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之冪:從極短暫到永恆,囊括各種時間尺度的祕密

時間之冪:從極短暫到永恆,囊括各種時間尺度的祕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Gerard ’t Hooft, Stefan Vandoren
圖書標籤:
  • 時間
  • 物理學
  • 宇宙學
  • 哲學
  • 科學普及
  • 時間旅行
  • 相對論
  • 量子力學
  • 生命
  • 宇宙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以10的冪次方為尺度,
蒐羅各式各樣有關時間的紀錄,
解答各種關於時間的祕密!

  這是一本放在咖啡桌上的書,
  讓你在閑暇之餘,可以隨手拿起來翻閱的趣味書籍。
  不論從哪一頁開始閱讀,都沒關係,
  你更可以直接從你最感到好奇的「時段」開始,
  順著看、跳著看都可以。
  我們希望你也能像我們一樣,在每個不同的時距裏,
  發現並感受到周遭這個令人贊嘆與驚奇的世界。
  每一個時距,都是獨一無二的,
  也都展示瞭讓人著迷的奇特現象……
  我們這本書,
  是由一係列各自獨立的短篇與插畫和照片所組成,
  描繪著從一眨眼到一整個滿月,
  曆時長短不同的各種趣味現象。
  —— 本書作者特鬍夫特、範都仁

好評推薦

  作者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把天文學到生物學的奇聞軼事、音樂與運動領域的曆史掌故……統統編纂起來,並把重心放在作者最擅長的宇宙學和粒子物理學。不管是逐頁展讀、還是隨意瀏覽,都是非常愉悅的閱讀體驗。這本書完全傳達瞭費曼所贊嘆的「我們這個宇宙真是無比奇妙」。——《自然.物理學》期刊

  略帶幽默的文風,豐富精采的插圖,如此迷人,一旦你拿起書來,很難不上癮。—— 歐洲數學學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特鬍夫特 Gerard 't Hooft


  荷蘭理論物理學傢,烏德勒支大學(Utrecht University)教授。

  1999年因為「闡明電弱交互作用的量子結構」,獲得諾貝爾物理奬。特鬍夫特曾任教於哈佛大學、史丹佛大學、加州理工學院,獲頒美國海涅曼數學物理奬、以色列沃爾夫奬、荷蘭勞侖茲奬、梵諦岡碧嶽十一世奬章。1971年發現的小行星9491,以他為名。

範都仁 Stefan Vandoren

  荷蘭烏德勒支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教授,研究焦點是超弦理論、超重力、黑洞、量子場論。2008年獲頒笛卡兒—惠更斯奬。

譯者簡介

蔡坤憲


  東海大學物理係畢,交通大學電子物理所碩士,曾擔任逢甲大學光電學係暨物理教學研究中心講師。目前旅居紐西蘭,任教於漢彌爾頓市 St. John's College,《物理雙月刊》紐西蘭科學與物理教育點滴專欄作者。譯有《觀念物理II》、《怎樣解題》等書,著有《觀念物理Ⅵ:習題解答》。

圖書目錄

序    令人驚奇的科學進境    溫伯格
誌謝
自然現象及其時間尺度
大數與小數

第一部    從10^0秒來到10^90秒
第1章    10^0 秒= 1秒
第2章    10^1秒 = 10秒
第3章    10^2秒 = 100 秒
第4章    10^3秒 = 1,000 秒
第5章    10^4秒 = 1萬秒 = 2.78 小時
第6章    10^5秒 = 10萬秒
第7章    10^6秒 = 100萬秒
第8章    10^6.41秒 = 259萬秒 = 30 日
第9章    10^7秒 = 1,000萬秒
第10章    10^8秒 = 1億秒 = 3.17年
第11章    10^9秒 = 10億秒
第12章    10^10秒 = 100億秒
第13章    10^11秒 = 1,000億秒
第14章    10^12秒 = 1兆秒 = 3萬1,710年
第15章    10^13秒 = 10兆秒
第16章    10^14秒 = 100兆秒
第17章    10^15秒 = 1,000兆秒
第18章    10^16秒 = 1京秒 = 3億1,700年
第19章    10^17秒 = 10京秒
第20章    更大尺度的時間
10^18 秒 = 100京秒 = 317億年
10^21秒 = 10垓秒 = 3.17×1013年
10^28秒 = 1穰秒 = 3.17×1020年
第21章    黑暗的永恆
10^32秒 = 超越無限
時間軸上的所有時間尺度

第二部  從10^-44秒迴到10^0秒
第22章    微小尺度的時間
10^-44 秒到10^-26 秒之間
第23章    10^-25 秒
第24章    10^-24 秒 = 1攸秒
第25章    10^-23 秒 = 10攸秒
第26章    10^-22 秒 = 100攸秒
第27章    10^-21 秒 = 1介秒
第28章    10^-20 秒 = 10介秒
第29章    10^-19 秒 = 100介秒
第30章    10^-18 秒 = 1阿秒
第31章    10^-17 秒 = 10阿秒
第32章    10^-16 秒 = 100阿秒
第33章    10^-15 秒 = 1飛秒
第34章    10^-14 秒 = 10飛秒
第35章    10^-13 秒 = 100 飛秒
第36章    10^-12 秒 = 1 皮秒
第37章    10^-11 秒 = 10 皮秒
第38章    10^-10 秒 = 100 皮秒
第39章    10^-9 秒 = 1 奈秒
第40章    10^-8 秒 = 10 奈秒
第41章    10^-7 秒 = 100 奈秒
第42章    10^-6 秒 = 1 微秒
第43章    10^-5 秒 = 10微秒
第44章    10^-4 秒 = 100 微秒
第45章    10^-3 秒 = 1 毫秒 = 0.001 秒
第46章    10^-2 秒 = 10毫秒 = 0.01 秒
第47章    10^-1 秒 = 100 毫秒 = 0.1 秒
第48章    10^0 秒 = 1 秒

結語    贊嘆宇宙迷人的多樣性
重要名詞注釋
參考文獻與網站
圖片來源

圖書序言

導讀

自然現象及其時間尺度
特鬍夫特、範都仁


  時間是大自然的本質。在自然科學領域,時間更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參數。「時間」這個詞有兩個含義:一個是「時刻」,意思是在時間軸上的某個點,或是某件事發生的瞬間;另一個含義是「時距」或「時間間隔」,意指兩個時刻之間的一段時期。時距可長可短。在我們的世界裏,在長短不一的時距裏,存在著許多令人驚奇、甚至超乎想像的自然現象。例如,目前的電腦科技,在1秒內,便可以進行上百萬次、有時甚至是數十億次的計算。另一方麵,有些自然現象卻需耗時數百萬年。物種演化就是一例,由於演化的速率是如此緩慢,使我們幾乎無法察覺演化的存在。

  近代自然科學的進展,分彆從兩個方嚮,嚮我們展示瞭比上述兩個例子更為極端的自然現象。在微觀世界裏的一些微小粒子,它們在運動速率上,已經遠遠超過當今最快速的電腦瞭。而在巨觀世界裏,當我們考慮行星、恆星或整個星係的年齡時,這些動輒長達數十億年的光陰,簡直讓人無法想像。科學傢認為,他們幾乎已經可以確定宇宙的真實年齡;然而,這個看似永恆的極長時間,絲毫無法阻礙物理學傢的好奇心與研究工作。

  本書的結構

  本書的主旨是希望展示:在我們生活周遭,各個變化多端、卻又獨一無二的時間尺度。我們將從「1秒鍾」開始,以這個我們最熟悉,也是在近代科學中最被廣泛採用的時間單位,做為起點。在本書的第一部,我們將以10為倍數,從1秒、10秒、100秒、1,000秒開始,細細展開這些逐漸增長的時間尺度,以及在這些時距內,各種特殊而有趣的自然現象,一直到當今宇宙的年齡為止。

  不過,這還不是我們的終點,因為有些事件的曆程,會比整個宇宙演化的時間還要漫長!

  當我們討論完這些接近「永恆」的漫長時段之後,將會來到時間尺度的另一側,瀏覽一些花不到1秒鍾的快速事件。這是本書的第二部,我們將直接跳進一個(可能是)最微小、最短暫的時距裏。然後,我們再次以10為倍數,逐步邁開我們的步伐,直到迴到「1秒鍾」為止,本書也將在此畫下句點。

  這樣的安排,看似有些怪異,不過,我們相信,對讀者而言,這應該是最輕鬆、最不會有壓力的方式瞭。我們希望它是一本放在咖啡桌上的書,讓你在閑暇之餘,可以隨手拿起來翻閱的趣味書籍。不論從哪一頁開始閱讀都沒有關係,你更可以直接從你最感到好奇的「時段」開始,順著看、跳著看都可以。我們希望你也能像我們一樣,在每個不同的時距裏,發現並感受到這個令人贊嘆與驚奇的世界。每一個時距,都是獨一無二的,也都展示著讓人著迷的奇特現象。換句話說,我們這本書,是由一係列各自獨立的短篇與插畫所組成,描繪著從一眨眼到一整個滿月,曆時長短不同的各種趣味現象。

  五種顔色,五種主題

  紅框綫的文字欄:衰變
  如前所述,與衰變現象相關的文字,在文字欄的左邊,都會加上紅色的框綫。

  藍框綫的文字欄:星球軌道
  在恆星、行星、月球與彗星的世界,由於它們的軌道與自轉週期長短,差異很大,因而這個主題會在不同的時距裏,頻繁齣現。我們會以藍色的框綫,來標示這類型的事件。

  黃框綫的文字欄:週期 & 頻率
  週期性訊號也是一個會頻繁齣現的主題,電磁波就是其中一例:不同波長的電磁波,頻率的範圍可以從每秒幾韆次的振盪,增快到目前還無法測量的高速振盪(例如X射綫與γ射綫的頻率)。此外,我們在生物學裏,也發現到一些具有週期性的規律現象,例如心髒的跳動或月經週期等。這些與週期性訊號或振盪相關的現象,我們用黃色的側邊框綫來標示。

  綠框綫的文字欄:宇宙學
  接下來是科學的一個「新」學門:宇宙學。對於宇宙的演化與曆史,物理學傢與天文學傢已經可以描繪齣很宏大的一部分。透過天文觀測與理論計算,他們可以推論齣,宇宙起源自所謂的大霹靂(Big Bang)。在大霹靂之後短短不到1秒鍾的時間裏,不僅整個宇宙中的所有物質,已經創造具足,在此同時,也創造齣瞭時間與空間。有趣的是,時間與空間的創造過程仍在持續中,這意謂著,我們的宇宙正處於擴張的狀態。對於宇宙創生初期,雖然還有許多的臆測與猜想,但是整個圖像已經愈來愈清晰瞭。這些也是我們希望在本書中介紹的主要內容:僅僅一億分之一秒的時間,宇宙便已經擴張到,我們可以用現今的物理定律來理解它的地步。然而,這並不是說,我們可以藉由目前的知識去迴溯推論齣宇宙最初的模樣,而隻是說,對於宇宙的初期,我們正有著愈來愈多的理解而已。對於不同時期的宇宙的描述,我們以綠色的側邊框綫錶示。

  橘框綫文字欄:光
  對於宇宙實際的尺寸大小,我們所知有限。我們完全可以把宇宙想像成是一個無限大的存在。不過,在定義宇宙尺寸大小的議題上,我們隻能把自己局限在:以我們目前最大型的望遠鏡,所能觀測到的這一部分的宇宙。以距離我們最遙遠的星係而言,我們現在所觀測到的光綫,是130億年前從那裏所發射齣來的光綫,而當時的宇宙還算是相當年輕的宇宙。

  如果我們以此為宇宙的邊界,那麼我們就有瞭一個很好的界綫,來決定宇宙的大小。然而,在發射瞭現今我們所觀測到的光綫之後,這些星係仍持續遠離我們而去。根據這個定義,再配閤其他理論的估算,宇宙的半徑大小約為500億光年(光年是指光行進1年的距離,大約是10兆公裏)!

  宇宙在創生後的最初幾日,雖然密度很大,但尺寸其實很小。因此,在一個年齡隻有138億年的宇宙,其中卻有兩個相距超過138億光年的星係,再加上,我們已知沒有任何速率可以快過光速,所以這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嗎?對這個弔詭的現象,我們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裏找到瞭解釋:雖然在某個給定的區域內,沒有任何的速率可以超過光速,但是「時空」本身的擴張速率,卻是可以快過光速的。這也是為何,有些星係之間的距離可以接近約1,000億光年左右的原因。由於光與光年在本書的許多討論中,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所以,凡是遇到與光的行進距離有關的討論,我們就以橘色的側邊框綫來錶示。

  如前所述,本書是由數以百篇的短文所組成,每一小節都是各自獨立的。隻有在特殊情況下,我們會列齣需要參考其他章節的地方,目的是希望提供更多的細節,或是提供其他尺度下相關的有趣現象。

  這本書,你可以從任何一頁開始讀,無論是從頭到尾的逐頁閱讀,或是直接從你最感到好奇的時距開始,都可以。

  荷蘭小鎮的傳承

  最後,我們覺得有責任跟讀者報告,這本書的體裁,並不是我們原創的。1957年,在荷蘭的烏特勒支市附近,一位住在比爾托芬(Bilthoven)小鎮的老師伯剋(Kees Bokes)先生,齣版瞭《宇宙觀:穿越宇宙的四十步》(Cosmic View: The Universe in 40 Jumps)。這本書是著名短片「十的乘冪」(Powers of Ten)的前身。

  在伯剋先生的著作之後,這種以乘冪與尺度為主軸的方式,啓發瞭許多作傢與齣版企劃。伯剋先生的大作是以「長度」為主軸,來探討各個物體的尺寸或物體之間的距離。兩相比較宇宙中最大與最小的物體,那些畫麵的強烈對比,實在叫人目眩神迷!

  我們甚至發現,之前已經有人也以十的乘冪來看待過時間。例如,有一段名為「時間的乘冪」的影片,也是以時間尺度為主題。還好,它所探討的內容沒有本書豐富。

  因此,很幸運的,這個以時間尺度為主軸來看待大自然的方式,仍有足夠的空間,讓我們得以發揮。

  透過本書,我們傳承著荷蘭伯剋先生的傳統,改從時間的角度,輔以二十一世紀的科學新知,來欣賞我們周遭世界的美妙景象。

圖書試讀

第1章 1
 
秒(second)這個字,是從拉丁文的 secundus 或 gradus secundus 而來,意思是「第二步」或「下一步」。羅馬人把 白天的時間分成12小時之後,第一步就是把1小時再分成60分鍾,第二步就是把1分鍾再分成60秒。
 
大多數的機械鍾錶,大約每秒滴答一聲。荷蘭物理學傢惠更斯,引進單擺來改善計時的精密度。單擺來迴擺動一次所需的時間,基本上取決於單擺的擺長,而與它的振幅或擺動方式無關。這就是為什麼,相對而言,擺鍾上的指針較容易精準的、以固定速率在鍾麵上轉動的原因。擺長99 公分的單擺,來迴擺動一次需時2 秒。因此,時鍾的擺長大約需要1公尺長,來完成「1 秒滴、1 秒答」的計時要求:每擺動半次,剛好是1 秒的時間。當然,個彆鍾擺的長度會略有差異,在某種程度上,這與它的造型(如重心位置)有關,但無論如何,它都必須精準完成「1 秒」計時的工作。
 
時鍾的滴答聲,反映齣人類對於刻畫光陰的本能需求,它讓我們有個可靠的單位—— 秒,來測量生命中每個飛逝的瞬間。在現代科學裏,「秒」是時間的基本單位。相對於其他可觀測的物理量,時間可以更精準的測量。為瞭可以準確測量、以及定義「秒」的含義,我們使用瞭最精確、最可靠的時鍾:原子鍾。
 
曆史上,人們曾經認為地球自轉一周所需的時間是固定的。因此,正如羅馬人所做的,我們把一天平均分成24小時,每小時裏有3,600 秒,所以「1秒鍾」相當於地球自轉一周所需時間的八萬六韆四百分之一。然而,地球自轉的速率並不是那麼固定不變的。
 
大氣、海洋、極地冰帽的運動,都會引起一些雖然很小、卻足以觀測到的變化。因此對於「1 秒」,我們還需要一個更準確的定義。
 
今天,我們所使用的時鍾,是根據銫133原子鍾來校準的。我們可以激發這個原子的電子,使其振動,而其振動頻率非常穩定。由於這個特性,我們現在定義1 秒鍾為銫原子振動9,192,631,770 次所需的時間。現代的原子鍾非常準確:每一韆萬年的誤差,不會超過1秒鍾。(關於這個主題,請參考第38 章。)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剛入手瞭《時間之冪:從極短暫到永恆,囊括各種時間尺度的祕密》,迫不及待地翻閱瞭起來。老實說,我對科學的理解程度大概就是「會看醫生、會看天氣預報」的等級,所以一開始還有點擔心這本書會不會太過艱深難懂。沒想到,作者的文筆實在是太有魅力瞭!他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著我這個對時間領域一無所知的小白,一步步探索這個奇妙的世界。書中對於「時間」的描述,顛覆瞭我以往所有的想像。我以為時間就是時鐘滴答滴答地走,但作者卻告訴我,在極短暫的瞬間,時間的行為是多麼的狂野;在永恆的宇宙尺度下,時間的流動又是多麼的不可思議。書裡提到的一些前沿的物理學理論,像是「蟲洞」、「時間旅行」的可能性,雖然聽起來有點像科幻,但作者卻能用嚴謹的科學邏輯去分析,並且引用許多科學傢的研究成果,讓這些看似遙不可及的點子,變得有跡可循。最讓我驚豔的是,作者將複雜的物理概念,轉化成瞭一係列引人入勝的故事和畫麵。比如,他描述黑洞如何吞噬光線,並且讓時間近乎停滯,那畫麵感十足,彷彿我置身其中,感受著那無邊的引力與時間的扭麯。這本書讓我對「時間」這個無形的概念,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感受。它不隻是一本提供知識的書,更是一本能激發好奇心、拓展視野的書。讀完之後,我常常會抬頭望著星空,想像著那無垠的宇宙,以及時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感覺自己好像也參與瞭這場關於時間的宏大探索。

评分

我一直以來都對時間的本質感到非常好奇,尤其是「時間旅行」這個話題,更是讓我著迷不已。當我看到《時間之冪:從極短暫到永恆,囊括各種時間尺度的祕密》這本書的標題時,立刻就被吸引住瞭。這本書真的是為我這種對時間充滿疑問的人量身打造的!作者在書中,巧妙地將各種科學理論,從古典物理到量子力學,再到宇宙學,一一串聯起來,描繪齣一幅關於時間的宏大畫捲。他不僅解釋瞭時間為何會有方嚮性,還深入探討瞭時間與空間的關係,以及在極端條件下,時間會如何錶現。書中對於「過去」、「現在」、「未來」的界定,以及不同時間尺度的存在方式,都給瞭我全新的啟發。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時間奇點」的討論,那種時間在某個點上似乎完全失效的感覺,既令人敬畏,又充滿瞭未知的可能性。作者的筆觸非常生動,他會引用很多科學傢在探索時間奧秘時的實驗和思考過程,讓我們能夠感受到科學傢們的智慧和堅持。書中也提到瞭一些關於時間的哲學觀點,讓我對「永恆」和「瞬間」的理解,有瞭更深層次的思考。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跟隨著一位博學的嚮導,在時間的河流中暢遊,時而潛入微觀的量子世界,時而遨遊在浩瀚的宇宙星辰之間。這是一本能夠讓你腦洞大開,同時又紮實學到知識的好書,絕對值得推薦給所有對時間充滿好奇的朋友。

评分

坦白說,我平常不是一個特別愛看科普書的人,總覺得要嘛太學術,要嘛太淺白。但《時間之冪:從極短暫到永恆,囊括各種時間尺度的祕密》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從書名就知道,這本書探討的是時間的各種麵貌,而我原本以為時間就是秒、分、時、日,日復一日的重複。作者卻用極具想像力的方式,將我們帶入瞭時間的「極緻」世界。他從光速的極緻速度,講到宇宙大爆炸前那短暫到難以想像的瞬間;從原子核內的極短暫的粒子衰變,到宇宙漫長的演化史。書中對於「時間」的描繪,不再是單一的線條,而是一張充滿各種可能性的網。我對書中關於「時間的量尺」的解釋印象深刻,作者用很貼近生活的例子,說明不同的物理狀態下,時間的流逝速度會有怎樣的差異。他沒有堆砌難懂的數學公式,而是透過圖像化的描述,讓我們能夠直觀地理解這些複雜的概念。像是他用「鐘擺」來比喻時間的流動,然後再告訴我們,這個「鐘擺」的速度可以隨著不同的條件而改變,這真的讓我豁然開朗。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在玩一場大型的解謎遊戲,作者不斷拋齣問題,然後又用科學的邏輯一一解答,讓我們在驚嘆之餘,也學到瞭許多關於時間的知識。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時間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也讓我對「活在當下」這句話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這本《時間之冪:從極短暫到永恆,囊括各種時間尺度的祕密》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比較偏嚮理論物理的學術書籍,但實際上,它更像是一本充滿奇幻冒險的旅程。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他能夠將看似枯燥的物理學概念,轉化成引人入勝的故事和生動的比喻。書中探討的時間尺度之廣泛,讓我驚嘆不已,從普朗剋時間那種近乎虛無的瞬間,到宇宙的終極命運,作者都一一涉獵。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於「時間箭頭」的闡述,它解釋瞭為何我們隻能感知時間嚮前流動,而不能逆轉。作者用瞭許多巧妙的類比,像是「撲剋牌洗牌」和「雞蛋打碎」,來解釋熵增原理如何影響瞭時間的方嚮性。這讓原本抽象的物理概念,變得非常具體、易懂。書中也討論瞭許多我從未接觸過的理論,像是「量子糾纏」與時間的關係,以及「多重宇宙」假說對時間的影響。這些內容雖然充滿瞭想像力,但作者都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去分析,並且引用瞭大量的研究成果,讓我們能夠看到這些理論背後的科學依據。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常常會感到一種強烈的「震撼」,因為它不斷刷新瞭我對時間的認知。它不僅是一本科普書,更是一本能夠啟迪心靈、拓展思維的佳作,讓我對宇宙的奧秘,以及我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有瞭全新的思考。

评分

「時間」這個詞,平常我們好像很熟悉,每天都在用,但仔細想想,它到底是什麼?時間是單嚮流動的河流?還是可以被壓縮、拉伸的彈性體?這本書《時間之冪:從極短暫到永恆,囊括各種時間尺度的祕密》就像是一把鑰匙,開啟瞭我對時間的全新認知。我一直對物理學,特別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有著濃厚興趣,但總覺得課本上的講解有些枯燥,而且很多時候,它會把我帶入一個抽象的數學世界,讓我難以真正領會其中的精髓。這本書很不一樣,它沒有一開始就拋齣艱澀的公式,而是從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時間」概念齣發,像是日齣日落、生物的生命週期,甚至是我們記憶中流逝的光陰。然後,作者一步步地將我們引導到更宏觀、更微觀的時間尺度,從宇宙大爆炸前的瞬間,到可能比宇宙本身更為古老的謎團。書中對於時間的量子化、時間的箭頭、黑洞中的時間扭麯,這些我原本隻在科幻小說裡聽過的概念,作者都用非常生動、易懂的比喻和故事來闡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時間膨脹」的例子,作者不是直接講述相對論的公式,而是用一個虛構的太空旅行故事,讓我們親身體驗到,當速度達到極緻時,時間將會變得多麼不同。讀完之後,我對宇宙的運行方式,以及我們在其中渺小的存在,都有瞭更深刻的體悟。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科普讀物,更是一場關於存在與時間的哲學思辨之旅,讓我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和時間的價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