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時之詩:濛曼品最美唐詩

四時之詩:濛曼品最美唐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唐詩
  • 詩歌
  • 古典詩詞
  • 濛曼
  • 四時
  • 文學
  • 文化
  • 藝術
  • 傳統文化
  • 鑒賞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著名隋唐史學者、中國詩詞大會評委 濛曼教授
  首部講解唐詩之美的作品,帶你於四時流轉中,品讀唐詩的韆古流韻。

  ★以24節氣結閤從古至今具代錶性的節日,帶領你在四季時令中,深度體會32首精選唐詩,感受唐代的歲月、唐人的生命,品味唐詩的語言之美、文學之美。


  滄海桑田,物換星移,
  不變的唯有四季更迭輪迴,
  記憶著韆年以前的大唐風情。

  但願我們――你、我和他,
  與他們――李白、杜甫、王維,
  能相遇在這如許美妙的四時之詩――

  春。
  一窺韓翃筆下「春城無處不飛花」的春日長安;
  感受杜審言詩中「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的徐徐和風;
  聆聽李白「五月不可觸,猿聲天上哀」的異地之音。

  夏。
  贊嘆王維筆下「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的田園風光;
  品味孟浩然詩中「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的絲絲荷香;
  沉浸於李白「五月西施採,人看隘若耶」的青春律動。

  鞦。
  與王維一起聆聽「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的鞦日空山;
  與杜甫一起傷懷「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月夜露水;
  觸動於「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的他鄉之景。

  鼕。
  震懾於李白「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颱」的鼕日北國;
  和祖詠一起從長安城眺望「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與白居易圍坐共享「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好評推薦

  「我願意把古人苦吟的精華拿來和你分享,讓你和我一起,細細領略那穿越韆年而來的風花雪月,和那曆經韆年而不朽的綉口錦心。」――濛曼

  「絕大多數人對唐詩的認知往往停留在似曾相識,或者會背全詩而缺少精準理解的層麵上。濛曼老師解讀唐詩的特點非常鮮明:一是通俗易懂,二是準確到位。這兩點看似容易,其實非常不易。」──王立群(著名文化學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濛曼


  濛曼,知名曆史學者、中國詩詞大會評委、百傢講壇主講人、中央民族大學曆史係教授,北京大學曆史學博士。
  2002年至今在中央民族大學曆史係任教,主要研究領域為隋唐史及中國古代婦女史。著有《唐代前期北衙禁軍製度研究》。
  2007年登上央視百傢講壇,先後講述《武則天》、《太平公主》、《大隋風雲》等節目,並齣版相應圖書,引起廣大迴響。
  2016年起擔任中國詩詞大會節目評委,以其深厚的學養和探幽入微、幽默風趣的點評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
 

圖書目錄

自序  相遇在這如許美妙的四時之詩
推薦序  敲開唐詩王國的大門
 

立春|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元宵節|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情人節|李白〈長乾行〉
雨水、驚蟄|杜甫〈春夜喜雨〉
春分|杜鞦娘〈金縷衣〉
清明|韓翃〈寒食〉
榖雨|王維〈奉和聖製從蓬萊嚮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製〉
 

立夏|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母親節|孟郊〈遊子吟〉
端午節|李白〈江上吟〉
小滿|王維〈積雨輞川莊作〉
夏至|高駢〈山亭夏日〉
小暑、大暑|元結〈石魚湖上醉歌〉
建軍節|王昌齡〈齣塞〉
 

立鞦|王維〈山居鞦暝〉
七夕|杜牧〈七夕〉
白露|杜甫〈月夜憶捨弟〉
教師節|唐玄宗〈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
中鞦|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寒露|杜甫〈鞦興.玉露凋傷楓樹林〉
重陽|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立鼕|盧綸〈塞下麯〉
小雪|祖詠〈終南望餘雪〉
大雪|李白〈北風行〉
鼕至|白居易〈問劉十九〉
小寒|楊炯〈從軍行〉
大寒|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齣師西徵〉
春節|王灣〈次北固山下〉
 
四時之歌
 
李白〈子夜吳歌.鞦歌〉
李白〈子夜吳歌.鼕歌〉
李白〈子夜吳歌.春歌〉
李白〈子夜吳歌.夏歌〉

圖書序言

自序

相遇在這如許美妙的四時之詩


  二○一七年,農曆丁酉年。正月十五那天,伴著滿城的燈火,滿天的煙花,我在喜馬拉雅推齣瞭一個節目,叫《濛曼品最美唐詩》。那個時候,剛過立春,不到雨水,東風尚軟,萬物方甦。當時我確定的原則,就是按照季候來講詩,和讀者在四季的變換中一起賞讀詩人筆下的春花鞦月,也品味人生的苦辣酸甜。之所以這樣安排,是因為古人對季節的變化、對節日的情感,真的比今人敏銳太多,也細膩太多。

  一韆多年前的唐朝,還處在傳統的農業社會。春種、夏鋤、鞦收、鼕藏,全都按照自然的節奏,接受著老天的安排。沒有現代鍾錶的精確報時,但是,人們知道,春天的一絲和風到瞭,那是「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夏天的一縷荷香來瞭,那是「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鞦天的一滴露水凝瞭,那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鼕天的一片雪花飄瞭,那是「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順時而動,就是天人閤一。

  一韆多年前的唐朝,正是社會日益活躍,人們開始東奔西走的時代。做官的齣門遊宦,念書的齣門遊學,從軍的齣門徵戰,經商的齣門行商,甚至嬌羞的姑娘,也會邁開健康美麗的天足,走齣傢門,到林間採桑、到水邊採蓮。有誰會比齣門在外的人更關注節氣的轉換、天氣的變化呢?隻有他們,纔會看到「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的他鄉之景,聽到「五月不可觸,猿聲天上哀」的異地之音,感受到「輪颱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的邊塞氣息,當然,也沉浸在「素手青條上,紅妝白日鮮」的青春律動中。

  一韆多年前的唐朝,更是中國古代盛世的巔峰。日子過得豐足,節慶纔格外熱鬧。「火樹銀花閤,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我們在這樣華麗的詩篇中開場,又在「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的渾雄韻律中收束。我們用唐詩來體味端午、七夕、重陽等傳統佳節的動人風情,也用唐詩來錶達情人節、教師節等當代節日的精神。

  可能你注意到瞭,這本書並沒有把二十四節氣寫全,也沒有把所有的傳統節日都吟到。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最核心的藍本,是蘅塘退士的《唐詩三百首》,這三百多首詩,是從五萬餘首唐詩中精挑細選而來,代錶著唐詩的風骨、風雅與風流。我確信,所有的節氣、節日都有詩,但不是所有的節氣詩、節日詩都是好詩。我願意把古人苦吟的精華拿來和你分享,讓你和我一起,細細領略那穿越韆年而來的風花雪月,和那曆經韆年而不朽的綉口錦心。

  至於這本《四時之詩:濛曼品最美唐詩》是否僅僅是喜馬拉雅節目的文字版呢?當然不是。這是按照一個更清晰的主題精心選擇、精心編排也精心修改過的三十二首詩。這些詩圍繞著四季的節氣和節日,其實就是圍繞著唐代的歲月輪迴,圍繞著唐人的生命輪迴。我希望在這輪迴中看到他們――李白、杜甫、王維,更希望在這輪迴中看到我們――你、我和他(她)。我們和他們,古代和今天,傳統和未來,就相遇在這如許美妙的四時之詩中。

濛曼

圖書試讀

雨水、驚蟄|杜甫《春夜喜雨》
 
二○一六年,二十四節氣入選瞭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許多人都背過二十四節氣歌吧?小的時候,我常常想,已經有瞭四季,又有瞭十二個月,為什麼還要再分成二十四節氣呢?多麻煩呀。可是,長大後再想,就覺得這發明真好。這個好,不僅僅是因為它掌握瞭黃河流域的氣候規律,更是因為,這二十四節氣,把瑣碎而平凡的日子分得更細密瞭。假使一年隻分四季,那就隻有四次轉變,四次驚喜吧?可是一旦化成二十四節氣,就有二十四次變化,像二十四聲鼓點,一下下地敲打著人心。何況,每個節氣還要再分成三候呢!二十四節氣又分成七十二候,五天一段落,五天一主題,是那麼富有詩意。
 
就拿春天的第二個節氣雨水來說。雨水的三候是什麼?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萬物萌動。想想看,先是水獺動起來瞭,把肥美的河魚拖上河岸;緊接著是鴻雁北飛,在藍藍的天上寫下一個人字;再後來就是草木萌動,大地從乾枯的褐色變為一片蔥蘢,這是多麼動人的景象啊!而所有這些改變,都是拜淅淅瀝瀝的春雨所賜。沾衣欲溼,潤物無聲,還有什麼比這更有詩意的嗎?所以,我要分享一首杜甫的〈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杜甫責任心、憂患意識強,感時傷世,作品往往比較沉重。但是,這首〈春夜喜雨〉不一樣,一開始就透著愉悅。「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雨並非都一樣。鼕天是凍雨,冷雨敲窗,落地成冰;鞦天是鞦霖,淫雨霏霏,連月不開;夏天是暴雨,一洩如注,翻江倒海。三者都沒有那麼好,甚至還會帶來災害。但是春雨不一樣,春雨是用來點醒春天的,它帶來的是屬於春天的滋潤,屬於春天的綠色,屬於春天的生機勃勃,所以人都喜歡春雨,期盼春雨。那春雨呢?彷彿也在迴應人們的期盼,如期而至。所以纔會有這一句「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不早不晚,恰恰就在該下雨的時候,下雨瞭,真是一場善解人意的好雨。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我而言,文學的魅力,往往藏匿在那些看似平常卻又無比精準的描摹之中。《四時之詩:濛曼品最美唐詩》這本書,恰恰完美地呈現瞭這一點。濛曼老師以其一貫的細膩筆觸,將唐詩中的自然景物與詩人情感巧妙地結閤,透過「春」、「夏」、「鞦」、「鼕」這四個截然不同的篇章,引導我們一步步走入唐人的心靈世界。在讀到關於春天的部分,我被那些描繪初萌、生長、欣欣嚮榮的詩句所打動,彷彿能聽見鳥兒的鳴囀,看見嫩芽的舒展,感受到生命最初的悸動。而夏天的熱情奔放,鞦天的沉靜豐饒,鼕天的蘊藉堅毅,在濛曼老師的解說下,都變得生動立體,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的情感流露。書中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濛曼老師能夠從細微處著手,例如一片落葉、一陣微風,都能被詩人捕捉,並賦予深刻的寓意。這讓我開始反思,我們的生活是否也充斥著如此多的美好細節,隻是我們因為匆忙而忽略瞭?透過閱讀這本書,我仿佛重新學會瞭如何去觀察、去感受,並從中找到與古人共通的情感連結。這是一本能夠豐富我們心靈、提升我們審美能力的佳作,推薦給所有熱愛文學,渴望在詩詞中找到共鳴的朋友。

评分

讀完《四時之詩:濛曼品最美唐詩》,心中那種被詩歌的美麗與智慧溫柔浸潤的感覺,久久不能散去。濛曼老師對於唐詩的解讀,從來都不是枯燥的考據或生硬的說教,而是像一位溫柔的長者,娓娓道來,將那些看似遙遠的詩句,拉近到我們日常的生活經驗之中。這次以四季為經,以唐詩為緯,這樣的編排方式,讓人在閱讀時,更能感受到時間的流動與萬物的更迭,進而體會到詩人們如何在這樣的情境下,捕捉到最為動人的瞬間,並將之凝練成韆古絕句。書中關於春天的描寫,讓人彷彿置身於花團錦簇的景象,心也跟著輕盈瞭起來;夏天的篇章,則又帶來瞭濃蔭蔽日的暢快與荷風送香的雅緻;鞦天的詩句,撫慰瞭內心的蕭瑟,也激起瞭對生命豐收的嚮往;而鼕日的絮語,則在高潔的梅花與寒風中,透露齣堅韌與希望。濛曼老師不僅僅是在講解詩詞,她更是在引導我們去重新觀照自己的生活,去感受身邊的一草一木,去體會四季變化所帶來的不同心境。這種結閤文學、自然與個人情感的敘述方式,讓整本書讀起來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是非常難得的閱讀體驗,尤其適閤那些想要在忙碌生活中,尋找一處心靈休憩之所的讀者。

评分

我一直認為,好的文學作品,能夠跨越時間與空間的界線,與讀者產生深刻的連結,而濛曼老師的《四時之詩:濛曼品最美唐詩》無疑就是這樣一本令人期待的作品。這次以四季為架構,來重新審視那些膾炙人口的唐詩,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創新的角度。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四季的更迭之中,而詩人也同樣用他們的筆觸記錄下這些自然的變換,並將其中蘊含的情感與哲思融入詩中。我很好奇濛曼老師會如何引導我們去發掘詩句中與四季相呼應的細節,例如春天裡那些描繪嫩芽、花開、鳥語的詩,或是夏天裡關於蟬鳴、荷風、驟雨的篇章。又或者是鞦天裡那些觸動人心的落葉、月色、思念,以及鼕天裡那些描繪寒梅、飛雪、爐火的意境。相信濛曼老師能夠用她獨特而富有魅力的講解方式,讓我們重新發現這些詩句的生命力,並從中感受到唐人對自然的熱愛、對人生的感悟,以及那份跨越韆年依然觸動我們心靈的情感共鳴。這本書的齣版,對於我這樣一位熱愛唐詩,又希望能夠有係統地深入理解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份珍貴的禮物,我已經迫不及待想要展開這段美好的文學旅程。

评分

每次閱讀濛曼老師的作品,總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像是走進瞭一個充滿智慧與溫情的知識殿堂。《四時之詩:濛曼品最美唐詩》更是將這種感受推嚮瞭新的高度。這次以四季的變換為線索,來串聯起唐詩的璀璨星河,這個構思本身就極具巧思,讓人耳目一新。我很期待老師如何從這些名篇佳作中,提煉齣最能代錶各季節韻味的詩句,並且用她獨特的視角,為我們解讀詩人筆下的時節風光,以及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書中對於「春」的描述,我相信會是萬物復甦、生機勃勃的畫麵,可能也會包含詩人對新生命的期盼;而「夏」的篇章,大概會是炙熱的陽光、濃密的樹蔭,以及詩人們在那份熱烈中感受到的情感;「鞦」的到來,想必會是豐收的喜悅,或是感懷時光的流逝;而「鼕」,則可能是在寒冷中尋找溫暖,或是對來年春天的默默期許。濛曼老師的講解,總是那麼貼近生活,她能用最淺顯易懂的語言,將深奧的文學內涵娓娓道來,讓讀者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與啟迪。我相信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唐詩賞析,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感受生活、體悟人生的指南。

评分

終於等到這本《四時之詩:濛曼品最美唐詩》在颱灣上市瞭,心裡真是雀躍不已。一直以來,濛曼老師的詩詞講述總是帶著一種溫潤而深刻的溫度,讓人能夠輕鬆走進那些流傳韆古的文字,卻又能在字裡行間體會到作者不曾言明的細膩情感。這次聚焦唐詩,而且是依照四季來編排,光是這個角度就讓我充滿期待。試想一下,春天李白筆下的「桃花潭水深韆尺」,或是杜甫詩中的「感時花濺淚」,夏天王維的「綠樹村邊閤」,鞦天劉禹錫的「晴空一鶴排雲上」,或是鼕天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這些景象與季節的連結,本身就是一幅幅動人的畫麵。我很好奇濛曼老師會如何引導我們重新感受這些詩句,是在尋常的四季流轉中,發掘齣詩人們與自然、與人生最真實的對話嗎?還是會從中串聯起詩人們各自獨特的生命經驗與時代背景?尤其對於我這樣一個平時忙於工作,少有時間靜心品讀古典詩詞的上班族來說,濛曼老師的講解,無疑是架起一座通往美好文學世界的橋樑,讓我們能用最舒緩、最自然的方式,重新拾起對唐詩的熱愛。我已經迫不及待想翻開書頁,跟隨老師的筆觸,再次漫步在盛唐的詩意之中,感受那份跨越時空的永恆之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