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的補天之恨:國族寓言與遺民情懷

紅樓夢的補天之恨:國族寓言與遺民情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紅樓夢
  • 補天之恨
  • 國族寓言
  • 遺民情懷
  • 古典文學
  • 文化研究
  • 悲劇意識
  • 曆史反思
  • 中國古典小說
  • 思想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以「遺民情懷」作為重詮《紅樓夢》的密碼
從文字迷宮中發掘「隱微書寫」的政治意義
將當代理論導入紅學研究,重審「反清悼明」或「排滿興漢」的議題

學者廖鹹浩新作《紅樓夢的補天之恨:國族寓言與遺民情懷》
將紅樓夢中「心學」與「理學」的對抗現象,
還原為遺民情懷與清代籠絡政策的抗衡,展開關於本書題旨的鈎沉。

  這個重詮的過程主要以後設小說、國族寓言及精神分析理論貫穿。從紅樓夢以兩種神話二度開展的現象,勾勒齣其後設小說架構,並以「不看正麵,應看反麵」的寓言閱讀,窺看其對明清易代之巨變下國族命運的省思,再由精神分析理論剖析遺民之「另我」(寶玉)如何在以《大義覺迷錄》為高潮的清廷籠絡政策壓力下,經由重履崇禎殉國至南明覆滅的曆史,以堅其不仕二主之誌。最後,《紅樓夢的補天之恨》更經由此一易代的悲劇,探索紅樓夢如何轉化興起於明清之際的本土現代性因滿人入關所遭緻的挫敗。

  文學研究中的寓言式閱讀在中西文學傳統中都源遠流長,而當代的「國族寓言」式的閱讀,更可謂結閤瞭傳統寓言式閱讀、當代後結構主義理論及後殖民理論,對文學作品中被忽略的國族宰製關係給予瞭全新的關注。《紅樓夢的補天之恨》的寫作即是從這樣一個視角齣發,對遺民情懷應成為一種「具正當性」的紅學研究議題,提供一點淺見。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東亞係暨比較文學係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廖鹹浩《紅樓夢的補天之恨》開宗明義,點齣目前「紅學」研究的局限在於執著文本內部(人物、文字、象徵)研究,以緻見樹不見林,忽略《紅樓》真正宗旨:這是一本反清復明的國族寓言,是一本政治小說。我們任何對木石前緣的矜惜,對補天遺恨的喟嘆,都必須以作者的遺民情懷為前提。

  《紅樓夢的補天之恨》延續瞭蔡元培、潘重規的「紅學」論述,力圖「正本清源」,為《紅樓》民族大義再做解說。廖鹹浩秉持《紅樓夢》作為寓言小說的信念,將全書視為一龐大細膩的遺民密碼結構,不僅自己抽絲剝繭,也號召讀者有誌一同,參與解密工作。在以往蔡元培、潘重規式的解讀方法外,他又能操作西學理論,從拉岡(Lacan)到布希亞(Baudrillard)、紀傑剋(Žižek),從創傷論到國族論、後殖民論,發展齣個人的詮釋體係。作者一方麵是解密,但另一方麵因為援引、發揮繁復理論資源,其實又成為「加密」的嘗試。由此形成微妙的論述張力,最是可觀。

  廖鹹浩將《紅樓夢》再還原至曆史情境,認為《紅樓夢》成書背景雖然已是雍乾盛世,卻也是文字獄的高峰期。根據小說種種蛛絲馬跡,作者認為上述三重世界觀和遺民論述息息相關。太虛論依違程硃理學,其實投射清廷懷柔漢人的一套思想邏輯;大荒論指嚮明室正統覆亡後,天崩地裂的絕對荒涼情境;而大觀論則暗示遺民一往情深,追懷前朝而不可得的烏托邦結晶。
 
滄海遺珠:宋代文人精神世界與士大夫的文學轉嚮 本書深入剖析瞭宋代文人士大夫階層在社會劇變背景下的精神嬗變,特彆是他們如何通過文學創作來應對內心的焦慮、理想的幻滅以及對時代命運的復雜情感。不同於以往將宋代文學簡單地視為“理學”或“市民化”的單一麵嚮,本書試圖構建一個多維度的敘事框架,描摹齣這一群體在儒傢倫理、禪宗意境與個體生命體驗之間的艱難平衡。 第一部分:士人的“入世”睏境與“齣世”傾嚮 宋代,科舉製度的成熟與文官政治的定型,使得士大夫的社會身份空前重要,但隨之而來的是權力的製約與黨爭的陰影。本書首先聚焦於北宋中後期的政治風波對文人階層心理結構的影響。從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到新舊黨爭的殘酷傾軋,文人的政治抱負屢遭挫摺。 我們詳細考察瞭以歐陽修、蘇軾為代錶的文人如何從傳統的經世濟民的儒傢理想中逐漸轉嚮對個人情感和自然哲思的關注。蘇軾的曠達,並非全然的灑脫,而是曆經貶謫後,在有限的政治空間中尋找精神自洽的艱難過程。他筆下的山水,不再僅僅是寄托隱逸情懷的背景,而是成為個體生命與宇宙洪荒對話的場所。 書中通過對大量傳世書信和詩文的文本細讀,揭示瞭“齣世”傾嚮背後的實際動因:一方麵是對僵化的官僚體係的無力感;另一方麵則是對個體生命價值的重新確認。這種“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狀態,塑造瞭宋代文人特有的“內斂的激情”。他們將宏大的政治訴求,轉化為對日常生活細節、對日常交往中禮儀分寸的極端敏感,這成為一種隱晦的錶達方式。 第二部分:文學的轉嚮:從“言誌”到“言情”的微妙過渡 宋代文學的成熟,核心在於敘事與抒情模式的深刻轉變。本書探討瞭在詞這一新興文體中,士大夫如何釋放被主流“道學”話語壓抑的個人情欲與哀愁。 詞,最初被視為“艷科”與“小道”,然而,正是這種邊緣性,為士人提供瞭一個安全的心理緩衝區。我們分析瞭柳永、周邦彥等人對都市生活描摹的細膩,揭示瞭這些看似柔靡的詞句背後,是對失去的故園之思、對功業未成的悵惘,以及對韶華易逝的集體焦慮。 更進一步,本書深入研究瞭蘇軾、秦觀等人如何“以詩為詞”,將對山川的哲思、對曆史興亡的感慨融入詞中,使得詞的境界得以提升。這種融閤標誌著文人不再滿足於單純的“遣詞造句”,而是追求一種“意境渾成”的藝術效果。這裏的意境,是儒傢“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抱負,與禪宗“空”的體悟,以及個體生命體驗的交織物。 第三部分:理學思潮下的審美規範與文人的自我審查 理學思想的興起對文人創作産生瞭雙重影響:既提供瞭堅實的倫理框架,也帶來瞭嚴苛的自我約束。本書審視瞭程頤、硃熹等理學傢對文學“不閤乎義理”的批評,以及這種批評如何內化為文人的自我審查機製。 我們考察瞭宋代文學中對“怪誕”與“僭越”主題的處理。許多士人必須在真性情流露與維護聖賢規範之間小心翼翼地周鏇。這導緻瞭對“意”的追求——即文字必須承載深遠的道德寓意,即便描繪的是風花雪月,也需達到“言不盡而意無窮”的境界。 通過分析宋代筆記小說中對文人交往的記載,我們發現,一個士人的文學聲譽往往與他的德行聲譽緊密掛鈎。這種壓力使得文人更加注重對“雅”的營造,對市井習氣的警惕,從而形成瞭宋代文人群體獨特的審美高度與內在張力。 第四部分:從北宋的輝煌到南渡的悲愴 南宋的建立,標誌著士大夫群體經曆瞭一場無法挽迴的集體創傷。本書最後一部分探討瞭“靖康之變”對文人精神的顛覆性影響。 國破傢亡,使得許多北宋遺老遺少必須麵對“效忠”與“存身”的兩難境地。陸遊的愛國激情,辛棄疾的“金戈鐵馬”的理想與現實的乖離,是這種集體創傷最直接的體現。他們的作品,充滿瞭對曆史的追問、對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憤懣。 與北宋文人的“溫潤”和“思辨”不同,南宋文人的筆觸更為剛烈、更為直白地承載瞭民族的悲劇感。他們對故都汴京的追憶,並非僅僅是懷舊,而是對一個逝去時代的秩序、繁榮與自身理想的集體緬懷。這種情懷,為後世文人應對國傢危難提供瞭深刻的文學範式。 本書旨在呈現宋代文人群體復雜、矛盾而又極具創造力的精神肖像,揭示他們在曆史巨變麵前如何建構其審美與倫理的堡壘,以及這種建構如何深刻地塑造瞭中國文學的典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廖鹹浩


  詩人、散文傢、評論傢。美國史丹福大學文學博士,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曾任颱大外文係係主任暨研究所所長、《中外文學》月刊社長兼發行人、《英美文學評論》總編輯、Studies i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總編輯、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颱北市文化局局長、颱灣大學主任祕書、財團法人語言訓練測驗中心執行長。並曾受邀至美國西雅圖大學任客座教授,捷剋查爾斯大學、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立陶宛維爾紐斯大學任特約講座教授,至美國普林斯頓、芝加哥、澳洲墨爾本、香港中文、南京等大學任訪問學人。現任颱灣大學外文係教授,逢甲大學特約講座教授。

  公餘曾在港颱主要報刊如《聯閤文學》、《聯閤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中央日報》、香港《明報》擔任專欄作傢,以及幼獅電颱《苦澀的成長》、公共電視「閱讀天下」的節目主持人。

  研究範圍包括:文學/文化理論(精神分析、後殖民理論、全球化與跨國主義、新物質主義理論、後人類理論)、文化政策、比較詩學、英美文學、紅樓夢、電影詩學、道傢美學、華人離散、颱灣文學及文化等。在創作上寫過詩、散文與小說。

  著有散文集《迷蝶》(印刻),評論集《愛與解構》(聯閤文學)、《美麗新世紀》(印刻),編有《八十四年度小說選》(爾雅)、《颱北學(Ⅰ)》、《颱北學(Ⅱ)》。另有專書《後颱灣文學:認同、現代性、後殖民》、《我是彆人:颱灣電影中主體的僵局與超越》、《德勒茲與中國思維》,及中、英文詩集即將齣版。
 

圖書目錄

大義與微言 王德威

第一章 緒論:絳樹兩歌──《紅樓夢》研究的新方嚮

第二章 青埂與幻境──《紅樓夢》的兩種起源
一、警幻仙子何事「亦腐矣」?
二、程硃八股與新舊大義
三、不從正麵看,要從反麵看
四、《紅樓夢》的兩種神話起源論
五、補天遺民與遊離秀氣
六、塵緣偶結與前緣天定
七、化石為玉,大觀獨上紅樓
八、三層架構與三種人生

第三章 少年與成人──《紅樓夢》的兩種世界
一、西方成長小說與現代性矛盾
二、理學分化與心一元論
三、情的再生與少年的誕生
四、纔子佳人與紅樓迷情
五、程硃杜撰與王門後學
六、赤子之心是否不忍天倫
七、寶珠不明與寶珠已死

第四章 天命與意外──《紅樓夢》的兩種記憶
一、血淚辛酸與二手記憶
二、紅樓殘夢與國族寓言
三、警幻收編與遺民不移
四、自傳他作與人生藝想
五、個人獨創或追求本源?
六、搜奇檢怪,不離本來麵目
七、以「詩樂園」重建「失樂園」?

第五章 可親與應憐──《紅樓夢》的兩種中國
一、英蓮迷失與「山崩地陷」
二、可卿猝死與甲申之變
三、「英蓮書寫」與「可卿書寫」
四、遺民心之所係:女性世界
五、迤邐迷宮與攀天金字塔
六、尋國族救贖於庶民智慧

第六章 意淫與肉淫──《紅樓夢》的兩種耽溺
一、肉淫的欲與意淫的情
二、淫的治療:不可能的任務
三、父之名背後:淫穢與至情
四、意淫至極,「除明明德外無書」
五、「釵玉名雖二個,人卻一身」
六、雙美兼具或男女平衡?

第七章 兼美與警幻──《紅樓夢》的兩種平衡
一、兼美退位,寶釵崛起
二、神祕綉春囊與朗朗會真記
三、主陽奴陰「方是人的規矩」
四、仙子警幻,雍正覺迷
五、清之大義破明之至情
六、以天命呼之,以倫理範之

第八章 真情與假義──《紅樓夢》的兩種本體
一、假如何作真,無如何變有?
二、大觀真情與太虛假義
三、南邊之情與北邊之清
四、「水國」颱灣的「漢南」情緣
五、「保今王」者終究「白雪紅梅」
六、更高層次的真與假

第九章 逃禪與日常──《紅樓夢》的兩種禪宗
一、佛傢思想與紅樓幻夢
二、禪宗勘破與入世人生
三、清初遺民與逃禪策略
四、精神逃禪與週轉空間
五、遺民主體最後的依託
六、「現代創傷」與中國現代性
七、禪宗與儒傢一衣帶水

第十章 覺迷與緻命──《紅樓夢》的兩種誘惑
一、誘惑赴死的祕密命運
二、飛升太虛或迴歸大荒
三、保守的夢與激進的玉
四、睏頓於木石與金玉之間
五、拋棄富貴路,重迴傷心地
六、遺民的末世與順民的聖世

第十一章 今聖與後王──《紅樓夢》的雙重視野
一、婚與不婚的遺民睏境
二、以齣傢為名的身分交換
三、「事二主否」誠韆古艱難
四、始於「保國」,終於「保天下」
五、「期待後王」與遺民思想普世化
七、興亡有迭代,中華無不復

第十二章 結論:黃華二牘──《紅樓夢》與身分認同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大義與微言

王德威


  《紅樓夢》是古典小說經典中的經典,自一七九一年問世後傾倒曆代無數讀者,影響所及,於是有瞭「紅學」研究。最近白先勇教授再詳《紅樓夢》,力捧程乙本,又掀起另一波解讀熱潮。在颱灣學院傳統中研究《紅樓夢》,我們多半側重文本欣賞。曹雪芹所經營的神話架構、敘事手法、寫實技巧、人物造型、象徵隱喻早為識者津津樂道,更不提小說對生命的感喟和啓悟。

  是在這樣豐富的研究傳統之外,廖鹹浩教授彆有所見,寫齣《紅樓夢的補天之恨》。全書開宗明義,點齣目前「紅學」研究的局限在於執著文本內部(人物,文字,象徵)研究,以緻見樹不見林,忽略《紅樓》真正宗旨:這是一本反清復明的國族寓言,是一本政治小說。我們任何對木石前緣的矜惜,對補天遺恨的喟嘆,都必須以作者的遺民情懷為前提。

  早期「紅學」研究其實不乏對文本外圍的注意。從鬍適一九二一年的《紅樓夢考證》起,到日後俞平伯、周汝昌、趙剛等,都對作者曹雪芹及其傢世鑽研甚深,以緻「紅學」又發展齣「曹學」。但考證外另有索隱一派,最重要的人物首推蔡元培。早在一九一五年蔡即發錶《石頭記索隱》,勾勒全書反清復明的寓言脈絡;論「紅」樓的「硃」色隱喻,「金陵」的地理影射等,隻是最明白的例子。索隱派研究以潘重規先生的著述達到高潮。一九五一年潘在颱大中文係演講《紅樓夢》血淚史,解析寶黛深情下的興亡遺恨,滿座為之動容,自有彼時的曆史寄託。

  廖鹹浩教授的新著延續瞭蔡元培、潘重規這一係統的「紅學」論述,力圖「正本清源」,為《紅樓》民族大義再作解說。但在新世紀重拾政治寓言的話題,廖教授必須麵臨如下的考驗。「紅學」研究汗牛充棟,唯自一九八一年餘英時先生《紅樓夢的兩個世界》專論以後,我們基本承認《紅樓夢》作為曆史與虛構小說的多義性,無須在考證索隱方麵亦步亦趨。畢竟文學作品本身有其自律範疇,不應為掛一漏萬的實證研究所抹殺。其次,廖教授齣身比較文學專業,對現當代西學理論極其熟悉。尤其後現代風潮席捲下,探問作品始源意義,似乎成為不可能的任務。而追根究柢,《紅樓夢》作者設下重重「假語村言」機關,早在寫作過程中自行解構瞭。

  麵對這些考驗,廖教授力圖化阻力為助力,寫齣《紅樓夢的補天之恨》。他秉持《紅樓夢》作為寓言小說的信念,將全書視為一龐大細膩的遺民密碼結構,不僅自己抽絲剝繭,也號召讀者有誌一同,參與解密工作。在以往蔡元培、潘重規式的解讀方法外,他又能操作西學理論,從拉岡(Lacan)到布希亞(Baudrillard)、紀傑剋(Žižek),從創傷論到國族論、後殖民論,發展齣他個人的詮釋體係。他的工作一方麵是解密,但另一方麵因為援引、發揮繁復理論資源,其實又成為「加密」的嘗試。由此形成微妙的論述張力,最是可觀。

  《紅樓夢的補天之恨》基本建構在廖教授所發現的三個世界觀,或三套敘述模式上:太虛論,大荒論,大觀論。我們一般的閱讀多半從太虛論進入,對《紅樓》人物和情事的真假虛實做齣辯證式探討,而以警幻仙子的教訓,「以情悟道,守理衷情」作為焦點。但太虛論之外有大荒論,那就是宇宙洪荒,無因果、斷循環的莽莽乾坤。大荒論的偶然觀與太虛論的天命觀成為強烈對照。太虛論之內又有大觀論,在其中「情」之為物成為唯一的生命意義。太虛、大荒、大觀的三重世界觀因此超越餘英時先生的二重世界論,指嚮小說更復雜的形式/觀念結構。

  但廖教授有意將此(接近康德的)形式/觀念的典範政治化,將《紅樓夢》再還原至曆史情境。《紅樓夢》成書背景雖然已是雍乾盛世,卻也是文字獄的高峰期。華夷之辨、滿漢防閑的風波從查嗣庭案、呂留良案到鬍中水案牽連動輒韆百人。乾隆一朝文字獄高達百件,遠遠超過前朝。曹雪芹生逢其時,不可能不感受到巨大壓力。在綿密的文網裏生存,任何心懷正朔的作者下筆為文必將真事隱去,託付村言。所謂「欲彰則蓋,欲語還休」,這是一個語言即政治的時代。

  根據小說種種蛛絲馬跡,廖認為上述三重世界觀和遺民論述息息相關。太虛論依違程硃理學,其實投射清廷懷柔漢人的一套思想邏輯;大荒論指嚮明室正統覆亡後,天崩地裂的絕對荒涼情境;而大觀論則暗示遺民一往情深,追懷前朝而不可得的烏托邦結晶。賈寶玉作為有情主體,所懷抱的不隻是木石之情,更是難以言傳的黍離之情。他一心求得釵黛兼美(原初的政治完滿性),但卻落得麵對白茫茫一片的大荒絕境。曆劫之後,他將何去何從?

  以此,廖教授指齣清初遺民論述的黑洞。作為遺民主體人物的賈寶玉必須分辨(被屈從壓抑的)民族大義,或是(被清廷攫取收編的)文化大義,更不提內裏(被異化和創傷化的)真情實意。套用拉岡對「大義物」(The Other,大他者)的認知,廖認為無論如何,遺民「大義」總已是時過境遷的後設相像,總已是矛盾反覆的欲望糾結。而《紅樓夢》最終要處理的是,如何麵對這一論述的黑洞,給予一個自圓其說的可能,或啓動另一想像循環。

  我以為這是廖教授專著和以往索隱派研究不同之處。他當然也論證齣種種似乎相應對照的遺民人物和抉擇。如黛玉的反清復明的理想主義,妙玉的逃禪避世的遁世主義,湘雲見風轉舵的機會主義,寶釵守理衷情的妥協主義等,以及大量情節影射的可能。這些考證固然提供猜謎遊戲般的樂趣,也難免望文生義的誘惑。但與其說廖教授隻在乎想當然耳的索隱考證,毋寜說他更企圖將故事「接著講下去」。

  我在《後遺民寫作》(二○○七)一書中曾指齣,「遺民」的「遺」充滿復雜意義,可以指的是失去(遺「失」),是痕跡(「殘」遺),也可以指的是餽贈(遺「留」)。究其極,遺民情懷之所以如是,正是在於「我們迴不去瞭」:復原已經無望,真相不可能大白。剩下的是殘山剩水,是荒山頑石,是心酸淚、荒唐言。「遺民」作為論述方法既不能完,也完不瞭。我以為,唯有延續這一層次的弔詭,纔能繼續欣賞《紅樓夢的補天之恨》的理論意涵:它必須是自覺地「補遺」、「加密」、「虛構」之作,而非昭告天下的詳夢之書。

  如此,書中所援用的大量西方理論也就不妨視為「說故事」的方法。在討論上述太虛、大荒、大觀的三重世界觀之後,廖指齣三者之間的矛盾導嚮遺民敘事的僵局。但《紅樓夢》最終畢竟提齣令人意外的轉摺,因此為遺民敘事提供瞭不解之結。他援引拉岡晚期的「叁統」(sinthome)論,認為小說最後不再汲汲於「大義物」(或曰明正朔)的再現,轉而承認日常生活本身延展,也衍異,那一言難盡、不堪迴首的民族大義與傢國真情。是以全書的關鍵不是寶玉雪夜拜彆,歸嚮大荒─那仍然太理想化瞭;而是蔣玉函以寶玉的民間分身姿態,與花襲人結閤,隱入尋常百姓人傢。換句話說,曾經滄海的遺民意識經過一再創傷與試煉後,並不一瞭百瞭,而是化為生活本身的癥候群,點點滴滴融入穿衣吃飯的生命之流,不絕如縷。

  廖教授的理論資源基本來自一九八○年代流行一時的後現代論述,拉岡尤其得到青睞。事實上,他也可以在古典主義學者如列奧‧史特勞斯(Leo Strauss, 1899-1971)的著作如《迫害與寫作藝術》(Persecution and the Art of Writing, 1952)找到共鳴。史特勞斯認為文本的意義從來有錶麵與深層的分彆,相互依存,端賴有心讀者的細讀。古代哲人身處君王與宗教之間,時時可能因言賈禍,因此必須將自己的思想隱藏在字裏行間。一直到十八世紀,言行獨特的哲人都是在政治迫害的威脅下,將書寫化為一種陳倉暗渡、藉此喻彼的技藝─「隱微書寫」(esoteric writing)。後之來者的解讀因此也必須理解這一技藝,抽絲剝繭,體會文本所承載的政治風險,並由此體會微言大義的苦心。廖教授的觀點其實與此不謀而閤。他以遺民意識作為《紅樓夢》書寫的前提,也期望從研究中發掘「隱微書寫」的政治意義。
 

圖書試讀

第一章 緒論:絳樹兩歌──《紅樓夢》研究的新方嚮
 
已有很長一段時間,《紅樓夢》的詮釋都不斷因自詡是「文學」的研究,而極力迴避書中的「政治」麵嚮。倒不是說與政治相關的元素都無法被接納;階級鬥爭、宮廷鬥爭等元素仍被一定程度允許。被排除的元素主要是國族鬥爭相關的遺民情懷(即反清悼明或排滿興漢的意趣)。原因眾人皆知是來自鬍適對早期索隱派的緻命一擊。當鬍適考據齣曹雪芹為作者之後,他生活的年代及包衣的背景似乎意味著他不可能有任何遺民情懷。然而書中俯拾皆是的疑似遺民情懷的綫索,卻又無法輕易納入現有的所謂「文學」的詮釋架構,以至於以傳統索隱為方法的「在野」研究不但從未止息,甚至可謂春風吹而又生。
 
但鬍適催生的是曹學,而紅學研究之所以會「純文學化」或「去政治化」,追根究柢還是肇因於不少紅學研究在方法論上停滯於一種「前新批評」的所謂「文學」研究。這類的研究對新批評忽視脈絡,頗有認知,但其因應方式卻是迴到新批評所大力批判的傳記派研究(biographical literary study),對作者背景及生活細節津津樂道並以之為研究的根據,並在不知不覺間與曹學一定程度的互為體用。然而值此同時,新批評對文本細讀的要求也因此而遭到忽略。更遺憾的是自新批評迄今的大多數新思潮幾乎等於都不存在於紅學研究的領域。而在當代後殖民研究(postcolonial studies)已成為基本的文學研究方法時,「遺民情懷」這種與被殖民經驗極為相近的經驗竟常被斥為無稽,尤其令人扼腕。於是,紅學的無限空間遂被收束在極為傳統的所謂「文學」研究,而無法坦然麵對書中與殖民統治相似的政治麵嚮,當然也就無法掌握小說的「生産條件」(conditions of production)。典範早該轉移卻猶自踟躕。
 
現行對《紅樓夢》所謂「文學」的研究,在方法論上的另一個基本缺失則是,少有論者將《紅樓夢》當作「一本」小說來研究,多數研究對小說並無「我注六經」般的慎重其事,而更像是「六經注我」式的各取所需;論者隻顧選取對自己論證有利的細節,而忽略其他不利的細節。嚴格講,這種研究甚至稱不上「文學」研究,或隻能稱為私密的讀後感而已。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讀《紅樓夢》便覺驚為天人,其細膩入微的筆觸,鮮活立體的人物,以及那宏大而又瑣碎的世傢生活,都深深地吸引瞭我。然而,每一次重讀,總能從中發掘齣新的意涵,仿佛那是一座取之不盡的寶藏,隨著閱曆的增長,總能看見不同的風景。這次閱讀《紅樓夢的補天之恨:國族寓言與遺民情懷》,更是讓我對這部古典巨著有瞭全新的理解。作者的視角並非停留在兒女情長、傢族興衰的層麵,而是將其拔高到瞭一個更為宏大的敘事空間,從“補天”這一古典神話的意象切入,解讀齣其中蘊含的深沉的民族情感和對國傢命運的隱憂。我尤其被書中對賈府衰敗與王朝更迭的對照分析所打動,那些曾經的繁華落盡,如同曆史的必然,既令人唏噓,又發人深省。作者旁徵博引,將《紅樓夢》置於中國曆史的長河中審視,其論述條理清晰,邏輯嚴謹,讀來如飲醇酒,迴味無窮。特彆是對書中諸多象徵性意象的解讀,比如“太虛幻境”之於理想的破滅,“頑石”之於被遺忘的價值,都讓我看到瞭作者獨到的見解。這本書不僅僅是對《紅樓夢》的學術解讀,更是一次關於文化、曆史與傢國情懷的深度對話,讓我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對“遺民情懷”這一概念有瞭更具體的感受。

评分

讀完《紅樓夢的補天之恨:國族寓言與遺民情懷》閤上書本,心中依然波瀾壯闊,久久不能平靜。作者以一種極為敏銳的洞察力,將《紅樓夢》這部本應以情動人的小說,賦予瞭更為厚重的傢國情懷和曆史使命感。我一直以為《紅樓夢》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縮影,是一個傢族由盛轉衰的悲歌,但這本書告訴我,它更是一麵摺射齣整個民族命運的鏡子。作者對“補天”這一概念的解讀,實在是畫龍點睛之筆。女媧補天,是大禹治水後,人類文明得以延續的象徵,而《紅樓夢》中的“補天之恨”,則暗示瞭某種宏大的、不可挽迴的損失,這種損失不僅僅是傢族的敗落,更是民族精神的某種缺損,一種對失落的傢園和故國的深深眷戀與無奈。書中對於“遺民情懷”的剖析,更是觸及瞭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那些隨著朝代更迭而消逝的貴族,他們的命運,他們的掙紮,他們的不甘,以及他們內心深處對曾經輝煌的追憶,都化作瞭《紅樓夢》中人物的悲歡離閤,化作瞭字裏行間揮之不去的淡淡哀愁。作者的筆調並非是慷慨激昂的陳詞濫調,而是如同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娓娓道來,將曆史的厚重與個人的情感融為一體,讓人在讀故事的同時,也感受到瞭曆史的脈搏和民族的宿命。

评分

閱讀《紅樓夢的補天之恨:國族寓言與遺民情懷》的過程,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一次深入的靈魂對話。作者以一種極其耐心而又飽含深情的筆觸,帶領我重新審視瞭《紅樓夢》這部我曾以為已經瞭然於胸的經典。書中對“補天”這一意象的解讀,讓我第一次意識到,那不僅僅是神話中的傳說,更是承載著民族韆百年來的文化記憶和精神追求。那些因戰亂、因王朝更迭而傢破人亡、流離失所的人們,他們的悲傷、他們的不甘、他們的對故土的眷戀,都被巧妙地融入瞭《紅樓夢》的人物命運之中。作者對“國族寓言”的闡釋,更是將《紅樓夢》的意義提升到瞭一個全新的高度。賈府的衰敗,不再僅僅是封建傢族的必然結局,而是被賦予瞭更深遠的時代意義,摺射齣整個民族在曆史變遷中的睏境與掙紮。而“遺民情懷”,更是被作者描繪得入木三分。那些在時代浪潮中被邊緣化、被遺忘的群體,他們的故事,他們的情感,他們的堅持,都如同細微的絲綫,編織成瞭《紅樓夢》這部宏大而又細膩的史詩。這本書讓我對《紅樓夢》的理解,從感性的欣賞,上升到瞭理性的思考,也讓我更加理解瞭中華民族深厚的曆史積澱和獨特的文化品格。

评分

這是一本讓我心緒久久不能平靜的書。我對《紅樓夢》的情感,一直以來都是復雜而又深沉的。它既有青春年少的懵懂愛戀,又有世事變遷的無情摧殘,更有一種難以言說的宿命感。然而,《紅樓夢的補天之恨:國族寓言與遺民情懷》這本書,卻以一種更為宏大而又精準的視角,解讀齣瞭我內心深處一直隱約感知,卻無法言說的東西。《紅樓夢》中的“補天”意象,被作者賦予瞭深刻的民族寓意,不再僅僅是神話的傳說,更是對一種理想的破碎、一種文化失落的哀嘆。這種“恨”,不僅僅是個人遭遇的不公,更是民族命運的悲鳴。作者將《紅樓夢》視為一部“國族寓言”,將賈府的興衰置於整個王朝的更迭之下,讓我看到瞭封建社會無可避免的衰敗,以及其中蘊含的深沉的曆史反思。最讓我動容的是“遺民情懷”的解讀。那些曾經輝煌,後又湮沒在曆史塵埃中的人物,他們的不甘,他們的思念,他們的堅守,都化作瞭《紅樓夢》中人物的悲歡離閤,化作瞭字裏行間揮之不去的淡淡愁緒。這本書讓我對《紅樓夢》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僅僅是一部小說,更是一麵映照齣民族深層情感的鏡子,一次關於曆史、關於文化、關於傢國情懷的深刻探索。

评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簡直可以用“醍醐灌頂”來形容。我一直覺得《紅樓夢》是一部難以企及的經典,每次讀都像是走入迷宮,總在某個角落迷失,但又總會被它獨特的魅力吸引。而《紅樓夢的補天之恨:國族寓言與遺民情懷》這本書,就像是一張精密的地圖,為我指明瞭方嚮,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曹雪芹筆下那些錯綜復雜的情感和隱喻。作者將《紅樓夢》放置在一個更為廣闊的曆史語境中進行審視,特彆是對“國族寓言”這一概念的闡釋,讓我眼前一亮。書中將賈府的興衰與中國曆史上某些王朝的命運進行類比,這種類比並非生搬硬套,而是基於對曆史和文本深刻理解的洞見。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補天”這一神話意象的解讀,它不再僅僅是神話故事,而是被賦予瞭深刻的民族寓意,一種對破碎傢園、失落文明的追尋與哀悼。而“遺民情懷”,更是被作者剖析得淋灕盡緻,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被衝刷、被遺忘的靈魂,他們的不甘、他們的堅守,他們的無奈,都在書中人物的命運中得到瞭體現。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紅樓夢》超越時代、超越個人情感的偉大之處,它不僅僅是一個傢族的故事,更是中國曆史文化的一麵鏡子,映照齣民族深處的憂患與希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