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意識.佛法(二版)

夢.意識.佛法(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Zara Houshmand, Robert B. Livingston, B. Alan Wallace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心與腦的對話

  佛法vs.科學;心vs.腦,達賴喇嘛與六位腦科學家的精彩對話。
  世紀的東西方對談,現代生命科學與古老佛學的相互激盪。


  達賴喇嘛精闢、敏銳的態度,以及對知識的開放式追求,促進了西方科學與佛教對心理過程的經驗觀察之間的重要橋樑,提供了探討人類大腦與意識更多元的可能。

  本書是達賴喇嘛與一群知名神經系統學家和精神病學家一系列會談的成果,他們的聚會為佛教與西方科學帶來了成果豐碩的對話:

  心靈真的僅僅是大腦生理過程的附屬現象嗎?
  會不會有些意識的形式,是細緻幽微到科學迄今仍無法掌握?
  意識是怎樣開始的?
  我們是怎樣認識我們所認識到的事情的?
  目前我們對腦作用的認識到底有多少?

  對於這些棘手的問題,一直強調應該對意識運用觀察方法的佛教,提供了有見地的洞察。而達賴喇嘛追求知識的開放心靈與他銳利、清晰的方法,也在在為西方的科學家帶來啟發與挑戰。

  二十世紀初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說:「那些我們密切注意的現象對我們而言變得真實,而我們忽視的那些則退減為想像的虛幻顯相,最後等於什麼都沒有。」

  科學革命之後的最初三百年,西方沒有「心的科學」,忽視了意識的本質、來源與因果關係;而長久以來,佛教禪修者忽略了腦對心的影響,幾乎不重視「腦」,西方科學與東方佛學、心與腦都還有許多對話的空間。

  (原書名:意識的歧路)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薩拉.豪斯曼(Zara Houshmand)


  「心與生命機構」成員。

羅伯.李文斯頓(Robert B. Livingston)

  聖地哥加州大學的神經科學榮譽退休敎授,第二屆「心與生命會議」科學界召集人,曾參與第一屆「心與生命會議」。

亞倫.華勒斯(B. Alan Wallace)

  史丹福大學宗敎硏究所博士,曾出家當過喇嘛,研究藏傳佛敎二十餘年。

譯者簡介

鄭振煌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

  長年修習佛法,現任中華維鬘學會理事長、中華佛教居士會副理事長、淨覺僧伽大學大乗佛教研究所所長等職。譯有《西藏生死書》、《心靈神醫》、《達賴喇嘛在哈佛》等,並曾擔任達賴喇嘛、一行禪師、葛印卡大師的即席口譯。
 

圖書目錄

〈序〉世紀的東西方對談,超世紀的心靈探索◎朱迺欣
〈譯序〉當佛法遇上科學◎鄭振煌
〈前言〉心與腦的對話◎薩拉.豪斯曼

1通往世界和平的腦科學

2邁向心靈的自然科學
科學的哲學基礎
認知.再現.概念化
心與腦:一與同?
唯物論者對二元論的批評
心╱腦之喩的科技偏見

3佛教(徒)的回應
二元論與唯物論之間的中道

4粗意識與微細意識
意識始於何時?
論進化和適應
微細意識的相續性
宇宙論——意識的起源

5細說腦功能:以腦的某一部位受損為例
意識作用的特質
腦對身體知覺的再現

6與生俱有的覺知能力和記憶

7一探記憶的構造
記憶勾起知覺
孤立記憶:受損的證據
不同類型的記憶

8睡夢狀態的腦控制
測量睡眠和夢之週期
神經元對睡眠、作夢及清醒狀態的控制
夢的作用是什麼?
意識清明的夢

9微細意識的顯現

10科學證據的成分為何?

11精神疾病與精神藥理學
非侵入性的顯相:揭開腦秘密之窗
心理疾病的分類
精神藥理學的進展
心理疾病的基因遺傳

12人為干預的限度

13佛教如何解析心?

14結論:築橋

15後記:佛教界的意見
苦諦
集諦
滅諦
道諦

16附錄:關於「心與生命機構」
致謝
 

圖書序言

1通往世界和平的腦科學
 
會議第一天早上,由羅伯.李文斯頓致開幕詞,對於剛剛才宣佈達頼喇嘛榮獲諾貝爾和平獎的消息,表達了大家同感興奮之忱。擔任科學界召集人的李文斯頓醫師發表了他個人對於此番對談的願景:深入了解腦的結構與機轉,以及由此產生的各種人類意識,裨保障全人類的生存。值此諾貝爾獎宣佈之際,他的話傳達了所有與會者強烈的責任感。這次由西方科學和佛教傳統面對面共同進行的意識探究,也許將對世界和平有深刻的影響。
 
羅伯.李文斯頓:
 
現在開始第二屆西方神經科學和佛教傳統的對談。兩千五百多年來,這兩種有關心(mind)與生命(life)大相逕庭的觀點,幾乎是分別存在的。雙方各自發展,幾乎毫無交集可言。所以,對我們全體而言,這是一個殊勝的因緣。我們期待「心與生命的對談」,可以改善和增進彼此對於神經學、意識、腦和心等等的共同了解與溝通,加強雙方面的關係,並且增加我們對人性的認識,相信這將有助於世界和平。
 
這種對談建立在兩個大的基礎之上。第一,本次會議所討論的議題不單對個體生命來說很重要,如果有更多人了解這些議題,則更能保障全人類的生存。這些議題包括個人與群體在認知、判斷、行為和溝通上的差異。其次,腦室人類生存最重要的工具,它必須不斷調適。我們必須先進一步了解每個大腦的差異性,及因而産主的不同世界觀,才能充分發揮腦的潛力。
 
所謂「腦會調適」,是指它對本身和外在世界的影像和地圖的投射與試驗,會一直不斷地自我啓動和自我組織。腦依照它自己的時間表,以通盤整合的方式,迅速地改變內在的狀態,區隔其活動。
 
人腦在演化過程當中,歷經重大而緩慢的動態發展,是由選擇性力量長久形塑而成。在整個歷史上,人腦容量成長三倍是影響人腦演化的最巨大選擇性力量;這過程大約開始於三百萬年前,人類與本是同根生的黑猩猩分了家。在個人一期的生命中,腦在胚胎、胎兒和幼兒期的發展也是動態的,包括對特定環境和文化的調適,以及伴隨疾病和老化而來的能力減弱。

圖書試讀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