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見者:緻憤怒的青年世代

異見者:緻憤怒的青年世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Christopher Hitchens
圖書標籤:
  • 異見
  • 青年
  • 憤怒
  • 反思
  • 批判性思維
  • 社會
  • 政治
  • 獨立思考
  • 挑戰
  • 變革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不要相信高談闊論「我們」的任何人
或任何以「我們」之名發聲的人
——剋裏斯多福.希鈞斯(1949-2011),
當代最令人難以招架的論戰傢暨公共知識份子

  異見者
  vs.
  政治、媒體、宗教權力在握者


  社會因為反對而進步

  洗腦、帶風嚮的言論
  雜音、噪音、魔音、福音各有狂熱擁護者
  都想把你我塞進「我們」的隊伍裏
  整齊劃一走嚮「他們」打造的虛假太平
  那是你要的世界嗎?

  精心包裝的政令在粉飾太平
  道德獵巫的輿論看似理所當然——
  當太多真實被包裹在漂亮修辭、曖昧一緻之中
  社會要往前進,需要野蠻又聰明的不和諧音

  權威要求服從。學校、軍隊、公司、教會……整個社會,及至崇高無上的國傢,都強調服從、團結、一緻的重要性。

  ○他們說:反對的聲音=麻煩製造者、扯後腿、唱衰者,甚至不道德、不愛國!
  但這個世界,不論科學界、思想界、政治界,乃至商業界,都是因為那些不服從的反對者勇於挑戰常識與常規、顛覆和諧與共識,而大步躍入下一個階段:嶄新的未來。

  ○曆史證明:不要以為存在的就是閤理的。
  所謂閤理性,極有可能是透過宣傳加工而成的假象。真理或真相,往往必須透過揭露那些荒謬事物的本質、從批判與爭論來挖掘。愈理所當然的,愈可疑——

  ○馬剋思:「必須懷疑一切。」(De omnibus disputandum.)
  
  沒有人比希鈞斯更清楚「爭論」(disagreement)對於促使公眾人物言行一緻、知情討論、真正的進步,以及民主本身的重要性。
  
  在希鈞斯的心目中,左拉、歐威爾等老式的基進主義者是「高貴的異議份子」,而他們過去麵對的局麵,從來不曾在人類社會消失。希鈞斯以「不群不黨的獨行俠」(Maverick)自期,在《異見者:緻憤怒的青年世代》中提齣給青年人的最真切建議:要當一個無休止的現狀挑戰者,需要具備人格一緻性(integrity),必須能聰明地談問題,更要有社會進步的觀念,在批判中探究真實。

  從參與68學運的憤怒青年,到成為尖銳揭發世界級聖人德蕾莎修女僞善麵目、公開指控季辛吉(Henry Kissinger)犯下戰爭罪的當代最狂、最好戰評論傢暨知識份子,希鈞斯在本書中,從他畢生實踐異見者理想的經驗齣發,以一封封寫給青年X的信,帶領所有不滿世界與社會現狀的「反對者預備軍」探討:
  
  ●成為異見者,將麵對的最大阻力是什麼?
  每個時代都有人認為「更大」的善——例如組織或社群團結、社會和諧——應該優先於正義。
  人民作為一個群體,比構成該群體的個人智力還低。作為一個整體,人類很容易控製,從而構成多數人暴政。異見者可能背負「背後捅刀」或「給敵人彈藥」的措辭反撲,麵對墮落、背德、個人主義、不顧大局、不忠誠、背叛等社會病態指控。

  ●身為異見者,相信衝突的正麵意義
  隻有讓各種思想和原則公開衝突纔能使得事情明晰。衝突或許很痛苦,但無痛的解決方案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存在。追求那種方案是把鴕鳥尊奉為神,隻會導緻無腦又無意義的痛苦後果。

  ●曆史上那些偉大的異見者如何行使「無權力者的權力」,乃至弄假成真、扭轉局麵?
  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到1989年天鵝絨革命的20年間,捷剋作傢暨劇作傢哈維爾(Vaclav Havel)等異議分子為瞭度過那些年的僵局和現實政治,發展齣一種生存策略:「假裝」(as if)—— 一種看似溫和、實則極顛覆和反諷的反抗行動,迫使當權者被動迴應、自亂陣腳,最終避免瞭大規模暴力衝突,和平實現瞭政權更迭的理想。

  ●可能遭遇哪些阻撓或質疑的言論,意圖使你「不作為」?
  1. 小蝦米對抗大鯨魚說:一切都是徒勞無功。
  2. 資格論:你誰啊,竟然敢評判這些?/誰問你的意見瞭?
  3. 大局論:小不忍則亂大謀/不要扯自己人後腿、長敵人氣焰
  4. 修辭的彈藥庫:
  → 前因原則(The Principle of the Wedge):你現在不該公正行事,以免彆人期望你將來仍會公正行事,但那些期望是未來的你或許沒有勇氣去滿足的。

  → 危險先例原則(The Principle of the Dangerous Precedent):你現在不該採取任何公認正當的行動,以免你自己或那些跟你一樣平凡膽怯的後繼者將來不敢做對的事(任何非慣常的公共行動,要不是錯的,要不如果是對的,即為危險先例。據此,任何事從一開始就不該做)。

  → 時機未熟原則(Time is not Ripe):人們不該在此時做他們認為在彼時應屬正當之事,因為彼時尚未到來。
  
  ▉你是個「異見者」嗎?
  異見者「成分錶」:
  1. 懷疑一切。隻有在公平、公開的鬥爭中,正確之事纔可以聲稱(或期待被證明)是正確的。
  2. 懂得培養「假裝」(as if)的姿態,直到有一天弄假成真。
  3. 獨立思考的重點不是想些什麼,而是怎麼想。
  4. 不被動聆聽理性的聲音,轉而為其發聲或代言。
  5. 提防非理性,避免超驗的事物。
  6. 不盲信。所有專傢、權威也都隻是哺乳動物。
  7. 與其被同情心屏障,不如奮力維護自己與他人的尊嚴。
  8. 不怕被人看作偏執狂,不怕被人認為傲慢或自私。
  9. 尋找論點和辯論,對自己的動機和所有藉口提齣質疑。
  10.不指望彆人為你而活,也同樣不要為彆人而活。
  ……

本書特色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愛德華‧薩伊德(Edward W. Said)推崇「近代難得再見的纔子型公共知識份子」。

  ★四度名列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英國《展望》(prospect)雜誌年度「百大公共智識份子」名單(2005, 2008, 2009, 2010)。

  ★世界級煽動傢暨最受敬重的辯論傢,召喚新世代基進者、牛虻(gadfly)、獨行俠、反叛者和憤怒青年。

  ★以「新啓濛」的角色自居,批判體製之惡:「體製」造成僵固難改的慣性思考,是說謊欺騙、暴力迫害,阻止進步的泉源。

  ★探索各種反對立場:一流的辯纔,驚人的博學,絕頂的文采,輕鬆援引過去對抗舊體製的纔智之士與異類為證,包括左拉、歐威爾、哈維爾、E.P. 湯普森……尖銳批評意識形態光譜上各種淤滯的傳統。

媒體評論

  ●「《異見者:緻憤怒的青年世代》顯現希鈞斯的最佳麵嚮……[他]一邊精采剁碎自滿的政客、一邊撕爛普遍想法和媒體編造的共識,這般無畏在我們這過於委婉的政治評論圈裏難能可貴。」——《村聲》(THE VILLAGE VOICE)

  ●「妙極瞭……《異見者:緻憤怒的青年世代》展現希鈞斯最野蠻和最聰明的樣子。」——《進步》(THE PROGRESSIVE)

  ●「既是革命者、也是弄臣,他同時擁有惡毒有效的散文風格和某種道德目的感……真正的民主不能沒有希鈞斯和他的同類。願此書能培育更多異見者,不論老少。」—《紐約閑暇》(TIME OUT NEW YORK)

  ●「希鈞斯自始至終都是作傢,是位總是令人激動、經常嚴厲而狂怒的論戰傢。」——《波士頓環球報》

  ●「希鈞斯精確展現他所推薦的那種憤慨與纔智。」——《紐約時報書評》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剋裏斯多福.希鈞斯 (Christopher Hitchens)


  1949年生於英國,2007年歸化美國,2011年逝於美國德州。

  以喬治‧歐威爾為偶像,重視理性論辯、多元主義、寬容(隻容不得沒有幽默感或無趣之人)和自由,痛恨各種壓迫人性的邪惡「主義」,例如軍國主義、帝國主義、種族主義……最痛恨極權主義。

  他身兼專欄作傢、記者、評論員等多重身分,亦曾齣版幾本重要著作,包括2007年的《上帝沒什麼瞭不起》,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入圍美國國傢圖書奬(National Book Award)決選,以及2012年的《生命就是堅持信念,走到最終》。《洛杉磯時報》(The Los Angeles Times)稱他「好戰、有膽量,自始至終都帶著批判思考。」

  他被視為當代最狂作傢、最纔華橫溢的媒體工作者,寫作內容從書評、政論、宗教批判到辯論的本質等無所不包,經常為《大西洋月刊》、《浮華世界》、《Slate》、《哈潑雜誌》與其他各大重要刊物撰稿,更是西方眾所皆知的論戰傢。他的名字經常引發兩極的反應:愛之或恨之。但不論哪個陣營,都不得不承認他的聰明纔智和辯纔無礙,也久久難忘他的文字和言論。

  得奬紀錄如下:
  •「萊南文學奬」非小說類奬項(Lannan Literary Award for Nonfiction, 1991)
  •「國傢雜誌奬」專欄奬項(National Magazine Award for Columns, 2007、2011)
  •藍儂小野和平奬(Lennon-Ono Grant for Peace, 2012)
  •美國筆會「藝術評論大奬」(PEN/Diamonstein-Spielvogel Award for the Art of the Essay, 2012)

譯者簡介

陳義仁


  颱灣大學財金係畢業,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班。譯有《博物學傢的自然創世紀》(果力文化齣版)、《外包災難》、《種子的信仰:梭羅獻給自然的生命詩歌》(全球唯一授權繁體中文版)等。
 

圖書目錄

序言
導言
I左拉:我控訴!(J’Accuse!)
II裏爾剋:走進你自己。
III對語言文字時時警覺以對
IV馬剋思:必須懷疑一切。
V反抗的藝術:「假裝」(as if)
VI「不作為」的修辭彈藥庫
VII事情沒有看起來那麼復雜
VIII日常的精神鍛鍊
IX「反神論者」(antitheist)    X對宗教的批判,是其他所有批判的前提
XI甘冒「精英主義」的罵名
XII讓群眾接受評斷
XIII權力在握者也不過是哺乳動物
XIV懷疑任何以「我們」之名發聲的人
XV成為國際主義者
XVI基進份子的幽默
XVII彆怕被看作偏執狂
XVIII「絕無下一次!」(Never Again!)的僞善
後記
 

圖書序言



  親愛的X,

  既然現在是時候送這隻小紙船齣航,我想給你寫篇收尾文作為此書的序章。如你所知,這本書送交編輯和齣版商處理時,我正忙於應付許多其他的「戰綫」,然後,你不經意提過的一個問題飄進我的腦海:看到我自己或我的努力被人在報章雜誌裏濫用或誤述時,我會怎麼迴應?

  簡略的迴答是,我已經習以為常,卻從未變得無動於衷。我自己也會攻擊和批評彆人,無權指望彆人對我仁慈,而且我不相信那些宣稱不在乎批評的作者。然而,我很厭煩老是讀到那些剪貼先前批評而成的批評。它們總是用這樣的段落起頭(通常以引文的標準格式寫成):「希鈞斯,此人先前的批評對象甚至包括德蕾莎修女、戴安娜王妃,以及比爾.柯林頓,如今將矛頭轉嚮……」

  當然,如你所料,這很令人沮喪。至少,我很討厭看到自己的「本行」變成再利用的迴收業。甚至從來沒人嘗試一下不同的說法,例如「希鈞斯,曾批評德蕾莎修女對於海地杜瓦利埃(1)政權的溫暖支持」。這就是異議觀點被邊緣化或恩庇至死的鬼祟手法。不過,促使我寫作的原因並非自憐。讓我告訴你,在二○○一年的五到六月這一個月內,我經曆瞭哪些事與心情起伏。

  在梵蒂岡的直接請求之下,我受邀在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的封聖聽證會為反方提供證據。這是一個讓我如實扮演魔鬼代言人(Devil’s Advocate)的天大機會,而我不得不說,天主教會的作風比那些批評我的自由派更用心謹慎,也更有顧忌。一個封閉的房間、一本《聖經》、一部錄音機、一位濛席、一位執事,以及一位神父——這是一場鄭重的採證,過程中他們鼓勵我提齣所有研究結果和意見。我改天再告訴你這一切;這裏的重點在於,我的交手紀錄不再僅限於那些基要主義者(2)。

  英國電視颱播放瞭一部關於戴安娜王妃的全麵性紀錄片,(終於)給瞭我們這些不狂熱崇拜她的人一點空間和時間。我被訪問瞭好一會兒,而且播齣後沒收到任何歇斯底裏的郵包——這在不久前還是乾我們這行不可免的職業風險。誰能讓舒芙蕾膨脹兩次呢?(3)

  米洛塞維奇(4)被帶到海牙接受國際法庭的審判。我不覺得以金援為交換條件將他從塞爾維亞「買過來」是什麼值得開心的事,不過,打從他在岱頓(Dayton)答應跟國際法庭閤作以來,又過瞭好幾年。夠瞭就是夠瞭。我想到所有我曾為發生在斯雷布雷尼察、塞拉耶佛和科索沃(5)的慘痛事件發齣的不平之聲,想到那些叫人不要遏止塞族法西斯主義(Serbo-fascism)的幼稚藉口,以及我在局勢看來如此絕望時在波士尼亞度過的每一刻,然後容許自己為我所盡的綿薄之力偷偷地自豪,同時也為它有多微不足道而感到羞愧。

  比爾.柯林頓總統的批準簽名,被人發現齣現在他異父兄弟羅傑所寫的一份紀錄上。羅傑乾的好事除瞭試圖幫某個運毒販爭取赦免,還得解釋那疊像磚塊一樣厚的旅行支票是打哪兒來的。「未經證實的對價關係」這種常見的含混手法又登場瞭,不過,在裏奇特赦案(6)之後,我注意到已經有好幾個月沒人跟我爭辯「柯林頓到底是不是卑劣的壞蛋」這個問題瞭。相信我,以前可不是這樣……

  亨利.季辛吉(7)在電視上被要求麵對我說他犯下戰爭罪和違反人道罪的指控,他的迴應是發瘋似地拚命企圖轉移話題,還譴責我否認納粹大屠殺(他也不可免俗地提到德蕾莎修女和——不知為何——賈姬.甘迺迪〔Jackie Kennedy〕)。這樣一來,我就可以對他採取法律行動,不光是告他誹謗,還可以透過蒐證程序來揭露他是個老練的慣騙。有鑑於我寫過這麼多文章抨擊此人,大傢會覺得我告他和他告我的分量不成比例。不過,我能證明自己所言屬實,他卻不能,讓我和他之間還是有區彆的(阿德萊.史蒂文森曾經對理查.尼剋森(8)說:「如果你停止講述關於我的謊言,我就會停止講述關於你的實話。」這話真是動聽,但我無權跟這位傷害柬埔寨、賽普勒斯、智利和東帝汶的人做這種交易)。

  所以,這是驚人而奇妙的一個月,或許也可說是我人生中最好的一個月(我在同一時期完成瞭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 1903-1950)的百年紀念研究,寫他要比寫上述任何一人來得文明多瞭)。我之所以告訴你這些,並非隻是為瞭自誇,但我也不諱言確有其事。這個月可以彌補許多其他時刻,當名人文化和政治謊話、黑心律師、冒牌政治傢和神職人員似乎無往不利的時候。當然,它們會迴來。它們總是會「迴來」,因為從來不曾真的離去。然而,它們的勝利並非注定、不可違的,一定還是有扳迴一城的機會,而且滋味遠比那些虛華的「媒體盛贊」或好評更為甜美。

  但願我可以在下麵的篇章讓以上所述更具有說服力。在此,我要再次謝謝你提供我動筆寫下此書的契機。
 
剋裏斯多福.希鈞斯
於加州史丹福
二○○一年美國獨立日

  【註解】

  1. 杜瓦利埃政權,指於繼承其父獨裁統治海地長達十五年的尚–剋洛德.杜瓦利埃(Jean-Claude Duvalier)。德蕾莎修女主持的仁愛傳教修女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曾收受杜瓦利埃捐款,本人亦曾接受海地政府頒發榮譽軍團勛章,引發不少爭議。

  2. 基要主義(Fundamentalism)又譯原教旨主義、基本教義派。中文裏,「原教旨主義」多用於伊斯蘭教。「基要派」在美國等地有較大影響,反對天主教的教義,認為天主教會是異教,完全偏離基督教的教義。

  3. 這裏指一九九八年的紀錄片《黛安娜:哀悼》(Diana: The Mourning After)。「讓舒芙蕾膨脹兩次」,語齣老羅斯福之女愛麗絲(Alice Roosevelt Longworth),原句為「你無法讓舒芙蕾膨脹兩次。」

  4. 米洛塞維奇(Slobodan Milošević, 1941-2006),南斯拉夫政治人物,一九九○年代塞爾維亞在其主政下涉入剋羅埃西亞戰爭、波士尼亞戰爭和科索沃衝突,造成巴爾乾半島局勢的動盪和巨大的生命損失,被一些西方媒體稱為「巴爾乾屠夫」。岱頓位於美國俄亥俄州,結束波士尼亞內戰的和平協定是在此地進行協議(1995)。

  5. 斯雷布雷尼察(Srebrenica)是波士尼亞暨赫塞哥維納(Bosna i Hercegovina,簡稱波赫)東南部的一座城市,塞族於一九九五年在此進行種族清洗式屠殺。塞拉耶佛(Sarajevo)為波赫共和國首都,在波士尼亞戰爭期間(1992-1995)曾遭塞軍圍城封鎖達一四二五天。科索沃(Kosovo)為原塞爾維亞的自治省,在南斯拉夫解體時宣布獨立,引發一場塞爾維亞安全部隊和阿爾巴尼亞人組成的科索沃解放軍之間的內戰(1996-1999)。

  6. 裏奇特赦案:二○○一年一月,剋林頓在總統任期最後一天特赦瞭約一四○人,當中包括被美國司法部列為十大通緝犯、在逃十七年的億萬富翁裏奇(Marc Rich)。裏奇的前妻曾嚮民主黨全國委員會和後來成為剋林頓基金會的組織捐款。

  7. 亨利.季辛吉(Henry Kissinger, 1923-),共和黨外交事務大老,曾任美國國務卿、國傢安全顧問,主導轟炸柬埔寨(當時是主權獨立國傢)的行動、默許印尼入侵東帝汶的行動、以經濟製裁乾涉和踐踏智利主權,以及敦促土耳其以保護土耳其裔賽普勒斯人為藉口派兵入侵賽普勒斯。

  8. 阿德萊.史蒂文森(Adlai Stevenson, 1900-1965),美國民主黨政治人物,以辯論技巧聞名曾任美國常駐聯閤國代錶。理查.尼剋森(Richard Nixon, 1913-1994),美國共和黨政治人物,因「水門事件」而成為美國唯一在任內辭職的總統。

圖書試讀

I V
 
馬剋思:必須懷疑一切。
 
我很高興收到你的迴覆。誠然,蠢事、迷信或不受管束的權力齣現之機會似乎大得嚇人,而且在漫長的人類曆史中,似乎不曾有人成功挑戰這些情狀,但同樣真確的是,人類有種根深蒂固的本能,可以眺越或看透這些專橫的形勢,繼續過日子。或許也可以說,不正義和非理性是人類處境裏免不瞭的部分,然後,對這些情況的挑戰也是免不瞭的。維也納一座公園裏的佛洛伊德紀念碑上刻著這麼一句話:「理性的聲音雖小,但很堅持。」神學傢和哲學傢以不同方式反覆思考或解釋這種聲音。他們假設,它是我們在迴應某種由上帝植入的「良心」,或是——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這麼說——隨身帶著某位看著我們在想什麼、做什麼的無形見證人,而且努力要給這位可敬的旁觀者留下好印象。這兩種假設都不必要成立,隻要我們知道有這種與生俱來的精神存在就夠瞭。不過,我們必須補上一條限製:這種精神即便可以推定潛伏於所有人身上,卻往往隻維持著那個樣子——潛浮著。它的存在本身不保證任何事,隻有當你準備好不再被動聆聽這樣的聲音,並轉而為其發聲或代言,那種催化或普羅米修斯式(1)時刻纔會齣現。
 
你要我舉一些激勵人心的例子。我不想提供那種可能齣現在海報上的口號或用來振奮人心的格言。我再提醒一次,問題在於你怎麼想,而不是想什麼。但我可以告訴你,人類智慧確實有它的突圍時刻,也讓我們看到某些前輩如何對付遠甚於今的阻礙。
 
馬丁.杜.加爾(2)小說《穆默爾中校》(Le lieutenant-colonel de Maumort, 1983)裏的角色亞蘭(Alain)說,首要的規則——他稱為「規則中的規則」——是「挑戰受歡迎的事物」。你會發現,他將其形容為「一門藝術」,因為光是齣於所謂個人原則或意見而質疑大多數人的喜好是不夠的。那不過是傲慢和冷淡罷瞭。然而,經常可見的是,人們高度依附於假象或偏見,而且並非隻是教條或正統思想的鬱悶受害者。比方說,如果你曾和虔誠的教徒辯論過,你會發現他的自尊和自豪也牽涉其中,而你要他放棄的並非隻是「一個論點」而已。熱情的愛國者和崇拜君主製、貴族製的人也是如此。臣服擁戴是人世間的一股強大力量。當某人相信自己所受的奴役是光榮的、是齣於自願的,這時候,把他當成一個精神奴隸來對待是不恰當也行不通的。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就被它的標題吸引住瞭。“異見者:緻憤怒的青年世代”,這個名字自帶一種先鋒感和挑戰性。我一直覺得,青年人的聲音,尤其是不那麼主流的聲音,往往是被忽視的。而“憤怒”,作為一種強烈的情感錶達,更是容易被標簽化和壓製。作者顯然抓住瞭這一點,並且試圖為這個被遮蔽的角落,投射一束光。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平颱,讓青年人能夠自由地發聲,錶達他們的不滿、睏惑以及對未來的憧憬。我希望它不僅僅是停留在對現狀的批判,更能進一步探討,如何將這種“憤怒”轉化為一種積極的力量,推動社會的進步。也許作者會提供一些具體的實踐方法,或者是一些思想上的引導,讓我們知道,成為一個“異見者”並不是一件孤獨的事情,而是一種與時代同行的責任。這本書就像是一個號角,吹響瞭對沉默的挑戰,也呼喚著更多人加入到思考和變革的行列中來。它不僅僅是關於“青年”和“憤怒”,更是關於“異見”的可能性,關於我們如何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保持獨立思考,不被輕易裹挾。

评分

坦白說,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確實沒有讓我失望。作者以一種非常直接且不迴避的方式,切入到瞭當代青年人普遍存在的情緒睏境。那種“憤怒”,我理解,它不僅僅是情緒的宣泄,更多的是一種對現狀的不滿,對不公的質疑,以及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焦慮。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指責年輕人“太年輕”、“太衝動”,而是試圖去剖析這種情緒的根源。他/她可能從社會結構、教育體係、信息傳播方式等等多個維度去審視,試圖描繪齣一個更宏觀的圖景,幫助讀者理解,為什麼“憤怒”會成為這個世代的集體簽名。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一些具體社會現象的解讀,那些例子都非常貼近我們的生活,讓我們在閱讀時能夠産生強烈的共鳴。同時,作者也似乎在鼓勵一種“建設性的異見”,而不是一味的否定和破壞。他/她可能提供瞭一些思考的工具,一些看待問題的不同角度,讓我們在錶達憤怒的同時,也能去思考解決之道,去尋找改變的可能性。這不僅僅是一本寫給“憤怒的青年”的書,我認為,任何對社會發展、代際溝通感興趣的人,都能從中獲得啓發。它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內心深處的一些聲音,也可能是一盞燈,在迷霧中為我們指引方嚮。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遠超我的預期。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篇較為激烈的社會評論,但實際上,它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對話,一次對青年世代內心世界的溫柔解剖。作者沒有使用過於宏大的敘事,而是通過許多生動的個體案例,將“憤怒”這個概念具體化、可感化。我看到瞭書中對於不同領域、不同背景的年輕人的描繪,他們有各自的睏境,但共同點在於,他們都在努力尋找自己在這個社會中的位置,都在渴望被理解和尊重。作者對於“異見”的定義也十分 nuanced,並非僅僅指代挑戰權威,更多的是一種獨立的思考能力,一種不隨波逐流的精神。這種精神,在如今信息爆炸、觀點極速更迭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我感覺作者在書中並非是要“解決”青年人的憤怒,而是要“理解”它,並且引導讀者去認識到,這種憤怒背後可能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和潛力。它不是洪水猛獸,而是可以被引導、被轉化的力量。我在閱讀過程中,不止一次停下來思考,我自己的“憤怒”來自哪裏?我又是如何處理它的?這本書讓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成為一個“異見者”,並非易事,它需要勇氣、智慧,更需要持續的思考和行動。

评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封麵和書名就足夠吸引人瞭,它直接點齣瞭當下社會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群體——“憤怒的青年世代”,以及他們身上可能具有的一種特質——“異見者”。我一直認為,任何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不同聲音的存在,尤其是來自年輕一代的、可能帶有顛覆性的視角。所以,這本書從一開始就給我一種“有料”的感覺。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義“異見者”的?它是一種消極的反抗,還是一種積極的探索?對於“憤怒”,作者又是如何看待的?是將其視為一種洪水猛獸,還是將其理解為一種變革的驅動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一些關於理解當代青年人心理和行為模式的深刻洞察,而不僅僅是流於錶麵的現象描述。我也在期待,作者是否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或者是一些哲學層麵的思考,來幫助我們更全麵地認識和理解這個議題。對我來說,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能提供多少“答案”,而在於它能激發多少“思考”,能促使我以一種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去審視這個世界,去傾聽那些可能與我不同的聲音。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讓我很好奇,“異見者:緻憤怒的青年世代”。首先,這個書名本身就很有力量,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作為一個曾經的年輕人,現在也還保留著一些對社會不公的憤怒,我覺得這個書名直接點齣瞭一個當下社會非常普遍的情緒和群體。現在年輕人似乎普遍對很多事情都有著更敏銳的觸角,也更容易錶達不滿,這是一種進步,但有時候也顯得有些迷茫和無力。所以,這本書的齣現,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它是不是能夠為這些“憤怒的青年世代”提供一些思考的框架?是不是能夠幫助他們理解自己這份憤怒的來源,並且引導他們找到更具建設性的錶達方式?還是說,這本書本身就是一種“異見”,在挑戰我們習以為常的觀點?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剖析當下社會環境是如何塑造瞭青年人的憤怒,這種憤怒是盲目的衝動,還是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曆史的視角,讓我們看到,青年人的反思和質疑從來都不是憑空産生的,而是在時代洪流中不斷湧現的思潮?我甚至在想,作者自己是否也曾是“異見者”,是否也經曆過迷茫和憤怒?這種親身經曆的分享,往往比純粹的理論分析更有感染力。總之,從書名來看,它觸及瞭一個時代的痛點,也指嚮瞭一個可能的方嚮,讓我迫不及待想知道它到底會給我們帶來什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