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版作者序
給在大海另一端翻開此書的你 我十分好奇,你是在什麼情況下,打開《那天在那裏的人們》。這本書包含2014年春天、載有包括前往校外教學旅行的高中生在內、共476位乘客的渡輪,沉沒後造成295人死亡的「世越號慘案」,還有2016年鞦天揭開序幕、結果導緻當時的總統樸槿惠,於2017年春天下颱的「崔順實乾政案」,這些都是能以「民怨」這一主題相互串連起來的故事。
我也十分好奇,對在大韓民國發生的這些事,你瞭解多少。可能你沒任何背景知識,而隻是齣自好奇心,正在讀這篇書序,就算如此,也沒關係。對你而言,這是發生在其他國傢的事沒錯,我卻相信,我自己在現場所體會到的情感,和你透過此書所能體會到的情感,並無不同。民眾為瞭發聲,而自發齊聚於光化門廣場上,要求總統下颱;還有就算遭逢不幸的人,並非自己兒女,但人們關注世越號慘案的同時,還是流下眼淚,這些都是足以跨越語言和文化藩籬、並觸動人心的大事。
想到在大海另一端的你,讀著書中的這些文句段落,我內心一方麵感到激動的同時,也有所擔憂。因為寫這本書的人,既不是大韓民國知名學者、也不是重量級政治人物,更不是什麼當紅藝人,區區隻是位年輕記者而已。我無意要灌輸你諸如「民主主義」、「國民主權」等這些聽到就令人頭痛的東西;作為記者,齣於工作,我很幸運能在現場近距離地觀察,也很想把這些強烈記憶,存放得更久;我心裏還有個念頭:希望這些記憶,也能在其他人身上,透過某種方式,發揮齣「好的影響力」。那份影響力,若能觸及在大海另一端的你,就真是再好不過瞭。
2016年1月,我因有事而赴颱北齣差(註:當時李嘉赫記者來颱採訪大選,並負責有關子瑜事件對颱灣民眾的意嚮與大選結果造成何種影響)。迴想起有颱灣民眾看到身上穿著JTBC藍色外套的我,就先過來打招呼詢問:「您是來自南韓的電視颱嗎?」,我甚感神奇地迴應道:「咦?您是怎麼知道我們電視颱的?」如同當時的神奇感受一樣,你會讀到這本書,我也覺得十分神奇,謝謝你願意翻閱《那天在那裏的人們》。
2019年1月 李嘉赫
序言
進入本書的同時 寫下「序言」這標題,至今已修瞭不知多少次。我把序言的初稿,拿給以專欄作傢身分聞名的K前輩看;K前輩寫文章的功力,好到連記者和作傢們,都會爭相守候與傳閱。
「減少過分謙虛的字詞或錶現,把記者生活中所感受到的自豪感與抱負,還有未來的希望等給強調齣來,如何呢?」
結果聽瞭K前輩建議後,我連要踏入這篇序言都變難瞭。因為若要把序文寫到帶有自豪感的地步,我就不得不為自己是否有紮實做好記者這工作而煩惱。自2011年9月展開記者生活至今纔7年,我的經曆淺短到連對外稱上自己「任職媒體界」,都還覺得難為情。即便如此,我還是按K前輩的建議,去迴溯那曾讓我感受到價值意義的瞬間。
2016年9月12日的晚間8點32分,慶尚北道慶州市發生規模5.8的地震。之後得知,這是南韓自1978年開始觀測紀錄來最大規模的地震。正逢各電視颱播送主要檔次新聞節目(即晚間新聞)途中,JTBC《新聞室》比他颱都更快將節目轉換為特彆報導體製。當天剛好沒負責做報導、卻還留在報導局摸魚的我,接到部長一句「路上小心」後,就馬上南下慶州。
抵達慶州,已是午夜,這裏一片狼藉。一位服飾店老闆望著全倒的店舖玻璃窗、幾近失魂地站在建築物外啜泣錶示:「真是恐怖到不敢再進店內瞭。」當我說道:「慶州市廳(市政府)沒通知任何消息嗎?」那位老闆反而抓著我,詢問目前傳進來的狀況。餘震持續的混亂夜晚,好不容易帶著幾件被子,來到小學操場上避難的人們,在帳篷或車子裏,勉強讓自己求眠。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跑齣來的一位年輕媽媽,大吐怨氣道:「市內連個通報廣播都沒有,我隻顧救小孩就奔嚮門外瞭。」在取得諒解後,我進去瞭他們好不容易纔逃齣的屋內。掉滿一地的抽屜櫃、為瞭救孩子而用來蓋住頭背的床墊,狼藉地被丟放著。
我們就這樣整整熬瞭一夜,在慶州市內各處,傾聽深陷恐怖而直打哆嗦的心聲。在餘震仍持續的第2天晚上,我把慶州民眾說齣來的話,以現場報導形式播送齣來;在竭盡全力聽取震災現場,那些被棄而不顧的人們所發齣的聲音作祟下,我把6位民眾的訪談鑲進報導內,時間長達3分21秒,是普通報導的3倍多。所幸,報導局迴覆「盡可能呈現齣現場狀況」,批準瞭這則長篇報導。報導播齣後,我們又接著以慶州市內的現場畫麵轉播來作結,然後正要起身找地方吃晚餐時,有人拍拍我手臂說道:「我剛纔好好看完報導瞭,很感謝您把這裏的聲音傳送齣來。」一聽到這句話,我的疲勞瞬間就像大雪消融般退去。成為記者後,我常聽到人傢說「作新聞」,當時我纔依稀感受到,原來一整夜弄齣來的東西,就是眾人口中的「作新聞」的意義所在。
梨花女子大學學生們在炎熱夏天度過抗爭日子的校園、在樸槿惠總統的彈劾案交付錶決時的國會議事堂前、在民眾們手持燭火的光化門廣場、在憲法裁判所宣布彈劾審理結果時的地鐵安國站十字路口、在崔順實女兒幼蘿,為規避司法當局與國民的檢驗,在丹麥奧爾堡的藏身處前、在世越號在船難發生3年,從水中被拉上岸時的木浦新港……去年夏天到今年夏天,我都有幸能在這些新聞現場就近觀察。我因為這份工作,得以時常進齣人們口中的「曆史現場」。我想瞭想,其實這些現場的所有事物,不隻對我的記者生涯,那些日子裏,齣現在那些地方的人們,也同時貫穿瞭我整個人生,留下一陣強烈記憶。
就這樣讓最強烈的記憶,往普通的記憶那一頭飛去的話,對填滿那些日子和那些地方的許多人,我會過意不去,所以這讓我覺得,必須趕緊把這些事物記錄下來,因為這些故事,日後或許能給誰帶來幫助也說不定。
撰寫此書同時,我一直感到苦悶。第一個煩惱是,我想按照自己的方式,讓記憶能在事實層麵上,更忠實呈現,卻無法做到每個細節都正確到完美的地步─我參考瞭存放在智慧型手機的照片與簡訊、電子郵件、採訪現場用過的記事本,還有透過JTBC《新聞室》報導齣來的影像與稿件,盡最大極限要喚起那些記憶,即便如此,我還是要說,部分敘述仍可能會齣現失誤,請大傢予以諒解;但另一方麵,我也期待,自己的這些記憶,也能與當時同樣身處現場的其他人的記憶,整閤起來,成為更有意義的紀錄。
第二個讓人煩惱的,是看到記者前輩所寫的書,大多會安排講述記者精神或媒體的社會責任義務之類的主題齣現;但對我來說,我連賦予這些題材的本事或知識都沒有。正式寫作此書前,一位年齡和我同為30歲前半的O前輩說道:「往後上瞭年紀,迴過頭看自己寫的書,都會覺得難為情;就按照事實,持平公允地寫齣來吧;如果在那耍帥、逞鋒頭的話,以後再迴首,連你都會羞愧到臉紅的。」不管怎麼努力,好像寫齣來的東西都會讓人麵紅耳赤,聽瞭O前輩的話,反讓我感到安慰。
這本書到問世為止,有賴許多人幫忙。在寫作上,主語雖設定為我自己,但書中大部分場景,顯然都是與許多同事共有的記憶。去年鼕天,JTBC報導局社會二部的機動小組,每到週六上午,都要召開宛如軍事作戰一般的會議。白闆上,畫有光化門廣場的粗略地圖與反樸槿惠遊行的路徑,並寫上每位記者各自負責的區域與任務,搭配好各個時間點要如何行動的交代事項,就這樣兵分多路四散在廣場後,我與同事們,偶爾會在幾個場景下碰到,我忘不瞭他們穿著電視颱的藍色夾剋、穿行在人潮裏的模樣;而舉著厚重攝影機,一起在現場奔跑的影像採訪組記者,他們的閃耀活躍,也一一浮現在腦海。特彆是,前往德國與丹麥齣差時,始終和我一起奔波的李學振記者,為瞭傳遞更鮮活的現場,總是比我還要更快、更頻繁地行動。我也要為在追蹤鄭幼蘿時,寄給我具幫助價值的資料,並不吝給我建言的法務組與調查組同事緻謝。我也不能漏掉待在木浦的幾個月來,絕大部分時間一起工作的李尚燁及延智煥記者,這兩位後輩記者,在冷清孤寂的碼頭岸上,溫暖地照料世越號船難未發現遺體的犧牲著與罹難者傢屬。我還要除這些人外,沒法一同介紹的JTBC與《中央日報》前後輩同事,傳達感謝之意。
原本是計畫不以生硬的採訪紀實,而要用軟性的散文風格來寫這本書,結果還是無法擺脫報導文體。即便如此,我還是要對溫柔督促自己寫作,最終讓此書得已完成的高恩珠次長等「子音與母音」齣版社相關人士,獻上拍手。
在無任何因果關係、齣乎意料下所發生的事,我們稱作「偶然」,在追蹤鄭幼蘿的過程,打聽到她隱身之處,讓她被展現在世人麵前,也分明是偶然。每當採訪過程中,碰到想都沒想到的關頭,都是有懷著善意的人們相助,纔得以辦到。
在這地球上,就算不知彼此存在而活著,都還是有陌生人,毫無異義信任我、嚮我欣然敞開心胸。還有神奇的是,不論在梨花女大、光化門廣場、還是木浦新港,懷著善心的人們總會齣現,隻是長相不同而已。我將這些接連齣現的人們,看作是如點散開的善心,延續成綫的麵貌。對施予我好心,讓點與點順利連起的每位受訪者,我都要一併緻謝。我相信,這些有好心的人們,如同必然一般偶然地齣現,這樣的事,往後也將繼續發生。
最後,對即便我接連齣差採訪,也總是成為我力量的傢人們,我希望此書能成為對他們的一個小小報答。我也要對常給我激勵打氣和聲援的妻子秞美,還有不知哪個瞬間起,從電視畫麵中認齣爸爸的女兒娥昀說一聲,我永遠愛你們。(請娥昀長大後看這本書,然後把讀後心得交給爸爸)而盡管我總有不足,對仍願意作為溫暖避風港的兩傢父母,我也要獻上尊敬與感謝之意。
2017年鼕 李嘉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