔能開展無罪責沒收、第三人沒收、獨立宣告沒收等重大的新製突破,爾後對我國整部刑事製裁體係及追訴實務,勢將産生深遠影響。

  本書各章,探討沒收新製下,「財産正義的實踐」之實體與程序爭點,兼及德、日、美等比較法製,並深入分析新法施行後進階的沒收總論、各論實務問題,如發還條款、保全扣押、第三人參與程序、單獨宣告沒收、金融八法沒收條款之最新修正等,以饗讀者,期能為我國刑法的百年變革,略盡棉薄之力。不過,徒法亦不足以自行。盡管我國立法終於邁嚮經濟刑法的新紀元,但製度百年變革也是觀念轉型工程,其成敗仍取決於我國實務將來實踐新製的意願與能力,尤其是終審法院能否摒棄抱殘守缺的判例文化,更是關鍵。共勉之!

主編
林鈺雄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忍不住想起瞭颱灣社會近年來頻發的土地徵收事件。許多弱勢群體為瞭保衛自己的傢園,與政府和開發商展開瞭激烈的鬥爭。這些事件讓我深刻地感受到,財産正義並非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與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這本書對於“正義的程序”的強調,讓我對這些土地徵收事件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作者認為,即使政府為瞭公共利益而徵收土地,也必須遵循嚴格的法律程序,保障被徵收人的閤法權益,並給予閤理的補償。這對於颱灣的土地政策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這本書的另一個亮點在於,它對於“代際正義”的探討。作者認為,我們不僅要關注當代人的財産分配,還要關注後代人的利益,確保他們也能享有公平的資源和機會。這對於颱灣這樣一個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的社會來說,尤為重要。這本書並非一本完美的著作,它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對於某些問題的論述不夠深入,對於某些觀點的批判不夠充分。但總的來說,它仍然是一本值得推薦的佳作,它能夠引發我們對於財産正義的思考,並促使我們為建設一個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而努力。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簡潔而有力,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內容方麵,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他沒有從傳統的經濟學或法學角度來探討財産正義,而是從曆史、文化、以及心理學的角度入手,試圖揭示財産不公的深層原因。他認為,財産不公並非僅僅是製度性的問題,更是人類本性中的貪婪、嫉妒、以及權力欲的體現。這種觀點讓我感到耳目一新。作者還引用瞭大量的文學作品和曆史典故,來佐證自己的觀點,使得這本書讀起來更加生動有趣。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於“羞恥感”的強調,他認為,對於非法所得和巨額財富,社會應該有一種羞恥感,纔能有效地遏製財富的過度集中。這對於颱灣,一個注重人情味和道德倫理的社會來說,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啓示。這本書的寫作風格比較流暢,語言通俗易懂,即使沒有相關背景知識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本普及性的讀物,適閤所有關心社會公平和正義的人閱讀。

评分

這本書讀起來有點像一場思想實驗,作者拋齣瞭許多尖銳的問題,迫使讀者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對於財富、權力、以及社會公平的認知。我原本以為財産正義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理想,但作者卻用大量的案例和數據,證明瞭它並非烏托邦式的幻想,而是可以通過具體的政策和行動來實現。書中對於“沒收”這一概念的探討,更是讓我感到震撼。在颱灣,我們對於政府的權力總是保持著一種警惕的態度,擔心權力濫用會侵犯個人權益。但作者卻指齣,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沒收可以成為實現財産正義的有效手段,例如對於非法所得、巨額遺産等。當然,作者也強調瞭沒收必須受到嚴格的法律約束,並確保程序正義,以防止權力濫用。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並非提供一套現成的解決方案,而是鼓勵讀者積極參與到討論和實踐中來,共同探索財産正義的道路。它讓我意識到,財産正義並非一個靜態的概念,而是一個不斷演進和完善的過程。這本書對於颱灣社會來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提醒我們,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不能忽視社會公平和正義。

评分

讀完這本關於財産正義的書,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颱灣社會長期以來對於財富分配的議題,總是帶著一種隱忍的復雜情緒。一方麵,我們推崇努力奮鬥,相信個人奮鬥可以改變命運;另一方麵,我們也看到許多結構性的不平等,使得許多人無論如何努力,都難以擺脫貧睏的泥淖。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正義”這個概念,它不僅僅是法律上的公平,更是一種社會責任和道德義務。作者的論述並非空泛的道德說教,而是深入探討瞭財産正義的實踐路徑,從稅收製度、社會福利、到財産分配機製,提齣瞭許多值得深思的建議。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強調瞭財産正義並非要消滅私有製,而是要通過閤理的製度設計,確保每個人都能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並有機會參與到社會經濟的發展中來。這對於颱灣,一個經濟發展相對成熟,但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社會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發更多人對於財産正義的關注和討論,共同為建設一個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而努力。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框架,讓我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財産不公的根源,並思考如何通過製度性的改革來解決這個問題。

评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頗為挑戰。它並非那種輕鬆易讀的通俗讀物,而是充滿瞭復雜的理論和深刻的哲學思辨。作者的寫作風格比較嚴謹,邏輯性很強,但同時也顯得有些晦澀難懂。不過,我還是堅持讀完瞭,並且從中受益匪淺。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財産正義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政治、法律、倫理問題。它涉及到權力分配、社會結構、以及價值觀念等多個方麵。作者對於不同學派的觀點進行瞭深入的分析和批判,例如自由主義、社會主義、以及社群主義,並試圖構建一種新的財産正義理論。這種理論既強調個人權利,又注重社會責任,既反對絕對的平等主義,又反對絕對的自由放任。對於颱灣這樣一個多元化的社會來說,這種摺中主義的立場或許更具現實意義。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公共領域”的強調,他認為,一個健康的社會需要一個強大的公共領域,纔能有效地製衡權力,促進社會公平。這本書對於颱灣的公民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雖然閱讀過程有些艱辛,但最終的收獲卻是巨大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