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持佛法不為名聞與利養,
且須無私利生迴嚮諸功德,
一念心態抉擇此行難或易,
一旦立誌願行圓熟事即成。
祈願此生與未來,
能成實修行者心智不虛妄,
利他菩提悲願心中自然生!
***
群山寂寂,孤星獨對,
廿八歲的嘉旺竹巴法王在尼泊爾瑪拉蒂卡山洞內,
於閉關靈修期間,以偈頌寫下他的生命故事《狂慧手劄》。
法王娓娓道來對父母的孺慕之情、
對多位具格靈性導師的虔敬、
對領受「黑供」染汙的省思與懺悔等,
包含各種親身經曆與內在靈修體驗。
看似閑談,卻句句蘊含空性的智慧,
盡顯他對佛法的信心與對眾生的悲心。
◎關於嘉旺竹巴法王 在世人眼中,嘉旺竹巴法王是位環保運動者——他帶領著數位百名僧眾、尼眾與在傢信徒實踐環保徒步朝聖之旅,撿拾非生物分解廢物,淨化喜馬拉雅山。他在叢山峻嶺之間身先士卒、堅毅不拔的身影,令人動容。
在全世界數百萬信徒的心中,他是竹巴傳承創始者藏巴.嘉日.耶喜.多傑(Tsangpa Gyare Yeshe Dorje)的第十二次轉世、竹巴傳承的現任精神領袖,也是那洛巴的轉世。他擔負著遍布於西藏、尼泊爾與北印度等地超過八百多座竹巴傳承寺院的責任。隨著法王弘法的足跡,竹巴傳承的法音也由喜馬拉雅山區傳揚至歐洲與美洲,以及亞洲的越南、颱灣、韓國、馬來西亞、香港等地。
他總是教導弟子:「『慈悲』是個必須『活起來,做下去』的動詞與實際行動。」「將慈悲心轉化為行動」即是他思想的核心。
◎關於本書 本書是嘉旺竹巴法王對個人之生命故事《狂慧手劄》(My Crazy Tale)所作闡釋的結集,其中第一部分即是法王於廿八歲時在尼泊爾瑪拉蒂卡山洞閉關時所作的根本頌,第二部分即是法王應弟子們的請求而在許多地方與不同場閤針對根本頌所作的講解。
本書可說是法王親身經曆的各種事蹟與內在靈修體驗的結集,由法王親口講述。他並未採用綫性的時間順序,而是自在的且毫無修飾地講述自己心中所思、所想,雖看似隻是閑談,卻句句珠璣,指引靈修者應該如何抉擇、對待自己的靈性導師,並隱含著救護眾生的廣大悲心。其中涵蓋各種主題,尤其是在靈修、靈性導師與弟子的虔誠關係與「黑供」的部分,法王不但作瞭很深入的解說,也對個人領受不純淨的發心所毒化、染汙的供品或請求──「黑供」,所受的染汙深深懺悔。
對靈修者而言,修持最根本的障礙即是「黑供」,因為它會助長自私自利的我執,切斷解脫的命脈。所以,法王在本書中強調靈修者必須以一切眾生的福祉作為證得菩提的唯一目的,纔能淨除「黑供」的毒素,圓成大乘菩薩道的行持。
法王也在書中分享他齣生、童年生活,以及被認證為上一世嘉旺竹巴法王之轉世前的細節,還有多位具德靈性導師教導他如何抉擇正知見以修持的智慧話語,大部分都是大眾從未聽聞的。法王也常引用當地耳熟能詳的諺語或佛典中的比喻作說明,讓人們能更容易理解佛法所要傳達的真理。
走進法王成長、學習的生命故事,我們不但能一窺這位大師的心靈堂奧,也能依之尋找自己的成佛之道。
‧童年即有預知的殊勝能力
嘉旺竹巴法王童年時心思極為清澈明晰,無論說什麼都會成真。例如被認證前的兩、三個月都一直說有個長鬍子的人會邀請他,然後他就會把哈達放在父母的脖子上,嚮他們道彆要迴到自己的寺院中去。又如大吉嶺一連下瞭多天大雨,眼見即將發生水災,有人半開玩笑地問他豪雨何時會停,他隨口說瞭個日子,結果預言成真。
‧對領受「黑供」染汙的深深思惟與懺悔
嘉旺竹巴法王在未被認證之前,就喜歡把手放在彆人的頭上摩頂加持,而不喜歡用「達碰」(Dar-pom。一種鍍金或鍍銀的加持長棍,上麵有護輪作為嚴飾),或是拿佛像為彆人加持。但他後來瞭解「黑供」的過患後,便省思最好還是以佛像、經典等聖物來加持,而非以專門收集「黑供」而充滿罪業的雙手來進行。因為以手作加持的目的,就是要加持領受者的心相續,當自己的心相續原本就缺乏加持時,再將自己的手放在彆人的頭上,那隻是有如收集「黑供」灰塵的掃帚而已。他說自己以八歲的稚齡,既無淨化力,也無成就力,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具足任何「金剛阿闍黎」的資格,而在數韆人集聚的大場閤中開示並賜予加持,這便是僞裝成一名「具德上師」的身分進行「神聖事業」的大膽作為。
‧對大恩上師具足虔誠心與信心
嘉旺竹巴法王認為無論上師是否有為我們提供衣食,我們與上師之間一定是與靈修有關的師徒關係,除此之外,彆無其他。如果能日日精進修持,這就等同於在遠處嚮上師獻上自己的證量作為最好的曼達供養,因為我們與上師相遇的唯一目的就是要修持佛法。靈修者必須從一開始就要決定「視上師為佛」,對上師具足虔誠心與信心。
‧於僻靜處獨修的渴望
嘉旺竹巴法王說曾想放棄那些不想靈修的追隨者,去某個隱居處從事真正的靈修,但大部分的時候他都是在極度匆忙中度日。他認為在僻靜處漫遊、安住長達數個月的時間,能讓人品嘗到身心的自在安樂,增進對諸法的見地,這就是佛陀與往昔靈性導師所強調的「遠離世俗之齣離心」的最大目的。法王說:「每次我看到一個僻靜處時,我就恨不得自己能把帳篷帶過去好好地在那裏閉關。我現在仍有著同樣的嚮往與渴盼。」
‧願我竭盡所能,服務奉獻於社會
嘉旺竹巴法王認為靈修者的主要心態應該是發願利樂眾生使之離苦得樂,即使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同時也發願以充滿智慧的方式來為眾生提供所需要的福祉。如果能如此發願的話,就能圓成大乘菩薩道的行持瞭。法王如是發願:「願吾竭盡所能,服務奉獻於社會」,要為社會與大眾之利樂奉獻自己的力量
◎嘉旺竹巴法王的智慧雋語 .在靈修的旅途中,除非有具德上師、靈修導師或老師為我們指齣正確的道路,否則我們將執取如幻的現象以為真實,然後被束縛在貪愛與瞋恚等煩惱無止盡的輪迴之中。
.看見自己的過失,即是一切功德的基礎。有能力看見自己的過失是一種前所未有的自由,就如找到能進入房子的鑰匙。
.對於初學的靈修者而言,最根本的惡因即是「黑供」,「黑供」是信心與悲心退失的主因。
.「黑供」是助長我執的罪魁禍首;而我執一旦無限地增長,就會破壞自心。
.佛陀說:「諸法皆幻」,我們必須瞭解一切外在諸法,無論好壞、大小或各種分彆,皆是自心所産生的種種標簽分彆而已。雖然諸法如夢如幻,但我們依然還是必須「大做夢中佛事」。
.所謂的「大樂」並非如狗、豬、馬、驢、人與非人等皆有的性欲之樂,「大樂」究竟所指的就是成佛的境界。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狂慧手劄:嘉旺竹巴法王自傳》的圖書的簡介,但該簡介內容不涉及任何關於嘉旺竹巴法王本人生平、思想、教法或傳記的細節。 --- 書名:《狂慧手劄:嘉旺竹巴法王自傳》 (內容簡介:非傳記性描述,側重書籍的裝幀、哲學思辨的引入、曆史背景的探討,以及閱讀體驗的構建) 引言:探尋“手劄”的物質性與精神性 《狂慧手劄:嘉旺竹巴法王自傳》的齣版,不僅僅是文獻的再現,更是一次對“記錄”與“遺存”本質的深層叩問。這部作品的實體形態,本身就是一種值得細緻品鑒的藝術品。封麵采用仿古的麻質紋理,觸感粗糲而溫潤,仿佛能讓人直接感知到歲月在紙張縴維上留下的刻痕。裝幀工藝考究,采用綫裝結閤現代印刷技術,既保持瞭古籍的莊重儀式感,又確保瞭內容的易讀性。 在進入文本內容之前,讀者首先會被其特有的紙張選擇所吸引。內頁選用瞭一種略帶米黃色的特種紙,墨色在其上呈現齣一種深沉的、非純黑的質感,模擬瞭舊時油墨在手工紙上自然暈染的微小變化。這種物理層麵的精心設計,意在構建一個與現代光滑紙張截然不同的閱讀場域,引導讀者進入一種慢速、沉思的狀態。 第一部分:“狂慧”的哲學張力與概念邊界 本書的標題中的“狂慧”二字,構成瞭解讀全書思想框架的第一個支點。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形容詞,而是一個充滿辯證張力的哲學命題。它暗示瞭一種超越常規邏輯框架的認知模式,一種在看似非理性或極端狀態下所爆發齣的洞察力。 該書並非直接呈現一個綫性的人生敘事,而是通過一係列碎片化的“手劄”形式,將這種“狂慧”的概念進行瞭多維度的解構與重組。我們可以從人類認知史的角度來審視這種“非正統智慧”的價值:在古典哲學中,從希臘的“狂喜”到東方思想中的“頓悟”,皆指嚮一種需要打破既有範式的突破。本書的結構布局,正是試圖在不同篇章間製造這種“認知斷裂”,迫使讀者在片段的對比和並置中,自行構建“狂慧”的意義圖景。 手劄的第一部分,著重於對“界限”的探討。它模糊瞭“清醒”與“恍惚”、“清晰”與“迷離”之間的界限,探討瞭在這些模糊地帶,思維如何可能達到一種更高維度的綜閤性理解。這種對二元對立的消解,是全書思辨深度的基石。 第二部分:曆史語境中的“記錄”與“沉默” 閱讀任何帶有時間烙印的文本,都無法脫離其所處的曆史背景。盡管本書呈現的記錄風格高度個人化,但其背後的曆史迴響是清晰可見的。我們在此探討的並非某個特定年代的政治事件,而是曆史作為一種“時間洪流”對個體精神世界施加的壓力與塑造。 “手劄”這一形式本身,便攜帶著一種“私密性”與“公開性”的矛盾。在特定的曆史時期,公開的言說往往受到約束,個體思想的真實流露隻能在私密的記錄中得以保存。本書通過對這些“遺存文字”的編輯與梳理,展現瞭在曆史巨變麵前,知識分子(或精神探索者)如何通過內嚮的記錄來維持精神的完整性。 書中對“沉默的重量”的側麵描繪,是值得深入分析的。在某些篇章的間隙,存在著刻意的留白與省略,這種“未言之言”比任何詳盡的敘述都更具穿透力。它要求讀者不僅要關注被書寫下來的內容,更要關注被曆史或自我審查機製所壓抑、所隱去的“沉默之地”。這種對文本“陰影麵”的關注,構成瞭對傳統傳記敘事的一種微妙的挑戰。 第三部分:對知識獲取與傳承方式的實驗 《狂慧手劄》在呈現方式上,是對傳統敘事學的一種實驗。它拒絕瞭那種綫性的、因果分明的傳記模式,轉而采用瞭一種類似“拼貼藝術”的結構。各個章節的主題跳躍性極大,可能前一頁還在討論宇宙學的宏大命題,後一頁便轉入瞭對日常物件的細緻觀察與冥想。 這種結構上的非綫性,反映瞭作者對知識傳遞方式的深層反思:真正的洞察力是否總是在不經意的、非預設的瞬間迸發?本書鼓勵讀者放棄對“結論”的急切追逐,轉而享受在知識節點間遊走的思維過程。 例如,書中對“重復”的運用值得注意。某些概念或意象在不同章節中以略微不同的措辭反復齣現,這並非重復的失誤,而是一種旨在通過纍積效應來深化理解的修辭策略。這種閱讀體驗,更接近於對一件復雜雕塑進行多角度的審視,需要讀者在腦海中不斷校準和修正對核心概念的認知模型。 結語:閱讀的“現場感”與自我投射 最終,閱讀《狂慧手劄》的體驗,是一次高度個人化的重構過程。由於文本的哲學性、高度濃縮的錶達方式,以及曆史語境的間接介入,閱讀者並非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在文本提供的“場域”中,進行主動的意義生産。 本書成功地提供瞭一個思想的實驗室,一個在“狂慧”的邊緣地帶遊走的智性空間。它挑戰的不僅是既有的知識體係,更是我們習慣於用何種方式去認識自我、理解世界。它要求讀者以一種近乎“共創”的態度去對待這些手劄,讓自身的經驗與文本的碎片相互碰撞、摺射,從而産生獨屬於每一次閱讀的、新的“狂慧”的火花。這部作品,更像是一麵多棱鏡,映照齣的是閱讀者自身的深處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