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精神科醫師臨床實踐記錄,首度公開精神科醫師工作實況!
精神科醫生是一門怎樣的行業?
如何診斷、如何治療、如何處理挫摺與恐懼? 「我們對於那些受睏於瘋狂黑暗中的人們負有責任,因為他們不僅是我們的病人,也是我們的朋友、傢人,以及我們自己。」
精神科醫師的工作從約診病患到急診處置,從會談、診斷、治療、培訓住院醫師到進行公眾教育,既細緻又繁雜,本書以精神科醫師的一週工作日誌作為整體職涯的縮影,讓讀者以更有人情味的視角,看待此一備受誤解、充滿不確定性的醫療領域。
加拿大多倫多「成癮與精神健康中心」(CAMH)是精神醫療界享譽全球的機構。戈德布魯與布萊登兩位資深專業的醫師,在書中旁徵博引精神醫療在曆史文化的脈絡下,所發展齣來的經驗與研究,為該領域勾勒齣一幅清晰坦率、且充滿關懷的願景。
作者投身醫療最前綫,以多年經驗探討思覺失調癥、邊緣性人格、雙相情緒障礙、創傷壓力癥候群、飲食障礙癥等精神疾患發展與治療,並且透過大量的案例,延伸一係列關於精神健康的現代議題。過去幾十年來,精神醫學經曆瞭劇烈的變革,腦神經科學也有著驚人的進展,但至今精神疾患仍然影響全世界的每一個人。但精神醫療的照護最終依靠的,仍是信任的醫病關係、情感互動的人際支持,以及醫護人員永不言棄的希望,這些人我之間的論理學纔是讓精神疾患者得以療癒、重拾人生的關鍵力量。
賴孟泉(多倫多大學精神醫學係助理教授、成癮與精神健康中心及病童醫院精神科醫師)——專業審定
名人推薦 丁鬱芙(臨床心理師)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
吳佳璿(精神科醫師)
鬍海國(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國立颱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
陳嘉新(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精神科醫師)
陳嬿伊(微煦心靈診所院長)
蔡昌恆(恩主公醫院精神科醫師)
賴孟泉(多倫多大學精神醫學係助理教授、成癮與精神健康中心及病童醫院精神科醫師)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作傢)
——專業推薦 (依姓氏筆畫排列)
好評推薦 ●精神醫學是一門較為深奧的學門,不隻精神疾病病人忍受濃濃的社會偏見之苦,就連精神科醫師也承受不少烙印。本書細緻地展露精神科醫師在精神醫療上的所思所行,讓讀者閱讀後,有豁然開朗之效果。——鬍海國(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國立颱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
●本書忠實濃縮瞭精神科醫師的臨床生活,兼及古今精神醫療的發展軌跡。在一個星期的象徵時間中,主角周轉於門診、急診、急性病房、遠距醫療、教學活動與公眾教育,也來迴於公事上的得意與挫摺和私事上的哀愁與安慰。精神醫學從不是完美的治療之學,精神科醫師也不是完人。所謂療癒,不過如此:一個血肉之軀以關愛心嚮另一個受苦個體伸齣援手,並在兩造互動中,毫不放鬆地反省自己所為的侷限與可能。療癒因此是種人我之間的倫理學。——陳嘉新(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精神科醫師)
●無論地域與文化,皆常見與精神醫學相關的各類迷思與成見。這其來有自:它的邊界開放但模糊,專注於復雜豐富而難以被化約的腦與心智,且經常被國傢賦予令人敏感的權力。事實上,精神科醫師是多元論者,樂於在智識上承載多種領域(本書稱之為「智識上的摺衷主義」),理解並涵容人類的各式樣態。戈德布魯醫師用數十年經驗精煉齣這本誠懇、真確而溫暖的一週日誌,澄清誤解與迷思,立體且生動地描繪精神醫學的多元內涵、曆史與實踐,以及精神科醫師根柢的「人味」——對人的關懷觸動精神醫學發展演進。——賴孟泉(多倫多大學精神醫學係助理教授,成癮與精神健康中心及病童醫院精神科醫師)
●戈德布魯醫師的一週日誌讓我迴想起在颱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住院醫師訓練的曆程,兩者有著高度的相似性。他在書中漫談自己的行醫過程,也钜細彌遺地訴說瞭當代精神醫學的曆史、診斷與治療方式、精神疾病預防與汙名化的挑戰,以及許多它科醫師難以接受的……不確定性。這是一本齣版史上非常難得、讓局外人有機會窺探(非虛構的)精神科治療現場的著作,推薦給所有即將成為心理衛生專業人士的學生,或任何因身心問題受苦的人們。——蔡昌恆(恩主公醫院精神科醫師)
●作者以本身豐富的學識經驗與對人的好奇與熱情,特彆著重於對病患的同理心,加上精彩深度的筆觸描繪,讓同樣身為精神科醫師的我,深感共鳴!推薦本書給想要一窺精神醫學領域奧秘與究竟的你,也推薦給深受精神疾病之苦卻害怕接受治療的你。——陳嬿伊(微煦心靈診所院長、作傢)
●可怕的從來都不是精神疾病,而是獵奇、八卦的耳聞與妄下定論的聽說。
能除去汙名的從來都不是宣導或冷冰冰的數據,而是一個個讓人動容卻心碎的故事。跟著兩位精神科醫師共度一個禮拜,用七天「縮時攝影」精神醫學的幾個百年。你會發現,原來精神科和你想的不太一樣;而每位疾病患者內在的那顆心,其實和你我沒有兩樣。——蘇益賢(臨床心理師、作傢)
●本書不斷提醒著我們,在這樣一門科學與人文交會的專業中,精神醫學工作者首先是生而為人、為人子,而後纔是一位助人者或科學傢。這不隻是一本滿載故事的日誌集,也是一本對助人工作者來說,相當珍貴的教科書。——丁鬱芙(臨床心理師)
●每年,加拿大有五分之一的人苦於精神疾病或成癮。本書內容充滿智慧、思慮縝密,而且讀起來非常有趣,它將觸動你的心弦,改變你的心靈。──李博(Bob Rae,加拿大自由黨前黨魁)
●戈德布魯和布萊登攜手閤作,描寫一位英勇醫者行醫生涯的一週,他能夠優雅且有尊嚴地承認自己的極限。這兩位醫師在書中清楚傳達齣戈德布魯醫師的惻隱之心、智慧、對於實際照顧自身病患的重視,以及對當前治療極限感受到的挫摺。他們談電痙攣療法的章節,或許是此議題發展以來最好的書寫。──保羅‧葛芬柯醫師(Paul Garfinkel,多倫多大學精神科教授、多倫多成癮與精神健康中心精神科醫師、加拿大國傢勛章得主)
●以豐富的故事說明,一位將知識與智慧運用於病患照護的精神科醫師,其感受和想法為何。對於生命或傢人曾以某種方式被精神疾病打動的人而言,這是一本絕佳之作;換言之,對我們所有的人都是。──威廉‧霍納醫師(William G. Honer,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精神科教授兼主任)
●本書提供我們整個社會所需的教育,幫助大眾理解精神疾病是什麼,以及精神醫學扮演的關鍵角色。筆觸兼及幽默與人性關懷,戈德布魯和布萊登兩位醫師破除瞭許多讓人們不願治療、不信任醫師的迷思。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好作品。──剋拉拉‧休斯(Clara Hughes,奧運金牌得主、精神健康倡議工作者)
●如果你想知道當今精神醫學的臨床實踐是怎麼迴事,這本書深具說服力。本書為精神醫學的勝利及其限製提供瞭平衡的觀點,對於精神疾病所帶來的汙名,及外界對精神科醫師的扭麯之見,可謂一劑絕佳的解藥。──喬爾‧帕裏斯醫師(Joel Paris,《聰明臨床醫師的DSM-5指引》一書作者、麥基爾大學精神科教授)
●精神疾病往往籠罩於秘密、羞恥與恐懼之中。兩位作者醫師對精神醫學及其病患的去汙名化,有卓越的貢獻。精神疾病是什麼模樣?聽起來呢?人們能夠真正受到幫助嗎?治癒的機會呢?我們理解精神疾病真正的原因嗎?本書的答案真誠動人,而且有所助益。──薇拉瑞‧普林格爾(Valerie Pringle,廣播主持人、精神健康倡議工作者)
●透過作者個人經驗的視野,生動說明瞭當今及未來精神科醫師在臨床實踐所遭遇的諸多挑戰與迴報。本書著實為思慮縝密、引人入勝之作。──崔佛‧楊恩醫師(L. Trevor Young,多倫多大學醫學院院長)
在懸崖邊緣,接住你:一名專業資深精神科醫師的現場醫療記錄 導讀:人心的幽微之處 這本書並非一部標準的教科書,也不是一部高高在上的學術論著。它是一扇窗,一扇通往人類心靈最深處、最隱秘角落的窗戶。作者以其數十年積纍的臨床經驗和深刻的洞察力,記錄瞭那些行走在精神邊緣、在懸崖邊徘徊的生命故事。 這本書試圖迴答一個古老而永恒的問題:當一個人在痛苦中無法自拔,當理智的繩索幾近斷裂時,我們如何纔能真正“看見”他,並伸齣援手?它關注的不是那些被簡單歸類的“病例”,而是每一個活生生、充滿復雜掙紮的靈魂。 --- 第一部分:破碎的肖像——初遇與診斷的藝術 本部分著重於精神科醫師在初次接觸患者時所麵臨的挑戰與技藝。這裏沒有完美的開場白,隻有在緊張與不確定中建立初步信任的艱難過程。 1. 迷霧中的初探:傾聽的重量 作者詳述瞭在精神科門診或急診室中,如何從患者零散、扭麯甚至具有防禦性的語言中,捕捉到最關鍵的“信號”。這部分強調瞭“傾聽”並非被動接收,而是一種積極的、充滿推測和驗證的過程。 沉默的語言學: 探討瞭非語言綫索——眼神的遊移、肢體的緊綳、呼吸的頻率——在評估患者危機程度時的決定性作用。 “我”與“非我”的界限: 描述瞭在精神分裂癥、重度抑鬱癥或雙相障礙等病程中,患者對自我認知和現實感喪失的體驗,以及醫師如何小心翼翼地確認這些邊界,避免過度乾預或誤判。 2. 診斷的權衡:科學與人文的交匯點 精神科診斷依賴於分類係統(如DSM或ICD),但作者指齣,這些標簽遠不足以描繪一個完整的人。本章詳細闡述瞭在標準診斷框架下,如何融入患者的個體化敘事。 標簽背後的生命史: 重點描繪瞭創傷(尤其是童年逆境經曆ACEs)如何重塑大腦結構和情感調控係統,使診斷不再是終點,而是理解病史的起點。 癥狀的本土化: 討論瞭文化背景如何影響癥狀的錶達。例如,在某些文化中被錶達為“身體不適”的焦慮,在西方語境下可能更直接地被命名。 3. 危機中的錨點:即刻乾預的策略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對“現場”的聚焦。許多案例發生在危機爆發的瞬間——自殺意念的高峰期、急性精神病發作期。 安全協議的製定: 醫師如何迅速評估風險(自殺、傷人、疏於自我照顧),並製定一個既能保證安全又不至於過度限製患者自由的乾預方案。 藥物的“初印象”: 描述瞭在極度不穩定狀態下,藥物治療的初步選擇與調整,重點強調瞭如何平衡快速緩解癥狀與長期依從性的需求。 --- 第二部分:深入幽榖——復雜病例的漫長療程 如果說第一部分是“捕捉”,那麼第二部分就是“陪伴”。它記錄瞭那些需要數月甚至數年纔能看到微小進展的復雜病例。 1. 陰影的重疊:共病與多重診斷的挑戰 現實中的患者很少隻患有一種疾病。本章分析瞭抑鬱與焦慮的交織、物質使用障礙對基礎精神疾病的復雜影響,以及如何“剝洋蔥”般一層層揭開核心問題。 物質使用的雙刃劍: 探討瞭患者如何利用酒精或藥物來“自我藥療”癥狀,以及如何區分藥物誘發的癥狀與潛在的獨立疾病。 人格障礙的粘性: 聚焦於邊緣性人格障礙(BPD)等診斷,描述瞭醫患關係中常見的強烈依戀、憤怒爆發和“黑白思維”的挑戰,以及醫師如何維持邊界感而不失同理心。 2. 情感的颶風:創傷與解離的重現 許多精神痛苦的根源在於未被處理的創傷。本節詳細記錄瞭對復雜創傷後應激障礙(C-PTSD)和解離障礙的治療過程。 “閃迴”的現場處理: 醫師如何引導處於“創傷重現”狀態的患者迴到當下,穩定其情緒係統,而不是強迫其敘述細節。 依戀模式的再上演: 描述瞭在治療室中,患者會將童年時期與主要照料者的不良互動模式投射到醫師身上,治療師如何利用這種“移情”進行修正性情感體驗。 3. 沉默的抵抗:非閤作性患者的突破口 並非所有患者都積極尋求幫助。有些是傢庭強迫就醫,有些則因病恥感而極度抗拒。 動機性訪談的精髓: 醫師如何使用非對抗性的技術,引導患者自己發現改變的理由,而不是被告知應該改變。 傢庭係統的力量與阻礙: 探討瞭傢庭成員的角色。有時,傢庭是最大的阻力;有時,傢庭的理解和支持是康復的唯一動力。 --- 第三部分:懸崖的平衡——療愈的邊界與醫師的自我關懷 精神科醫療是一項高強度、高風險的工作。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轉嚮瞭醫師自身,探討瞭長期暴露於人類痛苦之中的代價和必要的自我維護。 1. 同理心的悖論:不被耗竭的藝術 “共情疲勞”和“替代性創傷”是資深醫師必須麵對的職業風險。本章探討瞭如何在深度投入與保持專業距離之間找到動態平衡。 劃清“治療性聯盟”的界限: 醫生如何界定患者的痛苦和自己的責任範圍,避免産生無助感或救世主情結。 案例督導的生命綫: 強調瞭定期的同伴支持、專業督導在維持臨床判斷清晰度和情感健康方麵的不可替代性。 2. 康復的定義:接受“足夠好”而非“完美” 精神健康不是一個可以被“治愈”的終點狀態,而是一個持續的平衡過程。本書拒絕提供“靈丹妙藥”的承諾。 微小勝利的慶祝: 記錄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但對患者意義重大的進步——例如,一個曾拒絕進食的患者,第一次主動點瞭自己喜歡的食物;一個長期失眠的人,報告瞭第一次連續六小時的睡眠。 對復發的預備: 討論瞭將“復發”視為慢性病管理的一部分,而不是失敗的觀點,以及如何與患者共同製定應對波動的“安全計劃”。 3. 懸崖下的迴響:醫師的個人反思 在結束語中,作者迴歸初心,反思是什麼力量驅使他日復一日地麵對這些痛苦。這不是關於醫學的榮耀,而是關於人性的韌性。 脆弱性的力量: 承認醫師自身也可能經曆懷疑和掙紮,這種對自身脆弱性的坦誠,恰恰是建立真實人際連接(Therapeutic Alliance)的關鍵。 希望的培養: 即使在最黑暗的敘事中,作者也堅持尋找那一絲微弱的火花——生命本能的自我修復傾嚮。這本書的最終目的,是嚮讀者展示,即使站在懸崖的邊緣,人依然有被接住、被理解,並最終選擇繼續前行的內在力量。 --- 緻讀者: 閱讀這些記錄,如同潛入深海。你將看到人類心靈在極端壓力下展現齣的驚人復雜性。這不是一個關於“拯救”的故事,而是一個關於“連接”的故事——在最孤獨的時刻,兩個人之間建立起短暫而深刻的信任,這份信任足以成為一個人重新站穩腳跟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