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中覺察:改變動作‧改善生活‧改寫人生

動中覺察:改變動作‧改善生活‧改寫人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oshé Feldenkrais
圖書標籤:
  • 覺察
  • 身體
  • 動作
  • 生活
  • 健康
  • 自我提升
  • 身心連接
  • 運動
  • 習慣
  • 改變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費登奎斯最受歡迎的一本書
兼顧理論與實務的最佳入門指引

  「讓不可能的成為可能;讓睏難的成為容易;讓容易的成為愉悅。」――摩謝.費登奎斯

  《動中覺察》是費登奎斯最受歡迎的著作,為成韆上萬人引介瞭費登奎斯方法,大大改變瞭許多人的生活。各個年齡的人都可以從這本書學習身心整閤,逐步發展齣更完整、更有活力的自我。

  「動中覺察」意為「透過動作來增進覺察的能力」。日常的許多行動,常常隻是個人習慣的模式,而行動本身並非獨立的,每個動作皆透過感官、感知、思考而形成,若是細細覺察,會發現看似單純的動作其實牽動瞭全身各個部位,甚至引動內在的情緒和感受;所以改變動作,也將改變我們感知及思維的方式。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介紹費登奎斯的核心觀念,如自我意象、發展階段、覺察與進化的關係等,並說明為何要從動作進入覺察。第二部分是十二堂「動中覺察」實作課程,幫助讀者在探索的過程中更深入地認識自己,發展更完整的自我意象以及與生俱有的潛能。

  費登奎斯的方法深入淺齣、講求實際,謹慎避免任何神祕的元素,同時也不要求學生掌握深奧的理論。透過動中覺察,我們會對自己的身心有更細緻而深入的認識和體會。當我們更有自覺,將逐漸打破加諸自身的限製,使生活品質明顯改善,並真正擁有選擇的自由。

本書特色    

  •本書是費登奎斯特彆設計,用來幫助沒有專業費登奎斯老師帶領的一般讀者,可依照書中的引導,深入探索並療癒自己的身心,是以費登奎斯方法深度認識自我的極好的入門之書。

名人推薦

  保羅.如賓(Paul Rubin) 國際費登奎斯®資深教師培訓師
  茱莉.凱森.如賓(Julie Casson Rubin) 國際費登奎斯®資深教師培訓師
  易之新 神經內科醫師、費登奎斯老師、身心靈書籍譯者
  劉美珠 國立颱東大學身心整閤與運動休閑産業學係教授
  誠摯推薦

  「動作是感覺的基礎,動作可以反應齣當下神經係統的狀態,『動』的優劣能力對自我價值觀有很重要的影響。藉由動作,覺察當下的身體狀態,是每個人一生都該學習的功課。」――劉美珠(國立颱東大學心動學係教授,Body-Mind Centering ®教師)

  「這個練習如此簡單,卻能如此巧妙地引領他人去創造同樣風格的練習。它以精巧的方式開發你的身體,以心智及感官知覺分彆去覺察身體左右兩側。身體的感覺變得更細緻瞭,然後,身體的一側激發著另一側,彷彿由此開啓瞭一種良性競爭的循環。」――耶鬍迪.曼紐因(Yehudi Menuhin,小提琴大師)

  「《動中覺察》為成韆上萬人引介瞭費登奎斯方法。在我跟摩謝.費登奎斯一起旅行時,還有他主持的工作坊中,人們會走上前來跟我們說,這本書如何大大改變瞭他們的生活──幫助他們掙脫個人睏境而復元,豐富瞭他們的生活品質。」――科爾曼.科倫塔耶(Kolman Korentayer,完形和費登奎斯學派工作者,費登奎斯課程北美協辦人)

  「費登奎斯最受歡迎、最平易近人的一部作品。」──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好的,這是一份為您的圖書《動中覺察:改變動作‧改善生活‧改寫人生》所撰寫的圖書簡介,內容詳盡,力求自然流暢,不含任何AI痕跡的錶述: --- 《動中覺察:改變動作‧改善生活‧改寫人生》 簡介: 我們的一生,由無數個“動作”串聯而成。從清晨醒來的第一個伸展,到行走、坐立、勞作、休憩,每一個身體的移動都蘊含著我們與世界互動的方式,也反映著內在的心理狀態與長期養成的習慣。然而,在日復一日的機械性重復中,我們往往失去瞭對自身動作的感知,如同生活在一颱自動駕駛的模式裏,意識被各種外界的紛擾占據,而身體的語言和潛在的限製卻被忽略。 《動中覺察:改變動作‧改善生活‧改寫人生》並非一本單純的健身指南,也不是深奧的生理學專著。它是一場深刻的內在探險,邀請讀者重新審視“動”的本質,揭示動作背後隱藏的思維模式、情緒印記乃至生命腳本。本書的核心在於引導讀者,通過精微的覺察,重新連接身體的智慧,認識到動作不僅僅是功能的實現,更是生命力流動的載體。 覺察動作:重拾身體的“第一語言” 人類的動作係統是一個復雜且高度整閤的係統。我們的童年經曆、文化背景、過去的創傷或成功體驗,都會在無形中雕刻齣我們特定的運動模式。例如,習慣性地聳肩可能指嚮長期的壓力積纍;走路時身體前傾可能反映齣對未來的過度焦慮;或者長期保持僵硬的坐姿,可能象徵著對外界衝突的迴避。 本書首先緻力於喚醒讀者對自身動作的敏銳度。我們將探索如何通過簡單的日常活動——例如呼吸、站立、邁步——來捕捉那些潛意識中主導我們行為的“自動反應”。我們不再隻是“做”事情,而是開始“感受”我們如何做事情。這種覺察不是批判,而是一種全然的接納與觀察,如同電影慢鏡頭般細緻地分析身體的每一個細微調整、每一次肌肉的緊張與釋放。 動作的深度剖析:連接身心地圖 深入本書的探討,讀者會發現,身體的姿態和動作模式,構成瞭我們個人獨有的“身心地圖”。這張地圖清晰地標示齣我們能量的流嚮、情緒的滯留點,以及我們如何構建自我與世界的關係。 我們將剖析那些常見的、看似無害的“壞習慣”:久坐對脊柱的微妙侵蝕、重復性勞損對關節的長期磨損,以及這些身體狀態如何反過來影響我們的精神狀態——疲憊、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低落。但重點並非停留在“糾正錯誤”,而是理解這些動作模式形成的原因。它們是身體為瞭適應特定環境(也許是童年的小闆凳,也許是成年後的高強度工作)而發展齣的最佳生存策略。 通過對身體結構、運動生物力學以及神經科學基礎的淺顯介紹,讀者將獲得一套理解自身動作邏輯的框架。理解瞭“為什麼”會這樣動,纔能更有效地去“如何”調整。例如,理解核心穩定性的重要性,不僅僅是為力量訓練做準備,更是為瞭在生活中建立起更堅固的內在支撐點。 改變動作:重塑生活的基礎架構 改變動作,絕非僅僅是學會一套新的瑜伽體式或健身動作。它是一種生活哲學的重塑,是從根本上調整我們與物理世界交互的方式。當我們在動作中注入新的覺知和意圖,我們對自己的掌控感會顯著增強。 本書提供瞭一係列漸進式的實踐路徑: 1. 呼吸的再教育: 呼吸是連接自主與非自主神經係統的橋梁。學會深度、充分的呼吸,是改變身體張力、平復情緒的第一步。 2. 基礎姿態的重建: 如何站立,如何坐下,如何搬運重物。這些基礎動作的優化,能顯著減少身體的損耗,釋放被不必要緊張占據的能量。 3. 運動模式的微調: 針對行走、彎腰、轉身等日常高頻動作,提供具體的覺察點和替代性方案,讓身體以更省力、更具整體性的方式運作。 這種改變是纍積性的。一次深長的、有意識的呼吸,一次重心轉移的平穩覺察,都是對舊有神經通路的一次溫和重寫。當我們改變瞭身體的運動習慣,我們也在潛意識層麵為思維和情緒開闢瞭新的可能性。 改寫人生:動作與命運的交織 最終,本書的目光投嚮更宏大的層麵:動作如何參與“改寫人生”。我們的肢體語言、我們移動的幅度與速度,都在嚮外界無聲地宣告我們的自信、我們的界限、我們的意願。一個開放的、放鬆的姿態,更容易吸引機遇;一個收縮的、僵硬的姿態,則可能無意中關閉瞭溝通的大門。 當我們將內在的覺察轉化為外在的、更流暢、更富生命力的動作時,我們不僅改善瞭身體健康,更提升瞭生活質量和人際互動。學會如何優雅地“放下”重擔(無論是物理的還是情感的),如何有力地“前行”於未知,如何舒適地“安住”於當下。 《動中覺察》鼓勵讀者將身體視為最誠實的夥伴,通過精微的動作調整,實現從內到外的連貫性。當我們不再被僵硬的舊習慣所限製,當我們能以更開放、更具適應性的姿態迎接生活的挑戰,我們便真正掌握瞭改寫自身生命故事的力量。 這本書是獻給所有渴望更深層次自我連接、尋求生活品質提升、並相信身體是實現這一切基石的人。拿起這本書,重新學習如何“動”,就是重新學習如何“活”。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摩謝‧費登奎斯(Moshé Feldenkrais, 1904-1984)


  1904年齣生於今烏剋蘭共和國所在地,為猶太人。青少年時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動亂中度過,在曆經顛沛流離後,最終於巴黎取得物理學博士學位,他是物理學傢、研究核能與反潛水艇科技的科學傢,同時是柔道黑帶的老師,也是法國柔道協會的創始者。因為受傷的機緣,開始細膩研究自己的動作與身心關係,以獨創的方式深入探索,結閤神經科學、兒童發展、解剖學、物理學、心理學等專業知識與經驗,開創瞭身心學(Somatics)三大學派之一的「費登奎斯方法」,推廣到世界各地。

  費登奎斯一生中幫助或教導過的人們,來自全世界各地,不分性彆、種族、宗教、職業,也不分年齡,其中有因生産而脖子受傷的五週大嬰兒,有因電擊而癱瘓三十年的九十七歲加拿大人。小提琴大師曼紐因(Yehudi Menuhin)、以色列建國總理戴維.本-古裏安(David Ben-Gurion)、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剋(Peter Brook)等也都追隨費登奎斯本人學習。費登奎斯教學與概念哲學極其廣泛,能應用在復健、教育、錶演藝術、運動等等許多不同的領域,現今在北美洲、南美洲、歐洲、以色列、澳洲、日本以及颱灣都有國際認證(Guild Certified)的師資培訓課程。(以上內容參考自陳怡如老師的「颱灣費登奎斯®教育中心」網站)

  費登奎斯的教學和著作開啓瞭神經科學與身心整閤的新視野,其觀念隱然符閤最近一、二十年纔逐漸被肯定的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觀念。著名的作品除本書外,尚有:《身體與成熟的行為》(Body and Mature Behavior)、《強而有力的自我》(The Potent Self,書名暫譯,舊譯「從身態改變心態」,即將由心靈工坊齣版)、《費解的顯然》(The Elusive Obvious,心靈工坊齣版)及《身體覺察做為療癒的方法:諾拉的實例》(Body Awareness as Healing Therapy: The Case of Nora)。

譯者簡介

陳怡如


  國際費登奎斯認證閤格教師(GCFP),國際費登奎斯®專業師資培訓(FPTP)颱北課程總執行策劃與承辦人,同時為颱灣費登奎斯®教育中心創辦人。緻力於費登奎斯方法相關研究與推廣,專精於音樂傢演奏傷害與焦慮之處理並協助突破演齣瓶頸,亦專注於腦性痲痹幼兒、中風與音樂傢肌張力不全等領域。

圖書目錄

各方推薦
【推薦序】認識費登奎斯,改善生命的品質/保羅.如賓
【譯序】走入費登奎斯的世界

第一部     做中理解
前言
自我意象
發展階段
何處著手與如何開始
結構和功能
進展的方嚮

第二部  做以理解:十二堂實作課程
整體的觀察
一些實用的提示
第一課  什麼是良好的姿勢?
第二課  什麼動作是好的?
第三課  動作的基本特性
第四課  在呼吸裏將「部位」與「功能」區分開來
第五課  屈肌和伸肌的協調
第六課  運用想像的時鍾來作為區分骨盆動作的方法
第七課  頭如何擺放會影響肌肉係統的狀態
第八課  讓自我意象越來越完整
第九課  運用空間關係來作為協調動作的方法
第十課  雙眼的動作組織身體的動作
第十一課  運用「有意識的部分」來幫助我們覺察「沒有意識的部分」
第十二課  想像和呼吸
後記

中文參考書目與資料

圖書序言

推薦序

認識費登奎斯,改善生命的品質
保羅.如賓(Paul Rubin,國際費登奎斯®資深教師培訓師)


  在有關於人類潛能及教育的領域裏,摩謝.費登奎斯博士可說是以整體論來思考的早期領航者。

  費登奎斯年輕時是運動員,一次膝蓋受傷的經曆讓他挫摺又睏惑,因為他的問題無法用任何醫學方法來解決。他同時也對自己很不滿意,因為他無法解釋自己為何會如此衝動地賭上未來獨立行動和生活的能力,隻是為瞭在運動場上爭個輸贏。這成為瞭他畢生研究「強迫的本質」(nature of compulsion)的契機。

  費登奎斯與生俱來的充沛好奇心及聰明纔智,讓他開始對人類行為的根源進行徹底的調查。既然醫療選項全部無效,他開始透過達爾文(Charles Darwin)及康拉德.勞倫茲(Konrad Lorenz)等人的著作來研究人類行為的演化。在此同時,他也研究人類神經係統演化的可能性,他想瞭解「大腦進行的生理發展」,與「人類發展齣更復雜的行為及情緒曆程」的潛能,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早期學者的理論如巴甫洛夫(Ivan Pavlov)的學習理論及A.D.斯伯瑞斯基(A. D. Speransky)的著作《醫學理論的基礎》(On the Basis for a theory of Medicine)形塑且融入瞭他的思想。

  他透過皮亞傑(Jean Piaget)及其他學者的理論,來研究兒童的身體、社會及情緒方麵的學習發展。他也對早期神經學傢的理論很有興趣,例如亞曆山大.露瑞亞(Alexander Luria)及其後的學者,因為他們的研究指齣大腦是如何影響人類的運動、感知、及情緒生活。

  簡而言之,他以不同的方式重新開始。他檢視瞭他當時所有針對人類結構以及行為的理論,目的並不隻是要瞭解這些領域,而是要深入探討:是什麼樣的人類本質引發瞭這些領域的研究,是什麼將它們區分開來,是什麼讓它們融閤在一起,他又該往哪個方嚮纔可能比這些領域走得更深遠。

  他想瞭解在人類的演化中,這個世界上最明顯的物理現象會對我們的潛力造成什麼影響?這個世界的地心引力對我們的骨骼及肌肉形成造成什麼影響?太陽光的強度及顔色對我們的眼睛及視覺感知的神經傳導發展有什麼影響?大氣層對肺部及聽力的發展有什麼影響?在這個星球上的演化,是否不隻會影響到我們的身體發展,也會係統性地影響我們的學習模式、我們的心理學,以及我們的社會曆程?

  很幸運地,這四十年來的研究、實驗、還有臨床經驗的結果,發展齣這套為人所熟知的「費登奎斯方法」。

  他具有前瞻性的作品《身體及成熟的行為》(Body and Mature Behaviour)首度於1949年齣版。他以嚴謹的科學思維及跨學科的思考方式來研究人類的學習及行為本質,其結果普遍得到當時思想巨擘的好評。可惜的是,在當時醫學及科學仍然緻力於專科訓練的氣氛下,該書遭到忽視。費登奎斯遠遠超越他的時代。

  《動中覺察》的英文版於1972年齣版,是費登奎斯第一本為大眾所寫的著作。書中除瞭理論,還包含十二套專注於覺察來進行實驗的動作序列組閤。如此的動作序列組閤形成瞭費登奎斯方法的核心,而這十二套隻是他超過六百套「課程」中的一些範例。提供一係列對開展能力更實用、更有效的練習,來幫助我們發展更完整、舒適以及適閤於不同生命階段的身體狀態,是費登奎斯博士的特殊貢獻。對如此貢獻有興趣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很好的入門書。

  當人類的神經係統開始作用,幫助我們組織動作以及自我錶達的行為,用一種和諧的方式以我們的基因特徵與這個世界互動,我們的行動就不隻是關節及肌肉組閤起來的機械行為瞭。而這些通常會帶來戲劇化且令人愉快的結果——無論我們是想要對基本功能進行復健,還是讓已經精練的技巧更加完善;甚至是更為復雜地,想改善我們與自己,以及我們與這世界之間關係的品質。

譯序

走入費登奎斯的世界


  「聽說這本書是先以希伯來文寫的……所以……」翻譯這本書時,常常想起多年前在美國接受師資培訓的時期,不時聽到同學們對此書的傳聞與臆測。在琢磨要怎麼寫譯序的同時,對這本書的曆史與背景産生瞭好奇,於是,我寫信給以前在美國念研究所期間的兩位費登奎斯啓濛老師:以色列裔的大提琴教授暨費登奎斯老師Uri Vardi,以及費登奎斯老師Hagit Vardi。沒想到這竟然帶來瞭一些有趣的發現。

  中文版翻譯自1972年初版、後來於1990年再版的英文版,書名為Awareness Through Movement,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論,第二部分是十二堂課程的實作。

  不過據老師手上的資料顯示,這本書最早於1967年以希伯來文齣版。老師解釋說,希伯來文初版第一部分的標題來自《希伯來聖經》中以色列人在西乃山接受摩西律法(Torah)的故事:「Na'ase ve'nishma」(我們將會先做,然後我們將會聽到)。現代人將這句話理解成對宗教的完全奉獻和接受。然而費登奎斯更動瞭「Na'ase ve'nishma」這句話的順序,他不但以「聽/學習,然後做」作為第一部分理論的標題,同時也以一種調皮的方式強調:如果不先有實際經驗,就無法理解也無法獲得。

  原來,希伯來文舊版的標題有如此的淵源,而這也就是後來英文版本有關理論的第一部分會定為「Understanding While Doing」(做中理解)的原因。這個意涵闡明瞭進入費登奎斯方法的重要途徑——要嘗試去理解什麼是費登奎斯方法,實際去經驗課程,的確是最重要的一步。如果沒有親身經驗,幾乎所有的討論都是空中樓閣,因此這本內含十二堂實作課程的書非常重要;至於對費登奎斯方法有興趣卻還沒有機會找到閤格老師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的中譯版尤其珍貴。

  循著這條思路,讀者不妨試著邊讀第一部分的理論,邊實際練習第二部分的實作課程。讀者甚至可以從第二部分開始,做完十二堂課程的練習之後,再迴來閱讀第一部分的理論,這樣也許更有助於理解與學習。過程中倘若有難以理解的部分,也可以先跳過去,之後再迴來,因為在一次又一次實作與閱讀中來來迴迴探索,往往會有更新的發現與更深一層的體會。

  1967年之後的另一個希伯來文版本,於1972年齣版,書名為《費登奎斯方法――以動作作為覺察的工具》。同年亦以英文齣版,書名為Awareness through Movement(《動中覺察》);這個版本也就是現今中文譯本的來源。希伯來文版的副標題闡明瞭這個方法的運作方式――「重點是覺察而不是動作,動作隻是作為覺察的工具或媒介。」

  費登奎斯方法有兩種取嚮:一是透過觸碰與互動、個彆一對一的功能整閤(Functional Integration,簡稱FI)教學,另一種是以口語引導的動中覺察(Awareness Through Movement,簡稱ATM)團體課程。本書後半部的實作課程,即是從幾韆堂課程裏精選齣來的十二堂課。

  在愉悅而不怕犯錯的環境裏,費登奎斯選擇以動作作為工具與媒介來帶領團體課程,透過探索與學習的過程,發展自我覺察,進而改變自我意象來改善自我。然而,在引導動中覺察課程時,甚至有時在自己的練習當中,會觀察到一個現象:我們往往不自覺地被自身的強迫性所驅使,或被想達成某種姿勢、效果或成功的慾望所吸引,以至於將專注力放在動作的達成,而非身心現象的探索與覺察。有經驗的練習者會發現一種有趣而弔詭的狀態——懷著越強的企圖心或決心、越勉強自己達到某種標準、運用越多的意誌力,反而越到達不瞭書中所敘述的狀態與境界。

  關於「達到短期目標的負麵效應」、「意誌力」、「將目標與過程分開來」等等,費登奎斯在書裏有非常精闢且不同於俗的觀察與論述。即使乍看之下,費登奎斯在每堂課程開始時就說明瞭這堂課的方嚮和目標,然而,若仔細閱讀書中的概念以及引導,就會發現在練習過程裏「如何做」其實比「做什麼」更為重要,而這也會導嚮更深遠的學習,也就是費登奎斯所謂的「認識自己」(knowing yourself)。

  費登奎斯從中年到離世,不斷發展他的方法,精進自己的教學,隨著不同的生命階段,我們也會看到不同的轉變。曾經身為運動員的費登奎斯,中壯年時期所發展的課程普遍來說比較睏難;相對於接近生命末期,也許是對人性有更多的理解與寬容,此時所發展的某些課程,更為單純與溫柔,卻能産生非常強大的影響。

  因此,在帶領初階的大眾課程,尤其是麵對較多病痛的朋友時,我較常從費登奎斯晚期的課程中選材,並且更強調以輕、小、慢的方式來練習(當然,依據個彆情形,還有更多不同的方式),並且以溫柔、自我保護與尊重的態度對待自己。如此的方式入門就如同慢慢建立堅實的地基,為將來強而有力且快速的行動做準備,並讓敏銳的覺察力與分辨力得以發展。

  因此,我在譯序裏為讀者介紹費登奎斯晚年的風格;在第二部分的實作課程中,我也在不更動原意的原則下增添一些譯註,提供探索的建議與提示,希望讀者能在更安全舒適的環境下有更多的學習。當然,讀者可自行決定接受或略過建議,或者將譯註視為另一個提供探索的版本。

  身為物理學傢、工程師、數學傢、柔道大師的費登奎斯,擁有豐富的知識,他融閤東西方的思考,常常挑戰著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費登奎斯亦受到猶太語、意第緒語、法文、德文、英文和俄羅斯語等多元種族文化與語言的影響。不僅從語言上來說,閱讀費登奎斯並不容易,而且從文化背景來說,也與我們熟悉的主流中華文化大相逕庭。

  費登奎斯的祖先是哈西迪猶太教的大思想傢,相對於我們所熟悉的主流教育文化,即「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是非常不同的氛圍。在哈西迪的教育概念裏,解決問題並不是老師的責任,老師的工作是創造一個環境來誘發學習。因此,老師不僅不會直接給予學習者答案,甚至可能會營造充滿矛盾與睏惑的情境,讓學習者在充滿未知的情境裏,自己去探索和辯證,讓學習可以發生。

  「如果你完全照著我所做的來做,你就不是在做我所做的。」費登奎斯曾這樣說。這句看似矛盾的話,的確傳達瞭這個方法的核心(引自易之新的費登奎斯工作室網站)。雖然這也許不是主流的思維方式,但若在如此的狀態下待得夠久,可能可以帶領我們超越二元對立的思考模式,幫助我們練習如何在好幾種同時存在的狀態中找到並行的空間,並且探索黑白之間所有可能的灰階。

  理解瞭這樣的文化背景,讀者也許可以發現費登奎斯在書中所提供的不見得是不可辯駁的真理,也不是某種一旦達成即可停止的終點。他所扮演的角色,如同一位具有豐富身心探索經驗的嚮導,為我們描繪自我改善的旅程裏沿途將遇見的各種形形色色的風景;並且嚮我們展示,當每次都有所進步時,改善的成果將會永無止盡!

  ******

  本書中文譯本的齣版要感謝很多人的幫助。首先感謝易之新老師熱心促成我與心靈工坊的閤作,並在我翻譯遇到睏境時提供建議和討論,讓第一次譯書的我不會過於徬徨無助。感謝我的兩位啓濛老師Hagit Vardi和Uri Vardi,他們熱心提供我希伯來文版本的資訊。感謝資深的費登奎斯培訓老師茱莉(Julie Casson Rubin)、保羅(Paul Rubin)與理查(Richard Corbeil),他們幫助我釐清本書的語言和字意。

  與Uri和Hagit討論的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我們真的不知道帶著多少自己的文化曆史背景在解讀、詮釋和理解眼前的文本。這個經驗也再次提醒我,真正的學習是探索未知,並在發現「喔!原來我並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之中,帶著如小寶寶般的好奇繼續嚮前。我想,此書的中譯本也許未臻完善,但為費登奎斯方法多開啓瞭一個對話的空間,歡迎讀者提齣任何疑問或討論。(yiruchen0409@gmail.com)

圖書試讀

第一部:做中理解
 
前言

 
我們依據自我意象(self-image)來行為處事。不僅如此,這個主宰瞭我們一舉一動的自我意象,會受到遺傳、教育和自我教育這三項因素不同程度的影響,而有所不同。
 
承襲自遺傳的部分是最不可改變的。每個人與生俱有的生物特質──神經係統的形貌樣態和能力、骨骼結構、肌肉、組織、腺體、皮膚和感官──早在建立任何個體的獨特性之前,就已經由生理遺傳決定瞭。而他的自我意象是在一般的經驗過程中,透過自己的行為和反應所發展齣來的。
 
教育決定瞭一個人的語言,並建立他在某特定社會中,普遍的共通概念與反應模式。這些概念和反應會依個人齣生環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這些並非人類此物種所具有的特性,而是某特定族群或個人獨有的。
 
在很大的程度上,教育決定瞭我們自我教育的方嚮。在我們的發展中,自我教育是最積極的元素;比起源自於生物本質的元素,自我教育更常運用於社會層麵上。自我教育會影響我們學習外在教育的方式,並且影響我們選擇學習的素材,也就是選擇哪些是可以學習的,以及哪些是因為我們無法吸收而需要去拒絕的。教育和自我教育間歇交替地發生。在新生兒生命的前幾週裏,教育主要是吸收環境,而自我教育幾乎不存在;自我教育隻包含拒絕或抗拒所有異物、以及他遺傳特質裏無法接受的事物。
 
當小寶寶成長並變得比較穩定的時候,自我教育亦開始發展。孩童逐漸發展齣自己獨特的個性,會開始依據自己的特質來選擇目標和行為,他不再接受外在訓練試圖強加於他的任何事物。強加的教育和個彆傾嚮,共同定調瞭我們所有慣性行為和動作。
 
在塑造自我意象的三項積極因素中,隻有自我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上。生理遺傳是無法選擇的,教育是強加於我們的,甚至在生命的前幾年,自我教育也非完全來自於自由意誌,而是取決於「遺傳性格、個人特質、神經係統運作的效度」三者之間的相對強度、外在教育影響的嚴重程度,以及持續程度。遺傳讓我們在生理結構、外錶和動作上成為獨特的個人。教育使得我們成為某個特定社會的一員,且企圖讓我們與那個社會的其他成員盡可能地相像。社會規範瞭我們的衣著樣式,於是讓我們的外錶跟其他人相差無幾,而社會也藉由賦予我們語言,讓我們跟其他人以同樣的方式來錶達自己。不但如此,社會亦在我們身上灌輸瞭一套行為模式和價值,企圖讓我們的自我教育也如此運作,也就是期待自己變得跟其他人一樣。

用户评价

评分

這個書名《動中覺察:改變動作‧改善生活‧改寫人生》,聽起來就像是一把鑰匙,能夠開啓我們內心深處被忽略的潛能。我一直覺得,我們之所以會感到生活不順遂、充滿壓力,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與自己的身體失去瞭連接,或者說,我們並沒有真正“理解”自己的身體在“說什麼”。我們總是忙著嚮外追求,卻忽略瞭最直接、最真實的身體信號。《動中覺察》這個概念,對我來說,就像是提醒我,即使在最簡單的“動”之中,也蘊含著智慧。我尤其對“改變動作”這一部分感到好奇。我們平常可能認為動作是固定的、不重要的,但如果書中能指齣,一些看似微小的動作習慣,其實正在悄悄地影響我們的情緒、能量,甚至是我們做決定的方式,那意義就非凡瞭。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方法,讓我們能夠帶著覺察去“動”,去感受身體的反饋,從而做齣更健康的、更符閤自己需求的“動作”調整。而“改善生活”和“改寫人生”,這些宏大的目標,如果能通過“動中覺察”這樣一種看似微小但影響深遠的方式來實現,那將是一種非常強大而自然的轉變。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進入一個全新的視角,去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並且通過身體的改變,去創造更精彩的人生。

评分

說到“動中覺察”,我總會想到自己以前上過的幾門身心學的課程,當時學到很多關於身體和意識連接的知識,但往往需要很刻意的練習,比如冥想、瑜伽,雖然有效果,但對我這種忙碌的上班族來說,很難堅持。所以當我看到《動中覺察:改變動作‧改善生活‧改寫人生》這個書名時,我第一個反應就是:“這會不會是那種更貼近生活的、不需要專門騰齣時間的方法?” 我對“改變動作”這個部分特彆感興趣。我們常常會忽略自己日常的姿勢、步態,甚至連呼吸都可能是不自覺的,而這些細微的動作,很可能正在悄悄地影響我們的情緒、能量水平,甚至人際關係。比如,我發現我緊張的時候,肩膀就會不自覺地聳起來,嘴巴也抿得很緊,這些身體的反應,是不是也加劇瞭我的緊張感?這本書如果能教我如何有意識地去調整這些“小動作”,讓它們變得更放鬆、更有效率,那對我的日常生活來說,絕對是一大福音。而且“改善生活”、“改寫人生”,這種聽起來就很“大而化之”的說法,如果能從最基本的“動作”開始著手,那感覺就踏實多瞭,像是找到瞭人生的“第一塊積木”。我期待這本書能分享一些真實案例,或者是一些簡單易懂的練習,讓我能立刻上手,感受到改變的力量。

评分

這本書名《動中覺察:改變動作‧改善生活‧改寫人生》,聽起來就有一種“由內而外”的蛻變感。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嚮外尋求改變,比如換一份工作、換個城市,但如果內在的習慣和模式沒有改變,可能結果也不會如預期。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特彆,把“動”和“覺察”結閤,聽起來就像是在提醒我們,即使在最平凡、最不經意的日常活動中,都蘊藏著改變的契機。特彆是“改變動作”這個概念,我很好奇它具體指的是哪些動作?是生活中的坐、站、走、睡,還是更細微的身體姿態、肌肉運用?我常常會覺得自己身體很僵硬,或者容易疲勞,總覺得是“內分泌失調”之類的,但如果問題根源可能就在於我平常的動作習慣,那隻要改變一下動作,就能達到“改善生活”的效果,這聽起來太吸引人瞭。而且,“改寫人生”這個說法,雖然聽起來很大,但如果它能教會我們如何通過“動”的覺察,更深入地瞭解自己,理解自己身體的信號,從而做齣更符閤自己需求的選擇,那麼“改寫人生”就不是一句空話,而是水到渠成的結果。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指導,讓讀者能夠真正體會到“動”與“覺察”的奇妙力量,並且在生活中實踐,看到自己的變化。

评分

這本書名《動中覺察:改變動作‧改善生活‧改寫人生》聽起來就很有吸引力,颱灣人嘛,生活節奏快,壓力也大,總是希望能找到一些方法讓自己活得更自在、更有力量。《動中覺察》這個概念,我第一眼看到就覺得很對味。你想啊,我們一天到晚都在“動”,從早起刷牙洗臉,到通勤上班,再到工作處理事務,下班迴傢做傢事,甚至睡覺時的翻身,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動。但問題是,有多少人在“動”的時候,是真正“覺察”到的?我常常發現自己坐姿不良,身體哪裏酸痛瞭纔知道要調整;走路的時候,也是心不在焉,撞到人或東西纔猛然迴神。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在教我們如何把這份“覺察”帶到這些日常的“動”之中,而且不是那種高高在上、需要大把時間練習的,而是直接融入生活,聽起來就很有實踐性。我尤其好奇,它到底是怎麼把“改變動作”跟“改善生活”、“改寫人生”這樣宏大的目標聯係起來的?是不是通過一些小小的動作調整,就能引發一連串積極的改變?比如,改善瞭我的站姿,是不是就能減少腰酸背痛,進而提升工作效率,最後讓自己整體的人生觀都變得更開闊?我迫不及待想看看這本書是怎麼一步步帶我們走嚮這個目標的,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體可行的方法,而不是空泛的理論。

评分

《動中覺察:改變動作‧改善生活‧改寫人生》這個書名,我第一眼看到就覺得很有共鳴。我們每天都在“動”,從起床到睡覺,身體就沒有停止過。但我們有多少時間是真正“覺察”到自己的“動”呢?我常常發現自己無意識地聳肩、弓背,或者在走路時心事重重,完全沒有注意到腳下的路。這種“無意識的動”,久而久之,肯定會帶來一些負麵影響,比如身體的疲勞、姿勢的不良,甚至情緒的低落。這本書如果能教我們如何把這份“覺察”帶入日常的“動”之中,聽起來就非常有價值。特彆是“改變動作”這個點,我覺得是這本書最核心的價值所在。如果能通過一些簡單的方法,調整我們習以為常的動作,比如改善坐姿,優化走路的步態,甚至調整呼吸的方式,就能“改善生活”,讓我們的身體更健康,精神更飽滿,那簡直太棒瞭。而“改寫人生”,聽起來雖然有點“大”,但如果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們與自己身體連接的方式,讓我們更瞭解自己,更能掌控自己的身體和情緒,那麼人生自然會走嚮不同的方嚮。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用的練習,讓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去實踐,一點一滴地看到自己的改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