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見過甲骨文字,如何懂得漢字的源流?
本書用353個元件讓你看懂3500年前的甲骨文!
以1201個甲骨文字,踏入古人的世界,看見漢字的美感與價值。
從認識文字的原始意涵齣發,讓漢字再創造,人人都可以是倉頡。 甲骨文是今日漢字的源頭,是中國最早的係統性文字。3500多年前殷商時期為瞭占蔔,在甲骨片上刻下無數蔔辭,這些蔔辭中便藏有數韆甲骨文字。我們每天使用漢字書寫、溝通,但往往無法解釋這個字為何是那樣組成,不過如果還原到甲骨文的樣貌,便可解釋文字的原意,例如:「危」的甲骨文字形是野象的頭部,有張開的大嘴和長長的鼻子,由於野象聞到人味會衝嚮前攻擊,因此野象的頭部代錶危險的意思。
不過,隨著甲骨片漸漸消失在眾人的眼前,到瞭漢代,甚至連《說文解字》的作者許慎都未曾見過。也因此今日我們見到《說文解字》裏,許慎受到籀文或小篆的影響而誤解瞭某些文字,例如他以為「印」字就是印信的意思,恐怕就是取自「卩」有信物意涵的誤解。
目前已知的甲骨文字共有4000多字,自120年前齣土後,曆經無數學者研究,也僅能解讀其中的1000多個。且甲骨文的研究不僅是文字本身的考證,也可藉此重建中國上古史文明,今日商代諸王的世係便是靠甲骨文的齣土而確立。
本書作者瀋愷先生自五十年前開始接觸甲骨文,以建築師的獨特眼光,歸納分析甲骨文字背後的造字邏輯與使用脈絡。透過本書,讀者將可有係統性地認識甲骨文,甚至解讀這些古老的文字。
本書共含兩捲,捲一為甲骨文字的「元件分析」。每個甲骨文字都是由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元件所組成,元件本身即具有意義。例如:「好」字就是由「女」和「子」兩個元件所組成。一旦認識瞭元件,我們便能推理齣甲骨文的原始意涵,甚至可以用這些元件創造齣甲骨文沒有的字,例如甲骨文中沒有「愛」這個字,但我們卻可以用元件拼齣。
捲二的甲骨文字典,共收錄1201個可對應今日漢字的甲骨文字。每個甲骨文字都先以元件說明文字原意,再援引蔔辭為例,並加上作者按語以及與《說文解字》對照說明。字典編排以筆劃為序,另提供筆劃、部首、注音、漢語拼音等查詢方式。
甲骨文是兼具圖像性與趣味性的文字,在書法、印章等藝術錶現中,相較於今日常用漢字也更能體現美感。認識甲骨文,將不但是迴溯文字的起源,更是迴歸漢字美感的過程。貓頭鷹本著保存這樣優美文化的心意,於2018年推齣甲骨文圖解字典。本書是作者多年研究甲骨文的心血結晶,也是認識漢字重要的一步,透過元件圖解,將提供讀者認識、研究甲骨文的新路徑。
◎為搭配優美書法呈現甲骨文之美:本書中採用16界格書寫甲骨文字,使讀者更能精準掌握文字的確切樣貌。
◎獨傢典藏:「傳傢典雅竹盒限量版」限定印刷1000套,售罄完畢即不再刷。
每本書皆附有燙金典藏卡,內有獨一無二的流水編號。
◎裝幀設計:特邀重量級設計楊雅棠老師親自操刀,精細裝幀,永久珍藏。
【竹木盒】
精心選用天然環保竹製木盒,牢固堅韌。木盒以隱藏式強力磁鐵開閤,方便拿取。精美烙印,簡約有力的設計,高貴典雅不失質感。
【書衣】
選用蒝織紙,紙張縴細,帶齣自然雅緻的層次感。書名以燙金、霧黑來襯托,甲骨文字使用打凸的方式呈現齣甲骨文字兼具圖像性與趣味性的生動視覺效果。
【內文印刷】
選用嵩厚道林紙,紙張光滑平整,翻閱順暢;色調自然柔和,不易反光刺眼,舒適好閱讀;紙張不易泛黃,經久不褪,足以典藏傳傢。
◎各界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丘秀芷╱資深作傢
何飛鵬╱城邦齣版集團首席執行長
徐國能╱颱灣師範大學國文係教授
張之傑╱中研院科學史委員會委員
陳穎青╱齣版老貓,貓頭鷹齣版顧問
鹿憶鹿╱東吳大學中國文學係教授,兼中華文明現代化中心主任
歐茵西╱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學係教授
謝哲青╱旅行作傢、節目主持人
★試本讀下載:
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WTyW--UIJiLhA62LuDvYaWr1SOnGJzxM
翰墨丹青:中國書法藝術的韆年傳承 捲一:漢字演變的長河——從刻痕到墨韻 本書深入探討瞭中國書法藝術的漫長發展曆程,追溯其源頭,解析其風格流變,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清晰而立體的書法史脈絡。書法,絕非簡單的書寫技巧,而是融匯瞭哲學思辨、審美情趣與文化精神的獨特藝術門類。 第一章:書體的勃興與確立 本章首先考察瞭漢字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形態演變。我們從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金文(鍾鼎文)的質樸與莊重入手,分析其在青銅器和龜甲獸骨上留下的鎸刻痕跡所蘊含的原始力量。隨後,筆鋒轉嚮春鞦戰國時期文字的百花齊放,如大篆(籀文)的規範與小篆的統一,這標誌著國傢層麵對文字規範化的初步嘗試。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李斯主導的小篆,其綫條圓潤、結構勻稱,確立瞭後世楷書的基礎骨架。 然而,實用性需求催生瞭更便捷的書體——隸書。隸書的齣現是書法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它“解散篆體,化圓為方”,隸分波磔的形成,為日後草書和楷書的誕生奠定瞭筆法基礎。本章將細緻剖析隸書在漢代的鼎盛期,通過對《乙瑛碑》、《曹全碑》等經典碑刻的細緻摹寫與考證,闡述隸書“蠶頭燕尾”的獨特韻味。 第二章:楷書的定型與法度的建立 進入魏晉南北朝,書法藝術真正迎來瞭自覺的審美時期。東漢末年,為適應快速書寫需求而産生的楷書(真書)逐漸成熟。楷書的確立,意味著漢字的書寫形式達到瞭相對固定的標準,成為後世學習書法的基石。 本章重點剖析瞭魏碑的雄強之風。北魏時期的墓誌銘和摩崖刻石,以其質樸、厚重、方峻的筆勢,展現齣一種遒勁的生命力,與南朝士人追求的秀逸形成鮮明對比。隨後,我們深入研究瞭楷書的集大成者——“歐顔柳趙”四大傢。 歐陽詢的楷書,以險勁著稱,結構精密,法度森嚴,其“三十六法”至今仍是學習楷書的重要口訣。 虞世南的內洇外柔,溫潤雅緻,展現瞭初唐大傢風範。 褚遂良則在法度中加入瞭行書的靈動,形成清健秀逸的風格。 顔真卿的楷書,筆力雄厚,氣勢磅礴,以“忠義之書”著稱,他的橫平竪直中蘊含著對盛唐氣象的深刻理解。 柳公權的楷書,骨力洞健,筆畫瘦勁,以“顔筋柳骨”中的“骨”著稱,體現瞭晚唐對法度的極緻追求。 本章通過大量的圖例對比,解析瞭每一位大傢在結體、點畫處理上的核心差異與藝術貢獻。 第三章:草書的抒情與意境 草書,是漢字藝術中最具錶現力和自由度的書體,被譽為“心畫”。本章從章草(隸書的草寫體)的起源講起,逐步過渡到今草(狂草)的恣肆奔放。 張芝開創的“今草”,標誌著書寫從實用性嚮純粹的藝術性轉變。隨後,“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將草書推嚮瞭古典藝術的高峰。王羲之的草書(如《十七帖》),意態多變,血脈貫通,既有法度又富於變化,被後人奉為圭臬。王獻之的草書則更為放縱,筆勢連綿,氣勢更加磅礴。 本章的重點在於對唐代草書的再審視。張旭的“顛張”,其狂放不羈,常將個人情感融入筆端,使草書成為一種近乎舞蹈的肢體錶達。懷素的“醉素”,以“狂素”著稱,其用筆圓轉遒勁,墨色濃淡乾濕變化豐富,綫條如萬歲枯藤,極具畫麵感。我們不僅分析其筆法技巧,更探討瞭草書背後所蘊含的道傢思想和文人抒發胸臆的文化土壤。 --- 捲二:行書的實用美學與書傢評傳 第四章:行書的藝術空間——中庸之道 行書,是介於楷書的工整與草書的奔放之間的一種書體,它既能保持清晰可辨的結構,又富於流暢的筆勢,是日常應用最為廣泛、藝術成就也最高的書體之一。 本章首先考察瞭行書的早期形態,如鍾繇的古樸與陸機的秀逸。然而,行書的巔峰無疑再次落在瞭“二王”身上。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其章法布局的自然天成、筆勢的抑揚頓挫、字與字之間的顧盼呼應,無不體現瞭“中和之美”。本書將逐句解析《蘭亭集序》的結構奧妙,探究其為何能跨越韆年而無可匹敵。 此外,本章還對比瞭唐代及後世行書的風格差異:如顔真卿的行書的豐腴沉雄,蘇軾的行書的豐潤灑脫,米芾的行書的迅捷跳宕(“刷字”)以及趙孟頫對晉韻的力追。這些不同風格的行書,共同構成瞭中國書法藝術的多元景觀。 第五章:書傢評傳與流派之爭 本章通過對數位關鍵性書傢生平、藝術思想與其代錶作的深入剖析,展現書法流派的興衰與更迭。 1. 漢魏的遺風與轉變: 重點介紹鍾繇、衛夫人等早期書傢,如何從隸法中提煉齣行書的筆法。 2. 二王時代的集權: 詳細梳理王羲之如何綜閤前代之長,確立瞭後世書法的審美標準,及其傢族在南朝的統治地位。 3. 唐代的尚法: 探討唐代重法度的風氣如何影響瞭歐、顔、柳的書風,以及張旭、懷素將“狂”融入草書的藝術創新。 4. 宋代的尚意: 深入分析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宋四傢”如何打破唐人法度的束縛,強調書寫中的個性與意趣,使書法更貼近文人抒發性情的本質。 5. 元明的復古與創新: 考察趙孟頫對晉韻的迴歸,以及明代吳門書派(如文徵明、祝允明)在繼承傳統基礎上的個人探索。 第六章:書法的工具、材料與鑒藏 本章從技術層麵補充瞭對書法的理解。詳細介紹瞭“筆、墨、紙、硯”四寶的特性及其對書風的影響。例如,不同毫性的毛筆(狼毫、羊毫、兼毫)如何決定瞭綫條的彈性與粗細變化;宣紙(生熟)對墨色洇化效果的決定性作用。 此外,本書還探討瞭書法作品的裝裱藝術——立軸、中堂、條幅、冊頁等形式如何影響觀者對作品的整體感知。最後,本書簡要介紹瞭古代文人在鑒賞書法作品時所關注的“骨、肉、筋、脈”等審美標準,並提供瞭鑒彆碑帖拓片真僞的基礎知識,引導讀者從更高層次去欣賞和珍視中國書法的深厚底蘊。 本書力求以清晰的文字和精選的經典範例,展現中國書法藝術中蘊含的哲學智慧與無盡的審美魅力,讓讀者在閱讀中體驗漢字綫條的生命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