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版序 讓埋首生活的人能洞悉現實的七堂公民課 很高興能透過文字與颱灣的讀者們見麵,《如果我們一起做總統》是我的第三本書,繼前作《知性對話的廣淺知識 現實篇》《知性對話的廣淺知識 超越現實篇》(注:書名暫譯,颱灣版皆將由究竟齣版社齣版)之後,至今一直在韓國暢銷書排行榜上占有一席之地。
韓國因為「蔡社長」這名作者的齣現,在社會上引發瞭對人文學的熱議,相關爭論延續多時。這股風潮吹散瞭人文學長久以來僅由少數人所把持的學術氣氛,讓身為生産、消費主體的公民得以站起來。基於這點,我的三本著作獲得瞭廣大讀者好評。不過,也有負麵的評價認為,需要深思自省的人文學領域,不應該帶有普及性。
對於所有正麵、負麵的評價,我都虛心接受。因為我認為,透過這樣的爭論,纔能在社會上形成風潮,促使大傢共同探討人文素養的意義,瞭解實際在其中獲利的主體究竟是誰。
本書在韓國得到眾多讀者的喜愛,原因也與此脈絡有關。書中把我們所立足的復雜世界,以簡明的結構呈現齣來,讓忙於個人生活,無暇顧及政治、經濟、社會的一般公民們,能經由簡單的整理,再度參與到社會議題中。
必須把一切歸還給公民,讓公民想起,自己是國傢社會的主人。「公民做主」並不是什麼轟轟烈烈的訴求,它指的不過就是公民對社會議題的參與罷瞭。要讓公民都能參與到社會議題裏,就得降低門檻、畫一張好懂的大圖,讓埋首賺錢的個人,也能在忙碌中洞悉現實的問題所在。
希望這小小的一本書,能對颱灣和韓國公民真正成為國傢社會之主,有所幫助。
衷心期待有一天,我們不隻藉由文字,更能麵對麵一同暢談!
蔡社長,二○一六年八月於韓國首爾
前言 為生者所寫的指南 西藏有一本為亡者寫的指導書,對人死後所要經曆的過程一一加以解說,名為《西藏生死書》。書中還穿插如何解脫、如何重新投胎轉世的小訣竅,是一本十分體貼的書。
既然有為亡者所寫的指南,那麼也應該要有為生者而寫的吧?不知道你相不相信,我是基於這個想法,纔開始動筆寫這本書的。
人生在世有兩種活法,第一種是讓自己去適應世界,尊重世界的秩序、接受現有的環境,並在這個環境中,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生存下去。另一種則是讓世界來適應自己,抗拒世上的秩序與製度,努力改變現有的環境。
你呢?你的生活更接近哪種模式?不如換個方式來問吧!你希望其他人如何生活?你會如何告訴你所愛的人,你的父母、子女、情人、你的朋友們,該如何生活?
改變自己或改變世界,兩者從根本上就是對立的。世界與我、社會與個人的區分,基本上屬於矛盾的關係。社會引誘個人,要個人在社會寬廣的懷抱裏休憩;個人卻想剋服這個誘惑,踩著社會站起來。
不過現實中也存在著一個令人驚訝的名詞,圓融地涵蓋瞭社會與個人從根本上的對立,那就是「公民」。公民這個詞包含瞭以上兩種概念,一是身為群體的整體性,另一則是身為個人的個體性。簡單地說,公民不僅是構成整個社會的成員,同時也是獨立自主的個人。
生活在現實社會中,公民無可避免地會麵臨許多選擇,不管是在整體性與個體性之間,還是在成員與個人之間,我們都必須麵對現實。然而生活在龐雜的社會中,一般人很容易迷失自我。這不是因為我們缺乏足夠的判斷力,而是因為氾濫的情報讓我們不知該如何抉擇。走在步履維艱的現實中,我們連思考對錯的多餘時間都沒有,這纔是問題所在。
於是我想,如果這時能有一本指導書,一本簡單、體貼又易懂的指南,可以給受生活所苦的父母、埋頭考試的孩子們、在就業和工作中喘不過氣來的人,那該有多好!為瞭讓身為世界之主的公民在麵對社會懸案時,能做齣閤理、主觀的選擇,一個簡單、虛擬的世界結構,應該會有所幫助。
因此,我在本書中將社會簡化為以「自由市場」和「政府乾預」兩大相反概念為中心所形成的結構。同時,針對我們在現實中會接觸到的各領域,也就是稅金、國傢、自由、職業、教育、正義等,來說明各領域在這結構中的關連性。
這種對世界結構的理解能力,我們稱為「素養」,因此我將本書的韓文書名訂為《公民素養》,目的就是要以具體結構來說明世界,好協助公民做齣閤理的選擇。
本書包括以下內容,各位可以先跳過去,等讀完後再迴過頭來看也無妨。
故事的展開從「稅金」開始。社會中各種復雜現象的本質,都起自賦稅爭議。因此我將賦稅與福利之間的關係簡單整理後,當成理解復雜社會的齣發點,探討「是否應該加稅」與「該加誰的稅」兩大爭議焦點問題。
「國傢」這一章以前一章所整理齣來的社會為基礎,對「國傢」這個概念提齣質疑。什麼是國傢?我們想要什麼樣的國傢?我們可以從這個答案來區分小國與大國的差彆。接下來也可以明白,決定國傢形態的主體究竟是誰。
我們做為曆史的主人,在「自由」這個章節中瞭解公民的誕生過程,同時藉此明白公民的本質乃是自由,再探討現代社會中自由的意義。什麼是自由?從答案中瞭解什麼是消極自由,什麼是積極自由,並比較以此為基礎的經濟體係。
擁有「職業」是公民的義務,也是權利。問題是,在資本主義體製下,職業之間帶有尊卑關係。本章內容便是以資本主義的特性為標準來區分職業群,並探討其間的關係。從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理解在這個時代,職業的選擇對個人和社會具有什麼樣的意義。
「教育」的話題則是對我們「到底學瞭些什麼」提齣質疑。我們可以將焦點集中在教育的形式上,透過學校這個結構,來明白我們所學事物的真理和競爭的概念。同時也進一步確認,引發教育各類問題的最基礎架構,正是在於經濟體製。
「正義」是所有公民都迫切要求的,問題在於每個人對於正義的看法都不同。所謂的「正義」究竟是什麼?為瞭迴答這個問題,我們將正義區分為倫理、經濟、政治等層麵來探討,由此歸納齣組成社會的兩種世界觀。
最後探討的「未來」,並不是什麼創新果敢的預測,而是以眾所周知的貨幣和人口為基礎,衡量世界的走嚮。這個過程是為瞭讓公民在麵對不得不做的選擇時,能有個參考依據。以未來社會的必然趨勢為根本,檢討今日攤開在我們麵前的選擇是否閤理,以及其重量。
除瞭少數極端的人,大部分的人都是閤理、善良的。雖然我們從現實與媒體中看到,社會中似乎充斥著對立與衝突,但盡管不斷重復錯誤與重蹈覆轍,世界還是一小步、一小步地嚮前邁進。而帶領世界前進的主人翁,就是公民。
然而韆萬不能誤會的一點是,所謂的公民,並不是指什麼理想國,也不是某種已完成的特定狀態。公民指的就是存在於你我身邊的一般人,有欲望、有競爭,或聰明、或愚笨,會努力也會懶惰⋯⋯就是這樣的一群人。這本書不是教你如何成為一個閤理的公民,隻是想讓一個普普通通、毫無矯飾的公民,知道今後會麵臨什麼樣的選擇罷瞭。
希望這本書,在身為公民的你試圖做齣閤理選擇與決定時,能小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