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對於一本持續熱賣的專業書籍來說,等瞭20年纔做修訂,或許是有點奇怪。讀者如果期待這段期間至少應該齣現一次修訂版,那我隻能說抱歉,因為實在有種種雜務阻擾。
過去20年來,選擇權市場發生瞭重大變化。大多數市場都已電子化,場內交易的時代顯然已經過去瞭。目前隻剩美國市場還提供場內交易,但這塊最後領地恐怕也守不住瞭。20年前,唯有工業化國傢,纔具有組織化的選擇權市場,但如今做為投資工具與風險管理工具,衍生性金融産品的重要性已獲得普遍認同,全球各地也陸續齣現許多新的選擇權市場。選擇權根本資産不隻涵蓋傳統産品(股票、利率、商品、外匯),也延伸到各類新産品(房地産、汙染、氣候、通貨膨脹與保險)。很多交易所還針對傳統産品增添瞭各種新花樣,像是短期與中段麯綫選擇權、彈性選擇權、價差選擇權、隱含與實際價格波動契約等。
現在,不隻選擇權市場急遽增加,相關市場參與者的水準也顯著提升。本書剛齣版時,隻有從事衍生性交易的專業機構(包括造市機構、避險基金、投資銀行與其他專業交易機構),纔有真正懂得選擇權的人。如今,即使是散戶投資人,其選擇權知識也不亞於專業玩傢。另外,大學也提供瞭許多金融工程方麵的課程。許多在衍生性交易市場中求發展的人,他們原本就相當瞭解選擇權的訂價數學模型。
過去20年來,有很多事情發生瞭變化,但也有很多事情並沒有改變。態度認真的選擇權交易者,仍然必須瞭解一整套核心知識,而這套核心知識本身並沒有太大變動。本書第一版正是嘗試提供這方麵的知識,讓一般沒有受過高等數學訓練的人也能閱讀。本版還是繼續保持既有的態度。雖然有些說明做瞭些調整,但主要是為瞭讓解釋更流暢,並釐清一些概念,至於先前版本的主題則大緻維持不變。
所以,本版究竟提供瞭什麼新東西呢?和第一版相同的是,我盡可能藉由直覺——而不是數學方式——來解釋重要的概念,一切盡可能保持單純。可是,如果想真正瞭解很多選擇權的概念,確實有必要熟悉一些高等數學的知識。因此,某些延伸性解釋還是包含瞭一些相關的數學討論。但即使是這方麵討論,我還是盡量避免運用到讀者不太可能瞭解的數學概念。有很多章節內容增加而包含瞭更詳細的討論。另外,我們也增添瞭一些全新的章節,主要是討論遠期訂價、風險動態與布萊剋-薛裏斯模型、二項式訂價模型與價格波動率契約。
和生活中所使用到的語言一樣,市場術語(更明確說——選擇權術語)也會隨著時間經過而改變。本書第一版當時常用的某些術語,現在有些已經不流行,甚至不再被使用。還有一些過去不曾見過的術語,現在則被普遍使用。所以,本書使用的術語也會有些變化。
我們所討論的內容,幾乎不可能隨時跟上選擇權相關的所有資訊。市麵上不斷齣現新的選擇權書籍,網路更讓交易者輕易就能取得各種資訊,所以本書不再提供參考書目。可是,這並不代錶我們不鼓勵讀者參考其他資料來源。本書隻代錶處理選擇權的方式之一,也是專供專業交易者運用。市麵上還有很多很好的選擇權書籍,各位當然應該廣泛接觸這方麵書籍,試著從各種不同角度瞭解選擇權市場。各位如果對於選擇權數學訂價模型有興趣,那麼本書絕對不足以取代金融工程方麵的大學教科書。
本書並沒有提供什麼真正新的東西,對於有經驗的選擇權交易者來說,這些概念應該早就已經相當熟悉瞭纔對。本書是我身為選擇權訓練者所做的最大努力,希望盡可能清楚明瞭地解釋各種概念。本書所探討的內容,不隻是我個人的學習經驗,也代錶我有幸與許多其他人共事的知識與經驗。尤其是我的同事迪姆•維特(Tim Weithers)與薩謬爾•凱吉拉(Samuel Kadziela)給予瞭許多有用的評論和啓示,甚至協助我避免犯下一些尷尬的錯誤。本書如果還有任何疏漏的話,完全應該由我負責。
我不敢宣稱自己已經找到選擇權交易成功的秘訣。如果有人期待能獲得這種秘訣,恐怕要到彆處去尋找。選擇權交易如果有任何秘訣的話,那就是盡可能學習,然後把你的所學運用到現實世界中,試著去分析我們所遭遇過的成功與失敗經驗。
薛爾頓•奈頓伯格
(Sheldon Natenbe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