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序言
一、長者心智健康
依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至民國100年臺灣地區65歲以上的老人已達2,487,893人,占總人口10.74%。106年我國高齡人口將達14%、約331萬人進入高齡社會(羅黨興等,2012)。一般而言,老人的定義是年紀超過65歲者(弘兼憲史,2013),此時也是面臨人生另一個階段的開始。年老是自然的過程,需要用正面的心態來接受與因應,才能確保銀髮族豐富與充實的生活,弘兼憲史說,能認清現實做自己就能看見快樂的人生。因此銀髮族不需要因為身體上、社會或家庭地位的改變而自卑或沮喪,反而可以用積極的心態來經營樂齡的生活,成為有影響力的人。
朱芬郁(2012)提到老年人的心理特性,包括:怕老的心理,不喜歡被稱為老人、重視養生保健亦有智慧產出、具有維持自主與獨立的心理需求、友誼的需求、追求生命意義。情緒特性有失落感、懷舊感、孤寂感、衰老感與喪偶哀傷。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son, 1963)主張老年最後的心理危機為「統合」對「絕望」,前者是長者經由自省對人生的統整,若是對人生感覺滿意、有完整與成完的成就感時就能產生自尊。相反的,絕望是當長者無法統整對過去與現在的成敗時,自覺價值的低落而自我否定,甚至對未來死亡產生恐懼與絕望。因此銀髮族以積極態度經營年老生活,也是提早準備退休後的生活。例如加入志/義工幫助弱勢團體、積極樂觀心態、參加持續成長與學習課程、參加社交聚會活動和旅遊、種花種菜的田園生活、認識新朋友、保持開朗的心情、每天告訴自己很快樂、足夠的經濟支持、營養的飲食等等。衛生署(2011)提出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定期健康檢查、積極樂觀的心態、積極思想及行為、坦然接受老化安然面對逆境。這些安排可以減輕退休後的無聊所產生的焦慮感,積極而言能對身體退化產生預防機制。但有些長者未必有這些概念與做法,往往有許多長者因為身體精神的病變,由於家庭關係或經濟狀況與照顧的困難,而無法在家受到適當照顧而被安排住進護理之家或是養老院等等。因此機構式的安置乃是配合不同家庭與年長者的需求而設計與供應,其實都有正面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