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刻創作

木雕刻創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木雕
  • 雕刻
  • 藝術
  • 手工
  • DIY
  • 創作
  • 木工
  • 工藝
  • 美術
  • 設計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什麼是雕刻?」在這個大課題上,藝術傢為瞭創造齣自我的形體,竹田光幸決定將過去的抽象性和新的具象性融閤,將抽象的木結構留在內部,外錶的具象形態,象徵與時俱進的追求和新時代的蛻變。

  <木雕刻創作>一書內容包含日本木雕創作的所有詳細技法,工具的介紹,以及竹田光幸教授在日本多摩藝術大學所進行的木雕課程實錄,收錄極其完整詳盡,無論用以木雕創作的教學或學習而言,都是值得真心推薦的一本實用好書。

 
雕刻時光的藝術:現代木藝創作的探索與實踐 書籍簡介 本書聚焦於當代木雕刻藝術的廣闊領域,旨在為藝術創作者、工藝愛好者以及對木材自然之美心懷敬意的讀者提供一份全麵、深入的實踐指南與靈感寶典。它並非僅僅是關於工具使用的手冊,更是一部探討木材哲學、形式語言與個人錶達的深度論述。全書結構嚴謹,內容涵蓋從基礎材料學到復雜敘事雕塑的完整創作流程,力求在技術精確性與藝術前瞻性之間找到完美的平衡點。 第一部分:與木為伍——材料的低語與選擇的哲學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木材作為一種有機生命體的復雜性與多樣性。我們將超越常見的樹種分類,著重探討不同木材的內在紋理、密度、縴維走嚮如何直接影響最終作品的視覺效果和觸感體驗。 木材的“個性”識彆: 詳盡介紹北美硬木(如楓木、鬍桃木)與熱帶硬木(如柚木、紫檀)在雕刻過程中的反應差異。例如,探討為何某些木材易於産生精細的細節,而另一些則更適閤宏大、粗獷的造型。 乾燥與穩定性的科學: 詳細闡述木材窯乾與自然風乾過程對雕刻的決定性影響。我們將解析含水率對木材開裂、變形的控製,並介紹如何通過正確的儲存方式,確保作品的持久性。 缺陷的美學: 強調木材天然缺陷(如節疤、蟲眼、色差)並非必須摒棄的瑕疵,而是賦予作品獨特生命力的元素。探討如何通過巧妙的構思,將這些“不完美”融入設計,提升作品的敘事深度。 第二部分:工具的延伸——從傳統到現代的技法革新 本章緻力於拆解雕刻工具在創作者手中的作用,將其視為藝術傢思想的外延。我們不僅迴顧傳統手工雕刻的精髓,更引入現代電動工具的應用策略。 手鑿的韻律與精準: 詳細解析不同角度、寬度和形狀的手鑿(如偏置鑿、麯鑿)在去除材料、塑造麯麵時的獨特效果。通過大量圖例,展示如何通過控製鑿子的下壓力和角度,實現不同深度的肌理變化——從光滑如鏡到粗礪的原始感。 雕刻刀與細節的打磨: 重點介紹小型雕刻刀(如鈎刀、柄刀)在處理微小結構,如麵部錶情、羽毛細節時的技巧。探討如何通過“颳削”而非“切削”的方式,保持木材縴維的完整性。 電動工具的駕馭: 探討鏇轉工具(如雕刻機、打磨頭)在快速移除大塊材料和精細修飾中的應用。關鍵在於掌握轉速與進給速度的平衡,避免因高速摩擦造成木材“燒焦”或縴維撕裂。 第三部分:形態的構建——空間、比例與視覺重量 本部分轉嚮雕塑理論的核心,探討如何將抽象的構思轉化為具有空間存在感的實體。 從二維到三維的轉化: 分析草圖、模型(泥塑或泡沫)在指導木雕過程中的重要性。如何通過製作不同比例的微縮模型來預演最終作品在空間中的視覺重量和光影關係。 負空間的利用: 強調“空”與“實”的辯證關係。探討如何通過鏤空、穿孔的設計,引導觀眾的視綫,使作品更具透氣性和動態感。分析如何利用負空間來界定和強化實體部分的形態。 動態與平衡: 深入研究如何通過重心分配和綫條的導嚮性來營造作品的運動感和穩定性。無論是靜止的人物雕塑,還是抽象的幾何體,都必須符閤內在的結構邏輯。 第四部分:肌理的敘事——錶麵處理與保護的藝術 雕刻的終結並非形體的完成,而是錶麵處理對作品精神的最終定調。本章關注如何通過不同的塗飾技術,賦予木雕生命。 手工打磨的層次: 詳盡描述從粗砂紙到極細砂紙(如1000目以上)的漸進式打磨過程。解析不同打磨深度對光綫反射的影響——粗糙的肌理吸收光綫,而精細的拋光則能使木材“發光”。 油、蠟與清漆的選擇: 比較天然油(如亞麻籽油、桐油)與閤成清漆在滲透深度、光澤度、以及對木材顔色影響上的差異。討論如何根據作品的主題(是追求古樸的質感還是現代的光滑),做齣最閤適的塗飾決策。 色彩的注入與保留: 探討木材著色劑(Stains)和顔料(Pigments)在不掩蓋木紋的前提下,增強作品視覺衝擊力的技巧。包括傳統的水性染色法與現代的白化(Liming)效果的實現。 第五部分:主題的深度——當代木雕與文化對話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視野提升至藝術創作的更高層麵,鼓勵創作者將個人經驗、社會議題融入木雕實踐中。 象徵與隱喻: 分析曆史上的木雕大師如何運用動物、植物、幾何符號來錶達復雜的哲學或宗教觀念。啓發讀者思考如何構建自己的象徵係統。 尺度與裝置: 討論木雕在當代藝術語境下的尺度變化——從微觀的細密雕刻到大型的戶外裝置藝術。探討如何在大型項目中處理結構強度與木材收縮的矛盾。 可持續的創作觀: 倡導使用迴收木材、漂流木等非常規材料進行創作,探討如何通過作品來反思人與自然資源的關係,實現藝術價值與環保責任的統一。 本書旨在激發讀者對木材深沉的敬意,引導他們掌握精湛的技術,最終通過手中的刻刀,將內心的世界與自然的饋贈融為一體,創造齣具有持久生命力的藝術品。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竹田光幸


  日本國寶木雕大師—竹田光幸,1943年日本富山縣射水市齣生,1966年~2013年任教於日本多摩美術大學,1998年榮獲日本文部大臣賞,現職為日本多摩美術大學名譽教授、雕刻傢。

  藝術傢曾說:我始終珍惜每一次創作的「夢想」,期待後進勇於發揮想像努力從事製作,<木雕刻創作>即是竹田光幸教授50 多年來,將從事木雕指導的精彩內容匯整而成的木雕創作技法專書。
 

圖書目錄

PART1木雕刻創作前15
序 16
緻木雕刻學習者 16
雕刻創作一思索的開始一 17
木雕刻創作一木材的魅力一 18
日本木雕刻的起點(光雲•田中的近代木雕刻) 19
近代木雕刻曆程 20
從歐洲的近代木雕刻到現代 21
現代木雕刻和國際交流 23
眼和手和心 24
大學教育和研究活動(課程) 25
教育和設施(工作室) 27

PART 2錶現用的木材知識29
木材的種種、樹和日本人 30
樹木文化、古代人和木材的關係、樹靈、照葉樹林文化
木雕刻三大素材(樟、檜、棒)、日本的樹木、關於木材 32
木材的形成、構造、性質、選法、計算、乾燥、樹的種類和木材的硬度、附著木材的害蟲

PART 3木雕刻基礎實習39
基本技法 40
平麵製作法、立方體製作、小木闆作法、直綫雕和麯綫雕、字雕
拿雕刻刀的方法與刀法(運刀)、刀型和種類
人體素描綫雕、薄浮雕
小品木雕刻創作 43
檜材的自然形態模刻、細雕、蝶螺的取大型、取大型順序
小品作品例、小品作品例(近代作傢)
人體素描、素描範例(歐洲近代巨匠)作品 45
上彩創作(膠) 46
使用日本畫材的木闆畫(人體)、木闆畫作品、貼金箔、日本畫用品、顔料和畫筆種類

PART 4創作準備•實習情況和設施47
原木創作準備、剝樹皮、打平底部、取麵 48
創作順序(準備到完成)、創作計畫、創作目的報告書、素描
小稿製作、原寸素描、完成時的創作檢討和過程素描
創作景象 50
基礎實習、專門實習、木材管理和戶外設備、暖爐和加濕器、木材香氣

PART 5木雕刻創作基礎(I )技法和創作範例(具象錶現)53
一木雕刻技法、寄木技法、組木技法的人體創作、組木法、集積法 54
木雕刻的取大型技法、頭像創作、胸像創作、人體立像創作(1/2等身)、學生作品 58

PART 6木雕刻創作基礎(II )造形的練習(抽象錶現)67
關於基礎造形(構成)、形體造形(立方體、球體、圓柱體) 68
點和綫形成的造形(單體和復數體)、麵形成的造形(水平和垂直、平麵和麯麵) 68
量形成的造形(實體和虛體)、造形錶現的主題、垂直造形、與其他素材的組閤 70

PART 7雕刻刀的種類•砥石(磨刀石)研磨73
鑿刀(雕刻刀)、雕刻刀的刀形和構造、工具箱製作 74
各類刀形、仕上刀的種類、特殊鑿刀(木工鑿刀)、其它雕刻刀
砥石(磨刀石)、砥石的由來、本山砥石的演變、本山砥石的産地 78
砥石的種類和用途、本山砥石的研磨性能和特徵、天然砥石的正確使用和管理
研磨雕刻刀、磨刀姿勢、磨刀工具套組、砥石的用法 80
砥石的種類'砥石麵磨平法、雕刻刀的研磨順序
刀背的砥石研磨和金盤研磨之區彆、水的使用、刀刃保養、刀的銳度
磨石條的種類和製作法、刀背研磨、金盤研磨法、敲打齣刃法
鑿刀(平口)研磨法、刀麵、刀背、麯刃、溝槽砥石研磨、扇形研磨、刀刃角度的調整 83
仕上砥、研磨完成、鑿刀(圓口)研磨法、磨石條的用法、刀背、刀麵
溝槽砥石的使用、使用平砥石、研磨完成、用吹風機吹乾、箱型刀的研磨
仕上用斜口刀、右刃'刀背•刀麵、左刃、刀背•刀麵、刀形、斜口刀敲打齣刃研磨 86
雕刻鑿刀刀柄鬆脫法、雕刻刀的退鋼法、雕刻刀保護環的調整
仕上刀刀柄製法、機器研磨法、機器研磨

PART 8各種木雕刻工具89
槌子的種類、鋸子、鋸子構造、齒形和刃角 90
鋸子的曆史、世界的鋸子、鈎刀種類、刃形、鋸子的使用法 91
畔引鋸、迴引鋸、製作小型鋸、研磨鋸齒
鈎刀、鈎刀種類、鞄刀的使用法、鞄刀的研磨、鞄颱的保養 94
各種測量工具、斧、釦、槍鈎 96
測量的種類、角尺的用法、畫綫規的製作法 98
墨鬥和沾墨筆、墨鬥的用法、工作颱和固定器(雕刻虎鉗)、定盤使用法

PART 9各種電動工具和用法101
關於電動鏈鋸、電動工具、電動鏈鋸的安全注意、各部位名稱 102
電動鏈鋸的組裝、電動鏈鋸的用法、鍊條研磨、引擎鏈鋸
電動鈎刀、更換鞄刀刀片、電動鈎刀的用法 104
電鑽、鑽頭的種類•鑽頭的研磨、鑽頭的使用例 105
木工電動工具、其它的工具、大型木工工作機器 106
木工帶鋸機(大、小型)、帶鋸切斷機、鑽床、焊接機 107
搬運用移動機具、貨物推車、油壓拖闆車、堆高機 107

PART 10 技法I —著色和修補一109
著色技法、日本畫的顔料和畫筆種類、木質的保護材、其它的著色法 110
基本著色法、著色作品例、膠彩著色法、鬍粉基礎著色、生漆著色法
擦漆、刻苧漆、錯漆、腰果漆著色、噴火槍燒烤法
寄木 ' 拼貼 ' 修補 ' 埋木材 113
鑽頭用治具的製作法、四方樺的製作法、圓樺製作法、埋孔、角棒、圓棒的製作法 115
工具的製作法、小鈎刀的製作法 116
木製直角規的製作法、木製圓規的製作法、木製外卡規的製作法

PART 11技法II —工具和工具使用法一117
點描器(星點儀)、點描器的用法、木工車床的用法、學生作品(車床課題) 118
使用三角吊架搬動、三角吊架的用法
繩索的用法、南京結(土人結、捆工結)打法、起重機的用法 121
雕刻刀鍛造、雕刻刀的鍛造過程(鍛造法)、其它的工具 122

PART 12木雕刻技法ID —古典技法和木雕刻附隨的知識一125
學習古典技法、組木法、佛像雕刻、玉眼技法、內誇U技法 126
木造建築、古典技法(社寺雕刻)、古建築雕刻技法、社寺雕刻
建築附設的木雕刻、建築附設的木雕刻創作課題、學生的素描作品 130
從木雕刻轉換到青銅雕刻、人體解剖(藝術用解剖)•骨、製圖法 132

PART 13 曆史和傳統135
近代木雕刻史、日本近代雕刻(塑)係譜、近代木雕刻的演進、日本的埴輪和雕刻史 136
圓空和木喰、歐洲的宗教美術、原始藝術、埃及雕刻

PART 14木雕刻和社會149
聖路加國際醫院的「與木對話」展、第一次木雕刻展覽會 150
寒河江市、韆麯市、各務原市雕刻公共設置藝術、生涯學習

PART 15 末 157
我的手形雕刻、雕刻作品、後記、著者、簡曆、職曆、齣版內容 158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關於木雕的“教科書”,不如說是一場關於“匠心”與“美學”的深度對話。我一直認為,真正的藝術,不隻是技法的堆砌,更是情感的錶達和對生活態度的體現。這本書就完美地做到瞭這一點。作者沒有生硬地灌輸知識,而是通過展示一係列令人驚艷的作品,讓我們去感受木雕的魅力,去體會其中蘊含的耐心、專注和熱愛。我尤其喜歡書裏對“工藝傳承”的思考,以及如何將傳統技藝與現代審美相結閤的探索。這讓我覺得,木雕不隻是一門手藝,更是一種文化,一種精神的延續。翻閱這本書,我仿佛能聽到木頭在低語,感受到雕刻刀在指尖跳躍的韻律,也更加深刻地理解瞭“化腐朽為神奇”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它讓我對“創造”這個詞有瞭全新的認識,也讓我更加熱愛生活本身。

评分

說實話,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很“硬核”的木雕技法書,可能需要很多專業術語和復雜的步驟。但打開之後,我驚喜地發現它完全不是那樣!它更多的是一種“心法”的傳授,一種對木頭材質的理解,以及如何將自己的靈感轉化成具體形態的引導。書裏呈現的案例,雖然看起來都很精湛,但作者似乎一直在強調“感受”的重要性,感受木頭的紋理、它的溫度、它的“脾氣”。這讓我這個完全的門外漢也覺得,也許雕刻並非遙不可及,關鍵在於你是否願意去傾聽木頭在訴說著什麼。它沒有教我如何握刀,但它教會瞭我如何“看”木頭,如何“懂”木頭。我尤其對其中幾個關於“留白”和“虛實結閤”的章節印象深刻,這些概念在許多藝術形式中都有體現,但在這裏被賦予瞭更具象的木雕語境,讓人豁然開朗。這本書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木匠,坐在你身邊,不疾不徐地跟你聊著他對木頭的敬畏和熱愛,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對這個行業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走進瞭一個充滿驚喜的寶藏屋。我一直以為木雕就是把一塊木頭刻成某種形狀,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讓我看到瞭木雕的無限可能性,從寫實的動物到抽象的幾何圖形,再到充滿情感的人物肖像,每一樣都讓我驚嘆不已。我尤其欣賞書中所展現的,不僅僅是技藝的精湛,更是作者對木材本身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他能根據不同的木材特性,設計齣最適閤的雕刻方式,讓作品呈現齣最自然、最動人的美感。而且,這本書在視覺呈現上也做得非常齣色,圖片質量很高,色彩搭配也很舒服,讓人賞心悅目。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細節,新的感悟。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木雕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用心去看待世界,如何將平凡事物變得不平凡的“心法”指南。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就給我一種很沉靜、很有力量的感覺,木頭紋理的細膩呈現,還有那若隱若現的雕刻痕跡,仿佛能聞到淡淡的木頭香。我一直對木雕有著莫名的好感,總覺得那是一種將無形的心意注入有形的作品的魔法。雖然我本身不擅長雕刻,但光是翻閱這本書,就覺得心頭湧起一股暖流。那些精美的作品圖片,從小物擺件到大型藝術品,無不展現瞭創作者的心血和巧思。我尤其喜歡那些帶有濃厚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品,能感受到颱灣特有的風土人情被巧妙地融入其中,像是對這片土地的深情告白。每件作品背後似乎都藏著一個故事,一種情感的寄托。這本書不是那種硬邦邦的教學手冊,更像是一本引人入勝的藝術畫冊,讓你在欣賞美的同時,也體會到創作的過程和背後的哲學。它激發瞭我對生活的熱愛,對美的追求,讓我覺得即使是平凡的木頭,也能在巧手之下煥發齣驚人的生命力。

评分

我是一個在都市裏生活瞭很久的人,每天忙碌於工作和瑣事,常常覺得生活缺少瞭那麼一點“溫度”。偶然翻到這本書,瞬間就被裏麵的畫麵吸引住瞭。那些木頭經過雕刻後,變得生動活潑,仿佛有瞭靈魂。我特彆喜歡其中一個關於“自然形態的轉化”的章節,作者是如何從一片落葉、一朵花中汲取靈感,然後巧妙地將其轉化為木雕作品的。這讓我意識到,原來生活中的美無處不在,關鍵在於我們有沒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這本書並沒有太多枯燥的理論,更多的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作品和背後的故事,來傳達一種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命的贊嘆。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與自然的關係,也重新燃起瞭我對生活的熱情。每次翻開它,都能從中找到片刻的寜靜和靈感,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匠心與溫情的木雕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