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有三個層面:「賺錢」、「省錢」、「滾錢」
賺錢靠努力,省錢靠毅力,滾錢靠實力
是人才,才能賺錢;會理債,才能省錢;懂自己,才能滾錢
在通往財富自由的道路上,「認識自己」比「投資什麼」都重要得多
「就業能力」不等於「競爭力」
……長期身處在一個充滿負面思維的世界,我們的思維很容易就會變得會去「責怪別人」,好像別人做好是應該的,如果有什麼不對勁都是因為別人做不好、做錯了。小心呀!這樣的思維不會提高你的「就業能力」,卻會嚴重侵蝕你的「競爭力」。
大學畢業除了是一張文憑之外,在就業市場中至少還代表了一份就業能力的證明。證明你有「資格」進入就業市場。就像是各行各業不同的執照一樣,考取了執照只能代表你有這門專業的基礎知識,不太需要從頭學起。只是,你能不能在職場中生存,甚至發揮所長、步步高升,關鍵不在於「就業能力」,而在於「競爭力」。
排除非營利組織及公益團體,企業用人與否的概念其實相當簡單,用前面勞動市場經濟學的概念,就是用了這個人之後對公司產生的效益,是否會大於公司付出去的成本,這是每一個企業用人的基本準則。文憑,只是保障你有機會參與,並不保證能進入,也不保證能生存。如果無法讓自己產生更高的價值,很快地就會面臨到適應及生存的問題。
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在過去,全世界的市場沒有今天那麼高的整合度,人才沒有那麼高的流通性,每個人在勞動市場所面臨到的競爭比較集中在地及區域性。用更簡單的話說,就是競爭沒那麼激烈,每個人的「被取代性」比較低。然而今日的世界早已改觀,很多產業和企業面臨的是全球的市場,競爭來自四面八方,需要的不再只是本地的人才。全世界人才的流通是平的,在臺灣找不到的,可能在韓國、印度、中國出現,中間的藩籬早已打破。沒有提升自己的能力,創造更高的價值,機會很可能就會被世界某一角落的人取代。過去二十年中國以低成本勞力取代了先進國家(包括臺灣)的製造業勞工的價值;印度以語言優勢擷取了全球軟體及電話服務的商機;韓國創造了全球性的家電、汽車、機械的品牌價值;香港和新加坡則以低稅率和低門檻發展成區域金融中心。那些原本散在各地的製造業勞工、Call Center人員、只有國內市場的家電品牌,以及只做在地生意的銀行,突然驚覺自己有極高的「被取代性」,一不小心生存都會出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