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科技的全球史

老科技的全球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avid Edgerton
圖書標籤:
  • 科技史
  • 全球史
  • 技術變革
  • 社會影響
  • 曆史
  • 文化
  • 工業革命
  • 科學
  • 技術
  • 現代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從全球史來看,隻有老科技纔能真正觸及全球視野,不然若隻談創新和發明,那麼就隻能侷限在特定的城市或國傢。從科技史的角度來看,衡量科技最重要的不是多新穎,而是如何被使用,科技的發展並不是新取代舊的進步史,老科技的影響力,比我們知道的要精彩許多。

  這是部二十世紀的全球科技史,但卻是一部不尋常的科技史。

  大多數科技史的寫法,通常把焦點放在重要的發明與創新,乃至以此作為敘事的架構。然而,這本書並未特彆提到盤尼西林發現的日期或電腦是誰發明的,書末也沒有附上「二十世紀重大科技發明時間年錶」。書中並未詳述萊特兄弟如何研發與試飛曆史上第一架動力飛機,倒是在插圖中提到,萊特經營的腳踏車店是當時相當典型的小型作坊(workshop)。

  書中不談超音速噴射機、衛星發射或登月計劃等二十世紀著名的科技裏程碑,卻用相當的篇幅談鐵皮屋、拼裝船和拼裝車、肥料農藥、屠宰場等一般科技史根本不會觸及的主題。

  此外,作者還告訴我們,緻力研發與使用新進武器科技的國傢,不見得會贏得戰爭;二次世界大戰火炮與步槍所殺死的人數,要遠大於轟炸機與原子彈;一個國傢投入科技研發的經費多少,與其經濟成長率不見得有正相關;擁有昂貴精密的高科技武器係統,不見得能戰勝科技水準落後的敵人。這樣的情況牴觸瞭許多人對科技的認知與常識,但曆史充斥著這樣的例子,統計數字也顯示如此,究竟這是怎麼迴事?

  會對人類社會産生重大影響的科技,必然是使用相當廣泛的科技;一項科技要能獲得相當廣泛的使用,距離其發明必然已經有相當長一段時間;然而,大多數的科技史研究乃至通俗文化都把焦點放在發明、創新以及新科技早期的應用,這使得我們對於科技與社會的關係以及科技在曆史上如何發揮作用,理解有所偏差。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在英語世界裏科技幾乎等同於發明。這種混淆對於理解科技沒有幫助,也對理解發明造成負麵影響。我們並沒有關於發明的曆史,相對地,我們擁有的是某些後來成功的科技之發明史,這點就使得理解有瞭偏差。然而,我們所擁有的發明史本身就是以創新為中心,它把焦點放在發明本身的某些新麵嚮,強調發明本身齣現的變化,而不是那些不變的部分。

名人推薦

  作者採用無比細緻的平衡報導,將科技與社會變遷的樣貌以充滿洞見的方式呈現,這是傳統觀點做不到的。——《獨立報》

  我可以拿這本書,往那些科技怪客、電腦怪咖、熱愛新事物的未來學傢的頭殼敲下去,來個當頭棒喝。——Simon Jenkins(專欄作傢)

  我喜歡這本會挑戰刻闆觀點的書。麵對這個不斷拋棄舊事物、隻管追求新事物的世界,我想要慶祝這本書的誕生。——《星期日泰晤士報》

  作者的創新之處在於聚焦在我們真正在使用的科技,而不是那些可能稍縱即逝、卻號稱全新的科技事物。——《每日郵報》

  充滿原創性的引人注目之作,切閤當下的需求。——《自然》

  新玩意很吸引人,但它們有什麼重要性?作者讓我們看見被忽略的科技,這些科技纔真正影響多數人的生活。——《新聞週刊》

  打破成見,挑戰以創新為中心的科技觀。——《Icon雜誌》
 
電子遊戲的誕生與文化演變:一部跨越半個世紀的敘事 本書深入探討瞭電子遊戲從早期實驗性的技術展示,到發展成為一個席捲全球的、價值韆億的文化現象的復雜曆程。我們不僅僅關注那些標誌性的遊戲作品或技術突破,更緻力於剖析電子遊戲如何反映並塑造瞭我們所處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環境。 第一部分:起源與拓荒——從實驗室到街機廳的萌芽(1950s-1970s) 本部分的敘事始於計算機科學的早期黎明,電子遊戲並非始於商業考量,而是源於學術研究和技術好奇心。我們將詳盡考察那些奠定基礎的早期實驗性程序。例如,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空格戰爭”(Spacewar!)不僅是第一個在多用戶計算機上運行的互動程序,更是首次展示瞭計算機作為娛樂媒介的巨大潛力。然而,這些早期的“遊戲”受限於昂貴且稀有的硬件,停留在大學和研究機構的象牙塔內。 真正的商業化轉摺點齣現在街機領域的突破。阿塔裏(Atari)公司的成立及其創始人諾蘭·布什內爾(Nolan Bushnell)的遠見卓識被置於核心位置。我們將分析《電腦空間》(Computer Space)的商業失利,以及隨後現象級的《乒乓》(Pong)如何通過其極簡主義的設計,成功地將互動娛樂帶入酒吧和商場的公共空間。這個階段的特點是技術上的粗獷與設計的直覺性,遊戲機製簡單,但其社會意義在於創造瞭一種全新的、共享的娛樂體驗。 本部分還會細緻描繪早期消費電子市場的試水,特彆是Magnavox Odyssey的問世。盡管它在商業上未能取得巨大成功,但它確立瞭“傢庭遊戲機”的概念,預示著未來的發展方嚮。我們通過分析當時的技術限製——如內存的稀缺、圖形處理能力的貧乏——來理解早期遊戲開發者所麵臨的獨特挑戰與創造力。 第二部分:黃金時代與初次危機——街機的主宰與傢用機的崛起(1978-1985) 這是電子遊戲曆史上的“黃金時代”。街機廳成為城市文化的核心地標,是青少年社交和展示技能的場所。我們將重點分析《太空侵略者》(Space Invaders)的文化衝擊,它首次引入瞭“高分榜”的概念,將個人成就感與社會地位掛鈎,引發瞭日本乃至全球範圍內的硬幣短缺現象。隨後,《吃豆人》(Pac-Man)的成功,特彆是它首次將一個具有明確個性和敘事基礎的角色推嚮主流,拓展瞭遊戲的受眾範圍,吸引瞭女性玩傢的關注。 傢用遊戲機市場也在此期間爆發。雅達利(Atari)的2600係列憑藉可更換卡帶的機製,徹底改變瞭消費者對遊戲的預期。這使得第三方軟件開發成為可能,催生瞭第一批獨立的遊戲工作室。 然而,這種爆炸性的增長伴隨著失控。本部分將深入探討1983年北美電子遊戲市場的崩潰。市場被大量低質量、過度飽和的産品淹沒,例如那款臭名昭著的《E.T.外星人》。我們探討瞭這次崩潰的深層原因:缺乏監管、內容質量的稀釋,以及零售商庫存的積壓。這次危機不僅僅是商業上的失敗,更是一次對“電子遊戲”這一媒介自身價值的深刻反思。 第三部分:日本的復興與主機戰爭的序幕(1985-1994) 任天堂(Nintendo)如何從1983年的廢墟中重建行業,是本部分的核心議題。任天堂娛樂係統(NES)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建立在一套嚴格的質量控製標準和對“遊戲樂趣”的重新定義之上。我們將分析宮本茂等關鍵設計者如何通過《超級馬裏奧兄弟》確立瞭平颱跳躍這一黃金範式,以及《塞爾達傳說》如何開創瞭非綫性探索和角色成長的先河。 隨著世嘉(Sega)的加入,主機戰爭正式打響。世嘉通過其“酷”(Cool)的營銷策略和《刺蝟索尼剋》係列,成功地將自己定位為任天堂的叛逆替代品,抓住瞭追求速度和態度的青少年市場。本部分將對比分析這兩個巨頭在硬件架構、第三方關係管理以及核心IP構建上的不同哲學,這些哲學至今仍在影響著遊戲産業的格局。 同時,個人電腦(PC)遊戲在此期間開始嶄露頭角,特彆是在模擬、策略和角色扮演遊戲領域,如《模擬城市》和《創世紀》(Ultima)係列,它們展示瞭更復雜敘事和深度模擬的可能性,與主機遊戲的即時滿足感形成瞭鮮明對比。 第四部分:三維革命與多媒體的融閤(1995-2001) 隨著CD-ROM技術的普及和三維圖形處理能力的飛躍,遊戲行業迎來瞭一場範式轉變。索尼(Sony)PlayStation的進入,標誌著遊戲文化從“兒童玩具”嚮“成熟娛樂”的定位轉變。我們將分析索尼如何利用其在音樂和電影産業的影響力,吸引瞭更廣泛的成年受眾,並探討瞭《最終幻想VII》等作品如何將電影化的敘事和復雜的主題帶入主流。 PC遊戲方麵,互聯網的早期應用,特彆是“光縴到戶”的加速,使得多人在綫體驗成為現實。《毀滅戰士》(Doom)和《雷神之錘》(Quake)定義的“第一人稱射擊”(FPS)類型,以及後來的MMORPG(大型多人在綫角色扮演遊戲)如《網絡創世紀》(Ultima Online),徹底改變瞭玩傢的互動模式,創造齣虛擬社區。 本部分也探討瞭圍繞暴力內容和遊戲成癮的早期社會焦慮,這直接催生瞭娛樂軟件分級委員會(ESRB)的建立,反映齣社會對這一新興媒介影響力的首次正式監管。 第五部分:在綫世界的普及與文化霸權的鞏固(2002-2010) 微軟帶著Xbox強勢進入主機市場,標誌著行業進入“三足鼎立”的時代。Xbox的成功關鍵在於對在綫服務的戰略性投入——Xbox Live。它將統一、穩定的多人聯機體驗標準化,使得《光環》(Halo)係列成為主機射擊遊戲的新標杆。 互聯網的普及使得遊戲不再局限於物理介質。我們將詳細考察“免費增值”(Free-to-Play)模式的初步實驗,以及網絡小說和遊戲世界觀的交叉影響。MMORPG如《魔獸世界》(World of Warcraft)的統治地位,不僅是技術上的勝利,更是社會學意義上的現象,它重塑瞭人際交往、團隊協作和虛擬經濟的概念。 同時,休閑遊戲市場也被重新定義。任天堂的Wii通過其體感控製器,成功地吸引瞭非傳統玩傢群體,引發瞭關於“什麼是遊戲”的討論,挑戰瞭主流硬核玩傢的主導地位。 第六部分:移動浪潮、獨立精神與流媒體的未來(2011至今) 智能手機的普及和應用商店模式的成熟,使得電子遊戲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我們將分析“水果忍者”和“憤怒的小鳥”等作品如何通過碎片化的時間、直觀的觸摸控製,創造瞭一個全新的、以“微交易”為主要驅動力的市場。 獨立(Indie)遊戲運動的興起,是對主機大廠“3A級”製作成本失控的一種反動。通過Steam等數字發行平颱,開發者能夠繞過傳統發行商,專注於實驗性的藝術錶達和獨特的遊戲機製,誕生瞭如《我的世界》(Minecraft)這類具有平颱級影響力的作品。 最後,本書展望瞭當前的趨勢:電子競技(Esports)如何從邊緣愛好發展為全球化的體育産業,電子音樂和直播平颱(如Twitch)如何將遊戲體驗從“玩”擴展到“觀看”。我們審視瞭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的長期潛力,以及雲遊戲服務對硬件依賴的顛覆性影響,最終探討電子遊戲作為一個成熟的、多元化的藝術與商業綜閤體,將如何繼續塑造21世紀的娛樂景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大衛・艾傑頓David Edgerton


  英國國王學院「漢斯‧勞興講座教授」(Hans Rausing Professor),創辦該校的「科學史、科技史與醫學史中心」(Centr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緻力挑戰傳統的科技史觀,常在雜誌、媒體發錶文章。著有England and the Aeroplane: Militarism, Modernity and Machine、Britain’s War Machine: Weapons, Resources and Experts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譯者簡介

李尚仁


  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科學史科技史與醫學史中心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曾獲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奬,著有《帝國的醫師》(第二屆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奬)。譯有《歐洲醫療五百年》《科倫醫師吐真言:醫學爭議教我們的二三事》
 

圖書目錄

譯者序
 
導論
 
第一章    重要性
在曆史上保險套是否比飛機還重要?我們都知道科技對二十世紀的曆史影響重大,但到底如何衡量科技的重要性?
 
第二章    時間
許多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科技是在一九○○年之前就發明創造齣來的。在這些科技當中,有些在二十世紀沒落,有些則否。這些科技的重要性不該被低估。
 
第三章    生産
雖然農業就業人口減少,但産齣卻增加;屠宰動物通常被歸類為製造業,而非農業。為什麼會如此?也許傢戶是個很好的討論起點。
 
第四章    保養
一九五○年代汽車工業帶來對「自動化」的恐慌,人們想到工作機會的消失,但是要讓自動化機器能夠運作,必須大量增加保養的人工,結果能節省的人工所剩無幾……
第五章    國族
 
創新並不等於經濟成長,蘇聯和日本這兩個國傢在二十世紀其研發支齣都很高,但日本的經濟卻陷入長期停滯,蘇聯更是貧窮,為什麼?
 
第六章    戰爭
一般人理解毒氣、雷達和原子彈是二十世紀戰爭勝負的關鍵,這幅圖像非常誤導。其實,兩次大戰中靠的主要仍是步槍、火炮、坦剋和飛機,甚至馬匹。
 
第七章    殺戮
二十世紀是謀殺的世紀。文明化過程並沒有減少殺戮,我們隻是將殺戮排除到公共場閤之外,無論處決罪犯或殺雞皆然。
 
第八章    發明
以過去的標準來看,現在並不是一個激進創新的時代。以今天的標準來看,過去顯得特彆具有發明力。我們隻要想想在一八九○年到一九一○年的二十年間齣現瞭許多明顯的新産品,像是X光、汽車、飛行、電影與無綫電,這些科技今天仍在持續擴張。
 
結論
緻謝
作者重要著作選輯
註釋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導論(摘錄)

  大多數的科技史是為各年齡層的男孩所寫,這本書則是為所有性彆的成人而寫。我們已經和科技共同生活瞭漫長的時光,整體而言,我們對科技已有相當的認識。從經濟學者到生態學者、從古玩愛好者到曆史學者,人們對於周邊的物質世界及其變遷有不同的看法。然而,過於頻繁齣現的狀況是:在討論科技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時,議程是由那些提倡新科技的人所設定。

  這些人高高在上地嚮我們宣揚科技,使得我們隻想到新奇與未來。過去數十年來,「科技」一詞和「發明」(創造齣新的觀念)與「創新」(新觀念的首度應用)緊密地連結在一起。在談論科技時,重點總是放在研發、專利以及初期使用,用來指稱後者的術語是「傳播」(diffusion)。縱使科技史有許多不同的斷代方式,但其依據都是發明與創新的日期。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科技常常簡化為航空(一九○三)、核能(一九四五)、避孕藥(一九五五)與網際網路(一九六五)。告知我們變遷的速度越來越快,且新科技越來越強大。大師們堅稱,世界因科技而正在進入新的曆史紀元。

  以使用中的科技(technology-in-use)做為思考的齣發點,將會齣現一幅完全不同的科技圖像,甚至也可能形成一幅完全不同的發明與創新圖像。 整個隱形的科技世界隨之浮現。過去的科技地圖是根據創新的時間軸所繪製,思考「使用中的科技」則會引領我們重新思考對科技時間(technological time)的看法。它所帶來的曆史無法套用一般的現代性方案(schemes of modernity),並且反駁以創新為中心之說法背後的某些重要預設。更重要的是,「使用中的科技」新視角會改變我們對何者纔是最重要的科技之認定,它會産生一部全球史;至於以創新為中心的曆史,雖然號稱具有普世性,其實僅侷限於少數地方。

  此一新史觀之不同以往將會令人詫異。例如,蒸氣動力嚮來被認為是工業革命的特徵,然而它在一九○○年的絕對重要性與相對重要性,都遠高於一八○○年。即使在率先工業革命的英國,蒸氣動力的絕對重要性在一九○○年後仍持續增加。英國在一九五○年代的煤使用量,遠高於一八五○年代。全世界在二○○○年所消耗的煤,遠高於一九五○年或一九○○年。世界上的汽車、飛機、木製傢具與棉織品都多於以往。全球海運噸位持續增加。我們仍在使用巴士、火車、收音機、電視與電影,而紙張、水泥與鋼鐵的消費量是越來越高。縱使電腦這項二十世紀晚期關鍵新科技齣現已有數十年,書本的印行量依然持續增加。後現代世界擁有四十年曆史的核電廠與五十年曆史的轟炸機。這不隻是科技懷舊風而已:後現代世界有新的遠洋郵輪、有機食物以及用復古樂器演奏的古典音樂。甚至已經過世的六○年代搖滾歌星,其作品仍有巨大銷售量;而今天的小孩仍舊愛看他們祖父母小時候觀賞的迪士尼影片。

  以使用為基礎的曆史有個特彆重要的特徵,那就是它可以是真正的全球史;涵蓋瞭所有使用科技的地方,而不是少數創新與發明集中齣現的地點。在以創新為中心的敘述中,大多數的地方並無科技史;以使用為中心的敘述,幾乎所有地方都有科技史。以使用為中心的敘述帶來和全世界所有人都有關的曆史,因為世界上大多數的人口都是窮人、不是白人,而且有一半是女人。使用的觀點指齣二十世紀齣現的新科技世界之重要性,而這個世界在過去的科技史中卻無一席之地。這些科技當中,最重要的是窮人的新科技。它們之所以被遺漏,是因為一般認為貧窮世界隻有傳統的在地技術,缺乏富裕世界的科技,或僅是受害於帝國科技的暴力。當我們在思考城市時,我們應該同時想到鐵皮屋城(bidonvilles)和未來城(Alphaville);我們不應該隻想到柯比意規劃的城市,也要想到沒有都市計畫的貧民區,後者不是由偉大的營造者所建造,而是由數以百萬計的人用許多年的時間自己建造而成。這是我所謂的剋裏奧科技(creole technologies)的世界,這種科技從起源地移植到其他地方而獲得更大規模的使用。

《老科技的全球史》中譯本導言

現代世界的物質史


  《老科技的全球史》是部二十世紀的全球科技史, 但卻是一部不尋常的科技史。大多數科技史的寫法,通常把焦點放在重要的發明與創新。然而,光從章節架構就可看齣這本書顯非如此;它雖然是一部二十世紀的科技史,卻不是常見那種依照時間順序講述人們耳熟能詳的重大發明之故事的編年敘事史;從章節安排便可以看齣,這是本以主題為架構、強調分析與議論的著作。 本書就內容來說也很特彆,書中並未特彆提到盤尼西林發現的日期或個人電腦是誰發明的,書末也沒有附上「二十世紀重大科技發明時間年錶」。作者並未詳述萊特兄弟如何研發與試飛曆史上第一架動力飛機,倒是在插圖中提到,萊特經營的腳踏車店是當時相當典型的小型作坊(workshop)。書中不談超音速噴射機、衛星發射或登月計劃等二十世紀著名的科技裏程碑,卻用相當的篇幅談鐵皮屋、拼裝船和拼裝車、肥料農藥、屠宰場等一般科技史根本不會觸及的主題。此外,作者還告訴我們,緻力研發與使用新進武器科技的國傢,不見得會贏得戰爭;二次世界大戰火炮與步槍所殺死的人數,要遠大於轟炸機與原子彈;一個國傢投入科技研發的經費多少,與其經濟成長率不見得有正相關。這些見解和主流說法可說大異其趣。

  透過這樣的架構與內容,作者強有力地呈現並申述其核心論旨:以發明與創新為焦點的傳統科技史,無法理解科技在全球所扮演的角色;要達成這個目標,必須將研究的焦點放在科技的使用。為何本書會用這樣的角度來看待科技?是什麼樣的作者會寫齣一部如此特殊的二十世紀科技史?本書作者大衛‧艾傑頓原本主修化學,畢業於牛津大學,後來在倫敦帝國學院攻讀博士,論文分析比較英國在一九三一年到一九五一年間對棉紡織與飛機這兩種製造業的國傢乾預政策。  這個訓練背景不止見諸艾傑頓的科技史研究對於經濟數據與政策分析的重視,也可見諸本書對科技與産業關係的探討,乃至所舉關於飛機與棉紡織業的例子。博士畢業後,艾傑頓先是任教於曼徹斯特大學教授科技史,之後在倫敦帝國理工醫學院(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創辦科學史、科技史與醫學史中心(Centr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並擔任該中心主任,後升任「漢斯‧勞興講座教授」(Hans Rausing Professor)。他與該中心於二○一三年移轉到倫敦國王學院的曆史係。艾傑頓的研究興趣主要是二十世紀英國史、全球科技史以及現代性的物質史(material histories of modernity),尤其關心英國國傢(British state)、英國軍國主義(British militarism)以及專傢與科技官僚在現代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等課題。艾傑頓曾經應清華大學科技與社會中心邀請,於二○○二年來颱訪問並於清華大學與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發錶演講。

  艾傑頓的史學研究的重要切入點批判是長久以來充斥著英國史學界、社會科學界的「英國沒落論」(British Decline)以及相關的曆史解釋,尤其是緻力檢討此一說法所涉及的科技史史學議題。本文就由他對沒落論(declinism)的反思著手,來簡介艾傑頓的科技史史學觀點。

  對英國沒落論的批判

  根據艾傑頓的看法,沒落論的說法深刻地影響瞭當代英國對於英國曆史、政策、文化與産業的認識。所謂「英國沒落論」並非泛泛地指涉大英帝國在二十世紀的瓦解以及英國國力在這段期間的衰弱,而是對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英國曆史的一套特定的看法和解釋,其中特彆強調科技落後與國勢衰頹之間的因果關係。這套沒落論的論點大緻如下:十九世紀上半的英國不隻是國力超強的帝國,也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經濟上,英國的産業領先群倫是全世界製造業的中心。然而,到瞭一八七○年代情況卻開始改變。雖然英國仍是個大帝國,甚至還持續擴張其海外殖民地,國傢卻開始走上沒落之路。英國的經濟效率比不上新興的德國與美國,其産業缺乏研發與創新,工廠使用過時的技術,無法在國際上與其他國傢競爭。這是英國在二十世紀走下坡的源頭。造成英國走嚮沒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英國政府與産業界不夠重視科學與技術,投入技術研發與創新的資源嚴重不足,高等教育更是忽視科學與科技教育的重要性。這種偏頗的走嚮,和英國以牛津和劍橋這兩所古老大學為代錶的菁英文化關係密切。這些大學的教育偏重以古希臘文、拉丁文閱讀古典典籍,頂多再加上對數學這個抽象學科的偏好,卻對實用的科學與技術不屑一顧。結果這些大學培養齣來的政治與文化菁英不隻對科學缺乏理解、而且還有反科技與看不起工程師的偏見,結果造成英國社會一股反産業與反科技的風氣;也使得英國文化充滿瞭懷舊氛圍與對田園風味的喜好,上流社會彌漫著一股嚮後看、不往前看的舊式仕紳風尚。牛津與劍橋大學畢業的菁英位居政界、法界、文官體係乃至商業與金融界的要津,導緻英國政府與企業界對科技研發的無知與輕視,而政府財政部門的政策偏頗,更導緻英國政府對於科技研發與科學研究的投資嚴重偏低。如此林林總總的不良影響,導緻一八七○年後英國技術發展落後於其他的競爭者。

  這套科技沒落論說法廣為英國學界所接受,不隻是右翼的曆史學傢鼓吹這套「英國沒落論」,就連著名新左派學者派裏‧安德森(Perry Anderson)也附和這套說法,認為二十世紀的英國善於操弄人民、管控其帝國,卻在經濟上欲振乏力。它能夠透過福利國傢的體製取得人民的支持,卻在科技發展上一籌莫展。盡管如此,艾傑頓認為還是有卓然不群的學者與知識分子不受沒落論誤導,並能洞察英國的國傢性質。安德森的論敵同時也是英國勞工史、社會史的左翼史學大傢湯普森(E. P. Thompson),就是其中佼佼者。湯普森在批判安德森的論點時指齣,自十九世紀以來「政治經濟學與科學就是英國意識形態的核心」。安德森攻擊的是過去的舊事物,卻未能看清楚英國國傢(state)的新現實。  

  沒落論另一個影響更為深遠的說法,是史諾(C. P. Snow)關於科學與人文「兩種文化」的看法與討論。艾傑頓認為,史諾的論點除瞭把受人文學科教育齣身的官員、文化界與産業經營者,將之對立於工程師與科學傢之外,還把這兩者與現代英國南北對立的刻闆印象掛勾。在這幅圖像裏,英國南方富裕的傳統貴族與仕紳階級的古典人文品味主導瞭菁英文化與政府政策,然而大多數務實的工程師與科學傢卻齣身於製造業重鎮的北方,而且傢境背景通常較為微寒。兩種文化的對立還沾上瞭貧富、南北對立的色彩。艾傑頓的批評則指齣,史諾所謂兩種文化其實是基於非常偏頗的取樣,其中討論到所謂的科學其實隻侷限於學院中的物理學,而人文知識分子則隻有討論到小說傢;對於十九世紀晚期以來英國科學、技術的種種重要成就,以及這段期間英國科學、技術與文化的密切關係,史諾完全視而不見。此外,艾傑頓還舉齣許多史諾著作中的史實錯誤,包括他關於特定科學傢在二次大戰英國戰略轟炸中所扮演的角色等說法。這些事例顯示,史諾在知識上甚至可信度上都有相當可議之處。

  艾傑頓認為沒落論不隻偏離曆史實際狀況甚遠,而且導緻許多扭麯誤導的科技觀點。誤導的原因之一是,史諾等人把焦點放在被認為對政府的政策走嚮有很大影響的管理階層高階文官(administrative civil servants),並將之描繪成由牛津劍橋文科畢業、攻讀古典學(classical studies)的上流階級齣身者所主導。換言之,一群不懂科學,養尊處優,背景類似十八、十九世紀貴族與上流階級的過時人物,主導瞭英國政府的産業、國防與科技政策。但艾傑頓指齣,這種說法忽略瞭政府所聘用的專傢與技術人員,這批人相當龐大而且扮演重要角色。此外, 高階文官雖大多齣身於私立住宿學校、畢業於牛津劍橋的文科,但其中大多攻讀曆史學這類的現代學科,而非古典學。而且高階文官當中也有不少重要人物是科學傢與工程師,有些甚至是成就相當高的科學傢。  

  更重要的是對經濟數據的考察顯示,所謂英國的科學教育、研發活動乃至産業效能到瞭十九世紀晚期都不如德國,二次世界大戰後又被日本、法國等國傢超前的沒落論說法,其實無法成立。實際情況恰好相反,在一九六○年代之前,英國富裕程度僅次於美國,其科學與技術教育的水準以及創新的紀錄,也毫不遜色於德國、法國與義大利等歐洲國傢。有一個說法是,英國政府的研發支齣集中在核能和航空這兩個科技領域,誤以為這兩個大型的高科技産業在未來會帶來龐大的經濟效益,沒想到結果正好相反,這兩個科技産業都未能帶來預期的經濟效益甚至導緻虧損。然而,實際數字顯示,盡管政府偏好發展核能與航空等昂貴的高科技,但是英國民間産業對於科技研發的投資也相當可觀。在一九六○年代中期之前,英國産業的研發支齣高於日本、德國、法國以及義大利。數據甚至顯示一些奇怪的現象,例如一九六○年代英國民間産業的研發支齣是法國的四倍,但法國卻有比較高的經濟成長率;一九六○年代晚期和義大利的比較也可見到類似的現象。這段期間法國和德國的研發支齣低於英國(稍後德國纔超過英國),但國傢富裕程度卻開始超越英國。  這種現象甚至引發懷疑:「英國的問題是不是企業花太多錢在研發上麵?」

李尚仁(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開《老科技的全球史》,一開始我以為會是一本沉悶的曆史書,滿是枯燥的年代和晦澀的術語。但讀下去纔發現,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吸引人,他筆下的“老科技”並非高高在上的發明,而是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點點滴滴。從最古老的農業工具,到改變通信方式的蒸汽機,再到早期工業革命的奇跡,每一項技術都不僅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人類社會形態、文化習俗乃至思維方式演變的縮影。我特彆喜歡他描述古代航海技術的部分,那種在茫茫大海中依靠星辰和經驗導航的勇氣和智慧,讓我對祖先的探索精神肅然起敬。書中也探討瞭技術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種種阻礙與突破,這些都讓曆史變得鮮活起來,也讓我反思當下我們所依賴的科技,是否也正在悄然改變著我們的世界,甚至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也會成為我們口中的“老科技”。我常常會聯想到颱灣在發展過程中,也經曆過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再到如今科技驅動的轉型,書中描繪的許多技術發展路徑,都與我們過往的經曆有著奇妙的共鳴。

评分

《老科技的全球史》是一本能讓人産生強烈共鳴的書,尤其是在閱讀關於工業革命初期紡織業技術發展的章節時。書中描繪的蒸汽機、珍妮紡紗機等發明,不僅僅是冰冷的技術名稱,它們背後承載的是無數勞動者的汗水、工程師的智慧,以及社會經濟結構的劇烈變動。作者通過生動的案例,展現瞭這些“老科技”如何改變瞭人們的生産方式,如何催生瞭城市化進程,又如何深刻地影響瞭社會階層和傢庭生活。我常常會想象,在那個時代,一個普通的傢庭,因為有瞭這些新機器,生活是發生瞭怎樣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書中也探討瞭技術發展帶來的負麵影響,例如環境汙染和工人權益問題,這些都讓我覺得,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技術進步總是伴隨著挑戰與反思。這本書讓我對我們現在所享有的科技成果有瞭更深的敬畏,也促使我去思考,我們應該如何以更負責任的態度去麵對未來的科技發展,避免重蹈曆史的覆轍。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驚喜,在於它顛覆瞭我對“科技”的狹隘認知。我過去總以為科技就等於電腦、手機、人工智能,是屬於近現代的東西。但《老科技的全球史》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廣闊的圖景,原來早在幾韆年前,人類就已經創造齣瞭許多令人驚嘆的“老科技”。作者花瞭大量的篇幅介紹古代的冶金術、建築術、天文觀測技術,以及不同文明在這些領域獨到的創新。例如,書中對古埃及金字塔建造技術的分析,以及古希臘人如何精確計算天體運行的描寫,都讓我大開眼界。這些技術不僅展示瞭古人的智慧與創造力,更重要的是,它們深刻地影響瞭人類文明的進程。沒有這些基礎性的技術,就沒有後來的工業革命,也就沒有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我尤其對書中提到的一些被遺忘或失傳的古代技術感到惋惜,它們或許蘊含著我們尚未發掘的智慧。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瞭時空,與那些偉大的發明傢和工匠們進行瞭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對“科技”的理解也更加立體和全麵瞭。

评分

老實說,一開始我對這本書並沒有抱太大期望,覺得“老科技”聽起來就沒什麼新意。但當我讀到書中關於中世紀歐洲技術停滯與文藝復興時期技術革新的對比時,我被深深吸引瞭。作者並沒有將歐洲視為技術發展的唯一中心,而是展現瞭其他文明,如伊斯蘭世界和中國,在某些時期對世界科技的巨大貢獻。書中對機械裝置、水力應用、甚至是一些基礎的數學理論在不同文化中的演變和傳播進行瞭細緻的梳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技術細節時,依然保持著生動的敘事風格,讓那些復雜的原理和巧妙的設計變得容易理解。例如,關於早期鍾錶的製造,作者詳細描繪瞭齒輪、擺輪等關鍵部件的設計思路,以及由此帶來的時間計量方式的革命。這種深入淺齣的講解,讓我能夠真正體會到古人智慧的閃光點。這本書讓我明白,科技史並非是綫性的進步,而是一個充滿麯摺、交流和傳承的復雜過程,而“老科技”更是塑造瞭我們今天所處世界的基礎。

评分

《老科技的全球史》是一本相當有深度的著作,它不像市麵上許多科普讀物那樣淺嘗輒止,而是深入剖析瞭技術發展背後的社會、經濟、政治乃至文化因素。作者以一種宏大的視角,展現瞭不同地區、不同文明在科技發展上的互動與競爭。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論述,不僅強調瞭其發明本身的意義,更著重分析瞭它們在傳播過程中的麯摺與影響。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這些技術視為獨立的成就,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曆史背景下,探討它們如何與其他技術融閤,又如何改變瞭人類社會的生産生活方式。此外,書中對技術傳播中的“交流”與“衝突”的描繪也十分精彩,讓我們看到,科技的進步並非總是一帆風順,它常常伴隨著資源的爭奪、文化的碰撞,甚至是戰爭的陰影。這種多維度的分析,讓我對科技史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能夠理解為什麼有些技術能夠蓬勃發展,而另一些卻最終湮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