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奧祕:十六個生命的靈性對話與臨終學習

生死奧祕:十六個生命的靈性對話與臨終學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生死
  • 臨終關懷
  • 靈性成長
  • 生命意義
  • 死亡
  • 靈魂
  • 對話
  • 療愈
  • 生命教育
  • 超自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二十年臨床經驗與研究,最療癒人心的對話,最實用的靈性關懷手冊!

  【我該如何說再見?說再見瞭,之後呢?】
  《生死奧祕》為您揭開生死謎團 讓人生不留遺憾


  賀颱灣之光!在梵蒂岡教廷

  本書作者宗惇法師受邀齣席──
  梵蒂岡教廷宗座生命學院舉辦的「世界宗教共同製定老人緩和醫療的核心定義」研討會,分享颱灣安寜靈性照護經驗,備受尊重與稱許!會後並與各國代錶共同簽屬憲章,《生死奧祕》一書更引發媒體關注。

  當醫療到瞭極限,生命無法被治癒時,怎麼辦?

  這時,我們會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生存的價值及生死問題,容易陷入死亡恐懼。

  「這麼苦,人生有什麼意義?」
  「為什麼是我?我沒做壞事啊!這是報應嗎?」
  「我還有好多事沒完成,還來不及享受人生,我不甘願!」
  「五十年來的恩怨,我該如何原諒?」
  「除瞭身體,我還有心靈問題……怎麼辦?」
  「我該如何說再見?」
  「我有高齡老母,該求生還是求死?」
  「我可不可以不要死?」    
  「我聽到隔壁床往生前的喘息聲,是不是很痛苦?我會不會像他那樣痛苦?」
  「如果我死瞭,會去哪裏?極樂世界嗎?師父你也沒見過或去過,如何讓我相信呢?」

  麵對這麼多關於生命與生死疑惑,該如何迴應呢?

  本書描寫十六個末期病人的生命故事,讓人彷若身曆其境,走過十六個不同的人生與生死課題。他們在與作者對話中,迴顧自己的一生,對生命本質有瞭全新的認識,也療癒瞭對生死的恐懼,看見生命最精采的風景。

  十六個生命故事,同時帶齣十六種臨終學習課題,詳盡描述當一個生命從生到死的曆程,身、心、靈會經曆哪些階段的變化?瀕死癥狀──四大分解與臨死覺知是怎麼迴事?麵對死生變化過程,我們要依持什麼?如何剋服死亡恐懼,減緩臨終痛苦?最後,又該如何破繭而齣,得到新生?

  本書作者釋德嘉、釋宗惇等,從醫院走入社區的靈性關懷,有二十年豐富的臨床經驗及研究,結閤西方安寜醫療與佛法立論基礎下,談實際的臨床生死。這是由颱大緩和醫療團隊結閤臨床宗教師,根據臨床研究經驗而發展齣來、非常適閤東方人的「本土化靈性照顧模式」,可說是一套非常完整的善終方程式。對無法正視死亡、害怕臨終、且有諸多疑惑和恐懼的一般人來說,提供瞭完整的臨終與靈性照顧的方法。

  特彆的是,作者二十年來的專業臨床經驗與研究發現──一般都強調好好和傢人道彆,好好說再見,不留遺憾,如安寜照顧的「四道」人生習題──道謝、道歉、道愛、道彆;然後,直接跳到臨終助念事宜瞭。中間過程似乎不見瞭?

  然而,生命旅程最後,沒有人可以陪伴,終需獨行,一個人走……

  於是,在臨床現場,還有很多人會問──

  「師父,我謝都謝過瞭,道歉也說瞭,還有我愛你、再見也一樣都說瞭,可是我還是會怕啦!」
  「死亡的時候會不會很恐怖?我眼睛閉上瞭會看到什麼?」
  「離開瞭,我要去哪裏?我要跟誰走?」
  「我不知道會去哪裏?我很怕……」

  這是典型的死亡恐懼,也是人生最大的恐懼,尤其是東方人,有「來生、輪迴」觀的意識下,容易産生的疑惑。

  所以,四道是重要的,但四道之後病人可能還是無所依歸;助念或儀式是莊嚴的,但臨終病人的強烈恐懼,可能無法平安捱到助念那一刻。

  四道主要是與今生的因緣道彆;四道之後,我們更應該為自己預備從今生到來世的生命藍圖。

  嚴格來說,說再見之後,纔是一個人真正麵對死亡的開始,也是一個人靈性成長的關鍵時刻。死亡,其實需要準備,更需要學習。

  如果我們清楚生死是怎麼迴事,就會明白,原來死亡過程的前後是不是平安,取決於自己的心念和態度!

  重點是,我們準備瞭嗎?真的準備好瞭嗎?

  生死最是難解的謎題,也是人類永恆的追問!

  如果我們知道生死的奧祕,就會明白──生命的結束,隻是形體的消失,變成靈性的存在,是從有到無的過程,超越一般生命經驗所看見、知道的見聞覺知。

  如果我們能體悟生死的奧祕,就會明白──真正的生命不是走嚮死亡,而是走嚮「善」的生命探險旅程,重點不在於發現新風景,而在於開啓有能力觀看的全新眼光。    

醫護界、學界、教界感動推薦

  王英偉   花蓮慈濟醫院前心蓮病房主任     
  李嗣涔   颱灣大學前校長
  邱泰源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閤會理事長
  許立民   颱大醫院前創傷醫學部創傷科主治醫師     
  鬍文鬱   颱大醫學院護理學係教授
  黃曉峰   颱中榮總緩和醫療中心主任    
  黃大軒   資深醫療節目製作人
  葉祖禹   美國AT&T公司前副總裁    
  釋會焜   一如淨捨住持
  釋慧開   南華大學使命副校長
  蘇逸玲   颱灣安寜緩和護理學會理事長

  細細品嘗本書中所引用的文句,你不覺得這是一本很值得大傢珍藏品味的好書嗎?──陳榮基(蓮花基金會董事長、颱大醫學院神經科教授)

  本書字字珠璣,幫助社會及照顧者認識臨床宗教師的角色和靈性照顧的理念,實屬當前社區及居傢安寜急需宣達的任務,值得推薦。── 陳慶餘(颱大醫學院傢庭醫學科敎授)  

  本書許多故事引導著我們(病人傢屬及照護團隊)勇敢麵對生死,如何尋求靈性的協助,從睏境中解脫,最後完成善終,死後更成為社會的典範,讓社會更好。── 黃勝堅(颱北市立聯閤醫院總院長)

  通讀本書而無法從中獲益者,實在是無法想像的事!本書兼具臨床照顧經驗的生動性及照顧理論的反思性,是一本絕佳的安寜照顧臨床學習手冊,臨終照顧寶典,值得大力推薦!──  蔡昌雄(南華大學生死學係教授)   

  這是一本我會多買幾本送給身邊親友閱讀的好書。請打開你們的心來閱讀《生死奧祕》,對於未來的必經道路有心理準備,也祝福你們自此刻開始,進行個人「愛的功課」,永遠都來得及!── 李佩怡(颱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係教授)

  這本關於「靈性照顧」的書,收錄十六個情境個案,並闡明照顧理念,結閤理論與實務,兼具文華與質樸,開捲有益。── 釋惠敏(法鼓文理學院校長)
靈性覺醒的旅程:探尋生命意義的深度對話 本書聚焦於現代人普遍麵臨的生命議題:如何理解死亡、如何活齣更有意義的人生,以及如何在生命的各個階段實現深層的靈性成長。它並非一本探討臨終關懷或特定宗教教義的指南,而是通過一係列富有啓發性的對話,帶領讀者深入探索人類存在的本質與意識的邊界。 引言:覺醒的召喚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我們似乎已經習慣瞭將“生死”視為禁忌或遙遠的話題。然而,當我們麵對生活中的重大轉摺點——無論是失去摯愛、遭遇突如其來的變故,還是僅僅在午夜時分感到一種深沉的空虛——那些關於“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將往何處去”的終極疑問便會不期而至。本書正是在這個背景下誕生的,它摒棄瞭枯燥的哲學思辨和說教式的說教,選擇以一種更親近、更人性化的方式,展開對生命深層意義的探索。 我們試圖搭建一座橋梁,連接日常的喧囂與內在的寜靜。這本書的核心在於“對話”的力量——不是簡單的信息傳遞,而是思想與思想的碰撞、經驗與經驗的交融。這些對話涉及瞭心智的局限、情感的束縛,以及超越日常經驗的廣闊領域。 第一部分:心智的迷宮與自由的渴望 這一部分深入剖析瞭我們是如何被自己構建的心智模式所睏住的。我們探討瞭“自我”概念的形成與瓦解。 身份的織網: 現代人極度依賴外部標簽(職業、財富、人際關係)來定義自己。對話引導讀者審視這些標簽的脆弱性,並提齣一個核心問題:當所有外在的定義都被剝離後,剩下的“你”是誰?我們觸及瞭意識流的本質,探討心智如何通過持續的敘事來維持一個穩定的“自我”幻象。 恐懼與執著: 許多靈性探索的起點是恐懼——對未知的恐懼、對失去的恐懼。本書細緻地剖析瞭這些恐懼的根源,它們往往植根於對時間性的執著。我們並非提供簡單的“剋服恐懼”的口號,而是通過引導性的提問,讓讀者親身體驗到恐懼的能量是如何被“抗拒”所滋養的。我們考察瞭“當下”這一概念在打破恐懼循環中的關鍵作用,強調活在此時此刻,而非沉溺於過去的懊悔或對未來的憂慮。 語言的邊界: 很多深刻的體驗是無法用語言完全捕捉的。我們用大量的篇幅討論瞭語言作為人類溝通工具的局限性。當談論到體驗的巔峰或生命的本質時,語言常常顯得蒼白無力。對話因此傾嚮於使用類比、詩意的錶達和留白,邀請讀者親自去填補那些未言明的空間。 第二部分:關係的鏡麵與共鳴的場域 生命從未是孤立的存在。本書的第二部分將焦點轉嚮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視關係為檢驗和深化靈性理解的終極道場。 愛與分離的悖論: 我們探討瞭世俗的愛與更深層次的慈悲之間的區彆。世俗的愛常常伴隨著占有欲和分離感,而真正的連結則源於對共同人性的深刻認知。對話中充滿瞭關於無條件的接納的討論,這要求我們在關係中首先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衝突中的顯化: 衝突並非障礙,而是深入理解彼此投射的絕佳機會。我們分析瞭在親密關係中,我們是如何將未解決的內在議題投射到伴侶或親人身上的。這些對話提供瞭一種新的視角:將每一次摩擦視為一個內在的邀請——邀請我們更深入地觀看和療愈自己。 社群的意義: 真正的靈性道路並非遁世苦修。我們考察瞭在共同追求真理的社群中,成員如何相互支持,共同成長。這裏的關鍵在於“真實性”——敢於在他人麵前展現脆弱,而非扮演完美的“靈性高人”。 第三部分:超越二元性的視野 這是本書最具思辨性也最能激發洞察力的部分。它引導讀者超越日常思維習慣中的“好與壞”、“生與死”的二元對立。 時間的感知與永恒: 我們討論瞭人類對綫性時間的依賴,以及這種依賴如何限製瞭我們對生命整體性的理解。通過冥想實踐的描述和哲思,我們嘗試觸碰“永恒的現在”,那是一種超越時間標記的、純粹的“存在”狀態。 接納無常的流動: 萬事萬物皆處於變化之中,這是宇宙的鐵律。本書強調,對“無常”的抗拒是痛苦的主要來源。真正的平靜不是阻止改變,而是成為改變本身——像河流一樣流動,不執著於任何一個特定的形態。這些對話鼓勵讀者去觀察生命中一切事物的生滅,並將這種觀察內化為一種深刻的信任感。 意義的創造而非發現: 很多傳統觀點認為生命意義是需要“找到”的既定真理。本書提齣瞭一個更具能動性的觀點:意義是在我們對經驗的迴應中被創造齣來的。它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種持續的、對生命本身的“是”的肯定。 結語:帶著覺知前行 本書的最終目的不是提供一套固定的答案,而是點燃讀者內心深處對自我探索的熱忱。它是一係列邀請函,邀請讀者放下已有的知識框架,以全新的、充滿好奇心的眼光重新審視自己的存在。真正的學習發生在“做”之中,發生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呼吸、每一次互動、每一次對心念的覺察裏。我們希望讀者讀完之後,不會感到知識的飽足,而是感到一種內在的輕盈與力量,準備好帶著更深的覺知,去迎接生命為他們呈現的一切。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釋德嘉
 
  現任
  ‧颱灣科技大學人文關懷中心兼任講師
  ‧蓮花基金會諮詢專綫諮商宗教師
  ‧蓮花基金會「本土化靈性關懷培訓課程」及「安寜療護/臨終關懷研習課程」講師
  ‧颱灣臨床佛學研究協會理事
  ‧三學苑住持
  ‧大悲學苑監苑
  ‧大悲學苑社區安寜靈性關懷宗教師
 
  曾任
  ‧颱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宗教師培訓計畫帶領法師
  ‧颱大醫院輔助暨整閤醫療門診宗教諮商
  ‧華梵大學産學協力課程業界教師 
 
  不定時受邀到道場或民間機構演講
 
釋宗惇

  ‧大悲學苑住持
  ‧颱灣臨床佛學研究協會理事長
  ‧颱大醫院倫理委員會委員
  ‧颱灣科技大學人文關懷中心兼任講師
  ‧新加坡甘露關懷協會顧問
 
  參與之計畫/研究計畫
  ‧105年度安寜療護暨生命教育宣導人員培訓計畫主持人
  ‧衛福部104與105年度誌願服務計畫主持人
  ‧104年新北市社區安寜照護靈性關懷服務及教育訓練主持人
  ‧101、102年颱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社區靈性關懷誌工研究計畫協同主持人
  ‧87至100年颱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宗教師之培訓與推廣計畫研究員

  曾任
  ‧颱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佛教宗教師臨床講師
  ‧颱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宗教師培訓計畫研究員
 
編審者簡介

釋惠敏

  ‧日本東京大學文學博士
  ‧法鼓文理學院校長
  ‧颱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  學習臨終的功課,永遠不嫌早!    李佩怡
推薦序二  從臨終時刻管窺生命奧義     蔡昌雄
推薦序三  凡事皆好,死亡和生命一樣好   陳榮基
推薦序四  生死靈性對話:臨床佛教宗教師的專業   陳慶餘
推薦序五     麵對死亡共創生命的價值     黃勝堅
編審序     生死三關             釋惠敏
策畫序    點亮微塵心光,照見生命長河   釋宗惇
作者序   我們雖哭著來到世上,卻可以笑著離開   釋德嘉
導讀    我願意            王浴

1 說,還是不說?
靈性照顧point:病情告知──尊重病人的意願
真正的生命不是走嚮死亡,而是走嚮「善」的生命旅程。

2  是報應,還是沒好好愛自己?  
靈性照顧point:生命迴顧──重新看見自己
真正的探險旅程不在於發現新風景,而在於開啓有能力觀看的全新眼光。
                                          
3  請問,要如何原諒?  
靈性照顧point:關係和解──原諒彆人,也原諒自己
原諒,是一個非常睏難的過程;然而,它也是維持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要素。
                                                  
4. 我可不可以不要死?  
靈性照顧point:心願完成──生命價值被肯定瞭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沒有人能自全。每個人都是這塊大陸的一分子,主體的一部分……無論誰死瞭,都是我的一部分死去,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分子,因此不要問喪鍾為誰而鳴……
                                                    
5.  寂靜世界,可以相信誰?
靈性照顧point:陪伴──另一種心靈接觸
我知道你纍瞭,但請過來,這裏有一條路……    

6. 上帝啊!禰到底在不在?  
 靈性照顧point:靈性──內在力量
最高的思維,永遠是那包含著喜悅的思維;最崇高的感受,就是你們稱為愛的那種感受……最瞭不起的提醒者,並不是外在的任何人,而是你自己內在的聲音。

7. 這麼苦,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
靈性照顧point:受苦──啓動靈性的密碼        
懂得「為何」而活的人,差不多「任何」痛苦都能忍受得住;參透為何,纔能迎接任何。
                                                         
8. 我該如何說再見?
靈性照顧point:四道人生──道謝、道歉、道愛、道彆,之後呢?
是不是在一個更美妙的世界,我們與朋友分手,然後,在此世重逢?或許,從現實的朦朧鏡麵,我們又看到瞭未來的蹤影?                                            

9. 晃來晃去的象形文字?
靈性照顧point:譫妄──情緒的風暴、意識的亂流
除非我們能坦然麵對自己的死亡,否則永遠不可能在生活中找到勇氣和自信。
                                                 
10. 生死謎團,誰來解?
靈性照顧point:瀕死癥狀──四大分解與臨死覺知
你願知道死的祕密?除瞭在生命的心中尋求外,你們怎麼能尋見?……因為生和死是一件事,如同江河與海洋也是一件事。                                

11. 車子已壞,司機還在?
靈性照顧point:死亡準備──生與死的教育
如果我們對臨終那一刻即將發生的事沒有準備,死亡過程將會是極端痛苦的經驗。如果我們充分瞭解死亡的意義、死亡過程可能經曆什麼,並有一定程度的準備,地光明齣現那一刻,我們將看見無盡的希望。

12.  離開瞭,我要去哪裏?
靈性照顧point:懺悔──消除煩惱的方法
未經檢討反省的生命,是沒有生存價值的生命。       

13.  最後,跟誰走?
靈性照顧point:六大法門──提升內在力量的方法
你應該將那些煩擾你、毫無用處的全都清除齣去……隻要你的心中容納整個宇宙,理解時間的永恆性,洞察每一事物的瞬息萬變,從生到死的短暫過程,以及不僅在生之前,也包括死之後的無限時間。                                            

14.  我可以買預售屋嗎?
靈性照顧point:信、願、行──看見那看不見的
在深入禪定中,有可能打散時間,同時照見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切;然後,凡事皆好,凡事皆完美……現存的萬事萬物都好──死亡和生命一樣好。                  
                                                              
15.  這樣還來得及嗎?  
靈性照顧point:臨終道彆、說法、助念──生死兩相安
願一切眾生平安、快樂!願一切有情眾生,不論身體強壯或柔弱,體型高、巨大、中等、矮、胖瘦、微小,可見或不可見的,住在遠方或近處,已齣生或未齣生,願他們都能平安快樂。                       

16.  迴傢的路有多遠?  
靈性照顧point:本土化靈性照顧模式──善終的方程式
當你把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和六識(眼、耳、鼻、舌、身、意)統統放下,再也沒什麼瞭,你將從生死桎梏中解脫齣來。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學習臨終的功課,永遠不嫌早!  

李佩怡/颱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係教授

  這是一本我會多買幾本送給身邊親友閱讀的好書。

  從翻開目錄的第一眼,看到每一章故事的篇名,和發人深省的短句,立刻被吸引住,想要進入每一位病人生命起伏的故事裏。

  這本書將關注焦點放在病人生命最後時日的經驗。病人受到疾病摧殘,經曆極大的苦痛,在自己的臨終階段──這生命裏最睏頓窒礙的難關,因為奧祕機緣,遇見靈性照顧的法師,有機會經由他們溫和引導,開放封閉的心,感知智慧,融化在慈悲大愛中。漸漸的病人的心靈平靜、願意與醫療團隊互動瞭,一旦啓動他們的內在智慧,過去生命裏的恩怨、憤恨得以化解,當死亡到來時,得以寜靜安詳。

  拿到這本書的朋友,也許您會認為「我的生命還很長,為什麼要把眼光放在生命最後的短短時光,充斥著病苦脆弱、疼痛不已、晦澀無望、什麼都做不瞭的狀態呢?花時間關注人生最沒有産能的階段,不是很沒有意義嗎?」

  其實不然,因為「我們怎麼活,就會怎麼死!」意思是,我們每一天對己、待人、處事的生活方式,形構的生命樣貌將會如實的在我們的臨終階段展演齣來。

  每個人的臨終階段彷彿是人生舞颱劇的最後一場錶演,在人生將盡時,我們看到自己一生中各個角色的演齣成果;然後,每個角色謝幕收場。如果我們提早省察、覺知人生終將麵臨死亡,反而能讓我們警惕活著的態度,把握生命的方嚮,以及改善人我關係的品質。

  在我看來,整個人生,不論是哪一個階段,都在學習「愛的功課」。人生最後的階段,是最後一個機會學習「愛人」、「愛己」、「愛世界」、「愛天地」、「愛萬物」的寶貴時刻。倘若,我們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裏跌跤受傷,無法真正去愛和被愛,這個巨大的傷口在臨終階段則是無法躲藏的顯現齣來。

  簡言之,整個人生沒有做完的功課,在臨終階段都會一一呈現齣來。所以,安寜醫療團隊盡可能幫助臨終病人和傢屬,有的在促進傢人間有愛的互動溝通、有的在對自己病情逐漸明瞭接受,有的則如本書的法師,促進對臨終的理解、對生命本質的認識、對自性光明的認可與接納。

  這是一本串接無數病人臨終現象的書。多位法師都在安寜照顧領域從事多年靈性照顧的服務,他們親筆撰寫多年照顧臨終病人麵對死亡的經驗,深入淺齣的傳遞給讀者他們智慧開導病人與傢屬的話語。

  對無法正視死亡、害怕臨終、且有諸多疑惑和恐懼的我們來說,本書提供完整的臨終與靈性照顧的資訊,受益良多!我特彆喜歡每篇「靈性照顧point」的說明,更清晰的為前麵描述病人的故事,提供詳盡的訊息和更寬廣的視野,幫助讀者瞭解靈性本質和靈性照顧的精髓。

  有緣接觸到本書的朋友是幸福的。請打開你們的心來閱讀「生死奧祕」,在此同時,對於自己和傢人未來人生的必經道路有瞭心理準備,也祝福你們自此刻開始,進行個人「愛的功課」,永遠都來得及!

推薦序

從臨終時刻管窺生命奧義
蔡昌雄/南華大學生死學係教授  


  《生死奧祕》這本書的主題是關於安寜的靈性照顧,由宗惇法師與德嘉法師等幾位資深的安寜佛教宗教師領銜撰寫。對於安寜臨床照顧人員而言,本書的齣版乃是期待已久的福音。

  因為本書內容擷取自臨床真實案例,依安寜靈性照顧的十六個主題分彆敘說,而在每個主題的案例描述之後,緊接著又附上該案例所涉靈性照顧課題的闡釋分析,可說兼具臨床照顧經驗的生動性以及照顧理論的反思性,是一本絕佳的安寜照顧臨床學習手冊,值得大力推薦!

  對於一般人而言,臨終是逼近人生終點的危機時刻,因為當死亡降臨時,個體的自我認同感受到毀滅的威脅,個人在世所擁有的一切事物與價值將歸於烏有;但是從臨終者的主體經驗觀之,它卻是個人直探生命底蘊的高峰經驗,因為根據世界宗教背後所共享的「長青哲學」(perennial philosophy)對生命的宏觀認識,臨終時刻正是個體融入大化遷流的宇宙生命場的關鍵時機,個體生命亟需宗教智慧的引導,以發現自身與超個人嚮度連係的生命紐帶,纔能順利完成生命存在模式的轉化任務。

  不過,臨床實務上,除瞭功夫深厚的修行者、秉持淡薄人生觀的雅士,或涉世未深、仍保純真心性的孩童外,絕少有人能迅速進入這個從個體生命轉嚮宇宙生命的轉化航程,多半人都是陷溺纏繞在世俗的業緣泥流之中,抽身不得。因此,個人若能於臨終時刻獲得臨床佛教宗教師的導航指引與陪伴,乃是具備瞭善終往生與解脫的重要福慧資糧。

  本書的十六個主題便是針對一般人在臨終時刻可能麵對的死亡挑戰課題,逐項進行剖析,協助病人與傢屬放下生命的種種妄見與執著,而能將人生的最後階段聚焦於生命有意義的事務上。一方麵希望能減少遺憾、盡量滿願;另一方麵則期盼能因消解世緣的牽絆,而由此開啓生命的靈性覺知層次,最終並能順利的邁越生死的鴻溝,完成生命轉化的任務。

  全書由病情告知的主題開始,最後以解除生死桎梏的善終方程式告終,核心命題就是引導一般人真實碰觸不願麵對即接受的死亡,並諄諄善誘的提供可能因應方式的教化,苦口婆心為眾生說法解縛的慈悲洋溢在全書的每一個角落,楊枝法水揮灑甘露,飲之令人淋灕暢快。通讀本書而無法從中獲益者,實在是無法想像的事!

  死亡如果是一座黑暗的隧道,臨終時刻便是通往此一隧道的入口。本書便是針對此一生命轉摺的關鍵時刻,提煉安寜臨床經驗與佛法智慧的精華,所寫就的臨終照顧寶典。祈願每一位有緣親近本書的讀者,都能學習此書智慧,管窺生命奧義,以此破除黑闇,渡過生死大海,完成人生的終極挑戰!

作者序

  我們雖哭著來到世上,卻可以笑著離開

  我活著,是為瞭什麼?我死瞭,又會去哪裏?

  就算不去想這種人生大哉問,一般人還是能「馬照跑,舞照跳」,不妨礙生活。

  但是,死亡來瞭。

  我們失去曾經擁有的一切:健康的身體、舒適的生活,不管做什麼治療、花多少錢,都迴不去從前瞭,這是最大的痛苦!不但病人苦,傢屬也苦,漫長的悲傷,不知何時纔到盡頭。

  我曾遇見一位中年女性病人,因為無法接受疾病末期的現實,極度憂鬱,不跟任何人說一句話。傢中的姊妹、年長父母、先生都一籌莫展。眼看著日子一天一天過去,病人清醒的時間,不知還有沒有三天。居傢護理師急瞭,找我去看她。

  雖然隻能單嚮互動,我問病人,「如果你租瞭一間非常喜歡的彆墅,租約即將到期,你是願意事先打點好行李,優雅的、好整以暇的欣賞最後一眼,從容的離開,還是等房東來趕人,傢具被硬生生的丟齣,倉皇狼狽的離開?」

  病人聽懂我的話,慢慢迴神,之後分彆嚮傢人交代瞭一些話。後來,聽說那是她生命裏最後的日子。

  另外,一位六十二歲的媽媽,診斷齣胰髒癌末期之後,連續五天五夜不吃、不喝、不說一句話,病人苦楚,傢人更是備受煎熬。有一天,她突然想通瞭,「高興也是一天,悲傷也是一天!我決定,隻要活著,那怕隻剩二分鍾、一分鍾,我都要當社會的誌工,利益他人。」

  平靜喜悅與悲傷憂鬱的距離,可能很遙遠,也可能僅在一念之間。

  死亡,可能是人生最大的失落,但有沒有可能,是人生最大的布施?如果我們平常對生命本身多一點觀照,如果我們願意多陪伴病人,並且在他需要的時候,提供討論的機會。

  我在颱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擔任臨床宗教師,以及宗教師培訓的帶領法師,長達十年。二○一四年起,我走齣醫院,走入社區,卻發現太多人不知道什麼是臨終關懷,更不知道什麼是靈性照顧。許多病人在傢、在醫院、甚至在救護車或急診候床的過程中,驚恐不安的往生;而傢屬獨自背負著遺憾,看不到悲傷的盡頭……

  颱灣現階段的社區靈性關懷像沙漠,觀念不足、資源不足、人手不足,這股急迫的需求,讓我們發願創立大悲學苑,提供社區末期病人靈性關懷,並培訓社區關懷誌工及推動生命教育。我們甚至成立劇團,讓每位演員有機會體驗生命的學習,大悲學苑隻是沙漠中的一縷細小甘泉;但我們願意竭盡所能,滋養每一顆臨終關懷、生命教育的種子。

  本書中的每一位主角,都是我們親自照顧過的病人,從原本的恐懼、崩潰,最後開啓內在的力量,化為破繭而齣的蝴蝶,傢屬的心靈更因為病人的善終,得到最大的安慰。臨終關懷、靈性照顧,是每位病人和傢屬都應享有的醫療權利,如果非死不可,就讓我們死得幸福、死得平安、同時也帶給傢人滿滿的祝福。

圖書試讀

4.   我可不可以不要死?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沒有人能自全。每個人都是這塊大陸的一分子,主體的一部分……無論誰死瞭,都是我的一部分死去,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分子,因此不要問喪鍾為誰而鳴……──  約翰‧道恩
 
「師父,我可不可以不要死?」
 
隻要談起這位不及二十歲孩子的問話,我心中不禁一陣酸楚!
 
生死最是難解的謎題,何況這位孩子小真的生命經曆,不僅僅於此……
 
※身世飄零,意外連連
 
自聽到「小真」這個名字以來,知道的都是:她對人都不理不睬,不願意和任何人互動,僅能從一些醫療紀錄或遠在北部的叔叔談起,纔能得知片段訊息。
 
小真自齣生後,父親長年離傢,不見蹤影,跟隨媽媽住在外婆澎湖的傢。
 
然而,媽媽在一次齣海捕魚中,發生意外,不幸離開人世;那一年,小真纔三歲,還不識人間悲歡離閤。
 
在沒有媽媽的日子裏,年邁的外婆承擔撫養責任,祖孫倆相依為命。隨著澎湖四季的風起風落,悠悠歲月,小真長成落落大方的少女。
 
由於傢境清寒,國中畢業後,小真即從事美發工作,沒有升學。
 
沒幾年,小真被診斷齣罹患罕見的下顎骨惡性腫瘤,卻也被發現已懷有身孕;為瞭進行治療,必須拿掉小孩。
 
聽醫療人員說,「小真住院期間,男友來探視過一次,此後不曾再齣現。」
 
於是,照顧小真的責任又落到外婆身上;隻是,這一次,年邁的外婆因過度勞纍,中風病倒瞭,再也無法看顧這個從小跟在身邊的小孫女瞭。
 
據說,輾轉也聯絡上小真的父親,但父親根本不願齣麵。因此,轉介安寜共同照護時,小真身邊僅有一位看護在旁,一個人孤零零的。
 
※封閉自己,不迴應世人
 
沒有意外,我和護理師一起去探視小真時,護理師為她做身體護理,全程她都未睜開眼睛,對所有關心、問候沒有任何迴應。她將自己封閉起來,隔絕外界的紛擾。
 
我留意小真的情況──腫瘤長在左臉上,口腔內也有,因為腫瘤長得快速,嘴巴像含著很大的異物般,無法閤攏,唾液不斷的從嘴角流齣;眼睛也因為腫瘤有些微扭拉變形,時常沾有眼屎……
 
第二次,我一人前去探望小真,並隨身準備瞭一本《普門品》。
 
「我是××法師,我來看妳瞭!」
 
「昨天有沒有睡好啊?我拿衛生紙幫妳擦擦口水哦,還有眼屎也擦一擦哦!」
 
我邊說明邊動作,她的眼睛依然沒有睜開,也不作任何迴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須承認,在翻開《生死奧祕:十六個生命的靈性對話與臨臨學習》之前,我對“臨終學習”這個概念是有些抗拒的。總覺得這是一個沉重、悲傷的話題,充滿瞭死亡的陰影。然而,這本書以一種意想不到的輕盈和智慧,消解瞭我最初的顧慮。它沒有渲染死亡的恐怖,反而將生命走到盡頭的時刻,描繪成一個反思、清理、迴歸本真的絕佳時機。書中的對話,與其說是臨終的總結,不如說是對生命的一次深度療愈。我從中看到瞭許多個體在告彆塵世前,如何與內心的恐懼和遺憾和解,如何與所愛之人進行最真誠的告彆,甚至如何以一種全然的開放去迎接未知。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並沒有強求讀者去接受某種特定的宗教或哲學觀念,而是鼓勵每個人去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生命真諦。那些關於“愛”的錶達,關於“寬恕”的實踐,以及關於“存在”的感悟,都以一種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呈現。讀完之後,我感覺心中卸下瞭不少無謂的包袱,對生命的短暫和寶貴有瞭更深刻的體悟,也更願意去珍惜當下,去愛身邊的人。

评分

《生死奧祕:十六個生命的靈性對話與臨終學習》這本書,可以說是給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生命更深層的維度。我一直覺得,我們對生命的理解,往往局限於物質世界的顯性層麵,卻忽略瞭那更加廣闊、更加微妙的內在世界。《生死奧祕》正是這樣一本引導我們深入探索內在世界的寶典。書中的“靈性對話”部分,讓我看到瞭不同個體在麵對生命終點時的精神狀態,以及他們如何通過與內在的連接,找到平靜與力量。我尤其被那些關於“覺知”的探討所吸引,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意識到,更是一種深刻的體察,一種對生命流動性的全然接納。書中的案例,並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摺射齣人類共同的情感體驗和精神追求。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有層次感,時而理性分析,時而感性抒情,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既能獲得智識上的啓發,又能産生情感上的共鳴。它讓我開始思考,在我們有限的生命旅程中,究竟什麼是真正值得追求的,什麼是能夠超越生死的永恒價值。

评分

《生死奧祕:十六個生命的靈性對話與臨終學習》這本書,絕對不是一本能輕易被“讀完”的書,它更像是一個需要被“體驗”和“內化”的過程。每一次翻閱,都會有新的感悟,新的發現。它以一種極其細膩的方式,捕捉瞭生命在最脆弱、最真實的時刻所展現齣的強大生命力。我常常在閱讀中,會將書中的對話與我自己的生活經曆對照,從中找到共鳴,也找到指引。例如,書中關於“連接”的探討,不僅僅是指與他人的連接,更是與生命的源頭,與宇宙的連接,這種宏大的視角,讓我對“自我”的認知有瞭更深的拓展。而“臨終學習”的章節,更是將那些抽象的靈性概念,落實在瞭具體的生命體驗中,讓我明白,原來真正的智慧,往往誕生於最極緻的境遇。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接受”的闡釋,它不是被動的屈服,而是主動的擁抱,是對生命全部的肯定,包括那些看似痛苦的部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改變,它讓我更加勇敢地去麵對生命的起伏,也更加珍視生命中的每一份遇見。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一場非常溫暖且深刻的“人生馬拉鬆”的迴顧。讀《生死奧祕:十六個生命的靈性對話與臨終學習》,並非是為瞭在“終點綫”之前做些什麼,而是在奔跑的途中,停下來,看看那些已經抵達終點的人,他們留下瞭怎樣的足跡,傳遞瞭怎樣的智慧。《生死奧祕》並沒有刻意製造悲情,而是以一種平和、坦誠的態度,呈現瞭十六個生命在不同階段,特彆是走嚮生命盡頭的獨特經曆和感悟。我從中看到的,不僅僅是關於死亡的準備,更是關於如何更好地“活著”的指南。書中的“靈性對話”部分,讓我仿佛置身於一次次私密的訪談中,聽著那些生命故事,感受著他們的掙紮、釋然、以及最終的瞭悟。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當下”的強調,很多時候我們都在為過去而懊悔,為未來而焦慮,卻忽略瞭生命真正的發生地——就在此刻。這種對“當下”的覺知,也延伸到瞭我對生命無常的理解,以及對愛與慈悲的實踐。

评分

這本《生死奧祕:十六個生命的靈性對話與臨終學習》著實讓我感到震撼,也給我帶來瞭許多前所未有的思考。在閱讀之前,我對於“靈性”這個詞總有些模糊的概念,覺得它似乎遙不可及,與現實生活脫節。然而,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以一種極為貼近人心的方式,將那些深奧的生命議題,通過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故事,娓娓道來。作者巧妙地將十六位不同背景、不同人生軌跡的個體,在生命終點前,或者在麵臨重大抉擇時,他們內心深處的對話與感悟,以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呈現齣來。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放下”的部分,讀到那些曾經執著於物質、名利的人,在生命最後時刻,突然領悟到真正重要的並非外在的成就,而是內心的平和與愛,那種釋然讓我為之動容。書中對“接受”的探討也極具啓發性,它不是消極的認命,而是一種對生命無常的深刻理解,以及由此産生的勇氣去麵對一切。我常常在午夜夢迴時,想起書中某個片段,某個詞句,它們像種子一樣在我心中發芽,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思考生命的意義究竟在哪裏。這本書並非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種思考的路徑,一種連接內在的橋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