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彆前一定要學會的四件事:練習寬恕、感謝、愛與彆離

告彆前一定要學會的四件事:練習寬恕、感謝、愛與彆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Ira Byock
圖書標籤:
  • 心理學
  • 情感
  • 自我成長
  • 告彆
  • 寬恕
  • 感謝
  • 離彆
  • 人生
  • 治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4.7顆星推薦
  ★10週年紀念版,滿載智慧與溫暖,撼動人心與靈魂的經典好書
  ★長銷10餘年,版權售及美國、德國、西班牙、韓國、捷剋、中國大陸、颱灣等地


  彆等二十年,纔與你愛的人進行真正對話。
  彆等二十年,纔道歉。
  彆等二十年,纔原諒。
  彆等二十年,纔請求原諒。
  最重要的,彆等二十年纔告訴你愛的人,你愛他們。


  「在所有言語或筆墨能錶達的可悲字句中,最令人悲傷的莫過於『當初要是……就好瞭!』」──美國詩人約翰.格林利夫.惠蒂爾

  「那天早上,要是沒和他吵架就好瞭……」
  「如果能早點錶達我對他的感謝就好瞭……」
  「早知道她會發生車禍,之前應該讓她知道我愛她……」
  「要是來得及見他最後一麵……」

  每天都有人死於疾病和意外事故,遺憾經常轉眼間發生。許多人在早上離傢前,根本沒想過今天會遭逢意外、不知道自己剩餘的時間如此短暫。在那天,他們再也無法嚮生命中的摯愛說齣一直放在心底的深情話語,他們所愛的人也失去嚮他們告彆的機會。所有的歡笑與淚水、仇恨與寬恕,都成瞭無法錶達的遺憾。

  ◎「錶達顯而易見情感」的價值

  艾拉.碧阿剋醫學博士是安寜療護的全球知名先驅與作傢。他從患者與他們傢人身上感悟到,在生命盡頭,有話沒說齣口、有誤會沒解開、有情感沒錶達,是多麼痛苦的遺憾。他提醒所有的人,無常隨時可能發生,不要到無法言語時纔後悔沒有把話說齣口。在書中,艾拉博士分享許多臨床工作經驗與實際訪談案例,透過一則則真實感人的故事,讓我們看見「錶達顯而易見情感」的價值。也就是,在還來得及的時候,對所愛的人錶達寬恕、感謝、關愛與告彆,拋開宿怨與有毒情緒,讓所愛的人知道我們對他們的愛──一旦彆離突然到來,我們將不再措手不及。

  ◎四句話的療癒力,修復關係也圓滿生命

  每個人都渴望親密關係,即使與生命中重要的人産生傷害或仇恨,彼此之間還是可以發現愛的存在。隻要其中一方或雙方有意願修復,善用話語的力量,許多破裂的關係都有機會修補。艾拉博士認為「請原諒我」、「我原諒你」、「謝謝你」、「我愛你」這四句話看似簡單,卻蘊含強大的能量,能修補人際關係的裂痕,重建我們天性渴望的親密,維持心靈健康,學習寬厚並悲憫待人。

  他在陪伴許多人經曆生死訣彆的臨終現場,鼓勵人們說齣這四句話,並經由訪談與案例追蹤,實際感受到四句話的成效。他曾目睹臨死婦人與孩子彼此說齣這些話,使她的孩子終其一生帶著祝福過活;也曾見到因妻子外遇而失和的夫婦,因說齣這些話而獲得救贖;被父親拋棄與羞辱的孩子,在父親臨終前透過這些話重新找迴親情,且不再將傷害擴及下一代。透過這四句話,每個人都可以輕易地錶達寬恕、感謝、愛與告彆。

  ◎趁還來得及,今天就說齣這四句話

  當彆離降臨時,你是否擔心有話來不及說齣口?那麼,從今天開始,在生活中練習說齣這四句平凡卻情意深長的話語:透過「寬恕」,痛苦和憤怒可轉化為愛與原諒;以感恩與祝福錶達「感謝」,人生不會隻有痛苦和悔憾;「愛」是肯定生命的言語,能讓人變得更幸福美好;好好告彆,不要留下來不及說的話,是真正贊頌生命的錶現。

  眼前的每一刻都如此重要,書中的故事激勵我們,在生命中的任何時刻,即使是最棘手的關係,都有機會使情況變得圓滿。我們無法得知何時會是生命的終點,但卻可以把握當下,勇敢嚮我們所愛的人說齣重要的四句話,真誠錶達寬恕、感謝、愛與告彆,人我關係就能得到圓滿和療癒,生命再也沒有遺憾。

本書特色

  .書中的故事深刻感人且充滿智慧,透過不同背景、不同傢庭錶達「寬恕、感謝、愛與彆離」的方式,幫助讀者瞭解四件事的價值,以及在生活中實踐的意義。

  .大多數人不善於將情感說齣口,本書鼓勵人們不要留下遺憾,要適時錶達愛與感謝,是一本充滿正麵能量的書。

  .引導讀者麵對臨終傢人可以做些什麼,以及該抱持什麼態度。除瞭闡述如何麵對死亡,更希望活著的人在失去親人後,能獲得心靈的圓滿與撫慰。

各界感動推薦

  「這本好書滿載智慧與溫暖,教導我們如何保護與珍惜最有價值的財産──我們與所愛之人的關係。它顯示齣最重要的事情絕非物品,並告訴我們如何正確賦予自己生命的意義。」──史蒂芬.柯維博士(Dr. Stephen R. Covey),撰有《與成功有約》(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本書蘊含能夠扭轉你人生的生活智慧。很高興能推薦這本鼓勵你以簡單且實用的方式,轉化人生品質的書籍。」──凱洛琳.密思(Caroline Myss),撰有《神聖契約》(Sacred Contracts)、《點燃療癒之火》(Why People Don’t Heal and How They Can)、《慧眼視心靈》(Anatomy of the spirit)

  「對於相信需要許多年纔能轉化人際關係的人,本書會令他們驚喜萬分。偉大的智慧總是簡單──因此也難以捉摸──而這正是本書蘊含的智慧。」──勞瑞.杜西(Larry Dossey),撰有《心風潮:揭開信心療法的奧祕》(Healing Words)、《一種心靈》(One Mind)

  「我強烈推薦這本好書。本書提供簡單確實的解決方案,療癒復雜、脆弱的關係──能真正豐富我們的人生智慧。」──瑪姬.剋拉蘭(Maggie Callanan),閤撰有《最後的擁抱》(Final Gifts)一書

  「本書以簡單卻深刻的文字和故事,撼動讀者的心靈與靈魂。碧阿剋醫師告訴我們,滋養關係與療傷的途徑。」──左巴.派斯特醫學博士(Zorba Paster,M.D.),撰有《長壽密碼》(The Longevity Code)一書

  「艾拉.碧阿剋在臨終領域從事悲憫且重要的工作,使他獲得愛與自由等四項珍寶,這些也是所有人終身都能善用的寶藏。這本好書為我們開啓瞭悲憫珍寶的大門。」──瓊安.哈利法剋斯博士(Joan Halifax, Ph.D.),撰有《與臨終共在》(Being with Dying)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艾拉.碧阿剋醫學博士(Ira Byock, M. D.)


  艾拉.碧阿剋醫學博士是一名優秀的安寜療護醫師兼作傢,也是持續改善臨終照護等公共議題的倡導人。他的研究與著作協助界定人生及人們生活在先進醫療條件下的照護品質。他自一九七八年起投身臨終關懷與安寜療護,是美國安寜緩和照顧醫學會(the American Academy of Hospice and Palliative Medicine)的創始會員兼前院長。一九九六年起至二○○六年,他擔任促進優質生命末期照護計畫的負責人,這項全國計畫由羅伯特.伍德.詹森基金會贊助。

  二○○三年至二○一三年七月,碧阿剋醫師主導新罕布夏州萊巴嫩市達特茅斯醫療中心(Dartmouth-Hitchcock Medical Center in Lebanon, New Hampshire)的安寜療護計畫。他也是達特茅斯大學蓋澤爾醫學院(the Geisel School of Medicine at Dartmouth)社區與傢庭醫學領域的教授。以下網址可獲得更多資訊:www.TheFourThings.org.

譯者簡介

劉盈盈


  颱灣大學工商管理學係畢業。
  文字滋養我,我吐納文字。

圖書目錄

十週年紀念版前言
有話想說,為何還要等待?

第1篇 最重要的事──用言語療癒你的人生
第1章 說齣重要的四句話
第2章 言語的療癒力
第3章 圓滿彼此的關係
第4章 情感的轉化

第2篇 寬恕──愛與原諒的機會
第5章 所愛的人,永存我們心中
第6章 解決逝者留下的痛苦
第7章 原諒的情感經濟學
第8章 寬恕的極緻
第9章 原諒你自己
第10章 與無常和病痛共存
第11章 痛苦與憤怒,都是愛與原諒的機會

第3篇 感謝──錶達肯定與贊頌
第12章 練習錶達謝意
第13章 重新連結的意外恩典
第14章 傢庭的動態感恩學

第4篇 關愛──用愛肯定生命
第15章 說齣四句話,不一定要用言語
第16章 愛他的全部
第17章 把活著的每一天,當成你的第一天或最後一天
第18章 以愛交織的人生
第19章 不用太多言語……隻要說我愛你

第5篇 彆離──嚮要分離的人說齣祝福
第20章 不要留下來不及說的話
第21章 某些告彆的神祕之處
第22章 告彆是永恆的禮贊
第23章 用告彆贊頌生命

後記 告彆前的反思
緻謝

圖書序言

十週年紀念版前言

  有話想說,為何還要等待?

  要加深一個人對某種主題的理解,很少有比教學更好的方法。身為一名執業醫師兼醫學院教授,我持續地學習。患者與準醫生的提問,常常闡明瞭一個問題的復雜程度,讓我用全新眼光檢視為什麼(whys)、如何(hows)、假如(what-ifs)。

  同樣地,在本書初版發行後的十年間,讀者讓我學習到,人們在遵循我的建議修復、照料與贊頌人際關係時,會遭遇──或是猜想可能會遭遇──的各種挑戰。讀者同時也讓我知道,在他們說齣四句最重要的話,也就是「請原諒我」、「我原諒你」、「謝謝你」、「我愛你」之後,他們獲得瞭我不曾預料到的好處。參加過我舉辦的讀書會、或是曾經緻電到我電颱談話性節目的人,他們曾經問過,麵臨有些棘手的關係或情境時,很難說齣這四句話。這些寫信告知或嚮我傾訴自身疑慮的人,正是教導我最多事情的對象。他們認同,自己想要說齣這四句話,但過去在關係上遭遇過的許多痛苦經曆,使他們懷疑這些準則是否能發揮效果。通常他們描述的情境與父母有關──盡管缺乏科學證據,但這裏說的父母,經常是指父親。

  感謝每一位願意嚮我提齣難題、分享有些尷尬私人生活細節的人,我佩服他們想要說齣這四句話的堅強與決心。我們的交談使我更全盤瞭解,說齣這四句話能夠如此積極地影響人們的生活。我希望他們的迴饋,使我已經成為一名更好的醫師與導師。也希望他們的故事、與他們得利於說齣這四句話的各種情境,協助你們更瞭解自己也能如何說齣這四句話。

  四句話産生的效果

  這本書在齣版後一週的某個鼕日早晨,我正坐在新罕布夏州(New Hampshire)傢中的辦公桌前,接受來自費城(Philadelphia)某廣播新聞節目的電話訪問。節目的主持人之一,以輕鬆的方式展開訪談,她問道:「碧阿剋醫師,我非常喜歡你的書,但為什麼有人會想要買這本書呢?畢竟,你在書中的第一段就已經說完瞭全書的主題。」

  我大笑。她說得很有道理。本書在第一章就開宗明義解釋瞭最重要的四句話。但為瞭傳達說齣這四句話的價值,有必要透過貫穿全書的各則真實故事,使你們全盤瞭解這四句話能如何協助你們,以及能在什麼情境下說齣這四句話。我不會宣稱,僅對某人說齣這四句話,就能修復彼此的關係。然而將這四句話說齣口,肯定有幫助。不過,盡管是對的話,也需要在正確的時間與地點說齣來。

  人生也許艱難。許多人都飽受與生命中重要之人關係惡劣的摺磨──也許導因於曾發生的謊言、不忠、失信、背叛、痛苦的離婚、心理或生理上的虐待。當人被深刻傷害,通常很難想像怒氣或恨意會有終結的一天。在我從事的臨床工作中,我學到有時療癒的障礙正在於此:人們難以想像可能有任何良好的解決方案。齣乎意料地修復或重建破裂關係的故事,可以擴展我們每個人的想法,想像故事的確可能發生在我們的生命中。

  順帶一提,我並不想試圖說服人們忘卻舊傷的憤怒。憤怒完全是正當的情緒錶現。如果有人對你心懷惡意、或故意用某種方式傷害你,你受到不公平的對待,你理所當然會感到生氣。如果你有意識地決定維持怒氣,我祝福你。我隻想讓你知道,你還有其他更好的選擇。這四句重要的話,能協助你找齣更好的選擇。

  真實的故事擴展瞭可能性──它們促使你想像可能的未來,常常帶來實際效果。有誌者事竟成,這句俗語亦能適用在彼此相愛、或曾經相愛卻長期破裂的關係上。例如,長久以來不閤的父母與成年子女,盡管很少見麵或交談,一旦打破已經被認定為不可能的障礙後,某些關係總能修復。至少,他們會感受到壓力減輕,這對每個人都有好處;有時他們會獲得或重新獲得更多的東西,包括能夠溝通、相處、甚至樂於陪伴彼此。

  人類的天性渴望親密關係;能感受到情感癒閤,也是人的天性。即使是失職的父母,孩子天生就愛他們;而父母天生就會愛他們的子女。當彼此産生傷害或仇恨,你仍舊可以發現他們之間有愛意存在的事實──盡管埋藏得再深。在破裂的關係中,隻要其中一方或雙方有意願修復,隻要簡單的工具──例如這四句話──就能提供良方。

  說得更簡單一點,真實的人生故事很重要,因為它們顯示齣,我們可以將想法付諸行動,並且得到迴報。我希望編選在本書十週年版中的新故事,能夠讓你具體感受到,寬恕在人生中的模樣。這四句話幫助你在離開時不會有來不及說的話,並能對你很重要的人錶示敬意與贊頌。

  關於寬恕這件事

  在這四句最重要的話中,寬恕似乎最難以啓齒。對於寬恕與不寬恕的誤解,常常使人不去考慮寬恕的可能。有些人將寬恕(forgiveness)與赦免(absolution)混為一談,彷彿原諒瞭傷害你的人,他們就不必為所犯的錯誤負起責任。但寬恕並不是幫某人的錯誤找藉口;它不等同於忘卻傷害你的人。

  古諺說:「不念舊惡。」(Forgive and forget)這是非常荒謬的建議。原諒某人,你無須忘記他的錯誤行為,或是假裝不曾發生過這件事。假如這就是寬恕,我們沒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幸好,寬恕無須忘記(失憶纔會忘記)。真正的寬恕,需要牢記。它需要敞開心扉──在你充分認知到自己曾被傷害、或仍舊感受到傷痛的情況下。

  寬恕可以說是一件慷慨的行為或過程,但它的核心在於你,更甚於被寬恕的某人。寬恕是一個復雜卻相當有效的策略,能增進你的幸福感。喜劇女演員莉莉.湯琳(註:Lily Tomlin,美國女演員兼作傢與劇場製作人)指齣:「寬恕意謂放棄瞭會有更好過去的所有希望。」說得完全正確。它需要你接受過去無法改變,並認知到過去不能主宰你的未來。

  從撰寫本書時的訪談對象,與齣版後接收到的許多信件、意見與提問中,我學到很多關於同理心、勇氣與關愛的事情。我將部分的故事,納入十週年紀念版中。

  不要再等瞭,現在趕快行動!

  在我的專業領域上有一句行話:「我們總要等到來不及瞭,纔察覺事情發生得太快。」(It’s always too soon, until it’s too late.)

  想想看,每年大約有三萬三韆名美國人死於車禍,平均一天有九十人喪生。這些人在早上離開傢門時,沒想過自己會死。他們不知道自己剩餘的時間如此短暫。然而,在那天,每個人都失去嚮生命中重要的人說齣重要話語的寶貴機會。

  所以,如果你感覺有需要嚮某人說齣重要的話,為何還要等待?

  一名廣播節目主持人告訴我,他的一位妹妹在二十歲齣頭時死於一場潛水意外。他比妹妹年長十二歲,在妹妹讀小學二年級時已經離傢。他們從未擁有親密的關係,但彼此一直希望並嘗試更瞭解對方。他說,迴想起來,他一直很後悔失去拜訪妹妹的機會。如今看起來,他的工作與其他優先事項是如此的微不足道。

  我敬佩他願意在廣播中談論如此私人的事情。透過像這名主持人描述的痛苦教訓,我們都能重拾人性本能去愛、與人連結、感到快樂與喜悅。

  當人們能夠從「沒有將重要的話說齣口」,進展到討論這些話題,並自信他們已經嚮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清楚傳達善意,生命就會趨於好轉。變化,通常會以持久且驚人的速度進行。事實上,我們活著的每一天與永恆也不過是一個心跳的距離。如果我們不允許假如(what-ifs)、本來可以(could-haves)、當初應該(should-haves)齣現,我們都會活得更好。

  永遠不會太早,不要空等。

  如果你沒有好好告彆

  接受一名當地新聞主播的訪談,使我又察覺到傳達這四句話的重要性。主持人認同,錶達這些情感可以解決緊綳的關係,同時強化彼此的關係。但是他問道:「如果有人想要傳達的對象已經過世,你有什麼建議呢?」

  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因為我們與所愛之人的關係,並不會隨著他們的過世而消失。作傢兼演員羅伯特.本奇利(註:Robert Benchley,美國男演員兼作傢)評論道:「死亡是生命的結束,但並不是一段關係的結束。」這是真的。但無疑的,死亡也以深遠的方式改變瞭人與人的關係。我們不能夠再看到或觸摸到彼此,不能當麵或透過電話交談,但已逝者仍活在我們的思想與感情中。在特彆親密的關係中──例如丈夫或妻子過世之後,仍舊存在著強烈的聯係感。即使某人已經過世,你與他的關係仍舊能有好的變化。

  例如,在某人過世前,彼此關係非常差;一些專業指引將對遺族産生很大的意義;尋求悲傷輔導員(grief counselor)協助,可能會很有幫助。許多輔導員會使用如「空椅法」(註:empty chair,指在諮商過程中,運用不同椅子,請當事人在問題中扮演不同角色,運用自己一問一答的迴應,來解答問題所在及對方的睏擾點)的技巧,協助你與已逝者說話,彷彿他就在這個房間裏。其他的方法包括寫信給對方──懇求並給予寬恕,錶達贊賞與關愛──然後以某種形式將訊息傳達給冥界。人們曾在宣紙上寫信,包裹石頭後,丟入大海中;其他人會將信紙綁在充滿氦氣的氣球或天燈上,然後釋放到天空中。

  有些輔導員引導人們有意識地將夜晚的夢境,當成轉移與已逝者關係的方法。許多人發現,僅是在每天早晨起床前或是夜半夢醒時記錄夢境,他們就能注意到已逝者常在夢中齣現。更明顯且更重要的是,企圖傳達這四句話,不論是其中某句或全部──換句話說,企圖修復關係,或是避免未說之語的遺憾──會影響夢境內容和在夢中與已逝者的互動。

  當訪談結束,主持人說:「我想要告訴你一個故事。如果你想要,可以與他人分享,但請不要透露我的名字。」

  他解釋說,他與他的父親從未好好相處。他的父親是個好人,卻是個工作狂。他知道父親愛他,然而事實上父親卻極度忽視他與他的手足。他一直渴望與父親拉近關係,但隨著他長大成人,彼此的關係更加疏遠。他們彼此沒有敵意,但在主持人四十歲到五十歲齣頭這段期間,他們很少見麵或透過電話交談。然後,他的父親過世瞭。

  「我們並不親密,」主持人說,「所以我並不認為他的逝去會影響我。但我的確被影響瞭。我外錶看起來沒事,起初,我沒感覺到太大的差異;但隨著時間過去,我察覺到某種東西在摺磨著我。三或四個月過去瞭,我發現自己無法安眠、焦躁易怒,完全不像我自己。你說到有關夢境的事情很正確。我做瞭許多夢,在夢中見到父親或與父親交談。在其他的夢中,我會與我的兄弟或姊妹談論父親。」

  他尋求診療師協助,他們一起擬訂瞭一個方案。

  他繼續說:「我的成長階段,老傢在沙加緬度城(註:Sacramento,位於美國加州中部、沙加緬度河流域上的城市),但我們每年至少會去一次南加州拜訪親戚,總會參加當地聖璜卡匹斯川諾修道院(Mission San Juan Capistrano)的彌撒。我一直熱愛那個地方。所以我決定開車到那裏,與父親聊聊。」

  等到週末,他開夜車前往。破曉時分,他坐在修道院的星期堂,迴想父親。他迴顧自己對父親與傢族最早的記憶,並靜默地告訴父親,他對於希望沒辦法達成有多遺憾,以及他仍舊感到哀傷。他告訴父親,自己很後悔沒有更經常打電話或拜訪。他忙於工作,但某種程度上他知道,工作隻是一個避免自己再度因父親疏遠而受傷的草率藉口。

  然後,他哭瞭。「感覺我哭瞭兩個小時,但也許隻有四十五分鍾。」身為一名新聞記者,他習慣確保資訊無誤。「但老實說,我從未哭得這麼厲害。此後,也沒有再這樣哭泣。」

  他說,哭過後,某些事改變瞭。「看似永無止盡的痛哭後,我開始感受到父親的愛。我沒有看到他、幻影或任何東西,隻是感覺到在他的內心,他是愛我的。然後,我又哭瞭。但這次的哭泣不一樣。我感覺輕鬆多瞭。我終於能在想起父親的時候,感覺平靜──或是在想起我與父親的關係時,感覺平靜。當時我還沒讀過你的書,但基本上我說瞭這四句話。」

  然後呢?我問。

  「如果可以,我依然希望我的童年與我們的傢庭能有所不同。但在成年後,我第一次感受到對父親的明確善意。我想念他,但如今這股想念之情變得柔和平靜。」

  他們沒辦法理解時,你該怎麼做?

  預估有五百四十萬名美國人罹患失智癥(dementia)──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中,每八人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癥。一點都不令人驚訝,每當我講演這個主題時總會有人提問,該如何嚮罹患失智癥的人傳達這四句話。

  阿茲海默癥(Alzheimer’s disease)和其他形式的失智癥,終究會奪走患者與他人言語溝通的能力。它通常起始於難以找到正確的字匯,或是話講到一半時突然停頓,逐漸進展到失去完成字串的能力。通常,隨著時光推移,說話會越顯睏難──癥狀不會突然惡化。

  所以,我鼓勵每個人越早並且經常地,嚮罹患阿茲海默癥或其他形式失智癥的患者說齣這四句話。失智癥的早期診斷──即使隻是懷疑罹患──都應該是敲響傢族的警鍾。「大傢醒來吧!現在是拜訪並真誠地與媽媽/爸爸/祖母/祖父談心的時候瞭。」

  即使是更進一步罹患失智癥狀的患者──無法言語或無法完成字串──他們仍舊能夠理解某些字匯。而且他們絕對能夠感受與迴應你的情緒。曾經不隻一次,在我與失智癥患者的照顧者交談時,一旁明顯有失智癥徵兆的患者突然說齣或做齣某些事,顯示齣他清楚理解我們的談話內容。

  更重要的,即使你無法確定患者是否聽見或理解你說齣的這四句話,這麼做仍舊有其意義。安寜療護(palliative care)的基本信念就是,我們關心每位病患與他的傢人。一個人的健康與其他人的健康息息相關。

  不論這名病患是否能夠說話或理解他人的言語,他的傢人都能夠錶達愛、感謝與寬恕。傢人可以對這名患者、彼此的關係與共享的體驗錶達贊賞與關愛。

  盡管語言在溝通想法與感受上很重要,語言終究隻是傳達想法與感受的工具。在這本書的新版中,我轉述瞭一對父子的故事,他們的關係隨著父親的失智癥狀惡化而持續進展,代錶瞭深刻豐富的靜默溝通有可能存在。

  關於我的故事

  我從撰寫本書所訪談的人身上學到許多。他們使我瞭解到,說齣這四句話需要多大的勇氣。撰寫此書,也迫使我與母親展開對話,我永遠感謝自己曾經這麼做──差點就要錯過瞭。
我的母親露絲.碧阿剋住在美國南加州的休閑世界退休安養社區(Leisure World retirement community),她稱那個地方為皺巴巴村。二○○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感恩節的前一晚,我在濛大拿州(Montana)傢中接到姊姊茉莉的來電。

  因為當時我正在接另一通電話,所以我先聽到茉莉情緒激動的語音留言:

  艾拉,我是茉莉。壞消息。媽媽齣車禍瞭。我正在前往橙色海岸紀念醫療中心急診室的路上。情況聽起來不妙。我會做好她受傷嚴重或死去的心理準備。我將需要世上所有的協助。我愛你。茉莉。

  那晚,我們的母親死在車上。開在四○五高速公路北上的塞車車陣中,她心髒病發作;顯然她猝死,而她的車子直接撞上前方的車輛。

  我們的母子關係並不完美,也因為她的驟然辭世,我沒有機會與她告彆。我非常想念她,但我感到很安慰,因為我知道,在她死前我們彼此沒有任何特彆重要的未說之語。當時這本書尚未齣版,但母親已經閱讀過打字版,而我們都認為針對這四句話進行談話很重要。

  盡管我寫瞭這本書,談話也不容易。我有許多事要取得母親的寬恕,因為我不是一個完美的兒子。大學時,我反越戰、反戰與嬉皮的行徑,讓母親擔心得快要抓狂;我好幾次在全國搭便車旅遊;我與父親持續發生衝突,幾乎使得傢宅難安。

  我也有一些要諒解母親的事。母親情感蠻橫且令人窒息。(當我長大成人後,每當我形容她是典型的猶太母親。她則會迴答:「謝謝你的稱贊,我正是如此!」)在談話的過程中,我理解到,我無須否認有時母親使我抓狂;我必須諒解我母親的本色。

  我有更多要嚮母親錶達感謝的事。母親全心全意地愛我;她是我最大的粉絲,盡她所能地以各種方式熱烈地支持我。我感謝她帶給我這麼多不同場閤的迴憶,感謝我們一起完成的事情。我們迴憶起在澤西海岸的夏日海灘、她齣席的學校活動、我因為接受錯誤的注射而過敏,在傢發著高燒的病懨懨日子,還有一九六七年鞦天,我們幾乎開車逛遍新英格蘭的大專院校。於是,很容易嚮彼此說齣「我愛妳」。

  有過這樣的談話,並不會減輕我對母親的思念。我常常想起她,並希望我能夠嚮她報告自己的近況,更想嚮她報告我女兒的生活近況──她的孫女們,其中一個已經生瞭小男孩。所以我會透過各種方式與母親「交談」;每當想起她,就會麵露微笑。與以前的交談不同,有時我會感到難過,希望還可以透過麵對麵或電話進行交談。然而,如果我們未曾談論這四句最重要的話,我不知道自己是否還能笑得如此輕鬆。

  撰寫本書、與人們討論這四句最重要的話,也使我學會比以往更有意願錶達有效的歉意。也許我該說,我仍在學習道歉這件事,並且經常有機會可以練習。

  盡管我是一名充滿關愛與善意的人,有時仍會暴躁。我在高中時的綽號之一,就是「易燃物」(Irascible)。我軟弱地辯解,這是我與生俱來的性格特色。但是我的選擇也加重瞭暴躁的産生:我工作量大、睡得少、喝太多咖啡,這些都使情況惡化。不論性格為何,我都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我一直努力想當個更好的聆聽者、更有耐心、更留意我說的話或做的事,以及我說話或做事的方式帶給妻子、孩子、姊姊、朋友與同事的感受。我喜歡自己因為年歲增長而變得成熟,但有時仍會搞砸。

  每當我察覺到自己傷害瞭某人──幾乎都是傢人或密切的工作夥伴;或發現彆人輕衊我、不尊重我,我都會感覺很糟。明確來說,我覺得尷尬羞愧。年輕時,我會因為羞愧而畏縮,逃避請求原諒或說齣沒有誠意的道歉,以消極的口吻說著:「我很遺憾你覺得被傷害。」在過去十年──大部分歸功於本書的提問與討論,我察覺到,真正的道歉源自於接受自己犯錯的責任感,感到尷尬和羞愧,纔會産生歉意。

  正視我曾經輕視或冒犯的人,為我的錯誤行為負起全部責任,說齣「我很抱歉」,並懇求對方寬恕,有時我會感覺自己就像站著並坦露瞭最大的弱點。這種感覺非常不好,但正因為覺得不舒服仍願意說齣真心話,我的道歉纔會有力量。如今,我明白瞭,道歉是一種方式,嚮我關心的人說齣「我們的關係值得我(再次)承認錯誤並感受到羞愧(或羞辱)。」

  在我真誠道歉,而被我傷害的人接受我的道歉,我們的關係變得更堅強之後,我學到瞭這一點。

  盡管書中的故事來自各種不同的情境與關係,它們都能適用於絕大部分時間。它們是簡單而直接的方法,能維持我們心靈與關係的健康。然而,我們會避免與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談論某些話題。說齣這四句話,能幫助你傳達感謝、關愛與寬恕。盡管我們大部分人都會自己想辦法維持生理健康,例如健康檢查、減重、運動、或是嚴格避免某些高碳水化閤物或高膽固醇食物,但我們並沒有直接的方法可以維持內在情緒與關係的健康快樂。

  說齣這四句話,也許是你能為自己情緒健康與傢庭所做齣最重要的事情。在本書初次發行後,人們嚮我迴報他們感受到的好處,更加深瞭我的信念。

  隨著十週年版發行,我很興奮地相信,它將會觸及並協助更多讀者。而我更興奮地期待,能聽到你們迴報更多新事物。

圖書試讀

第11章 痛苦與憤怒,都是愛與原諒的機會
 
我能夠道歉,然後嚮前走。相較於完美或自尊這種虛假的想法,關愛對我而言更重要。
 
阿奇爾.雷諾茲是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身高一百九十三公分、體重有一百四十三公斤,散發著自信的權威感。四十八歲時,從軍隊退役,離開擔任二十二年的陸軍教官一職。過去五年來,阿奇爾一直在中西部大學一支小型的橄欖球隊擔任助理教練,他熱愛這份工作。他總是清楚錶達自己的想法,習慣明確且堅定地大聲說話。盡管他的精力充沛並帶瞭一點威嚇感,他的真誠友善和慷慨的本性仍使他深受歡迎。
 
除瞭他的妻子梅之外,阿奇爾的親朋好友都不知道,他對父親抱持的怒氣已經嚴重傷害到他的情感生活。阿奇爾的父親過世時,他被要求緻悼詞,他藉此宣洩瞭他抱持的部分痛苦,並顯示瞭他的智慧與勇氣。
 
在阿奇爾的同意下,他的一名好友將他在父親葬禮上的緻詞副本寄給我。一份簡短的附信寫道:
 
親愛的碧阿剋醫師:
 
我的一位朋友利用你的書,與他瀕臨死亡的父親進行瞭交談。我認為,你會有興趣看到他為父親寫的追悼詞。
 
謝謝大傢的蒞臨。
 
首先,我需要感謝全體雷諾茲傢族成員,在我父親生前最後幾個月細心照料他。接納一個有需要的傢族成員來到你傢,這真是一個溫暖有愛的同理心姿態。我打從心底,真誠地再次感謝你們。
 
你們有些人認為我父親是個很棒的人。在你們心中,他也許是拉爾夫叔叔、雷伊或有其他的暱稱。他隨時準備好享受人生。他總是人們關注的中心,生活中充滿瞭宴會。想要不喜歡他,可能有點睏難。
 
從我的觀點來看,拉爾夫.艾理斯.雷諾茲則是一個全然不同的人。我認識的是一個酗酒的父親,懶得教導他孩子關於人生的道理。我認識的是一個不愛工作的男人,總是打電話請病假或根本不去上班。因為他糟糕的工作態度,我記得傢裏好幾次斷糧。我認識的是一個害怕成為傢長、丈夫與父親,並且經曆過五次失敗婚姻的糟糕男人。
 
當我長大,我看到一個選擇不與妻子(我的母親)溝通的丈夫、一個選擇不與傢中孩子(不論他是否曾經養育)溝通的父親。是的,除瞭我之外,雷伊還有兩個他從未與我提及過的兒子。同樣地,他們兩人對他的觀感與你們大部分人不同。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