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中國文學史(捲下):1375年之後

劍橋中國文學史(捲下):1375年之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文學史
  • 明清文學
  • 劍橋中國文學史
  • 文學史
  • 中國文學
  • 明代文學
  • 清代文學
  • 文學研究
  • 曆史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完整全譯、不刪不剪
集閤美國十幾位重要知名漢學傢
為一般普通大眾讀者
共同撰寫新角度、新觀點、整體連貫、可通讀
1375年之前至當代的中國現當代文學/華語語係文學

  由美國耶魯大學孫康宜教授、哈佛大學宇文所安教授主編,田曉菲、伊維德、艾朗諾、王德威、奚密、賀麥曉、石靜遠等知名英美漢學傢執筆撰寫的《劍橋中國文學史》,以1375年為界分為上、下兩捲,以斷代而非文體的結構方式,介紹從殷商晚期的甲骨文、青銅器銘文,到當代的中國文學這三韆多年的發展曆程,和中國文化中關於寫作的故事。上下各捲各章因作者各異其趣的學術與錶達風格,呈現不同的敘述麵貌。

  一部新的文學史,是一次重新檢視各種範疇的機會,既包括那些前現代中國的範疇,也包括1920年代齣現的新文學史所引入的範疇。重新檢視並不意味著全盤拒斥,隻意味著要用證據來檢驗各種舊範疇。──宇文所安

  我們希望讀者能夠從頭到尾地閱讀《劍橋中國文學史》,就像讀一本小說一樣。我們的目的是閱讀,而非提供參考。我們的目標不是寫一本傳統的文學史,而是寫成一本文學文化史,想把它做得有趣一點。──孫康宜

  ‧劍橋大學齣版社的係列國彆文學史之一,該係列由著名學者主編,因定位的讀者目標為一般大眾,故力求以敘事的方式寫成一部整體連貫、可通讀的文學史,而非僅供專傢參考的研究性論著;同時又能把相關領域最前沿的觀點和學術成果呈現齣來。

  ‧《劍橋中國文學史》以1375年為界分為上、下兩捲,分彆由知名學者宇文所安、孫康宜主編,作者涵括十幾位美國漢學界的重要學者。全書以斷代而非文體的結構方式介紹瞭從殷商晚期的甲骨文、青銅器銘文,到當代中國文學三韆多年的發展曆程,和中國文化中關於寫作的故事。

  ‧《劍橋中國文學史》力圖實踐一種新的文學史觀,即文學文化史:相對於傳統的文學社會學分析,更重視物質文化發展──如手抄本文化、印刷文化、雜誌與報紙副刊等──對文學的影響;相對於對作傢個體的強烈關注,更注重文學史的有機整體性,及對一些傾嚮和潮流的梳理;相對於以朝代斷代、將文學史與政治史重閤,則更強調文學、文化的曆史自主性;相對於傳統文學史緻力於將作者和作品定型和定性,則更注重文本的不確定性……因而作者問題,文學的接受史,印刷文化,選集的編纂,文本的製作、流傳與改寫等等,在本書中獲得更多關注。

  ‧《劍橋中國文學史(捲上):1375年之前》,從上古時期漢語書寫肇始及早期銘文等問題入手,追溯瞭這一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學傳統的起源。到瞭本捲結束的十四世紀下葉,商業印刷文化已高度發展,在文言文寫作之外,新興的城市白話寫作已逐漸蔚為大觀。

  ‧《劍橋中國文學史(捲上):1375年之前》各章描述一些重要王朝的興衰起滅、宮廷在文學生産中扮演的角色、孕育著名大作傢的社會及物質語境、亞洲其他各國的文化影響,包括佛教的輸入等等。而在這一長時段中,寫作以及對寫作的闡釋,已從附著於宮廷貴族的文士們的特殊技能,轉變為一個大帝國菁英階層的根本身分象徵。

  ‧《劍橋中國文學史(捲下):1375年之後》,以1400年前後形成的明代文化開篇,貫穿滿族治下的清代,直至當代中國文學,以迄華語語係發展近況。這一時期多樣的文學形式和風格顛覆瞭傳統的文學範疇,因而本捲文學史的寫作也相應包括多樣主題,如政治審查對文學的影響、印刷文化的變遷、朝代更疊與文學發展、青樓文化、女性作傢等等。除瞭詩詞、小說、戲麯、說唱文學等傳統意義上的文學作品外,還深入探討西方文學的漢譯,現代「新小說」的興起等等。
 
好的,這是一本名為《劍橋中國文學史(捲下):1375年之後》的圖書簡介,旨在詳細介紹該捲涵蓋的文學史內容,而不提及其他無關的書籍: --- 《劍橋中國文學史(捲下):1375年之後》 本書是享譽國際的“劍橋中國文學史”叢書的第六捲,聚焦於1375年元朝覆滅至19世紀末清朝中葉這一漫長而復雜的曆史時期。這個時代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關鍵轉摺點,涵蓋瞭明清兩代近六百年的發展曆程。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部全麵、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文學史梳理,展現這一時期文學的繁榮、演變及其深刻的社會文化根源。 時代背景與文學的轉型 1375年之後,中國文學告彆瞭宋元以來以詩文為主導的古典文學生態,逐漸轉嚮以小說、戲麯為核心的通俗文學的黃金時代。本書首先考察瞭明初的政治文化環境對文學創作的影響。硃元璋建立的強大中央集權體製,對知識分子的思想和文學錶達形成瞭雙重約束,同時也催生瞭對現實的批判與對人性的探索。 在散文領域,明代的“前後七子”之爭標誌著對唐宋文風的反思與復古思潮的興起,而“公安派”則以其“獨抒性靈”的主張,強調個性解放和情感的自然流露,為後世文學注入瞭新的活力。本書將詳細分析這些文學流派的理論基礎、代錶作傢及其作品對文壇的深遠影響。 通俗文學的興盛與成熟 本書的重點之一在於詳盡梳理明清小說的發展脈絡。這一時期,小說不再僅僅是文人的雅玩,而逐漸成為麵嚮更廣闊讀者的通俗媒介。《三國演義》、《水滸傳》等經典章迴小說的定型與流傳,深刻地塑造瞭民族的集體記憶與價值觀念。 進入晚明,世情小說的崛起標誌著小說創作對社會現實、人際關係和倫理道德的關注達到瞭前所未有的深度。袁宏道、馮夢龍、淩濛初等人的編纂與創作,使得小說藝術技巧日益精湛,主題日益世俗化、生活化。 清代,小說藝術達到瞭頂峰。以《金瓶梅》為代錶的早期傑作,以其對社會風貌和人物心理的細膩刻畫,開創瞭現實主義描寫的先河。隨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壯大,文人小說和譴責小說勃然興發。曹雪芹的《紅樓夢》無疑是這一時期的文學高峰,本書將深入剖析其思想深度、藝術成就以及對中國古典小說美學的全麵超越。 戲麯藝術的輝煌與創新 與小說並駕齊驅的是戲麯藝術的繁榮。明中葉的昆山腔(昆麯)吸收瞭元麯的精華,並融入瞭吳地文化的精緻雅緻,形成瞭華麗典雅的風格,成為士大夫階層的主要娛樂形式。湯顯祖的“臨川四夢”是昆麯的集大成者,本書將探討其浪漫主義的創作特徵以及“情”在劇作中的核心地位。 清代,戲麯雖然在形式上逐漸趨於程式化,但在地方聲腔的不斷湧現中展現齣旺盛的生命力,特彆是京劇的形成與發展,預示著中國舞颱藝術麵嚮新的未來。 詩歌的堅守與轉嚮 盡管小說戲麯光芒四射,詩歌創作依然綿延不絕,並呈現齣新的麵貌。明初詩人效法漢魏,追求渾厚古樸。中期以後,詩風趨於柔美,但“竟陵派”的齣現,強調“獨創性”,對僵化的格律提齣瞭挑戰。 清代詩歌則經曆瞭由復古到創新的麯摺曆程。康熙、乾隆時期的“格律派”試圖恢復唐詩的典範,但在僵化的形式中難有突破。然而,以“浙西派”為代錶的詩人開始關注日常生活與個體體驗。更重要的是,在乾嘉考據學風影響下,一批詩人迴歸對民間歌謠和地方風俗的關注,為後來的白話文學發展埋下瞭伏筆。 文學與社會思潮的互動 本書特彆關注文學與同期社會思潮、哲學思想的緊密互動。陽明心學的普及對明代文學的“主體意識”産生瞭深遠影響,促使作傢更加關注個體的主體性與情感錶達。清初“復社”的文人,在反清復明的政治訴求下,以文學作為載體,寄托對傢國的關懷與對曆史的沉思。晚清時期,隨著西學東漸,文學作為改造社會的工具,其地位開始凸顯,為“五四”新文學的到來積蓄瞭能量。 《劍橋中國文學史(捲下):1375年之後》通過對各個文學體裁的細緻梳理,對重要作傢和流派的深入剖析,旨在描繪齣明清六百年間中國文學波瀾壯闊的發展圖景,揭示其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與演變,為理解中國文學由古典嚮近代的轉型提供瞭一部權威且富有啓發性的指南。

著者信息

主編簡介

孫康宜

  美國耶魯大學首任Malcolm G. Chace’56東亞語言文學講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古典文學、抒情詩、性彆研究以及文化理論和美學。主要英文著作有《詞與文類研究》(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Tz’u Poetry, 1980),《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Six Dynasties Poetry, 1986),《情與忠:陳子龍、柳如是詩詞因緣》(The Late Ming Poet Ch’en Tzu-lung: Crises of Love and Loyalism, 1991)。除瞭與宇文所安(Stephen Owen)閤編的《劍橋中國文學史》(2010)以外,還與魏愛蓮(Ellen Widmer)閤作主編《明清女作傢》(Writing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997),與蘇源熙(Haun Saussy)閤作主編《曆代女作傢選集:詩歌與評論》(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 An Anthology of Poetry and Criticism, 1999)。此外,還以中文齣版瞭多部關於美國文化、女性主義、文學及電影的著作。自傳《走齣白色恐怖》(增補本)(2012)。2016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第31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美國哈佛大學James Bryant Conant特級講座教授,任教於比較文學係和東亞語言文明係。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古典文學、抒情詩和比較詩學。研究以中國中古時代(200-1200)的文學為主。主要著作包括《晚唐》(The Late Tang: Chinese Poetry of the Mid-ninth Century, 2006)、《中國早期古典詩歌的生成》(The Making of Early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2006)、《諾頓中國古典文學作品選》(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 Beginnings to 1911, 1996)、《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中唐文學論集》(The End of the Chinese “Middle Ages”, 1996)、《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 1992)、《迷樓》(Mi-lou: Poetry and the Labyrinth of Desire, 1989)、《追憶》(Remembrances: The Experience of the Past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1986)、《中國傳統詩歌與詩學》(Omen of the World: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and Poetics, 1985)、《盛唐詩》(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 The High T’ang, 1980),《初唐詩》(The Poetry of the Early T’ang, 1977)等等。譯有《杜甫詩集》(The Poetry of Du Fu)。
  
作者簡介

呂立亭(Tina Lu)


  美國耶魯大學中國文學教授。主要著作包括《人、身、心:《牡丹亭》和〈桃花扇〉中的身分認同》(Persons, Roles, and Minds: Identity in Peony Pavilion and Peach Blossom Fan, 2001),《明清文學中的意外亂倫、割骨療親以及其他奇遇》(Accidental Incest, Filial Cannibalism, and Other Peculiar Encounters in Late Imperial Chinese Literature, 2008)。
  
李惠儀(Wai-yee Li)

  美國哈佛大學中國文學教授。主要著作有《談情說幻》(Enchantment and Disenchantment: Love and Illusion in Chinese Literature, 1993)、《曆史的解讀與書寫》(The Readability of the Past in Early Chinese Historiography, 2007)、《明清文學的女子與國難》(Women and National Trauma in Late Imperial Chinese Literature, 2014)。與伊維德及魏愛蓮閤作主編《清初文學中的創傷與超越》(Trauma and Transcendence in Early Qing Literature, 2006),並與杜潤特(Stephen Durrant)和史嘉伯(David Schaberg)閤作翻譯《左傳》(2016)。2014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第30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商偉(Shang Wei)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杜氏中國文化講座教授。研究興趣為印刷文化、書籍史、思想史以及中國明清時期的小說和戲劇。著有《禮與十八世紀的文化轉摺:《儒林外史》研究》(Rulin waishi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2003)。其他研究主要關注《金瓶梅詞話》、晚明文化以及明清時期的小說評點。此外還閤編有幾種論文集,包括與王德威閤編的《王朝危機與文化創新:晚明至晚清以降》(Dynastic Crisis and Cultural Innovation from the Late Ming to the Late Qing and Beyond, 2005)。
  
伊維德(Wilt L. Idema)

  先後在荷蘭萊頓大學、日本及香港學習中國語言文化,1970至1999年任教於萊頓大學,2000年起在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中國文學。以英文和荷蘭文發錶多篇關於中國宋代至清代通俗文學研究之作,英文近作包括與管佩達(Beata Grant)閤編的《彤管:中華帝國的女性書寫》(The Red Brush: Writing Women of Imperial China, 2004)、《孝道與救贖:兩種觀音寶捲》(Personal Salvation and Filial Piety: Two Precious Scroll Narratives on Guanyin and Her Acolytes, 2008)、《孟薑女哭長城:十個版本譯介》(Meng Jiangnü Brings Down the Great Wall: Ten Versions of a Chinese Legend, 2008)、《包公與法治:1250至1450年代詞話八種》(Judge Bao and the Rule of Law: Eight Ballad Stories from the Period 1250-1450, 2010)等。
  
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


  國立颱灣大學外文係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於颱灣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係。現任美國哈佛大學東亞係暨比較文學係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著有《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眾聲喧嘩:30與80年代的中國小說》、《閱讀當代小說:颱灣‧大陸‧香港‧海外》、《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想像中國的方法:曆史‧小說‧敘事》、《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二十傢》、《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現代中國小說十講》、《曆史與怪獸:曆史,暴力,敘事》、《如此繁華:王德威自選集》、《後遺民寫作》、《1949:傷痕書寫與國傢文學》、《茅盾,老捨,瀋從文: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課》、《寫實主義小說的虛構:茅盾,老捨,瀋從文》、《現代抒情傳統四論》、《現當代文學新論:義理‧倫理‧地理》、《華語語係的人文視野:新加坡經驗》、《華夷風起;華語語係文學三論》、Fictional Realism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Mao Dun, Lao She, Shen Congwen, Fin-de-siècle Splendor: Repressed Modernities of Late Qing Fiction, 1849-1911, The Monster That Is History: History, Violence, and Fictional Writing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The Lyrical in Epic Time: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Artists Through the 1949 Crisis等。2004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第25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石靜遠(Jing Tsu)

  美國耶魯大學中國文學教授。研究集中於中國現當代文學以及思想文化史,包括十九世紀至今的科學主義與大眾文化、種族、民族、方言以及離散(diaspora)問題。著有《失敗、民族主義與文學:現代中國身分的建構》(Failure, Nationalism, and Literature: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ese Identity, 1895-1937, 2005),《中國移民文學中的聲與文》(Literary Governance: Sound and Script in Chinese Diaspora, 2010)。
  
賀麥曉(Michel Hockx)

  美國聖母大學中國文學教授。研究集中於現當代中國文學的創作機製和傳播媒介,以及現代詩和詩論。代錶作為《文體問題:現代中國的文學社團和文學雜誌(1911-1937)》(Questions of Style: Literary Societies and Literary Journals in Modern China, 1911-1937, 2003)。
  
奚密(Michelle Yeh)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東亞語言與文化教授。研究領域集中於中國現代詩、比較詩學和翻譯。主要著作有《現代漢詩:1917年以來的理論與實踐》(Modern Chinese Poetry: Theory and Practice since 1917, 1991)。另編譯《中國現代詩歌選集》(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1992),閤作編譯《楊牧詩選》(No Trace of the Gardener: Poems of Yang Mu, 1998),《颱灣現代詩選》(Frontier Taiwan: An 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2001)以及《今生有約:黃翔詩選》(A Lifetime Is a Promise to Keep: Poems of Huang Xiang, 2009)。中文著作有《現當代詩文錄》(1998)、《從邊緣齣發:現代漢詩的另類傳統》(2000)、《芳香詩學》(2005)、《颱灣現代詩論》(2009)等。

圖書目錄

聯經中文版序 孫康宜
英文版序 孫康宜 宇文所安
緻謝 孫康宜

捲下導言 孫康宜

第一章 明代前中期文學(1375─1572) 孫康宜
一 引言
二 明初至1450年的文學
(一)政治迫害和文字審查
(二)宮廷戲麯和其他文學形式
(三)永樂朝的颱閣體文學
三 1450─1520:永樂朝之後的文學新變
(一)舊地點,新視野
(二)戲麯和民歌
(三)八股文
(四)1450年之後:颱閣體文學的新變
(五)復古運動
(六)蘇州的復興
四 1520─1572:中晚明之際的文學
(一)貶謫文學
(二)重建女性形象
(三)改造小說中之英雄主義
(四)戲麯的改寫與創新
(五)後期復古派:後七子

第二章 晚明文學文化(1573─1644) 呂立亭
一 引言:晚明與書籍史
二 菁英形式
(一)文社
(二)李贄:職業作傢
(三)詩歌與詩歌理論
(四)詩歌與職業文人
(五)非正式寫作
三 小說與商業菁英
(一)引言
(二)《金瓶梅》
(三)小說評注
(四)敘事生態
(五)馮夢龍與淩濛初
四 戲麯
(一)南方戲麯的興起
(二)《牡丹亭》與「情教」
(三)作僞與崇尚真實
(四)尾聲

第三章 清初文學(1644─1723) 李惠儀
一 物換星移
(一)從晚明到清初
(二)清初人對晚明文化的迴顧與反思
(三)文學的社會根基
二 清初文學的曆史與記憶
(一)麵對曆史
(二)記憶文學
(三)風流雲散
三 新舊之間
(一)翻案與圓融
(二)奪胎換骨:評點、續書、傳承
(三)新典範、新正宗
四 彆有天地
(一)幻界
(二)戲劇的總結與高峰
(三)1723年的文學景觀

第四章 文人的時代及其終結(1723─1840) 商偉
一 引言
二 漫長的乾隆時期:文學與思想成就
(一)知識生活與文學流派
(二)文人小說的形成
(三)文人劇與地方戲
三 失去確定性的時代:1796─1840
(一)拓寬的視野
(二)閨秀與文學
(三)鞏固文人文化:前景與掙紮

第五章 說唱文學 伊維德
一 引言
二 早期的敘事詩、變文和諸宮調
三 早期的寶捲和道情
四 詞話和俚麯
五 錶演與文本
六 鼓詞、子弟書及其他北方說唱類型
(一)鼓詞
(二)子弟書
(三)其他類型
七 彈詞和江南地區其他說唱類型
(一)白蛇和小青
(二)彈詞錶演
(三)女性彈詞創作
(四)清麯和山歌
八 南方傳統說唱
(一)木魚書
(二)竹闆歌和傳仔
(三)潮州歌冊和颱灣歌仔冊
(四)女書文學
九 寶捲(續)
十 四大著名傳說
(一)董永和織女
(二)孟薑女和長城
(三)梁山伯與祝英颱
十一 結語

第六章 1841至1937年的中國文學 王德威
一 1841─1894:文學寫作與閱讀的新論爭
(一)從龔自珍到黃遵憲:詩學的啓示
(二)文的復興:桐城派的悖論
(三)頹廢與俠義:早期現代小說的興起
(四)早期現代文人的形成
二 1895─1919:文學的改革與重建
(一)文學改良的論爭
(二)晚清文學生産 
(三)小說的多重軌跡
(四)革命(revolution)與迴鏇(involution)
三 1919─1937:現代文學時期
(一)五四運動與文學革命
(二)現代初期:1920年代的文學和文人文化
(三)鴛鴦蝴蝶派
(四)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
(五)與現實主義對話
(六)抒情中國
(七)現代主義:上海、北京及其他地方
四 翻譯文學、印刷文化和文學團體
(一)西方文學和論述之翻譯 石靜遠
(二)印刷文化與文學社團 賀麥曉
五 尾聲:現代性與曆史性

第七章 從1937年迄今的中國文學 奚密
一 引言
(一)抗戰文藝
(二)統一戰綫:重慶
(三)日趨成熟的現代主義:昆明與桂林
(四)淪陷北京的文壇
(五)上海孤島
(六)香港避難所
(七)延安與整風運動
(八)殖民地颱灣
二 內戰結束及新時代的開始(1949─1977)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
(二)颱灣
(三)香港
三 互動與抗爭(1978年迄今)
(一)中國大陸
(二)颱灣
(三)香港
四 印刷文化的近期轉變與新媒體的興起 賀麥曉
(一)中國大陸國內齣版體係的轉變
(二)海峽兩岸齣版及國際版權貿易
(三)全球文學市場
(四)新媒體
(五)論壇
(六)審查
(七)網路文學與印刷文學的關係

結語 華語語係書寫與華人離散 石靜遠

參考書目
本捲作者簡介(依本捲目次排序)
索引
 

圖書序言

聯經中文版序

孫康宜


  《劍橋中國文學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的中文全譯本即將齣版。首先我們要感謝各位作者的努力,同時必須感謝幾位細緻嚴謹的翻譯者:劉倩、李芳、王國軍、唐衛萍、唐巧美、趙穎之、彭淮棟、康正果、張輝、張健、熊璐、陳愷俊、梁淑雯、劉威廷、楊華慶。他們的譯文大都經過瞭作者本人的審核校訂。復旦大學古籍所的吳冠文先生也指齣一些錯誤,並予以更正,我們也要特彆感謝他。此外,對於兩位在百忙中努力堅持自譯(即使是部分自譯)的作者──李惠儀和奚密──我們也要獻上謝忱。

  必須說明的是,當初英文版《劍橋中國文學史》的編撰和寫作是完全針對西方讀者的;而且我們請來的這些作者大多受到瞭東西方思想文化的雙重影響,因此本書的觀點和角度與目前國內學者對文學史寫作的主流思考與方法有所不同。下麵我將把《劍橋中國文學史》的主要齣版構想和編撰原則簡單介紹給中國讀者。

  《劍橋中國文學史》的最初構想是由英國劍橋大學齣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文學部主編琳達‧布瑞(Linda Bree)於2003年底直接嚮我和哈佛大學的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教授提齣的。在西方的中國文學研究的發展史上,這是一個非同尋常時刻。當時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齣版社剛於2001年齣版瞭一部大部頭的、以文類為基礎的中國文學史。同時,荷蘭的布瑞爾公司(E. J. Brill)也正在計畫齣版一部更龐大的多捲本。就在這個時候,劍橋大學齣版社邀請我們編撰一部具有「特殊性」的《劍橋中國文學史》。正巧我們當時也正在考慮著手重寫中國文學史,所以,我們的研究方嚮與劍橋大學齣版社的理想和目標不謀而閤。

  《劍橋中國文學史》乃是劍橋世界文學史的係列之一。與該係列已經齣版的《劍橋俄國文學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Russian Literature)、《劍橋義大利文學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talian Literature)、《劍橋德國文學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German Literature)相同,其主要對象是受過教育的普通英文讀者。(當然,研究文學的學者專傢們也自然會是該書的讀者。)然而,劍橋文學史的「歐洲捲」均各為一捲本,唯獨《劍橋中國文學史》破例為兩捲本,這是因為中國曆史文化特彆悠久的緣故。巧閤的是,第二捲的《劍橋中國文學史》在年代上大緻與劍橋世界文學史的歐洲捲相同,且具有可比性。

  與一些學界的文學史不同,《劍橋中國文學史》的主要目的不是作為參考書,而是當作一部專書來閱讀。因此該書盡力做到敘述連貫諧調,有利於英文讀者從頭至尾地通讀。這不僅需要形式與目標的一貫性,而且也要求撰稿人在寫作過程中不斷地互相參照,尤其是相鄰各章的作者們。這兩捲的組織方式,是要使它們既方便於連續閱讀,也方便於獨立閱讀。捲上和捲下的導論就是按照這一思路設計的。

  所以,除瞭配閤在西方研究中國文學的讀者需要之外,《劍橋中國文學史》的目標之一就是要麵對研究領域之外的那些讀者,為他們提供一個基本的敘述背景,讓他們在讀完本書之後,還希望進一步獲得更多有關中國文學和文化的知識。換言之,《劍橋中國文學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質疑那些長久以來習慣性的範疇,並撰寫齣一部既富創新又有說服力的新的文學史。

  此外,《劍橋中國文學史》還有以下一些與眾不同的特點。首先,它盡量脫離那種將該領域機械地分割為文類(genres)的做法,而採取更具整體性的文化史方法:即一種文學文化史(history of literary culture)。這種敘述方法,在古代部分和漢魏六朝以及唐宋元等時期還是比較容易進行的,但是,到瞭明清和現代時期則變得愈益睏難起來。為此,需要對文化史(有時候還包括政治史)的總體有一個清晰的框架。當然,文類是絕對需要正確對待的,但是,文類的齣現及其演變的曆史語境將成為文化討論的重點,而這在傳統一般以文類為中心的文學史中是難以做到的。

  分期是必要的,但也是問題重重。《劍橋中國文學史》並非為反對標準的慣例而刻意求新。最近許多中國學者、日本學者和西方學者也已經意識到,傳統按照朝代分期的做法有著根本的缺陷。但習慣常常會勝齣,而學者們也繼續按朝代來分期(就像歐洲學者按照世紀分期一樣)。在此,《劍橋中國文學史》嘗試瞭一些不同的分期方法,並且以不同的方式去追蹤不同時期思想所造成的結果和影響。例如,初唐在文化上是南北朝的延伸,因此《劍橋中國文學史》把初唐與唐朝其他階段分開處理。此外,本書不將「現代性」的開端設置於「五四」時期,而是把它放在一個更長的曆史進程中。近些年的思想學術成果緻力於重新闡述「傳統」中國文化在遭遇西方時的復雜轉化過程,我們對此多所參考與藉鑑。在捲上、捲下的導論中,我們都對分期的理由做瞭說明。

  另一個隨著文學文化的大框架自然齣現的特點是:《劍橋中國文學史》較多關注過去的文學是如何被後世過濾並重建的。這當然要求各章撰稿人相互之間進行很多閤作。重要的是,過去的文學遺産其實就是後來文學非常活躍的一部分。隻有如此,文學史敘述纔會擁有一種豐厚性和連貫性。當然,將「文學文化」看作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這不僅要包括批評(常常是針對過去的文本),也包括多種文學研究成就、文學社團和選集編纂。這是一種比較新的思索文學史的方法。其中一個關鍵的問題是:為什麼有些作品(即使是在印刷文化之前的作品)能長久存留下來,甚至成為經典之作,而其他大量的作品卻經常流失,或早已被世人遺忘?

  有關過去如何被後世重建的現象,還可從明清通俗小說的接受史中清楚看齣。例如,現代的讀者總以為明朝流行的主要文類是長篇通俗小說,如《三國誌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等等,但事實上,如果我們去認真閱讀那個時代各種文學文化的作品就會發現,當時小說並不那麼重要(至少還沒變得那麼重要),詩文依然是最主流的文類。這些小說的盛名,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後來喜歡該文體的讀者們的提攜。有關這一點,北京師範大學的郭英德教授也大緻同意我的意見,他認為至少在明代前中期,文人最注重的還是詩文的寫作。

  還有一個有趣的問題,是有關文學的改寫。人們通常認為,〈漢宮鞦〉、〈梧桐雨〉是元朝作品。但很少有人知道,這些作品的大部分定稿並不在元朝。根據伊維德(Wilt Idema)的研究,許多現在的元雜劇版本乃是明朝人「改寫」的。至於改寫瞭多少,很難確定,因為我們沒有原本可以參照。當然,西方文學也有同樣的情況,比如有人認為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的成就,主要來自他能把前人枯燥乏味的劇本改寫得生動傳神,其實他自己並沒有什麼新的創造發明。對於這種所謂創新的「改寫」(rewriting)跟作者權的問題,我們自然會想問:到底誰是真正的作者?後來改寫者的貢獻有多大?版本之間的互文關係又如何?這一類的問題,可以適用於不同國傢、不同時代的文學。

  此外,必須嚮讀者解釋的是:我們這部文學史後麵所列齣的「參考書目」隻包括英文的資料,並未開列任何中文文獻。首先,如前所述,本書乃是一個特殊情況的産物,是劍橋大學齣版社的約稿,所以有關讀者對象(即非專業英語讀者)有其特殊的規定,同時齣版社對我們的寫作也有特彆的要求。所以我們所編寫的「英文參考書目」是為非專業英語讀者而準備的,其目的也隻是為瞭幫助有興趣的讀者將來能繼續閱讀一些其他相關的英文書籍。同時,我們要強調的是:寫作文學史首先要參考的是原始文獻,其次纔是二手文獻。當然這並不錶示我們這部文學史的寫作沒有受到二手中文文獻的影響。事實上,在撰寫每一章節的過程中,我們的作者都曾經參考瞭很多中文(以及其他許多語文)的研究成果,如果要一一列齣所有的「參考」書目,篇幅將「浩如煙海」,會無限增大,所以劍橋大學齣版社完全支持我們的做法,即隻列齣有選擇性的英文書目。同時我們覺得中文版的《劍橋中國文學史》應當反映英文原版的麵貌──我們這部書是為非專業英語讀者而寫的。現在我們既然沒有為中文讀者重寫這部文學史,也就沒有必要為中文版的讀者加添一個新的中文參考書目。

  總之,《劍橋中國文學史》的宗旨和理想是既要保持敘述的整體連貫性,又要涵蓋多種多樣的文學方嚮。希望中譯本能夠傳達齣我們真誠的努力。最後有兩點需要有所交代,第一,本書由十餘位作者閤作而成,中譯本又經過瞭多位譯者的參與工作,故而每一章的學術與錶達方式不盡相同,必然帶有各彆作者和譯者各異其趣的風格印跡;第二,從前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齣版的簡體中譯本的下限時間隻截至1949年,但這次聯經齣版公司終於能齣版「全譯本」,這真是對本書的最好補充。因此我們要對聯經的鬍金倫先生特彆獻上衷心的感謝。

英文版序

孫康宜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這部兩捲本《劍橋中國文學史》橫跨三韆載,從上古時代的鍾鼎銘文至二十世紀的移民創作,追溯瞭中國文學發展的久遠曆程。在全書編寫過程中,作者們通力閤作,對主題相關或時段交疊的章節予以特彆的關注,力求提供一個首尾連貫、可讀性強的文學史敘述。我們亦認真考慮瞭每個章節的結構和寫作目標,並斟酌在何處分捲以便讀者的理解。

  當代中國的文學史寫作浸潤於兩種傳統之中:其一為中國古典學術範疇;其二為十九世紀的歐洲文學史書寫。齣於對學術習慣的尊重,當代西方學者在介紹中國文學時往往襲用中國學界術語,對西方讀者而言這些語匯常常難於理解。本書試圖解決這些問題,採用更為綜閤的文化史或文學文化史視角,特彆避免囿於文體分類的藩籬。對中國早期和中古文學而言這種方法較為適用,但應用於明清和現代文學則多有睏難。雖然如此,通過清晰地架構總體文化史或政治史,我們還是有可能實現最初的目標。例如,捲上的唐代文學一章沒有採用「唐詩」、「唐代散文」、「唐代小說」、「唐代詞」等標準範疇,而是用「武後時期」、「玄宗時期」等主題,敘述作為整體曆史有機組成部分的詩文、筆記小說等作品。與此相似,捲下關於明代前中期文學的一章分為「明初─1450」、「1450─1520」及「1520─1572」,分彆關注諸如「政治迫害與文字審查」、「對空間的新視角」、「貶謫文學」等文化主題。文體問題當然值得注意,但是相對於以文體本身作為主題的敘述,文體産生發展的曆史語境更能體現其文學及社會角色。這種方法麵臨的一個問題是,有些作品經過瞭漫長的發展曆程,因而不屬於某個特定的曆史時期。這樣的作品主要是屬於流行文化的通俗文學,就文本流傳而言它們齣現較晚,但是卻擁有更久遠的淵源。伊維德在捲下第五章處理瞭這個問題,將他自己的寫作與其他章節的曆史敘述融閤起來。

  由於這項工程的規模和復雜性,我們決定不提供冗長的情節概括,隻在必要的時候對作品進行簡短介紹。中國學術界的文學史寫作通常圍繞作傢個體展開,其他劍橋文學史作品同樣如此。這部文學史不可避免地也會討論不同時代的偉大作傢,但是我們在大多數情況下更關注曆史語境和寫作方式而非作傢個人,除非作傢的生平(不管真實與否)已經與其作品的接受融為一體。

  隨著文學作品本身及其傳播途徑的多樣化,明清和現代文學更難以用統一的方式敘述。篇幅所限,我們決定暫不討論當前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同時,基於我們的曆史維度,我們也不得不排除韓國、越南以及日本境內的漢文作品。但如果這些國傢與中國之間的文學交流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則適當予以關注。

  除瞭作品本身,文學史寫作無疑還會受到一個民族國傢的學術傳統和標準範疇的約束。就中國文學而言,年號、人名、文體,以及中文語匯的傳統漢學翻譯方式都可能對歐美讀者造成閱讀障礙。有鑑於此,我們努力保持術語翻譯的一緻,盡管我們要求作者根據各自時代的需要選擇最恰當的英文譯文。每部作品首次齣現時都給齣英文譯名,並在括弧中注齣中文拼音,漢字原文則收入書後詞匯錶。除特彆說明外,本書所引中文資料的英語譯文均為作者自譯。同樣由於篇幅所限,引文齣處一般隨文提及,未以注釋形式標齣。本書的「書目」所列齣的英文參考文獻也隻選擇性地收入瞭部分著作,尤其鑑於中文齣版物數量之龐大,作者們所參考的中文文獻一律未予列齣。不必說,我們對中國學者的研究成果所給予的啓發是永遠充滿感激的。

緻謝

孫康宜


  《劍橋中國文學史》的編寫獲得瞭很多人的幫助,我首先感謝我的閤作編者宇文所安,他對於整本書的編輯整理,特彆是上下捲風格的統一做齣瞭極大的貢獻。我感謝劍橋大學齣版社的琳達‧布瑞(Linda Bree)邀請我們發起這項工作,同時感謝耶魯大學柯華德(Edward Kamens)將我們推薦給這傢齣版社。耶魯大學東亞研究理事會於2004年慷慨資助瞭本書的編寫研討會,並在此後繼續提供基金,我們對該理事會的Mimi Yiengpruksawan,蘇源熙(Haun Saussy)及劉曼怡(Abbey Newman)的持續支持深錶謝意。

  我要特彆感謝編輯顧問Alice Cheang,她對本書初稿的很多內容進行瞭細心編輯,直接影響瞭最終定稿的形式。另一位需要特彆感謝的是顧愛玲(Eleanor Goodman),她的編輯工作大大增加瞭本書的可讀性,此外她還為本書編製瞭部分索引。我同樣感謝Pauline Lin和唐文俊(Matthew Towns)對本書初稿的寶貴意見。

  很多友人和學者以不同方式提供瞭慷慨的幫助,李紀祥、硃浩毅、吳承學、劉尊舉、薛海燕、黃婉娩提供瞭中文文獻及參考意見;已故曆史學傢牟復禮(Frederick W. Mote)教授提供瞭富有洞見的指導;餘英時、陳淑平、黃進興、王璦玲、魏愛蓮(Ellen Widmer)、黃麗娜、張宏生、邱卓凡、孫康成和王國軍在不同階段提供瞭鼓勵、支持和實際的幫助;郭英德、陳靝沅、陳國球、古柏(Paize Keulemans)、硃鴻林及已故陳學霖教授提醒我注意明清文學中的一些史實;張輝、張健、康正果、生安鋒和申正秀(Jeongsoo Shin)、梁淑雯、楊華慶、劉威廷幫助完成瞭翻譯;John Treat、Marshall Brown、王寜、Lena Rydholm、王成勉、鄭毓瑜、Olga Lomová、範銘如、崔溶澈(Choe Yong Chul)及陳平原就文學史寫作提供瞭他們的見解;Ellen Hammond、Sarah Elman、楊光輝、陳誌華、楊濤、江文葦(David Sensabaugh)、馬泰來、黃麗鞦和安平鞦幫助查找圖書館和博物館文獻;王敖常常在最後時刻提供幫助信息,張欽次則在電腦操作、參考文獻和詞匯錶編輯等方麵提供瞭持續的幫助。

  毋庸置言,我感謝本書的所有作者,他們都花費瞭大量時間完成內容極為廣泛的各個章節。其中,我要特彆感謝王德威和伊維德,他們在各自的寫作之外還慷慨地為本書其他章節的完成提供瞭寶貴的意見和幫助。

  最後,我感謝劍橋大學齣版社的文字編輯John Gaunt,文學編輯Maartje Scheltens,以及製作經理Jodie Barnes,感謝他們為這個項目的完成做齣的貢獻。

捲下導言

孫康宜


  《劍橋中國文學史》共分兩捲,僅就捲下跨越的年代而言,即相當於劍橋世界文學史係列中歐洲文學史任何一捲的長度。迄今為止,幾乎所有中國文學史都採用按朝代分期的方式,本書自然也難能免俗。若按常規,本應以明朝的開國年1368年(明洪武元年)劃分上下兩捲,但本書選擇1375年。這是因為相比之下,1375年更引人注目,更有曆史意義。截至1375年,像楊維楨(1296─1370)、倪瓚(1301─1374)和劉基(1311─1375)等齣生於元朝的著名文人均已相繼去世。更重要的是,是年硃元璋處決瞭大詩人高啓(1336─1374),開啓文禁森嚴、殘酷誅殺的洪武年代,從元朝遺留下來的一代文人基本上被剪除殆盡。

  直至永樂年間,明成祖開始奬掖纔俊,重振宏業,明朝文學纔在一度禁錮後有瞭起色。這樣看來,以1375年作為本書捲下的開端,不隻顯得分期明確,而且也確立一個具有本書特色的分期原則,可作為沿用於其後的慣例。比如,在第六章王德威所編寫的現代文學部分,「現代」的開始便定於1841年,而非通常所採用的1919年五四運動。我們寫的是文學史,而非政治史,一個時期的文學自有其盛衰通變的時間錶,不必完全局限於對應朝代的更迭。

  本捲的編寫特彆重視從明清至今的文學演變。在目前常見的大多數文學史著作中,往往錶現齣重唐宋而輕明清的傾嚮,而對於現當代文學,則一概另行處理,從未與古代文學銜接起來,匯為一編。中國傳統文評大都重繼承和崇往古,故晚近年代的作傢多受忽視。本捲的編寫一反往常,在作傢的選擇及其作品的評析上,力圖突齣晚近未必就陷於因襲這一事實,讓讀者在晚近作傢的優秀作品中看見其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同時有所創新和突破。讀完本捲各章,你將會看齣,從明清到現在,文學創作的種類更加豐富多采,晚近的文學已遠遠超齣詩詞歌賦等有限的傳統文類。

  與捲上原則相同,本捲不以個彆作傢或人物為著重點,而偏重於討論當時寫作形式與風格的産生和發展,尤其是對文學多樣性的追求。當然,我們仍然堅持敘述方式要按時代決定各章先後順序。唯一的例外是伊維德所寫的有關彈詞寶捲一章,其中所收多為通俗文學材料,時間跨度較長,有些作品很難判定屬於哪一個具體的曆史時期。此類作品較晚纔齣現在文獻記載中,且多數均無明確作者,即使極少數有作者署名者也難以斷定創作和齣版的時間與地點。基於此,本章並不按時代先後順序排列。但由於伊維德很顧及各章內容之間的關聯性,故在很大程度上,該章對其他章節起瞭相輔相成的作用。

  此外,凡在日本、韓國和越南齣版的中文作品,一般均不予討論。一因受限於本書的編寫體例,二因已有其他書籍──如《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提及相關資訊,本編無須再作重復。但我們的《劍橋中國文學史》捲下的第一章(由我本人執筆)則屬例外。從明初到明中葉,某些作品在中國本土與東亞各國間流傳甚為頻繁。這與當時的文禁及作者本人的有意迴避有一定關係。也隻是在此一特殊情況下,中國與鄰近各國的相互影響纔成為中國文學史應予關注的一個問題。例如瞿佑的《剪燈新話》曾被明朝政府查禁,但該書卻在韓國、日本、越南廣泛流行,並引起深刻的跨國界文化影響。藉由研究此一文學交流現象,可看齣作傢的生花妙筆的確有跨越國界的感染力。也就在這一時期,隨著中國與東亞各國交往愈增,不少作傢寫起瞭異域遊記之類的作品。直至清代中葉,如商偉在他所寫的〈文人的時代及其終結(1723─1840)〉一章中所述,中國及其鄰國在書籍的齣版和流通上仍維持密切關係。

  地緣文學(regionalization)的現象也饒有興味,但本書所謂「地緣文學」的內容則大都隻限於中國本土的範圍。在本捲各章中,均論及重要的地域性文學團體或流派,特彆是那些在全國範圍內深具影響者。例如由我執筆之章所示,明代中葉,文壇由李東陽和號稱「復古派」的「前七子」(即李夢陽、何景明等人)統領,其文學活動範圍主要集中在北方,但到瞭十六世紀初期,文學中心則漸漸轉至江南一帶。這一轉變是隨著江南地區早在十五世紀末就成為經濟文化中心的情況而突然齣現的。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與北方復古派文人皆在朝廷位居高官的情況完全不同,江南──特彆是蘇州──的詩人和藝術傢泰半靠鬻文賣畫為生。此後,蘇州更以女詩人輩齣和文人扶持纔女的持久傳統而著稱於世。蘇州文化的陰柔氣質體現瞭風流唯美的特徵,與北方文學的陽剛風格形成迥然相異的對比。

  印刷文化亦是本捲另一個特彆關注的內容,諸如文本製作與流傳方式,乃至讀者群的復雜組成,均在各章討論範圍之內。尤其是呂立亭(Tina Lu)所寫的〈晚明文學文化(1573─1644)〉一章,對萬曆年間印刷業飛速的商業化發展有專門的描述。僅在此時期,商業印刷品就比前五十年多六倍。因此,文學作品的讀者在當時不隻人數劇增,而且組成多樣。正如呂立亭所述,墨捲、麯本和內訓等齣版物前所未有地充滿書肆。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大量的青樓女子賦詩填詞,與文人聚會酬唱。與此同時,像臧懋循(1550─1620)《元麯選》之類重新編排的元雜劇也大量齣版,盡管此前劇作傢李開先(1502─1568)改編的許多元雜劇劇本已問世。由這些晚明事例即可看齣先前的文學作品在後世被賦予新解和加以創新的情形。

  雖然本書基本上不採取嚴格的朝代分期,但明清之際的改朝換代不同已往,在此應予以特彆的關注,因為清初文學深受世變影響,且具有濃厚的晚明遺風。在這一江山易主期間,湧現很多悼念前朝的作品。因而盡管有關清朝起始之年的記載眾說紛紜,本捲仍以1644年,即順治元年作為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劃分。按照李惠儀在第三章〈清初文學(1644─1723)〉的說明,「晚明」這一標簽基本上是「清人話語」,若說清初作傢「發明」瞭晚明,那正是因其不斷要「確認他們所遭遇的曆史時刻」。在這一重新確認身分的壓力下,清初作傢常常麵對以明遺民自居還是歸順新王朝的艱難抉擇,盡管兩個陣營之間的區隔尚有諸多含混不清之處。因此,這一時期以政治和地區歸屬為取嚮的文學團體空前繁多,也導緻瞭文學形式的新變。比如曾作為復社名流大本營的江南地區,後來即成為清代戲劇文化──特彆是政治性的戲劇──的中心。

  晚明的名媛傳記──特彆是其逸事多與朝代興衰相關的名妓──同樣盛傳於清代。從餘懷《闆橋雜記》和冒襄《影梅庵憶語》等作品的流傳不但可看齣晚明風流佳話入清後的流風餘韻,且通過艷傳風塵女子的本事,文人也寄託瞭他們對先朝的懷念之情。與之相反,像李漁(1611─1680)這樣的作傢則緻力於創新,不再以懷念晚明為主。可以說,在其標新立異的小說中,李漁大多以「明哲保身和世俗的實用自利」為主題,即李惠儀所謂的「妥協,實效和私利」。

  在滿清統治下的漢人尤其麵臨文禁森嚴的問題,從康熙年間(1662─1722)開始,嚴酷的文字獄一直威脅舞文弄墨之士。在這一時期,忠於先朝的詩人隻好以婉轉幽深的比興手法寄託自己的懷抱,以免招惹文禍。然而,即使如此麯筆隱晦,也未必能避開文禍,比如兩位《明史》編修即因觸犯禁條而在康熙初年被判處死刑。康熙末年,戴名世因《南山集》語涉違礙而遭到滿門抄斬一案更為駭人聽聞,成為清代文字獄最血腥的案例。

  乾隆(1736─1796年在位)年間的文字獄甚至更為慘烈,諷刺的是,這位製造文字獄的皇帝同時又最熱心於編纂圖書,中國最大的圖書集成工程──《四庫全書》的編纂──即於他在位期間完成。漫長的乾隆盛世盡管文采斐然,卻也不無矛盾衝突。商偉所寫的1723至1840年的一章重點討論瞭吳敬梓《儒林外史》和曹雪芹《紅樓夢》的成書及相關問題。與成書於明朝的《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金瓶梅》的商業營利取嚮截然不同,這兩部在乾隆年間那種特殊環境中成書的文學名著則完全與齣版贏利無關。當然,這一現象並不意味著商業性的齣版在清朝不重要,而是錶明像吳敬梓和曹雪芹這類的邊緣文人既遠在官場之外,又與當時的書肆和地方戲麯文化無緣,故他們在世時寂寞無聞,作品埋沒多年後纔為世人所知。結果,這些作傢在十九世紀以降纔産生巨大影響,經過現代讀者的推崇,這些成書於十八世紀的文人小說纔成為經典之作。這一有趣的接受史個案不隻涉及接受美學的問題,也與文化和社會的變遷有關。

  十八世紀後半葉,女作傢人纔輩齣,文壇群星燦爛,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引人矚目的景觀,被視為婦女文學史的第二次高潮。與十七世紀的第一次高潮相比,十八世紀的女作傢在寫作種類上更加多樣,除瞭傳統的詩詞創作,還有不少人從事敘事性彈詞和劇本創作。她們大都齣身仕宦人傢,與晚明時期青樓纔女獨領風騷的情況已有所不同,及至十八世紀末,所謂的「名妓」在文壇上已聲價大減。

  但這並不意味著青樓纔媛此後便永離文壇,再也與文人無緣。在王德威所寫的〈1841至1937年的中國文學〉一章中,我們可以看到,歌伎在現代文學作品中依然是一個常見的人物原型,很多晚清作傢的小說皆大寫特寫這些花街柳巷裏賣笑的尤物。其中最有代錶性者是韓邦慶的《海上花列傳》,該書先是由張愛玲譯為英文,後來又經孔慧怡(Eva Hung)修訂,已於2005年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齣版社齣版。據王德威所見,晚清時期有關妓女的敘事作品與前此的同類作品有著根本的區彆:晚明文人寫風塵香艷,多含有象徵意味,而清朝的狹邪小說則實寫嫖客與妓女的調笑狎昵之私,標誌瞭現實主義文學新方嚮的濫觴。

圖書試讀

第六章  1841至1937年的中國文學/王德威
 
本章討論自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末期至抗日戰爭(1937─1945)前夕中國文學的興起與發展。這一時期中國深陷睏境,一方麵戰火連天,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甲午戰爭、抗日戰爭接踵而至;另一方麵社會巨變,技術、經濟的進步,乃至思想觀念的革新競相登場。本土之創新與國外之刺激,激進之挑釁與懷柔之反應,種種力量短兵相接,激烈交鋒。挑戰如此錯綜復雜,造成的震動亦非同凡響。十九世紀末,有識之士均深深意識到變局迫在眉睫,乃此前三韆年所未見。
 
這一段時期內,文學之孕育、實踐、傳播和評價同樣産生絕大變化。舶來的印刷技術、全新的市場策略、識字率的增長、閱讀群體的擴大、各式媒介和翻譯的繁榮,以及職業作傢的齣現,共同開創瞭文學生産和消費的新局麵。以上情形在前數十年間均是聞所未聞。伴隨於此,文學──作為一種審美觀念、學問規化以及文化機構──在經曆瞭激烈的角逐形構之後,最終形成今日我們所理解的「文學」。文學的轉型確實是中國蓬勃發展的現代化進程中最為顯著的現象之一。
 
研究者常常把五四運動視作中國邁嚮現代化途中的一大轉捩點。這一場在全國範圍內興起的文化政治運動,始於1919年五月四日,針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退讓畏縮的國際政策,呼籲自強更生。相較之下,晚清六十年隻不過被視為社會、政治、文學秩序新舊交替之間的一個過渡期。
 
這種傾嚮近年來得以重新檢討。學者們如今認為,晚清數十年間文學的概念、作品和傳播所錶現齣的活力和多樣性,難以全然納入五四運動的話語體係之中。誠然,五四一代作傢發起的一係列變革,其激烈新奇之處是晚清文人無法想像的。但是,五四運動所宣揚的現代性同樣也削弱──甚至消除──晚清時代醞釀的種種潛在的現代性可能。如果給予曆史另外一種轉圜契機,這些可能未嘗不會得到發展,使得中國文學的現代性因素呈現更為豐富的結果。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完《劍橋中國文學史(捲下):1375年之後》的扉頁和目錄,一種強烈的求知欲便被點燃瞭。長久以來,我對明清文學的認識,大多停留在一些耳熟能詳的作傢和作品上,缺乏一個整體性的把握。這部巨著的齣現,恰好填補瞭這個空白。它以1375年作為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將中國文學的敘事推嚮瞭一個新的高度。我設想,在“捲下”的篇幅裏,作者必然會細緻入微地剖析明代中後期商業經濟的興起如何催生瞭通俗文學的繁榮,市民階層的崛起如何為文學注入瞭新的活力,以及在這個時期,小說、戲麯等文體是如何突破傳統,展現齣前所未有的生命力。而到瞭清代,文學又將麵臨怎樣的挑戰與機遇?是繼承與創新,還是新的文學思潮的湧現?我特彆期待作者能夠深入探討乾嘉學派對文學研究的影響,以及晚清時期西方文化的傳入如何衝擊和改變瞭中國傳統的文學觀念。書中關於不同地域文學流派的梳理,以及對文學批評史的勾勒,也都讓我倍感期待。我希望能夠透過這部著作,看到中國文學在長達數百年的曆史進程中,如何不斷自我革新、豐富和發展,最終形成我們今天所認識的輝煌篇章。它不僅僅是一部文學史,更是一部關於中國文化生命力的宏大敘事。

评分

《劍橋中國文學史(捲下):1375年之後》這本書,從書名來看,就預示著一場跨越數百年曆史長河的文學探索。我尤其關注它對明清以來社會變革與文學演進之間關係的解讀。我總覺得,文學作品並非孤立的存在,它們必然深深地根植於其所處的時代土壤。因此,我期待書中能夠細緻地梳理明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如四大奇書的齣現,以及戲麯藝術的成熟,是如何反映當時的社會風貌和市民生活的。接著,進入清代,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分析科舉製度的變遷、文人心態的轉變,以及滿漢文化交流對文學創作的影響。特彆是小說創作,如《紅樓夢》等偉大作品,究竟是如何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孕育而生的?書中對不同文學流派,例如公安派、桐城派等,是如何闡釋其時代背景和藝術追求的?同時,我也好奇作者如何處理晚清時期文學麵臨的巨大轉型,從傳統的詩文創作到對西方文學的藉鑒與融閤,直至新型文學形式的萌芽。這本書的厚重感,讓我相信它一定能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刻的視角,幫助我理解中國文學在這漫長而復雜的曆史時期,是如何在挑戰與機遇中不斷發展壯大的。

评分

這部《劍橋中國文學史(捲下):1375年之後》的齣版,無疑是我期待已久的一份厚禮。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文學有著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深入地梳理明清以來文學演變脈絡的著作。這部作品的標題本身就吸引瞭我,它承諾將跨越數百年,從一個宏大的曆史視角來審視這片土地上孕育齣的輝煌文學成就。想象一下,從明朝後期那個充滿變革與創新的時代,到清代的繁榮與轉型,再到近現代的激蕩與融閤,每一段曆史時期都必然承載著獨特的文學思潮、創作風格和代錶人物。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將如何處理不同文學體裁的發展,例如小說、戲麯、詩歌、散文等,它們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又如何各自走嚮成熟?同時,社會曆史變遷、政治風雲、經濟發展,甚至思想文化的衝擊,都可能在文學作品中留下深刻的印記。我期待能夠在這本書中找到對這些內在聯係的細緻解讀,理解文學是如何在特定的曆史土壤中生根發芽,又如何反映和影響社會大眾的。不僅僅是羅列作品和作傢,我更渴望的是作者能夠提供一種深入的分析,揭示文學背後的時代精神和文化基因,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那些流傳至今的經典是如何被創造齣來的,以及它們對於後世産生瞭怎樣不可估量的影響。這是一次漫長的文學之旅,我已準備好啓程。

评分

這部《劍橋中國文學史(捲下):1375年之後》,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史書,更像是一扇通往過去文人心靈世界的窗戶。我一直對明清時期之後,中國文學的演變軌跡感到好奇。它如何從古典走嚮近現代?在這個過程中,又發生瞭哪些激動人心的變化?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地勾勒齣明代晚期,商業經濟勃興如何催生瞭通俗文學的空前發展,四大奇書的問世,以及戲麯藝術的輝煌,都深深吸引著我。而到瞭清代,這個承前啓後的時代,文學又將呈現怎樣的麵貌?是繼承前朝的餘韻,還是孕育新的變革?我渴望瞭解作者是如何分析清代文壇的各種流派,以及統治階層對文學的態度如何影響瞭創作的走嚮。更重要的是,我期待書中能深入探討晚清時期,當西方文明的浪潮湧入,中國文學如何開始反思自身,並吸收外來養分,逐漸走嚮現代化的艱難曆程。這本書的篇幅,讓我相信它能夠提供一個詳盡的敘述,幫助我理解那些閃耀著智慧光芒的文學作品,是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被創造齣來,並最終成為中華文化寶庫中璀璨的明珠。

评分

《劍橋中國文學史(捲下):1375年之後》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無疑是開啓瞭一段精彩紛呈的文學探索之旅。我一直對中國文學在明清之後的演變充滿瞭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它如何在一個又一個曆史的轉摺點上,展現齣頑強的生命力和創造力。這部作品的標題,明確瞭它將從1375年之後的時間段開始敘述,這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希望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作者如何深入淺齣地解析明代後期,如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壯大等社會因素,是如何深刻影響瞭小說、戲麯等文學體裁的革新和繁榮。緊接著,進入清代,我期待作者能細緻地勾勒齣這個時期文學發展的脈絡,無論是文人詩詞的精緻,還是通俗小說的風靡,亦或是戲麯的再度輝煌,都能得到深入的探討。更令我著迷的是,我希望書中能詳細闡述晚清時期,當西方文化衝擊與中國傳統思想碰撞之時,中國文學是如何在變革中尋求齣路,並孕育齣新的創作模式和思想內涵。這部厚重的文學史,定能為我打開一扇理解中國文學豐富性與復雜性的窗口,讓我對這片土地上的文化傳承與創新有更深層次的認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