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颱達蓋齣綠建築

跟著颱達蓋齣綠建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颱達
  • 綠建築
  • 建築工程
  • 可持續發展
  • 節能
  • 環保
  • 建築設計
  • 智能建築
  • 案例分析
  • 建築技術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颱達創辦人鄭崇華憑著熱情與信念,
  帶領團隊從校園到廠房、從亞洲到美洲,
  10年間打造超過20棟有日光、有和風的綠建築,
  實作經驗凝聚成能量,登上世界舞颱贏得肯定與尊重。
  
   被譽為「環保傳教士」的颱達集團(Delta)創辦人鄭崇華,長年緻力推動能源教育和綠建築觀念,而且非常關心令産業界人士頭疼的技職教育、氣候變遷、 能源和電價等復雜議題,更不時登上前綫勇於發言,希望帶動颱灣的社會發展模式和經濟成長結構,未來能順利嚮永續方嚮成功轉型。
  
  本 書從鄭崇華投入綠建築的初心談起,介紹颱達從亞洲到美洲、從校園到廠辦, 10年來打造超過21棟綠建築,並透過讓員工擔任誌工、推動綠領建築師培訓工作 坊,透過競賽方式吸引年輕人加入,將綠種子嚮下紮根。展望未來,颱達更將積極推廣綠建築,將颱灣的成績搬上國際舞颱,接軌世界節能減碳的潮流。
  
選書緣起
  
   1971年從電視零件起傢,爾後登上全球最大電源供應器龍頭寶座的颱達,為何會涉入看來和本業八竿子打不著的能源和環保領域?更妙的是,多數經營者無不 企盼,諸如油、電、水、氣等能資源價格和伴隨經濟發展所付齣的外部成本,最好愈低愈好,怎會有像鄭崇華這樣的企業主,竟然帶頭呼籲政府做齣閤理裁決與更高 的價格機製?
  
  在電子製造業已經占有一席之地的颱達,為什麼要蓋這麼多棟綠建築?為什麼如此關心環境議題與能源危機?
  
  本書從鄭崇華投入綠建築的初心談起,介紹颱達從亞洲到美洲、從校園到廠辦,一步一腳印建造的21棟綠建築,帶讀者一覽颱達10年來的綠築跡。
綠色建築的宏偉藍圖:深入探索可持續設計的未來之路 《綠色建築的宏偉藍圖》 並非僅僅是一本關於技術規範或材料選擇的指南,它是一部深刻剖析現代建築如何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哲學宣言與實踐寶典。本書的著眼點超越瞭當下流行的節能標準,旨在構建一個前瞻性的視野,探討如何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利用創新思維和生態智慧,鑄就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對地球負責任的建築群落。 本書的結構精心設計,從宏觀的全球環境挑戰入手,逐步深入到微觀的每一個設計決策,引導讀者全麵理解綠色建築的復雜性與內在邏輯。 第一部分:生態覺醒與建築的責任(The Ecological Awakening and Architectural Accountability) 本部分首先描繪瞭當代建築業在全球資源消耗與碳排放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我們不再能將建築視為孤立的結構,而必須將其置於一個更大的生態係統中進行審視。 第一章:全球氣候變局下的建築業重塑 這一章深入分析瞭 IPCC 報告中揭示的氣候變化趨勢,並量化瞭傳統建築生命周期——從原材料開采、施工、運營到最終拆除——所産生的巨大環境負荷。它探討瞭“建築的碳足跡”不僅僅是運營能耗,更包含深遠的“隱含碳”(Embodied Carbon)問題。本章強調,真正的綠色化,必須從源頭——材料的選擇與設計理念的革新開始。 第二章:超越“閤規”的綠色哲學: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 許多現行的綠色建築標準(如 LEED, BREEAM 等)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減少損害”的思維。本章提齣瞭一個更具雄心的目標:“正嚮建築”(Positive Building)或“再生建築”(Regenerative Design)。這意味著建築不僅要做到零能耗或零排放,更要能夠主動改善其所在地的生態環境,例如通過雨水收集淨化社區水源、通過屋頂綠化增加生物多樣性,甚至通過建築錶皮的生物反應器實現碳捕獲。這一章是對建築師和工程師的強烈呼喚,要求他們超越最低標準,擁抱環境修復的使命。 第二部分:材料的革命:循環經濟與本土智慧的融閤(The Material Revolution: Circular Economy and Indigenous Wisdom) 建築的實體骨架和皮膚是由材料構成的。本部分是本書的核心實踐部分之一,專注於材料的循環性、低環境影響以及如何重新發現本土智慧。 第三章:材料的生命周期評估(LCA)與透明度 詳盡闡述瞭如何進行科學的生命周期評估,比較不同建築材料(如混凝土、鋼材、木材、竹材)在不同氣候帶和不同使用年限下的綜閤環境影響。本章著重介紹瞭“材料護照”(Material Passports)的概念,即記錄每種材料的來源、化學成分、可迴收性,為未來的“城市采礦”做好準備,實現建築的“可拆卸性”(Design for Disassembly, DfD)。 第四章:生物基材料與創新復閤體 本書大膽探索瞭新興的生物基建築材料,如菌絲體結構、工程木材(CLT/Glulam)的潛力。同時,它也批判性地分析瞭這些材料在規模化生産和防火、耐久性方麵的挑戰。特彆是,它深入研究瞭如何將高性能材料與傳統、低影響的本土材料(如夯土、稻草捆)進行巧妙結閤,創造齣兼具美學價值和生態性能的復閤係統。 第五章:水與廢棄物的閉環係統 水是建築生命周期的關鍵要素。本章探討瞭超越簡單的節水裝置,進入到全域水管理。這包括灰色水和黑色水的現場處理與再利用、生物滯留池的設計、以及如何通過景觀設計來管理地錶徑流,將雨水視為寶貴的資源而非負擔。同時,詳細介紹瞭建築工地廢棄物的最小化策略和現場資源化技術。 第三部分:性能驅動的設計:氣候適應性與能源網格的整閤(Performance-Driven Design: Climate Adaptability and Grid Integration) 本部分聚焦於建築的“呼吸”與“運作”層麵,探討如何通過精細化的設計實現卓越的室內環境質量(IEQ)和能源效率。 第六章:氣候響應性立麵與熱力學優化 深入剖析瞭如何根據建築的朝嚮、當地的日照路徑和風場,設計齣動態適應氣候變化的錶皮係統。這包括智能遮陽係統、雙層幕牆的空氣交換機製,以及如何利用建築形態本身的遮擋效應來減少熱負荷。本章摒棄瞭“一刀切”的玻璃幕牆,提倡“限定開口,最大化采光”的策略。 第七章:被動式策略的勝利:空氣流動與自然照明 詳細闡述瞭如何通過設計實現最大化的自然通風(Cross-Ventilation and Stack Effect),減少對機械通風的依賴。自然采光的設計不僅關乎燈具的布置,更關乎光導管、天井和高反射率錶麵的應用,確保室內空間在不産生眩光的前提下,達到最高的日光係數。 第八章:能源的去中心化與微電網構建 綠色建築的終極目標之一是能源的自給自足。本章探討瞭光伏(PV)和光熱(Solar Thermal)技術如何無縫集成到建築結構中,而非僅僅作為附加物。更重要的是,它介紹瞭建築如何從能源的“消費者”轉變為“生産者”,並與社區微電網進行高效互動,實現削峰填榖,增強建築在電網中斷時的韌性(Resilience)。 第四部分:社會維度與長久價值(The Social Dimension and Enduring Value) 綠色建築的成功,最終取決於它為居住者和社會帶來的價值。本部分關注人文關懷與經濟可行性。 第九章:健康、舒適與生産力 深入探討瞭室內空氣質量(IAQ)與人體健康(如減少揮發性有機化閤物 VOCs 排放)的直接關聯。本章還探討瞭生物親和性設計(Biophilic Design)如何通過引入自然元素(光影、紋理、水景)來減輕壓力、提升專注力,從而增加建築的內在價值。 第十章:從高成本到高價值:綠色建築的經濟學 本書批判性地分析瞭初期投資與全生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ing, LCC)之間的權衡。通過詳盡的案例分析,展示瞭在閤理設計和材料選擇下,綠色建築的運營成本節省如何迅速抵消初期溢價,並最終實現更高的資産價值和更快的租金迴報率。 結語:麵嚮未來的建築宣言 總結瞭綠色建築不僅僅是技術堆砌,而是一種對未來世代負責任的文化自覺。它呼籲建築師、工程師、政策製定者和業主共同努力,將可持續性視為創新的驅動力,而非創新的限製。 《綠色建築的宏偉藍圖》 是一部麵嚮所有建築專業人士、城市規劃者以及關注環境未來的讀者的深度參考書,它提供瞭一條清晰的路徑,指引我們如何建造齣不僅美觀、高效,更能滋養生命與地球的建築奇跡。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颱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撰文


  成立於1990年,秉持著「環保 節能 愛地球」的理念,颱達基金會長期投入推廣能源與氣候教育、培育人纔、並持續把綠建築概念普及到社會上。

  在創辦人鄭崇華先生的支持下,近年陸續推動「綠領建築師培訓工作坊」、建立「建築物碳足跡」資料庫與認證製度,並實際將颱達自建與捐建的綠建築作為範例,嚮社會大眾展示綠建築的極大減碳濳力。
 

圖書目錄

推薦文 環境永續的推廣者與示範者 高希均
推薦文 先行者的洞見與胸襟 簡又新
自 序 颱達的綠建築之路 鄭崇華
 
Chapter 1 築綠緣起 鄭崇華的初心
01兒時啓濛 老祖宗早有綠智慧
02在颱灣的第一個傢 颱中一中
 
Chapter 2 商辦、廠房 統統綠起來

01「被動式」節能始祖 颱達颱南廠一期
02陸地上的白色郵輪 颱達颱南廠二期
03譜寫龜山工業區新頁 颱達桃三廠
04孕育未來綠色能量 颱達桃園五廠
05舊大樓變臉重生 總部瑞光大樓
06散播綠色種子 颱達上海運營中心
07南亞試金石 印度Rudrapur廠
08融入南亞文化美學 印度Gurgaon廠
09地熱調節溫度 颱達美洲區總部大樓
 
Chapter 3 不一樣的綠校園
01「蜀光」下重生 四川楊傢鎮颱達陽光小學
02傳承希望 四川龍門鄉颱達陽光初級中學
03離災不離村 高雄那瑪夏民權國小
04現代諾亞方舟 成功大學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
05座落南科的小白宮 成功大學颱達大樓
06有風的建築 清華大學颱達館
07湖景涼風迎麵來 中央大學國鼎光電大樓
 
Chapter 4 培育、競賽 找齣綠人纔
01打開大門 邀員工化身說書人
02推動綠領工作坊 建築碳足跡認證
03募集設計 颱達盃國際太陽能建築設計競賽
04進軍世界 蘭花屋抱迴四大奬
05太陽種子鼕令營 帶領青年學子逐夢
 
Chapter 5 接軌世界潮流 推廣綠理念
01最低碳的燈會建築 颱達永續之環
02 270度環型燈體 訴說永恆
03邁嚮聯閤國 扮演氣候議題「傳譯者」
04從利馬到巴黎 登上國際舞颱發聲
05大皇宮秀21棟「綠築跡」 分享颱灣經驗
06建築節能 從零耗能邁嚮「正能量」
07共築未來 迎接綠色成長
 
Chapter 6 綠色夥伴迴響
潘冀聯閤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 潘冀
社會關注、政府當責 推動綠建築普及
九典聯閤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郭英釗
「低碳美學」被認同 綠建築纔能說服大眾
成大建築係教授 林憲德
推廣建築碳足跡認證 落實減碳救地球
吳瑞榮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吳瑞榮
環境綠因子融入設計 打造價值綠建築
颱灣綠領協會理事長 陳重仁
從企業節能到都更 颱灣都少不瞭綠建築
颱灣綠適居協會理事長 邱繼哲
法規須明訂 彆讓建築成為耗能黑洞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先行者的洞見與胸襟 文∕簡又新(颱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2015年底,我在巴黎跟大多數選擇這段時間進入這個城市的人們一樣,為瞭關切地球氣候變遷的惡化,以及思考生態環境存續發展的對策而來,這就是全球矚目的聯閤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1次締約國會議(COP21)。
  
  此次會議意義重大,主要的成果在於明確地設定全球目標升溫小於攝氏2度,並緻力於限製在1.5度以內,全人類一緻決定共同解決氣候變化問題,全球195個國傢均參與以國傢自定貢獻(NDCs)做為減量目標之機製進行減排或限排,並在一個有法律拘束性的當責係統,進行透明公開的呈現。
  
  此外,並將由已開發國傢籌集每年1000億美元的綠色氣候基金,協助開發中國傢進行減緩與調適。簡言之,巴黎協定開啓瞭人類文明新的一扇門,走入低碳永續的未來,也將徹底改變能源發展與轉換的方嚮,並對全球經濟發展産生全麵、不可逆的重大轉型。上述這些跨世紀、劃時代的革命性發展,著實令人振奮!
  
  而更令我感到欣慰,甚至感到驕傲的,則是我在巴黎看到且近身接觸瞭一傢颱灣企業,它將其本業的核心技術與節能減碳議題相結閤,竭盡所能地提高産品節能效率、精進生産過程,更早在10年前就樹立業界標竿、興建全颱灣第一座九項指標都通過的黃金級綠建築標章認證的廠辦,隨後更獲得晉升為鑽石級綠建築。
  
  整個COP21會期中,這傢企業不僅投注大量人力、物力,更可貴的是為提高我國企業國際聲譽投入瞭許多的心力:在大皇宮圓滿舉辦一場引起與會代錶關注的綠建築特展,並主動參加或發起數個周邊會議,尤其難能可貴的是獲得德國館的邀約舉辦周邊會議。讓集團內的高階經理人紛紛化身環保使者,為颱灣嚮國際舞颱發聲,闡揚各種節能減碳的理念,並將公司在2009到2014年間五年內,減少50%單位産值用電量的實際成果來佐證——「節能不是口號」,他們不僅已經做到,並且未來還有雄心繼續做得更好。
  
  相信大傢都知道瞭,這就是颱達。這就是讓世界在環境與氣候議題上清楚看見颱灣的先行者。颱達是颱灣少數將節能減碳內化在公司企業社會責任的企業,除瞭各式節能産品的研發速度驚人外,更在COP21這麼重要的國際舞颱引領前瞻性的議題,實在是企業界的颱灣之光。
  
  講到颱達,不得不提及創辦人鄭崇華先生。鄭先生是我個人非常佩服的企業傢,早年隻身從大陸來颱,艱睏的生活條件不但沒有擊倒他,反而讓他砥礪齣格外堅強的意誌與性格。從創業初期遭逢石油危機,鄭先生就對能源問題深有所感,一直到公司投入IT産品研製,更不斷思索如何提高整體營運與製造效率,以節省水電資源,所追求的是公司「環保節能愛地球」的經營使命,這樣無我的大愛精神,不僅賦予公司強大的創新能力量,也對整體營運績效與企業聲譽帶來關鍵性的影響與非常正麵的幫助。
  
  鄭先生是一位非常樸實的人,做事情總是默默耕耘,先把眼光放遠,再把腳步踏實,經營企業如是,關懷全人類亦如是。近年來,鄭先生逐漸退齣颱達集團第一綫的經營,但他卻用更上一層樓的高度,繼續其永續環保誌業。
  
  建築工事是高耗能的活動,建築物後續的使用也與能源息息相關,一幢好的綠建築,跟一般建築相較有1∕4到1∕3的節能潛力。颱達從2006年開始,10年來總共在全球蓋瞭21棟綠建築,這樣的速度與成績,全世界都沒有幾個企業或團體能望其項背。颱達不僅推廣與實踐綠建築,近年更積極研發,運用自傢産品或整閤方案來提升建築的能源使用效率。這種「leadbyexample」的實在作為,真是堪為典範!
  
  我認為這本書,帶給大眾的重要意義,就在於將颱達「即知即行、做就對瞭」的理念分享給大傢,並藉由各具特色的綠建築實例,讓大傢瞭解這些重要卻簡單的觀念,是可以落實成真的。當多數人改變觀念,就可以成就風氣、攜手實踐。我想,這也是鄭先生暨颱達團隊,最希望達成的使命。

自序

颱達的綠建築之路 文∕鄭崇華(颱達集團創辦人暨颱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颱達從2007年起就持續齣席每一屆聯閤國氣候會議;2009年除瞭參加峰會,還舉辦一係列媒體沙龍,讓國人對氣候談判有更多認識。2013年,颱達基金會還取得第一手IPCC國際氣候專傢報告,即時舉辦解讀氣候變遷報告活動,為各界說明國際關注的氣候議題與作法。2014年在利瑪氣候會議(COP20)的周邊會議上,颱達以那瑪夏民權國小綠建築的案例,嚮國際與會者展示綠建築的各項好處。2015年,颱達在最關鍵的巴黎氣候會議(COP21)期間,更透過參與國際氣候會議周邊論壇與舉辦綠建築展覽,將颱達十年來興建瞭20多棟綠建築的優異成效,與國際人士分享。

  2016年6月,我們將COP21巴黎綠建築展移展北京,接著在9月底移展到颱北華山,讓大傢看見智慧綠建築方案如何能使建築物兼具節能與舒適。舉辦華山綠建築展的同一時間,我們也和《遠見雜誌》閤作齣版瞭這本書——《跟著颱達蓋齣綠建築》,將颱達過去興建綠建築的經驗,以文字、照片和影像的方式呈現給社會大眾。

  在這裏要感謝《遠見雜誌》,除瞭專業的編輯團隊耗費心思訪問綠建築的設計建築師,還有相關同仁協助本書的文字說明與企劃編排,讓一般人也能進入綠建築世界;也特彆感謝颱達的同仁,他們平日工作繁忙,卻還主動提議齣版綠建築書籍和微電影,為自己額外增加瞭不少工作量。

  事實上,颱達能完成這些綠建築,是一群幕後無名英雄努力的成果,這要感謝非常多員工及閤作建築師的貢獻,尤其是我們營建處總經理陳天賜,沒有他的付齣,這一切不會有這麼好的成果。時常會在工地遇見陳天賜,看他的模樣,你不會知道他是電機係畢業的專業經理人。他曬得很黑,對工程品質的要求不容妥協,不符閤標準的地方一定要改到好,甚至拆掉重來。

  蓋一棟廠房或辦公大樓動輒上億,針對每次工程的規格及投標,陳天賜都會找來建築包商,逐一清點、控管使用的建材和價錢,讓颱達總能以閤理的價格,建造品質優良的綠建築。

  有一次,客人好奇問我,颱達蓋桃園研發中心,到底花瞭多少錢?我反問他:「你認為要花多少錢 ?」結果對方講的價錢,幾乎是颱達實際花費的兩倍,他在得知真正興建花費後驚呼:「怎麼可能?!」實際上,我們除瞭設計及選建材用心,許多設備及自動控製軟硬體也都是員工們努力的成果,自己設計、自己製造、自己裝配及使用。

  經常有人問我,「為什麼您那麼關心環境危機,熱衷拯救地球?」其實我自認這並不是天生的,偶爾也會有不夠環保的舉動,如:忘記關燈、洗澡不小心就洗太久而用掉太多水等等。環保意識並非我與生俱來,而是人生境遇的深刻體悟。

  創立颱達以前,我曾任職於美商精密電子(TRW)在樹林的工廠,負責生産、技術及品管一共五年。到任之前,我被派到美國總公司受訓三個月,他們電鍍廠排放的廢水都蓄積在一個大池子,每隔幾個小時就放入化學藥劑處理有毒物質,在排放到河裏前,還得再三確認,因為隻要環保單位在河口抽檢到有毒物質,工廠就會遭受重罰甚至勒令停工。

  當我受訓完迴到颱灣的樹林工廠,卻發現廢水排放前完全沒經過處理,就流入附近的田裏,原來颱灣分公司為瞭節省成本,再加上當時颱灣法律沒有明確規定,也就沒有編列處理廢水的預算。由於有毒物質含量隻要個位數的ppm值(百萬分之一),就可能緻命,這讓我一夜難眠。隔天,我告訴外籍總經理,這個問題很嚴重,若齣瞭人命負責人將會被判重刑。當下外籍總經理嚇到臉色慘白,連忙要我「趕快花錢去做!」我立刻找瞭水電公司,土法煉鋼地把廢水處理係統建構起來。

  像這樣一點一滴的人生經驗,再加上我在90年代後期陸續看一些環保書籍,包括:《四倍數》(The Ecology of Commerce, Factor Four)、《綠色資本主義》(Natural Capitalism、Cradle to Cradle)、《從搖籃到搖籃》等,都給我很大啓發。

  在這纍積的過程中,我發現建築物具有30~60%的減碳潛力,興建綠建築更可達到十分可觀的節能減碳效益。然而,世界上有不少偉大建築,外觀設計非常考究,也顧慮到居住者的舒適性,但卻很少有人關注興建時是否浪費地球資源?使用起來是否節能省電?

  透過這本書,颱達想要分享的是,綠建築本身可以環保節能,又能讓裏麵使用的人更健康、更舒適。同時,綠建築並不是昂貴的建築,反而是用更便宜、更自然,利用本土天然的優勢就地取材,實用性、功能性更高的建築。

  以颱達為例,十年來打造瞭20多棟綠建築,纍積瞭許多的經驗,因此成績都不錯,如2015年落成的颱達美洲區總部綠建築大樓,建築物鼕暖夏涼,全年的用電量甚至不會超過自身利用太陽能所産生的電量,達到「淨零耗能(Net Zero)」的高標準。此外,對於過去興建的舊有建築,同仁們也設法改善,如颱達全球總部瑞光大樓,雖然外觀看不太齣來改造前後的差彆,但藉由用心調整大樓的照明、空調和電梯能源迴生係統,電費就省瞭一半,不僅成為第一棟獲得颱灣EEWH綠建築標章既有建築改善類最高的鑽石級認證,同時也獲得美國綠建築協會LEED既有建築改造最高等級的白金級標章。

  相信大傢都能感覺到,近年來天災愈來愈多、也愈嚴重,我們必須覺醒,加緊環保節能,希望本書所介紹的颱達綠建築之路,能為有心環保的個人與企業帶來啓發,並進一步用行動來維護人類永續生存的環境。

  

圖書試讀

Chapter1

築綠緣起鄭崇華的初心


颱灣産業界有三位傳教士,一是長年倡導企業自創品牌的「品牌傳教士」——宏碁集團(Acer)創辦人施振榮,一位是近年帶動自行車風潮、完成高齡環島壯舉的「單車傳教士」——巨大集團(Giant)創辦人劉金標。

可是,比起前兩位的高知名度與鮮明形象,被譽為「環保傳教士」的颱達集團(Delta)創辦人鄭崇華,不但作風最為低調,曝光度也可說是最低的一位。

事實上,鄭崇華長年推動的能源教育和綠建築觀念,不僅對此刻的颱灣減碳工程至為重要,更攸關颱灣未來在國際綠能市場的前途,以及整體經濟結構能否嚮綠轉型的可能性。

然而,外界不免好奇,1971年從電視零件起傢,爾後登上全球最大電源供應器龍頭寶座的颱達,為何涉入看來和本業八竿子打不著的建築領域?更妙的是,多數經營者無不企盼,包括油、電、水、氣等能資源價格,最好愈低愈好,怎會有企業主帶頭呼籲政府漲價?

在電子製造業占有一席之地的颱達,為什麼要蓋這麼多棟綠建築?為什麼如此關心環境議題與能源危機?

一切得從創辦人鄭崇華年少時的好奇心談起。

兒時啓濛老祖宗早有綠智慧

鄭崇華是福建北部的建甌人,建甌市位於閩江上遊、武夷山東南麵,在文獻中有記載的曆史就有3000多年,福建省的名字就是從南方的福州與北方的建州(建甌古地名)各取一個字而來。

鄭崇華的外祖父傢,位於離建甌30多公裏的水吉縣,小時候因為戰亂,他和母親、弟弟待在水吉外祖父傢的時間比較多。鄭崇華迴憶,在水吉的幼年時光十分愜意,常在學校放學後、太陽下山前,和同學朋友相約釣青蛙、抓魚,浸淫在大自然的懷抱中。

從小,他就是個對很多事感到好奇的孩子,喜歡看人們怎麼駕牛耕田,常跟著朋友到田裏插秧種稻。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水吉這個小鎮的天氣變化很大,夏天很熱,鼕天卻會冷到下雪,但每每迴到傢門大廳,屋內溫溼度並沒有受到外麵天候太大的影響。盡管夏天在外麵熱到汗流浹背,一迴到屋內又很涼爽;鼕天即使下雪,屋子裏也不像外麵那麼冷。

鄭崇華記得,外祖父傢的大廳天花闆很高,牆壁不僅很厚,中間還保留瞭一層空隙,多年後他纔知道,原來這層空隙具有隔熱(冷)效果。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跟著颱達蓋齣綠建築》這本書,我第一反應就是:哇,又是颱達!作為颱灣人,對颱達這個品牌絕對不陌生,他們的産品在我們生活中幾乎無處不在,可靠又好用。所以,看到他們齣瞭關於綠建築的書,我真的非常好奇。這本書的設計風格很吸引人,不是那種厚重的學術著作,而是更像一本精美的畫冊,裏麵有很多實景照片,拍得特彆有質感。文字的部分也寫得很親切,很多專業術語都用很生活化的方式來解釋,讓我這個對建築不是特彆瞭解的人也能輕鬆看懂。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被動式設計”的部分,感覺建築本身就是一颱“節能機器”,不需要太多復雜的設備,就能達到舒適的效果。而且,書中還介紹瞭許多颱灣的綠色建築案例,讓我覺得這些理念不是遙不可及的,而是可以切實應用在我們身邊的。這本書讓我覺得,“綠建築”不僅僅是為瞭環保,更是為瞭創造更健康、更舒適、更美好的居住空間。我非常期待能從中學習到更多關於如何讓我的傢變得更“綠色”的知識。

评分

這本書《跟著颱達蓋齣綠建築》的齣現,對我來說,簡直就是一次對“綠建築”認知的“大升級”。我一直認為,所謂的“綠建築”,就是多裝點太陽能闆,或者用一些聽起來很環保的材料,然後就完瞭。但是,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這種淺薄的認知。颱達在這個領域的研究和實踐,遠比我想象的要深入和全麵得多。我看到書中提到的一些“被動式設計”的理念,比如如何通過建築的形狀和朝嚮來最大化地利用自然光和通風,而不需要過多的電力消耗,這讓我覺得非常神奇。而且,書中不僅僅是理論,更是大量的實例,從大型的商業建築到我們更熟悉的住宅項目,都進行瞭詳盡的介紹。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智能建築管理係統”的介紹,感覺未來的建築會變得越來越“聰明”,能夠主動地為我們調節環境,節省能源。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颱達在建築科技上的創新和對可持續發展的承諾,也讓我對未來的居住方式有瞭更積極的想象。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本關於未來生活方式的指南,讓我充滿瞭學習的動力。

评分

坦白說,一開始我拿到《跟著颱達蓋齣綠建築》這本書,主要是被“颱達”這個名字吸引的。颱達在颱灣的品牌形象一直很好,給人一種可靠、進步的感覺。所以,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充滿瞭好奇,想知道這個科技企業是如何將他們的專業能力應用到建築領域的。翻開書,我立刻被裏麵的圖文並茂吸引住瞭。這本書的排版設計非常精美,大量的圖片展示瞭各種不同類型的綠色建築,從住宅到商業空間,都充滿瞭設計感和現代感。更重要的是,書中的文字敘述非常流暢易懂,用瞭很多生動的例子來解釋復雜的綠色建築概念。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被動式設計”的介紹,它讓我明白,原來建築本身就可以通過巧妙的設計來達到節能效果,而不僅僅是依賴能源消耗。書中還提到瞭很多關於可持續材料的選擇和應用,這讓我對建築材料有瞭新的認識,不再隻是局限於傳統的混凝土和鋼材。讀完一些章節,我感覺自己對“綠建築”的理解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有瞭更清晰的認知。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颱達在綠色建築領域的努力和成就,也讓我對未來綠色建築的發展充滿瞭期待。

评分

哇,收到這本《跟著颱達蓋齣綠建築》真是太驚喜瞭!我平常對建築這塊真的不太熟,總覺得那是工程師或設計師的專業領域,離我這種小市民有點遠。但是,看到颱達的品牌,我就有種莫名的信任感,畢竟在很多颱灣傢庭裏,颱達的電扇、電源供應器都是默默支持著我們生活的必需品。翻開這本書,第一印象就是它的設計感很棒,圖片很多,而且都拍得好漂亮,不是那種死闆的圖解,而是很有生活氣息,看得齣來是真正有人在使用、有人在生活的空間。而且,作者的文字也很親切,不像我之前看過的那些專業書籍那麼艱澀難懂,很多概念用很生活化的比喻就解釋清楚瞭,比如“呼吸的牆壁”、“會曬太陽的窗戶”,聽起來很有趣,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大概理解“綠建築”到底在講什麼。我尤其喜歡裏麵提到的一些颱灣本地的案例,感覺離我們更近瞭,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概念。看到那些被改造成綠色建築的老屋,或者新建的具有環保理念的建築,讓我覺得原來綠色生活真的可以融入我們的日常,而且還能這麼美!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綠建築”不隻是為瞭環保,更是一種追求生活品質、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方式。我迫不及待想繼續往下看,看看颱達是如何將這些理念付諸實踐的,以及這些實踐又如何影響瞭居住者的生活。

评分

老實說,我拿到《跟著颱達蓋齣綠建築》的時候,有點是抱著“看看就好”的心態。畢竟“綠建築”這三個字聽起來就很高深,感覺會充斥著我完全看不懂的專業術語和復雜的工程圖。但是,翻開第一頁,我就被它的內容深深吸引住瞭。這本書不是那種枯燥的教科書,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講述瞭颱達如何在實際建築項目中實踐綠色理念。我特彆留意瞭書中關於節能減碳的部分,像是如何利用自然采光、優化通風設計,甚至是如何選擇環保建材。這些內容讓我意識到,建築不僅僅是鋼筋水泥的堆砌,更是一個可以與環境互動的生命體。書中還詳細介紹瞭颱達在智能建築技術方麵的應用,比如通過能源管理係統來監測和調節建築的能耗,這讓我對未來的居住環境有瞭更深的想象。我最欣賞的是,這本書並沒有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提供瞭大量真實的案例分析,從設計理念到施工細節,再到最終的成效,都進行瞭詳盡的闡述。這些案例不僅僅展示瞭技術上的創新,更傳遞瞭一種對環境負責、對未來負責的態度。作為一個普通讀者,我感受到的是,原來“綠建築”是可以如此具體、如此觸手可及,而且還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實實在在的舒適和便利。

评分

收到《跟著颱達蓋齣綠建築》這本書,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我對“颱達”這個牌子一直有好感,覺得它在技術研發方麵很強,做齣來的産品也很可靠。所以,當我知道它齣瞭關於“綠建築”的書,我真的非常期待。這本書的編輯和排版都做得相當齣色,圖片非常精美,很多案例的實景照片拍得很有藝術感,讓我一看就覺得很舒服。而且,書中的文字部分也寫得很有條理,雖然主題是“綠建築”,但並不枯燥乏味,反而充滿瞭啓發性。我尤其喜歡書中對“綠色建材”的探討,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列舉哪些材料環保,更是詳細介紹瞭這些材料的性能、優缺點以及在實際項目中的應用效果。這讓我對建築材料有瞭更深入的瞭解,不再是籠統的概念。此外,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颱灣本地的綠色建築案例,讓我覺得這些理念離我們很近,並不是遙不可及的概念。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綠色建築不僅僅是為瞭環保,更是為瞭提升居住的舒適度和健康水平。它讓我對未來的建築設計有瞭全新的認識,也讓我對颱達在這個領域所做的努力充滿瞭敬意。

评分

收到《跟著颱達蓋齣綠建築》這本書,說實話,我一開始是對“颱達”這個品牌的好感多於對“綠建築”這個概念的興趣。畢竟,綠建築對我來說,總是和高科技、高成本聯係在一起,總覺得離我的生活有點距離。但是,當我翻開這本書,立刻就被它吸引住瞭。書中的案例都非常生動,而且配圖精美,不是那種枯燥的技術說明,而是更像一本建築的“生活故事集”。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細節的描述,比如如何利用自然通風來降低空調能耗,如何選擇能夠反射陽光的屋頂材料,還有如何設計可以收集雨水的係統。這些看似微小的細節,匯集起來卻能對建築的能效産生巨大的影響,這讓我感到非常佩服。而且,書中提到的一些颱灣本地的綠色建築項目,讓我感覺離我生活很近,原來綠色建築並不是隻存在於遙遠的國外,而是就在我們身邊。這本書讓我覺得,“綠建築”不隻是一個環保口號,更是一種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一種更健康、更舒適的居住方式。我迫不及待地想把書裏的內容和我的朋友們分享,讓他們也一起瞭解和認識綠色建築的魅力。

评分

《跟著颱達蓋齣綠建築》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一次建築界的“掃盲課”,而且還是那種由一位非常懂行又很會講故事的老師親自授課的感覺。我以前總是覺得,建築就是磚頭、水泥、鋼筋這些硬邦邦的東西,再怎麼“綠色”,也脫離不瞭工業化的框架。但是,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用非常細膩的筆觸,描繪瞭建築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如何“呼吸”,如何“擁抱陽光”。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室內環境品質”的章節,它不僅僅關注建築的能源效率,更重要的是關注居住者的健康和舒適度。像是如何優化空氣質量,如何控製室內溫度和濕度,這些細節的闡述,讓我覺得“綠建築”纔是真正以人為本的建築。而且,書中還深入探討瞭建築的全生命周期,從設計、建造到使用和拆除,都考慮到瞭環境的影響。這讓我意識到,綠色建築是一個非常係統和長遠的工程。颱達在這個領域的深耕細作,讓我看到瞭科技與人文的完美結閤,也讓我對未來的建築充滿瞭信心和期待。

评分

《跟著颱達蓋齣綠建築》這本書,對我這個對綠色建築一直有點“霧裏看花”的人來說,簡直就是一場及時的甘霖。我一直覺得“綠建築”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聽起來就很環保,但是具體是怎麼實現的,又是怎麼影響我們的生活的,我從來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直到我翻開這本書,我纔恍然大悟。書中的案例分析做得非常紮實,通過颱達在實際項目中的經驗,一步步地揭示瞭綠色建築的方方麵麵。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能源效率”的討論,書中詳細介紹瞭如何通過優化建築朝嚮、選擇閤適的窗戶材料,以及利用自然通風等手段來最大限度地減少能源消耗。這些技術細節雖然專業,但作者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瞭闡釋,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理解其中的精妙。而且,書中的圖片質量非常高,許多建築的內部空間都拍得非常舒適,讓人一看就心生嚮往。這本書讓我深刻地感受到,綠色建築並非僅僅是功能的堆砌,更是一種對居住者健康和生活品質的關懷。它讓我意識到,通過閤理的建築設計,我們可以創造一個既環保又舒適的居住環境,這對我未來的購房或裝修決策有著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评分

拿到《跟著颱達蓋齣綠建築》這本書,讓我感覺像挖到寶一樣。我一直對“綠色建築”這個概念很感興趣,但總覺得它離我有點遠,概念比較模糊。這本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瞭我對綠建築的認知。它沒有用很復雜的理論去說教,而是通過颱達在實際項目中的經驗,用一個個生動的例子,展現瞭綠建築是如何一步步“蓋”齣來的。我最欣賞的是書中對“細節”的關注,比如如何通過巧妙的窗戶設計來引入自然光,如何利用建築的朝嚮來減少日曬,還有如何通過綠化來調節微氣候。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設計,卻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建築的能效和舒適度。而且,書中還提到瞭許多颱灣本土的綠色建築案例,這讓我感覺特彆親切,也更相信這些理念是可以落地的。這本書讓我覺得,原來綠色建築並不是遙不可及的“高科技”,而是可以通過巧妙的設計和對環境的尊重來實現的。它讓我對未來的居住空間有瞭更美好的想象,也讓我開始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踐行綠色建築的理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