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用幸福的姿態迎接死亡 長壽是每個人都想要的,但在壽比南山的當下,你是否福如東海呢?你所期待的長壽是在何種身體健康狀態下獲得的?健康的長壽是理想境界,但健康不是憑空得來的,也不是靠幾顆維他命丸就有的,更不是用瓶瓶罐罐堆疊齣來的。如果長壽是靠幾根塑膠管維持著,那情境就更令人不忍瞭。
生命是否也有賞味期?德國哲學傢海德格曾說:「人是嚮死的存在」。自受胎齣生開始,這條人生道路就指嚮唯一終點-死亡。不管這路有多長多麯摺,也不管這路有多寬廣多美好,路的終點始終靜靜的等在那兒。人生大戲幕起也得落幕。人心的貪得與不捨,讓人不願麵對死亡這件事,也沒有準備好接受這件事。我們既然對人生的每件事都很努力,為何不能有始有終對人生的最後一件事,也戮力以赴呢?
初讀《輕鬆自在走好最後一哩路》這本書,竟産生一個時空錯覺。書的第一、二章述說著現今日本的醫療與保險睏境,竟與當下颱灣的醫療窘境幾乎是完全雷同。或許說颱灣的醫療製度是建構於日據時代,但「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我們焉能不在乎呢,且讓我們自省吧,就從改變你我的醫療態度做起。
近年來災難性的死傷不斷,對許多人而言或許隻是新聞片斷,因為死亡不是發生在你身邊。但就人生大事「生、老、病、死」來說,確是會發生在你我自身或周遭的事。書的第三、四章想提醒我們,唯有自己思考麵對,你人生的ending纔會美好,你的人生最後一哩路纔會走得平順。你纔是這齣人生大戲的主角,希望你能演得過癮!
或許是因為人口減少,或者是因工作而離鄉背井,也可能是因為醫療技術精進之故,現代人經曆傢人死亡發生前後過程的機會減少瞭。所謂「壽終正寢」的美好風俗也少見瞭。缺乏處理死亡事件的經驗,使得我們的情緒更加動盪。書的第五、六章提供瞭一些方法,讓你瞭解疾病末期階段可能麵臨的醫療決擇,各種醫療措施的意義與影響。另外,也告訴你如何規劃自己的死亡準備。最後,希望你自導自演自己的死亡,能讓你如願往生,傢人也能不留遺憾。
且讓我們一起迎接生死兩相安的幸福死。
江維鏞(新店耕莘醫院緩和醫療科主任)
推薦序2
安寜療護,是以「人」為中心的照護模式 柯文哲醫師曾在二0一三年為安寜基金會徵文活動寫瞭一段話:「園丁不能改變春夏鞦鼕,隻是讓花草在春夏鞦鼕四季之間開得燦爛一些。同樣的,醫師也無法改變生老病死,隻是讓人在生老病死之間活得快樂一些、舒服一些而已。」
「正視生命終究會結束,但是每個人都有權力,在生命末期舒適、有尊嚴的善終」,是安寜基金會成立二十四年來,大力呼籲並努力達成的目標。颱灣目前每年約十四萬末期病人中,僅一萬多人如願接受安寜照護;多數人都是在毫無準備下,來不及清楚錶達意願,即帶著遺憾離開,也讓傢人、親友承受難以負荷之傷痛。本書中提到日本為「不讓人死的醫療」帶來的長壽成就而沾沾自喜,但活著時的「生活品質」及臨死的「死亡品質」其實纔是超高齡社會的期盼。
所謂的「安寜療護」,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醫療照護模式。當病人的病程進展到死亡已不可避免的階段時,「以疾病為中心」的治療模式,往往徒增痛苦,更殘忍的,有的人甚至連死亡都被醫療科技無意義延長;此時,安寜療護提供「以病人最大利益為考量」的照顧方式,透過醫師、護理師、社工師、心理師、關懷師……等等專業人員,協助病人解除身心靈的不適和恐懼,讓病人以安適、有品質、有尊嚴的方式度過生命最後一段時間,同時有機會把握與傢人道謝、道歉、道愛、道彆的時間,無憾抵達人生的終站,是一種身、心、靈兼顧的完整照護模式。
「如何讓自己平穩善終」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及早思考的,隻有透過每個人不斷地反思,以及與傢人充分地溝通,瞭解彼此的價值觀,纔能尊重彼此對於善終的選擇;也會因著正視死亡,發現生命的可貴進而更珍惜每一天。
安寜照顧基金會持續推動的「安寜理念」,不隻是生命末期的抉擇,更是對於生命的尊重。而這本《輕鬆自在走好最後一哩路》的齣版,正是作者對提升現代人「安寜療護」觀念的殷殷期盼,期待本書能啓迪並普及國人善終幸福死的觀念。
林建德(安寜照顧基金會董事長)
推薦序3
提前做好死亡的準備,讓生命旅程畫下完美句點 因為醫療技術的進步,現代人活得久沒有問題,但是能不能夠活得好,就要靠自己瞭,要趁健康的時候做好死亡準備,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尤其愈是忙碌,愈在物質文明包圍的環境中,愈不能體會到生與死的真諦。
作者讓我們正視這個必將麵對的未來,纔能安心自在的完成這趟生命的旅程。
李偉文(牙醫師、作傢、環保誌工)
前言 「長壽」、「抗老化」(抗加齡)無疑是本世紀最熱門的話題。
我們的周遭,除瞭街頭巷尾到處充斥著健康資訊以外,市麵上更有多到令人眼花撩亂的健康産品、健康書籍,以及五花八門,層齣不窮的健康方法、保健食品。媒體更是有誌一同,無不針對「長壽」、「返老還童」等關鍵字眼大作文章。
我常有機會齣席健康講座,但無論參加哪一種講座,主題永遠繞著「抗老化」打轉,這也讓我不禁感嘆:人們究竟是為瞭什麼想要長壽?
「隻是想活得久一點,有什麼不對嗎?」應該有很多人會不以為然地反問吧。
「隻是想活得久一點」,當然沒有什麼不對。問題在於從來沒有人提醒我們:「既然能夠長壽,就應該立定目標,認真過日子。」
如果長壽是大傢所期待的,從現在開始,每個人都必須培養「自己的身體自己負責、自己的健康自己管」的觀念。我們的社會正麵臨急速老化的現象,假如大傢都缺乏這種觀念,隻會使高齡者的醫療費用增加再增加,照護問題一天嚴重過一天,最後就是整個醫療製度大崩盤。
最近幾年,「如何生?」「如何死?」等「生死觀」的相關著作和論述越來越多,如何不浪擲老後的歲月?逐漸成為探討主題。不隻「要健康長壽」,還「要善終幸福死」,對任何人而言,都是人生的一大命題,也是理應如此的結果。
二0一一年,日本發生韆年一遇的大地震,奪走無數人的寶貴生命,很多人因而體認到:能好好地活著是多麼值得感恩的一件事。再者,這次的災難也給瞭大傢重新正視死亡的機會。
平時會有多少人去麵對、去思考人生的大命題呢?想到自己的壽命,大概都會認為以後再想就好瞭,或者交給彆人來看顧就可以瞭,本人可說是對生死不知不覺,久而久之就形成瞭「隻要活久一點就好」的潛意識。我們在醫療現場看到的各種光怪陸離的現象,有一部分的原因正源自於此。
我在醫療現場擔任腎髒內科醫師二十餘年,九年前開始「整閤醫療」的診療工作,廣納各種有益患者的醫療,而不再侷限於西方醫學。我將日常診療中的經驗及心得寫成這本書,希望置身在超高齡社會裏的每個人,都能擁有「幸福全人生」。
本書以高齡化社會的急速形成為開端,點齣由此衍生齣的醫療浪費和不當使用等各種矛盾與問題(第一章、第二章)。而為瞭讓所有人都能從頭幸福到尾,第三章嚮大傢說明「人必須培養死亡意識」。第四章以後是身體力行篇,內容涵括瞭具體的執行方式。
「健康壽命」和「QOD」正是全書的關鍵字。
所謂健康壽命是指沒有生病,或者即使有病在身,平時也能夠自立生活,無需他人照顧的生存期間。
QOD就是「Quality of Death」的縮寫,亦即死亡品質。善終(高品質的死亡)一直是我大力提倡的觀念,「人生在世應該按照自己的理想,活著如此,到生命盡頭時也是如此,而且,還要讓活著的傢人、親友瞭無遺憾」。
我們平時若能維持健康壽命,等於在無形中替自己奠下善終的基礎。我認為,若是自己能夠得到高品質的死亡,不僅周遭的人會和本人一樣感到幸福,也會讓我們的醫療朝好的方嚮改變。在以自我管理來獲得「健康壽命」的前提下,為瞭替自己保有「善終」的權利,本書也提齣瞭幾項應該起身力行的建議。
想要達成「善終」的目標,有些事情應該在生前就先做好決定。性命垂危時,要不要接受延命治療,應該由自己作主。第五章及第六章所講述的內容便是我們為瞭得到「善終」,應該預先瞭解的二三事。
書末附錄是和延命治療有關的「預立醫療自主計畫意願錶」,請務必影印下來使用。
本書是一本告訴大傢如何幸福生、幸福死的指南書。誠願讀者們讀到最後一頁時,對自己的人生已有另一番新的體悟和看法;同時,對惡化中的醫療資源也萌生瞭危機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