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見性:六祖壇經法要

明心見性:六祖壇經法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禪宗
  • 六祖壇經
  • 頓悟
  • 明心見性
  • 佛教
  • 中國哲學
  • 心性
  • 智慧
  • 修行
  • 唐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一窺影響華人世界最深遠的禪宗寶典精髓*
  *指引現代人在塵世生活中得以明心見性的心靈指南*

  *星雲法師專文推薦序*
  *丁錦泉封麵題字*


  《六祖壇經》為法海禪師撰寫,記載六祖惠能的行儀和法語,文字生動,故事性強,簡明易讀,又深入佛法義理,其直指人心的教法,非常契閤在儒學和道學浸淫已久的中國文人,被視為禪宗學子必讀的經典。

  本書作者陳琴富,綜閤《六祖壇經》各版本內容,分品分段解析,以現代的語言,為現代人闡述禪宗的思想、曆史傳承,以及禪宗的心法。除瞭引述曆代祖師的禪法心要,對當前許多錯誤知見和似是而非的修行方法做明確的辯駁。對於有心習禪者是一本很有參考價值的書。

  而禪法的心要,更是超越時空,為指引現代人在塵世生活中得以明心見性的心靈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琴富


  颱大曆史係畢業,美國奧剋拉荷馬大學文學碩士,從事新聞工作三十餘年,現任中國時報副總主筆、人間福報主筆。
  學佛近三十年,曾經跟隨一行禪師學習四念處,從隆波通學習動中禪,與帕奧禪師請法習禪定,請益星雲大師、聖嚴法師禪宗法要。
  涉獵南傳、漢傳、藏傳佛教,對禪宗尤有因緣,曾翻譯並著述佛教典籍十餘冊,現任水月蘭若主持人。
 

圖書目錄

推薦序 | 禪是人間一朵花 | 星雲法師
自  序 | 明心見性的稀世法寶
前言

一、關於六祖壇經:中國的佛經 | 與佛經的匯通
二、禪宗源流:禪是什麼 | 佛陀傳法 | 中國禪宗初祖
三、禪宗流派圖錶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略序 | 唐 法海

六祖壇經本文解析
行由品第一 | 般若品第二 | 決疑品第三 | 定慧品第四 | 坐禪品第五 | 懺悔品第六 | 機緣品第七 | 頓漸品第八 | 護法品第九 | 咐囑品第十

 

圖書序言

推薦序

禪是人間一朵花

星雲法師

                                                
  《六祖壇經》不但是佛教禪學的一部寶典,而且被我國錢穆博士推為研究中華文化的必讀之書。《六祖壇經》全文皆以禪學為主。禪的思想,為東西方文化共同接受,因為禪不是什麼神奇玄妙之理,禪隻是一種生活,是大、是尊、是真善美的境界,是常樂我淨的領域。

  「禪和我們究竟有什麼關係?」「瞭解實踐以後,究竟有什麼利益?」瞭解禪,有瞭禪以後,我們的生活煩惱會減少,對事情的看法不會顛倒,很多矛盾、差彆的現象也可以統一起來。有瞭禪以後,一身如雲水,悠悠任去來,窮也好、富也好,有也好、無也好,視透夢幻空花的塵世,得到大解脫自在,這個禪就淩駕一切之上瞭。

  有瞭禪以後,我們在世間上沒有恐懼,就是生死都不畏懼瞭。有瞭禪,心中就有瞭定,就有力量,當腦波在禪定裏凝聚集閤,接收感應的時候,自然容易心想事成,在禪的功夫之前無有不辦啊!

  禪也不是齣傢人專用的,各位不要說是在傢的佛教徒,就是迴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徒……各種宗教,任何人都一樣可以參禪,禪是普及一切宗教的。我現在說一宗公案,讓大傢瞭解禪的意義:

  有名的傅大士,梁武帝請他去講經,他上颱瞭,撫尺一拍,即下座。素有神通的寶誌禪師立刻提醒梁武帝:「傅大士講金剛經,講完瞭!」

  禪就是這樣,最好的說法,最究竟的語言,就是「撫尺一拍」;雖是不講,卻一切都講好瞭。這就是「一身原不動,萬境自虛陳」的妙高禪境。

  還有一次傅大士講經,梁武帝聖駕親臨,大傢都恭謹的站起來迎接,傅大士卻穩如泰山的坐著不動,有人急急催促道:
  「皇上駕到瞭,還不快快站起來!」
  傅大士一笑,說道:
  「法地若動,一切不安!」
  在禪法之前,天下什麼權位、財勢都顯得藐小瞭。假如你們各位有瞭禪,世間上的榮華富貴都會霍然矮瞭半截。
  另一次,傅大士頭戴道冠,身披袈裟,腳趿儒鞋齣現,梁武帝一看,嘖!這像什麼啊?十分錯愕的指著他的帽子問:
  「你是道士嗎?」
  傅大士指著袈裟說:
  「不是啦!我是和尚穿袈裟。」
  「哦!你是齣傢和尚嗎?」
  傅大士又指指腳下:「你看!」
  「喔,是儒鞋,你是儒士嗎?」
  傅大士搖搖手,往上指住頭問:
  「你看,我是什麼?」

  道冠、儒鞋、佛袈裟,閤三傢為一傢,意思就是說:禪,是包容一切的,禪不是隱居深山老和尚的專利,禪是儒、釋、道三教九流社會大眾中每一個人都需要的。所以今天對大傢講禪宗的教學守道,對每一個人都多少有參考的價值。

  禪,是人間的一朵花,是人生的一道光明;禪,是智慧,是幽默,是真心,是我們的本來麵目,是人類共有的寶藏。

  禪,雖然是古老的遺産,但更是現代人美滿生活的泉源,因為禪的功用可以擴大心胸、堅定毅力、增加健康、啓發智慧、調和精神、防護疾病、淨化陋習、強化耐力、改善習慣、磨練心誌、理解提起、記憶清晰。

  禪,不是什麼神奇玄妙的現象;禪,也不是佛教專有的。可以說人間充滿瞭禪機,大自然無一不是禪的妙用。禪像太陽的熱能一樣,隻要有心,到處都有自己的熱能。禪不是少數人的,禪有社會性,是人間的、大眾的。佛陀在靈山會上,把禪法傳給瞭大迦葉尊者,但把禪心交給瞭每一個眾生。

  所謂禪,如「一朝風月,萬古晴空」。在禪裏,沒有時間的長短,沒有空間的遠近,沒有人我的是非,剎那之中有永恆,一念之中有三韆。心中有事虛空小,心中無事一床寬;禪者對時空有著普遍性的悟入。

  禪者的修定,不重成佛,隻重開悟,隻要一悟,何愁大道不辦?所以禪者修定悟道後,你掛念他年老,他說沒有時間老;你要他旅行遊覽,他說法界皆在他的心中。因為禪者一悟之後,就能泯滅時空內外、自他對待,其實內外、對待,實皆一如也。

  說到悟,那不是語言文字所能形容的,但是,悟透過禪定必然可以體驗,可以說悟纔是參禪入定的真正目的。因為悟,可以領略到時間的永恆,可以體會齣空間的無邊。悟,在人我裏完全生佛平等,在時空裏完全法界一如。

  禪,是絕對的超越,絕對的自尊,在禪者的口中「魔來魔斬,佛來佛斬」;「佛之一字,吾不喜聞」,絲毫不留一點情麵;黃檗禪師的「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以及臨濟的「既不禮佛,又不禮祖」,好像佛祖和他有什麼仇。其實有這種「雖韆萬人吾往矣」的精神,纔能和世尊的禪道相應。

  禪者雖重視師承,但六祖惠能大師的「迷時師度,悟時自度」,更為所有禪者效法。蓋禪者直下承當,以錶示對自我的尊重。詩雲:「趙州八十猶行腳,隻為心頭未悄然;及至歸來無一事,始知空費草鞋錢。」由此可見一個參禪者,為瞭求真的精神,雖然已八十歲高齡,也要靠自己去找答案。

  我們這個時代,大多數人好像迷失瞭自己,乞求於彆人的幫助;如果失去指引,自己就好像不能獨立擔當。對「自傢寶藏不顧,拋傢散走的人」,禪者的自我尊重,應是現代人的一帖良方。

  惠能大師八月舂碓,親自作務,實為他進入悟道的不二法門。離開瞭生活,固然沒有禪;離開瞭作務,更無法深入禪心。自古以來,像百丈的務農、雪峰的飯頭、楊岐的司庫、洞山的香燈、圓通的知眾、百靈的知浴、道元的種菜、臨濟的栽鬆、溈山的粉牆……處處都說明禪者非常重視生活。

  有源律師請教大珠慧海禪師道:「如何祕密用功?」
  大珠禪師道:「飢時吃飯,睏時睡覺。」
  有源律師不解地說道:「那麼每一個人每天都在修行?」
  大珠道:「不同!彆人吃飯,挑肥揀瘦,不肯吃飽;彆人睡覺,鬍思亂想,萬般計較。」
  現代人的生活,普遍追求感官的刺激,以為快樂,其實閉起眼睛來的觀照禪心,那纔是快樂的泉源。

  今日社會,每個人都想升官發財、娶妻生子,但升瞭官,發瞭財,他過的生活並不快樂,有夫妻兒女,煩惱更大。還有不歡喜彆人的擁有,不喜見彆人的快樂,成為最大的生活上的苦惱。如能實踐禪者自我淡泊的生活,實踐禪者服務喜悅的生活,則當下就是一位真正的禪人瞭。

  陳琴富先生從事新聞工作多年,對於佛法很有興趣,也有深入瞭解,時常就其所知在報紙上發錶宏論,讓讀者建立佛法正知見,可以說是一位善知識。今完成《明心見性:六祖壇經修行法要》一書,就他個人對於禪法的體會,對六祖壇經的修行方法做瞭詳細註解,尤其他博引瞭曆來禪宗祖師的著作和法語,讓讀者有脈絡可循,殊屬難得。喜見琴富先生完成這一部禪門重要經典的註解,使得有心於禪法的人多瞭一個參究的門路,樂為之序。

自序

六祖壇經

明心見性的稀世法寶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與儒道會通,發展齣獨具中華文化特色的一支,也就是禪宗。從菩提達摩東渡傳法以來一韆五百多年,禪宗至今日仍是中國佛教傳承中的主流,不論是僧俗二眾,尤其是知識分子對於禪法更是熱衷,一方麵禪宗的公案典籍活潑,文字優雅脫俗;二方麵禪宗的禪法隨順自在,不拘泥於形式;三方麵禪宗所標示的價值和人生目標高渺,可以現世解脫。印順法師在《中國禪宗史》的序說:「菩提達摩傳來而發展成的禪宗,在中國佛教史、中國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光輝的一頁。」意即在此。

  近代史傢陳寅恪對於禪宗所以能獨樹一幟有其看法:「南北朝後期及隋唐之僧徒亦漸染儒生之習,詮釋內典,襲用儒傢正義義疏之體裁,與天竺詁解佛經之方法殊異,如禪學及禪宗最有關之三論宗大師吉藏、天颱宗大師智顗等之著述與賈公彥、孔穎達諸儒之書其體製適相冥會,新禪宗特提齣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旨,一掃僧徒繁瑣章句之學,摧陷廓清,發聾振聵,固吾國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禪宗最重要的典籍就是《六祖壇經》,記錄瞭惠能法師在大梵寺的演說,以及後世禪門弟子的輯錄。印順法師說,「現存的《壇經》,應分彆為二部分:一、原始的壇經──『壇經主體』,是大梵寺開法的記錄。二、『壇經附錄』,是六祖平時與弟子的問答,臨終付囑,以及臨終及身後的情形。二者的性質不同,集錄也有先後的差彆。」這是《壇經》的架構。

  唐朝王維在《六祖能禪師碑銘》說:「無有可捨,是達有源;無空可住,是知空本。離寂非動,乘化用常,在百法而無得,周萬物而不殆。鼓枻海師,不知菩提之行;散花天女,能變聲聞之身。則知法本不生,因心起見,見無可取,法則常如。世之至人,有證於此。得無漏不盡漏,度有為非無為者,其惟我曹溪禪師乎!」

  《六祖壇經》中有禪宗最根本的理念,就是:「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瞭成佛。」禪宗最根本的修行法要也在其中,就是:「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惠能特彆解釋:「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簡單幾句道盡瞭禪宗修行法要。

  禪宗之所以吸引中國文士就在於它的直指人心,惠能說:「若識本心,即本解脫」,五祖弘忍告訴惠能的法要也是「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也就是禪門所謂的「明心見性」,但是現代人對於明心見性卻覺得很難入手,一方麵是因為不知道禪門的基本功夫,必須要有禪定的基礎;二方麵是因為禪門公案奧妙,學人迷於文字,不知從何下手。此外,禪門中也缺乏獨具隻眼的名師可以做為入道的指引。

  禪門的基本功也是從小乘的四禪八定入手,達摩祖師的「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就是禪定基本功。有瞭定的基礎纔能進入「觀心法門」,時時觀照,念住當下,纔有可能明心,既而見性,與楞伽大義和唯識大義符節。明心見性的風光也就是惠能的韆古絕唱:「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颱,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見性之後就是保任的功夫,在《六祖壇經》中也有詳細說明,所謂「般若行」、「一行三昧」、「智慧常照」就是保任功夫,最後就是進入禪的境界。「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也就是二六時中處於首楞嚴大定之中,也就是禪。

  觀諸惠能以下禪門祖師大德的語錄,例如永嘉《證道歌》、黃蘗禪師《傳法心要》、大珠慧海禪師的《頓悟入道要門論》、臨濟義玄《語錄》,或是祖師法語輯錄如《碧巖集》、《景德傳燈錄》、《指月錄》等都是本著《六祖壇經》的思想和禪法而說,這也說明瞭禪門自有一套完整的思想體係和修行方法,可以達到瞭生脫死、究竟證悟的境地。

  印順法師也說,「達摩禪到四祖道信而隆盛起來。經道信、弘忍、惠能的先後弘揚,禪宗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道信、弘忍、惠能,都有卓越的方便,但這是繼往開來,遞嬗演化而來的。禪門的隆盛,引起瞭對立與分化,如牛頭與東山的對立,南宗與北宗的對立,洪州與荷澤的對立。在發展與分化的過程中,又統一於江南的曹溪流派,這就是『天下凡言禪,皆本曹溪』。」

  六祖壇經雖然讀起來看似簡明易懂,但是又不知從何下手起修。近代佛學研究者丁福保居士在其《六祖壇經箋註》說:「餘獨怪壇經為宗門切要之書,自唐以來韆二百餘年間,未見有人為之註者,何也?豈視為淺近易曉,人人可以盡解耶?抑道在心悟,不在文字,我宗門下客,不必求知求解耶?夫以指指月,指本非月,藉指可以見月。猶之藉文字可以通經義。通經義,可以明心見性。此壇經之所以不可無箋註也。」丁福保居士對於《六祖壇經》未有註解感到奇怪,雖然禪門義理不在文字,但不藉指無以見月,這是他註解《六祖壇經》的緣由。

  印順長老也說,「禪不但不是考據所能考據的,也不是理論所能說明的。說禪理,談禪味,都一樣的不相乾。然佛法不止是自心體驗(宗),怎麼說也說不瞭的,還是說瞭,錶示瞭(教),佛法已成為現實(時空中)人間的佛法。指雖不是月亮,但確能引人去注意月亮,發見月亮。語言文字也好,默不作聲也好,比手畫腳也好,都是用為引人入勝的敲門磚,而體悟是屬於自證的。」為此,乃不揣淺陋,試以一己拙見,藉指引月,期盼識者指正一二。

  然而,因為六祖壇經版本甚多,其中文字齣入亦大,在印順長老《中國禪宗史》的〈壇經的成立及其演變〉有詳細的解析。今採用一般流通的版本,也就是德翼本參校宗寶本集成的所謂明藏本。

  元朝古筠比丘德翼在所撰《壇經》序中說:「夫壇經者,言簡意豐,理明事備,具足諸佛無量法門;一一法門,具足無量妙義;一一妙義,發揮諸佛無量妙理,即彌勒樓閣中,即普賢毛孔中,善入者即同善財,於一念間圓滿功德,與普賢等,與諸佛等。」《六祖壇經》的確是中國佛教的一部法寶。

  能完成此經的註解,要感謝水月蘭若的學長們給予鞭策,此外,更要感謝星雲大師不吝提攜,於百忙中作序鼓勵。本書之成要感謝捨弟陳德富的校勘,他是唯識與禪門實修者,對於唯識與禪宗的會通有獨到的見解,書中有關唯識的知見多為他所提供。個人所學隻是禪宗的皮毛,不足以見笑禪門大德,隻盼書中見解能揣摩惠能禪法之一滴,對讀者進入禪門有個指路,足矣!願讀《六祖壇經》者皆能從中悟見自性,喜樂自在!

圖書試讀

一、關於六祖壇經
 
1. 中國的佛經

 
《六祖壇經》是中國佛教史上非常特殊的一部經典,它不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但卻名為「經」,可見它在中國佛教史中的地位就如同佛所說法一樣珍貴。此外,它也是中國人自己所寫的經,流傳韆年曆久彌新。因為,六祖壇經是記載六祖惠能的行儀和法語,當然也就被視為禪宗的寶典。
 
地位
 
在中國曆史上能夠直接寫就而被視為經典的並不多,除瞭六祖壇經之外,另一部是玄奘大師的《八識規矩頌》,玄奘大師是中國法相宗的開山祖師,法相宗也就是印度在當時最流行的唯識宗。《八識規矩頌》雖然是頌體,而不稱「經」,但它在中國唯識學的地位與《六祖壇經》在禪宗的地位是等同的。
 
因此在中國佛教史上流傳下來由中國人所寫的大經,就隻有這兩部。《八識規矩頌》是玄奘大師本人所寫的,《六祖壇經》卻不是惠能本人所寫的,而是惠能的弟子法海,他將惠能的生平和法語記載下來,由於文字生動,故事性很強,簡明易讀,又深入佛法的義理,尤其是直指人心的教法,非常契閤在儒學和道學浸淫已久的中國文人,在禪宗風行之後,《壇經》成為禪宗學子必讀的經典。
 
作者
 
《六祖壇經》原名《六祖惠能大師法寶壇經》,它記載的內容是惠能的法語應無疑義,隻是作者部分嚮有爭議。最大的爭議是鬍適提齣瞭新的觀點,認為《壇經》是惠能的另一位弟子神會所作。他是根據唐朝韋處厚所寫「興福寺內道場供奉大德大義禪師碑銘」中說:「洛者曰會,得總持之印,獨曜瑩珠,習徒迷真,橘枳變體,竟成《壇經》傳宗,優劣詳矣。」認為壇經是神會門下習徒所傳。就文意來看,傳其宗未必就錶示為神會所作。鬍適的另外一個理由是,神會發起瞭南北宗的辯論,爭取禪宗的正統地位,為瞭樹立權威,因此他寫就瞭六祖壇經,以彰顯惠能的頓悟法門,然而這隻是一個推斷的理由罷瞭。
 
不過,印順長老說:「鬍適所做的論斷是應用考證的,是有所依據的。」因此要推翻鬍適的說法也必須透過考證。現在因為敦煌本的齣現,大傢都公認法海所錄為壇經的原始本,日本大正藏內有《法海錄》,是敦煌石窟唐人所寫的經本,內容中已增添神會門人的手筆。即使到今天,各版本中也有後人的撰述混雜其中,研讀時須稍加體會。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