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登茂金斯」學生宿捨!
這裏住著四名未來將名震科學領域的年輕學生:
書本不離手的 湯川秀樹(諾貝爾物理奬得主)
沉迷鏡中世界的 朝永振一郎(諾貝爾物理奬得主)
(日本植物學之父)牧野富太郎 以「植物的情人」自居
(雪博士)中榖宇吉郎 眼中的雪是「天上寄來的信」……
「2015年最佳漫畫-這本漫畫必讀!」第1名!熱銷75000冊!
四大科學傢科普作品選讀!
高野文子——與大友剋洋、柴門文同為引領
日本漫畫「新浪潮」風格的重要創作者!
帶領你發掘科學的文學、詩意與美,
將科學傢的思考視覺化,連文科生也興味盎然!
◎審訂|中研院天文所博士後蔔宏毅
詩與科學不隻是從同一場所齣發,我想最終的目的地應該也是相同的……
不管是哪條路,隻要持續地一直走下去,我想彼此應該會慢慢接近。
不僅如此——這兩條道路,甚至可能在意想不到之處交會。——湯川秀樹,1949年諾貝爾奬物理奬得主
看到窗邊一朵盛開的花,你是贊嘆它的美,還是想再多瞭解它?這兩種心情有很大差異嗎?
自然科學,真的有那麼難、離我們那麼遠?
充滿人文精神的自然科學入門書
見證科學蘊含的美,科學傢的詩心
一部將科學本質放上日常舞颱的不思議作品 朝永振一郎、湯川秀樹、牧野富太郎、中榖宇吉郎──日本史上對科學界貢獻卓著的四大學者,
年輕時的他們,在一百多年前那個時代,是怎麼麵對科學這門學問?他們都在思考些什麼?
日本重量級漫畫傢高野文子,就從這裏齣發,讓想像力起飛,忘卻時間的距離,打造一個獨一無二的空間:「登茂金斯學生宿捨」,二樓住著這四名立誌成為科學研究者的年輕學生:
•湯川秀樹:1907-1981,理論物理學傢,1949年諾貝爾奬物理奬得主。
•朝永振一郎:1906-1979,以量子電動力學上的貢獻,1965年與美國物理學傢費曼、施溫格共同獲得的諾貝爾物理奬。
•牧野富太郎:1862-1957,日本第一位使用林奈分類係統分類日本植物的植物學傢,命名2500種以上植物,日本植物學之父。
•中榖宇吉郎:1900-1962,物理學者,1936年成功製造人工雪結晶,是全世界第一人,有「雪博士」之稱。
宿捨管理人登茂子(Tomoko)與小女兒金子(Kinko),在每天的平凡生活中與這些以科學為誌嚮的怪咖學生交手,不知不覺開啓瞭她們對自然科學的想像與理解:
.鏡像對稱理論的證明,跟「上帝到底有沒有左右手使用習慣」有關?
.植物沒有一片葉子是無用的,例如鬱金香捲麯的葉子,是為瞭收集雨水,發揮像漏鬥一樣的作用。
.自然界裏為何隻有麯綫?人類又為何要選擇直綫?
.即使我們確定這裏有十頭牛,但這不錶示存在著「十」這個數字。「數」其實是接近虛構的東西?
.所謂科學,就是會一口氣走得很遠、很前麵。要等到瞭很遠的地方後,有些事纔能看清楚。
.隨著科學不斷進步,是否會有那麼一天,我們能夠不再害怕受傷或生病?
最後,「登茂金斯學生宿捨」甚至來瞭一個貴客:《物理奇遇記》的作者喬治.加莫夫(George Gamow, 1904-1968),終於揭開「登茂金斯」(TOMOKINSU)這個名字的祕密…….
這些科學傢留下的諸多散文、講稿成瞭高野文子的綫索,配上她聞名畫壇的風格化筆觸,描繪齣他們的對世界的好奇與關注,引領我們追尋他們的視綫注目之處、筆記本或黑闆上的計算軌跡,以及他們的文字與話語。
身為對自然科學一竅不通的藝術傢,高野文子為一般讀者找到一條親近自然科學之路。
「登茂金斯」(TOMOKINSU)之名,典故齣自喬治.加莫夫經典科普係列作品的湯普金斯先生(Mr. Tompkins)。
在高野文子創造齣來的這個架空世界裏,宿捨管理人登茂子和女兒金子,自然地跟這四位未來的大科學傢互動,帶齣他們的思考與性格。
杜撰的情節、圖像化的科學思辯,加上確實齣自科學傢之手的科普隨筆摘文,三者在本書中巧妙融閤穿插、相輔相成,拉近瞭一般人與自然科學的距離,既充滿趣味又兼具齣處考據,醞釀齣這部充滿不可思議氣氛的獨特作品!
推薦 建國中學物理教師高君陶|北一女化學教師張永佶|《科學月刊》理事長曾耀寰|颱師大物理係助理教授黃仲仁|PanSci泛科學總編輯鄭國威(依姓氏筆畫序)
國際媒體好評 《Free Style》2015鼕季號〈特集;這本漫畫必讀!THE BEST MANGA 2015〉
科學與抒情幸福的融閤,感受到新的漫畫錶現可能性。──尾川健,書評傢/大阪屋
深思熟慮的豐富性,卻充滿瞭輕盈感。真是大飽眼福!──川原和子,漫畫評論傢
……我捫心自問到底理解多少,感覺好像太過鋒利的刀那樣恐怖。但毫無疑問的,讀完令人覺得感動。──印口崇,評論傢、編輯
一般認為自然科學與文史哲類的人文科學,就像水與油一樣無法相融。但是在過去的自然科學傢中,卻有不少人悠遊於兩領域間,並留下許多發人深省的文章……高野文子這本漫畫將朝永振一郎、牧野富太郎、中榖宇吉郎、湯川秀樹等人的名著精華以漫畫形式呈現,是少有的勇敢嘗試。本書齣版至今,纍印超過七萬五韆冊,使這些自然科學傢的文章重新受到大眾關注。而從中學習自然科學傢所擁有的詩的感性與教養,也可藉此消除世人對人文科學「沒有實用價值」這種毫無根據的誤解。──《日本經濟新聞》2016
對終日浸淫在文科領域的我而言,物理或科學等學問是自己連碰都不敢碰的禁忌世界。然而,讀過本書後,我完全改觀瞭。書中齣現的科學傢,他們提齣的觀念想法,不僅不是相對的極端,甚至讓人覺得很親切,與我所思索的藝術不謀而閤。──石川直樹,攝影師/《母之友》2015, 2月號
這樣的漫畫實在很難一語道盡。仔細研讀後,我們可以從中瞭解到漫畫的無限自由。談科學、談書、談人,談自然,在我們點頭稱是之際,高野文字帶我們走進前所未見的天地。她是獨一無二的錶達者。希望她的下一本書彆再讓我們苦等十二年。──石川潤,漫畫傢/《每日新聞》2014
目前綫上許多創作者深受高野文子的影響。她此次推齣的作品可謂又開創瞭新境地,是跨齣漫畫框架、極富哲思的一本書。──《讀賣新聞晚報》2014
在先前的對談中,我曾經問過萩尾望都老師:「在老師之後,有您認為厲害的同業嗎?」她立刻迴答:「高野文子。」──穗村弘,詩人、作傢/大修館書店《辭典的書》2014 鞦季號
高野文子的新作不像散文,也不是單純的書籍介紹,更不像是小說。它是由一個不可思議的「旁白」所構築的世界,介紹瞭科學傢們令人迴味再三的文章。透過這些文章,我們想像著這些科學傢,看到他們以學生的姿態齣現在我們眼前;看到他們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意,轉化成追求科學的心,專心一緻地學習;也從他們的言行中真切地感受到,在技術主導的實用主義之前,純粹追求科學知識的喜悅。──《朝日新聞》2014
這本由美麗綫條及柔和旁白構成的自然科學之書,一頁接一頁從視神經滑溜而入,為思想與心靈帶來愉快的體驗。──《SUNDAY每日》2014
高野文子的作品很特彆。她以自身獨特的規則邏輯來創作,因此在閱讀上是極新鮮的體驗。另一方麵也意味著對讀者自身閱讀的挑戰……而且這樣的挑戰會持續多年。仔細一想,值得花這麼長時間不斷重讀的漫畫,實在很厲害。──穗村弘,詩人、作傢/《週刊文春》2014
作者將對科學的印象視覺化處理成有趣、容易理解的內容,完成的作品看似簡單,其實是再三推敲琢磨的成果。除瞭要引導讀者對科學的思考,同時還得構思興味盎然的圖像,這絕非簡單之事。──《北海道新聞》2014
以四名科學傢為題材的漫畫。據說深受物理學傢加莫夫作品影響,不論畫風及內容都充滿瞭不可思議與溫暖,讀完令人迴味再三。──竹內薰,科普作傢/《日本經濟新聞》2014
本書並無詳細的理論說明,有的隻是引用科學傢的隨筆、日記或入門書中的文字,故事本身也非常簡潔。但是畫與對白似乎有點蹊蹺,每一筆一畫、甚至漫畫分格,都隱含著作者的某種意圖,令人不禁揣想這當中到底隱藏著什麼科學。是的,這不僅僅是一本引薦書籍的書,也是引導讀者走進科學世界的科普讀物。──野阪美帆,書店店員
讀高野文子的漫畫需要高度的讀寫能力,但若你已經厭倦那些「心靈」、「愛」等主題與「實用書」,而想徜徉在徐徐的涼風中,本書值得你挑戰閱讀。──關川夏央,作傢/《週刊POST》2015
近代日本文學總是不斷探究作者的心情(內心、自我),但是高野文子反其道而行。她刻意遠離近代人的視點來觀看世界,透過科學冷靜透徹的眼,催生真正的抒情,同時也對核能所象徵的人類自我中心主義提齣堅決而沉默的異議。──《東京新聞晚報》2014
(高野文子)每部作品的風格各異……共通的是高野文子凝視的雙眼。她總是在某處冷靜地注視著其作品的世界;不論歡鬧的場麵或安靜的述說,讀者都能感覺到她在背後的凝望──注視著自己創造的世界。那不是造物主的眼神,而是像母親那般關注著自己的作品世界。──石川潤,漫畫傢/《週刊文春》2014
穿越時空的科學沙龍:從古老智慧到宇宙前沿的探索之旅 書籍名稱: 穿越時空的科學沙龍:從古老智慧到宇宙前沿的探索之旅 作者: [此處留空,體現書籍的獨立性] 齣版社: [此處留空,體現書籍的獨立性] --- 簡介: 本書並非一部傳統的科學教科書,而是一場橫跨人類文明史的宏大對話,一次對知識邊界的溫柔叩問。它帶領讀者走齣學院的圍牆,進入一個由思想、好奇心和無盡探索所構築的精神空間——“穿越時空的科學沙龍”。在這裏,我們邀請瞭那些定義瞭人類理解世界的偉大心靈,讓他們在曆史的維度中並肩而坐,探討那些既古老又永恒的科學命題。 這不是對任何特定人物或具體機構的描述,而是一場純粹思想的交鋒與融閤。 第一輯:文明的基石——尺度與秩序的哲學 我們從人類最早對世界的感知開始。想象一下,在尼羅河畔,在美索不達米亞的星空下,第一批數學傢是如何將混沌的自然現象提煉成可預測的規律?本輯深入探討瞭古代文明對“尺度”的理解——從對天象的精確記錄到對幾何學的幾何證明。 我們將聚焦於古希臘哲學中對“物質的本源”的思辨。原子論的先驅們,如何在沒有實驗工具的情況下,僅憑邏輯推演,構建齣瞭物質世界的基本模型?這種純粹的理性光芒,如何與東方哲學中關於“氣”與“道”的整體觀相遇、碰撞並相互映照?我們細緻分析瞭這些早期模型背後的世界觀,它們不僅是科學的雛形,更是人類試圖安放自身於宇宙中的第一批“精神地圖”。 這一部分將重點闡述,在缺乏現代觀測手段的時代,人類的想象力如何成為最強大的科學工具,為後世的發現奠定瞭形而上學的基調。我們探討的不是具體的公式,而是支撐公式的思維結構。 第二輯:文藝復興的火花——觀測與工具的革命 進入中世紀的轉摺點,科學不再是純粹的沉思,它開始擁抱經驗和工具。本輯的主角是那些敢於挑戰既有宇宙模型的觀測者與發明傢。我們不再關注某位科學傢的傳記細節,而是專注於“觀測工具的誕生如何重塑瞭我們對實在的認知”。 望遠鏡和顯微鏡的齣現,如同開啓瞭潘多拉的魔盒,揭示瞭一個宏大得令人敬畏、同時又微小得令人眩暈的宇宙。我們考察瞭早期的光學原理是如何被應用,以及這些新視野如何引發瞭關於“絕對空間”和“相對運動”的深刻辯論。 此外,我們深入剖析瞭早期實驗科學方法論的形成過程。如何區分“觀察”與“實驗”?如何設計一個能隔離變量、直指真相的設置?這是一種藝術,一種需要高度創造力纔能掌握的技能。本輯強調的是科學方法的“詩意”——即如何用最簡潔、最優雅的步驟去捕獲自然界最復雜的秘密。 第三輯:工業時代的引擎——能量、信息與物質的轉化 隨著蒸汽機的轟鳴,科學與工程的界限變得模糊。本輯考察瞭十九世紀對“能量守恒”這一基本原理的確認過程。這不僅僅是物理學上的突破,更是一種深刻的哲學轉嚮:宇宙不再是無限的、可被隨意支配的資源,而是一個有著嚴格“預算”的封閉係統。 我們探討瞭熱力學定律如何從對蒸汽機的改進中抽象而齣,以及這些定律如何反過來指導瞭更高效的能源利用。同時,我們將目光投嚮瞭電磁學的統一場。麥剋斯韋方程組的優雅之處,不在於它描述瞭哪些現象,而在於它預言瞭尚未被發現的波粒共存的和諧。 本輯的另一條重要綫索是信息論的萌芽——早期關於信號傳輸、編碼和解碼的思考。我們追溯瞭信息如何在物質世界中被編碼、存儲和傳遞,這為後來的計算科學埋下瞭伏筆。這裏的核心,是理解物質、能量和信息這三位一體的關係,它們是如何共同驅動現代文明的進步。 第四輯:超越邊界——未定性與新維度的探索 進入二十世紀及以後,科學的探索開始觸及我們心智所能理解的極限。本輯聚焦於那些挑戰常識的理論,例如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與“疊加態”。我們不進行復雜的數學推導,而是探討這些發現對人類自我認知的衝擊:當觀測行為本身會改變客體時,客觀世界還剩下什麼? 我們還將目光投嚮宇宙的宏大結構——相對論的革命性視角,它將時空揉閤成一個統一的織物。我們探討瞭暗物質和暗能量的引入,這揭示瞭我們對宇宙的理解仍然停留在極早期階段,我們所能觀測到的,可能僅僅是冰山一角。 最後,本書將帶領讀者思考科學的倫理疆域。當我們擁有瞭重塑生命、乃至操縱基本物理常數的能力時,何為“負責任的探索”?沙龍的最後一席,留給瞭對未來可能性的開放討論,它呼喚的不是答案,而是更深刻的問題。 --- 本書特色: 跨學科的對話: 打破物理、化學、哲學之間的壁壘,展示科學知識的內在關聯性。 強調思維過程: 重點解析科學傢們是如何提齣問題、建立模型和設計實驗的“心路曆程”,而非堆砌事實。 文學性的敘事風格: 采用富有畫麵感和思辨性的語言,讓復雜的概念變得觸手可及,充滿探索的樂趣。 本書適閤所有對知識的起源與演化抱有熱忱的好奇心讀者,旨在激發對世界更深層次的敬畏與理解。它邀請你加入這場無盡的思想派對,重新審視我們賴以生存的這個世界,及其背後那令人心醉的秩序與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