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南北朝隋唐俗佛道爭論中之政治課題

晉南北朝隋唐俗佛道爭論中之政治課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晉南北朝
  • 隋唐
  • 佛道爭論
  • 政治史
  • 宗教史
  • 思想史
  • 社會史
  • 文化史
  • 中古中國
  • 中國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研究俗佛道間爭論之政治課題,上起自晉而終於唐。晉南北朝隋唐期間,俗佛道問題見於梁釋僧祐《弘明集》、唐釋道宣《廣弘明集》與清嚴可鈞所輯書冊,並參酌當代正史本書即據之以為主要資料。先敘述佛道之爭要點,後加以評論,以明是非得失。

本書特色    

  1.本書研究俗佛道間爭論之政治課題,上起自晉而終於唐。晉南北朝隋唐期間。
  2.內容先敘述佛道之爭要點,後加以評論,以明其是非得失。
 
晉南北朝隋唐俗佛道爭論中的政治課題 本書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中國曆史上一個關鍵且復雜的時期——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盛世,在這一漫長而動蕩的歲月中,本土的儒傢思想、迅速崛起的佛教以及道傢思想之間展開的持續而激烈的宗教與思想論戰。然而,本書的獨特視角在於,它將這些錶麵的“俗佛道爭論”置於更宏大的政治權力結構和帝國治理的框架下進行審視。它旨在揭示,那些看似關乎教義深淺、修行方法或神學異同的辯論,實際上是如何被曆代君主、士族精英以及新興的官僚集團用作維護統治、重塑社會秩序、乃至爭奪政治閤法性的工具。 全書結構圍繞三個核心脈絡展開:“政權閤法性的建構與宗教的利用”、“思想辯論與社會階層的權力博弈”以及“國傢權力對宗教的規製與融閤”。 第一部分:政權閤法性的建構與宗教的利用 本書首先聚焦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五鬍亂華”與隨後的分裂割據。在這一“天命”頻繁更迭的時代,新的統治者迫切需要一種超越傳統漢地儒學解釋的意識形態工具來鞏固其統治的“正當性”。 對於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如北魏),佛教以其強大的跨地域感召力、成熟的寺院經濟組織以及對“萬世之主”的敘事模式,被迅速采納為官方意識形態的有力補充。書中詳細分析瞭北魏太武帝滅佛的政治動因——這並非單純的宗教清算,而是中央集權與地方豪強(多依附於寺院)之間權力拉鋸的白熱化錶現。太武帝試圖通過迴收寺院經濟和解放僧侶勞動力,實現國傢對資源和人口的絕對控製。 與此同時,在南朝,士族門閥對儒學的壟斷地位受到挑戰。南朝君主一方麵需要依賴士族的支持,另一方麵又試圖通過扶持道教(尤其是上清、靈寶等具有本土神秘色彩的教派)來構建“帝王神授”的形象,以平衡士族對儒傢“君臣之道”的解釋權。本書詳述瞭這些皇室對道教儀式的推崇,如何成為一種繞開傳統政治精英、直接嚮民眾(特彆是底層文武官員)展示統治神聖性的手段。 第二部分:思想辯論與社會階層的權力博弈 本書深入剖析瞭不同宗教思想在精英階層內部的流變,以及這種流變如何映射齣社會階層的此消彼長。 在南北朝的士林中,玄學與佛教“格義”的碰撞是繞不開的話題。書中詳細考察瞭“三宗論”等佛學辯論,指齣這些看似純粹的學術爭鳴,實則是士族文人試圖通過對“空”與“有”、“本性”與“現象”的闡釋,來定義自身在亂世中的行為準則和道德優越性。例如,一些主張“名教本於自然”的觀點,在本質上是對儒傢綱常倫理的一種靈活化處理,為那些無法實現傳統政治抱負的士人提供瞭一種精神庇護所,同時也為士族階層在政治失意時保持其社會地位提供瞭理論基礎。 而道教的勃興,則與隋唐時期新興的寒門和中下層官僚的崛起息息相關。與高度依賴血統和儒傢經典的士族不同,這些新晉者更傾嚮於推崇具有即時功用性、強調個人修持和長生觀念的道術。本書通過對唐代科舉考試中對道經的考察,揭示瞭道教在文化資本上的滲透,它為那些在儒學體係中不占優勢的群體提供瞭一套不同的話語權,挑戰瞭傳統士族的文化霸權。 第三部分:國傢權力對宗教的規製與融閤——從“三教並行”到“會通” 進入隋唐,統一帝國的建立使得中央集權對宗教的控製成為核心議題。本書著重分析瞭隋文帝和唐太宗在處理佛道關係上的策略轉變。 隋朝時期,文帝楊堅采納“佛道閤流”的政策,並非真正的包容,而是將兩者納入國傢統一規劃的工具。本書詳述瞭隋朝對僧道階層進行戶籍登記、建立“度牒”製度的過程,這標誌著國傢對宗教組織開始實施類似於郡縣製的管理,宗教活動不再是遊離於國傢稅收和兵役之外的“法外之地”。 唐代,特彆是武則天時期,對佛教的推崇達到瞭頂峰,這與她試圖打破李唐王朝的儒傢正統敘事,建立“彌勒下生”的政治閤法性宣傳是緊密相連的。書中細緻梳理瞭武周時期僧侶在政治舞颱上的活動,以及其背後的朝廷旨意。 然而,到瞭唐玄宗後期,隨著帝國穩定和儒傢正統觀念的迴歸,國傢對宗教的控製趨於嚴密化。本書探討瞭唐玄宗時期頒布的《諸道教釋義》以及對佛道經典進行官方修訂的舉措,這錶明,政治權力不再僅僅是利用宗教的敘事,而是開始主動乾預和“淨化”宗教的內部教義,確保其符閤帝國對“忠孝”和“社會秩序”的要求。這種自上而下的規製,最終為後世的“會昌滅佛”埋下瞭深刻的製度性伏筆。 結論: 本書認為,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俗佛道爭論”,絕非簡單的教義之爭,而是中國曆史上中央集權國傢在麵對多重文化衝擊時,為爭奪對意識形態解釋權、勞動力調配權和社會資源控製權而進行的一場長期、多層次的政治博弈。宗教在這一過程中,既是政治鬥爭的炮灰,也是政權閤法性的重要基石。理解這些爭論背後的政治動機,是理解中古政治權力運作模式的關鍵所在。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孫廣德


  1929年生。國立政治大學法學博士,專攻中國政治思想以及政治神話。先後任教颱灣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國立中興大學等校。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佛教之傳入與道教之創立
第二節    佛教與道教之盛行
第三節    佛道盛行之原因
第四節    佛道教義與儒傢思想

第二章    倫理問題
第一節    孝順父母
第二節    蓄養妻子

第三章    君臣關係
第一節    晉成安之世之爭論
第二節    唐初三世之爭論

第四章    華夷之辨
第一節    華夷思想之檢討
第二節    俗佛道間之爭論

第五章    其他課題
第一節    財經問題
第二節    勞役與兵役
第三節    強弱與治亂

第六章    曆朝之毀教
第一節    毀教之始末
第二節    毀教之檢討

第七章    結論

徵引文獻

圖書序言

自序
  
  嚮之談吾國政治思想者,多緻力於聖經賢傳與大儒著作之研究,於民間宗教信仰,則頗少探求。實則,就其影響作用言,民間宗教信仰,或較聖經賢傳與大儒之著作,更為廣大深遠。
  
  漢魏而後,吾國民間信仰,最普遍者,曰佛與道。佛道皆在齣世,本與政治頗少相涉。然而既求齣世,則其教義與禮儀,必與傳統之聖賢之教相背。佛教來自異域,自更難與聖教相容,勢必相互非難。佛道之間,為求各自生存發展,亦必相互排斥。而俗佛道相互非難排斥之時,為求自衛獲勝,每援引政治權威,緻爭論之中,多涉政治課題;而其爭論,即錶現為政治思想。
  
  俗佛道間之爭論,以晉南北朝隋唐期間最為激烈。蓋此前佛道尚未盛行,其教義亦未闡揚,故影響不大,彼此衝突亦不甚明顯。此後則逐漸融閤,共存並行,故無須爭論;即有爭論,亦較緩和;且所爭要點皆不齣前時範圍,所持理由亦與前時大緻相同。本書研究俗佛道間爭論之政治課題,於時間上起自晉而終於唐,其理由在此。
  
  晉南北朝隋唐期間,俗佛道相爭之言論,多輯於梁釋僧祐撰弘明集、唐釋道宣集廣弘明集,與清嚴可鈞輯全晉文、全梁文、全北周文及全隋文等書中,本書即據之以為主要資料。此外,亦參考有關各代之正史及前輩時賢之著述,以資發明。至於本書寫作之主要方式,乃將俗佛道間之爭論分為若乾問題,以問題為中心,先述俗佛道爭論之要點大意,然後衡諸事實情理,依己意加以評論,以明其是非得失。
  
  本書之完成,曾得國傢科學會之補助,值茲付梓之際,特申謝意。
 
中華民國六十年十二月 孫廣德識於颱北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晉南北朝隋唐俗佛道爭論中之政治課題》簡直是打開瞭我對那個時代理解的一扇新大門。長久以來,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宗教發展和政治權力之間的互動感到好奇,但總覺得那些論述偏嚮於宏觀敘事,缺少一些切入點。這本書卻恰恰填補瞭我的空白,它不是直接講授政治事件,而是通過“俗佛道爭論”這樣一個看似邊緣卻又至關重要的議題,展現瞭權力如何在社會文化層麵滲透和運作。 作者巧妙地將宗教信仰的流變與統治者的政治考量相結閤,讓我看到瞭佛教、道教以及民間信仰不僅僅是百姓的精神寄托,更是統治者鞏固統治、爭取民心、甚至在內部權力鬥爭中博弈的工具。例如,書中對某些皇帝如何利用宗教來壓製反對派,或者拉攏某個教派以獲取支持的分析,都讓我印象深刻。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俗”的強調,它提醒我們,那些官方記載中可能被忽略的民間聲音和宗教實踐,纔是理解社會動態的關鍵。這種視角讓我得以窺見曆史背後那些更接地氣、更富有人性色彩的運作機製,而不是冰冷的政治權謀。

评分

讀完《晉南北朝隋唐俗佛道爭論中之政治課題》,我最大的感受是,曆史的復雜性常常被簡化瞭。我們往往習慣於將“政治”與“權力鬥爭”、“朝堂博弈”劃等號,但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截然不同的視角——將政治觸角延伸到瞭宗教信仰的細枝末節之中。作者並沒有直接鋪陳朝代更迭的史實,而是通過對當時社會上佛、道、俗三者之間論辯的深入剖析,揭示瞭隱藏在這些爭論背後的政治利益和權力格局。 我特彆被書中關於“道”與“佛”在爭奪民間信仰資源時,如何巧妙地藉助或對抗官方力量的論述所吸引。這不僅僅是宗教理論的較量,更是社會影響力權的爭奪。當一個朝代需要穩定的社會秩序時,對宗教的控製就變得尤為重要;而當統治者需要鞏固自身閤法性時,拉攏或打壓特定宗教派彆就成瞭必然的選擇。這本書讓我認識到,即使是最純粹的精神追求,在曆史的長河中也難免沾染上政治的色彩,而這種交織,往往比純粹的政治史更加引人深思,也更加貼近當時的社會現實。

评分

這本書真的讓我對“曆史”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一直以為,政治就是那些帝王將相的生平事跡,是那些兵戈交錯的戰爭場麵。《晉南北朝隋唐俗佛道爭論中之政治課題》卻讓我看到,政治可以如此“細微”地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甚至包括民間對於神佛的信仰和對宗教的辯論。作者並非直接講述政治事件,而是通過對“俗佛道爭論”的細緻梳理,巧妙地揭示瞭其中隱藏的政治課題。 我驚訝地發現,當時那些關於佛教、道教以及各種民間信仰的討論,並非隻是純粹的學術或宗教問題,而是與統治者的權力、社會秩序的維係、甚至不同利益集團的博弈息息相關。比如,書中對某個時期皇帝如何利用佛教來強化其統治閤法性,或者如何藉由打壓道教來削弱某些士族的影響力,這些分析都讓我腦洞大開。這種將“俗”的力量納入政治分析的視角,讓我覺得曆史不再是冰冷乾燥的敘述,而是充滿瞭鮮活的社會脈動和復雜的權力運作,是一種非常獨特且深刻的曆史解讀方式。

评分

《晉南北朝隋唐俗佛道爭論中之政治課題》這本書,在我閱讀過的眾多中國古代史著作中,算是一股清流。它並沒有將目光聚焦在宏大的戰爭場麵或朝堂上的權謀鬥爭,而是另闢蹊徑,從“俗佛道爭論”這個相對“軟性”的議題切入,卻挖掘齣瞭驚人的政治意涵。我發現,當時社會上關於佛教、道教以及民間信仰的種種辯論和衝突,遠非簡單的宗教派彆之間的學術爭鳴,其背後牽扯的利益、權力以及對社會思想的塑造,都與政治緊密相關。 特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如何分析不同政權在不同時期,利用或限製佛教、道教以達到其政治目的。這讓我意識到,宗教在古代社會,不僅僅是人們的精神慰藉,更是一個可以被政治力量所利用的工具,用來鞏固統治、凝聚人心,甚至對抗潛在的反對勢力。這種從“俗”的角度去理解“政”的視角,讓曆史的脈絡更加生動鮮活,也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權力運作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遠超瞭我之前對政治史的固有認知。

评分

這本書的內容,可以說是一場思維的“考古”。《晉南北朝隋唐俗佛道爭論中之政治課題》不是那種快餐式的曆史解讀,它需要你靜下心來,跟著作者的筆觸,一步步深入那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古代中國。作者在處理“俗佛道爭論”這個問題時,並非簡單羅列各派的教義或觀點,而是將其置於具體的政治語境下進行考察。 我被書中對不同時期統治者在對待佛教、道教以及本土民間信仰時,所采取的微妙策略深深吸引。有時候是扶持,有時候是打壓,有時候又是藉力打力。這些策略背後,往往隱藏著復雜的政治考量:如何維係社會穩定?如何鞏固皇權?如何應對外部威脅?甚至是如何在士族與庶民之間取得平衡?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政治並非隻是高高在上的決策,它滲透在社會的方方麵麵,甚至影響著普通百姓的精神信仰。這種由“俗”而“政”的解讀方式,著實讓我耳目一新,也對那個時代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認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