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修補術的文化史

陶瓷修補術的文化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陶瓷修復
  • 文化史
  • 物質文化
  • 工藝
  • 日本文化
  • 金繕
  • 侘寂
  • 修復
  • 曆史
  • 藝術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嘗試從文化史的觀點省思曆史上陶瓷修補術諸麵嚮。既觀察瞭清代宮廷陶瓷修補改裝情況,以及乾隆皇帝對於缺損陶瓷的對應態度和補修理念,也討論瞭十七、十八世紀歐洲人針對中國陶瓷的金工鑲飾和改裝。在廣泛蒐集亞洲和歐洲鋦釘補修術案例的基礎之上,評估瞭區域間影響交流的可能途徑。另外,還著重討論日本史上所謂呼繼、燒繼和金繕技藝的源流及其對殘缺美的賞鑑風情。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古代冶金術的文化史的圖書簡介: 《青銅的迴響:古代冶金術的文明史詩》 導言:熔爐中的文明曙光 人類文明的進程,往往與我們掌握的物質改造能力息息相關。在漫長的史前時代,能夠將自然界的礦石轉化為堅固、鋒利工具和精美器物的技術,無疑是技術革命的裏程碑。本書《青銅的迴響:古代冶金術的文明史詩》,旨在深入探究人類曆史上第一次重大金屬革命——青銅時代的興起、發展及其對早期社會結構、戰爭形態、宗教信仰乃至藝術錶達所産生的深刻影響。我們聚焦於公元前四韆紀至公元前一韆紀這一關鍵時期,通過考古學、冶金殘留分析以及文獻記載的交叉印證,重構一部波瀾壯闊的金屬文明史。 本書拒絕將冶金術僅僅視為一門孤立的技術學說,而是將其置於廣闊的文化、社會和經濟背景中進行考察。我們探討的不僅僅是銅和锡的配比,更是這種技術如何催生瞭專業化的手工業階層、如何重塑瞭資源的獲取與分配模式,以及最終如何構建起早期帝國的權力基礎。 第一部分:火的覺醒——銅的發現與早期冶煉的地理起源 青銅時代並非一夜之間降臨的奇跡,它是人類對自然界中常見但難以利用的金屬元素——銅——的長期摸索與偶然發現的結果。第一部分將從考古學證據入手,追溯人類最早接觸和使用天然銅的時期。 我們首先將目光投嚮安納托利亞高原和巴爾乾半島,這些地區被認為是早期銅冶煉技術的搖籃。不同於後世的復雜流程,早期的“冷鍛”與“熱加工”技術,展示瞭古人基於直覺和經驗的智慧。通過對土耳其恰塔爾霍裕剋、塞爾維亞普洛奇尼剋等遺址齣土的早期銅製品的分析,本書詳細剖析瞭早期冶煉爐的結構、燃料的選擇(如木炭的製備)以及熔煉溫度的控製難題。我們強調,這些早期的冶煉實踐,往往與巫術和宗教儀式緊密結閤,礦石的開采與提純被視為對大地母親的冒犯與獻祭。 此外,本章也將對比研究中國、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對銅的早期獨立應用。盡管時間軸上可能存在差異,但不同地域在應對銅礦分布不均、提煉難度高等挑戰時所展現齣的趨同性與獨特性,構成瞭理解技術傳播與本土化的重要視角。 第二部分:青銅的誕生——閤金的秘密與社會分層的催化劑 青銅,這一銅與锡(或砷)的完美結閤體,標誌著冶金術的真正飛躍。锡,這種相對稀有的元素,其戰略價值不亞於其硬度提升的實用價值。本書的第二部分深入剖析瞭青銅閤金的科學原理——雖然古人並不理解原子結構,但他們通過反復試驗掌握瞭固溶強化的奧秘。 我們將重點探討青銅的文化意義。青銅工具的耐用性,極大地提升瞭農業生産力,促進瞭定居生活的鞏固。然而,更具顛覆性的是青銅武器(如青銅劍、戈、矛)的齣現。它們不僅改變瞭戰爭的麵貌,使得擁有青銅兵器的氏族或部落獲得瞭壓倒性的軍事優勢,更直接導緻瞭社會階層的固化與分化。 本書將聚焦於“青銅的供應鏈”:礦源地的壟斷、復雜的貿易網絡(如“锡之路”的構建)、專業工匠的培養以及對最終製品的嚴格控製。例如,對邁锡尼文明和商代中原地區青銅禮器的研究錶明,青銅器不再是簡單的實用工具,而是成為祭祀祖先、彰顯王權神授閤法性的核心媒介。每一個鼎、每一個爵的紋飾,都承載著當時的宇宙觀和等級秩序。我們詳細分析瞭從陶範法到失蠟法的技術演進,以及這些技術如何被統治集團嚴密把持,成為國傢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部分:青銅的輝煌與局限——帝國構建與技術擴散 隨著冶金技術的成熟,青銅器達到瞭其藝術與技術的巔峰。第三部分將案例分析導嚮成熟的早期帝國——如赫梯、亞述、周朝,以及愛琴海文明。 赫梯帝國對鐵的早期嘗試與青銅的長期並存,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來審視技術迭代的復雜性。青銅的生産需要穩定的锡源,一旦貿易路綫中斷(例如“海洋民族”的衝擊),整個軍事和禮儀體係就會麵臨崩潰。本書通過分析地中海區域青銅時代晚期崩潰的各種理論,探討瞭過度依賴單一關鍵材料的係統性脆弱性。 同時,本書也將考察青銅器在不同文化中的功能異化。在古埃及,青銅更多地用於製作工具和武器的輔助部件,其禮器文化仍深受石器和黃金審美的影響;而在中國,青銅禮器發展齣瞭一種獨一無二的、極其復雜和程式化的風格體係,成為國傢意識形態的載體。我們詳細解讀瞭如司母戊鼎、毛公鼎等標誌性器物背後的鑄造工藝、銘文內容及其對當時政治倫理的深刻揭示。 結語:從青銅到鐵的過渡與曆史的遺産 青銅時代最終讓位於鐵器時代,但青銅技術的遺産卻從未消亡。本書的最後一部分總結瞭冶金術從青銅嚮鐵過渡的漫長過程,指齣鐵的普及化(相較於青銅對稀有锡的需求)如何最終打破瞭原有的精英壟斷,使得更廣泛的社會階層能夠獲取耐用工具。 《青銅的迴響》試圖證明,冶金術不僅僅是一項關於熔爐和礦石的記載,它更是一部人類社會組織能力、貿易擴張野心、以及權力建構過程的史詩。理解青銅,就是理解人類文明如何學會掌控物質世界,並以此塑造瞭我們今日所繼承的世界觀。本書通過對這些古代金屬的迴響的細緻聆聽,為我們重新認識古代社會提供瞭堅實的技術與文化支撐。 --- 附注: 本書涵蓋瞭考古學、礦物學分析、古代貿易史、早期軍事史以及藝術史等多個交叉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並配有大量復原圖和實物高清照片,力求為專業研究者提供嚴謹的論據,也為對古代文明感興趣的普通讀者勾勒齣一幅清晰而生動的技術與文化交織的宏大畫捲。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謝明良


  1955年颱灣颱北市生。日本成城大學文學博士(1992)。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助理研究員(1985-1991)、國立颱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副教授(1992-1997.7)、教授(1997.8-)、教授兼所長(2003.8-2009.7)、鬍適紀念講座(2008)、三年期特聘教授(2008.8-2011.7)、終身特聘教授(2008.10-)、教育部國傢講座(2013-2016)、颱大講座(2014)、德國海德堡大學客座教授(2002)、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客座教授(2012.5-2012.7),現任國立颱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特聘教授、颱大講座、教育部終身國傢講座。曾編輯《中國陶瓷史論文索引1990-1994》,並著有《六朝陶瓷論集》、《中國陶瓷史論集》、《陶瓷手記─陶瓷史思索和操作的軌跡》、《陶瓷手記2─亞洲視野下的中國陶瓷文化史》、《中國古代鉛釉陶的世界:從戰國到唐代》,以及《陶瓷手記3》等專書。
 

圖書目錄

序說

一、 清代宮廷的陶瓷修補與改裝
(一) 補釉
(二) 補胎
(三) 接閤
(四) 髺墾暴薜—乾隆皇帝對於缺損陶瓷的對應態度和補修理念
(五) 陶瓷改裝
(六) 補修地點

二、 鋦釘修補術諸麵嚮
(一) 中國區域
(二) 日本區域—從「馬蝗絆」茶碗談起
(三) 颱灣區域
(四) 韓半島區域
(五) 南亞
(六) 中東
(七) 歐洲
(八) 區域間影響交流的評估

三、 日本國的陶瓷補修和賞鑑
(一) 呼繼
(二) 呼繼和中國的以舊補舊
(三) 燒繼
(四) 陶瓷的殘缺美—從「雲山肩衝」談起

四、 歐洲人對於中國陶瓷的金屬鑲飾、修理和改裝—兼及其和亞洲區域鑲飾例的比較
(一) 歐洲金工鑲飾或修理中國陶瓷的幾種手法
(二) 中國工藝史上的陶瓷金屬鑲飾
(三) 奧斯曼土耳其的陶瓷金屬鑲飾
(四) 陶瓷金工鑲飾交流和影響的評估
結語
 
後記
各章注釋
引用書目
圖版齣處

圖書序言

序說(摘錄)

  以濕潤黏土塑作成形,過火加熱燒結,是人類將柔軟的黏土經由化學變化轉變成堅固陶器的重要發明。陶器沒有單一的起源,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古代住民都懂得製作陶器。從考古學資料看來,易碎的陶器不符閤純粹遊牧民族的經濟效益,所以多是在人類定居生活後始普遍製作,也因此被視為是仰賴狩獵、漁撈或植物採集營生的舊石器時代,進入到以農業、畜牧為定居生計的新石器時代的標幟之一。

  上釉的高溫陶瓷雖具有耐鹼抗酸、不虞腐爛的性能,卻極怕碰撞。曆史上因重力碰撞導緻陶瓷缺磕破碎的例子極多,這些案例之所以會被記錄下來的原因不一,有的是心惜珍奇物件,有的是做為小說情節的鋪陳插麯,但也有用來襯托主人公價值觀的譬喻功能,是管窺其時生活史的有意義的素材。雖然有關陶瓷修補議題存在著諸多可資討論的麵嚮,不過本書的目的是擬經由梳理曆史上幾個特定區域補修技藝的具體內涵,進而省思其於文化史上的位置。因此,本書既非具實用功能的陶瓷修護手冊,也不是探索曆史上陶瓷接著劑配方或復原修繕工序細節的科技史著作,而拜近代科學之賜所創發種類龐雜的高效能或環保黏著劑,以及各式修繕技術均不在本書討論之列。

  幾則與陶瓷破碎事故有關的軼聞

  以中國陶瓷史為例,十世紀阿拉伯世界詩篇記述哈裏發穆泰瓦基勒(al-Mutawakkil)在位時期(846-861),一位詩人的好多件瓷器被一頭歡度宰牲節(古爾邦節)而育肥的公羊所撞碎,這位詩人特彆痛惜其中一支燈盌(sirāj),故追述稱「一個中國的瓷盌(sīnīyat al-sīn)富於想像力的畫工(musawwir)在上麵繪畫瞭圖形紋樣(tasāwīr)」,反映瞭中國陶瓷外銷初始階段,人們對於來自異域之晚唐時期彩繪陶瓷的愛憐。阿拉伯著名旅行傢伊本.白圖泰(Ibn Battuta, 1304-1377)在提及大馬士革的慈善基金會民情時說道:「一天,我經過大馬士革的一條小巷,碰上一個小奴隸,把手裏的瓷盤打碎瞭,集聚瞭許多人,有人對他說:『把碎碴撿起來,拿去見器皿補助金的管理人去。』於是他便撿起來,跟那人一齊去,把經過告訴瞭管理人,管理人便按市價給以補助。這確是一件善事,因為主人對奴隸打碎盤子,不是打就是罵,那會使他吃苦而變心的。這次補助正是醫治心病的良藥。像這類的善行,是會得到善報的。」

  邵伯溫(1057-1134)《聞見錄》載北宋第四代皇帝仁宗(1023-1062在位)和備受恩寵的張貴妃之間一則軼聞:「仁宗一日幸張貴妃閤,見定州紅瓷器,帝堅(一作怪)問:『安得此物?』妃以王拱辰所獻為對,帝怒曰:『嘗戒汝勿通臣僚饋遺,不聽何也?』因此所持柱斧碎之,妃愧謝久之乃已」。

  定窯是宋金時期的名窯,窯址在今河北省麯陽縣澗磁村。不僅太平老人《袖中錦》曾將定窯和端硯、蜀紙、浙漆提列為天下第一名品,宋太宗趙光義妃,真宗生母元德李後陵(1000)也齣土瞭三十餘件多數裝飾有鳳紋,甚至底刻「官」款的定窯白瓷。定窯紅釉瓷前所未見,不過相對於常見的白瓷,偶可見到以鐵為呈色劑的柿釉作品,一般鹹信後者可能即前引《聞見錄》所載「定州紅瓷器」一類的製品。現藏東京國立博物館被訂定為日本重要文化財的北宋定窯柿釉金彩盞,品格高雅,傳稱齣自朝鮮半島古墳。然而,這類置於宮中亦屬醒目的紅釉瓷,卻因帝王的誡律和錶態而被刻意地粉碎於柱斧之下。柱斧是象徵帝王身分的持物,被稱為「斧聲燭影」之太宗趙光義弒殺兄長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而篡位的韆古疑案即見「帝引柱斧戳雪」等情節。

  天災、人為疏忽或刻意的毀損都會造成陶瓷器的損傷,而宋代朝廷對於官方機構常備陶瓷的缺損報銷也有明確的規範,見於《慶元條法事類》(捲三六.庫務門一)載「諸經用瓷器破損者,除歲一分,瓦器二分」,意思是說諸官廳必要用瓷若有損耗例由官府補給,惟缺耗過二成者,超齣部分應由各官廳自行設法張羅補足。參酌日本養老年間(717-723)「養老令」相關內容可知,上引南宋朝「慶元令」或日本「養老令」均可追溯至唐代「永徽令」。

  另一方麵,設置於北宋都城汴梁(今開封)城內建隆坊的官方瓷器庫則蒐羅天下諸州名窯以供內廷使用,《宋會要稿》載:「瓷器庫,在建隆坊,掌受明、越、饒州、定州、青州白瓷器及漆器以給用。」(〈食貨〉五二.「瓷器庫」)對於瓷器庫內收貯的諸多名窯陶瓷的管控也相對地嚴格,如太宗於淳化元年(990)七月詔:「瓷器庫納諸州瓷器,揀齣缺璺數目,等第科罪。」從字麵上看來,似乎是依據陶瓷的缺損數量而科以不同程度的罰則。

  就如陶器無單一起源般,對於因天災、人禍所導緻陶瓷損傷之修護當然也見於世界各地許多民族和地區,而其陶瓷的修繕方式和使用道具亦頗多樣,巧妙各有不同。對於不甚講究陶瓷外觀美感或實用功能的人而言,或許可以自行購入黏劑或利用手邊現有的工具針對破損陶瓷進行簡單的接閤,否則就需委由專業匠人來處理。各地匠師的專業純熟度或操作手法乃至於修護信念不盡相同,不過,本書有意迴避不加區彆地羅列各地區案例予以討論,而是將視點聚焦於中國、日本和歐洲等三個區域所見陶瓷修補技藝來進行討論。這是因為筆者認為:以上三個區域所見陶瓷修補技術不僅能相對鮮明地反映齣各自生活史或廣義文化史上的意義,在特定的時段還涉及到修繕技術的傳播問題,具有可互比性。

  就以上三個區域及周邊地區的專業匠人而言,其實際營運方式有一共通的特色,即多屬一人個體戶,獨自攜帶補修裝備器材沿街呼嚷招攬生意,但亦見在街頭駐點等待客源者,自成一種行業。亞洲地區如中國、日本或颱灣,例由男性擔綱,歐洲地區則包括女性匠人,這或許是因為男性相對有體力背負維修裝備,並且方便深入陋巷或因業務而需赴人煙稀少的郊區邸捨。

  成於十九世紀的《安平縣雜誌》記載颱灣有「補碗司阜」;明治三十六年(1903)佐倉孫三著《颱風雜記》也提到被稱為「釘陶工」的陶瓷修補匠人。晚迄1960年代,颱灣街頭還時可見到從事此一行業的人,有的甚至兼營補修金屬鼎鍋和雨傘,行走時手裏拿著一疊活動的金屬片,一邊抖動發齣聲響,一邊吆喝「補仔」。法國於1900年發行的明信片所見補瓷匠人也被刻意地強調其行走江湖呼嚷招客的場景,而早在十四至十五世紀荷蘭歌麯中已經齣現街頭補瓷匠人吆喝「你打破碗,我負責修……我修燈也修盤和碟」,這和過去颱灣補瓷師傅兼營金屬鍋盆和雨傘,均反映齣補瓷匠師的專業所可涵蓋的周邊技藝。一套十七世紀關於市井交易的英國圖畫描繪瞭早期陶瓷修補匠形象,同樣有趣的是卡斯柏‧呂肯(Caspar Luyken)在1708年畫瞭一幅市井小販中的女人,畫的背麵寫著 「Breekje wat, Breekje wat」(china to mend 修補瓷器),不像英國圖畫中的陶瓷修補匠,畫中並未明顯指齣女子修補的是陶瓷或是玻璃。幸運的是,這幅畫可能與1682年於荷蘭萊登(Leiden)齣版的書中圖畫有關:「修補瓷器……這裏住著一個以修補破損瓶子維生的女人。」

  日本享和三年(1803)《江戶物賣圖聚》則見肩挑扁擔,溶融鉛玻璃粉以為陶瓷接閤補修(燒繼)的匠人;中國清代末期鄒壙祖《風俗圖冊》也刻意記錄下工匠在街頭補瓷時的光景:卸下扁擔,坐在帶抽屜的長方形工具箱上乾活。清乾隆時期(1736-1796)唐秉鈞《文房肆考圖說》載「(瓷器)有茅路者,聞蘇州虎邱有能修者,名之曰緊」,此屬具知名度的定點補修作坊。

  中國區域的情況

  中國區域的陶瓷製造有著長遠的曆史,從目前的資料看來,中國在夏文化或有夏商分水嶺之稱的河南省偃師二裏頭遺址(西元前十八世紀至前十六世紀)第二期遺存已經齣現人工施釉的高溫灰釉炻器(stoneware)。

  眾所周知,西方人稱「瓷器」為「CHINA」,是因緣於中國夙以燒瓷聞名,並且大量外銷。這個曆史悠久的國傢同時遺存有豐富的文獻資料,若結閤近半個世紀以來其活躍的田野考古發掘工作,將可提供我們管窺此一國度對於陶瓷補修的諸方式,甚至可據此評估採用特定修補術背後的文化意涵。

  防止陶瓷器裂璺的方法
  
  《詩.豳風.鴟鴞》:「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是說鴟鴞在尚未降雨之前,就懂得修繕巢穴,防患於未然。在陶瓷器用方麵,中國古人亦自有一套預防缺璺、加強保固的措施。如明代人鼕季插花經常會在瓶罐內置錫管,以防止寒天瓶水結凍導緻瓷瓶破裂(袁宏道﹝1568-1610﹞《瓶史》);有時則在瓷瓶內投以少許硫黃,據說這樣一來就可以避免瓶中之水因寒結凍(張謙德﹝1577-1643﹞《瓶花譜》)。

  另外,方以智(1611-1671)在其《物理小識》中提到:「薑汁塗磁杯乾之,又塗極厚而止,火之,可使盡赤,而磁不爆碎。」像是這樣的施加於陶瓷器上的強化保固迄清代文獻仍屢可見到,如乾隆四十年(1775)唐秉鈞《文房肆攷圖說》就記載:「凡用瓷器,不先製之,遇熱湯水無有不裂者。故新置碗盞盆碟,必須先以米泔水溫溫煮齣,再以生薑汁及醬塗底下,入火煨頓,永可不裂。」姑且不論上述防患於未然的陶瓷器補強方案是否確實有效?由於陶瓷原本就不耐碰撞,破裂缺損在所難免,也因此亡羊補牢、陶瓷修護往往成瞭人們常需麵對的課題之一。
 

圖書試讀

清代宮廷的陶瓷修補與改裝(摘錄)
 
有關清代(1644-1911)宮廷陶瓷補修情況的最為直接的史料,無疑是養心殿造辦處的檔案,即「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以下簡稱《造辦處活計檔》)。養心殿造辦處雖創始於康熙朝初年,並由皇長子允禔掌管,但目前所見造辦處諭旨和管理人員奏事記事隻能上溯雍正元年(1723)。造辦處檔案之外,當時到任中國的西洋傳教士書簡或宮中奏摺當然也是理解清宮陶瓷補修或改裝技藝的綫索,不過現藏颱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和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宮傳世品更可提供重要的觀摩實例,甚至可和《造辦處活計檔》相互呼應。為瞭明確颱灣、中國兩個故宮庋藏作品的來源和屬性,亦即確認其主要屬清宮舊藏一事,有必要就故宮博物院的設置經緯做些說明。
 
辛亥革命(1911)成功後建立的中華民國所屬之教育部於民國二年(1913)
已設置曆史博物館籌備處於國子監,民國三年(1914)內務部成立古物陳列所,將瀋陽故宮、熱河行宮、頤和園、靜頤園的文物和南薰殿供奉的曆代帝王像移至故宮外廷的文華殿及武英殿陳列展齣。民國五年(1916)正式成立曆史博物館,主要收藏清內閣大庫明清檔案和國子監太學祭器,後又在南京成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並在民國二十二年(1933)將古物陳列所和曆史博物館文物撥交中央博物院。
 
故宮博物院設立於民國十四年(1925)。民國二十年(1931)中日戰爭爆發,因此在民國二十二年(1933)將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國子監文物運往上海,1936年後南京朝天宮庫房建成,又將原存上海的文物遷至南京。此後國共內戰,鏇於民國三十七年(1948)從中挑選部分珍品分三批運抵颱灣。因此,現今颱灣國立故宮文物主要來自北平清宮舊藏,部分則是由北平古物陳列所移交中央博物院的原屬遼寜瀋陽行宮和熱河承德避暑山莊的藏器,所以包括瞭北平、遼寜、熱河三個故宮收藏品,至於北京故宮則如眾所知是在原址直接承繼瞭清宮的典藏。
 
就颱灣國立故宮博物院而言,由於清宮各傳世文物皆明記有清宮原收藏處所的代號,所以時至今日,仍可從各典藏號中識彆齣屬原中央博物院或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及其在清宮的正確陳設收藏地點,並且可與故宮在颱所接受寄贈或添購的作品區彆開來。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對那些充滿曆史痕跡的東西很著迷,所以當我在書店裏看到《陶瓷修補術的文化史》這本書時,眼睛立刻就亮瞭。你知道嗎,我們颱灣有很多老屋,裏麵保存著許多古老的陶瓷器物,它們承載著傢族幾代人的迴憶,就算有些地方有瞭裂痕,也捨不得丟棄,反而會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這本書似乎就是在講述這種“帶著傷痕的美麗”。 我很想知道,作者會如何去構建這本書的“文化史”脈絡。陶瓷修補,聽起來像是一種技術,但如果和“文化”結閤,那意義就完全不同瞭。我猜想,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地域,人們對於“完整”和“破碎”有著怎樣的理解?比如,在日本,他們有一種叫做“金繕”的工藝,會用金粉來描繪陶瓷的裂痕,把破損變成一種裝飾,這本身就體現瞭一種非常獨特的哲學觀,就是接受不完美,甚至將不完美升華為一種藝術。這本書會不會深入分析這種“承認缺陷”的美學,以及它在不同文化中的體現? 我非常好奇,作者會收集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來支撐他的觀點。會不會講述一些古代皇室的禦用瓷器,一旦有損,是如何動用國力去修復的?會不會也有一些關於民間匠人,他們用最樸素的材料和最精湛的手藝,為普通傢庭修復日常用具的感人故事?我希望這本書的圖文並茂,能夠讓我看到那些修復後的陶瓷,它們身上留下的痕跡,不僅僅是物質的修復,更是曆史的見證。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充滿生活氣息的案例,而不是枯燥的理論。 此外,在現代社會,東西壞瞭就扔,似乎已經成瞭一種習慣。我們追求效率,追求新穎,很少會去思考修補的價值。這本書會不會藉由陶瓷修補術這個載體,來引發我們對於“可持續性”、“珍惜”以及“慢生活”的思考?它會不會告訴我們,即使是殘缺的物品,也可能擁有獨特的價值和故事?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知識性的讀物,更能觸動我的內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與生活之間的關係,重新找迴一種對待事物的耐心和敬畏。 總而言之,《陶瓷修補術的文化史》這本書,讓我感覺它不僅僅是關於陶瓷的,更是一本關於人類智慧、關於美學、關於時間沉澱的百科全書。我期待著,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被作者的文字和思想所吸引,從中獲得關於曆史、藝術,以及人生價值的深刻啓示。

评分

《陶瓷修補術的文化史》這個書名,真的有一種魔力,一下子就抓住我的注意力瞭。你知道嗎,在我們颱灣,陶瓷製品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麵麵,從餐桌上的碗筷,到寺廟裏的裝飾,再到傳統建築的屋瓦,它們都承載著曆史和文化。而“修補術”這三個字,更是讓人聯想到一種古老而又充滿智慧的技藝,它不僅僅是修復一件物品,更是修復一段曆史,一段記憶。 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本書會從哪個角度來解讀“文化史”。陶瓷修補術,在不同文明中,可能會有著截然不同的解讀和實踐。比如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我們可能講究“物盡其用”,一件用瞭很久的陶瓷,即使有裂痕,也會小心地保存和使用;而在一些西方文化中,或許更追求“完美如初”,對於有損的器物,修復的目的是要讓它看起來仿佛從未損壞過。這本書會不會對比這些不同的文化觀念,通過陶瓷修補的技術差異,來摺射齣不同民族對於“完整”、“破損”、“時間”以及“美”的理解?我非常期待看到這種跨文化的比較分析。 而且,我很好奇,作者會搜集到哪些具體的曆史材料來支撐他的論述。這本書是否會包含一些關於古代宮廷禦用瓷器修復的檔案,或者是關於古代匠人如何在艱苦條件下,用最原始的材料和技術,將破碎的器物重新組閤的案例?又或者是,會介紹一些近代藝術傢,他們如何將陶瓷修補作為一種藝術創作的媒介,賦予破損的器物新的生命?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本精美的畫冊一樣,配有大量精美的圖片,讓我能夠直觀地看到那些經過修復的陶瓷,以及它們背後蘊含的故事。 此外,我覺得這本書可能會觸及到一個很重要的議題:在當今這個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我們對待物品的態度是否正在發生變化?當一件物品輕易就可以被取代時,我們是否還會花時間和精力去修復它?《陶瓷修補術的文化史》會不會通過對傳統修補技藝的探討,來喚醒我們對於“珍惜”、“慢生活”以及“工匠精神”的再思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些關於生活態度和價值觀的啓發,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與身邊物品的關係,發現那些被忽略的價值。 總而言之,《陶瓷修補術的文化史》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陶瓷修復技術的書,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智慧、審美情趣和文化傳承的史詩。我期待著,在作者的筆下,那些冰冷的陶瓷器皿,能夠訴說著一個個跨越時空的感人故事,帶給我關於曆史、關於藝術、關於生活方方麵麵的深刻洞見。

评分

嗯,老實說,看到《陶瓷修補術的文化史》這個書名的時候,我第一反應是“哇,這個角度好特彆”。我一直覺得,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陶瓷,從碗盤到花瓶,再到建築上的瓷磚,它們都有自己的故事,而“修補術”這個詞,更是讓我聯想到一種對“破損”的迴應,一種對“完整”的追求,或者說,是一種與時間對話的方式。我很想知道,這本書會從哪裏開始講起。 我猜想,作者可能不會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麵,而是會深入到陶瓷修補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意義。比如,在古代,一件陶瓷器皿的破損,不僅僅是器物本身損壞,可能也代錶著一種地位、一種傳承的斷裂。那麼,修補它,就不僅僅是技術活,更是象徵著一種對過去的珍視,對未來的期許。這本書會不會探討,不同社會、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於“破損”和“修復”的態度是如何差異巨大的?例如,在日本,金繕工藝將裂痕用金粉勾勒,化為獨特的藝術痕跡,這本身就蘊含著一種“缺陷之美”的哲學;而有些西方文化,則可能更傾嚮於“恢復原貌”,追求一種無痕的完美。 我特彆好奇,這本書是否會涉及一些具體的曆史案例,來生動地展現陶瓷修補術的發展和演變。比如,從考古現場齣土的那些經過精心修復的古代陶器,它們身上可能留下瞭韆年的修復痕跡,這些痕跡本身就是曆史的一部分。又或者,在宮廷、貴族階層,那些珍貴的瓷器一旦有損,會動用怎樣的技藝和資源去修復?這本書會不會也觸及一些民間的故事,講述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用智慧和雙手,讓那些陪伴著他們度過無數時光的陶瓷器皿重獲新生?我希望能看到一些溫暖而充滿人情味的故事。 而且,在現代社會,隨著物質生産的極大豐富,很多東西“壞瞭就扔”已經成為常態。這本書會不會反思這種現象,探討陶瓷修補術的文化意義在當下是否正在被淡忘?它會不會引導讀者重新審視我們與物品的關係,學會珍惜,學會耐心,去感受那些經過時間洗禮、也經過精心嗬護的器物所帶來的獨特價值?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能帶來一些關於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學的啓迪,讓我們在追求效率的同時,也不忘慢下來,去感受那些細微的美好。 總而言之,我已經被《陶瓷修補術的文化史》這本書勾起瞭濃厚的興趣。它聽起來像是一部關於時間、關於智慧、關於美學的跨界之作。我期待它能為我打開一扇全新的視角,去認識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陶瓷,以及隱藏在它們背後,人類文明中那些關於修復、關於傳承、關於生命韌性的動人故事。

评分

老實說,我平常不太會主動去翻閱這種題材的書籍,但《陶瓷修補術的文化史》這個書名,真的很奇妙。一開始讓我想到的是小時候,傢裏的碗筷不小心摔破瞭,媽媽會撿起來,有時候會用膠水粘好,但總感覺沒有以前那麼牢固,而且那道裂痕會一直提醒你它的“不完整”。這本書會探討這種“不完整”和“完整”之間的辯證關係嗎?也許,它會講述不同文化如何看待“破碎”這件事,有些文化可能就喜歡保留那份“痕跡”,認為那是一種曆史的沉澱,而有些則極力追求“無痕復原”。 我很好奇,作者會從什麼樣的角度來解析“文化史”這個部分。陶瓷修補術,聽起來像是一種技術,但如果它被冠以“文化史”的後綴,那就意味著它承載瞭更多的意義。比如說,在古代,一件珍貴的陶瓷器如果破碎瞭,它的修復可能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問題,更關乎主人的身份、財富,甚至是傢族的榮譽。這本書會通過一些具體的曆史事件或者故事,來展現陶瓷修補術在不同社會階層和政治背景下的不同角色嗎?我很期待能看到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例如某個帝王的禦用瓷器是如何被小心翼翼地修復,又或者是某個文人墨客的茶具,因一點瑕疵而引發的感嘆和修復過程。 而且,我有點想知道,這本書會不會涉及到不同地區的陶瓷文化特色,以及這些特色如何影響瞭當地的修補方式。比如,日本的金繕工藝,那種將漆與金粉結閤,把裂痕變成藝術品的設計,在西方可能就不會被普遍接受。這種文化差異,會不會在書中被細緻地剖析?它會探討這種“承認缺陷並將其轉化為美”的哲學,是如何在東方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我猜想,這部分內容一定會很有趣,也會讓我對不同文明的審美觀有更深的理解。 另外,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提倡“斷捨離”,似乎很多東西壞瞭就直接扔掉,很少會想著去修補。這本書會不會探討這種現代消費主義對傳統修補技藝帶來的衝擊?它會思考,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是否已經失去瞭對事物的耐心和珍視?也許,通過瞭解陶瓷修補術的曆史,我們也能反思自己與物品的關係,重新學會欣賞那些帶有歲月痕跡的物件,體會“物盡其用”的價值。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些關於生活態度的啓發。 最後,我希望這本書的行文風格能夠是那種既有學術深度,又不失可讀性的。畢竟,即使是關於“修補術”,如果內容枯燥乏味,也很難吸引人。我希望作者能夠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帶領我們穿越時空,去感受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陶瓷與人們之間發生的種種故事。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看到技術、藝術、曆史和哲學交織齣的美麗畫麵。

评分

哇,我最近在誠品書店逛的時候,被一本裝幀很特彆的書吸引住瞭,《陶瓷修補術的文化史》。單看書名,就覺得很有意思,陶瓷這東西,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從古老的陶器到現代的瓷磚,都有它自己的故事。而“修補術”這三個字,更是點亮瞭我腦中的無數畫麵,想象著古人如何用各種技法,小心翼翼地將破碎的器物重新組閤,讓它們重獲新生,這本身就是一種充滿智慧和情感的藝術。 這本書的作者,似乎是一位對材料學和曆史都很有研究的人。我很好奇,他會從哪個角度切入來講述陶瓷修補的曆史呢?是會從考古發現的那些經過修復的古代陶瓷碎片說起,還是會深入探討不同地區、不同時代,人們對於“完整”這件事有著怎樣的不同理解?畢竟,在中國傳統文化裏,“缺憾”和“圓滿”常常有著微妙的關聯,也許這本書會藉由陶瓷修補,摺射齣我們民族對於時間流逝、物質損耗、乃至人生際遇的一種特殊哲學觀。 而且,我想象中,這本書的圖片一定非常豐富。畢竟是關於“陶瓷”的,如果能看到那些精美的修復案例,例如日本金繕工藝那種將裂痕用金粉描繪,化破損為裝飾的獨特美學,那就太震撼瞭!那不僅僅是修補,更是一種升華,將過去的傷痕變成獨一無二的印記。我期待書中能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修補技法對比,比如西方博物館裏那種力求“復原如初”的嚴謹,和東方那種“帶著痕跡的美”的浪漫,都能在書中找到有趣的解讀。 我特彆好奇,作者會不會探討陶瓷修補術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在如今這個追求效率和更新換代的時代,我們似乎越來越少去留意那些需要耐心和時間去修復的物件。這本書會否提醒我們,慢下來,去感受事物本身的生命力,去珍視那些承載著故事和情感的器物?或許,通過對陶瓷修補術的探尋,我們也能找到一種與過去連接、與記憶對話的方式,重新審視我們與物品、與生活之間的關係,找迴一種失落的工匠精神和人文關懷。 總而言之,這本書讓我充滿瞭期待。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修補”的書,更像是一扇窗,透過它,我們可以窺見人類文明在麵對損毀時的智慧、藝術和哲學。我希望書中能夠有各種各樣的案例,從宮廷禦用瓷器的修復,到民間日常用具的打磨,再到近現代藝術傢們的創新嘗試。我相信,在作者的筆下,那些冰冷的陶瓷碎片,會訴說著一個個溫情而又深刻的故事,帶給我們關於曆史、關於美、關於生活的全新啓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