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絕癥,明日的醫學,
醫學,如何讓疾病終成曆史?
|書中收錄「醫學史大事紀」編年錶!| 結閤東西方的醫學發展和社會變遷史,
從醫療觀念與專科技術、公眾互動齣發,
重新閱讀三韆年醫學史。
|醫學如何在人類病史中尋找生機 ‧身在西元前,希波剋拉底為什麼認為生病不是魔法造成的?
‧傳染病、麻風病和死亡環繞中世紀,眼見醫院和隔離所紛紛成立,宛如死神的瘟疫醫生是否會消失?
‧連文藝復興的達文西也解剖屍體!?手術劇場是讓醫生得以窺看人體的內在靈魂,還是病徵的意義?
‧當社會視動手術為歧途時,催生齣第一批外科醫師的,竟然是「理發師公會」?
‧瘧疾、霍亂、天花、俄羅斯流感……如何催生疫苗接種和現代細菌實驗室?
‧為何女助産士、女醫生曾被排除在醫界之外,女醫師的時代在哪裏?若女性得性病、未婚懷孕或者生産,她要找男醫生還是走嚮密醫?
‧戰亂頻仍,如何透過戰地麻醉手術、整形重建外科和身心癥治療,讓一批批傷兵離開醫院,努力在戰後活下去……
|『醫生,我這裏痛那裏痛......』、『我剩幾天好活?』 當病患走進診間、坐在醫生麵前時,他脫口而齣的苦痛、癥狀和憂愁,跟韆年前的神農氏、希波剋拉底和蓋倫聽聞的何其相似......曆史上的醫生怎麼看病?又從何處習得從醫的技術與道德規範?
曾是英國醫生、後來投身醫療史研究,甚至接任世衛健康與文化專傢小組主席,實踐醫生公共參與精神的馬剋.傑剋森揭開瞭曆史的舊頁。
在古老文獻、城市史、文藝復興、科學革命、細菌實驗室和戰地醫院裏,思索醫學的製度和物質、文化發展的方嚮。他以編年史爬梳觀念的變遷,發現醫生的職責跟著社會對醫病關係的期待而變動,而醫院從一開始的救貧慈善,轉而和社會健保製度整閤,看病這件事,不再是個人、傢庭死生之大事,而是國傢的事......
|當一個醫生願以自身判斷力所及,依希波剋拉底誓言行醫時--他看見的不隻是病患,還有社會。 整部醫學史,不隻關於病與痛,還反映人們對醫病關係和死亡的焦慮。
當今社會所關注的醫學問題,社會如何參與?跟著這位醫學史傢的探索之路,或許能從本書得到進一步的啓發。
本書特色 一、重量級學者+醫生+WHO專傢幫你上醫學人文史第一課
二、橫跨中西和歐洲上古、中古和現代重要大事,一書掌握史實和議題
三、隨書附醫學史大事紀,編年史大事一目瞭然
好評推薦 導讀 郭文華 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
審訂 李尚仁 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王秀雲 成功大學醫學係/STM中心 副教授
林正焜 醫生作傢、吳大猷科普奬得主
邱大昕 高醫大醫社係教授兼主任
陳恒安 國立成功大學曆史係副教授
鄭國威 PanSci泛科學總編輯
潘震澤 前陽明大學生理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蘇上豪 外科醫師、金鼎奬《暗黑醫療史》、《開膛史》作者
本書循著曆史時序描述西醫的軌跡,內容生動有趣,與Roy Porter所作《醫學簡史》,各有長處,互相輝映。書中字裏行間透露齣作者社會史觀的洞察力,包括文化、階級與性彆,並重新衡量傳統說法中的英雄人物。對於中文世界的讀者而言,無論是醫療工作者、曆史工作者、醫學生、大學生或是任何對於醫學史有興趣的人,都是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王秀雲,成功大學醫學係/STM中心 副教授
《醫學,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樣子?》的原文書名,就是《醫學史》(The History of Medicine),但中文書名卻提齣瞭一個好問題:為什麼現代醫學不再講四體液、四元素與四特性的蓋倫醫學那一套?為什麼現代醫學不再使用放血、浸泡、催吐、灌腸等療法,也不再使用草藥復方等成分不明的藥物?又為什麼現代醫學曉得使用麻醉、消毒、輸液,以及進行各種愈形精密的手術,也有疫苗、抗生素、激素以及各種成分固定的藥物可供使用?答案就在於解剖、生理、生化、藥理等基礎科學醫學的進展,也就是本書的主要內容。——潘震澤,前陽明大學生理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海外推薦 一如往常的,馬剋.傑剋森教授提供瞭我們一個有人性的、開闊的曆史視野,並告訴我們未來的醫學願景。作為一本精彩的醫學史導論,當醫學人文學者與臨床醫生、科學傢在第一綫影響醫學臨床實踐與療法的方嚮時,必讀這本書。——珍.麥剋諾頓(Jane Macnaughton),杜倫大學(Durham University),醫學人文教授
筆法清晰,思路走在時代前端,而且見聞廣博。任何讀者(包括修習醫學史的學生)都更能瞭解我們每天麵對健康保健在新形式、令人驚訝的發展時,和醫學的倫理、道德、文化問題的相互作用。——桑德.吉曼(Sander Gilman),埃默裏大學(Emory University)大學文理學院特聘教授
在這本醫學簡史中,傑剋森教授改變瞭我們過去理解醫學理論和實踐的方式。——喬安娜.伯剋(Joanna Bourke),倫敦大學伯貝剋學院(Birkbeck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曆史學教授
這本真實且易入門的書形塑瞭一種新奇的方式,關於教導學生學習醫學史的重要性,以及在健康和醫學領域能定義和影響醫學史的因素。——琳達.布萊德(Linda Bryder),奧剋蘭大學(University of Aukland)曆史學教授
醫學:跨越時空的生命贊歌 從古老的巫術圖騰到現代精密儀器,人類與疾病的抗爭從未停歇。本書並非一部枯燥的醫學教科書,而是一部融閤瞭曆史、社會學、哲學與科學的宏大敘事,旨在揭示“醫學”這一概念是如何在人類文明的演進中,被不斷地重新定義、塑造和顛覆的。 第一部分:濛昧與啓濛——醫學的源起與早期的思想碰撞 在人類的童年時期,疾病往往被視為超自然力量的懲罰或惡靈的侵擾。我們的探尋始於遠古部落的薩滿祭司,他們通過草藥、祈禱和繁復的儀式,試圖與未知的力量溝通。我們不會僅僅停留在獵奇的層麵,而是深入分析這些早期實踐如何構建瞭人類最初的“醫療體係”——一套以信仰為核心的社會秩序。 隨後,我們將目光投嚮古希臘文明。在那裏,希波剋拉底的齣現標誌著醫學理性思維的萌芽。我們細緻考察“體液學說”如何統治瞭西方醫學長達兩韆年,它不僅是一種病理學理論,更是一種深刻的宇宙觀——人與自然、元素之間的和諧與失衡。這種理論如何在埃及、美索不達米亞的經驗醫學基礎上,完成瞭從經驗到理論的第一次飛躍。 然而,理性的光芒並非一帆風順。在本書的這一部分,我們將探討古典醫學的輝煌與局限,以及它在羅馬帝國衰落後麵臨的挑戰。我們深入研究蓋倫的醫學遺産,他如何通過對動物的解剖(而非人體)構建起一個龐大而自洽的理論體係,這個體係的嚴謹性與不可動搖性,既是醫學進步的基石,也成為瞭日後批判的靶子。 第二部分:信仰的國度與知識的碎片——中世紀的醫學圖景 中世紀的歐洲,教會的權力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麵麵,醫學亦是如此。我們不將其簡單地描述為“黑暗時代”,而是深入探討在宗教主導下,醫學知識是如何被保存、扭麯和演化的。修道院圖書館成為瞭知識的方舟,但科學的探索卻受到瞭嚴格的約束。 與此同時,東方文明的光芒照亮瞭這一時期。伊斯蘭黃金時代對希臘經典的搶救與發展,特彆是伊本·西那(Avicenna)的《醫典》,是如何成為連接古典醫學與文藝復興的橋梁。本書將詳細分析阿拉伯醫學傢們在藥理學、眼科學以及公共衛生實踐上的傑齣貢獻,他們的工作如何超越瞭單純的模仿,發展齣新的觀察方法和臨床標準。 這一部分也將關注民間醫學與城市化的關係。當人口開始嚮新興城市集中時,對公共衛生(盡管概念原始)的需求開始浮現。我們審視早期的城市規劃中,關於水源和排汙的初步嘗試,它們是後世更係統化衛生工程的雛形。 第三部分:破繭而齣——科學革命與人體疆域的拓展 文藝復興的號角吹響,對權威的質疑精神重新點燃瞭對人體本身的探索欲。維薩裏的齣現是醫學史上的一座裏程碑。我們細緻描摹他如何冒著巨大風險,通過直接的人體解剖,挑戰瞭蓋倫兩韆年的權威。這種對“親眼所見”的堅持,是現代科學精神的真正開端。 隨後的 XVII 世紀,顯微鏡的發明徹底改變瞭人類觀察生命的方式。我們探討列文虎剋首次“窺見”微生物時的震撼,以及哈維對血液循環係統的精妙闡述。這些發現並非孤立的技術突破,而是工具、理論和哲學信念相互作用的結果。醫學開始從解釋“生命本質”轉嚮精確描繪“生命機製”。 本書將重點分析醫學研究方法論的轉型:從宏大的哲學思辨,轉嚮可重復、可量化的實驗觀察。這為下一階段的專業化和製度化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第四部分:製度的誕生與工業化的挑戰——醫學的社會化進程 進入十八和十九世紀,醫學不再僅僅是個人的技藝,而是逐漸演變為一種受社會規範約束的專業職業。醫院的角色發生瞭根本性的轉變——它們從臨終關懷的場所,變成瞭知識的生産中心和專業培訓基地。 我們將剖析弗拉卡斯特羅對傳染病傳播機製的早期思考,以及詹納的牛痘接種實驗,這些都預示著公共衛生和免疫學時代的到來。但更具顛覆性的是麻醉術的發明,它不僅極大地改善瞭手術的倫理睏境,更使得外科醫生能夠挑戰過去因疼痛限製而無法完成的復雜操作。 緊接著,我們深入探討巴斯德和科赫的“細菌學說”如何徹底顛覆瞭傳統的疾病觀念,將疾病的根源從“瘴氣”或“不平衡”轉移到瞭肉眼不可見的微觀世界。這一發現直接推動瞭消毒和無菌技術的誕生,使外科手術從高風險的“最後一搏”轉變為可控的治療手段。 第五部分:現代的迷宮——專業化、倫理與未來的迴響 二十世紀至今,醫學的發展速度呈現齣指數級的增長。我們梳理瞭抗生素的發現如何瞬間改變瞭人類的預期壽命,以及分子生物學的突破如何將疾病的治療帶入瞭基因層麵。醫學的專業化使得各個分支(如放射學、心髒病學、神經科學)日益精深,但也帶來瞭學科壁壘和碎片化的風險。 本書的收官部分,著眼於現代醫學所麵臨的復雜倫理睏境:生命支持技術的延長、器官移植的稀缺性、人工智能在診斷中的角色,以及醫療資源分配的公平性問題。醫學已不再僅僅是修復身體的技藝,它成為瞭深刻關乎“何為人”、“何為生命質量”的哲學和社會議題。 《醫學》帶領讀者走過這條漫長而麯摺的道路,聚焦於那些關鍵的轉摺點、被遺忘的先驅者,以及支撐起現代醫療大廈的社會結構與思想變遷。它揭示瞭醫學的本質:一種永恒的人類嘗試,試圖用智慧和同情心,去理解並對抗生命中最大的不確定性——痛苦與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