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的辦公室給瞭誰?:普林斯頓高研院大師群像

愛因斯坦的辦公室給瞭誰?:普林斯頓高研院大師群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Ed Regis
圖書標籤:
  • 愛因斯坦
  •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
  • 大師
  • 科學史
  • 傳記
  • 人物
  • 學術
  • 曆史
  • 文化
  • 科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曾經是諾貝爾奬得主雲集的高研院,
有可能培育齣下一個愛因斯坦嗎?

  獲《紐約時報書評》推選為年度重要科學書

  愛因斯坦用相對論,為人類敲開另一扇認識世界的窗。這位物理大師告彆人世時,除瞭留下無限惆悵,也遺下曾經充滿他睿智哲思的辦公室。

  這不禁令人好奇,究竟愛因斯坦的辦公室,傳給瞭誰?
  而繼承愛因斯坦辦公室的幸運兒,能否再掀起二十一世紀的知識革命?

  這間傳奇辦公室,位於普林斯頓鄉間的高研院。這座研究院曾讓數論大師哥德爾、電腦之父馮諾伊曼、原子彈之父歐本海默等人,聚集在此鑽研新知、窮究宇宙。沒有高研院群雄,人類知識的疆域不知得退幾裏路。作者瑞吉斯親訪高研院,記錄大師群像,讓活生生的曆史躍然紙上。他也開啓瞭想像:究竟高研院的新一代人纔,能否展現大師的光芒?

得奬紀錄

  中國時報開捲版一週好書推薦
  聯閤報讀書人版每週好書推薦
  金石堂暢銷書排行榜連續三個月
  金石堂年度暢銷書榜TOP 100
  國際物理年推薦100本中文物理書

國際媒體好評

  《愛因斯坦的辦公室給瞭誰?》實在讓我贊不絕口,瑞吉斯能擠身一流科學作傢之列,絕對當之無愧。──葛登能,《科學美國人》數學專欄作傢

  真摯的啓發人心,完美的愉悅體驗。──《洛杉磯時報》

  碎形、格狀自動機、復雜係統、宇宙泡泡、超弦理論等難解的奧祕,讓瑞吉斯的妙筆一揮,在書中顯得活靈活現。──《紐約時報書評》

  瑞吉斯總是有辦法把最艱澀的科學,轉成最愉悅的閱讀經驗,讓讀者透過字裏行間,一聞柏拉圖夢土的耳語。──《華爾街日報》

  《愛因斯坦的辦公室給瞭誰?》是高研院生動的曆史,記述科學天纔如何群聚高等研究院,把人類思想推至極緻。──《齣版人週刊》

  瑞吉斯寫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由萌芽到茁壯的曆程,著眼於院內大師如何發展絕妙的點子,又如何連係更大的科學社群;書中科學原理言簡意賅,人情描述引人入勝!──《圖書館雜誌》
 
探索科學巨匠的時代迴響與思想殿堂:一部聚焦於現代物理學黃金時代的群像史詩 本書以宏大敘事的手法,追溯瞭二十世紀科學史上最富創造力、最具變革性的一段時期——現代物理學的黃金時代。它並非一部枯燥的科學教科書,而是一部充滿人文關懷與曆史深度的群像誌,旨在深入描摹那些塑造瞭我們今日世界觀的傑齣思想傢們,他們的學術生涯、個人交往、以及在特定曆史節點上所做齣的關鍵抉擇。 故事的核心聚焦於一批在相對論、量子力學、以及早期宇宙學領域投身革命性探索的先驅者。作者巧妙地將筆觸從宏觀的理論構建,轉嚮微觀的個體命運,展現瞭知識分子在劇烈社會動蕩背景下的精神圖景。 第一部分:黎明前的集結與思想的碰撞 本書的開篇,將讀者帶迴二十世紀初歐洲知識分子生活的中心地帶。我們看到的是一群心懷抱負的年輕人,他們匯聚在哥廷根、索爾維會議等學術聖地,彼此間的交流充滿瞭理論上的火花與競爭的張力。 重點描繪瞭相對論革命的早期階段。愛因斯坦這位標誌性人物的形象被置於一個更廣闊的背景之下,探討他的思維如何從狹隘的物理學框架中掙脫,構建起全新的時空觀。然而,本書並未將焦點僅僅停留在已臻成熟的理論上,而是著力展現瞭爭論的實質:關於光速不變性、質量與能量等效性等核心假設,在當時主流科學界引發的巨大衝擊與不解。 書中細緻再現瞭那些決定性的學術會議,例如索爾維會議,不僅僅是記錄瞭誰提齣瞭什麼方程,更重要的是還原瞭對話的語境——例如玻爾與愛因斯坦之間關於量子力學完備性進行的標誌性辯論。這種辯論並非簡單的對錯之爭,而是兩種世界觀的交鋒,一方擁抱概率與不確定性,另一方則堅守決定論的優雅。通過對這些原始文獻和私人信件的梳理,讀者得以窺見科學真理探尋過程中,理性與直覺、邏輯與形而上學之間的微妙平衡。 第二部分:量子世界的迷霧與多重解釋的探索 進入本書的中段,敘事視角轉嚮瞭量子力學的全麵崛起。這一部分深入探討瞭哥本哈根學派的創立,以及波恩、海森堡等人如何將抽象的數學形式轉化為對微觀實在的描述。 本書特彆強調瞭詮釋(Interpretation) 在科學發展中的重要性。量子力學在數學上是成功的,但在哲學上卻留下瞭巨大的真空地帶。書中詳盡對比瞭不同物理學傢對“波函數坍縮”的理解:有的視其為客觀物理過程,有的則認為是觀察者介入的結果。這種對理論基礎的深刻反思,揭示瞭科學探索的邊界並非僅在於計算的準確性,更在於對“真實”的定義。 同時,對實驗物理學傢群體的刻畫也占據瞭重要篇幅。理論的飛躍往往需要精確的實驗數據來錨定。書中描繪瞭那些在簡陋實驗室中,以驚人的毅力去驗證和挑戰新理論的科學傢們。他們的工作是理論傢們想象力的現實基石,也常常是理論傢們下一個重大突破的靈感來源。 第三部分:曆史洪流中的流亡與堅守 隨著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到來,歐洲的政治風雲突變,為本書增添瞭沉重的曆史底色。本書筆鋒一轉,著重描繪瞭科學知識分子如何麵對政治迫害與意識形態的入侵。 大量傑齣的猶太裔和反納粹的科學傢被迫離開故土,他們的“知識與智慧的流亡”是這段曆史中最令人痛心的篇章。本書追溯瞭這些學者在新的國度(尤其是美國)如何重建學術社群,並在資源相對充裕的環境下,將他們的研究推嚮新的高潮。 這一時期的故事充滿瞭人性的復雜性:有科學傢齣於責任感參與到與戰爭相關的研究項目(如曼哈頓計劃),這引發瞭關於科學倫理和責任的深刻反思;也有許多人堅持純粹科學研究,試圖在混亂的世界中為人類保留思想的淨土。書中對這些抉擇的探討,力求展現齣曆史的灰色地帶,而非簡單的道德審判。 第四部分:冷戰前夜與基礎科學的新方嚮 在戰後,科學研究的規模和資助方式發生瞭根本性的變化。本書的後半部分聚焦於基礎物理學的持續深化,以及新一代科學傢的成長。 我們看到瞭粒子物理學領域的早期發展。隨著高能加速器的齣現,對物質基本構成的探索進入瞭新的紀元。書中描繪瞭那些緻力於構建標準模型前身理論的學者們,他們在麵對越來越復雜的實驗數據時,如何不斷修正和拓展既有的物理圖像。 此外,本書也關注瞭交叉學科領域萌芽的初期形態,比如理論生物學和信息論的早期思潮,這些思想的播種者往往是那些在傳統物理學領域已有所成就,但又對未知領域抱有強烈好奇心的“全纔型”科學傢。 結語:知識的遺産與未竟的探索 全書的收尾,是對這批大師群像的總結,探討瞭他們的遺産對當代科學的持續影響。作者認為,這些科學傢留下的不僅僅是愛因斯坦的場方程或海森堡的矩陣,更是一種麵對未知時的求真精神、批判性思維的典範,以及對人類認知極限的永恒挑戰。 本書旨在提醒讀者,偉大的科學發現並非孤立的靈光乍現,而是特定曆史時期,由一群充滿激情、相互競爭又彼此扶持的個體,通過艱苦卓絕的智力勞動共同鑄就的時代豐碑。它是一部關於人類心智力量的贊歌,也是對科學精神不朽性的深情緻敬。讀者將從中領悟到,理解現代科學的基石,必須深入瞭解那些曾經站在十字路口的思想巨匠們的奮鬥與抉擇。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瑞吉斯


  美國著名暢銷作傢,紐約大學哲學博士,曾任霍華德大學哲學副教授。

  瑞吉斯擅長描寫人類與科技碰撞後産生的火花,主題包含瞭科學哲學、人工智慧、生物倫理、奈米科技與科學史,他用獨特的哲學思維重新思考人類科技的演進。《愛因斯坦的辦公室給瞭誰?》是瑞吉斯初試啼聲之作,他親自造訪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發掘史料、訪談研究員,記錄瞭院內在二十世紀的輝煌曆史,畫下瞭這座諾貝爾奬殿堂的動人麵貌。

  瑞吉斯的作品散見於各大報章雜誌,如《科學美國人》、《紐約時報》、《哈潑雜誌》(Harper's Magazine)、《連綫》(Wired)。最新著作為《巨獸:興登堡號的殞落與病態科技的崛起》(Monsters: The Hindenburg Disaster and the Birth of Pathological Technology)。

譯者簡介

邱顯正


  成功大學電機係畢業、交通大學光電工程研究所碩士、美國密西根大學超高速雷射光學實驗室研究。曾任國防部統一通信指揮部工程官、大華技術學院講師、中研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助理。1997年自中華福音神學院道學碩士畢業後,任教會傳道,2000年起加入中華威剋理夫翻譯會,從事少數民族聖經翻譯、識字教育、醫療服務及社區營造等工程。另譯有《宇宙波瀾》。

圖書目錄

導讀 榆樹後的智慧巨岩 黃宇廷 4
作者序 記錄偉大心智之旅 10

緣起
第1章 科學夢土 16

宇宙的祭司
第2章 物理教宗──愛因斯坦 36
第3章 謎樣人物──哥德爾 66
第4章 碎形之美 100

卓爾不群
第5章 奇纔異士──馮諾伊曼 134
第6章 傲世纔情──歐本海默 168

優遊於天地之間
第7章 放眼宇宙──天文幫 210
第8章 薪火相傳 246
第9章 狂狷不馴     280

終極
第10章 生命遊戲──渥富仁 306
第11章 「理型」的真相──超弦 338

歸宿
第12章 智慧樂園 366

附錄 384

圖書序言

導讀

榆樹後的智慧巨岩 黃宇廷


  第一次造訪高研院,是在2008年的一個夏夜。我那時還是研究生,獨自一人從紐約長島搭著火車,輾轉瞭三條綫,要去參加高能理論暑期學校。五個多小時的旅途,最後一段是要搭隻有兩節車廂的「Dinky」老火車,它一百多年來忠實的載著外地學子進普林斯頓鎮。

  由於小時候看過《柏拉圖的天空》(本書改版前的書名),在火車上我腦海裏浮齣兒時的想像:一位穿西裝打領帶的年輕人,疲憊的斜靠在車廂的窗邊,手中的鋼筆靜靜的落在膝上的筆記本上;他凝視窗外,無視手底下正在擴散的災難。或許他希冀這片段的呆滯能帶來新的啓發,抑或是在一片空白的未來前,他不知如何下筆。

  一聲如釋重負的嘆氣把我從夢遊中驚醒,我慌張的張羅行李,然後隨著一陣騷動來到瞭深夜的月颱上。月颱旁有間叫「WaWa」的不起眼便利商店,窗上貼滿瞭各種廣告,好像宣告這是鎮上唯一可以交換資訊的地方。讀者若看過 2015年在颱灣上映的紀錄片「粒子狂熱」(Particle Fever),或許會對這傢小便利店有些印象。那時隨意的瞄瞭一眼,我就迫不及待的嚮店後的黑夜走去,殊不知這傢小便利店對許多高研院人而言,是深夜裏靈魂的休憩站。

  雖然火車站已經位在普林斯頓大學裏,但離高等研究院還是有約四十分鍾步行的距離。隻知道大約方嚮的我,原本打算沿途問路,但從校園裏遇到的學生身上,隻能得到瞭模稜兩可的指引。於是我隻好根據齣發前下載在印象裏的 Google Map 摸索前進,先沿著一座高爾夫球場的邊際緩緩嚮上爬,不久就走到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生宿捨。在黑夜裏的這座哥德式建築,看似燈火通明的城堡,唯獨角落上的巨塔倔強的披著黑衣,在星空下用沉默來標示普林斯頓校園的邊境。

  初見高研院

  高等研究院就在黑塔旁一排榆樹的後麵瞭。我還記得那時行李下的滾輪嘎嘎作響,催促著我心裏的焦躁,一方麵擔心太晚我會拿不到宿捨的鑰匙,另一方麵擔心這噪音會擾醒一間間躲在樹林裏的老木屋。就在心中該跑快點或走慢點的爭論瀕臨臨界點時,眼前豁然開朗,一片巨大的草原嚮天邊展開。草原中間有兩排楓樹,之間點綴著一隻隻好像想要分散你惺忪視綫的螢火蟲,以防你注意到靜靜座落在遠端的福德大樓。就在那入口處的警衛室裏,有一件等待我的小信封。

  福德大樓是高等研究院創始時的主要建築,也是附近樹林裏唯一晚上不眠的燈火。它的樓上是一座很老的圖書館,沿用著老式填書卡藉書的係統。很多時候在這些書卡上,你可以找到一些大師的藉書紀錄,看到他們也曾和你一樣生澀的查閱基本教科書,有時候你會不禁猜想,他們藉這本書時是被什麼問題睏擾,好奇他是否就在這些平凡無奇的字句與公式間,看齣下一個問題的雛形。傳統的延續,即是給我們機會參與某一種傳承,我一直覺得高研院的藉書卡,是這種論調的最佳範例。

  往後的幾年間,我以訪客或成員的身分前前後後待瞭三年,中間曆經瞭許多自己在研究上,以及人生上的轉變;但不變的是,每一次看到晚上燈火通明的福德大樓,心裏就會升起泰然的安心,知道不論是什麼時候或什麼狀況,裏麵總有某一樣東西靜靜等著自己。

  今天的高研院在某些方麵,和書裏的描述有不少落差。最鮮明的差異就是年輕人在高研院裏扮演的重要角色。在自然科學院裏,每年都大約會有四十名的博士後研究人員任職,分屬天文物理、高能物理以及係統生物三個領域。這些多半二十來歲,在各自領域已經頗有名聲的學者,他們的辦公室麵對麵的緊密座落在隻有兩層樓的彭博大樓(Bloomberg Hall)內。

  在高研院的一天,通常約上午十到十一點開始,這裏所謂的開始,是開始討論。事實上在自然科學院裏,白天的活動除瞭午餐和研討會外,大部分的活動就是一群一群的人,聚集在不同角落的黑闆前討論。黑闆在自然科學院裏基本上和牆壁是同義詞,除瞭每間辦公室外,所有公共區域隻要有足夠的空間,黑闆漆就會毫不猶豫的由地麵延伸到天花闆將它占滿。下午三點是下午茶時間,這些討論就會移師到已備好咖啡、茶以及各式餅乾水果的福德大樓。準備要在辦公室待到晚上的人,就會趁這個時間搜颳儲糧,所以從每個人手中抓瞭多少餅乾,你就可約略猜到他今天晚上會待到多晚。

  如果是在溫暖的春天,人們會自動聚嚮福德大樓前的湖邊。但即便是澈寒的鼕天,也是會有幾位不耐室內暖氣的靈魂,嚮湖後的森林走去,重溯當年狄拉剋用斧頭闢齣來的林道。

  人纔交織的樂麯

  約略在晚上六點,研究院裏的氣氛開始慵懶的轉嚮。這時候熱絡的討論聲開始漸漸歇息,老教授抱著他們晚上的作業迴去,而已經和大傢成為老朋友的清潔人員,也準備開始他們的第二份工作。這個時候,就輪到高研院裏的年輕人開始正式上工瞭,把白天討論齣的臆測,用紙筆或程式去測試,將黑闆上還沒擦掉的論述,用解析的式子建構齣嚴謹的論證。晚上的高研院是一種奇妙的生態,走廊上的聲音是由不同人的工作習性所交織齣的小調。我還記得有一年,每天晚上走廊上可聽到謝丹(現任職於哈佛大學)播放的美式足球轉播,山崎雅人(現任職於東京大學)用力敲寫黑闆,拉馬林金(Loganayagam Ramalingam,現任職於ICTS)徘徊於走廊上清唱傢鄉老歌,以及何頌(現任職於中國科學院理論所)在辦公室裏與人朗聲討論。

  能夠吸引、並且聘用這些博士後人員,事實上是高等研究院很重要的資産。不論是美國或是世界各地的研究機構,由於經費來源主要是政府單位,以緻於招聘人纔時,都是以既定的研究方嚮或題目做為考量。高等研究院由於經費來源有大約百分之七十是私人基金,因此招聘人纔的時候,反而沒有既定的研究題目,隻以他是否已經(或是有能力)在自己的領域裏開拓新方嚮做為考量。因此在研究院工作時,遇到任何睏難往往隻需踏齣自己的辦公室,你所需要的指引就在走廊上的某一扇門後。

  相反的,高研院成員唯一的責任就是要找到自己的方嚮。高等研究院一路傳承下來的精神,或許就是深信人類有能力享有絕對的學術自由,並且承擔自由所帶來的責任。這也反映在很多時候我在高研院聽到的研究成果,是當事人不打算發錶的;因為一方麵他並不覺得有非發錶不可的重要性,但更重要的是,發錶文章並不是他做研究的目的。因此我常跟人說,物理學傢的能力是跟他有多少未發錶的成果成正比的。

  我在高研院的日子裏,有幸遇見各式各樣的頂尖學者。他們的研究習性可以說是南轅北轍,有的朝九晚五,桌上擺著整整齊齊的論文以及計算紙;有的偶爾睡辦公室、偶爾長期消失,桌上除瞭一排排的可樂罐什麼都沒有,但他們的共通點是無可言喻的誠懇。或許當你每天追尋的是知識上的真相時,誠實就成為你唯一流暢的語言。

  在我成為院內成員那一年的迎新晚宴上,現任高研院院長戴剋拉夫(Robbert Dijkgraaf),說瞭一個老先生帶小女孩在林子裏找到韆年智慧巨石的故事。細節我不是記得很清楚,但最後那老先生從石頭上敲下瞭一塊小石子,給瞭那小女生要她帶迴去。戴剋拉夫以此勉勵我們,希望我們最後都能把高等研究院的精神,像這小石子般帶迴我們各自的傢鄉。我不是很確定是否有帶迴來什麼,但我可以告訴你的是,我親眼看過那顆巨石,而它就在那排榆樹後等你。
 
  (本文作者為國立颱灣大學物理係專任助理教授)

作者序

記錄偉大心智之旅


  83年鞦,我為瞭製作雜誌的專題報導,第一次踏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在抵達校園之前,僅對高研院的聲譽略有耳聞,知道愛因斯坦以及大數學傢哥德爾(Kurt Gödel),在此地為科學奉獻瞭大半生的心血。就和其他對科學有興趣的門外漢一樣,以愛因斯坦舊辦公室為場景,於愛氏死後不久的1955年4月拍攝完成的那些照片,在我年輕歲月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它們在各種傳記文學中齣現過,也在以二十世紀科學為題材的書上露過臉,都為世人所熟知。其中一張,正中央掛著寫滿瞭方程式的黑闆,旁邊有一張轉嚮一側的空椅子,可能是愛氏最後一次起身離座時的準確位置。書架上隨意排列著書冊。尤其看到愛氏淩亂的桌麵,更令人難以忘懷,紙張、期刊、草稿、墨水、菸鬥、菸盒子⋯⋯散發齣一股宇宙大業未竟全功的遺憾。我很好奇,在一片淩亂的背後,隱藏的是怎樣不為人知的宇宙奧祕。

  記憶中還有另外一位科學傢的照片,是在院內的數學圖書館拍攝的,照片上麵是一位骨瘦如柴的人,幾乎全白的頭發上斜掛著一綹黑發;乍看之下,還以為是摩和剋族(Mohawk)印第安人;而他臉上的錶情,更加強瞭這種戲劇效果:怒目圓睜的瞪著照相機,好像在對攝影師說:「滾迴你的老巢!」。他就是哥德爾。

  記錄大師的事蹟

  對我而言,愛因斯坦和哥德爾是當代科學界數一數二的天纔,而兩個人竟然同一時間,在同一地點—紐澤西州的普林斯頓共事,實在是有點玄。到底他們二人是如何因緣際會,同時來到高等研究院的?當時這間研究院是何等光景?兩位科學巨擘在此究竟做瞭些什麼事?愛因斯坦和哥德爾過世以後,此地又發生瞭什麼變化呢?

  不過,無論如何,我倒是未曾懷疑高等研究院的瞭不起。事實俱在,幾乎所有二十世紀物理界和數學界赫赫有名的大師,或早或晚均造訪過此地,包括十四位諾貝爾奬得主,像波耳(N. Bohr)、狄拉剋(P. A. M. Dirac)、包立(W. Pauli)、拉比(I. I. Rabi )、葛爾曼(M. Gell-Mann)、楊振寜以及李政道。1980年,高研院齣版瞭一本書,稱為《學者名錄》(A Community of Scholars),書中記載瞭該院成立最初十五年間,到訪及從事各項研究的專傢事蹟。這部巨著厚達五百餘頁,二十世紀頂尖科學傢的名字,幾乎無一遺漏。

  人文學傢也在受邀之列,但是數目遠遜於科學傢,名氣也較不響亮,其中唯一的例外是詩人艾略特(T. S. Eliot)。艾略特以降,高研院就沒有再支持過文學或文學評論方麵的研究,轉而集中於社會科學和曆史方麵。但是這方麵的成果有限,高研院成立迄今達五十多年,文史方麵的進展顯然無法與科學方麵的成就相比。能夠進入高等研究院的科學傢,均是在物理界有革命性貢獻的一時之選,他們的努力已使人類智識趨近或許是最完整的理論階段,從量子力學的一綫曙光,進到大一統理論的邊緣—萬有理論(Theory of Everything)。其中花費的時間,恰好約是人一生的光陰。高等研究院的曆史,就是這群科學傢的故事,也就是本書所要介紹的內容。

  偉大心智

  全部算起來,高研院的科學傢為數還真不少,這相當可以理解。畢竟,他們的目標是任何群體所能建立的目標中,最大、最難的一個。他們差不多是想⋯⋯大小通吃,要明白並解釋一切的自然現象。他們要知道宇宙本體為何是現在的麵貌,為什麼這樣運行。高研院的存在,似乎正是要誇耀人類偉大的心智,而此目標需要的是一群桀驁不馴、自信能有所貢獻的人。本書則是筆者小小的嘗試,帶你一窺學術堂奧,以及其中一些人在生活和工作上的雪泥鴻爪。
 
——瑞吉斯  1986年12月5日於馬裏蘭州長老堡

圖書試讀

「你正在寫一本有關本院的書?好,那或許你可以告訴我⋯⋯」塔布斯(Rob Tubbs)說道。塔布斯是高研院的短期訪問學者,是超越數論(transcendental number theory)領域的青年數學傢。結束訪談後,他隨手把辦公室的門帶上並上鎖,與我一起步齣辦公室。
 
「我們很多人皆對此傳聞耳熟能詳,就是愛氏辭世以後,他們就將其辦公室原封不動的保存著,一直到現在,是⋯⋯是真的嗎?」
 
嗯!這是個好問題。每個人第一次踏入高研院,都會很自然的做此假設。愛因斯坦就是在這兒渡過瞭二十幾個寒暑⋯⋯愛因斯坦,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傢,唯一一位老少皆知,傢喻戶曉的科學傢,任誰都能脫口說齣他的大名;這樣的人,他的辦公室難道不值得保存嗎?⋯⋯就連他的腦子都一樣,此刻正懸浮在一罐甲醛溶液中,置於密蘇裏州威斯頓市哈維(Thomas Harvey)醫生的辦公室內。當然他們應該把愛氏的辦公室關閉,甚至原封不動的永久保存下來,就像一個凍結時間的膠囊,否則的話,簡直就是對他的人格、成就的一種⋯⋯褻瀆、冒犯、汙辱。畢竟,有誰夠資格在那兒工作?誰能套上他的鞋子(像灰姑娘的鞋子)?誰又敢坐在同一間辦公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假如他知道這間辦公室就是愛因斯坦以前工作的聖地?
 
「愛因斯坦的辦公室究竟在哪裏呢?」塔布斯疑惑的問道。
 
曠世奇纔
 
愛因斯坦未進高等研究院前,早已經是風靡全球的人物瞭。1919年,當天文學傢證實瞭他的預測,光綫會受太陽的重力偏摺時,舉世為他如癡如狂。新生兒命名、香菸品牌都用上愛氏的名字。倫敦智慧女神(London Palladium)劇場邀請他去參與演齣三週,酬勞隨便他開。兩位德國教授閤作拍製瞭「相對論影片」在大西洋兩岸同時放映。愛氏拜訪英國生物學傢霍登(J. B. S. Haldane),並於他傢中過夜時,霍登的女兒纔看瞭此人一眼,即暈死過去。新聞界更將愛氏的理論,捧為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就,而愛氏本人則為有史以來最傑齣、最優秀的人。
 
畢竟,他真是新秩序的發言人。光有重量、空間是彎的、宇宙有四維空間。人們愛死他瞭,雖然對他講的東西毫無概念,可是又有什麼關係?他是這些理論的創始者,真正懂得的人,是眾人的英雄,新的彌賽亞,第一位真正的飽學之士,是廣闊無邊物理宇宙的最高元帥。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老實說,雖然還沒拿到書,但光是書名就給瞭我一種非常厚重、但又充滿智慧的感覺。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它不隻是一個物理上的地點,更像是一個思想的熔爐,一個匯聚瞭人類最聰明大腦的磁場。我一直對那些默默在幕後推動科學進步的人物充滿敬意,他們可能沒有愛因斯坦那樣傢喻戶曉,但他們的貢獻同樣不可磨滅。書名“愛因斯坦的辦公室給瞭誰?”的設計,讓我想到的是一種傳承,一種學術的精神接力。想想看,在那個充滿智慧火花的辦公室裏,曾經有多少次關於宇宙奧秘的討論,有多少次關於數學定理的推演,有多少次關於未來科技的暢想?這本書,我預感它會是一本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旅行指南,讓我們得以近距離觀察那些定義瞭20世紀科學格局的頭腦。我特彆好奇,那些在戰亂年代,在冷戰陰影下,依然堅持純粹學術研究的科學傢們,他們是如何保持內心的平靜與專注的?他們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的?有沒有一些關於他們生活細節的描繪,能讓我們感受到他們作為普通人的另一麵?這本書,絕對是獻給所有對科學史、對人類智慧發展軌跡感興趣的讀者的絕佳選擇。

评分

剛看到《愛因斯坦的辦公室給瞭誰?:普林斯頓高研院大師群像》這個書名,我的腦海裏立刻跳齣瞭無數個關於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IAS)的畫麵。它不僅僅是愛因斯坦晚年工作的地方,更是一個傳奇性的學術機構,聚集瞭那個時代最頂尖的頭腦。書名“愛因斯坦的辦公室給瞭誰?”的提問方式,巧妙地引發瞭人們對後續學術傳承的好奇,仿佛在問:“誰是下一位巨匠?”我個人對科學史上的女性科學傢特彆關注,比如吳健雄,她對β衰變的實驗驗證,對粒子物理學的發展至關重要,她是否也在IAS留下瞭她的印記?還有那些在數學、計算機科學領域做齣傑齣貢獻的人物,比如約翰·馮·諾依曼,他的思想深度和廣度簡直令人咋舌,他在IAS的那些日子,一定充滿瞭無數的智慧火花。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描繪齣這些大師們在IAS的學術環境,他們之間的互動,他們如何激發彼此的靈感。不僅僅是他們的理論成就,更想瞭解他們作為一個個體,在那個特殊時代,麵對的挑戰和機遇。這本書,感覺就像是一扇窗戶,讓我能夠一窺那些改變世界格局的思想是如何孕育齣來的,充滿瞭探索未知的魅力。

评分

哇,看到《愛因斯坦的辦公室給瞭誰?:普林斯頓高研院大師群像》這個書名,就覺得眼睛一亮!作為在颱灣土生土長的我,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IAS)這個名字,總會讓人聯想到那群站在學術巔峰、改變人類思維方式的大師們。愛因斯坦固然是永遠的神,但他待過的 IAS,肯定不隻他一個閃耀的巨星。書名“愛因斯坦的辦公室給瞭誰?”這個提問方式,實在太巧妙瞭,它不是直接告訴你裏麵有什麼,而是勾起瞭所有對科學史、對那些思想巨人感到好奇的人們內心深處那個“是誰接過瞭接力棒?”的疑問。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名字:馮·諾依曼,一個集數學、物理、計算機科學於一身的鬼纔;奧本海默,在原子彈研發的陰影下,又投身於科學普及和教育;還有像陳省身、吳健雄這樣的華人科學傢,他們在IAS留下的足跡,也總是讓我倍感驕傲。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挖掘這些大師們在IAS的工作日常,他們的思想碰撞,他們是如何在看似尋常的辦公室裏,孕育齣顛覆性的理論。是不是有那些不為人知的八卦軼事?是不是有那些關於天纔之間惺惺相惜或競爭的動人故事?IAS的光環不僅僅是屬於愛因斯坦,更是由一代代傑齣學者共同點亮的。這本書,感覺就像是一把鑰匙,能打開那扇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門,讓我得以窺探那些偉大的心靈是如何思考、如何創造的。

评分

《愛因斯坦的辦公室給瞭誰?:普林斯頓高研院大師群像》這個書名,一聽就充滿瞭故事感,而且“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股神聖又神秘的氣息。作為一個對科學發展史一直很感興趣的讀者,我常常會想,那些偉大的科學發現,究竟是如何孕育齣來的?是不是真的像書名暗示的那樣,有一個“辦公室”承載著智慧的傳承?愛因斯坦固然是殿堂級的人物,但IAS作為一個匯聚瞭無數頂尖學者的機構,必定還有更多不為人知的故事。我特彆期待書中能詳細介紹那些在科學領域做齣劃時代貢獻的人物,比如那些在數理邏輯、天體物理、數學等領域叱吒風雲的大師們。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愛因斯坦,更是關於一個時代的學術精英群像。我想知道,在IAS這個獨特的學術環境中,他們是如何進行思想交流的?有沒有關於他們之間激烈的學術辯論,或者是互相扶持的感人故事?還有,那些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學者,他們是如何在這裏找到共同語言,並共同推動科學進步的?這本書,感覺就是一本帶我走進“思想實驗室”的門票,讓我能親身感受那些改變世界的智慧是如何誕生的。

评分

說實話,看到《愛因斯坦的辦公室給瞭誰?:普林斯頓高研院大師群像》這個書名,我的第一反應是:“哇,這不就是我想看的書嗎!”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IAS),對我來說,簡直就是學術界的聖地。愛因斯坦的名字早已深入人心,但他隻是那個閃耀群星中的一顆。書名“愛因斯坦的辦公室給瞭誰?”這個提法,太有意思瞭,它暗示著一種延續,一種思想的傳承,一種學術精神的傳遞。我想象著,在那間辦公室裏,可能坐著的是另一位理論物理學的巨擘,或者是對數學界産生深遠影響的數學傢,又或是為計算機科學奠定基礎的先驅。我特彆希望書中能夠不僅僅是列齣名字和成就,而是能深入挖掘這些人物的學術生涯,他們在IAS的獨特經曆,他們之間的學術交流,甚至是一些生活中的趣聞軼事。比如,那些關於奧本海默在IAS擔任所長時期的故事,他如何平衡學術研究與機構管理,又如何應對外部的政治壓力?還有那些非英語係國傢的科學傢,他們是如何剋服語言和文化障礙,在IAS做齣卓越貢獻的?這本書,我覺得它能讓我重新認識那段輝煌的科學史,並從中獲得很多啓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