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研究方法:質性與量化方法的應用

社會工作研究方法:質性與量化方法的應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NEUMAN W. LAWRENCE, KREUGER LARRY W.
圖書標籤:
  • 社會工作
  • 研究方法
  • 質性研究
  • 量化研究
  • 研究設計
  • 數據分析
  • 社會科學
  • 實證研究
  • 研究技巧
  • 方法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什麼是社會工作研究?社會工作研究與社會學研究的區彆是什麼?社會工作研究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的關係如何?社會工作研究中的倫理與權利關係是怎樣的?社會工作研究的方法是什麼?社會工作研究的結果如何呈現?

  本書涉及基本的研究方法論的內容,如社會工作者在科學和知識建構過程中的角色和作用,社會工作理論和研究之間的關係,同時介紹瞭實證主義、詮釋主義和批判的視角。 書中還包含瞭關於研究倫理和研究過程中的權利關係的分配問題,內部評審委員會的作用,社會工作多元視角的實踐案例,以及賦權研究等。
 
現代社會治理與公共政策分析:理論、實踐與創新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探討瞭當代社會治理的復雜性、公共政策製定的演進路徑以及多元化治理主體的互動機製。在全球化、技術變革和社會結構轉型的多重壓力下,傳統的治理模式正麵臨嚴峻挑戰。本書從理論基礎、實踐路徑和未來趨勢三個維度,係統梳理瞭現代社會治理的核心議題。 在理論層麵,本書剖析瞭權力、閤法性與問責製在公共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引入瞭新公共服務(NPS)、協同治理(Collaborative Governance)和網絡化治理(Network Governance)等前沿理論框架,旨在超越傳統的“政府主導”範式,理解社會各界如何共同塑造公共事務。 在實踐層麵,本書聚焦於中國及全球範圍內的具體政策領域,如社會保障體係的公平性與可持續性、城市化進程中的空間治理、環境治理的跨界閤作以及數字技術賦能的公共服務創新。通過詳實的案例分析,揭示瞭政策從設計到實施過程中,受製於政治環境、資源稟賦和社會文化因素的微妙平衡。 最後,本書展望瞭未來社會治理的發展方嚮,強調在不確定性日益增加的時代,構建更具韌性、包容性和響應性的治理體係的必要性。特彆關注瞭公民參與的深化、數據驅動決策的倫理邊界以及全球性挑戰(如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危機)對國傢主權和國際閤作治理能力提齣的新要求。 --- 第一部分:社會治理的理論重構與範式演進 第一章:理解現代社會治理的基石 現代社會治理已不再是單一國傢機器的職能,而是由政府、市場、社會組織乃至個人共同參與的復雜係統。本章首先界定瞭“治理”(Governance)與“政府”(Government)的區彆,強調治理的過程性、互動性和多中心性。我們追溯瞭從韋伯的科層製官僚體係到後現代治理理論的演變脈絡,分析瞭驅動這一轉變的關鍵因素:全球化帶來的超國傢問題、信息技術對權力結構的解構,以及公眾對政府效率和透明度的日益增長的期望。 核心概念辨析:本章詳細闡述瞭問責製(Accountability)在多元治理結構中的復雜體現。傳統問責聚焦於縱嚮的政治責任,而在網絡化治理中,橫嚮的、功能性的問責機製如何建立和運作,成為治理有效性的關鍵難題。同時,閤法性的來源也從單一的法律授權轉嚮瞭程序正義、結果效能和社會認可的綜閤體。 第二章:協同治理與網絡化路徑 協同治理是理解當代社會管理的關鍵視角。本章深入剖析瞭協同治理的理論模型,包括其形成的前提條件、構建的組織結構以及麵臨的挑戰。我們探討瞭跨部門、跨層級、跨界彆的閤作如何能夠有效應對復雜公共問題的“碎片化”挑戰,例如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聯防聯控。 本章引入瞭網絡分析理論來描述治理體係的結構。通過識彆關鍵行動者(Key Actors)、信息流動的瓶頸以及權力集中的節點,可以更精確地評估治理網絡的韌性和適應性。特彆關注瞭非營利組織(NPO/NGOs)在信息傳遞、資源動員和價值倡導中的獨特作用,它們如何作為政府與公民之間的“橋梁”或“催化劑”。 第三章:公共政策的製定與評估:超越綫性模型 公共政策的製定過程遠非一個綫性的理性決策鏈條。本章采用多流模型(Multiple Streams Framework)和政策窗口理論,解釋瞭問題、政策方案、政治環境何時“聚閤”以促成政策議程的形成。我們探討瞭利益集團遊說、專傢共識構建以及媒體設置議程在政策優先級排序中的隱性力量。 政策評估不再僅僅是事後檢驗政策目標的達成度。本章強調過程性評估(Process Evaluation)和影響評估(Impact Evaluation)的結閤。特彆分析瞭如何設計科學的評估框架來衡量政策在實現社會公平、提升生活質量等“軟目標”上的績效,並討論瞭評估結果如何反哺政策的持續調整與迭代,形成反饋閉環。 --- 第二部分:關鍵領域的實踐挑戰與應對策略 第四章:社會保障體係的代際公平與可持續性 社會保障是衡量一個社會成熟度的核心指標。本章聚焦於老齡化背景下社會保障體係麵臨的結構性壓力。我們比較瞭不同國傢的養老金製度(如現收現付製與積纍製)的優劣,並分析瞭如何通過延長退休年齡、發展多層次商業補充保險等手段,增強體係的財務可持續性。 在醫療衛生領域,本章探討瞭如何平衡醫療服務的可及性(Accessibility)與成本控製(Cost Containment)。重點分析瞭“價值導嚮醫療”(Value-Based Healthcare)的引入,如何通過激勵機製引導醫療服務提供者從提供量轉嚮提供質,以應對醫療資源稀缺與民眾需求膨脹的矛盾。 第五章:城市化進程中的空間治理與韌性城市建設 城市是現代社會治理的前沿戰場。本章從城市規劃、交通管理和公共空間分配等維度,審視瞭快速城市化帶來的治理難題,如職住分離、公共服務供給不均衡等。我們強調韌性城市(Resilient City)的概念,即城市係統在麵對自然災害、經濟衰退或社會動蕩時,快速恢復並適應變化的能力。 本章深入研究瞭精細化治理的實踐,例如智慧城市技術(如物聯網、大數據)在交通流量優化、應急響應和資源配置中的應用。同時,批判性地審視瞭技術引入可能加劇的“數字鴻溝”和隱私風險,強調技術應用必須以人為本,服務於提升居民的實際福祉。 第六章:環境治理的跨界閤作與全球性挑戰 環境問題具有顯著的外部性和跨界性,要求治理模式超越傳統行政邊界。本章探討瞭生態文明建設在國傢戰略層麵的推進,並著重分析瞭區域環境聯防聯控機製的構建。例如,跨省份的流域管理、大氣汙染聯防聯控機製的製度設計與執行障礙。 在全球層麵,本書分析瞭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等議題對國傢主權治理能力的挑戰。國際環境協定(如《巴黎協定》)的履行,高度依賴於各國國內政策的有效轉化和問責。本章討論瞭“綠色金融”和“碳交易市場”等市場化工具在推動産業結構綠色轉型中的作用及其監管挑戰。 --- 第三部分:未來治理的展望與工具創新 第七章:公共服務創新的驅動力:數字政府與數據倫理 數字技術的普及正在重塑政府與公民的關係。本章考察瞭“一網通辦”、電子政務等數字化轉型的核心目標:提升效率、增強透明度與改善用戶體驗。我們分析瞭不同數字治理模式的優劣,例如強調“用戶體驗優先”的服務設計與強調“流程再造優先”的效率提升。 數據是現代治理的新型資源,但其使用必須審慎。本章深入討論瞭數據治理的倫理和法律框架,包括數據安全、算法偏見以及個人隱私的保護。探討瞭如何在利用大數據進行精準化公共決策的同時,確保決策過程的公正性與可解釋性,避免形成“算法霸權”。 第八章:公民參與的深化與協商民主的實踐 在治理理念轉嚮“夥伴關係”的今天,提升公民參與的質量是關鍵。本章區分瞭不同層次的參與:從信息獲取(告知)到谘詢反饋,再到閤作決策。我們考察瞭協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在基層治理中的應用,如公民大會(Citizen Assemblies)和參與式預算(Participatory Budgeting),分析瞭如何通過結構化的對話機製,促進不同利益群體間的相互理解和建設性妥協。 本書強調,有效的公民參與不僅是程序的正義,更是提升政策閤法性和社會接受度的重要途徑。如何激勵“沉默的大多數”有效發聲,並確保代錶性,是協商民主實踐中持續的挑戰。 第九章:麵嚮不確定性的治理韌性與未來趨勢 麵對“黑天鵝”事件和長期不確定性,治理體係必須具備高度的前瞻性與適應性。本章總結瞭構建韌性治理體係的關鍵要素:去中心化的決策能力、信息共享的快速反應機製、以及跨領域知識的整閤能力。 展望未來,本書認為,社會治理將更加強調係統思維(Systems Thinking),即認識到經濟、社會、環境和技術係統是相互交織的整體。治理的焦點將從解決孤立的問題轉嚮管理係統間的相互作用和潛在的係統性風險。最終目標是塑造一個更具包容性、可持續性和響應性的未來社會。 --- 本書特色: 理論與實踐深度結閤: 緊密圍繞前沿治理理論,並輔以全球和本土的典型實踐案例。 跨學科視角: 綜閤運用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和管理學原理,提供多維度的分析框架。 問題導嚮: 聚焦當前社會治理中最為棘手和前沿的挑戰,如數字化轉型、氣候治理和代際公平。 批判性反思: 不僅介紹新模式,更深入剖析其內在的矛盾、局限性與倫理睏境。 本書是政策製定者、公共管理專業學生、社會學研究人員以及所有關注現代社會發展和治理創新的讀者的重要參考讀物。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 基礎
第一章 科學與社會工作研究   17
社會工作研究的不同選擇 19
科學的運作過程 23
研究過程的幾個步驟 31
社會工作質性研究和量化研究 38
為什麼開展社會工作研究 39
結 語 41
第二章 社會工作研究維度   45
研究麵嚮 46
資料蒐集技術 64
社會工作研究中科學技術的角色 71
結 語 72
第三章 理論與研究   75
何謂理論 76
理論與意識形態 77
理論的構成 79
事實與理論 87
理論 88
理論與研究:動態的搭檔 106
社會工作理論中的多元性 107
多元化的構成要素 108
結 語 109
第四章 方法論的意義   111
三大方法 113
實證主義社會科學 114
詮釋社會科學 121
批判社會科學 128
女性主義和後現代研究 137
結 語 140
第五章 社會工作研究的倫理和政治   147
倫理與研究人員 148
與研究對象有關的倫理問題 151
倫理與學術界 166
倫理與研究贊助者 167
研究的權力關係 172
對社會工作研究人員研究範圍和研究方法的限製 172
研究結果的傳播和使用 182
客觀性和價值中立 186
結 語 190

第二部分 計畫和準備
第六章 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設計   201
社會工作研究的質性和量化取嚮 202
量化研究設計問題 208
提煉研究主題:社會工作量化研究 227
質性研究設計問題 233
提煉研究主題:社會工作質性研究 239
研究範例:社會工作量化研究 239
研究範例:社會工作質性研究 242
結 語 245
第七章 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的測量   249
為什麼要測量 250
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的測量 251
測量過程的構成部分 252
信度與效度 259
量化測量指南 271
指數建構 276
量 錶 282
結 語 296
第八章 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的抽樣   301
非機率抽樣 302
機率抽樣 308
結 語 333

第三部分 量化資料蒐集和分析
第九章 實驗研究   339
隨機指派 343
實驗設計邏輯 346
內部效度與外部效度 357
實務考慮 364
實驗研究結果:比較 365
實驗倫理 366
結 語 367
第十章 調查研究   371
調查研究的邏輯 376
設計問捲 379
調查的類型:優點與缺點 406
訪 談 410
調查倫理 421
結 語 424
第十一章 非反應性研究與二手資料分析   431
非反應性測量 432
內容分析 435
現成統計/文件與二手資料分析 446
社會指標 447
推理和理論檢驗問題 458
結 語 459
第十二章 量化資料分析   463
資料的處理 464
單變數結果 468
雙變數結果 475
多變數 489
推論統計 496
結 語 500

第四部分 質性資料蒐集和分析
第十三章 田野研究   507
田野研究邏輯 513
選擇地點與進入田野 518
田野中的關係 526
觀察與蒐集資料 532
田野研究訪談 544
離開田野 551
田野研究的倫理睏境 552
結 語 554
第十四章 評估研究   559
什麼是評估 561
社會工作評估主要類型 567
直覺是否有作用 596
研究自己的社區:需求評估及其他 599
多元化在評估中的作用 602
結 語 604
第十五章 質性資料分析   609
量化和質性分析 610
概念形成 613
質性資料分析方法 621
遺漏的資料與反麵證據的重要性 634
其他工具 637
結 語 642

第五部分 社會工作研究與交流
第十六章 文獻迴顧和報告撰寫   649
文獻迴顧 650
從哪裏尋找社會工作研究文獻 653
怎樣進行係統的文獻迴顧 661
優秀的文獻迴顧是怎樣的 668
利用互聯網進行社會工作研究 670
撰寫過程 678
量化研究報告 687
質性研究報告 690
研究計畫書 693
結 語 696
 

圖書序言



  這是一本寫給國際社會工作學生的教材,它涵蓋瞭社會工作研究中的各種方法,同時,也整閤瞭社會工作實務領域的最新的研究案例。本書涉及基本的研究方法論的內容,如社會工作者在科學和知識建構過程中的角色和作用,社會工作理論和研究之間的關係,同時介紹瞭實證主義、詮釋主義和批判的視角。 書中還包含瞭關於研究倫理和研究過程中的權利關係的分配問題,內部評審委員會的作用,社會工作多元視角的實踐案例,以及賦權研究等。

  在研究設計、測量工作、抽樣、資料收集和分析(包括SPSS)等章節,我們還對定量研究和質性研究進行瞭對比。我們的假設是,學生們並不是在真空中學習研究和評估的。 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參與瞭社會工作研究,人們會在臨床的、機構的和社區背景中開展研究,而這些背景會反過來影響他們的當事人、乾預過程和結果。此外,本書中的章節還包括實驗研究方法、田野研究、非乾預式研究、二手資料分析和社會工作評估。社會工作研究的創造者和結果的使用者需要不斷反思,外部大的環境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研究活動的,社會工作知識是如何創造的,這些又是如何反過來影響臨床實務、社區實踐和政策的。因此,我們還專闢一章,探討如何查找、迴顧網路資源和傳統的文獻資料,如何撰寫文獻迴顧,如何撰寫定量和質性研究報告,以及如何撰寫研究計畫書。
 
  社會工作者必須時刻警惕種族中心主義,或者狹隘的本地觀,因為它們會限製社會工作者的假設、價值觀和信念。我們相信,創造性地開展社會工作研究,關鍵的一點,就在於不斷探索研究視角和研究技術之間的關係,不斷發現這些技術和視角是隻適用於某一個文化,還是適用於所有文化。 經過全球性溝通和接觸,社會工作學生應該對如何和何時開展國際性社會工作研究保持高度的敏感,要隨時清楚哪些問題涉及對不同人群的賦權和能力提升。 最後,我們提醒大傢的是:定量研究方法和質性研究方法都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隻有在靈活、綜閤運用這些方法時,纔能使研究結果最大化。我們相信,保持一個多元的研究視角,採取多元的研究技術,纔能在社會工作實務界更好地推動社會工作知識創造。

前言

  這是一本寫給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新書,它整閤瞭教材《社會科學研究》的第四版內容,同時,增加瞭一些社會工作實務研究的最新案例。本書涵蓋瞭方法論的基本內容,包括科學和知識建構中社會工作者需要遵循的原則,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的結閤,實證主義、詮釋學和批評的視角。它還深入討論瞭倫理、政治、機構評審委員會的規則,以及社會工作多元性和賦權式研究的案例和練習。

  本書將定量研究和質性研究的比較分彆放在瞭有關研究設計、測量、抽樣、資料蒐集和資料分析(包括SPSS)的章節中。這樣的安排是齣於這種考慮,即:學生不會在真空中來學習研究和評估,他們會真正參與社會工作研究,處在一個臨床的、機構的或者社區的環境中,而這種環境又會影響他們的當事人、乾預以及乾預的結果。所以,本書還包括瞭實驗研究方法、田野研究、非反應性研究、二手資料分析和社會工作乾預。社會工作研究的創造者和結果的使用者需要反思的是,大的社會環境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研究活動的,現有的社會工作知識又是怎樣反過來影響臨床和社區實務,以及政策層麵的。齣於這個目的,本書的作者還增加瞭一章,專門迴顧瞭網路文獻和傳統文獻,介紹如何進行文獻迴顧,如何對質性和定量研究報告進行綜述,以及如何寫基本的計畫書。

  社會工作者需要時刻提防種族中心主義或者狹隘的本地觀,這些都會影響他們的假設、價值觀和信念。我們相信,深入探討適用於某種文化或多種文化的視角與研究技術之間的相互關係,將有助於我們發現開展社會工作實務的新的、創造性的方法。隨著全球化的交往和聯係的加強,社會工作專業學生應該清楚地意識到社會工作研究活動何時,以何種方式超越瞭國界,瞭解賦權中的問題,也許還需要聽到更多不同的聲音。最後,我們不僅希望學生能理解社會工作的定量研究和質性研究具有同等價值,而且還希望學生能夠明白,兩者的結閤將會産生更大的效果。我們堅信,保持多元化的視角,採用多種研究技術,將會在社會工作實務界最大限度地推動知識的傳播。

  拉裏˙剋羅伊格衷心感謝下列各位:感謝Jan Kreuger 多年來的理解;感謝密蘇裏—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工作學院的 Charles Cowger, Michael Kelly和 Carol Snively的鼓勵和建議;感謝休士頓大學的 Howard Karger 幫助兩位作者聯閤起來;感謝俄亥俄大學的 Rodney Elliott、北方州立大學的Jerome Rosonke、聖路易斯大學的 Roy Ruck-Deschel和 Buford Farris,密蘇裏州哥倫比亞大學的Roland Meinert 所提供的教學法。還要感謝Carrie Clark, Melissa Kleffner, Lisa Norton, Kathleen Claxton, Dawn Prough和Jessie Miller 在成書的不同階段所提供的幫助。

  勞倫斯˙紐曼「感謝在過去20年學習研究方法的學生,他們教會瞭我很多東西」。本書的作者還要感謝下列評審者提齣的寶貴意見:佛羅裏達國際大學的 Arlene K. Brown;北艾奧瓦大學的Jim Hanson;堪薩斯大學的 Steve Kapp,以及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學的 Todd W. Rofuth博士。
 

圖書試讀

第一部分
基礎
 
第一章
 
科學與社會工作研究
 
在社會工作研究和實務有效性評估中,人們麵臨的最大的問題,不是方法論的問題,不是統計的問題,也不是倫理的問題,而是學習如何進行概念化、操作化、選擇閤適的測量工具的問題。
 
——聖路易士大學教授 John Stretch, 1982
 
不管我們是否感覺到,社會工作研究這個話題一直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教育工作者、行政管理人員、政府官員、商界領袖、社會服務部門的工作人員,以及醫療健康工作者,都會將社會工作的研究成果和原則運用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社會工作研究成果可以指導我們養育子女、減少犯罪、提高公眾健康水準、銷售産品,甚至理解自己的生命意義。社會工作的研究論文在書報雜誌上和廣播電視節目中隨處可見。最近,本書的作者之一從每天的報紙新聞中可以得到下列各種資訊:學校開設的反對暴力的課程收效很好;抵製毒品濫用教育計畫(DARE)中的反對毒品計畫和為罪犯提供的「新兵宿捨」計畫收效甚微;公路上的戒酒檢查站有效地降低瞭酒後駕車的比例;31%的青少年在學校中受到瞭威脅和身體傷害;根據保護性政策獲得行醫資格的醫生,他們的從業錶現不亞於參加正式考試獲得行醫資格的醫生。
 
我們知道,研究方法不同,蒐集資料的方法不同,就會産生完全不同的研究結果。1998年,美國的新聞報導中齣現瞭一個與法律有關的爭議,即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時,究竟是採用社會科學傢們發展齣來的隨機抽樣的方法,還是採用傳統的方法。在一傢很流行的雜誌上,我們看到有篇文章說,有人支援男女分校,也有人反對男女分校,爭論雙方都提齣瞭有力的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觀點,該文的作者認為,爭論雙方使用瞭不同的研究方法,所以就會得齣不同的結果。還有一篇文章指齣,美國政府採用的測量失業率和貧睏的工具有問題,這導緻瞭我們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的理解齣現偏差。【1】
 
本書主要論述的是社會工作研究,簡言之,研究是一種為問題尋找答案的途徑。社會工作研究是一種由社會工作者、社會學傢、社會科學傢和其他學者為尋求有關社會問題答案而開展的一種研究。讀者可能已經知道瞭社會研究的內涵。首先,我們來澄清一些誤解,當我們問學生研究的內涵是什麼時,我們可能會得到以下答案: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和內容深度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說教式教材,而是以一種循序漸進、層層遞進的方式,帶領讀者深入瞭解社會工作研究的方方麵麵。從研究問題的提齣,到研究設計的選擇,再到數據收集和分析的各個環節,這本書都進行瞭全麵而細緻的闡述。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不同研究方法之間相互補充、相互印證的強調。在理解質性研究的深度和細膩性之後,再轉嚮量化研究的宏觀性和普適性,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書中對各種研究方法的優缺點進行瞭客觀的分析,並且指導我們如何根據具體的研究目標和情境,選擇最閤適的研究設計。這種批判性的思維方式,對於培養我們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至關重要。這本書不僅教會瞭“做什麼”,更重要的是教會瞭“為什麼這麼做”,以及“如何做得更好”。

评分

我得說,這本書的內容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作為一個剛入行不久的社會工作者,我對研究方法既好奇又感到些許壓力。我需要瞭解如何科學地評估我的工作成效,如何更有效地識彆和解決服務對象的問題。這本書以非常友好的方式,打開瞭我的研究之門。它沒有使用太多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復雜的概念解釋清楚。從尋找研究靈感,到文獻迴顧,再到研究假設的建立,每一個步驟都得到瞭清晰的指導。書中關於如何設計一份有效的問捲,如何進行有意義的訪談,以及如何解讀那些看似復雜的統計圖錶,都讓我受益匪淺。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研究反饋”的章節,它強調瞭研究結果的傳播和應用,這讓我明白瞭研究不僅僅是為瞭學術研究,更是為瞭能夠切實地改變社會。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研究的力量,也讓我看到瞭自己在這其中的潛力,它極大地激發瞭我進行研究的動力和信心。

评分

這本書的內容給我帶來瞭全新的視角,讓我對社會工作研究有瞭更深刻的理解。起初,我對量化研究方法感到有些畏懼,覺得那些統計數字和復雜的模型離我的實際工作太遠。但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巧妙地將抽象的統計概念與社會工作的具體情境聯係起來,讓我明白量化研究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能夠幫助我們更客觀、更全麵地認識社會問題的存在和影響。書中對問捲設計、抽樣方法、以及SPSS等統計軟件的應用講解得非常到位,即使是初學者也能循序漸進地掌握。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並沒有將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割裂開來,而是強調瞭兩者結閤的優勢,教導我們如何運用混閤研究方法來獲得更豐富、更深入的研究結果。這種“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研究思路,無疑大大提升瞭研究的科學性和實用性。我真心覺得,這本書對於任何想要提升自身研究能力,想在社會工作領域做齣更紮實貢獻的專業人士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它讓我看到瞭數據背後的故事,也讓我學會瞭如何用數據來講述這些故事,從而推動社會工作的進步。

评分

這本書絕對是社會工作領域的一盞明燈!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它以一種極其清晰、邏輯嚴謹的方式,將原本可能令人望而生畏的“研究方法”拆解成易於理解的部分。從第一頁開始,作者就引導我們認識到,研究不僅僅是冷冰冰的數據收集和分析,更是我們理解和服務社會的重要工具。我特彆欣賞書中對質性研究方法的深入剖析,它不像其他一些書籍那樣流於錶麵,而是真正地教會我們如何去傾聽、去觀察、去感受被服務者的世界。那些關於訪談技巧、焦點小組設計,以及如何進行紮實的文本分析的章節,都充滿瞭實踐指導意義。作者並沒有迴避研究中的睏難,反而坦誠地討論瞭如何處理倫理睏境,如何保證研究的信度和效度,以及如何剋服數據收集過程中的各種挑戰。讀這本書,感覺就像有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在手把手地教你如何成為一名嚴謹而富有同情心的社會工作研究者,能夠真正地為社會帶來積極的改變,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它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行動指南,激勵我將所學知識應用到我的實踐中去,去發現問題,去尋找解決方案,去為那些最需要幫助的人們發聲。

评分

這本書的內容實在太紮實瞭!我之前讀過不少關於研究方法的書籍,但往往內容過於理論化,缺乏實踐指導。而這本《社會工作研究方法:質性與量化方法的應用》則完全不同。它就像一個寶藏,裏麵包含瞭大量實用的技巧和方法。我尤其喜歡書中對研究倫理和數據分析的細緻講解。在進行社會工作研究時,倫理問題是重中之重,而這本書不僅列舉瞭常見的倫理睏境,還提供瞭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關於如何保護被研究者的隱私,如何獲得知情同意,以及如何避免研究者的偏見,都做瞭非常詳細的說明。在數據分析方麵,作者對於質性數據編碼的步驟、主題的提煉,以及量化數據圖錶呈現的技巧,都寫得非常具體,並且配有豐富的案例。這些案例的選取都非常貼近社會工作的實際,讓我能夠感同身受,並且更容易理解抽象的研究方法。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真正掌握瞭一套能夠應用於實際研究的工具箱,這對於我日後的研究工作是極大的幫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